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许练子宁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两个家伙各取所需,虽然没有点破,但是却结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纪大人,咱们就从暴昭下手,别看这家伙平时跳得最欢,但却是个十足的草包,他有一个女儿,今年应该十七岁了,可是他的心头肉,最是疼爱不过了。”
纪纲心领神会,给练子宁竖起大拇指,“这女儿就是爹的心头肉,练大人这招高明,我这就安排人去抓人!”
……
两个坏蛋一出手,就把家人包括进去,绝没有半点怜悯,只能说,这些建文旧臣兴风作浪了这么多年,到了报应的时候,老天爷都要收了他们。
随着儿子和臣子们悉数进京,朱棣终于从孝陵走了出来,开始动作。
按照道理,应该是先登基,然后再大赏功臣,可朱棣盘算之后,他要处理朱允炆的旧臣,想查清楚陈年旧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朱棣并不急于登基称帝,但是国政却不能荒废,因此必修把臣子们安排好,让这个国家能够顺利运转。
“王爷,如果这样的话,老臣以为有两件事要做。”道衍认真道:“其一,王爷要出任监国,第二,立刻改元!”
“改元?”朱棣沉吟道:“俺还没登基,如何改元?”朱棣当着道衍的面,不会说什么德不配位的空话,在十几年前,他就想要当皇帝了。
“老臣说错了,不是改元,而是废掉建文年号!”
朱棣眉头一皱,顿时大喜,“妙啊,先生果然是俺朱棣的智囊,传我的命令,立刻废除建文年号,改用洪武三十四年!”
朱允炆是洪武三十一年继位,转过年,是建文元年,现在是建文二年,差几天就是建文三年,朱棣虽然没有登基,但是却不愿意让这个年号继续下去,他果断下令,通告天下,重新恢复洪武纪年。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趁着年前,为了让大家伙能过一个快乐的年。
朱棣开始迅速封赏功臣,这是他早就酝酿好的。
首先,第一个受封的就是道衍,朱棣给他加了太子少师衔,并且封为吴国公,世袭罔替!
“为了不浪费这个爵位,我建议大师赶快蓄发还俗,趁着身体好,再生一个,以后也好有人继承香火,延续爵位。”柳淳笑呵呵道。
道衍倒是好气度,并没有生气,而是笑呵呵道:“老衲这辈子不想了。柳大人,你要是愿意的话,以后把你的儿子过继给我,老衲让他继承我的爵位,如何?”
“不如何!”柳淳哼道:“我现在还没儿子呢,就算有了,也轮不到给你当儿子!”
道衍大笑,“话别说死,老衲言而有信,只要柳大人愿意,随时都可以。对了,王爷让我教导世子,柳大人,你是世子的师父,有什么建议没有?”道衍探身道:“柳大人,你就不怕我把殿下教坏了,让你的心血付诸东流吗?”
柳淳才不在乎呢!
“你有本事教坏殿下,只能说明我做师父失败,技不如人,输了也就输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道衍笑得十分灿烂,“柳大人果然好气魄,那老衲可就不客气了,我一定竭尽全力,把世子殿下教导成一位合格的储君!”
“储君?”柳淳打断了道衍,“大师,你准备替王爷做主了吗?”
道衍自觉失言,只是咧嘴笑笑,急忙转移话题……明天才是正是大封功臣,究竟谁在名单之列,十分值得推敲。
道衍疑惑地看着柳淳,“柳大人,明天第一个就是你吧?”
柳淳哑然,“且看吧!”
转过天,朱棣开始爵位大派送……排名第一的就是镇守北平一年有余的大将张玉,在原本的历史上,张玉是为了救朱棣,战死在东昌,被追封为荣国公。
这一次张玉并没有死,封号依旧是荣国公,而且还是世袭罔替。
张玉之后,是大将丘福,他受封淇国公,世袭罔替。
第三位是朱能,受封成国公,世袭罔替。
第四位,此人有些陌生,他叫陈亨,也是朱棣手下大将,最初他守卫北平,后来朱棣起兵,朱高炽为了支援父亲,曾经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从北平出发,穿越大宁,走草原,前往西安,支持朱棣。
陈亨就是这支人马的统帅,那时候柳淳已经入蜀,因此跟陈亨失之交臂。而陈亨这一路上,受到了宁王的阻截,又遭遇蒙古部落的攻击,艰难跋涉几千里,三千人马出征,到了西安,只剩下八百人。
陈亨更是丢了一条手臂,几乎丧命,光是养病就养了半年多。
而陈亨带来的八百人,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棣在西安同李景隆对峙,能够以十万对抗六十万,这八百名核心将士,起到了全军骨干的作用。
凭着这份功劳,陈亨受封泾国公,同样世袭罔替。
功臣名单,到了这里,还算正常,可接下来就好玩了。
李景隆,受封曹国公,世袭罔替!
