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错的人,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有人干脆就写靡费无数,还有人写数以百万计,更离谱的则是金堆玉砌,难以衡量……朱棣简直想把这些人抓起来,绑到奉天殿的柱子上面,让他们好好瞧瞧,朕到底花了多少!
“于谦,你知道三大殿花了多少钱吗?”
“三大殿工程花费了八十七万两银子,不过三大殿工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别是有关水泥建筑的技术规范,这部分大约价值一百万两,同时根据三大殿工程,还编写了新的各部采买办法,规定各部衙门的开支,必须公开采买,符合规范。如果有私相授受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朱棣欣然含笑,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修三大殿不但没有花费,反而小赚了一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回陛下,此事在去年的时候,不但明发各处,还刊登在许多报纸上面,故此草民看过。”
朱棣越发欣慰,“你一个小孩子就天天读报纸吗?”
“回陛下,草民虽然年幼,也知道长安居不易,故此不敢不知。”
朱棣微微点头,猛地扭头,扫视群臣,匕首一般的目光,吓得这帮人浑身哆嗦,尤其是那些答错的,更是惶恐到了极点!
朱棣冷笑,“朕知道,你们当中许多人根本不关心开支多少,只要大兴土木,你们就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说什么靡费无算,要休养生息。尔等几时知道,一个三大殿工程,积累了多少经验!水泥的使用,不必从云贵大山之中,运输木材,又让多少百姓获益?还有,日后治理黄淮,都离不开水泥……尔等臣工,又几时能敞开心胸,真正明白朕的苦心!”
“你们——连一个孩子都不如!长安居大不易,在朝中为官,就可以尸位素餐吗?”
群臣被骂得再也站不住了,全都跪了下来。
“臣等有罪!”
朱棣冷笑,“别忙,还有这么多题呢,朕要看看,还有多少人出错!”
:。:
………………………………
第619章 百官要重新上学了
随着一道题一道题看下来,原本很小的一堆,快速膨胀,而没有出错的臣子,却越来越少,渐渐的已经不足百人。
朱棣的老脸越来越黑,百官这边,也是越来越发烧。
坦白讲啊,这些题目他们也要承认,没有特别难的。像柳淳最擅长的奇奇怪怪的算学题目,根本就没有。
完全是农业税率多少,京城高多少,御街宽多少,粮食多少钱一石……全都是这一类的题目,当然也包括一些历史题材,比如刘彻的庙号是什么,鄱阳湖之战双方损失多少,大明每年军费开支多少……
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难度,可身为朝廷官吏,饱读诗书,理应信手捏来。
可谁能想到,最后剩下的官吏,只有区区三十几人,少得可怜!
这三十多人当中,包括内阁六位学士。这恐怕是唯一能让朱棣欣慰的了,至少他的眼睛没有瞎,挑的几个助手还是很有才华的,至少还是吃人间烟火的。
另外就是茹瑺杨靖等重臣,也包括户部,兵部的少数官员。
最惨的就是科道言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最后能留下的,只有一个人!
朱棣挨个往下看,最让他惊讶的倒是在人群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人。
黄观!
昔日的六元公!
还记得当初朱棣决定南下,黄观曾经作为使者,质问朱棣,结果就被扣下了。
黄观虽然还忠于朱允炆,但是因为他跟柳淳瓜葛很深,在建文旧臣里面,不受待见,参与的事情也不多。
结果在清算的时候,黄观侥幸逃过。
可逃过一劫的黄观,并没有半点喜悦。
他目睹了整个建文集团的覆灭,三载宽政,众正盈朝,全都是鸿儒名臣,忠心耿耿,学问高深,人品无双……在掌权之前,除了像柳淳这种异类瞧不起他们之外,大多数人都充满了信心,绝对能够纠正洪武朝的一些错误,从此天下大治。
只是等他们上位之后,很多事情就不用多说了。
黄观扪心自问,就算没有朱棣起兵,不打靖难之役。在朱允炆的治下,大明朝也绝对不会变好,甚至那一大堆的文臣,就是让江山由盛转衰的刽子手!
