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衍不会管其他人,但是杨溥这小子入了道衍的法眼,救一个算一个吧。道衍趁着进宫的时候,递给了杨溥一张纸条,让他百言百当,不如一默!
杨溥看过之后,偷偷塞进了嘴里,直接给吞了。
这小子也是个狠茬子,愣是不留下一点把柄。
这一次朱棣端然稳坐,他已经布置好了,不管柳淳的办法如何,他都要行动。谁敢阻挠他的脚步,那就只有一个字:死!
“诸位爱卿,朕已经两次提过,要让少傅柳淳,接任衍圣公,尔等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有人想要立刻上前,但是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不好迈出去!
道理很简单,能阻挡柳淳封圣,毫无疑问会名扬天下。
但若是失败了,或者惹恼了天子,小命八成就要没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啊!
整个金殿,陷入死一般的沉寂,每个人的呼吸心跳,似乎都能清楚听到一般。
朱棣怒视着群臣,“怎么?都没有话说了?”
这时候,突然杨溥又站了出来。
他双膝跪倒,“启奏陛下,上次朝会臣曾经质疑柳大人,这几日微臣仔细通读柳大人的著书,臣发现一点,柳大人所谈不少,而且均是经世致用的学问。但似乎不成体系,柳大人曾经说过,科学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臣才疏学浅,未能窥见一斑,臣斗胆请柳大人,为百官开经筵,讲解科学之道。若是能折服百官,自然无话可说。”
这小子突然跳出来,把道衍吓了一跳,可听他讲完,道衍又暗暗点头。
行!
是个人才!
四平八稳,无懈可击,把事情又推到了柳淳手上,很好!
朱棣不动声色,瞧了瞧柳淳,“他想请你讲学,不知道你敢不敢登坛?”
柳淳笑道:“臣的确很想讲一讲,不过讲学总要有内容吧!正好,臣刊印了一部书,正想送给群臣,大家不妨先看看,觉得有可取之处,臣在讲学,也能言之有物。”
朱棣点头,表示同意。
很快小太监抬着一大堆书,到了百官面前,每人发了一本,包括跪在地上的杨溥也得到了一本。
不用看里面的内容,光是书的名字,就让很多人迷糊了。
这也叫书吗?
只见上面写着“论国家强盛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是什么鬼啊?
朱棣的面前,也有一本,他翻开之后,上面的文字,渐渐地朱棣把头低下,一副恨不得沉浸其中的模样。
再看群臣,有人拧着眉头,有人瞪圆了眼睛,有人愁眉苦脸,有人欢欣鼓舞……但不管怎么说,每一个人都被吸引了,就连道衍都不例外。
老和尚把三教融会贯通,自觉学问不低,他不懂的也就是算学,天文而已。在他的印象里,所谓科学,也就是这些奇技淫巧。
但是当他翻开这本书之后,看法彻底改变了。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仅凭这一本书,柳大人封圣,已经是实至名归,老臣心悦诚服!”道衍说着,将书高高举过头顶,竟然跪了下来。
“有此著作,三教之说,皆不足论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56章 你读了多少遍
柳淳的这本书字数不算多,从头到尾,还不到五万字,在起点,也就是刚刚开头签约而已。朝堂上都是十年寒窗的大才,看起来速度极快,更何况柳淳也没用任何复杂的词汇,完全是平铺直叙。
可就是这么一本书,愣是镇住了所有人。
包括老和尚道衍,都忍不住心悦诚服,连连称赞。
“陛下,柳大人关于国家富强的论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老臣思索了几十年的难题,居然让柳大人一书道破,从此再无疑惑啊!”
道衍说着,还真就当场向柳淳鞠躬,“柳大人,在北平的时候,老夫就说过,要向你讨教学问,现在看来,是要拜师求学了!”
柳淳含笑,“姚老客气了,你要是觉得我的书还成,就替我写个序言如何?”
道衍正要答应,却听朱棣咳嗽道:“这个序言还是让朕来写……或许朕的笔力不够,杨士奇,解缙……你们内阁可愿意帮朕草拟啊?”
杨士奇手里也捧着书,正在看呢,听朱棣点名,慌忙道:“启奏陛下,如此精深巨著,臣等需要仔细研读,才能理解。对了,杨溥提议,让柳大人开经筵,讲解学问,臣以为十分合适。”
朱棣大喜,“正好,五天之后,就在国子监,让柳淳登坛开讲,朕也要好好听听。”
……
朱棣一锤定音,柳淳赢得了开门红。
他一共印了五百本,分给群臣大约三百本,还剩下二百,等散朝的时候,柳淳想拿回去,却发现已经没了。
“谁?谁拿走了?”柳淳瞪了一眼小太监,怒道:“你们连看东西都不会了吗?”
