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汤怀狂翻白眼,要是我能打过你,早把你屁股打开花了!
“既然二师兄问了,我就只能说了……凤阳土地贫瘠,又时常遭遇水灾,蝗灾,民生困苦。说句实话,想要治理好凤阳,并不容易!”
朱高煦不爱听了,“别磨磨唧唧的,捡重要的说!”
“要说凤阳有什么优势呢?这些年来……”汤怀顿了顿,才压低声音道:“这些年啊,陛下不断迁居豪强,又不断发配官员,另外呢,还有不少勋贵都暂居凤阳。我盘算着,凤阳的读书人,差不多是整个大明,仅次于京城的了。至于其他行业的能人,更是不计其数,简直是个人才宝库啊!”
汤怀笑嘻嘻讲着,柳淳眼前一亮,他很欣慰,显然一些学生们已经领会了他的想法。要想治理地方,就要知道优劣所在。
凤阳除了出了个朱元璋之外,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很糟糕的。
土地也不肥沃,物产也不丰饶,淮河还时不时泛滥,这还不算什么,凤阳还有一大堆的刺头儿,别说小小的知府,哪怕去个王爷,都摆不平……说实话,要治理好这么个地方,的确不容易。
当得知汤怀被任命为凤阳知府,柳淳还替徒弟捏了一把汗。
可听到汤怀的想法之后,柳淳大喜过望。
“你是准备利用凤阳的人才了?”
“师父高见!我盘算着,整个变法要推进,也不能光靠着师父在京办学……我打算在凤阳大兴教化!主要培养算学人才,我听说啊,有不少官员,喜欢到绍兴请师爷,说绍兴人聪明,会算计,文笔也好!我琢磨着,凤阳人也不差什么啊!我有个志向,就是在若干年后,凤阳的账房,天下闻名!凤阳的学子,到哪里都能被人高看一眼!”
“好志向!”
柳淳轻笑,“可是凤阳的人才之中,不少是犯官,你用他们来培养人才,陛下能答应吗?”
汤怀陪笑道:“师父,我也是没办法,就只能赶鸭子上架,来个先斩后奏!我估计啊,有我叔祖在,他老人家帮着美言几句,或许能行……对了,我还想请师父帮忙疏通,让宋国公和梁国公也帮我的忙,最起码给弟子撑撑场面,这样弟子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还没等他说完,朱高煦就飞起一脚,结结实实踢在汤怀的屁股上!
“你摸摸自己的脸皮?让三大国公帮你!你怎么不直接跟陛下请旨,把太学搬去凤阳,那该多好啊!”
汤怀差点被踢得摔倒,他挠了挠头,委屈巴巴道:“二师兄,我要是能说了算,不早就搬去了!”
正在这时候,突然背后传来咳嗽之声。
“太学是搬不得的,但别的可以商量!”
汤怀,柳淳,朱高煦,还有刘政,龙镡,以及其他所有人,急忙闪目看去,发现朱元璋一身便服,笑吟吟走过来。
“陛下,您来了?”
老朱含笑,“你们讨论的热闹,朕在外圈听着,你们都没有注意!”
柳淳忙道:“是臣等疏忽,请陛下责罚!”
“不是疏忽,是用心了!”
老朱走到了大家的中间,随意坐在石头上,瞧了瞧汤怀。
“你小子还挺有主意的!就是胆子忒大了点!你问问你师父,他当初私自办学,还弄什么考试,朕怎么处置他的?”
柳淳咧嘴苦笑,“我的学堂被陛下没收了,差点按谋逆的大罪,把我给办了!”
“啊!”
汤怀吓坏了,声音都变了,忙道:“那,那我不办了!不办了!”
“不行!”朱元璋突然怒道:“朕的老家不能再穷下去了,朕的乡亲们,也不能四处给人唱曲要饭!”朱元璋恶狠狠道:“你小子必须让凤阳改头换面!不然朕就砍了你的狗头!”
