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皇祖父下旨,让父王出征辽东招抚生番,你不愿去?”
朱高炽抬起头,悲愤委屈,“父王,要不你让三弟当世子算了,我也想去云南瞧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48章 师父太帅了
去云南?”朱棣宝剑一般的眉头挑起,一股无名火冲到了头顶!
“哼!你们嚷嚷着要打仗,要建功立业,随着一个被贬之人,区区的驿丞,去了干什么?喂马?还是赶车?简直胡闹!”
朱高炽是很怕老爹的,可先生说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你是当爹的,我就昧良心啊!
“父王,凭着先生的本事,即便当个驿丞,也能闹得天下皆知……即便父王能大获全胜,杀敌立功,也不如先生随便动动手指来的厉害!”
“你!”
朱棣气疯了,这个兔崽子,还是个大肥兔子!
自从去了应天几年,让柳淳教的,完全变了样子,小时候胖乎乎的朱高炽多可爱啊!现在好了,除了胖之外,完全是柳淳第二,光会气人了!
“你不是想去吗?你不是瞧不起世子之位吗?告诉你,你小子跑不了!老实跟着我出征,学习打仗的本事!”
朱高炽万般无奈,只能认命了。可接下来老爹的话,让他愤怒到变形了。
“老二一个人去不合适,让老三也跟着,他们两个去跟那小子学本事吧!你……老实跟着为父吧!”
真是亲爹啊!
又被狠狠插了一刀,不带这么欺负人的,这个世子当的,简直亏大了。
朱允炆,我恨你!
……
“嘿嘿嘿……大肉球倒霉了!”
朱高煦骑在马背上,那叫一个得意洋洋。
朱高燧默默给二哥记上一笔,回头再向大哥告状。
敢情这仨货就没一个好东西。
“你说,先生会怎么样?”
朱高燧认真想了想,小脸凄苦道:“还能怎么样?官都没了,从二品大员,变成了没品没级的驿丞,我看肯定很惨。”
朱高煦迟疑道:“他的本事不小,估计不会有什么大事的。”
“难说啊!”朱高燧在兄弟三人中,没有大哥的仁厚,也没有二哥的强悍敏捷,但他也有优点,那就是蔫坏蔫坏的……以他的想法去揣度别人,世上就没几个好人了。
更何况原本他就对朱允炆印象不好。
“反正这次东宫丢了面子,比抽朱允炆几个嘴巴子,还要狠!假如我是他,一定会趁机刺杀柳先生的。”
“他敢!”朱高煦翻着怪眼,怒道:“他动先生一个汗毛,我就废了他!”
朱高燧哼了一声,“二哥,你就别吹牛了,人家是储君,随便歪歪嘴,有的是人帮着他做事。先生现在连个官身都不是,身边一个可用的人都没有,朝不保夕,饥寒交迫……又要千里迢迢去云南,多苦啊!万一在路上没有吃的,还要捧着破碗,去讨饭,想想就可怜吗!”
“是……不是!”朱高煦差点被三弟带沟里去,“我就不信,先生帮过那么多人,这帮人就眼睁睁看着先生受苦?”
“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朱高燧活脱小老头附体,语气哀伤道:“人只会锦上添花,哪里会雪中送炭。先生这一路,可是要受苦了,能不能活着到云南,谁都说不好啊!”
朱高煦的眉毛拧成了疙瘩儿。
说实话,他毕竟还是十几岁的少年,贪玩好动,那是他的本性。
说是去照顾柳淳,其实就是去云南玩去了。
可通过三弟的这番话,让朱高煦担忧起来。
原来柳淳的处境这么糟糕啊!
朱高煦心高气傲,目无余子,能看得起的人不多……可一旦被他当成了朋友,这小子还是很讲义气的。
这点跟朱棣很像,假如不是朱老四有意放水,俩小子如何能出得了北平?
“先生不光在受苦,还有性命之忧,该死!”
朱高煦气得破口大骂,朱允炆,先生有了差错,我跟你没完!
