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元廷出了个能干的大臣,叫脱脱!
坦白讲,他是个真正愿意做事的人,也能做事,元末的历史,脱脱就像是辛勤的工蜂,燃烧一腔热血,在全力延续元朝的寿命。
他做了太多的事情,讽刺的是,他是因为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断送了大元朝。
做错事误国,没有什么说的。
做正确的事情,也会亡国,感情上很难让人接受,其实并不新鲜。
远有秦始皇透支民力,近有隋炀帝修大运河亡国。
元朝就败在治理黄河上面。
大量征调民夫,无休无止的劳动,残酷压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终于几十万红巾军揭竿而起,元朝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朱元璋经历过那段时间,可以说刻骨铭心。
老朱治国方略,处处都能看出,吸收前朝教训的痕迹。
他体恤民力,不许官吏欺压百姓,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广开言路……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走上元朝的老路。
朱元璋做得对不对?
对!
绝对正确!
但是呢,有人给老朱开出了另一个药方。
其实吧,不用这么费力气,只要重新整理财税体系,充实国库,试想一下,当年脱脱手里有一千万两银子,不是强征民夫,而是花钱雇佣劳动力,
坚持下来,或许元朝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更加强盛。
“陛下,其实这也是臣坚持变法的缘由所在……变法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多少的岁入,钱不是朝廷要追求的东西。通过清丈田亩,通过摊丁入亩,通过取消优免,增加商税,要完成的是对所有百姓的动员!让朝廷的力量,深入到每个百姓中间,像是一张渔网,将所有人囊括其中。朝廷的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在财税的问题上,由各级衙门,统一征收,就等于把力量集中在一处,大明万里江山,亿兆黎庶,每天的事情,千千万万,能都解决吗?臣以为不然,那要如何应对呢,一句话,抓大放小!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主要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了,别的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现在推行变法,急需人才,假如朝廷每年能拿出一千万贯,去各处兴学,臣估算,十年之后,我大明的识字率就会超过三成,百姓读书识字,朝廷有了人才,民间也有了一批聪明能干之人,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有了上进之路,自然心向朝廷,天下也就稳如磐石了。”
“还有,一些困扰朝廷的边患问题,臣不是说投入金钱就能解决,但是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投入不足,假如朝廷还能拿出一千万两,针对四周的蛮夷,进行重点打击,势必能打出大明的军威,打出几十年的太平。”
……
柳淳一千万,一千万,给朱元璋算着,越算老朱的脸就越纠结,最后他突然一拍桌子,怒吼道:“不要说了!”
朱元璋像是一头雄狮,暴躁地冲到柳淳的面前,探手抓着他的肩头,使劲摇晃。
柳淳第一次知道,原来老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陛下饶命啊!”
“兔崽子!”老朱破口大骂,“柳淳,你这个小兔崽子,你怎么不早生几十年啊?”
这个问题柳淳哪能回答得了啊!
“那要问我爸妈了!”
“哼!”
老朱重重一跺脚,无奈长叹。
“朕须发皆白,垂垂老矣,才骤然发现,这几十年,朕都浪费了!你,你小子太狠了!你,你要是早生三十年,跟着朕一起打天下,朕的大明朝,势必更加强盛繁华啊!”
老朱满腹悔恨,仰头长叹,追悔莫及。
柳淳却不以为然,我要是早穿越几十年,这江山还指不定谁说了算呢!你当我愿意当你的臣子啊?
刻薄寡恩,喜怒无常,小爷很讨厌你,知道不?
老朱突然回头,再一次揪住了柳淳,“这么多事情,朕怕是做不成了,是吧?”
“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强健,必能长命百……”柳淳还想往下说,突然发现祝愿皇帝长命百岁,好像是在骂人啊!
应该说什么?
万寿无疆!
老朱不屑道:“别拍马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朕又不会像鲁荒王那么糊涂!”
