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就在第一次测试百官之后,朱棣又对大理寺上下的官员进行了测试。

    等考核结果出来,可谓是朝野震惊!

    在朱棣亲自测试之后,发现大批的书吏,尤其是十几年,二十年以上的书吏,他们对朝廷法令格外娴熟,不但知道法令,而且还知道漏洞所在,往往是一针见血,就能指出问题所在。

    黄观设计了五道有关案件的分析题目,结果都是这帮书吏条分缕析,答得最清楚明白。

    大理寺可不是一个寺庙,而是执掌刑罚的重要部门,在唐代以后,刑部负责刑狱案件,而大理寺则是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复审,也就是说,大理寺拥有推翻刑部定案的权力。

    而且大理寺和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代表大明最高的司法机构,拥有非常巨大的权柄。

    本身大理寺的事务也是非常繁忙,除了朝廷正式编制的官吏之外,下面还有许多负责整理卷宗,进行分门别类,乃至撰写判词的书吏。

    这些人可不简单,他们久在衙门中间,上下通吃,游刃有余。而且大凡进士出身的官员,都不会在一个衙门待太久,三年一次考评,甚至要不了三年,就会拍屁股走人。

    小吏由于失去了上升的可能,他们渐渐就混成了“油子”,吃拿卡要,几乎没什么不敢做的。

    老百姓常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挡,说的就是他们。

    总而言之,这是一群既有能力,又风评极差,良莠不齐的群体。

    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朱棣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测试之后,朱棣立刻下旨,停了大理寺卿刘观的职位,并且任命一位名叫孙桓的书吏,暂时署理大理寺!

    这道旨意下来,整个官场都疯了。

    大理寺卿可是正三品啊,孙桓从一个没品的书吏,跃升到三品高官,中间跨了多少级?恐怕两个巴掌都算不过来了。

    这也太荒唐了吧?

    刘观可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风评很好,在文官清流之中,享有盛誉。之前办解缙的案子,就是他硬顶的,虽然没有要了解缙的命,可是他也尽心尽力了。

    一个三品大员,仅仅因为测试成绩不好,就被停职,一个小吏骤然成为大九卿。

    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很快就有人盛传,说是柳淳为了解缙的案子,迁怒刘观,这才故意设计陷害。而帮助柳淳陷害好人的正是昔日的六元黄观。

    此人身为建文旧臣,故主已死,他却苟延残喘,活在世上,还去捧柳淳的臭脚。

    简直是无耻之尤!

    还有人说他陷害刘观,是为了扰乱朝廷,目的是替朱允炆报仇,用心险恶,必须立刻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同样一个人,有人说他不要脸,还有人说他处心积虑……他们就不怕相互矛盾吗?

    散布流言的人根本不在乎。

    既然是流言,就不是要让每个人都相信。或者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信哪种说法。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是对黄观不利的,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果然不长进!”

    面对诋毁,黄观坦然一笑。

    当年在建文朝,方孝孺主张变法,结果遭到了各方的攻讦,手法如出一撤。所不同的就是方孝孺没有强有力的支持,面对攻讦,左支右绌,政令根本推不下去。

    而自己呢?

    毫无疑问,比方孝孺幸运太多了。

    不光有天子撑腰,还有柳淳的支持。靠山强大,各种流言蜚语,半点也伤不到他。

    天赐良机,怎么可能错过!

    黄观继续加紧考核,户部,国子监,又是两个衙门下来。

    一大批有问题的官员被揪了出来,同样的,还有一批娴熟的书吏,也被挑了出来。

    黄观毫不客气,将结果上奏朱棣,朱棣大笔一挥儿,悉数越级超擢,全都成了高官。

    到了这时候,文官再也忍受不住了。

    他们扬言,要对这些出身卑微的小吏进行抵制,只要他们踏入衙门,所有人都请假回家。绝不和他们在一个屋檐下面办公。

    还有更多的人,在忙活着,想要找出这几个书吏的把柄,将他们的丑事掀出来,或者设个圈套,让他们上当。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外来者的突然加入,是一定会受到排斥的。而这一次的排斥效应比任何时候都强烈,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柳淳,你要想办法,让这几个人百毒不侵,他们是朕超擢的人,关乎朕的脸面,如果朕丢了面子,朕只好找你算账。”

    朱棣说完,拍拍屁股走了。

    柳淳冲着他的背影,狠狠啐了一口。

    朱老四是越来越过分了,谁知道你的眼光如何,你挑出来的,老子凭什么替你买单?柳淳狠狠吐槽了一阵,可是在改革科举上面,他已经跟朱棣站在了同一条壕沟里。朱棣的面子不算什么,改革大业才至关重要。

    我可不是为了你朱老四费心思的……柳淳暗暗思量道。

    “你叫孙桓?”

