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爷能从儿子身上感到一股强烈的杀机……这小子认真起来了,过去柳淳也干了不少事情,可都存在着游戏的心理,成了最好,不成也没什么了不起。
自从朱标死后,柳淳明显开始蜕变,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大明朝的一份子,开始全力以赴了。这不是庄生晓梦,这也不是一场游戏!
储君尚且不能自保,他有什么资格不当回事!
“小子,我能问你件事情不?”三爷竟然用上了询问的语气。
柳淳哑然,难道他把老爹吓到了不成?
“除非你不把我当儿子!”
三爷瞬间把脸沉下来,“兔崽子,你就是欠骂!”三爷探身,压低了声音,“臭小子,你到底是站在哪一边?”
柳淳沉默了。
三爷叹口气,“不愿意讲就算了,反正爹是站在你这边的就是了。”三爷起身要走,突然柳淳低声道:“我说了,怕你打我!”
三爷哭笑不得,“小兔崽子,你不会想干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吧?放心,爹不会打你!我会打死你!”
三爷突然变得面目狰狞,他探出老虎钳子似的双手,狠狠捏住柳淳的肩头。
“臭小子,你该醒醒了!你到底这么打算的,不能由着性子来了,你知道不?”
柳淳被摇得晕头转向,无奈苦笑道:“爹,我实话实话,除了能让我过得舒服一点之外,我是站在大明百姓这边!”
“百姓?”
“嗯!”柳淳点头,“或许你会觉得我在说空话,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我很喜欢脚下的土地,我喜欢那些让这片土地变得富庶繁华,和蔼亲切的每一个人。我觉得大家是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整体,有的人看到了未来,手上掌握了力量,就应该去回馈其他人,分享,进步……就是这样!”
三爷低头沉吟,而后突然笑道:“所以你就办学,把你所学的东西,都教给其他人?”
“差不多吧!”柳淳没有否认!
三爷松手,挺直了腰杆,哈哈大笑,开怀舒畅!
“好,真是好小子!”
三爷用力拍着柳淳的肩头,十分满意。
“没白白把你带出来!真是太好了!”
三爷顿了顿,又道:“大话说完了……爹问你点更直接的,你希望大明未来的储君是谁?”
“这个……”柳淳叹口气,就目前来看,朱元璋虽然不无缺点,但他绝对是最合适的君主,强悍,睿智,勤奋,爱民……有他在,是所有大明百姓之福……不包括勋贵、士人、豪商、地主等等,仅限于普通百姓。
洪武大帝,固有一死。
谁能接替朱元璋呢?
或者说,谁能让盛世更加发扬光大呢?
在之前,柳淳曾在朱标和朱棣之间犹豫……显然,朱棣更像老朱,但问题是朱棣想要登基,需要冲破的阻碍太大了,假如真的打一场靖难,也不是普通百姓之福。
所以,当朱标倾向于变法之后,柳淳几乎一下子就改变了想法。
可随着朱标的死去,朱允炆成为太孙,这个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假如朱允炆能做到他爹的八成,并且真心支持变法,柳淳是很愿意在前面冲锋陷阵的。
但是又偏偏夹杂了吕氏的问题,让柳淳有些迟疑了。
“小子,你想对付吕氏,就不得不跟太孙翻脸……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陛下不会为了你,而更换储君!你还没有那个份量!”
三爷冷眼旁观,还真是洞若观火。
目前的朱元璋,不是不愿意换储君,而是没有力气更换了。
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对于大多数的君王来说,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时间,他真的老了!
“小子,爹知道你心怀大志,可不管做什么,总要先保住自己才是吧?你要真想替太子报仇,废掉吕氏,就要做好跟太孙开战的准备……这娘俩你必须一起拿下,不然咱们父子就死路一条!当然了,如果吕氏没有问题,那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显然,最后一句话,只是三爷的美好愿望罢了。
“爹,我很想知道,在你的心里,谁才是最合适的储君?”
三爷哑然,“臭小子,你是不是怀疑有人跟你爹讲了什么?”