当这个名字公布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炸了,尤其是朱棣的旧部,像陈亨就把眼睛瞪圆了,王爷,你这是搞什么啊!
丘福等人更是怒不可遏,他干脆站了出来,“王爷,丘福羞与此人为伍!若是王爷执意如此,丘福情愿不要这个功臣了!”
顶点
………………………………
第529章 开始清算了
丘福竟然说出不要功名的话,朱棣面色如常,可心中却在愤怒……果然,随着进入京城,这些老部下都以从龙功臣自居,开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
当年父皇面对淮西勋贵,何尝不是和自己一个处境。丘福这个人,固然不会因为这么点事情就杀了,但也必须防范,且看他如何表现,如果还是继续桀骜不驯下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也不光是他,其他人也一样。
朱棣一语不发,其余众人齐齐看着,丘福此刻也觉得有些尴尬,尤其是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反驳朱棣的旨意,实在是太鲁莽,也太不应该了。
他慌忙跪倒,磕头道:“王爷,末将有罪,末将只是心中不平,觉得李景隆不该封国公,还请王爷赎罪。”
朱棣依旧不语,这时候一旁的柳淳突然笑了,“丘将军,你是阵前征杀的猛将,固然功劳颇大,但是要打赢一场大战,也不能光靠你一个人。李景隆早就心向王爷,算起来,当年我能安然脱身,李景隆对我有救命之恩。他是岐阳王的后人,先帝封赏,世袭罔替的曹国公。如今王爷封他为曹国公,既是对李景隆的酬谢,也是尊重先帝的封赏,他没有过错,总不能废了人家的国公吧?”
丘福以前对柳淳也有意见,但这些日子接触下来,他虽然还不服气,但是却知道柳淳不是好惹的。尤其是这一次论功行赏,居然没有柳淳的名字。
你丘福说李景隆不够格,那么柳淳可完全可以说你丘福不够……想到这里,丘福满脸羞惭,连连点头。
“多谢柳大人指点,丘福鲁莽,丘福不过是武夫粗人,丘福会管好嘴巴的。”
这时候张玉咳嗽了一声,也出言道:“过去在军营之中,有关进军用兵,多有争论,情理之中。如今燕王殿下贵为监国,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九州万方,亿兆黎民,天下的重担,都压在王爷身上,咱们这些人,必须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上下尊卑,切不可再像往日一般不知轻重!”
作为朱棣的第一心腹,张玉说话绝对是有份量的,一时间朱棣的旧部诸将纷纷点头,大家伙更加恭顺起来,无人敢质疑朱棣的旨意。
李景隆顺利成为曹国公,倒是接下来的一个人,让人有些意外,徐增寿!
这位朱棣的小舅子,曾经以一己之力,掀起大乱,摧毁了皇家银行的大功臣,按理说废了徐辉祖的魏国公,让他担任,撑起徐家门户,是最合适不过的。
可朱棣居然没有这么办,而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这下子大家伙不免猜想,难道徐辉祖还能逃过一劫?
或者说,徐家一门二公?