    “正是下官。”说话之人有四十出头,面色黝黑,背部微微前倾,是久坐办公的结果。从他五官面相来看,此人算是老实的那种。

    但是他能在测试当中夺得头筹,又能在大理寺干了十几年,从来不出差错,可见此人绝不简单。

    该用什么办法好呢?

    “孙桓,本官一向开诚布公。陛下提拔你,是有所用心的。陛下当然希望你能撑得住,不要丢了他的脸面。自古以来,太多的人,都过不了财色这两关。你即将上任,明枪暗箭,会有太多的人,在你身上打主意。陛下给了你机会,但是却不能替你一直遮风挡雨,你必须直面挑战。”

    柳淳起身,让孙桓跟着自己,一边走一边道:“你家中贫寒,小时候读书,后来是因为母亲生病,才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为了给母亲治病,又成为了书吏。这些事情我一清二楚。所以呢,在你正式为官之前,我给你一个机会。”

    柳淳说着,来到了一间房舍的前面,打开了钥匙。

    等孙桓进去的时候,瞬间懵了!

    的确是懵了,因为他目之所及,到处都是黄澄澄的金子!箱子里,木架上,都摆的是黄金,数之不尽。

    孙桓傻了,“柳大人,这,这是什么意思?”

    柳淳微微一笑,“随便拿吧!你有什么想做而没做的事情,放手去做。这里的黄金,就是你的底气!想拿多少拿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只许放纵这一次,等到为官之后,你必须管好自己的手脚,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

    柳淳将钥匙塞给了孙桓……

    顶点


………………………………

第622章 视金钱如粪土

    金子能有什么用,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在柳淳的学说里,金子不能吃,也不能喝,但是却能被所有人接受,不管东西方,也不管什么语言,文字,更不在乎信奉什么样的神祇,黄金都能畅通无阻,从这个角度来看,黄金才是能把人带入天堂的神明,毕竟有钱人的快乐,你永远体会不到的。

    “我把钥匙给你,拿了钱离开这里,怎么样?”朱瞻基鼓着腮帮,对于谦建议道:“你只要拿了黄金,就可以想干什么都行了。”

    于谦只是给了他一个大白眼,他不想跟这个白痴说话。朱瞻基锲而不舍,“我没有骗你,我,我是大明的皇孙,皇爷爷最喜欢我了!”

    他努力让于谦相信自己,拿了黄金,离开柳府,只要没了讨厌的于谦,他的日子就会过得舒服多了。

    被朱瞻基弄得没办法,于谦只能从怀里掏出一支犀角制成的毛笔,在朱瞻基面前晃了晃。

    朱瞻基大惊,他认出来了,这是皇爷爷最喜欢的一支笔,他几次讨要,皇爷爷都没有给他,为什么会出现在于谦的手里?显然不可能是他偷来的,皇爷爷啊,到底谁才是你的亲孙子啊?

    “这是上次奉天殿答题之后,陛下送给我的。他说了,如果皇孙朱瞻基不好好用功,就可以用这支笔写下朱瞻基的过错,送去宫里。”于谦眯缝起眼睛,喜滋滋道:“我还没用过犀角笔呢!要不要试试?”

    “不要!”

    朱瞻基绝望了,他觉得很有必要去做个滴血认亲,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对了,我想起一件事。”于谦笑呵呵道:“我爹到了哈烈了,根据传回来的消息,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得到的金银装满了船只,还有啊,他们找到了更大的犀角,可以做更大的犀角笔。”

    朱瞻基小脸更黑了,这个该死的于谦,他到底交了什么好运啊?

    简直气死人了!

    他托着腮帮不说话,正在这时候,突然密室的门开放。

    一个憔悴的人影从里面走出来。

    正是孙桓!

    柳淳把钥匙给他,让他随便取用。孙桓在密室里足足枯坐了一个晚上,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身在一堆黄澄澄的东西中间,只要点一根蜡烛,密室就会被金光充斥,反射着耀眼炫目的光彩。

    黄金!

    可以随意支取的黄金!

    他有太多的想法都可以实现。

    比如在京城买一座奢华的院落,比如去秦淮河,听花魁一曲,比如买下早就相中的坟地,将父母安葬进去……孙桓前半夜都在想着这些事情,他平躺在黄金上面,嫌弃衣服的阻隔,他脱了个赤膊。

    皮肤与黄金零距离接触,那种被财富簇拥,躺在金山上的感觉,真是太……冷了!

    到了后半夜的时候,孙桓在一连串的喷嚏之后,又把衣服小心翼翼穿了起来。这些冰冷沉重的黄色砖头,并不能给他温暖,还是身上的布衣实在。

    离着黎明越来越近,孙桓干脆坐在了门口,凝视着满眼的黄金,陷入了沉思……

    “你怎么没拿黄金?”朱瞻基好奇问道:“哦!我知道了,你是想要马车对吧?真贪婪!”