柳淳没有否认,三爷同样点头了。
“爹不会瞒着你任何事情,有人希望你能辅佐朱允熥!”
柳淳骤然吸了口气,不用猜,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常蓝一系的!
“可在我的心里!”三爷顿了顿,“我,我觉得燕王最合适!他有陛下的雄才大略,而且对待属下极好。那份真诚是装不出来的,如果能在皇子当中选择,燕王首屈一指!”
“小子,爹不是让你现在做决定,爹是要跟你讲,该筹划谋算了,不说你的弟子们,包括你爹身边的人,咱们的亲朋故友,太多人都盯着你呢,大家伙的身家性命,压在了你的身上,你小子别让大家失望啊!”
三爷说完了肺腑之言,就转身离开,他相信柳淳是个聪明的孩子,会想清楚该怎么办的!给他一点时间,让他静一静吧!
柳淳真的陷入了思索,只不过他想的不是投靠什么人,而是他有另外的打算!
老朱厉害不厉害?
不一样被他牵着鼻子走,办银行,推行变法……一个好的君王,应该知道该做什么。而且柳淳也相信,他能跟一个有志气的皇帝,相处愉快。
现在不是我去选择主子,而是要看哪个人能跟得上自己的脚步!
我柳淳空有几百年的才智,却给别人当奴才,那不是笑话吗?当然了,柳淳没有谋朝篡位的心,他只想主导前进的方向。
比如他用长沙的事实,说服了朱元璋,让老朱坚定推动变法。
现在柳淳最想做的就是大步前行,把变法推向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区分出敌我,究竟谁会站在他的一边,他自然就会和谁联手……假如所有的朱家子孙,都不争气,那他就远走海外,没准过三四十年,指挥着坚船利炮,敲开大明的国门,也是不错的结果。
柳淳越想越得意,甚至都笑了出来。
以为我会为难啊?
做梦去吧!
小爷远比你们想得强大多了。
柳淳很臭屁地想着,不过俗话说,要想当爷,就要先从孙子做起……他乖乖翻出各种资料,弟子们已经分派到了各处,很多人已经着手推动变法,离着近的,比如南直隶一带,已经展开了清丈,各种成果陆续送到柳淳这里。
该整理一下,去给老朱一颗定心丸了。
就在柳淳忙得头晕眼花的时候,突然,一声声沉闷的鼓声响起,打破了京城的宁静!
“是登闻鼓!”
上次柳淳已经听常茂敲过一次了,怎么这么快又来了?
他慌忙换上官服,急匆匆赶到了午门。
此刻午门的外面,聚集了不少人,外圈是官吏,中间是侍卫和太监,而在最中心的地方,则是十几个衣衫破旧,局促不安的老农,他们眼巴眼望地看着皇宫方向。
可以看到,有几个老农的确怕了,他们的双腿不停颤抖。四周那么多穿着红袍,威严端庄的高官,他们下意识要跪倒。
可还有一些人,他们腰杆笔直!
“别跪!要跪就跪陛下!请陛下给咱们做主!”
就在这时候,午门开放,一个老太监走了出来,板着脸道:“陛下口谕,请敲响登闻鼓之人,奉天殿见驾!”
瞬间,几十个老农泪崩,一起跪倒,发自肺腑大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99章 我是言官,风闻言事
上一次常茂敲登闻鼓,值班御史能把一个国公怎么样,只能乖乖领进去,向老朱陈奏。可这次是普通的百姓,值班御史唐韵有话说了。
“公公,是否应该先问清楚,到底是什么案子,然后再带着他们进去,若是寻常的小案子,应该发回地方处置,也就不用麻烦陛下了。”
老太监扫了他一眼,轻轻一笑,“唐大人这么说了,咱家不好回,咱家一个奴婢,只是传旨……对了,柳大人,你怎么看?”
柳淳白了老太监一眼,你丫的扯上我干什么,貔貅卫都废了,我也不是你的顶头上司,用得着拉我挡枪吗?
柳淳轻哼道:“这位御史大人,你的身上绣着神兽獬豸,应该明辨忠奸是非,你低头瞧瞧,这些百姓的双脚!若是寻常小事,他们敢来敲响登闻鼓吗?”