他疯狂抽打战马,一路向南疾驰。
朱高煦发了疯,拿出了跑八百里加急的劲儿,歇人不歇马,连着跑了三天,就把朱高燧折腾坏了,他可没有二哥铁一般的身体。
小家伙哈气连天,坐在马背上直晃悠,两条腿也跟木头似的。
“二哥,歇歇吧,不然没看到先生,咱们先倒下了!”
朱高煦哼了一声,“要倒也是你先倒下去,没用的东西!废物!”他嘴里骂三弟,其实自己也不好受,只能找了个驿站,让驿丞把马牵走喂草料,然后给他们准备点饭菜。
等等!
驿丞!
以后先生就干这个?
朱高煦又气又恼,这不是存心欺负人吗?
“明天四更起来,赶路!”
朱高煦气哼哼说道,然后倒头就睡……可惜的是,少年人贪睡,两个人又疲惫不堪,竟然都睡到了日上三竿,这才爬起来。
鸡飞狗跳,一番折腾,两个人在互相埋怨声中出发了……幸好睡过头了,他们刚出来不远,就听客商讲,柳大人在码头乘船沿江而上……无数人送别柳淳,天上都是热气球,很是壮观。
“敢情有良心的人还是居多的!”
朱高煦念叨了一句,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己本想去应天,跟先生汇合,然后一起去云南,可既然先生走了,他们再去应天干什么?
改变方向,追着船队,去长沙!
一句话……这俩兄弟吃了不少苦头,跌跌撞撞,总算赶到了长沙。
等到了长沙城,他们就傻眼了,城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都穿着新衣服,头上还戴着花……朱高煦和朱高燧面面相觑。
“这,这是过年了啊!”
“好像是啊!”朱高燧苦兮兮道:“二哥,咱们走了一年多啊?”
“呸!”
朱高煦啐了老三一口,“你脑子被狗吃了?一准有大事了,我去打听打听。”
……
一个时辰之后,朱高煦和朱高燧出现在了岳麓山脚,此地已经被密匝匝,一眼望不到边的人群给填满了。
人多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些人当中,有衣冠楚楚的士大夫,有普通的商人,甚至还有农夫……
在人群两边,狭窄的空地上,全都是舞龙舞狮的表演,锣鼓惊天动地,人群喜气洋洋。
当长沙知府,还有当地士绅官吏,簇拥着一个年轻人出现的时候,全场欢腾到了极点,岳麓山下,宛如一口沸腾的大锅。
那个年轻人,就是引爆所有人的焦点!
“柳大人,不畏强权,好样的!”
“柳大人,长沙百姓永远感谢你!”
……
人群之中,喊什么的都有,每个人热情洋溢,声嘶力竭……朱高煦斜了一眼三弟,“这就是你说的受苦?我怎么觉得,先生像是钦差大臣,不像是被贬的官吏啊?”
朱高煦攥紧了拳头,有点想打人了。
朱高燧摇头赔笑,一副讨好的样子,“二哥,钦差也没有这么大的威风……不过二哥,你好像关心错了重点了。”
“什么重点?”
“就是咱们好像又多了许多师弟啊!”
朱高煦猛地吸了口气,好像真是这样!
他笑了起来,咧着嘴大笑,白牙呲着,得意非凡。
“收吧,收得越多越好!反正我是二师兄,全天人都成了我师弟才好呢!”
朱高燧低声道:“那个就算全天下都是你师弟,还有一个人是你师兄呢!”
“你给我闭嘴!”
朱高煦气得鼓着腮帮,拳头高举……等着吧,这回要跟先生多学点本事,然后逼着大肉球把大师兄的位置让给自己,不然跟他没完!
且不说朱家兄弟在下面嘀咕,柳淳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下,来到了一大片空地,站上了一块石头的平台。
“诸位乡亲!诸位父老!数年前,我和许多太学生,奉皇命来到了长沙,从此之后,我们就和长沙父老成了血脉相连的一家人……长沙自古以来,文脉悠长,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我脚下的岳麓山,曾经有过名震天下的岳麓书院……大儒朱熹,就在这里讲学,当真是繁盛一时,冠绝天下!”