小太监满脸苦涩,“柳大人,奴婢们知道看着,可,可拿的人奴婢们不敢管啊!”旁边另一个小太监伸出了三根手指头。
“柳大人,您老可怜可怜奴婢们吧,真的拦不住。”
柳淳瞬间明白了,这个该死的兔崽子,什么便宜都占,回头一定让他好瞧!
柳淳气哼哼离开,而此刻朱高燧正带着二百本书,满京城逛荡。
“惊世巨著,横空出世,少傅柳淳,呕心沥血之作,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一千两一本,错过不再!”
朱高燧专门往有钱人的地方钻,二百本,先赚二十万两再说,至于别的,他可没心思在乎。
手下随从还担心呢,一千两一本,能卖得出去吗?
朱高燧敲着随从的脑门,笑骂道:“真是傻啊,这可是我师父写的,满朝大臣都说好的东西,别说一千两,就算一万两,也值啊!
还真别说,跟朱高燧一个看法的,大有人在,比如杨士奇,他下朝之后,午饭、晚饭全都没吃,抱着一本书,如痴如醉,一直读到了三更天,才缓缓放下,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论断,他已经能背下来了。
杨士奇之所以能这么快接受,是因为他早年在鸡鸣山学堂教书,又随着柳淳修订过皇明祖训,当时他就觉得,似乎有很多东西,柳淳没有讲出来,所谓科学,显得一鳞半爪,不成体系。
可当这本书出来,杨士奇开始明白过来,原来之前的那些,都是准备而已,这才是关键!
柳淳这本书,其实是仿照了《国富论》的叙述方式,但是国富论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国家的“富”如何来定义,是不是有钱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就叫做富……
对老百姓是可以这么说的,但是如果上升到学术层面,是讲不通的。
原本《国富论》对什么是国家的“富”并没有说清楚,柳淳开宗明义,直接将国家的强盛,国富就是国强,国家不强不可能富裕,尤其是一个大国,富强是分不开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法律,也没有任何规矩可言,遵守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只有强者才能拥有“富”,否者,就会面临强者的抢夺,或者叫“剪羊毛”。
强汉盛唐的“富”在于横扫六合,威震八方。
国家蒸蒸日上,面对挑衅,虽远必诛。故此汉唐百姓,过得安稳富足,更重要的是,有尊严!
相比之下,两宋的“富”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创造上,但这个财富没有转化为战力,没有让国家强大,所以这个“富”就是虚妄的,守不住的,所以才有了岁币之耻,才有了靖康之难……
老百姓时刻处在敌国的威胁之下,惶惶不安,这样的富裕是毫无价值的。
柳淳从国富破题,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有强大的国力……这个国力又来源于什么呢?
柳淳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每一个国民力量的总和,其二呢,是使用这些力量的能力,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力。
在这一点上,游牧民族因为生长在马背上,天生武力过人,很容易集结起强大的骑兵,因此千年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而汉家以农耕为主,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动用全部的力量……这也就是当年汉武帝追求大一统的原因所在。
汉唐之强,在于兵制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百姓头上,大多数人都需要服役,纳赋,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保证了战无不胜。
魏晋世家强而皇帝弱,人力物力,集中在少数世家手里,故此难以动员,面临胡人入寇,只能一败再败。
两宋不抑兼并,失去田亩的百姓,尽数归于士绅地主,因此只能耗费巨资,养无用之兵。这些士兵缺乏守土保家的动力,素质低下,战力不强。
讲到这里,柳淳已经替均田均役,找到了理论的基础,并且以实际的例子,驳斥了士绅地主抗拒均田的理由。
按理说就可以作为变法的纲领了。
可柳淳怎么会满足这点成绩呢!
他强调均田,均役,将权力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这是国家领导力的体现。
那百姓呢?
如果能提高每一个百姓的能力,最后加起来,也会让国力呈现出巨大的提升。
提高百姓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柳淳给出了两条,其一,是教育,其二,就是分工!
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柳淳又瞬间把话题展开了。
由于长时间处于农耕社会,对于分工这个问题,感触并不明显,仿佛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可事实上,男耕女织的模式大行其道,是在春秋之后,也就是原本的井田制瓦解,曾经需要上百人才能耕作的地块,一家一户就能承担起来。
因此男耕女织,是一次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男耕女织的基础上,产生了士农工商,又产生了三教九流,一直到了老百姓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这都是分工的结果。
每一次分工,都会带来效率和财富的大幅度提升。
但是,随着分工的精细化,每个人只能掌握少数的技能,光靠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维持正常生计的。
所以,分工的基础是教育,是技术进步!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让一个人能够产出远远超过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商业交换,满足自己的生活,并且使生活变得更富足。
书到了最后,柳淳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又必须对国民进行培训,提升基本的技能。对于许多行业而言,想要生产更多的商品,获取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加强分工,越是精细化越好!
