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景隆督帅两千人,跟安南的两万多兵马杀到了一起。
在战前李景隆已经交代了,打不赢就赶快跑,反正他不要面子。
结果开战之后,李景隆乐了,安南居然弄了一大堆的战象,冲击明军。这可怪不得老子,是你们自己送死!
安南这边也是无奈,他们的主力都在北边,只剩下象兵可以对敌。
而明军这边,最强的就是火器,不光有火铳,还有火炮,火箭,李景隆像是不要钱似的往安南的人马扔去。
说实话,人没打死多少,可大象吓坏了,这些庞然大物纷纷掉头,反而把安南自己人给冲垮了。
按照正常思虑,李景隆该攻击升龙府了吧?
不!
这位怎么可能走寻常路呢!
他把陈朝旧臣,地方豪族都召集过来了,“我是大明钦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了不会欺负安南,就是不会欺负。都城在前,我明军不入。你们现在就去攻城,如果遇到叛逆大军来援,我替你们挡着。”
有这么一位义薄云天的钦差大臣撑腰,安南的人马放心了,他们呼喊着,扑向了升龙府。
如果李景隆去攻城,没准也能拿下来,但损失不会小。
可是让安南人自己打自己,情况就不一样了。城中的陈朝旧部,反对胡季牦的力量,里应外合,一举攻克了升龙府。
“国公爷,你说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办?”下面人好奇问道,他们跃跃欲试,想要进城分一杯羹。
李景隆却骂道:“傻蛋,胡季牦还有十万大军呢!京城都丢了,他肯定要拼命的。咱们进城,替这些蠢驴挨刀剑啊?”
手下被骂得没脾气,“那,那要怎么办?”
“简单。”李景隆得意道:“给我往南杀,本国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专啃硬骨头!”
听李景隆的话,下面人都傻了,国公爷啊,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
老虎在北边呢!
你往南边杀,那叫柿子捡软的捏好不!
李景隆才懒得跟下面人掰扯,反正听令就是了,他督帅人马,直扑清化。
从头到尾,李景隆这家伙就不按套路出牌。
什么脸面啊,什么战功啊,他全都不在乎。咱老李跨海而来,辛辛苦苦,干嘛自己找不痛快。
这南边也没多少兵马,又盛产稻米,肥得流油,不抢一把怎么行呢!
就在李景隆向南的过程中,又一个大馅饼落到了他的头上。
之前安南一直欺负占城,胡季牦就是靠着攻打占城立下了军功,才能篡权成功。一句话,占城被安南压得喘不过气,几乎有亡国的危险。
李景隆的出现,让占城看到了希望,这个到处杀戮放火的海国公,居然享受到了箪食壶浆的待遇。
占城派出船只,给李景隆送来军需。
尤其是看到明军山一样的海船,忍不住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弄清楚了情况之后李景隆立刻又假传圣旨了。
“上国知道你们被安南欺负得太苦了,我是奉了钦命,讨伐安南,给你们出气的!放心,有大明在,就不会让占城吃亏!”
李景隆盘算了一下,他一路上也疲惫了,人马也该修整了。所以呢,他干脆带着抢掠的东西,潇潇洒洒去了占城。
到了占城之后,李景隆也不消停,他鼓动占城组成兵马,协助上国,一起讨伐安南……就这样,李景隆又忽悠了好几万人,虎视眈眈,只等安南的消息,就要挥军杀过去。
……
接到了李景隆的捷报,朱棣下巴都要掉下来了,这家伙一路上就没真正打过硬仗,唯一拼命的就是跟象兵交锋。
可看看他的战果,攻克升龙府,攻克清化,抢掠粮食上百万石,杀戮安南人马数万,自身的损失不到一百人。
顺便还拉拢了占城,得到了数万人马。
别说朱棣了,就算满朝的武将,也都疯了。
以如此之少的兵马,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就算古之名将也做不到啊!这李景隆成了大明战神了?
靖难三大国公,互相瞧了瞧,你服气李景隆吗?
当然不服气了!
可不服气能怎么样,还不是要忍着!