柳淳继续道:这是长沙父老的荣耀,自从元末以来,岳麓书院毁于战火。可我们勤劳的长沙父老有恒心,有毅力,也有眼光!重建书院,大兴教化,培养长沙子弟,成为栋梁之才,让这座古老的书院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壮举,必然载入史册。“
柳淳朗声道:“没有别的,我只有四个字,送给书院,送给所有的长沙父老!”
柳淳的话音刚落,有人扯下一块石头上的红绸,露出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人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掌声,就连朱高煦都跟着鼓掌了,可他渐渐感觉不对劲儿……先生,你这是挖了理学的祖坟啊!
也太狠……帅了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49章 愤怒的东宫群贤
柳淳上次来长沙的时候,就发现岳麓书院已经被毁弃吗,对于这块宝地,柳淳那是垂涎三尺啊!
众所周知,理学兴起于两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岳麓书院,就是朱熹宣扬理学的大本营。
朱熹早年在岳麓书院讲学,后来当了大官,更是倾注心血,整顿书院,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得岳麓书院达到了鼎盛。
毫不夸张地讲,是朱熹成就了岳麓书院,而岳麓书院也成就了朱熹,这就是最早的商业互吹……宋元两朝,一代一代的儒者,从这里走出来,宣扬理学,广收门徒,开枝散叶,终于使得理学一统天下。
柳淳选择重建岳麓书院,并且把书院作为科学的大本营,就是在理学的心脏插一把匕首。
过去他还有所忌惮,可现在他连官都没了,成了个快递员,还有什么好怕的。
“长沙的乡亲父老,我送给岳麓书院的四个字,叫做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呢?就是要我们去研究事物的规律,然后以此来造福百姓。譬如说,研究金融货币的规则特点,创立皇家银行,推行纸币,这就是我做过的事情,也就是我的知行合一。还有,我学过一些粗浅的冶金知识,在大宁建立铁厂,炼制钢铁,行销天下。拿咱们长沙来说,过去得过水蛊病的人非常多,大家都觉得是水中的毒气所至,我却认为是钉螺造成的,事实证明,消灭钉螺,的确能减少水蛊病的感染……”
柳淳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开始大谈知行合一,下面的百姓全都侧耳倾听,不时点头,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柳淳讲学受到欢迎,绝不是因为他讲的东西多精妙高深,恰恰相反,他讲的浅显易懂,就连贩夫走卒都能听得明明白白,这也是科学的特性,科学不可能是少数人手里的玩具……就像某位当了六十多年皇帝的老人,他自己学了不少西学,甚至有后世之学者崇拜得五体投地,说他能当四个系的博导,学问高深莫测……奈何这位只是把科学圈禁在了紫禁城。
他甚至不敢让士兵放下弓箭大刀,不敢使用火枪大炮,不敢推行新式教育……像这样的人物,掌握越多的知识,只会越拖累国家的发展罢了,没有半点可吹嘘的,相反,应该唾弃鄙夷。
柳淳很希望把科学跟民生结合起来,从百姓当中,获取支持,这样的科学,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他从王阳明那里借了知行合一四个字……真的只是借了四个字而已。因为柳淳谈的知行合一,跟王阳明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所以对古代的很多说法,真的不要想当然……如果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真的和后世的观点类似,心学也就不会成为一阵风了。
王阳明自己就说过:“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看明白了吧?
王阳明不是说知和行是两件事,要统一在一起,也不是提倡大家伙要向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努力……他只是在说一个事实,知行是一体的,分不开的。针对的只是朱熹的先知后行,仅此而已。
类似的观点还有格物致知……如果有人觉得格物致知是教人研究事物,然后总结规律,获取知识,那就和先贤们说得南辕北辙,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比如朱熹建格物致知,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他的意思是研究一个寻常事物,如果仅仅研究事物本身,那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从里面发现天理,格出圣贤道理来……那有小朋友要问了,如果格不出来怎么办?俩字:硬格!