……
书到了这里,戛然而止。
但是带来的思考,却是天翻地覆的……柳淳谈历代得失,竟然没有归结到天命上,反而强调领导力,简直是大逆不道!
尤其可恨,他公然教人发财赚钱,还说什么分工……这跟儒家讲的仁政王道,于民休息又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柳淳惹恼了一大批保守的文人,这帮人怒不可遏。可问题是他们的愤怒毫无价值,当朝诸臣,即便不是柳淳的门人,也多数是务实派。
柳淳所讲,虽然颠覆,但将历代的情况拿来对照,却是越想越有道理。
杨溥放下了书,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思忖许久,终于决定起身直奔柳府而去,等他赶来的时候,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怎么这么多人啊?
其中有部堂高官,也有许多刚入朝不久的官吏,大家没法全部进去,就只能在府门外畅谈,仔细一听,询问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看了多少遍!
有人回答三遍,有人回答五遍,还有人干脆当众背诵其中的段落,酣畅淋漓,大呼痛快。
更有人欣然道:“柳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真是天下震惊!”
“谁说不是,仆突然发觉,以前所读的书,都是一团浆糊,哪有柳公讲得这么清楚明白!”
“是啊,陛下要柳公登坛讲学,我是忍不住了,抢先来求救,只是没想到,人居然这么多!”
“的确是太多了,可见大家伙都是志同道合啊!哈哈哈!”
在这一大堆要登门求教的人员之中,自然也包括杨士奇,他突然看到了人群外的杨溥,忍不住走过来。
“杨大人……你也来了?”
杨溥脸色微红,只能尴尬点头,“杨学士,不知道……你读了几遍?”
杨士奇含笑,伸出两个巴掌,“十遍,整整十遍!”杨士奇自觉不会有人比自己更多了,他随口问道:“杨大人,你呢?”
杨溥惭愧道:“下官也不知道多少遍了,只是能倒背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57章 臭弟弟,你卖便宜了
杨士奇有点受内伤,他忍不住道:“杨大人,既然你都能背下来,可见对这部书的理解应该很深,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杨溥微微叹气,羞愧低落,“此书一出,天下无书!前番仆骄傲自大,自取其辱而已!”
……
杨溥彻彻底底折服了,他现在只想快点见到柳淳,或是请教学问,或许解释误会,总而言之,他是心服口服。
和杨溥存在同样看法的人还有许多,其中就有道衍和茹瑺等人。
这几位大臣齐集柳淳的书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看柳淳的眼光,竟然有那么一丝敬畏。
最先开口的人是茹瑺。
他手里按着书卷,感慨道:“自从先帝的时候,柳大人主张变法,那时候许多人都知道,变法利国利民,但最后难免人亡政息。这么多年来,喊变法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能变法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啊!”
“我也不说别的,变法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们势必会反扑,一旦天子不支持,风向一变,变法就会失败,宋代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都是这个下场。过去我也提心吊胆,不久前,陛下决定彻底均田,迁居士绅,我略感心安。”
“如今再看到柳大人的著作,我是彻底放心了,有这部书在,不啻于将士绅盖棺定论啊!”
杨靖跟着道:“没错,士绅不纳粮,不服役,他们掌握的佃农就从整个国家分出去了。士绅掌握的越多,朝廷掌握的就越少,也就是柳大人所讲,组织领导力的下降……精辟,太精辟了!”
这些大臣都是跟着柳淳变法的,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担心。哪怕天子站在变法派这边,也没有用处。
只要儒家士人集团还在,只要孔孟道统还在。
早晚会有人反扑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一旦出现了昏君,出现了小人,变法就会毁于一旦。
但是自从柳淳这部书出现后,情况就变了。
柳淳给变法找到了最根本的依旧,有了理论作为基础。
这样一来,变法派就可以拿着这套理论作为武器,去跟保守势力战斗。
过去保守势力依仗的无非是孔孟之道,在四书五经寻找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话,或者做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诠释,然后就以圣贤祖宗的名义大肆反扑。
其实说起来孔老夫子究竟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儒家就像是一艘在海洋里航行太久的船只,不管刚出发时多么干净整洁,此刻的船底,已经附着了无数的生蚝扇贝,有了太多的糟粕。
不过所有的古代经典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少严密的逻辑,常常是各执一词,争论不出个是非。
柳淳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非常看重逻辑的严密性。
他从国家强盛出发,整套说法下来,几乎无懈可击,只要是脑筋正常的人,再看过这本书之后,都会认同变法是有道理的。
不管支持不支持,谁也不能轻易污蔑变法。
这条太关键了!