所谓鲁荒王,就是老朱那个追求长生,吃丹药丧命的鲁王,老朱气炸了肺,给自己儿子赐了个谥号,叫做“荒”,下手这么狠,也是没谁了。
“朕老了,朕真的老了!”老朱恶狠狠瞪了柳淳一眼,责骂道:“头几年,你怎么不跟朕讲?”
柳淳实在是无语,我敢进京的时候,就跟你说这些,你会听吗?再说了,当时的条件也不成熟啊!
“陛下,臣也是通过长沙之行,加上总结经验,才想通其中关键的,臣,臣又不是天才。什么都清楚。”
老朱深吸口气,气哼哼道:“说这些有什么用!朕现在发白齿摇,来日无多,你却告诉朕,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朕,朕……”老朱迟疑了半晌,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柳淳,朕给你件事情,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朕撰写核定了一部《祖训录》,朕打算以此为子孙万世不易的祖制,近年来,朕又有颇多的见解,加上你刚刚提到的这些……朕打算重修皇明祖训,把这些事情,写到祖训里,凡是朱家子孙,都要恪守祖训,就算朕死了,也不用担心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6章 迷茫的朱允炆
去把太孙叫来。”
朱元璋又拍了拍柳淳的肩头,“陪朕去御花园瞧瞧。”
一听去御花园,柳淳就咧嘴了,老朱那个不叫御花园,叫御菜园!除了茶树青菜,还有小米,稻谷,桑麻,什么玩意都有,甚至鸡鸭鹅狗,一样不少。
柳淳觉得把这么好的一块地个老朱,都浪费了。
纯粹是包饺子喂猪,糟蹋东西。
可是他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走到了一半,太孙朱允炆急匆匆赶来。
相比起刚刚册立的时候,朱允炆个头高了一些,也稳重了不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储君了。
“允炆,刚刚皇祖父跟你的师父谈了很多,这大明的江山,是要交给你的,为了让江山千秋万代,永远太平兴旺,就必须打好基础。要定下牢不可破的规矩。皇祖父打算让你师父领衔,草拟一份皇明祖训,作为历代帝王,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你以为如何啊?”
朱允炆很快点头,“皇祖父深谋远虑,先生雄才过人,孙儿以为非常合适。”
从表面上,已经察觉不出他是高兴还是反对,能做到不露声色,看起来朱允炆的功力的确上升了不少,他身边的师傅们,教导有方啊!
“殿下,臣以为皇明祖训,虽然是万世不移之法,但是天下的事情,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以当世之智慧,未必能洞彻百十年之后的情况。臣以为在祖训当中,应该有两个层面,其一呢,是绝对不能更改的部分,其二呢,是可以随着情况调整,进行改变的……”
朱允炆迟疑道:“先生,既是万世不移之法,又如何可以改变,这个……弟子万难领会。”
倒是朱元璋,他温和道:“柳淳所说朕也思量过了,比如在祖训录里,朕告诫后世君王,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老朱顿了顿,“朕当初定下这个规矩,是希望宗亲皇室,能够相互友爱,彼此和睦。一心一意,共扶朝廷。可晋王谋害兄长,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朕不得不亲自捉拿拷问,并且赐死狱中!”
提到了朱棡,朱元璋还是怒不可遏!
“所以,对于皇亲国戚,不能一味纵容,还要严格惩办!”
听到了这里,朱允炆心中暗喜,若真是如此,祖训修改,岂不是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进行削藩吗?
这个太好了!
可朱允炆也清楚,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只能继续听下去。
“还有,祖训录里面也提到了不征之国……这一点在万寿盛典的时候,就被你师父驳倒了!”老朱白了一眼柳淳,这个兔崽子,从那时候他就心目中没有祖训,着实可恶!
老朱气哼哼道:“新的祖训,针对不征之国,要进行重新阐释,顺我大明者,可安享太平,敢忤逆大明,一定要严惩不贷!”
老朱又说了好几样,最后到了关键的地方。
“皇祖父打算明定变法,为子孙之使命所在,务必让我大明国富兵强。”
此话一出,果然,朱允炆先是面色狂变,紧接着他撩起袍子,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允炆,你这是何意?”