怎么说呢,就有点类似理解吧……明明作者都没有那么深的想法,可出题人一定逼着你写出个一二三四。
写不出来,就没有分数。
而在朱熹这里,格不出来,那是你资质平庸,领悟不了圣贤之道,一句话,是个废物!
那处处跟朱熹对着干的阳明公,他又是怎么看的呢?
王阳明觉得,如果格不出道理,那不是事务的错,而是你自己不行,那还格物干什么,应该格心才对!
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这也就是心学的本意!
……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要探究理学,心学,二者之间的差别,远不像后世想象的那么大,追根溯源,都能上溯到二程那里。
所以理学和心学,应该算是一个根上的两个枝干,或者说,至少也是连理枝,彼此非常亲密。
二者都是在心性啊,气理啊,良知,格物……这一类的概念之间打转转,虽然彼此对立严重,但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看,意义真的不大。
只能说二者是同出而异名,所以指望着心学改变大明,那是不现实的……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徐阶的提倡之下,心学达到了鼎盛,但是接下来高拱和张居正,两代首辅打击,心学就烟消云散,无根浮萍,结局早就注定了。
只留下一些著作,供后人瞻仰凭吊而已。
对于柳淳来说,他是要真正提倡知行合一,真正把百姓的民生利病,和学问结合起来。
“岳麓书院开设算学课程,学到了算学本事,就可以更好的经商,计算货物人员,可以计算田赋税款,计算田地大小,计算道路坡度,计算工程用料……这些,都是为了百姓民生造福……进入岳麓书院,是知,走出岳麓书院,发挥才智,造福家乡父老,造福大明百姓,就是行!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我对所有学子的寄望,少年热血,不该只想着功名利禄,颜如玉,黄金屋,总要真正做一些事情,有朝一日,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子,能够骄傲地说,无愧这四个字,余愿足矣!”
柳淳在长沙停留了七天,这七天里,百姓就跟过了年似的,热闹到了极点……到目前为止,以科学为教育内容的学校只有三座。
一个是应天鸡鸣山的学院,从那里走出了许多的变法派官吏。
第二个是凤阳书院,那里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工程、水利、材料……师生们已经能烧制水泥和玻璃,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驯服淮河,让凤阳彻底摆脱天灾人祸!
岳麓书院是第三处,同时也是柳淳用心最多的地方,他很想把岳麓书院做成一个科学思想的大本营。
不但从实际着手,拿出过硬的发明创造,还要从思想上,摧毁整个理学体系。
长沙是变法开始的地方,柳淳坚信,岳麓书院,也会成为思想变法的开始!
让我离开京城,这不叫贬官,这叫做龙归大海,虎入深山。
在京城,那么多神仙在,柳淳或许还有忌惮。
可是出来之后,他是彻底放飞自我了,格局布局,都在加快之中……毕竟留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了。
如果朱元璋能顺利完成易储,一切好说。
如果不成,那就要轮到我来拯救世界了!
“进入云南,是我们伏身蹲下的开始,等到积攒足够的力量,一跃而出,必定风云变色,日月无光!”
……
柳淳离开了长沙,继续向云南进发。
他在岳麓书院所讲的内容,已经飞马送入了京城,欣赏柳淳的人,欣喜若狂。
好小子!
虽然贬官,却没有半分沮丧!
兴学教化,有胆色,有魄力!
讲得好!
至于那些厌恶柳淳的,尤其是东宫的师父们,看到了柳淳所讲,一个个气得脸都黑了。
“这个该死的柳淳,他竟然抢占了岳麓书院,霸占了圣贤的讲学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齐泰厉声咆哮。
练子宁也咬牙切齿,“柳淳大言不惭,竟敢在朱子宣讲理学的故地,大谈他的科学,简直恬不知耻,不要面皮!”