若是不处置徐辉祖,还让他继续担任魏国公,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众人在心里猜测着,可有了丘福的前车之鉴,都不敢说话了,只能等着朱棣的安排。张玉说的不错,过去大家是主帅部将,在一起议论军情,有些争论,也是情理之中,可现在不行了。
君臣有别,一定要注意分寸。
朱棣接连封了姚广孝、张玉、丘福、朱能、陈亨、李景隆和徐增寿七位国公之后,又封了十五位侯爵,其中包括蓝勇,平安,这些人都成了侯爵。伯爵也有十二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官当中,茹瑺被封为忠诚伯。
在大明朝,文官封爵是十分稀少的,开国的时候,也不过是李善长和刘基等寥寥几人罢了。
茹瑺封爵,确实让人十分震撼。
不过凭着他一年多的牢狱之灾,在场也无人敢置喙。而且茹瑺的伯爵并非世袭罔替,只是他一人而已。
在封爵之后,朱棣有一口气宣布了一系列的重要人事任命。
他在孝陵前面,面对朱元璋,思考的就是这些,如今一股脑全都抛了出来。
“忠诚伯茹瑺,加太子太师衔,官复原职,继续执掌吏部。”朱棣语重心长道:“新旧交替,百官悬缺,吏治混乱,最需要爱卿出力。”
茹瑺激动地浑身战栗,文官封爵,已经是天大恩典,又把吏部尚书给了他,简直是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臣唯有鞠躬尽瘁,报答圣恩!”
安排好了吏部,朱棣又道:“赵勉赵爱卿,你在蜀地治理有功,又经验丰富,兵部就交给你了。”
赵勉一听,也是大为惊讶。
他虽然很早就是吏部尚书,但是之后他追随柳淳去了西南,严格算起来,赵勉是柳淳的人,而非朱棣的人。
所以这一次赵勉没敢奢望什么,柳淳也没跟他讲,因此赵勉觉得最多就是礼部啊,刑部啊,随便安排就是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兵部!
兵部啊!
当下大军刚刚进入应天,各地的乱局还没有收拾,上百万的人马需要整顿,各地的秩序需要恢复……这时候的兵部尚书,论起权力,甚至要超过吏部!
朱棣可真敢给啊!
赵勉下意识瞧了眼柳淳,发现柳淳面带笑容,并没有什么不妥。赵勉终于鼓足了勇气,跪在地上,感激涕零道:“监国恩重如山,老臣唯有披肝沥胆,竭尽忠心,方能不负监国重托。”
朱棣心满意足,笑道:“国事纷乱如麻,要想匡扶社稷,靠的就是你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本王相信你们能做好。”
赵勉磕头作响,“臣……必定公允公平,绝不徇私枉法,如有半点差错,情愿以死谢罪!”
朱棣含笑,又把头转向了道衍,“姚卿,你跟着我年头最多,出谋划策,立下的功劳也最大。昔日朱允炆最喜欢用清流言官,可这些言官彼此勾结,结党营私,不顾天下苍生,贪墨误国,罪不容诛。本王已经把他们悉数拿下,正在彻查。”
“先帝授予言官大权,都察院风闻言事,六科廊甚至能驳回政令,权柄不可谓不大。先帝之意在监督权臣,杜绝贪墨,造福百姓。姚卿出身与众不同,和士林并无瓜葛,又人品正直,智略过人,见识无双……”朱棣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把道衍捧上了天。
“先生就担任左都御史,执掌科道言官。如今天下汹汹,弊政多如牛毛,百姓翘首以盼,急需拨乱反正,还请姚卿继续指点斧正,本王感激不尽!”
说到了这份上,道衍还能说什么。
事实上前面也提到了,道衍和历史上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名利不同,他现在还有意跟柳淳较劲,故此接下了左都御史的位置,成了言官的老大。
这三位部堂高官的任命公布之后,有心人就渐渐摸清了朱棣的用意。
前面的武将,之所以保留了李景隆的曹国公,又任命徐增寿当定国公,是为了平衡燕王府的旧人,免得他们过分膨胀。
军中形成平衡之后,就需要做事的人。
茹瑺是朱棣的心腹,执掌天官大印,重整吏治,顺理成章。
而赵勉背后站着柳淳,他负责军务,可以在燕王府旧部和降将勋贵之间,寻求平衡,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
再有,让姚广孝接任左都御史,更是神来之笔。
老和尚不属于士林,又聪明绝顶,有他盯着,不管任何人,都别想大权独揽。而且姚广孝最懂朱棣的心思,他也会立刻科道的力量,维护朝局平衡。
如果说用人是一门艺术的话,朱棣现在的水平,绝对到了艺术家的程度,相比起先帝朱元璋,甚至还要高出一头,
接下来朱棣又任命郁新担任户部尚书,杨靖担任刑部尚书,夏原吉接任工部尚书,蹇义担任礼部尚书,郑赐出任右都御史。
前面三位都是朱棣进京之前,就站在靖难军一边的,而且也都是能臣干吏,原来的官位就不低,能力也强。执掌一部,理所当然。
接下来两位,他们算是建文旧臣,但是又不是核心那种,而且蹇义为人正直,颇为政绩,也极为清廉,让他接任礼部,算是人尽其才。
至于郑赐,此人虽然也是文官,但还算知兵,又嫉恶如仇,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任命这两个人,也是等于告诉世人,他固然要彻查建文旧臣,但也不是一篙子戳倒一船人,该用的人,他还是会好好使用的。
说白了,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纵观朱棣的安排,以文武为棋子,以六部为棋盘,落子布局,举重若轻,潇洒如意,既能人尽其才,又不着痕迹,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什么叫高手,这就是!