“启奏皇祖父,孙儿以为此议似有不妥之处!”
老朱眉头紧皱,“你什么意思?”
“皇祖父在上,孙儿不敢隐瞒。孙儿觉得,变法这一词,就有不妥的地方。“朱允炆偷眼去看柳淳,发现柳淳云淡风轻,并没有任何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依旧,他的心就咯噔了一下。
齐先生教导自己的话,可千万别触了霉头啊!
朱允炆咬了咬牙,“启奏皇祖父,我大明江山,乃是皇祖父提三尺宝剑,打下来的基业。大明的法度规矩,皆是皇祖父所定。既然如此,变法岂不是成了变皇祖父之法?若是在祖训之中,规定子孙要进行变法,那,那皇祖父的祖训,又放在哪里,孙儿委实没有想清楚,还请皇祖父明鉴!”
老朱听闻朱允炆的话,不置可否,而是扭头看向了柳淳,“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太孙不懂,你这个当师父的,应该给解释清楚吧。”
柳淳点头,他先伏身,请朱允炆站起。
而后笑道:“殿下,臣所言之变法,其实不是变陛下之法,而是变秦汉以来,绵延两千年的成法。”
朱允炆更加困惑,“先生,既然绵延两千年,那为何要改呢?”
“哈哈哈!”柳淳轻笑,“当然是为了大明千秋万代!因为历代以来,皇权难以深入乡下,朝廷缺乏对百姓的真正掌控,以至于盛世不过三百年,大明要打破这个怪圈,自然要进行彻底的变法。”
朱允炆似有所悟,可又疑惑道:“先生,弟子还是不太明白,所谓一乱一治,盛衰循坏,这是自古以来的天理,如何能以人力抗衡?身为天子,也只能修德爱民,尽力延长国祚,如此,便是仁君了。”
柳淳道:“殿下,你这话又问到了关键之处,为什么会有治乱循环,盛衰交替。臣以为固然有天命在上,可归根到底,在于土地的兼并,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围绕着土地在打转转。臣觉得这次订立皇明祖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土地所有!严厉杜绝兼并!从根本上,解决士绅借着土地牟利的可能!”
朱允炆越发惊讶,“先生,你有什么打算?”
“清丈田亩之后,把丁银计入田赋,如此一来,一块地固定有多少税赋,就确定下来。这块地可以买卖交易,但税赋不变。也就是说,士绅兼并土地越多,负担的税赋就越重。而且还可以设置一个上限,比如超过一千亩,就需要负担成倍的田赋,三千亩,再翻一倍!如此一来,即便有人还愿意兼并土地,也没有什么,只要能负担得起田赋就是了。”
柳淳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朗声大笑,“柳淳,真有你的!这一招果然够狠啊!不过朕觉得很不错!朕看你们在长沙的议论,就提到了这一点。你果然打算这么办!”
柳淳忙道:“陛下,不是臣打算,而是陛下有没有魄力如此作为了!”
老朱含笑:“你小子敢跟朕用激将法了?告诉你,朕没有什么不敢的,抑制兼并,让大明国祚绵长,朕无所畏惧!这一条,一定要写在祖训里,而且要告诉所有子孙,谁敢破坏,绝不轻饶!”
诚然,柳淳的办法还是没法真正一劳永逸,毕竟百姓繁衍生息,人丁增加,土地还是会不够用,但是却遏制了大地主的出现,最大限度保留了自耕农。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底盘,也就是国家的根基。
所谓自耕农,其实可以算成小土地所有者,而小土地所有者又能归入小资产者的行列,勉强可以和小资中产划上等号。而众所周知,要想社会稳定,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的纺锤型社会结构,中间大,两头小。
这套理论从外面引进来,立刻就变得高大上了。
其实放在古代,有土斯有财,历代抑制兼并,不就是为了保护中间的自耕农吗!也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多数。
而土地兼并又是什么,不就是极少数人,变得超级有钱,而绝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佃农,流民,也就是从橄榄形社会,变成了哑铃型社会……然后底层承受不了,揭竿而起,改朝换代。
说起来,我们漫长的历史,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可以汲取,读通了五千年的积淀,回过头再看那些外来的东西,真的没有什么高深可言。
柳淳陪着老朱,在御菜园行走,谈了许多许多,整个皇明祖训的框架就已经出来了。朱元璋是很满意。
“允炆,皇祖父把柳淳派给你当师父,就是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所谋者,深合朕意。你要多听柳淳的意见,他是没有那么多私心的!”
