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这么淡薄,果真是拼命了,行了,皇祖父都知道了,你回去休息吧!”
老朱和颜悦色,虽然没有正面答应,但是老朱的态度已经足以让朱允炆心满意足了,他磕头退去。
大殿之中,又一次只剩下父子两个。
朱元璋斜了眼朱棣。
“瞧见了吧?允炆给他姑姑求情,你就不想照顾自己的妹妹?”
朱棣板着脸,依旧用力摇头,“父皇,国法是国法,人情是人情……把什么都混到一起,就做不好事情了。”
朱元璋猛地扭头,用犀利的目光,直刺朱棣,而朱棣也迎着老朱的目光,丝毫不惧!
“你是想说父皇老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是个老糊涂了呗?”朱元璋恶狠狠道:“安庆也是你的妹妹,欧阳伦是你的妹夫!难道一定要朕杀了他吗?”
“父皇!是国法要杀他!”
“国法?朕口含天宪,金口玉言,朕就是国法!”老朱气喘吁吁,说这几句话,已经浪费了他很多的精力,不得不停下来。
朱棣突然咬牙,用力跪倒。
“父皇,欧阳伦所犯的事情,绝对不小……他走私茶叶,沿途官吏势必配合,西北的兵马,商贾,都会帮忙。他们结成一党,沆瀣一气,败坏风气,视国法为无物。尤其重要,通过走私贸易,就会泄露朝廷机密,就会给鞑子入寇的机会。到了那时候,就不止一家一户,而是千千万万的生灵,要遭到涂炭。”
“儿臣以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大明江山,断然不能被这些蛀虫给……”
朱棣还想往下讲,却发现朱元璋猛地摆手,拦住了他。
“不要再说了,朕心意已决!既然你担心西北的防务,那你现在就离京,替朕巡视西北,启程,明天就走!”朱元璋气哼哼道。
……
京城的风雨,就是让人捉摸不透。
本来朱棣是气势汹汹,南下京城,得到了天子青睐,谁都以为他立刻要取代太孙。谁知道一场大雨,太孙惊天跪求,竟然感动了老皇帝,一转眼,朱棣就成了落败的那一个,连老巢都回不去,竟然被发配到了西北,真是造化弄人!
按理说朱棣那么精明的人,怎么会在这种事情上犯错,也太丢人了吧?曾经觉得朱棣高深莫测的人,此刻都调低了评价,武夫就是武夫,成不了气候的。
“那个,燕王啊,你不会怪我啊?”
柳淳请朱棣上了自己的船,他们渡过长江,奔着扬州而来。
朱棣瞧了瞧柳淳,突然笑道:“成亲了?有娃了吗?”
柳淳不悦道:“哪有那么快!”
“那也该怀上了!你小子要加把劲儿!”朱棣竟然兴致勃勃,鼓励柳淳尽快传宗接代,真是不知道他想的什么。
柳淳干咳道:“燕王殿下,你还是担心自己的处境好了。”
朱棣长叹一声,突然无奈摇头,“柳淳,你知道本王为什么会离京吗?”
“当然是陛下让的。”
“那你能猜到,父皇是出于什么心思吗?”朱棣追问道。
柳淳眼珠转了转,闷声道:“陛下应该是不想让自己的太子手上染血吧!”
朱棣忍不住大笑,“柳淳,你小子果然厉害!”
“不是厉害,而是我还算了解陛下的为人。”在柳淳看来,朱元璋最大的特点就是倔强!
当初修皇宫的时候,别人都说位置不好,他丝毫不在乎,愣是填平燕雀湖,别的皇帝跟宰相矛盾不少,可从秦始皇开始,敢公然废掉宰相的,也只有朱元璋这么一朵奇葩!至于其他的皇帝,绞尽脑汁,也只是不断分权分化罢了。
所以说,朱元璋的“刚”超过了任何人。
柳淳顿了顿,又道:“我也了解殿下!”
朱棣笑着问道:“你了解我什么?”
“殿下不是迂腐之人,更不会钻牛角尖儿,如果我没猜错,你是想替陛下背骂名,亲手处置那些贪官污吏,对吧?”