人家这仗打得就是漂亮。
丘福沉吟了良久,这才缓缓道:“启奏陛下,海国公突袭安南,的确是飞来一招,精妙无比。臣以为这是陛下运筹之功,臣等五体投地。”
听到丘福的话,朱能差点笑喷了,这老丘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宁可去拍皇帝的马屁,也不愿意承认李景隆的功劳。
可试问朝堂,又有谁愿意呢!
“臣等恭贺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大家伙一起跪倒山呼,激动的满脸泛红。
朱棣微微哼了一声。
他并没有让群臣站起来,而是自嘲一笑,“列位臣工,朕的确略施小计,瞒过了所有人,可你们知道吗?朕为什么要这么做?”
群臣不知,只能趴在地上。
朱棣的脸色很难看,“朕不得不说,我大明的臣子之中,居然出现了无耻的叛逆!他们私自将军情泄露给安南,如此逆臣,朕岂能放过!”
“宣柳淳上殿!”
太监急忙高喊,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柳淳竟然没有在金殿上。
不多时,柳淳走了进来,冲着朱棣施礼。
“你把查到的情况跟大家说一下吧?”
“是!”柳淳朗声道:“臣经过彻查,一共有多达十七位朝臣与安南方面有往来,其中就包括翰林编修……谢广泰!”
“什么?”
当听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蹇义,“不可能!柳大人,你是不是搞错了?这个谢广泰不是那种人,他,他怎么可能勾结安南呢?说不通啊?”
蹇义不停摇头,茹瑺沉吟道:“谢广泰中进士,入选翰林,他的文章老道,人品端正,又出身名门,的确不应该啊!”
还有许多大臣也都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王家,谢家,都是千年豪门。虽然在两宋之后,就不讲究门第,但是这个谢广泰的祖宗确实辉煌过,而且谢家经常出官员大儒。
谢广泰的祖父在十年前去世,他是名满江南的大儒谢芳,蹇义考中进士之后,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谢老先生,持学生之礼。
谢广泰进入翰林,许多人都说谢家又要重兴,怎么转眼之间,竟然跟安南人搅合在一起了?
“诸公,莫非不相信锦衣卫的调查吗?”
大家伙互相看看,为难道:“柳大人,非是我等不相信,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柳淳也不废话,他手上有足够的真凭实据,让所有人闭嘴!
“陛下,请准许证人上殿吧!”
顶点
………………………………
第603章 一个白痴
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案子,朝臣上下,几乎没人相信是真的,都觉得柳淳是有意陷害,毕竟千年大族,名儒之后,朝中的翰林清贵,怎么可能干出里通外国的事情,不可能,绝无可能!
谁会傻到不顾荣华富贵,甚至连命都不要了。
只不过随着柳淳将一个个的证人叫上来,听过他们的叙述,奉天殿上,所有官员都觉得不寒而栗,有人偷着擦汗,有人更是心惊肉跳,别说是谢广泰了,就算是落到自己的头上,也未必扛得住啊!
到了最后,谢广泰终于被带了上来。
“罪臣拜见陛下。”
朱棣把头扭到一边,对这种畜生,根本不屑一顾。
“你既然知道自己有罪,就原原本本招供,把事情的经过都说出来,若是有隐瞒,朕绝不客气!”