在感叹朱棣用人之道的时候,大家伙都惊讶发现,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封赏。
那就是柳淳!
最初大家猜测他会成为国公之一,结果没有。
大家伙又觉得他可能出任吏部或者兵部尚书,结果还是没有。
把这么大的一个功臣,扔在一边,朱棣到底是怎么想的?不会是把他给忘了?或者说,朱棣要卸磨杀驴,对柳淳下手?
人们胡思乱想,朱棣却笑道:“俺朱棣能用两年半的时间,打进金陵,完成靖难大业,全赖柳淳辅佐,他深谋远虑,给本王帮了大忙。先帝在日,就重用他,赏识他,如今本王更是要仰赖柳淳,本王没有封赏柳淳,说实话,是没有想好,要给他安排什么位置。”
朱棣笑容憨厚,“不过大家不要着急,很快本王就会有安排。暂时加柳淳少傅兼太子太傅,协助本王,处理朝政大事!”
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瞪大眼睛,少傅可是从一品大员,比起姚广孝的太子少师还要高了不少啊!
我的老天爷啊,柳淳不会是未来的宰相吧?
朱棣也不管这帮人的猜测,直接宣布散朝,他把柳淳给留了下来。
“陪我去魏国公府,你要给我做个见证人,免得日后王妃有意见!”
柳淳心咯噔一下,这是要开始清算徐辉祖了,柳淳咧着嘴无奈苦笑,“王爷,其实我也怕妙锦有意见。”
:。:
………………………………
第530章 徐辉祖的日记
朱棣跟柳淳大眼瞪小眼,他们俩都想杀徐辉祖,这货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了朱棣,站在了朱允炆一边,当然也说不是背叛,可朱棣把他当成大舅哥啊,要不是这层关系,柳淳早就能出手废了徐辉祖。
当初徐家拿着宝钞向外借贷牟利,还牵连到了假币的案子。这要不是柳淳网开一面,光是这事,就能罢了徐辉祖的官职,至少也是闭门反省,幽居不出。
可有些人就是如此,你越是对他好,他就越是嫉妒你,甚至恨你!
徐辉祖死了心跟着朱允炆,弄到了今天,就算想饶他也没有理由了,不但不能放过他,就连魏国公府,都要跟着垮塌。
朱棣为什么没让徐增寿继承魏国公的爵位,而是另外封为定国公。
道理就是这个,朱棣想废了这个第一勋贵之家!
“不管怎么样,一起扛着!”
朱棣跟柳淳,君臣两个,直奔魏国公府而来……此刻府中,有两个人,正在面对着面,一个是新任定国公徐增寿,一个是他大哥魏国公徐辉祖。
朱棣大封文武,把各个衙门都补齐了,傻子也知道,要清算前朝罪臣了。
在众多有罪之臣当中,徐家毫无疑问,都是最大,最显眼的那个。
徐增寿趁着朱棣和柳淳商讨的时候,他急匆匆赶来了。
兄弟两个四目相对,徐增寿先笑了。
“大哥,曾几何时,你把我圈禁在府里,自己乐颠颠统御大军,跑去巴蜀,以为能建功立业。可谁能想到,你不但输得凄惨无比,连门牙都丢了,你难道不后悔吗?”