黄观醉生梦死了很久,也用一双醉眼,观察了许久。
他刚刚担任国子监司业还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这次的事情,黄观可不是来给文官们助威的,他只是想看看这帮人能不能如愿以偿。只是没想到,一开头就碰了钉子。
一场考试下来,黄观的眼睛终于冒出了光,在朱棣和柳淳这对君臣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瞧瞧这些人吧?瞧瞧我大明科举选拔出来的英才俊杰,都是什么样的人物!”
朱棣豁然站起,愤怒踱步,忍不住指着他们道:“连孩子都比不上,你们羞愧不羞愧?”
那些答错的官员,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陛下,臣等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棣怒骂道:“你们没罪,你们是没心!上天把江山交给了朕,朕又仰仗着你们,来治理天下。就凭你们现在的程度,如何能肩负起江山重担?”
朱棣的质问,句句诛心刺骨,直戳命门。
身为吏部尚书,茹瑺虽然都答对了,却也双膝一软,跪在了地上。
“启奏陛下,老臣身为吏部尚书,执掌铨选,不能为国选材,臣有罪!”
作为多年的心腹,朱棣也不忍心呵斥茹瑺,但是怒火中烧,控制不住啊!
“吏部当然有错,可事情也不光是吏部的责任,还有吏部,都察院,国子监,翰林院……这些衙门都在干什么?关琢磨着怎么往上爬吗?”
被点到名的官员,纷纷跪倒,磕头作响。
“臣等有负皇恩,请陛下降罪。”
朱棣瞧着他们,哼道:“治罪还在其次,关键是要找到根源。”他说着,转向了柳淳,“你怎么看此事?”
柳淳慌忙道:“陛下,其实要让臣说,还真不能怪百官。”
朱棣把眼睛一瞪,“他们一问三不知,还不该责怪吗?”
“陛下,民间有种说法,叫三十不学艺……诸位大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入朝为官,固然有人手不释卷,但是更多的人应该忽视了学业。臣觉得不该将读书视作敲门砖,一旦当官之后,就弃之不顾。当官之后,更要事事留心,知道民间疾苦,这样才能为陛下尽忠,为百姓尽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能指望人人都能勤学苦读,而且若是光读四书五经,也弄不清楚许多事情。所以归根到底,要从发蒙的时候就做起。改革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逼着文人学子多知多懂,等他们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也就能了解更多情况,不至于像今天一样尴尬了。”
柳淳又深深一躬,“陛下,臣以为这不过是君臣之间的一个小游戏而已,只是给百官提个醒儿,陛下也不要太过较真,今天的事情,就不要惩罚百官了。”
柳淳居然开口求情,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对于百官来说,情愿不要这个人情!该死的柳淳,他绕来绕去,反而给改革科举找到了依据,现在现在都是犯错之臣,戴罪之身,还怎么据理力争啊?
柳淳,你丫的也太坏了。
相比起柳淳来说,朱棣的坏水也半点不少,这就是君臣两个联手挖的坑,一下子埋了两三百人。
许多人又羞又愤,又无可奈何!
还怎么阻止科举改革?
难道就要低头吗?
如果真的从此往后,科举的考试内容变成了科学,那冲击可就太大了。
以文章取士,相比起推荐啊,九品中正啊,还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文章的好坏,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
不同的文风,有不同的人喜欢,彼此之间,怎么区分高低呢?