顶点
………………………………
第294章 朱允炆的舅舅
老朱的突然驾临,非但没有打消热情,还能大家伙谈得更欢乐了。当初在长沙的时候,几乎每个人晚上,都是这样围坐在一起,不断抛出各种问题,然后寻找答案。
这一次即将赴任地方,从一个太学生,变成牧守一方的父母官,而且还肩负着重任,几乎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构想抛出来。
哪怕被嘲笑也没什么,至少要弄清楚可行不可行。
在这些年轻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成见,也不太在乎脸面。事情办好了,就有面子,办不好,还端着架子,那就是最让人瞧不起的穷酸!
“陛下,臣在凤阳办学,也最多能赚点学费,安置一些人才,给年轻人一个出路……但说到底,凤阳的条件还是太差了,臣只能尽力而为。”汤怀又诉苦了。
老朱看得明明白白,柳淳的这帮徒弟,都跟他一个无赖的德行!
“你想要什么,是钱,还是人?”
“钱……当然有人就更好了!”汤怀充分发挥了不要脸的劲头儿,“陛下,臣在凤阳办学,最担心的就是年轻人家中困苦,出不起学费,臣觉得陛下是不是该替家乡的百姓,做点事情,比如拨一点开销?”
老朱哼了一声,“这样吧,户部是没钱了,从皇家银行朕的分红出,每年给你三十万贯。”
“臣代凤阳父老乡亲,叩谢陛下天恩!”
他也不顾地上的泥土,直接趴在地上磕头。
柳淳却幽幽道:“汤怀,钱不能白拿,你说培养账房,那也太狭隘了。凤阳的问题在于淮河,淮河的问题是治水!你在凤阳办学,索性就增设一个工程科和一个水利科,别忘了,你的祖师爷,可是治水的高手!陛下在这里,请求陛下在工部拨点人给你,或是三年,或是五载,你们拿出一个治理水患的方略出来。等水患治理好了,凤阳作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想要发展起来不难!”
汤怀的脸愁成苦瓜,“师父,你这是给弟子出难题啊,弟子哪有把握……这水患千百年来,都没人能治理,弟子何德何能……”
“闭嘴吧!”
朱元璋打断了师徒的对话。
“当朕听不出来?你们俩一唱一和,不就是想从朕手里要人吗?还是那句话,人,朕给了!钱,朕也给了!看不到成效,朕就砍了你们俩的脑袋!”
柳淳这个冤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就算灭九族,也牵连不到师父啊!
老朱才不管呢,他觉得凡是坏事,都是柳淳的坏水,要不是跟着他,汤怀那么老实的孩子,怎么会学得如此鸡贼?
这就是有什么师父,就有什么徒弟!
不过说起来,柳淳教坏了这么多人,为何太孙就教不坏呢?
老朱也挺无奈的,他把朱允炆叫了过来。
面对着一大群人,朱允炆的手下意识握紧,显得有些紧张局促,他很不喜欢被人包围着的感觉。也不喜欢码头的嘈杂和空气里似有若无的血腥和臭气,他觉得这就是下里巴人喜欢的地方。
真不知道皇祖父身为天子,怎么会喜欢这种地方!
“柳淳,捕捉巨鲸,可危险吗?”老朱的目光,盯着远处堆积如山的鲸肉,来了好奇劲儿。
“很危险。”柳淳并没有否认,“这段时间出海,已经有两艘船只沉没,有十多人葬身大海。”
朱元璋皱着眉,沉吟道:“死者的家人抚恤了?”
“全都抚恤了,每人赔了100贯。另外准许他们的家人亲属两个名额,充当水手船员。百姓们虽然悲伤,但都基本满意,水手的补充也十分顺利。”
听到了这里,太孙朱允炆忍不住了。
“先生,海上风浪滔天,生死难料,既然有亲人死在了海里,为何还要送其他亲人出海?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万一再出了意外,岂不是悔之晚矣?”朱允炆真是理解不了,他站在码头边,看着茫茫的江水,就惶恐不安。
若是到了海上,只怕会更加可怕一万倍。
难道会有这么多不怕死的人?
想不通啊!
“殿下,出海捕鲸,危险重重,但收获也不算少,只要能够捕捉到,就能拿到20贯以上的工钱。一次出海,差不多就是一年种田的收获。而且除了工钱可观之外,目前码头上,处理鲸之后,剩下的杂碎,可以由船员家属运走。这也很吸引人啊!“
朱允炆皱着眉头,剩下的?