朱棣终于点头道:“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
柳淳无奈,“看透了又能怎么样,我也帮不上忙。”
朱棣沉吟道:“父皇早就有意要处理朝中的官吏,而我忧心父皇的身体,主动请缨,就是想处理此事,奈何父皇不答应啊!”
朱棣十分懊恼,柳淳却是了然,向朱允炆那样,打着亲情的名号,让朱元璋放弃国法,徇私舞弊。根本算不算真正的孝道。
倒是朱棣,他清楚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与其让父皇劳累挨骂,还不如交给他呢!境界上朱棣高了一大截。
而且朱棣有信心做好这事情。
可怎么也想不到,朱元璋就是不原意点头!
“柳淳,你猜父皇跟我说什么?”不等回答,朱棣就道:“父皇说,他不想让未来的皇帝脏了手!只是我既然想继承天下,就不怕脏手啊!”
朱棣的拳头,狠狠砸在了条案上。
听到了这里,柳淳不由得脑中浮现出老朱刚毅又倔强的面庞……或许他更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虚弱的一面吧!岂止是朱棣,自己不是更早被赶走了。
老朱,真够倔的!
“王爷,说句实话,我很担心天子的龙体。”
朱棣苦笑,“我又何尝不是,没有办法,就只能速去速回。”
柳淳想了想,也只能道:“王爷,我会给徐姑娘写信,请她帮着入宫照看。”
“这倒是个办法!”朱棣突然拉下了面孔,怒道:“你小子明明先认识锦儿的,却跟蓝新月成亲,你到底打不打算娶锦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82章 帝崩
提到徐妙锦,柳淳一脸尴尬,其实他大可以躲在京城的,正所谓大隐隐于朝吗!可问题是他有点不好意思,就只能眯在镇江装死狗了。
“我说王爷,咱大敌当前,波谲云诡,胜负不知,还是先说说正事吧。”
朱棣斜了柳淳一眼,冷哼道:“正事?你不在云南待着,偷偷跑回京城,你打算干什么?别是想兴风作浪吧?”
柳淳苦笑,他伸手掏出了一张黄绸子,递给了朱棣。
上面只有四个字:变法为重!
“这……是父皇的御笔?”
柳淳点头,“我过来就是为了这四个字!”
朱棣盯着朱元璋的御笔,沉吟良久,突然眼中含泪,拳头紧握。
“父皇太难了!”
朱棣真的很感动,他是个最情义的人,过去他也曾埋怨老朱,偏爱大哥,他们这帮孩子,完全就是散养状态,不管他多努力,都得不到父皇的青睐。
可是这段时间,他每天跟老朱朝夕相处,朱棣渐渐懂了许多……真不是老朱不爱他们,而是不能表达出来!
没错,就是不能表达。
因为有太多的人,窥视着皇帝的喜怒,稍微有点偏爱,就会有人扑上去。这次牵连到欧阳伦,勾上了安庆公主,不就是对准天子的软肋吗?
一个皇者,就该像一块石头一样,隐藏感情,喜怒无常,捉摸不定,这样才不会被下面的人左右。
真别觉得皇帝有多了不起。
说到底皇帝也只是一个人,斗不过那么多人联手的。
变法为重!
这是老朱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身为一个皇帝的本分。只有变法成功,大明的江山才能永远兴旺,朱家子孙才能一直当皇帝,至于是哪一枝儿,差别或许并不大……
朱元璋以开国之君,推动变法,还阻力重重,期间潭王朱梓,晋王朱棡,太子朱标,秦王朱樉……还有一大堆的皇亲国戚,文武重臣,相继成了变法的炮灰。
想要真正推动变法,难度何其之大!
朱元璋把朱棣调走,让他去西边巡边,用意再明显不过了。朱元璋不希望朱棣还没登基,就遭到朝臣的反对。
相反,他要给朱棣一个收拾人心的机会。
只有这样,朱棣才能以无上的威望,继承大统,顺利推行变法……甚至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明白,为什么不尽快废了朱允炆。
朱元璋既不想过早让朱棣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想在很多人对朱允炆怀有希望的时候,废掉太孙。
假如还有臣子心向朱允炆,朱棣登基之后,就不得不对昔日的太孙下手,就算朱棣不出手,朱棣的臣子也会出手讨好新主子的……毕竟朱允炆还是朱标的儿子!