柳淳的话音落地,大家伙才注意到,果然如同柳淳所言,许多百姓都穿着草鞋,长途跋涉,鞋底磨破,脚趾血迹斑斑,看着都觉得疼。
被柳淳说破之后,百姓们不好意思,想把脚藏起来,可又不知道藏在哪里,只能默默低下了头。
在周围的这些文武也觉得不舒服了,他们不敢直视,只能看天。
柳淳道:“让他们赶快去见陛下吧,若是圣人怪罪,我担着。”
老太监轻笑,“柳大人就是明察秋毫,来,你们随着咱家进去吧。”
这些百姓终于能迈进传说中的奉天殿了。
为了建造奉天殿,朱元璋当年发动二十万民夫,填平了燕雀湖,当真是移山填海,修建了这座雄伟瑰丽的宫殿。
置身其中,才能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老朱端坐中间,扑面而来的威严,让人情不自禁跪倒。
数十老农,再度叩拜皇帝。
虽然动作不算齐整,但喊得情真意切。
朱元璋微微颔首,“你们都起来,有事情,就跟咱说,咱给你们做主!”
柳淳愣了一下,他这才知道,原来老朱面对普通百姓,并不会用充满威严的“朕”,而是自称“咱”,双方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这些老农总算来了胆气,其中有一个岁数最大,见识最多的,他一开口就说在二十多年前,打张士诚的时候,他帮着运粮来的,还把一头老牛的腿给摔断了呢!
朝臣们很受不了这些老农,他们没有重点,最喜欢把多少年的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你们敲响登闻鼓,不会是让朝廷赔你们一头老牛吧?
柳淳偷眼看朱元璋,发现皇帝陛下只是脸上含笑,默默听着,丝毫没有不耐烦……终于,在一刻钟之后,为首的老农才说到了重点。
原来新派到他们那里的一个父母官被弹劾了,他们都觉得这个新来的官是个好人,朝廷不该不讲道理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么说,你们是替自己的父母官,来鸣不平了?”
这时候刑部尚书安童站了出来,“启奏陛下,朝廷用人,自有法度,彼等不过是普通百姓,如何能干预朝廷用人?臣以为断不可听农夫之言,以致乱了朝廷的规矩。”
朱元璋哼了一声,没有说话,不悦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这时候刚刚接任吏部尚书的赵勉慌忙道:“安尚书,百姓辛苦前来,不惜敲响登闻鼓,在他们看来,必定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情。还是仔细询问明白才是。”赵勉一转身,对着农夫们道:“你们说的父母官是谁,他又因为什么被弹劾了?”
“俺们的知县大老爷叫,叫荀顺庆,他可是个好官,俺,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不让他当官了。”
柳淳一直没说话,可当听到知县名字的时候,不由得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这个荀顺庆应该是长沙出来的太学生,他是奉命清丈田亩,推行新法,不知道他犯了什么错,竟然给弹劾调职?”
柳淳一手带出来的太学生,多达一两百人,柳淳能留意的,也只是少数几个而已。比如这个荀顺庆受到了弹劾,他之前就一无所知。
可现在有百姓替他鸣冤,柳淳就不能不过问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左都御史杨靖站了出来。
“前段时间,有人弹劾荀顺庆母丧未归,是为大逆不道!”
柳淳轻笑,“杨大人,如果我没记错,荀顺庆幼年丧母,是老父拉扯他长大的,几时有母丧的事情?”
杨靖道:“柳大人不要生气,接到弹劾之后,都察院也派人查过了,荀顺庆的确是冤枉的。”
“既然是冤枉的,那为何要把他调走?”柳淳愈发不快了,好嘛,敢欺负到我的头上了,真当我是面捏的啊!
杨靖瞧了瞧都察院的其他人,这时候左副都御史站了出来。
“是这样的,荀顺庆确实冤枉,但他被弹劾期间,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每日到县衙,作威作福,又有御史弹劾,说他不知廉耻,恋栈权位,威福自专。都察院以‘不瑾’为由,交给吏部处置。”
皮球踢到了吏部,赵勉也愣了,怎么到了我的头上?