说白了,还是要看考官的倾向。
这也是许多士子对自己座师感恩戴德,一辈子要报答的原因。真的,授业恩师教你十年苦读,不如座师在试卷上画的一个圈值钱。
可若是改成了考察多个门类,相比之下,就会客观许多,普通人的机会也就会更多。
当然了,任何考试方式,都很难完全公平,只不过这一次的改革,会向着更多普通人倾斜。
……
均田均赋,已经拿掉了士人的经济基础,再改革科举,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士人最强大的一个优势——教育,也会因此撼动。
毫不客气地说,随着普遍的基础教育推开,文盲大幅度下降,贫寒子弟入朝为官,传统的士人集团必定会土崩瓦解。
什么叫刨祖坟,柳淳下手,从来就没有客气过。
百官此刻就跟等着挨刀的牛羊一样。
他们很想愤然站起,跟朱棣争论到底,可一看朱棣身边,一黑一白,两个小娃娃,他们全都没了底气。
连个六岁孩子都不如,还有什么老脸去争啊!
陛下啊,你也太狠了!
或许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集体辞官,让六部衙门,全都停下来。没有人给你办事,就剩下一个空壳天子,看你还怎么折腾。
毫无疑问,这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招数,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使用,可是此刻他们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唯有舍命一击,才能找回面子。
理由都是现成的,因为考试成绩不佳,羞愧自责,情愿回乡读书……多好的理由啊!
这帮人正在琢磨着,朱棣把话接过来,“柳淳啊,你替百官说话,朕是听得进去的,可百官错了这么多,朕也不能视而不见。你刚刚说的太对了,许多人把读书当成了敲门砖,一旦登堂入室,就把书扔到了九霄云外,这样下去,岂不是满朝皆是不如孩童的蠢笨臣子了?”
朱棣气哼哼道:“这样吧,从今往后,每一季度,都要对官员就行考试。这个考试不同于吏部的考评,只是考核官员的基本常识,也包括本部政务。从部堂以下,包括书吏在内,统统都要考核。”
“这一次朕可以放过,但是下次考核不通过,朕却是不能答应了!”
朱棣杀气腾腾,“臣登基以来,常有经筵,百官之中,学问广博之人,为朕讲课,朕也是受益匪浅啊!”
“既然能给天子讲课,群臣也该有人讲课,你们以为如何啊?”
朱棣又挖了一个坑,这帮大臣还能不明白,光是改革科举,已经不能满足陛下的胃口了,他还要给群臣上一道催命符!
又是讲课,又是考核,谁要是不听话,就可以借着机会,放手处置。
而且师出有名,想反对都不行。
尤其是一些经历过洪武朝的老臣,此刻在心里暗暗比较,给朱棣当臣子,比在老朱手下还有艰难。
我们太不容易了!
不过大家伙还有一个念头,就是谁给百官讲课,只要找不出这个人,或许就能躲过一劫,毕竟柳淳的事情太多,除了他之外,也没有谁合适了……
就在这时候,柳淳突然道:“陛下,臣以为不管是谁,时常学习都是应该的。臣斗胆推荐黄观黄大人,担负此职!”
顶点
………………………………
第620章 火烧向大理寺
大明的这些官员,说他们没有才华,那绝对是污蔑,论起诗词文章,圣人的微言大义,随便提出一个,都能口若悬河,讲两个时辰不带重复的。
要是让他们指责君王,弹劾权臣,那就更来劲了,动不动万言书,十大罪,写的那叫一个文采飞扬,汪洋恣肆,犹如黄河之水,自天上而来。
可是谈到了常识,又谈到了政务,绝对是多数官员的软肋。
朱棣祭出了大杀器,自然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谁也挡不住。
从皇宫出来,有些官员干脆直接跑去书坊,他们也清楚,这些考试内容多数跟鸡鸣山学堂的教材有关。
大家伙也顾不得什么,先买到手再说。
终于抢到了一本,翻看之下,激动地落泪。
第一章就是认识大明,十三省,九边,长城,五岳,主要城市,人口,风俗习惯……全都有啊!
要是早就拿到了这本书,至少能回答出六成的题目!
这些官吏乐颠颠交钱,书坊老板笑呵呵道:“这位大人,您往后啊,要是需要给小公子添什么书,只管打招呼,我们送货上门。”
“小公子?什么意思?”这位官员愣了。
更吃惊的是老板,“那个……这是儿童读物,针对十岁以下的,大人……没买错吧?”