所有事情都纠缠到了一起,家国天下,泰山一般的担子,落在了一个古稀老人的肩头……朱棣蹲在了船舱里,抱着头痛哭,父皇,你太傻了!儿不怕的,你把这些事情分给儿子吧!儿子愿意帮你扛着,愿意给你冲锋陷阵啊!
此刻的朱棣,哭得稀里哗啦,三十几年的父子之情,几乎一瞬间迸发出来,如洪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不行,我,我不去西北,我要回京!”
柳淳两手一摊,“王爷,这可是船舱,难不成你要游回去?”
朱棣红着眼睛,怒道:“我不管,你现在就让船只掉头,我反正必须回京!”
柳淳道:“既然如此,那我就陪着王爷一起回去,我也去面圣,王爷想去冲锋陷阵,那我在前面牵马坠蹬,陛下对我天高地厚的恩德,我必须报答天子!”
柳淳说完,就要下令船只掉头。可朱棣却摆了摆手,他冷静了下来……他现在回去,只会打乱父皇的部署,让朝局更加复杂。其实观察这几年朱元璋的布局,就会发现,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比如把蓝玉留在凤阳,将柳淳赶去云南,又把朱棣外放西北,还有许许多多,变法派的年轻臣子,都留在了地方。
老朱就是希望新君登基之后,可以启用这些文武人才,快速推动改革,把他没完成的变法大业做完。
现在蹲下去,是为了将来跳得更高。
至于身体的问题,或许朱元璋太过自信了,觉得他可以胜任……也的确,这么多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击败了张士诚,灭了大元,废掉了宰相,实现了均田,颁布大诰,严惩贪官……他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
但愿老天爷还会保佑他最出色的儿子吧!
朱棣咬了咬牙,将黄绸子重新交给了柳淳。
“父皇的心意,你我都知道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替父皇实现理想!”
朱棣和柳淳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等船只到了扬州上岸,朱棣片刻没有停留,直奔西北而去。
至于柳淳,他现在也心情沉重,抓了欧阳伦的事情,老爹已经送来了消息,根据了解,梅殷的确也参与了走私,偏偏锦衣卫竟然抓错了,放走了梅殷,拿下了欧阳伦,让原本砍向东宫的一刀转向了。
三爷很悲愤告诉柳淳,锦衣卫出了叛徒了!而且三爷还怀疑一个人——唐韵!
说到底,他是文官出身,又栽在了柳淳手里,弄得不人不鬼,他心中有怒气,想要报复,也说得过去。
柳淳对老爹的判断,并不完全认可,不过有一点却是必须的,那就是有备无患!
柳淳思前想后,他给凤阳的汤和和冯胜去了信。
蓝玉年富力强,老朱未必放心,可是这俩老的还可以使用,尤其是汤和,更是深得朱元璋信任。
老爷子也七十多了,就算请他陪着朱元璋,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除此之外,柳淳还给徐增寿送了一封信,让他也注意着朝局变化……再有,柳淳给张定边也送了一封信。
虽然此老比谁年纪都大,但是身体倍棒,又是曾经的貔貅卫,正好让他也行动起来……柳淳不在官场,不能直接出力,就只能靠着间接的方法,帮着老朱分忧,尽量减轻压力。
从洪武三十年的最后两个月,到洪武三十一年的头两个月……整个京城,所有的官员,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首先是礼部……老朱将站在朱允炆一边的任亨泰换掉,随后推了左侍郎陈迪接掌尚书,陈迪刚上来,老朱又以疏漏罢了陈迪的官职,任命郑沂出任礼部尚书。
丢到了大宗伯,东宫这边终于冷静了,貌似朱允炆的一跪,并没有逆转乾坤啊!相反,天子的手更直接了!