吏部左侍郎忙道:“因为只是一般的差错,并没有降级,也没有免官,吏部方面觉得平级调任,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位侍郎大人越说声音越低,赵勉是抓捕晋王回京之后,才升任吏部尚书,掌权的时间不长,部内一些寻常的事情,都交给两位侍郎负责。
把一个县令调到京城当御史,别看都是七品,那也是超擢。必须通过天官,可若是平级调动,他们拟个名单上去,尚书大人点头,送到御前,用印之后,也就通过了。
熟悉官僚系统运作的人都知道,真正握有实权的,还不一定是上面的大人物,往往是一写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家伙,能把你弄得死去活来。
就拿明朝来说。公认最肥的两个差事,一个是吏部的文选司,一个是兵部的武选司,那简直不是油水丰厚而已,而是一屁股坐到了油库里!
从前的时候,朱元璋精力旺盛,每调动一个官员,他都要过问。
可这几年,他精力衰退,加上李善长和詹徽等人的案子,整个官僚体系,出现了几次严重的洗牌,大量提拔新人,老朱也没法面面俱到。
现在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是个普通的调动,并不涉及其他,那为什么老百姓要来敲登闻鼓,要找朱元璋鸣冤呢?
看似一切顺理成章的背后,又是什么猫腻?
柳淳猛地站出来,“杨大人,你执掌都察院,我想请教,是哪位御史,先弹劾荀顺庆的?”
这时候今天当值的唐韵低声道:“柳大人,是下官弹劾的。”
“你凭什么弹劾他?”
唐韵简直想笑,“柳大人,你年纪轻轻,或许不清楚朝廷的规矩,我们言官,风闻言事,有人说荀顺庆隐匿母丧,大逆不道。自古以来,非孝子不忠臣,身为一方父母官,连自己母亲的死,都敢隐匿,难道不该弹劾吗?”
他说的是掷地有声,斩钉截铁,御史就是干这个的,你敢怀疑我?
柳淳轻笑:“唐御史,好一个铁骨铮铮的御史言官!那我问你,在上书弹劾之前,你是不是去吏部查过了?”
“这个……我乃是风闻言事!”
“风闻言事?我看是无中生有!”柳淳的脸色凝重,“荀顺庆早年丧母,这个情况,在吏部应该有记录,赵天官我没说错吧?”
“是是是!”赵勉忙答应道:“何止是父母的情况,就连是否婚配,吏部都清楚,有些进士没有娶亲,朝廷还会赐假归娶呢!”
赵勉偷偷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暗暗叫苦,这是要出事啊!
果然,柳淳冷笑,“唐御史,你有心情写弹劾的奏疏,却没有精力询问一下情况!你把一方父母官的前程,看得如此之轻,又怎么能明辨是非?”
柳淳的厉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却没有料到,这小子言辞竟然这般犀利,几句话就把能言善辩的唐韵怼到了墙角。
这还不算完,柳淳继续道:“如果我猜的不错,你弹劾荀顺庆,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杀招在后面。被你弹劾,荀顺庆继续处理公务,就成了不要脸,就成了贪恋权位,也就是你们口中的无耻之徒!所以你们就能名正言顺,把他调走了?我倒要请教你们,变法怎么办?谁去负责?一县百姓,又该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00章 朕是护犊子的人
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柳淳对言官的套路还是有所了解的。言官的天职就是骂人,那骂什么人才能出名呢?自然是最有名气的,权势最大的。就比如说……皇帝陛下!
明代的言官常常会争先恐后,找皇帝的麻烦,逼着皇帝打他们一顿板子,对了,就是廷杖!
当挨了打之后,伤痕立刻成了功勋的象征。
他们是为民请命,铁骨铮铮,不惧生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仕途,大仁大勇,是真正的清官,好官!