谢广泰低垂着脑袋,点了点头,“罪臣遵旨,这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大儒谢芳去世之后,谢广泰为祖父守孝三年,在坟前结庐苦读,自觉学问大涨,这才进京赶考,想要一举成名,重兴谢家门庭。
他怀着满腔的壮志进京,在京城租住了一个小院,每天出入,去拜会学者,结识各地的才子,砥砺学问,磨炼文章……争取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提升本事,为了会试冲刺。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邻居搬进来一家人,每天下午时分,都会有悠扬的琴声传来。
谢广泰是个文雅之士,在音韵上面造诣颇深,他听得出来,对方有些功力,却又难以登堂入室,谢广泰不是个多事的人,他没有跑去说什么。
只是他注意到,不断有人进出隔壁,似乎这些人都是来传授琴技的,只不过水平参差不齐,偏偏这家给的酬劳还非常丰厚,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
有一次谢广泰亲眼看到,竟然是一包金瓜子,这也太大头了。
谢广泰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就跟邻居说了,这些琴师都是骗子,没有真才实学,如果跟他们学下去,什么都学不出来。
谢广泰好意提醒,到了晚上的时候,邻居果然来拜会。
攀谈之后,对方十分客气,请谢广泰过去,他推脱不过,就去了隔壁。谢广泰发现对方竟然是个豪富之家,用具器皿都极为奢侈,只是谢广泰却看得出来,其中混杂了不少假货。
显然这家人并不清楚,还拿着假货炫耀。
一句话,这是一家土包子,暴发户!
谢广泰心中有了判断,他被带到了凉亭,在上面坐着一个女子,前面有帷幕挡着,看不清楚面容。
谢广泰只是弹奏了对方经常演奏的一曲,并且随口指点了两句,就想告辞。哪知道对方竟然颇为意动,主动去了帷幕,出来跟谢广泰见面。
对方是个二八佳人,身形十分娇小,五官精致,皮肤嫩白,尤其是一双眼睛,仿佛罩着一层水雾,楚楚动人,忍不住生出怜惜之念。
谢广泰虽然见过一些市面,可面对这个女子,还是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更何况这个女人对他的琴艺五体投地,眼中全都是热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不惨假的,好学的热情,让人难以抵挡。
谢广泰根本无法拒绝,就这样,每天都过来指点一段时间,而女子的琴艺也飞速提升,仿佛通了任督二脉一般,一日千里地进步。
哪个老师不喜欢聪明的学生,可随着会试之期邻近,谢广泰生怕影响了科举,他又不知道怎么拒绝对方的一片热情。
百般无奈,只有一狠心,偷偷搬走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他这一走,心里反而空落落的,只能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直到科举考试之后,他蟾宫折桂,又通过馆选,成为了翰林。谢广泰突然接到了一份请帖,希望他过去赴宴。
谢广泰如约而至,结果就在雅座的对面,再度响起熟悉的琴声,竟然比之前高明了无数倍。
这一曲下来,谢广泰听得如醉如痴,眼圈都红了。
等到曲终之时,那个娇小的身影出现在了谢广泰的面前,眼泪模糊道:“恭喜先生高中,奴家苦练三个月,可能入先生的耳?”
女孩柔弱的声音,连同精妙的琴音,交织在一起,谢广泰的心仿佛被重击了一下,克制的情绪,一下子奔涌而出。
“我,我就觉得,是一件特别宝贝的东西,失而复得一般。我欢喜异常,什么都没有想过,只是想听她弹琴,跟她说说乐理。”
“我想着,这就是伯牙子期之交吧!刚刚中进士,时间很充裕。我时常去指点她弹琴,我们之间聊的事情越来越多,后来我才知道,她并不是大明的子民,而是安南人。”
“她的祖上就是安南的商人,往来中原和安南之间,后来就在应天安身。几十年下来,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儿。”
“有了家底儿,日子越来越好,他们就拼命喜欢上了大明的一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从小开始,不惜花费重金,只为了能沾染一点中原的文采教化。”
谢广泰说到这里,忍不住自嘲苦笑,“我,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如此一个单纯的女子,竟然会是安南的细作,我当初完全没有料到。或许我们的相遇就是孽缘吧!我想她也是无辜的,只是被家中胁迫了而已。”
听着他的叙述,在场的文官们暗暗思量,不由得嘴角抽搐……他们相逢在科举考试之前,那时候谁知道谢广泰能不能考中,彼此接近,多半就是缘分。
而且他们以琴艺相合,正好戳中了文人的软肋,别说谢广泰了,换成自己,没准也会上套啊!
这帮安南人怎么这么会算计?
柳淳微微冷笑,“谢广泰,你的确没有说假话,可你知道吗?那个女子的琴艺,早就在你之上,她的拙劣,不过是装出来的把戏,故意引诱你上钩?”
