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一直以来的折腾,都是希望唤醒一些人,那些应该和他站在一起的“正人君子”,大家都想辅佐圣君,开万世太平。他们不止一次说过,太子仁厚,是最好的储君人选,为了太子,不惜性命……

    可事情到了今天,解缙才猛然惊醒,自己居然活成了一个笑话。

    原来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任何指望。

    “柳大人,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啊?”解缙悲愤哀嚎,无力地瘫在地上,烂泥般绝望。柳淳耸了耸肩,“是你想活得明白的,真相往往就是这么残酷,怎么,无法面对吗?”

    解缙面目狰狞,渐渐握紧了拳头,“柳大人,那你为什么不顺水推舟,杀了解某?”

    “也是因为太子!”

    “为什么?”解缙迟疑道:“你是帮着太子的?”

    “不!”柳淳断然道:“不管是太子,还是汉王,或者赵王,他们都是我的门下。身为师父,我一视同仁。之所以不想让你死,就是因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你死了,就会成为他们兄弟之间的结缔。有太多人藏在后面,想要吃人血馒头了。”

    “人血馒头?”解缙迟疑。

    “就是那种杀头的时候,从脖子喷出的热血浸透的馒头,吃下去能治病的。”柳淳解释道。

    解缙咬了咬牙,恶狠狠道:“他们是把我当成药了,对吗?”

    “差不多吧,其实你要是死了,不用担心身后名的,因为有人会想办法替你美化的……”

    “不需要!”解缙突然暴怒打断,抓狂道:“人死了,还要什么身后名?我解某人想清楚了!彻彻底底想清楚了。这次只要我不死,就要跟那帮人斗下去,我要让他们变成人血馒头!”

    解缙瞳孔充血,须发皆乍,跟个小鬼也差不多少。

    可很快解缙又冷静下来,想要他死的人太多了,更何况又是去安南,他这辈子还有希望回京报仇吗?

    “柳大人,你会帮我,对不对?”解缙抓到了救命稻草,忍不住哀求。

    柳淳两手一摊,“我没法帮你,只能给你提供条件。解学士,别看安南偏远,如果方法得当,能从安南榨出很多油水的。”

    解缙吸了口气,没错,刚刚的拍卖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我一定可以的,一定能成功!

    到时候我要携着无上的功劳,返回朝堂,要让那帮东西付出代价!

    解缙在心里发狠,但是想要干出业绩,就要有方法才行,他肚子里装了太多的经史子集,这玩意可帮不上他。

    “柳大人,我,我想请柳大人送我一本书!”解缙眼睛冒光,他想到了《国富论》,过去卖得那么热,他竟然不屑一顾,都没有买来好好研究,真是失策!从今往后,这本书就是他东山再起的希望了。

    “先生在上,请受晚生一拜!”

    解缙比柳淳大了不少,如今却甘心执弟子之礼,不得不说,挫折真的能让人成长。从今天开始,解缙也不折腾了,更不吃酱肘子了,他天天清水白饭,躲在房间里,苦读《国富论》,只等着前往安南,建功立业。

    就在这几天里,有关科举改革的计划,终于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大小小的衙门,悉数看过。

    面对这份改革计划,整个京城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反对!

    强烈反对!

    甚至许多官员都后悔了,他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当初提出科学的时候,大家伙置之不理,因为跟自己没有关系;等发配孔家的时候,还是默不作声;如今改革科举,难道还要忍受吗?

    多少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熬干了心血,熬白了头发,皓首穷经,为的就是能亿兆蟾宫折桂。

    可若是改了科举,他们的心血岂不是白白流淌了?

    而且科学算什么东西?也配跟孔孟之道相提并论?

    过去大家伙摄于柳淳的权势,不敢站出来反对,到了如今,还要默不作声吗?

    动科举,的确是捅了马蜂窝。

    所有的朝臣,全都怒了。

    即便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臣子,他们在太学读的也是四书五经。虽然曾经鸡鸣山学院冲击过太学,当毕竟在一群“正人君子”的努力下,重新恢复了理学尊严,如今要改革科举,撼动八股文章,这不是要了大家伙的命吗?