这位不愧是宦海出来的,嘴角略微抽搐,立刻道:“没错没错,我是给邻居买的,邻居!很好,很好看,小孩子一定喜欢。”
他打着哈哈出来,可到了外面,真的哭了出来。
奶奶的,老子不会连小孩子都不如了吧?
没有几天的功夫,朝堂上下,都出现了一种和奇特的场景,每一位大人都变得好学起来,手里捧着书,不放过任何空闲,卖力阅读,拼命记忆。
可若是凑到近前,询问他们,是看的什么,这帮人又会支支吾吾,根本不愿意回答。
挺大人重新补孩童的课程,实在是太丢人了。
这也就罢了,朱棣还大发善心,给所有衙门订了五份报纸。这五份都是京城比较热门的大报,里面会登载各种消息。
朱棣亲自掏内帑,给所有衙门订购。
别看朱棣平时很抠门,这次却格外大方,还特别嘱咐,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再增加五份。
官员们都欲哭无泪了。
柳淳在旁边盯着,又有考试压力,政务是半点不能懈怠,否则被抓了把柄,就要跟解缙作伴。
政务不能松懈,那就要用零碎的时间,去读书看报。
宴会推了,秦淮河的画舫,再也不去了。诗会也不参加了。什么养花啊,弹琴啊,书法啊,绘画啊……这些爱好全都扔到一边,过了风头再说。
这帮人在进入官场之前,念叨的都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考上了进士,就荣华富贵,什么都不愁了。
尤其是许多人把书本一扔好多年,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叫一个痛苦啊!
大半夜的盯着一页书,看半个时辰,脑子里空白一片,就跟到了期末的那几天,学渣想要复习,却又无从下手一样。
纠结,尴尬,恨不得死了算了。
一道小小的考试,就把整个京城的文官弄得欲仙欲死。不得不说,朱棣这一手实在是够狠。
……
“柳大人,下官一直想跟大人谈谈,却又碍于情面,不敢登门,蹉跎了这么久,没想到竟然出了这么个事。”黄观感叹万千,“柳大人,到了今天,下官总算想清楚了一些事情。天下的事情,归根到底,还是出在了士人不争气啊!”
柳淳耐心听着,还给黄观倒了一杯茶。
“在我这里,黄兄可以畅所欲言,出你的口,入我的耳,不用担心的。”
黄观自嘲一笑,“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当年我之所以站在了伪帝的一边,说到底还是贪图安逸,不愿意放弃到手的特权。不光是我一个人,还有亲朋好友,子孙后代。都想着靠着士人身份,坐享其成。”
“我们这些人太天真了,总想着可以什么都不动,就让天下大治,抗拒变法,自欺欺人。以一国敌一隅,无论怎么说,都是我们愚蠢糊涂,败得一点都不冤!”
黄观满满喝了一大口茶,脸色泛红,竟然像喝了酒一般。
“说完了我们,再看看现在的臣僚,虽然强了一些,但是下面办事的官吏,还是老一套作风。一旦没了上面的压力,他们就会故态复萌,变本加厉。”
柳淳听着黄观的话,深表赞同。
历史上不就是如此吗,当朱棣驾崩,明朝就开始收缩,放弃安南,停止下西洋,等三杨死去,很快就来了个土木堡。
要不是于谦撑住了,大明朝没准就提前崩溃了。
“柳大人,我思索许久,觉得要想真的强国,就必须整顿吏治。而整顿吏治不是杀几个贪官那么简单。要让官员变得能干,要从下往上,彻彻底底改变整个官场。”
黄观突然变得十分激动,“我现在一无所有,就连这条命都是捡的,我不在乎什么。只不过我想把考核官员这件事给做好了。哪怕日后横尸法场,我这套东西能够沿用下去,我就死而无憾了。”
黄观紧握着拳头,盯着柳淳,他很清楚,考核官吏,实在是太得罪人了,以他的身份,很难承受住四面八方的压力。
他不怕死了,但是却不想出师未捷!