“什么?”谢广泰大惊失色,忍不住叫道:“不可能!绝不可能!她一个安南人,怎么能有那么高的造诣,我不信!”
“哈哈哈!”柳淳朗声大笑,“你有什么不信的,她从七岁开始,就师从秦淮名家,刻苦训练,日夜不辍。谢广泰,你练琴的时间又有多少?怎么会觉得你一定胜过她?”
“啊!”
谢广泰眼睛都直了。
柳淳又道:“我还可以告诉你,当初安南派出的女子不止她一个,被钓的应试举子,也不止你一个!他们这是广撒网,多捞鱼。总会有人考上的,谢广泰,你眼中的那些巧合,根本一点都不凑巧,只是人家安排好的而已!”
“什么?”
这下子谢广泰简直要抓狂了,怎么会?难道从头到尾,全都是假的?这就是一场骗局?
不会的,不会的!
那个女孩多善良,多单纯啊!
她听说大明要动兵,就扑在自己的双腿上,不停呜咽。她说上国人马杀到,安南就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她的亲人朋友,都会死去,像是卑贱的野草,杀戮的血水,会染红河流,结下了仇恨的双方,再也没法缓和,她也不得不离开大明,回到破败的家乡,从此只能遥祝平安……
女人无数的眼泪,把谢广泰彻底冲垮了。
他告诉女人大明的军事安排,讲了有多少兵马,多少粮草,甚至还很体贴,将领兵将领的情况告诉了女人。
“柳大人,我,我没想背叛大明,没有!我只是想,想让安南少死一点人,等安南吃了苦头,他们就会主动请降的,到时候两国就能亲如一家了!”
柳淳算是领教了什么是色令致昏!
“你的脑子真的坏掉了,心也被荤油蒙住了,你就没想过,假如安南打赢了,他们会甘心守着疆土吗?他们就不会染指大明的疆域?广西的边民遭到了多少次的涂炭,你都视而不见啊?”
谢广泰傻傻瞪大眼睛,问出了一个极其白痴的问题,”大明会输吗?“
:。:
………………………………
第604章 锦衣卫的权力巅峰
大明会输吗?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朱棣缓缓站起,凝视着谢广泰,此刻朱棣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愤怒,或者说,朱棣只剩了悲哀,这就是朕的臣子吗?
何其愚蠢啊!
他冷笑道:“若是让你们得逞,大明自然会失败,而且是惨败,数万将士惨死,数十万边民生灵涂炭,后果不堪设想!只不过你们这些人注定不会得逞!我大明自有天佑!”
“尔等!”
朱棣一指谢广泰,“——也自有天罚!来人,把他拖下去!”
锦衣卫涌上来,将谢广泰按住,并且向下拖。而他也仿佛刚刚如梦方醒,拼了命大声哀嚎,“陛下,罪臣十倍陷害了,罪臣是忠于大明的,饶了罪臣……”
他还想喊下去,却被锦衣卫揪着下巴,将骨头给摘了,这家伙只能在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一双眼睛努到了眼眶外面,脸也变成了可怕的猪肝色,狰狞可鄙……
锦衣卫拖走了谢广泰,朱棣把目光落到了在场官吏的身上,威严的目光,逡巡而过,每一个大臣都低下了头,不敢跟天子对视,朱棣越想越烦躁,就这么个东西,还能通过科举,入选翰林,成为国朝储相。
假如没有揪出来,真的让他爬到了高位,日后的大明会怎么样,真是不敢想象!
“柳淳,这个案子是你办的,你有什么体会?”
柳淳绷着脸,空前严肃,“陛下,如果让臣谈,只怕感受太多了。”
“只要有道理,越多越好!”
柳淳点头,“首先,臣想谈的就是我们的礼部,他们负责招待四夷,处理藩国事务。可是当臣去询问礼部官员,安南的情况如何,他们竟然没人能回答,有人甚至建议臣去询问安南的商人!”