    “我们去找陛下,大家伙跟陛下在金殿上辩论,我们这么多人,就不信辩论不过柳淳那个逆贼!诸位,大家伙再也不能退缩了,不然我们苦读书一辈子,到头来一钱不值,为了咱们的脸面,也要拼了!”

    群臣怀着悲壮的心情,一起向午门杀去。

    这一次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了。

    就算是掉脑袋,他们也要搏一把!

    面对汹涌而来的浪潮,六部九卿,哪怕是茹瑺和道衍,都招架不住,相反,还被裹挟着,一起来到了午门。

    令人很意外的是竟然没人阻挡,太监木恩笑呵呵道:“诸位大人,陛下在奉天殿等候大家伙。”

    数百位臣子鱼贯而入,等到了奉天殿前,他们却傻了,在空地上,摆了好几百张桌子,上面还有笔墨纸砚,全都准备好了。

    这是要殿试啊?

    群臣不解,这时候朱棣突然出现了,“朕知道卿等不服气,觉得自己读了一辈子书,满腹经纶,治国绰绰有余,科举考试根本不需要改动。那今天,就在这奉天殿前,朕想测试一下诸位爱卿的水平,你们不会畏惧吧?”朱棣笑呵呵道。

    所有群臣心咯噔一下,仿佛看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顶点


………………………………

第617章 叫个孩子跟你们比

    群臣是来找朱棣谏言科举的事情,可皇帝陛下什么都不说,就直接考试,这算什么啊?

    蹇义忍不住站出来,“启奏陛下,臣等不清楚这考试所为何来,还请陛下明示。”

    是啊,不给我们说清楚,就别想随便考核我们,文人可是有骨气的。

    朱棣没说话,这时候站在朱棣身旁的柳淳笑道:“诸公气势汹汹而来,想必是为了科举改革,这事情因我而起,有必要跟大家伙交代清楚。”

    “我在改革科举的计划当中提到朝廷有六部九卿,地方有三司衙门,分理国政。每一个衙门职责不同,对官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就拿诸公来说,你们礼部的官吏未必管得了刑部的事情。工部不一定精通吏部……既然如此,那为何科举考试之时,全凭一篇文章呢?这完全说不过去了。我提出分科考试,也是为了适应朝廷的需要,真正为国选材。”

    “仆提出改革方略之后,陛下也极为赞同,这才明发六部,准备推行,诸公还有什么疑问吗?”

    蹇义身为礼部尚书,当下清流领袖,他立刻道:“柳大人,朝廷抡才大典,务求德才兼备之士。一篇科举文章,固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所有,但是却可以明心见性,选拔心思纯正,学问踏实之才。更何况通过科举之后,还要让新科进士观政,熟悉朝廷政务。柳大人,能写出科举文章,再去学习别的东西,易如反掌。所以你说官员们不精通其他的事务,不免武断了。”

    蹇义还是够狡猾的,他语气尽量和缓,这种时候,跟柳淳言语冲突,绝没有好处,他相信在讲道理上面,还是不用担心的。

    这不。蹇义开头之后,就有一大堆官员先后跳出来。

    这帮人可就没什么好话了。

    你柳大人凭什么说科举的官员没本事,凭什么说一篇文章不能当好官?

    我们都是圣人门徒,一窍通百窍通,道德文章乃是天下至理,我们都能驾驭,其他的东西,更是不在话下。

    而且科举也不是一篇文章而已。

    从县试开始,所有参与科举的人员,要经过至少六关,才能蟾宫折桂。比如黄观,他就是人尽皆知的六元。

    我们是一篇文章吗?我们是六篇文章啊!