下一步就是户部,这可是大明的钱袋子。
之前户部尚书郁新追查王弼一案,给了东宫沉重一击,后来他遭到了言官的疯狂弹劾,不得已外调担任布政使。
本以为户部到手了,可就在这时候,老朱又从外面调了一个人进来,此人名叫王钝,相对而言,也是一名循吏,虽然和东宫有些往来,但并不密切,属于墙头草的那种,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的。
至于最激烈的搏杀,则是出现在了都察院!
没错!
言官这部分,权力的确太大了。
原来的左都御史杨靖被塞到了工部,接着是练子宁署理都察院,可因为麒麟一案,练子宁被干掉,袁泰继任,没有俩月,换成了曹铭,曹铭之后,则是严震直,此人不是进士出身,也不是监生,他本来是粮长!
因为每年运送万石粮食进入太仓,干得又快又好,被老朱提拔为官,多年来,升到了左都御史的位置,算起来也挺传奇的。
他是粮长出身,按理说他应该反对变法才对……可恰恰相反,正因为深知粮长制的弊端,严震直多次以自身的经历,支持变法,因此他也属于广义上的变法派。
吏部,户部,礼部,都察院……对了,老朱还让刘三吾兼任翰林学士,又把翰林院交给了这边……
如果是这些只是换了个当头的,下面还有一大堆的臣子,东宫的爪牙依旧锋利,但接下来的一道任命,却让人目瞪口呆。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正月十五,请信国公汤和进宫,俩老头一起吃了元宵,聊了半夜,转过天,正式办公。
朱元璋第一道旨意,就是让汤和坐镇五军都督府!
兵权的交替也在开始了……
这几个月来,朱元璋不停地调动官员,观察老朱的手法,就可以发现,朱元璋不再是以杀人为主,他已经不需要威慑百官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易储铺路……更换一个储君,关系到无数人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历史上多少明君大帝,在储君这块都遇到了麻烦……汉武帝,唐太宗不都是如此吗!相比之下,老朱的动作已经够快了。
如今东宫的羽翼已经所剩不多了……下一步,朱元璋已经打算好了,那就是对朱允炆的几个师父下手,这帮家伙多年来,兴风作浪,没干什么好事情,该算账了!
就在朱元璋琢磨着如何下手的时候,送来了今年恩科的录取名单,一共五十一人。朱元璋耐心看着……从洪武三十年开始,陆续有柳淳的门下参加科举,他们论起文采飞扬,不及传统的士子,但是这帮人写策论言之有物,朴实无华,很受朱元璋喜欢,去年就有二十几人,进入了官场。
老朱额外又加了一届恩科……想要多网罗一些支持变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朝堂的力量对比……
朱元璋欣然看着,可很快他就皱眉头了,这五十多人,全是南方士子不说,还全都是传统的读书人。
包括老朱听说过的,几个不错的柳学门徒,全都没有上榜!
愤怒的朱元璋,提起笔,在名单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叉!
“去,把所有卷子调出来,送进宫里,朕要亲自阅卷!”
小太监连忙去传旨,所有的案卷都送入了宫中,朱元璋拿着一份份看去,看到一份,就画个叉叉。
足足看了十几份之后,老朱气得脸都青了,如此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文章,怎么能被取中?
他干脆从后面往前看,这一次朱元璋还真找到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一直看到了拂晓,老朱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愈发怒不可遏,“传旨,把所有考官都叫到宫里,朕要问问他们,是怎么给朝廷取士的?论才大典,也是他们敢私相授受的吗?”
朱元璋愤怒大骂,气到了极点,不停在地上踱步,嘴唇不停哆嗦,喃喃自语:“大明不是南方人的大明,大明也不是旧派的大明,你们想抢走朕的大明,朕就要杀了你们,杀!杀!!”
突然,洪武大帝眼前一黑,身躯缓缓跌倒,一如在东陵时候一样……只是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醒过来……
顶点
………………………………
第383章 举国同悲
皇……皇祖父病情如何?”朱允炆声音颤抖着问道,他不光是声音颤抖,浑身都在颤抖,他觉得自己要大哭,这样才符合孝子贤孙的形象,可他又想笑,发自内心地笑……或许真的有天命吧!