被老朱当面夸奖了,柳淳还有那么一点意外,这还是那个成天骂他的老朱吗?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
朱元璋用力哼了一声,“你小子是不是皮子紧了,非要朕骂你才舒服!是吧?”
柳淳忙摇头道:“臣,臣只是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那你就好好干活!回头把祖训给朕拟好了,送到宫里。”
“臣遵旨。”柳淳又道:“陛下,臣独自一个人,怕是难以胜任,不知道臣能不能找几个帮手?”
“你只管找就是了。”老朱没有迟疑,很快同意了。
柳淳冲着朱允炆笑道:“太孙殿下,齐泰齐师傅,为人谨慎小心,做官以来,从不出错,此人倒是拟定祖训的不二人选!”
“是,是吗!”朱允炆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既然先生说了,那就不会错,回头我就去告诉齐先生,想来他也会欣然同意的。”
朱允炆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却波澜汹涌,跟烧开的锅似的……莫非说,柳淳已经知道齐先生帮了自己许多,要对齐先生不利?
可他也不该让齐先生参与草拟祖训啊,柳淳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允炆迷茫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7章 告密者齐泰
先生,你看该如何是好?”
朱允炆吞吞吐吐,把修订皇明祖训的事情说了一遍……只见齐泰面色凝重,阴沉得能滴下水,朱允炆心中惶恐,又问道:“先生,此中莫非有什么谋算?”
齐泰不屑一笑,“殿下睿智,当前变法操之谁手?”
“自然是柳……先生。”朱允炆咧嘴苦笑,他曾经有一段跟柳淳修复了关系,但是随着诸位师傅进入东宫,他跟柳淳之间,似乎越发疏远。
但问题是皇祖父却偏爱柳淳,在御花园言谈之间,有意把柳淳作为辅政大臣留给他,这让朱允炆十分不安。
“殿下,事情昭然若揭了,柳淳想借着祖训的名义,逼迫殿下在登基之后,继续推行他的变法!”
齐泰用词很讲究,一个“他的”就把柳淳跟朱允炆区分开了。
朱允炆沉吟道:“齐先生,皇祖父对柳先生的变法,非常推崇,我以为若是能成,也未尝不可啊!”
齐泰轻笑,“殿下,柳淳此人算计精深,智虑过人。他借着变法之机,安插亲信,培植党羽,甚至连孔孟二圣都不放在眼里。倘若让他掌权,外结藩王,内有锦衣,勋贵,朝臣,皆为之所用,臣……真是不敢想象啊!那时候柳淳就是曹操,就是王莽,可以随时行废立之事啊!”
朱允炆打了个冷颤。
他觉得齐泰的话很有道理,不要讲什么变法不变法的。光是柳淳掌握的权力,就让他感到了惶恐不安。
“齐先生,柳先生还荐举你去协助草拟祖训,我,我看他还是有心跟先生修好的。”
齐泰摇头,“殿下,这就是柳淳阴险的地方,他让臣过去,无非是想败坏臣的名声罢了!”
“那,那先生还去吗?”朱允炆关切道。
齐泰沉吟道:“臣势单力孤,如何能跟柳淳抗衡?臣只有勉为其难了,不过请殿下放心,不管多难,臣都会挺过来,都会等到殿下能够扭转乾坤的那一天!”
朱允炆越发悲观,“先生,已经拟定了祖训,变成了金科玉律,我,我怕是无能为力啊!”