“就是那些臭烘烘的……东西!哪能有什么用啊?”
柳淳笑道:“殿下,鲸的粪便可是极好的肥料,施肥之后,一亩地至少能多产三斗粮。殿下或许不知道在三斗粮能干什么!朝廷每亩田的田赋是三升三,多产三斗,就意味着老百姓不断能支付田赋,还能结余两斗六升的粮食……以往家里只能和稀粥,这时候就能吃干的。如果能勒紧裤腰带,再咬牙节省一点,就能送家里的孩子读书……若干年后,或许就能考上功名,从此改换门庭。”
柳淳耐心说着,侧耳倾听的人,不只是朱允炆,包括其他的弟子,也都格外凝重。
“所谓升斗小民,计算的就是这点事情,说小吗?的确不大。可若是推及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让每人家里多一斗粮食,多一块肉,那就是惊人的数字。”柳淳笑道:“殿下问,为什么海上风险那么大,还要出去搏命?不出去不行啊,坐在家里,是要饿肚子的。要养家活口,要完粮纳税,儿子娶亲,女儿出嫁……哪一样不要花钱?”
柳淳顿了顿,又道:“陛下采纳臣的建议,推动变法……为的就是让税赋负担公平一些,百姓少负担田赋徭役。让那些有钱的大户,多出人,多出力……当然了,也不是多出,只是不再给他们优待免除,让他们跟升斗小民一样,一起负担责任,一起为了朝廷效力!这是所有大明子民都应该做的。”
……
从一点肥料,谈到了变法,柳淳所讲,丝丝入扣……学生们频频点头,甚至有人把柳淳的话奉为圭臬。
他们当父母官,就该用父母的心,去看待治下百姓。
何为父母之心?
不就是让子女能吃得饱一点,穿得暖一点,不要受委屈,不要被欺负……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好官了。
柳淳借着鲸,给学生们上了两堂课。
第一堂叫做科学,鲸到底是什么,不能光靠古书记载,也不能仅仅凭着一双眼睛……必须通过实验,仔细对比研究,才能拿出结论!这一点和柳淳鼓励他们,遍走长沙的乡村是一个道理。
至于第二堂课,则是围绕着捕鲸的民生经济课!
改革变法,富国裕民,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了面前!
朱元璋听到格外满意,说实话,柳淳这小子虽然一肚子鬼点子,奸诈油滑,但在关键的问题上,心摆得比谁都正!
这一点太难能可贵了,但愿这小子能一直这么想,或许朕百年之后,他就是国之良相!
“允炆,你爹就是看到了民生艰难,才力主变法,朕如今的做为,也是在完成他的遗愿。你身为大明的储君,更要心中有数才是。”
朱允炆深深一躬,“皇祖父教诲,孙儿谨记于心!”
老朱见孙儿谦卑恭顺,也就不说什么了。
弟子们外放做官,柳淳没有拉帮结派,而是谆谆教诲,让朱元璋颇为受用。在回去的马车上,朱元璋笑道:“朕给你挑的师父,还算不错吧?”
“回皇祖父的话,师父果然不同寻常……只是大明百姓,何止千万,要让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只怕不容易啊!”
“的确不容易,朕几十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依旧有太多的百姓,生活艰难,甚至食不果腹,所以变法必须尽快推行下去!”
朱元璋来了严厉的劲儿,他火速下令,南直隶,浙江,湖广等财赋重地,要立刻清丈,不许拖延。
在应天府,负责清丈的正是龙镡!
他走马上任,第一时间,就下去摸清情况,而且还鼓励百姓告状,近些年来,有人巧取豪夺,侵占百姓田产,只要上告,一定严查到底。
放告的牌子立出去,连着三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告状!
衙役们都想看这位年轻大人的笑话。
毛嫩了不是?
你让他们告,他们就敢告啊?
龙镡似乎早有预料,他也不在乎,只是换上了草鞋,戴着斗笠,亲自去乡下,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访……半个月后,终于有百姓递上了状纸。
第一个被告的人,就是太孙的舅舅……吕平!