    这时候右都御史郑赐也开口道:“柳大人,以文章选士,是千百年的规矩,历代以来,名臣辈出,人才济济,由此可见,科举乃是不二之法,随便改革科举,只会扰乱人心,得不偿失,我以为十分不妥。”

    又一位大人站了出来,科道这边已经挽起了袖子,迫不及待要参战了。

    柳淳却突然哈哈一笑,“陛下,这位大人已经说了,科举选士自有道理,朝中官吏,又皆是人才。臣以为既然如此,他们肯定不在乎考试,陛下不妨尽快下旨,验证一下诸公的才智吧!”

    朱棣哼了一声,“本来早就该开始的,何必浪费这么多吐沫。左右,把试卷发给他们,答题时间限定在一个时辰,回头朕还要亲自给他们评分,如果你们考得真好,朕会有赏赐的。”

    言下之意,考得不好,那就不一定了。

    群臣此刻还想说什么,可东厂的人已经捧着卷子过来了。

    这一场考试,是躲不过去了。群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总不能说科举考试不行吧,既然把科举考试吹成了天下少有,完美无缺,那么进行小小考核一场,又能怎么样呢?

    要知道朱棣可不是寻常的皇帝,这位是真正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继续阻拦,就算不死,也是会去东番岛的。

    不过话说回来,不就是一场考试吗!

    还能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们这些人不敢说个顶个都是天才,可也不会被小小考试难住。

    十年寒窗苦读,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这帮人也有个想法,如果存心难为他们,故意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题目,他们也是有嘴的,大不了继续喷吧!

    反正我们是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这次都要争到底!

    不为了别的,就是为我们的学问讨个说法。

    等我们把题目都答上来,该难受的人就是柳淳了。

    这小子多年来,一直跟文官作对,靠着皇帝庇护,拿你没办法,这一次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要让你好看!

    众人信誓旦旦,可是当他们接过卷子的时候,一个个眼睛都瞪圆了,这是谁出的题啊?这也太缺德了!

    柳淳跟朱棣站在高处,每个臣子的表情,一览无余。

    数百个人普遍看到题目之后,全都是一喜,但是当他们提起笔,想要写答案的时候,却又迟愣了。

    这玩意怎么作答啊?

    朱棣扫视了一圈,然后又给太监木恩一个眼神。他立刻领会,赶快让东厂的人出动了。

    几百个官员,东厂和宫中侍卫,愣是出动了一千多人。平均四个盯一个,前后左右,都给站满了。

    想要交头接耳,想要做点小抄,那是想也不要想。

    朱棣看在眼里,微微一笑,随手也拿过一张卷子,对着群臣道:“朕也不例外,跟你们一起考试。”

    这回好了,全场只有柳淳一个闲人了,毫无疑问,这卷子就是柳淳出的。

    出什么题目能切中要害呢?

    如果去翻鸡鸣山的教材,找一些题目,绝对不是难事,都不用奥赛难度,随便来个打雷下雨,一年四季,就能让许多人抓瞎。

    只不过这么玩有点欺负人,而且文官也未必服气。

    毕竟许多科学知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承认的,你说打雷的成因,人家非给你讲雷公电母,这也没有办法。

    柳淳思前想后啊,还是来点最基本的,大约三岁的就行,至多不超过五岁,绝对能把百官给按住。

    柳淳的信心来自于他对文官们的了解。

    这帮家伙说穿了,多数是严重的偏科生,而且当官之后,又自视甚高,他们的水平,柳淳太清楚了。

    论起勾心斗角,争权夺势,那是一等一的。

    可若是谈国计民生,就抓瞎了,除了本衙门的一点事情之外,其他方面,了解的还真不多。

    这不,就有了这张卷子。

    朱棣提着笔,挨个看下来,还真别说,有不少地方,他也犹豫了。柳淳这小子真是够坏的,处处挖坑,朕都要掉进去。

    不过不打紧,在皇帝的袖子里,藏着一张纸条,上面就是标准答案。

    身为天子,必须要给百官树立个榜样,咱一定要一百分,朱老四脸不红,心不虚,从容不迫,把卷子写完了。

    站在旁边的柳淳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假装视而不见。

    再看下面群臣,可就热闹了。

    仔细瞧就会发现,像工部啊,户部啊,刑部啊,兵部啊……这些人都能应付一部分,最惨的就是科道言官,这帮人天天喷人,此刻面对着试卷,却是大眼瞪小眼,完全懵了。

    怎么作答啊?