柳淳无奈苦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军国大事,我朝官吏居然一无所知,臣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朱棣怒哼道:“尸位素餐,说的就是这些人!知道朕为什么要瞒过所有人,让海国公突然袭击安南吗?就是因为朕清楚,在大明朝,根本就没有秘密!”
礼部尚书蹇义额头冒汗,扑通跪倒,“陛下,臣有罪,臣罪该万死。”
朱棣根本懒得听了,这样的屁话实在是太多了。
柳淳缓缓道:“陛下,臣以为也不能怪罪蹇尚书,一直以来,我们把处理四夷事务的权力,交给礼部。说穿了,就是觉得跟四夷打交道,就像家庭迎来送往一样。而且呢,我们只是等着人家上门,根本没有想出去瞧瞧的准备。典型的高高在上的大户人家心态,可是我们想过没有?民间来往,最多关上门,割袍断义罢了。国家呢?只要动刀子的,是会血流成河的,成百上千万的百姓,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此轻忽,说得过去吗?”
“或许还有人很蔑视四夷,觉得他们都是一群化外野人,不值一提。”
“可是你们错了!就拿安南来说,元朝三次进攻,每次几十万大军,尤其是第二次讨伐,几乎灭了安南。灭国之仇,切齿之恨,安南就算没胆子报仇,他们还能不做防范吗?为了生存,他们也要处心积虑,去接近我们的官吏,去探查大明的底细。诸公,你们还觉得谢广泰是偶然吗?”
“不,不是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安南方面,就在研究我们,就在寻找下手的机会。我们可以责骂安南人狡诈,可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他们是为了生存,什么手段都会用出来的。”
柳淳深吸口气,继续道:“反观我们呢?自高自大,丝毫警惕性都没有,许多人都存在谢广泰式的的天真念头。文人为官,可当了官之后,就是文人了!”
“琴瑟相合,知音难觅,有人主动扑上来,就脑子昏了,不知道东西南北,丝毫的警惕性都没有。有人是一直糊涂着,可也有人早就清楚,但拿习惯了,用习惯了,人家美女金钱,大把大把送过来,就管不住自己了,明明是卖国通敌,反而自己编出一大堆可笑的理由,来给自己擦胭脂抹粉,难道不可笑吗?”
柳淳的这番话,算是彻底点到了要害。
自从科举取士以来,文人做官员,而官员也带着文人气,这些人又统称为士大夫。
不能否认,其中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也有许多人十分愚蠢,他们的知识水平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且他们又十分自大,甚至自恋。
觉得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
美女投怀,金钱上门,这是理所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他们是读书人,是大才子,理所当然该享受这些。
还有一点,那就是大多数文人共同的毛病,既自私,又心眼很小,普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在很多时候,只会想到自己的了不起,丝毫不会意识到国家大义。
所谓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从来读书人,并不全是偏见。
许多文人都在感叹怀才不遇,可事实上大多数文人,是无才可遇,什么都干不了。就像在许多课堂里,听到的都是教授导师的抱怨,尤其是文科专业,更是如此,痛骂这个,贬低那个,觉得自己比什么人都强。
可事实上,只要给他们点权力,大到帮着亲朋好友走后门,小到助学金的分配……私相授受,由着自己的喜好,所在多有。
真要是让他们当了官,绝对是悲剧中的悲剧。
谢广泰这个案子不算复杂,但是可以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最为紧要的一条,就是吏治!
朱棣沉吟良久,这才缓缓开口道:“伪帝朱允炆曾经以宽政自鸣得意,说他的宽政,解了太祖皇帝的严霜,更有一群无耻之尤,吹嘘宽仁治国。但是这个案子,连同之前的许望一案,已经把吏治的情况,展露出来。”
“治国,尤其是治吏!绝不能宽,更不能仁!最要不得的就是指望百官自律。朕不否认,朝中有许多廉洁自守的清官,好官。但是任何人都有弱点,都需要及时纠正错误。”
朱棣站起身,走到群臣的中间,朗声道:“科道言官,御史给事中,无数双眼睛,盯着朕。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指责。朕以为这是必要的,身为天子,就该以身作则。朕肩负祖宗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