    孙桓不认识朱瞻基,但是他很清楚,这个柳府除了自己,就没有一个寻常人。

    “这位小公子,我不需要马车,我想……出恭!”

    朱瞻基仿佛没听清楚,“你说什么?”

    孙桓不好意思道:“憋了一个晚上了,我想去茅厕,快忍不住了。”

    朱瞻基终于听清了,随手给他指了个方向,有些郁闷道:“去吧,就在那边。”孙桓匆匆跑了,朱瞻基却困惑起来,这人怕不是个傻子吧,他怎么不拿黄金呢?朱瞻基下意识抬头,想问问于谦的看法。

    可是当他抬头的时候,发现于谦竟然不在了!

    “给你!”

    一个白净俊秀的小孩子捧着一块金砖,递给了正要放水的孙桓。弄得孙桓大惊失色,“那个小公子,你,这是何意?”

    于谦露出一个大大的微笑,“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想问问,你不想体验一下,金钱如粪土的感觉?”

    孙桓眉毛拧在了一起,视金钱如粪土,这话谁都说过,可谁又真正体验过呢?

    天子超擢,柳大人提携,百官敌视……这就是自己的处境。眼前都是黄金,取之必凶!过去的一夜,他想了太多,与其利用黄金,放肆一回,不如从这一刻开始,就管住自己的手脚。

    他记得有人说过,想当官就要想发财。

    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吏,败就败在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上面。

    自己本来是没有希望的,可运气加身,有幸执掌大理寺事务,不管是一天,还是一年……不说报答皇恩这种空话,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幸运吧!

    可黄金的诱惑又是难以拒绝的,他纠结到了日上三竿,还是一泡尿把他给憋了出来。

    孙桓盯着面前的金砖,迟疑片刻,迅速接过来,然后喜滋滋放在了面前,紧接着这块宝贵的金砖就享受了37度矿物质淋浴……

    从茅房出来,孙桓直接的浑身舒畅,毛孔都敞开了,比什么时候都要舒服。

    爽!

    从此刻开始,金钱真的就是粪土,他再也不用纠结了。

    孙桓特意清洗双手之后,掸了掸身上的衣服,他冲着于谦深深一躬,别看这家伙小,但确实可以充当自己的师父了。

    “假使有朝一日,孙桓没有身首异处,剥皮楦草,全靠小先生指点。孙桓铭刻肺腑!”

    郑重其事拜谢之后,孙桓将钥匙递给了于谦,大步离去。

    追过来的朱瞻基,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这算什么啊?

    一个胡子一大把的人,也给于谦施礼,他到底干了什么啊?

    正在朱瞻基愤怒的时候,柳淳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

    “咳咳!”

    朱瞻基吓得连忙回头,“师公!”

    “哼,你们两个去把茅房清洗了,至于那块金砖……朱瞻基,你就带给皇爷爷,让他给我换块干净的,不……是十块,记住了,是十块啊!我给他找个能承受住金钱考验的臣子多不容易啊!”

    柳淳忍不住自语道,要知道朱棣都做不到这一点的,他看到了钱,眼睛都是血红色的,比起闻到了血的鲨鱼还可怕呢!

    柳淳走了,剩下的朱瞻基别提多郁闷了,平白无故,要去清洗茅房,还要赔十块金砖,老天啊,我是你儿子的孙子,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啊?

    没人理会一个小孩子的哀嚎,朝野的目光都放在了大理寺。

    新任大理寺卿孙桓穿着略显宽松的绯红官服,出现在了大理寺正堂。

    他过去的二十年,几乎每天都要过来,但是却几乎没有进入过正堂。这里是大人们的办公所在。

    他最多只能低着头,从旁边匆匆而过,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

    里面坐着的官吏,最差也是进士出身,是老百姓眼中的文曲星,比他们这些刀笔小吏,不知道高贵了多少。

    双方的差距,简直不能以道理计。

    可人生的际遇就是如此奇妙,他一步登天,成为了大理寺的长官,那些进士官员都成了他的属下,需要听从他的调度安排。

    还真是有趣啊!

    孙桓在短暂的感叹之后,就立刻迈步进入大堂,他要准备办公了。

    只是令孙桓意外的是,大理寺的官员,竟然一个都没有来。

    在大堂的桌上,摆着一颗大印,还有一封十分潦草的书信,是刘观留给他的。

    “我身体染病,闭门思过。无法和新任官员交割政务,还请见谅。但是想来新任官员在大理寺多年,经验丰富,必定能处置得当,优劣得所,老夫恭候佳音!”