龙镡苦笑,莫非要师兄弟相残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95章 求上门
柳家的门槛不算高。三爷虽说是锦衣卫的副手,可如今锦衣卫已经彻底废了,老人被杀的差不多了,新人也不给补充,缺的位置也不填满。
三爷这个同知最大的作用就是每月去领并不丰厚的俸禄。
不过好在柳家也不用靠着俸禄吃饭,三爷干脆关上门,过自己的小日子,把九成的心思都用在了开枝散叶,光大柳家门庭上面。
至于仅有的那么一层,就是盯着柳淳,这小子可千万不能出事。
自从太子殿下遭人暗算之后,三爷就像是魔怔了似的,挖空心思,保护柳淳的安全,生怕他有什么闪失。
为此光是狗就买了二十多条,不管什么东西,先给狗吃,等半个时候之后,柳淳才能享受。
“我这就是狗剩,对吧?”柳淳抱着肥肥的黑猫,无力哀鸣,他好像还不如这伙舒服呢!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而且除了吃和睡,就不想别的了!
人生何时能如猫生啊?
柳淳发出了终极的哲学之问……三爷根本懒得搭理他。
“臭小子,你别掉以轻心,我可告诉你,现在想杀你的人,绝对不比要暗算太子的人少……变法推开了,你动了多少人的荷包?人家能不跟你拼命吗!”三爷忧心忡忡道:“就说这南直隶应天府,高门大户,不计其数,宗室勋贵,各路的神仙,哪一个是好惹的?你说吧,这刚清查,就有人告吕家,这不是让人难做吗?”
虽说锦衣卫半残,但一些消息还是瞒不过三爷,尤其是涉及到太孙的舅舅,那就更不一般了。
“爹,这个吕平真是太孙的舅舅?我以前怎么听说吕家无后啊,只有吕氏一人,无依无靠?”
说实话,吕氏的存在感的确太低了,低到让人都忽略了,她才是东宫事实上的女主人。
“要说起来,吕氏也是书香门第啊!”三爷执掌锦衣卫,对很多旧事,还是有所了解的,他思忖道:“这个吕氏的父亲叫吕本,曾经是太常寺卿!”
“哦!”
柳淳一惊,“小九卿啊,不算小了?”
“嗯,他在洪武七年的时候,因为督修庙宇,出了差错,有偷工减料的行为。完工之时,一个墙角塌了下来,来不及弥补,让上面逮了个正着。陛下怒气冲冲,就罚吕本在工地做苦役……他一个文人,哪里受得住,就此落下了病根,后来在洪武十年,病死了。”
“洪武十年?”柳淳迟疑道:“据现在有十六年了,怪不得很多人都不知道!”
“是啊,我听说是因为吕氏怀了身孕,陛下知道以后,特别加恩,才把吕本招回京城,可惜,他是个没福气的,刚刚官复原职,就病死了,也没有看到外孙出世!”三爷思量道:“吕本的确没有儿子,但以他的身份,尤其是陛下册立太孙之后,从同族过继个儿子,也是轻而易举的。谁敢让太孙的外祖父绝后啊!”
听到这里,柳淳突然吸了口气!
他一直以为,朱允炆跟文官比较密切,是因为师徒的因素,受到的教育使然。而吕氏一直以来,太过低调,让人忽略了她的身份背景,甚至还有人以为她出身贫寒,无依无靠呢!
“照这么说……吕氏跟文官之间,很有可能早就彼此熟悉。陛下给太子选妃,也是有趣,文武搭配,干活不累啊!”
三爷哼了一声,“什么文武搭配?太子的一颗心都在常氏身上,根本没有拿正眼瞧过吕氏。当年吕本被处罚,在烈日之下,背石头,搬砖块,一条老命都差点没了,太子殿下若是能替他求情,也不至于那么惨了。”
柳淳轻笑,“若是再晚几年,太子没准就求情了,可洪武七年的时候,太子还年轻,我估计以他的性格,肯定十分讨厌吕氏,听说吕氏的爹倒霉了,他只会拍手称快!”