通常挨了打,还能不死,忍一些日子,就会卷土重来,平步青云,直上重霄。稍微了解一下明代中后期官员的履历,你会发现,许多人都是骂神出身,几年的功夫,就从小小的御史,爬到了部堂一级的高官行列。
这是一场豪赌,吸引无数冒险者参与其中。
但是注意啊,这是明代的中后期,至少在老朱这里极少出现,为什么呢?因为老朱会真打的,往死里打,你们不用主动惹皇帝陛下,老朱成天就想着收拾你们呢!
砍脑袋还不过瘾,做成人皮枕头,挂在外面,那也是手到擒来。
所以在洪武大帝的治下,是没有人敢冒险的。不过却不妨碍言官们熟练利用套路,去对付看不惯的人!
比如这一次的荀顺庆。
先弹劾他,明知道是假的,也要弹劾。
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假如荀顺庆上书分辨,他们就会继续攻击,并且派人去查,反复折腾,没有几个月是不会消停的。
地方官一任三年,熟悉情况至少几个月,再纠缠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余下的时间,还能干多少事情?
你做不成事情,言官们就赢了。
另外一种情况呢,就像荀顺庆这样,顶着压力,继续向前冲,他们就会说你贪图权力,身上背着弹劾,不清不白,不洗刷冤屈,那就是品行不端,举动可疑……未必要把你弄死,但是调职,换个地方,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他们这些小动作非常隐蔽,很难察觉,就像柳淳,他也没精力照顾上百名弟子,那些不太突出的,没有什么名气的,就很容易被阴掉。
所以说想要推动变法,就要时刻准备流血牺牲。
只是谁也没有料到,非常精妙的一击,竟然被几十个老农给破解了!
当他们听说荀顺庆要被调走,十几个村子,每村推派一个人。
村民拿出家里的白面,给他们烙大饼,贴身背着,一路走到了京城,来到了午门,敲响了登闻鼓!
“这个荀顺庆都干了什么,值得你们跑到京城,替他说话?”
老朱笑呵呵问道。
相比起柳淳跟言官的争吵,老朱更愿意亲耳听听,老百姓是怎么看的。
老朱为了让百姓放松压力,他甚至从龙椅上下来,走到了大家的面前。然后朱元璋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动作,他一屁股坐下来,然后又招呼太监,给每一个老农一碗莲子羹,让大家伙边喝边说。
柳淳才旁边狂咽口水,敢情他声色俱厉,竟然还不如一个老农重要,真是太伤自尊了。
朱元璋笑道:“荀顺庆是太学生,算是朕的门生,这个学生怎么样,有没有给师父丢脸啊?”
柳淳简直气疯了……听听,这是人话吗?
朱重八!那是我的学生!不是你的!!
柳淳除了在心里怒吼之外,没有半点的主意,只能听着吧……提到了荀顺庆,老农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官好啊!
他们乡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源,而且水稻在灌浆期,需要大量的灌溉,各个村子常常为了争夺水源,打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受伤,丧命!
荀顺庆到了地方之后,就遇到了严重的冲突,两边聚集了上千人,摆开了架势,就要大战一场。
他跟两边的人沟通,然后找出有关田亩的清册,根据田地多少,确定了分配水源的方案,又亲自在水渠盯着,一连半个月,总算消弭了冲突,两边暂时安定下来。
借着这段时间,荀顺庆就跟百姓们沟通,每年打架可不是办法,能不能大家伙一起出力,再修一条水渠,或者把现在的水渠拓宽……
老百姓起初是抗拒的,他们又要种田,又要去衙门服役,哪有时间修建水渠,而且修水渠是要花钱的,难不成又要加征税赋?
荀顺庆亲眼见过柳淳如何调节百姓的冲突,只可惜他没有师父的本事,不能点石成金……可荀顺庆也有笨办法,他把县里的士绅富商,都了县衙门,摆下酒席,然后派衙役把门给封上了。
想出来可以,每人捐一点钱,没钱的出粮食,木材,石料,反正来者不拒。
他还去翻了县库,凑了二百石粮食。
就靠着威逼利诱,坑蒙拐骗,总算开工修建水渠。
在修水渠的时候,荀顺庆就跟百姓们讲,朝廷打算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服役,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