    他们很想往四周瞧瞧,可东厂的这帮太监就围在身边,跟一群苍蝇似的绕着。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们也不能不写,没办法,就只能靠蒙了!

    这帮人闷着头,绞尽脑汁,抓耳挠腮,就差扔铜板了,总算没有留下空白。

    在最后一刻,算是把卷子交上去了。

    当所有的卷子,汇总到了柳淳的手里,他粗略翻看,果然跟自己想的一样,甚至还有人更加白痴!

    你们这是撞到我的手里了,别怪我不客气了!

    柳淳没急着公布答案,而是对朱棣道:“陛下,这些题目都是臣平时测试皇孙和几个小孩子的。陛下是不是把他们叫来,看看孩子们的本事?”

    朱棣差点笑出声来,柳淳啊,你可真够坏的,不过朕很喜欢。

    “快去,把皇孙还有其他孩子叫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618章 臣等有罪

    “你没有进过皇宫,一切都要听我的,万一失礼,皇爷爷会生气的,皇爷爷生气了,就要吃人,很可怕的。”

    朱瞻基努力吓唬于谦,板着面孔,张牙舞爪做出吓人的模样。可是看在于谦的眼里,就只剩下两个字:幼稚!仿佛萌萌的小猫咪努力呲着牙,装成打老虎似的。

    皇帝很了不起吗?

    有事没事,总是往师父家里跑,俺都看腻了。

    而且看起来皇帝陛下也不是很聪明的亚子……明明师父有那么多的书,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找到答案,非要去求师父。

    在于谦看来,皇帝除了靠着大吼大叫吓唬人之外,就一无可取,完全是一条纸糊的龙,至于纸龙的孙子,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所以黑小子,你还是省省吧!

    就这样,于谦在太监的簇拥之下,大大方方来到了奉天殿前。

    那些太监也很惊讶,就这么个小东西,居然大模大样,不卑不亢……要知道就算很多臣子名士,第一次接到旨意,那也是诚惶诚恐,生怕出了半点差错,和这小子比,简直判若云泥。

    这小东西是七岁,还是六岁?

    怎么连一点恐惧都没有呢?

    真是咄咄怪事啊!

    “启奏陛下,皇孙带到。”

    朱瞻基连忙跪倒,给朱棣问安。于谦也跟在后面,口称草民拜见天子、

    朱棣瞧了眼黑乎乎的孙儿,再看看白净过分的于谦,朱棣很想说服自己,好小子就应该像孙儿一样,黝黑壮实,自己的孙儿才是最好的。

    但是朱棣也不得不承认,柳淳挑的这个徒弟,真是没话说……不对!朱棣突然想起来了,于谦的爹于彦昭是自己发现的。

    算起来于谦应该是自己人,为什么要把他推给柳淳呢?应该是让柳淳替自己培养人才,俺朱棣连一个小孩子的心都笼络不过来吗?

    想到这里,朱棣挤出笑容,连忙对于谦招手,“快过来。”

    于谦无奈,只好迈着小短腿,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哈哈大笑,伸手把他揽过来。

    “朕知道你!你爹已经到了哈烈,刚刚送了急报回来,做得很好,你爹可是朕的班定远啊!”

    面对盛赞,于谦平静如常,“家父为陛下尽忠,是职所当为。全天下的臣民,都盼着替陛下效力呢!”

    真会说话,朱棣抓着于谦的胳膊,欣然道:“要都是如你所说,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瞻基瞧着皇祖父跟于谦十分亲密,把他都忘在了一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难道连皇祖父也不要自己了吗?

    黑小子很委屈。

    好在这时候朱棣也把他叫过来,两个小娃娃一左一右,站在了朱棣身旁,朱棣随口闲聊着,这时候柳淳已经跟一些人将试卷整理妥当。

    他这次出题并不复杂,不需要长篇大论,每道题最多几十个字而已,因此判卷也非常简单。

    找了十几个内学堂的太监,按照标准答案,很快就判完了。

    等到结果汇总之后,柳淳傻眼了。

    是真的傻眼了!