徐辉祖面无表情,冷冷瞧着徐增寿,“你是来嘲笑我吗?”
“不是,我只是想问问你,到底后悔没有?”
“后悔?”徐辉祖失声笑道:“我为什么后悔?我做错了什么,需要后悔?”
徐增寿听到大哥的话,气得浑身哆嗦,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都到了今天,你还不认错吗?
徐辉祖冷哼道:“四弟,你很早就知道柳淳还活着,我当时出师巴蜀,你却隐瞒下来。结果我被柳淳以有心算无心,一败涂地。假使当时你告诉了我真相,今天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陛下也不会败,朱棣也进不了应天!”
徐辉祖又自嘲一笑,“当然了,那样的话,你也当不成定国公,也成不了新朝显贵。大哥真的要恭喜你了,柳淳和朱棣都很看重你,有这么两个大靠山,你是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呼风唤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徐增寿切齿咬牙,他仿佛第一次认清大哥的面目一般!
这家伙是真的自私啊!
“定国公?你以为我会在乎吗?”徐增寿不客气道:“大哥,我这次过来,就是想问你一句,你可是后悔了?”
徐辉祖冷冷道:“后悔又如何?不后悔又如何?”
“只要你后悔,我就立刻以功名爵位,去拜求燕王,我还会拉着小妹,拉着二殿下,一起去求燕王,求他饶你一命!”
“饶了我?”徐辉祖哂笑,“你也未免太天真了,朱棣能放过我吗?”
徐增寿不屑道:“大哥,你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你不过是中上之姿,若非靠着父亲的恩荫,你如何能跟那些名臣名将相提并论?我求燕王饶了你,我们都放弃功名,放弃官位,就回凤阳,耕种读书,好好教导徐家后人,这有什么不好?”
徐增寿言语真诚,他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对于他来说,家庭亲情,始终是第一位的。
哪怕徐辉祖干了这么多错情,他也是自己的哥哥,只要他改了,徐增寿愿意舍弃一切,保住他的性命。
此刻的徐辉祖,眼神闪烁,他猛地摇头,怒吼道:“老四,你很过分!你凭什么说我不如他们?凭什么啊?”
徐辉祖大声咆哮,太阳穴的青筋都绷了起来。
“我是中山王长子,我是勋贵子弟的佼佼者。我练武,读兵书,从早到晚,不曾有半点懈怠……你!还有许多人,你们在外面吃喝玩乐,跑到秦淮河胡作非为,喝酒享乐……而我呢,要每天练功,要撑起王府的门面,我不能给父亲丢人!为了这个家,我付出了多少?”
徐辉祖眼睛充血,简直像疯了一样,把他满腹的不甘,全都倾泻出来。他出身高贵,文武全才,相貌出众……从小开始,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被人赞美着。
朱棣算什么,不过就是个能胡闹的庶出皇子而已。他想坐稳藩王的位置,靠的是徐家的帮忙,他会打仗吗?他读过几本兵书?
徐辉祖自视太高,可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个从北平来的野小子,就把所有风头抢走了。
甚至连小妹都敢跟自己叫板,让他一下子成了所有人的笑柄。
为了维护兄友弟恭的美好形象,他甚至不能对妹妹做出太多的处罚……或许从那时候开始,徐辉祖就把账算到了柳淳头上。
在苏州的事情之后,徐增寿靠着柳淳的帮忙,发了横财,到处说柳淳的好,殊不知,他也被大哥记恨上了。
徐辉祖厌恶柳淳,讨厌柳淳干的所有事情,当然也包括变法……京城之中,绝不缺少聪明人,有人注意到了徐辉祖的态度,就把他给拉了过去。
渐渐的,徐辉祖就跟那些文官搅在了一起,成为了朱允炆在勋贵之中的代理人。
徐辉祖曾经觉得,只要扶持朱允炆登基,一切就定下来了。
那时候他就会表现出足够的大度,帮着朱棣化解危机,甚至会保住柳淳的性命……毕竟他是徐家的大哥,有责任照顾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
徐辉祖的想法,何其美好。
只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个巴掌。
他在巴蜀,败给了柳淳,败得惨不忍睹。若非朱允炆手下实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