这几个月,朱元璋加紧攻势,易储的态势非常明白,东宫的群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可转眼之间,峰回路转,朱元璋病倒了,比上一次更加沉重……偏偏燕王朱棣不在京城,他又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别管有多少质疑,他都毫无疑问,拿到了绝对的先手!或许也是最后的胜利!
朱允炆很想高喊一声,向所有人宣布,我赢了!我真的赢了!
奈何他还有这个胆子,只能提着一颗心,目不转睛,盯着龙床,恍惚之间,他发现老朱的手指似乎动了一下,朱允炆吓得险些叫出来。
可朱元璋毕竟没有醒来,太医缓缓转身,对朱允炆道:“殿下,圣驾宾天,就在眼前!天崩地裂,还请早做准备!”
说完这话,太医已经是泪流满脸,陛下死了,洪武皇帝驾崩了!
当天夜里,景阳钟响,一声接着一声,凄凉悠远,传遍京城……起初人们都以为是百官早朝,还念叨着怎么早朝的时间又提前了?
可渐渐地有人明白了,陛下驾崩了,大明的天……塌了!
不知从哪里传出了哭声,先是一家一户,接着是一条街,一条巷子,一片坊市……所有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哭了。
老人的泪眼不停流淌,年轻人啜泣哀嚎,孩子跟着不停催泪……压抑的气氛,犹如泰山压顶,每个人都有种窒息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东西被摘去了一般,很痛!很痛!
人们自觉打出了白幡,扎上白色的带子,跪在院子里,不停向瓦盆里添加纸钱。
他们一边哭着,一边念叨着,希望上天能保佑皇帝陛下。
还有人找出了家中的大诰,或者朱元璋的画像,如果这些都没有,那更简单,还有纸币呢!
那上面印着洪武天子的像。
在这个时刻,就连小小的纸币,都变得神圣起来……老人揽着孙儿,指点着洪武皇帝的模样,给他们讲这些年的经历,讲洪武爷怎么惩罚贪官,怎么剥了他们的皮,讲洪武爷是多么勤政,几十年来,御门听政,从不懈怠。
老百姓有了事情,哪怕是丢了一头牛,都能去找洪武爷鸣冤……洪武待百姓太好了,放在几十年前,还是元朝统治的时候,民不聊生,生下的孩子都没有名字,只能九四、重八这样叫着……是咱们洪武爷,扫荡大元,恢复了华夏衣冠,让所有人挺直了腰杆,活出了人样!
让大家伙有了尊严,有了面子!
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真正从元朝过来的,没有不说朱元璋好的。即便有人受到过委屈,丢了官职,甚至被强制牵走,离开了老家……可不管有再多的委屈,还能比得上元朝的时候吗?
洪武大帝给大家的已经够多了,至于一些其他的事情,他们根本不在乎,早就抛到了天外……
悲伤的情绪不是只局限在京城,而是不断向四周扩散,不但没有半点减弱的态势,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到了乡村,那些最淳朴,最穷苦的农民,还在田地里劳作,听到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纷纷痛哭哀嚎,他们抓住地上的黄土,哭得昏死过去……是洪武大帝给了他们田地,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从两宋开始,不抑兼并,到了元朝,四处跑马圈地……几百年了,多少代人,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
每年辛辛苦苦,产出的粮食,一半以上,要交给地主,家家户户,连粥都喝不起。
唯有洪武大帝,没有登基之前,就推行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战略……每到一处,朱元璋都让手下将士耕种屯田,积累军粮,同时抄没元朝官吏,当地富户的田亩,充作官田,授予无地的百姓耕种。
许多百姓,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所有人的劳动热情都被激发出来。
大家伙收获了粮食,除了留一点点的口粮,其余的,只要征用,全都交上去……没有人会保留。
因为大家伙都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有朱元璋打赢了,土地才能是他们的,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
无数的小民百姓,就像是一个个的蚂蚁,愣是堆出来一个庞然大物,赫赫大明!
历朝历代当中,以南伐北,夺取天下,唯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这不是侥幸,想想吧,得到了田地之后,百姓会干什么?他们不但提供了粮食,还提供了最优质的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