    他对大明官员的素质,早就不抱希望了。

    官吏之中,当然不乏天才,可普遍存在偏科,由于从小苦读,然后考科举当官,在宦海之中打转儿,使得一大群人,颇为缺乏常识,说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是好听的。

    今天的测试,就把这帮人的底儿给撕开了。

    朱棣见柳淳迟疑,还当是官员表现太好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拿来!”

    柳淳将汇总表格给了朱棣,“请陛下御览。”

    朱棣一眼扫过去,第一题,就是询问大明的一十三个布政使司。很不错,所有官员,全都答对了。

    只不过并不值得庆幸,因为都察院有十三道御史,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几乎都是天天要打交道的,岂能不知!

    可接下来的第二题,就出问题了。

    明明是一道送分题,居然测出了十几个笨蛋!

    朱棣额头的青筋凸起,拳头紧握,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突然扭头,看向了于谦,“大明有九边重镇,你知道吗?”

    于谦没有迟疑,朗声道:“太祖皇帝收复北平之后,在北方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后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屯兵百万,防范鞑虏入寇,保护中原百姓,至关重要。”

    于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将九边的来历说的清清楚楚。

    在文臣的堆里,有人已经冒汗了。

    朱棣欣然点头,“你回答的很好,可是……在群臣之中,居然有人不知道九边,都给朕站出来!

    皇帝一声怒吼,朝臣仿佛刚裹了脚的女人,扭扭捏捏,一步一步,两条腿跟千斤之重一般,才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一个,两个,三个……足足站出来十几人,仔细看看他们的身份,这里面有三个翰林,有两个御史,还有一些国子监,詹事府的官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所谓清流!

    这帮人一向鄙视武夫,宁可去秦淮河谈论诗文,也不愿意多了解一些军务,九边倒是经常说,可具体是什么,就答不出来了,有人只能勉强写个四五个。

    但既然是九边,不够数怎么行!

    情急之下,就有人写了“东边、南边、北边、西边”。

    面对这么奇葩的答案,柳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连送分题都答错了,真的不用挖空心思害你们了,咱们完全不是一个次元上的。

    朱棣的愤怒难以言喻,可他现在还不想发作,毕竟还有更多的题目在等着呢!朱棣恶狠狠扫视了这十几个人,吓得他们浑身颤抖,狂冒冷汗,那叫一个狼狈。

    朱棣懒得废话了,“你们都站在这边,等候发落!”

    再看下一道题,问的是应天和北平的距离,还是一道地理题。

    对于大明的读书人来说,普遍缺乏地理常识,或许三山五岳,他们很清楚,但是两座城市相距多远,还真就难倒了一大片。

    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有人写相距月余,有人写旬日之间,还有人写山高路远,千里迢迢,好在他们知道没法一天到达。这道题错的足有三十多人,还有人连续错两道。

    “朱瞻基!”

    终于被皇爷爷点名了,黑小子激动坏了,总算有了表现的机会了。

    “你知道北平和应天相距多远吗?”

    “知道,是两千三百余里。期间要穿越黄淮长江,又有运河相通,可以选择坐船,骑马,坐车。”

    朱棣颔首,“没错,两千多里的路,并不算遥远,还没有到天涯海角。朕起兵靖难,这段路程,足足走了三年,数万将士没有走到应天,就战死沙场。”朱棣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让一群蠢货糟蹋!

    这次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朕决不轻饶。

    再看下一题!

    这道题目是询问三大殿的造价,朱棣刚刚继位不久,就下令重修,历时一年多,将三大殿修成,算起来使用了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所有臣子,都在三大殿上朝,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那三大殿重修的费用是多少呢?

    瞧瞧这些臣子的答案吧!

    出错的人,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有人干脆就写靡费无数,还有人写数以百万计,更离谱的则是金堆玉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