齐泰哈哈大笑,“殿下勿忧,柳淳这是枉费心机。就算变成了祖训又如何?只要殿下能坐上龙椅,殿下就是头上的天,人力又如何逆天呢!”
朱允炆苦笑道:“先生莫要夸奖,我现在惶恐不安,生怕皇祖父会改立储君,那样的话,我,我就……”
“殿下!”
齐泰急忙捂住了朱允炆的嘴,“殿下,有些话可不能乱说啊!”齐泰压低了声音道:“殿下只要不出错,陛下就不会改立储君,毕竟陛下老了,承受不起折腾。至于柳淳那里,臣等,还有朝廷的忠义之士,都会站在殿下这边,柳淳此番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数,他会惹祸上身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心疼道:“先生,孤心乱如麻,只有请先生替我支撑大局了。”
“殿下放心吧!”
……
东宫这边,愁云惨淡,商量着对策,柳淳却想说,这世上真的没有那么多阴谋,至少他玩的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只要修订了皇明祖训,就等于拿到了尚方宝剑,拿到了大义名分。
即便真的像历史上一样,爆发了靖难之役,柳淳也不用怕了。
朱棣一直深受篡位夺权的困扰,这个恶名是他无法洗刷的包袱。
假如朱允炆违背了祖训,而朱棣站在维护祖训的立场上,起兵靖难,那就是名正言顺了,而且手握大义名分,朱棣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柳淳已经开始为了老朱死后布局了。
只不过他的行动十分小心罢了。
而有一个人,竟然比柳淳还要小心。
齐泰到了柳淳手下,果然就老老实实编写祖训,半点差错都没有。
每天早早赶来,晚晚回去,每完成一部分,就交给柳淳过目,不管柳淳叫他改多少遍,都没有半点怨言,那份谦卑恭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假如不是深知这家伙猪队友的身份,柳淳都想收下这个小弟了,用着比别人顺手多了。
“齐先生,你文笔平实,心思缜密,着实令人叹服,这一次皇明祖训修订之后,我打算向陛下上书,请求陛下任命你为翰林学士,不知齐先生意下如何?”
见柳淳问自己,齐泰慌忙躬身,“下官唯恐才疏学浅,难以担当大任!”
柳淳摆手,“你是太孙仰仗的师傅之一,既然都是东宫的臣子,有好事情,我岂能忘了你!正好,刘三吾老先生升任礼部,把翰林学士空了出来。齐先生担任翰林学士之后,还能肩负草拟圣旨的职责。”
柳淳笑道:“先生可别小看这一项权力,拟定圣旨,就要了解陛下的心思,就要知道一项政令的前因后果,先生负责圣旨,自然能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全局,检讨得失,等到有朝一日,先生也能更好辅佐太子。”
齐泰生怕柳淳害他,所以从一开始就装孙子。
可他万万没有料到,柳淳居然要提拔他。
而且诚心诚意,这让齐泰颇为惊讶,难道自己料错了?或者说,自己的演技,已经瞒过了柳淳?
那可太好了!
只要柳淳放松了警惕,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齐泰丝毫没有料到,柳淳已经开始炮制他了。
罗织罪名,捉拿下狱,严刑拷问,屈打成招……那是过去锦衣卫喜好干的事情。
到了柳淳这里,他的手段已经全面升级。
朱允炆身边都是什么人?
和齐泰一样,许多都是书生,生活清苦,全靠着俸禄,艰难度日。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太孙有朝一日能够继位,他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柳淳大发慈悲,不用你们等了,我先把齐泰高高捧起来。
文人相轻,那些人能忍受齐泰爬到他们的头上吗?
而且齐泰谨慎小心,留在东宫,如何能让他露出马脚……索性,就把他放到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让他享受一下捧杀的滋味!
齐泰这家伙呢,许是素狠了,竟然被柳淳给骗过了。
他还觉得柳淳是对他好呢!
“大人,卑职刚刚听说了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醒大人。”
柳淳含笑,“齐先生有何高见,我洗耳恭听。”
齐泰压低声音道,“柳大人,我从户部那边得到的消息,郁新为了胜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