三爷颔首,“你还真了解殿下,我打听过了,他当时的确有些不痛快,但后来经过常氏的劝解,太子还是替吕本说了情,而且因为心怀愧疚,太子存心补偿吕氏,这才有了太孙殿下!不得不说,常氏的确贤惠,是个好太子妃,只可惜,她跟殿下一样,死得太早了……”
说到这里,柳淳想起来,之前常茂提到过,是常氏提携了吕氏,现在看起来,的确是真的。
只不过要是就此认为吕氏感激涕零,把常氏当成恩人,那可就未必了!
吕本之死!
还有和文官的牵连。
柳淳渐渐觉得,这个吕氏不一般。
上次他跟常茂开玩笑,说看过宫斗文没有?
现在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常氏出身勋贵,吕氏出身破落文官家庭,常氏早早死去,吕氏的儿子成了太孙,笑到了最后……丫的,这不是甄嬛传吗?
想到这里,柳淳都下意识打了个冷颤。
“爹,过去我好像疏忽了什么事情!”
柳三瞧了瞧儿子,轻笑道:“你又不是神仙,能面面俱到……我知道你的意思,这些事情,锦衣卫会查的。我们虽然半废了,但还没有彻底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能翻盘,放心吧,锦衣卫没有那么容易被打倒!”
朱标被暗害的时候,柳淳曾经怀疑过文官势力,但后来柳淳又犹豫了,道理很简单,目前文官虽然力量不差,但太分散了。
太子死了。也难保他们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相比之下,锦衣卫和晋王的组合,更让人信服。
只是朱棡自我感觉良好,老朱根本无意立他为太子,而是直接选择了太孙……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感情太深了……对了,这件事情谁能看的清清楚楚?
吕氏!
一定是吕氏!
不管怎么样,她跟朱标耳鬓厮磨这么多年,一定知道!
这世上的事情,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就是谁获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
到目前为止,太子妃吕氏把儿子推上了太孙的宝座,她就是未来的皇太后,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她绝对有嫌疑,那现在还差一个关键的人物,究竟是谁在帮吕氏做事,毕竟她一个妇道人家,没法联络百官,没法布局害人,必须有人替她奔走帮忙才是。
只要找到了这个人,整个网就补起来了,或许太子之死的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柳淳猛地站起,在地上不停踱步,他曾经发誓,要替朱标报仇,灭了蒋瓛九族,赐死晋王朱棡,柳淳并不觉得这件事情结束了。
或许能从这个吕平身上,找出答案……那又是谁,把吕平给推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会不会背后还有一只大手,在针对吕氏呢?
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是分赃不均,他们闹翻了……柳淳的脑细胞快速燃烧,浑身的卡路里都沸腾了。
愚蠢的晋王,曾经私自做过龙袍,他是个想当皇帝想疯了的人!
锦衣卫利用了他,去暗害太子。
而锦衣卫呢,或许也自作聪明了,他们不过是别人手里的棋子!
其实稍微读一些明代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明代,皇帝挨骂的最多,太监和锦衣卫,就没有一个好东西,甚至有人发疯咒骂,说明朝是最烂的一个朝代!
可咒骂明朝的人,或许都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没有唐朝的和亲,没有宋朝的岁币,更没有发生安史之乱一般的明显盛衰的分水岭。
哪怕是土木堡之变,大明也挺直了腰杆,没有像北宋一样,抛弃故都,跑到东南偏安一隅。
而且即便是天启朝,大明依旧能压着后金打,更不要说万历三大征了。
所以纵观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这个帝国始终存在了一根打不断的脊梁,始终昂着高傲的头颅!
从朱元璋开始,明代的皇帝还有一个规律,大凡被文官骂得很惨的,不愿意迁就文官的,基本上都能维持国势不坠!相反,越是信任文官,下场就越惨……而朱允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站在文官集团的立场上,加之吕家的身份,去扶持朱允炆,几乎成了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柳淳渐渐理清楚了,此刻的他,就显得冷静沉着许多,心里也有了数。
“少爷,太孙殿下来了!”
家人突然进来送信,柳淳微微一惊。
朱允炆怎么来了?
他急忙出去迎接,见面之后,双方施礼,朱允炆显得忧心忡忡,急忙道:“先生,我舅舅他,他侵占了不少田亩,犯了国法,此事该,该如何是好?”
柳淳颔首,表示知道了。
“殿下,侵占田亩的情况,分成很多种,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