对于茹瑺、杨靖等人来说,他们年纪也不算小了,该考虑身后名了。有这部书在,再也不用担心了。
“变法必胜!”
几个人如释重负,畅快无比。
老贼秃道衍跟他们不一样,道衍更看重柳淳所写的后半部分。
“柳大人,前面所讲,有历代得知作为参考,任何饱读诗书的人都会明白,可你接下来所写,怕是许多人未必看得懂吧?”
柳淳含笑,“道衍大师真是与众不同。我提到了分工,提到了个人的技能……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长时间的农业社会,让我们把很多阶段性的东西,当成了历史的必然,进而视作天理循环,这是不对的!”
“比如说,治乱兴替,在我看来,就是农业社会一次次从发展到崩溃的过程。历代儒者,都觉得天下财富是一定的,这个看法在某一段时期是对的。可是,一旦走出了这个时期,就成了错误的。”
“在先秦的时代,还是以青铜器为主,等到铁器出现,男耕女织的模式,才推广到天下。所以说,三代之治,并不是和儒者描绘的那样,相比而言,那是个落后的时代,至少在技术上,是严重落后的……”
柳淳滔滔不断讲解着,可以这么说,他的每一句话,都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完全颠覆了几个人的三观。
但是有这部书垫底儿,他们倒也没有那么觉得颠覆,反而是顺理成章,仿佛就应该是这样一般。
“我们现在又走到了一个科技升级的阶段。”柳淳笑道:“在北平,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式的作坊,银行诞生之后,又出现了信贷资本,海外商人涌入,让我们知道在海外有广阔的市场。这些新的事物,新的知识,使用得当,就能促使我们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像从青铜器到铁器一样,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斗胆预测,这一天不会太远了,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之内,就会出现。”
众人深吸口气,不断消化着柳淳讲的内容。
最先清醒过来的还是道衍,他忧心道:“柳大人,你所讲这些,老夫是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只不过这些话未必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所有人宣讲,老衲唯恐被有心人利用啊!”
茹瑺跟着点头,“对,姚老所言极是,现在就怕一些宵小利用书中的观点,蛊惑人心,那样可就不好办了。”
杨靖也跟着道:“柳大人,你提到了兴衰治乱,朝代更迭,也有很多颠覆传统的观念,我等能明白你的用意,可一些小民百姓,未必懂得啊!”
几个人的担忧,柳淳早有预料。
作为朝廷重臣,参与决策的主要人物,柳淳没必要跟他们隐瞒什么,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的确,他的一些讲法,会引来争议,甚至被别人拿来做文章。
毕竟颠覆太多,会吓死人的!
“你们提醒的有理,我这里也有准备,请诸位看看这个。”
柳淳又拿出了一部书稿,这部的名字就简单多了,只有三个字“国富论”。
他们翻开之后,发现柳淳将前面的一半几乎都给删掉了,不再讲什么国力啊,领导力啊,土地啊,百姓啊……转而只讲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工!
分工能带来效率提升,而效率就是作坊工厂的命根子。相同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在竞争之中,就能够取得优势,进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与分工同样重要的就是科技,新的技术工艺,也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作为一个雇主,不能仅仅将精力放在压榨工人上面,必须学会合理分配工作,进行精密细致的管理,同时鼓励工人进行学习,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删减之后的国富论,就比之前一版看着通俗多了。柳淳还举了大宁钢铁厂的例子,进行解释,使得新的国富论更容易理解。
几个人看过之后,都哈哈大笑,“柳大人果然心思机敏。前一版主要是朝臣使用,这一版却是可以大行天下,让所有人一起来研读,妙,实在是妙!”
他们正在商量着,突然有人从后门冲了进来。
朱高炽和朱高煦,一人揪着一条胳膊,像提小鸡似的,把朱高燧提到了柳淳的书房,一起带来的,还有三本书籍。
“师父,这个老三,真是没救了!”朱高煦破口大骂,“你瞧瞧他,干的是什么事情?他把您老人家的书稿给偷走了,然后拿去卖了!”
“卖了?”柳淳吃惊道:“当真?”
“这还有假,一共二百本,就剩下这三本了!”
柳淳眉头紧皱,“三殿下,你就那么缺钱?几百本书而已啊!也值得拿去卖了?”
朱高燧挣脱了两位兄长的束缚,辩解道:“师父,弟子是为了师父扬名,弟子可没想赚钱啊!我敢对天发誓!”
他刚说完,就让朱高炽给了他一巴掌。
“师父,别听老三胡说八道,他一本书卖了一千两!光是这二百本,就差不多有二十万两入账!这小子发了笔横财!”
朱高炽的确是心细如发,当他得知老三卖书的时候,就偷着派人去了解情况,当得知他卖了一千两一本,朱高炽气坏了。
这个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