黄子澄微微咳嗽,“两位,不要火气这么大,柳淳推崇科学,和理学之间,早有矛盾,你们也不是不知道……气大了伤身,何必呢!”
“哼!黄大人,你能忍,我们可不能忍!岳麓书院必须关门,我现在就策动御史上书,弹劾柳淳!他一个戴罪之身,居然如此猖狂,简直岂有此理!”练子宁是右佥都御史,虽然在都察院排名靠后,但好歹也是个头头儿,下面有几个御史言官。
柳淳挑衅理学,有人冲出来,自然就会有其他人跟进,到时候一起打落水狗,不愁柳淳不死!
这位气哼哼去安排了,倒是齐泰他的眼中,寒光内敛,嘴角上翘……光靠着御史言官,能把柳淳弹劾倒了,那是痴心妄想!
他现在是肆无忌惮,只怕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要想除掉柳淳,何须那么费力气,只要有一个猛士就足够了。
齐泰想到这里,立刻转身,去找朱允炆商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50章 勿使孤有弑师之名
朱允炆的日子并不好过,自从柳淳被贬之后,朱允炆就再也没有踏入过乾清宫。自从成为储君以来,朱元璋有意栽培,朱允炆能处理很多事情,甚至中下级的官吏任免,他都有一定的权限。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权力,才吸引了那么多的文官清流聚集在他的身边。当朱允炆发觉自己失去了权力,先是惶恐,接着就是害怕。他能感觉出来,皇祖父似乎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点苦头那么简单。
而是永远不让自己碰朝政了,他老人家也不屑于教导自己……他被皇祖父抛弃了!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朱允炆怕了,貌似储君之位,已经变得摇摇欲坠了。
完了!
自己真的完了!
“殿下,很多事情都是柳淳兴风作浪,他即便离了京城,也不老实,还跑去建什么岳麓书院,此人不除,殿下永无宁日啊!”齐泰建议道。
朱允炆斜了他一眼,“除掉?怎么除?我连皇宫都进不去,你是嫌我死得不够快吗?”
朱允炆薄薄的嘴唇,变成了可怕的青紫色,五官扭曲,神情狰狞,都是这帮没用的文人,把自己给害了!
“殿下!”齐泰意识到了朱允炆的怒火,连忙跪倒。
“殿下,想要挽回圣心,并不算难,臣这里就有一个办法……至于柳淳,也有很多办法可以除掉他,根本不需要殿下动手。而且云南山高路远,瘴气遍地,弄死柳淳,就跟捏死臭虫一样容易啊!”
不得不说,齐泰在东宫师父当中,是个有才华,有主意的,可貌似这家伙的运气真的不太好。
他的办法总是会出差错,但愿这次不会再有意外了……“殿下,柳淳去了云南,就落到了沐家的手里,强龙不压地头蛇,沐家在云南经营了两代人,十几年的光景,沐英又对东宫忠心耿耿,他虽然死了,但沐春跟他爹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殿下只要一纸书信送去,沐春就能想办法折磨柳淳,给他安排更多的活儿,不给他俸禄,最后再捉一些野兽,扔到柳淳住处的周围……”
齐泰阴测测道:“如此一来,柳淳肯定活不长,只要他一死,殿下就高枕无忧了。”
还真是不错,至少听起来很可行。
朱允炆思索半晌,缓缓而坚定道:“一定勿使孤有弑师之名!”
齐泰欣然领会,忙磕头道:“殿下放心,事情一定办得漂亮,不留痕迹!”
……
从长沙出来,柳淳就弃了船,换上了马车。除了蓝新月和蓝家的护卫之外,又多了两个少年。
朱高煦很强壮,像个牛犊子似的,除了赶路,还有精力跟蓝家的护卫赛马比箭,偶尔还能猎几只天鹅,兔子,野鸡什么的……发配之旅,完全变成了郊游野餐了。
朱高燧没有二哥的精力,他念念叨叨,就是提醒柳淳,要防备暗箭伤人。
“我要是朱允炆,就会派人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