“柳大人,你会帮我吗?”
黄观的声音沙哑,他放弃了六首的尊严,向柳淳求助,他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的资本去跟柳淳交换了。
柳淳突然一笑,“黄兄,其实我等你靠过来,不是一天两天了。不是我帮你,也不是我庇护你。而是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理想?”
“嗯!”柳淳点头道:“我们都想天下变得更好,我们都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既然如此,我们就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并肩作战!伙伴!”黄观念叨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悦诚服,果然,谁的成功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柳淳能有今天的地位,实至名归!
“柳……兄!”黄观认真道:“就算一起作战,也分将帅士卒,这一次黄某就是你的马前卒!”
从柳府离开,黄观的心情格外开朗,数年的阴霾一扫而光……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很多,可能放手施展拳脚的却不多。
自己错失了一次机会,如今老天垂怜,万万不能再错了。
黄观这家伙能考中六元,本身才华之强,绝对是世上少有的。
他沉寂的这几年,也没有闲着。
首先黄观发疯一样读书,读经史子集,想要从中寻找朱允炆失败的答案,如果仅仅归为天命,他是不服气的。
可读了所有的古书,黄观都悲哀地发现,没有找到真正的病症所在。
后来柳淳出了《国富论》,出了《论分配》,黄观第一次从财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国家,当他领悟到均田就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时候,黄观觉得自己豁然开朗了。
圣人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是圣人的教诲,可为什么没有儒者身体力行呢,说道理,还是利益使然……弄懂了这一点,再看一切事情,就更明白了。为什么反对科举改革,还不是抱残守缺吗!
本身作为官员,就应该明白民间疾苦,知道百姓民生。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习气,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我已经目睹了一个失败的鲜活例子,断然不能让旧事重演。
黄观燃起了千丈斗志,他主动向朱棣请旨,在季度考察之前,他要对各个衙门进行普遍的排查,包括书吏在内,要看看这些办事的人,从上到下,情况如何!
朱棣欣然同意,而且选择了户部、大理寺和国子监,一共三个衙门,进行考试检查。
这一下子,大家伙都知道天子不是开玩笑,不管是即将上考场的三个衙门,也包括其他衙门,全都把心悬了起来。
祈祷这次考试能顺利通过,千万别再出事了,不然可就是官不聊生了!
仿佛为了回应官员们的期待,第一场考试就出事了。
黄观对大理寺进行考察,整理了考卷之后,他直接进宫,求见朱棣。
“陛下,臣针对常识和部门业务进行了考核。臣发现在常识部分,官员通过恶补,基本还算不错。可是在法令的熟悉上面,大理寺的几位主官都有所缺失,包括大理寺卿在内!相反,下面有几个书吏表现很好,而且臣还发现了一件事。”
朱棣道:“什么事?”
“大多数书吏故意放过题目,压制成绩……似乎是为了上官的面子!”
朱棣一听,勃然大怒!
“弄虚作假!敢糊弄到朕的头上了。”朱棣冷冷道:“去把所有大理寺的人招来,朕要亲自考核。”
黄观看准机会,急忙道:“陛下,官吏有别,许多书吏熟悉政务,但是碍于没有功名,只能在一些大人的手下做事。纵然他们熟悉法令,却也没法升迁!”
朱棣冷哼道:“这是什么道理?明明是人才,却不能得到重用,反而让一群昏聩无能之辈,窃据高位,简直岂有此理。你告诉他们,这才考核,拿出真本事,表现好,朕立刻提拔,君无戏言!”
顶点
………………………………
第621章 给你一座黄金屋
如果说永乐元年,朱棣的总体特点是求稳,那么到了永乐二年,就是求变。
朱棣的强势也显露无疑,改革科举,打破文官的传承体系,当遭到反对的时候,朱棣就给百官增加考核,你们不是担心子孙后辈失去当官的机会吗?那朕就连你们的机会都剥夺了,论起比狠,朕不是针对谁,你们全都是垃圾!
果然,就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