    短短的几句话……一股强烈的愤怒鄙夷,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想要释放,却又不敢悉数释放,只能压抑在每一个字的背后,化成嘲讽和奚落,等着看好戏,孙桓甚至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刘观狰狞的老脸。

    “哼!什么进士出身,心胸气度,也不过尔尔!”

    孙桓厉声道:“请所有人过来,本官有话交代!”

    他一声令下,过了许久,才陆续来了十几个人,其中身份最高的一位,穿着绿色的袍子。

    在大明朝,官服的颜色就代表着品级,绿袍是那些八品,九品的小吏,才会穿的……换句话说,整个大理寺,七品以上的官吏,没有一个前来。

    让他们给一个昔日的小吏当部下,还不如杀了他们算了。

    真是好一群铁骨铮铮的文臣!

    孙桓瞧了瞧赶来的这几个人,他全都熟悉,大家伙最少也在大理寺混了五年以上了。

    “诸位,废话不多说了,无故不来的人,本官会向吏部举发。至于大理寺的政务,平时也都是下面的人撑着,不过是请上官做过决断。今日决断的权力落到了本官和你们的手里,我只想问一句,你们敢不敢扛起来?”

    这些书吏互相看了看,虽然人数少得可怜,但是谁都涌起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

    “既然来了,就没有什么不敢的!大不了掉脑袋!”

    “对!平时我们挨骂受累,那些大老爷优哉游哉喝茶打屁,真以为这天下离开他们就不行了?真是扯他娘的臊!”

    “我们在御前考核,比他们都强,凭什么不能管好大理寺?”

    ……

    孙桓欣然点头,又把眼睛一瞪,“既然如此,还愣着干什么?都给我动起来!”

    大明朝第一个没有进士官员存在的衙门,开始了运作。要知道就连五军都督府的断事官也是由文官担任的。

    想要看大理寺笑话的,绝对不在少数。

    当然了,大理寺只是一只出头鸟而已,他们真正想笑话的还是背后的朱棣和柳淳!

    这对君臣跟千百年的规矩对着干,他们一定会吃亏的!

    “孙桓他们到底干得如何?朕不会成为笑柄吧?”朱棣随口道。

    柳淳轻笑,“陛下,臣只知道孙桓安排了几个人,专门清理积年的旧案,牵连进去的官绅,可不在少数啊!”

    顶点


………………………………

第623章 金殿问罪

    朱棣发现自己染上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愿意折腾百官。而且还不是他爹那种,朱元璋是看谁不顺眼,一刀杀了完事,可是到了朱棣这里,他更愿意逼着百官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吴中闹腾,他就给发配海外,去哈烈国探险。解缙摆才子的谱儿,他就给赶到安南,让他从安南人身上榨油,就不信了,到了安南,你还能装蒜?

    这还只是个人,等到奉天殿测试百官,再到考察大理寺,朱棣发现自己这条路上是一骑绝尘,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办法,折腾百官,是真的会上瘾的!

    “柳淳,你说要是把所有的科举官员都给废了如何?干脆就提拔吏员,让他们担任高官……”朱棣想了想,就自己否定了,“还是不行,这招父皇好像用过,他提拔过粮长,也提拔过监生,好像效果都不怎么好。”

    朱棣若有所思,“你跟父皇比我熟,知道原因不?”

    柳淳能不清楚吗?

    “陛下,先帝总揽朝局,事无巨细,全都是一人负责。故此百官只要听话清廉就行。陛下雄心万丈,以政务责寄臣工。陛下不止需要百官效命,也需要百官聪明能干,可人一旦太聪明了,就不好摆布,所以不论哪一朝,吏治都是最难的一件事。”

    对于柳淳的话,朱棣表示同意的不能更同意了,你小子就是聪明过分了,岂不是不好摆布,简直处处给朕挖坑,稍微不注意,就被你坑了。

    只不过为了治理这个国家,朱棣还真离不开柳淳。

    明明很讨厌他,却还要尊重他的意见,处处和他商量,朕也太难了……

    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继续自顾自道:“科举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实能在科举独占鳌头的人物,还多是天才,至少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稍微打磨,就能够担当重任。比如陛下挑选的阁员,不都是如此吗?”

    朱棣微微点头,却又不客气道:“除了解缙那个混账,其他六个还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么寥寥数人了,其余的进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们都给罢免了!”

    朱棣杀气腾腾,可别以为他在开玩笑,这位是真的干得出来,柳淳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发飙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数人,却需要一点点培养,他们才能胜任职责。科举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连史书都没有读通,连基本的算学都不会,却可以成为知县,知府,牧守一方,结果他们多数都要靠着师爷指点,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们当官,还是师爷当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恼怒这一点,师爷其实也就和那些衙门的书吏相仿,朕直接用他们,岂不是比进士官更好?”

    柳淳笑着摇头,“陛下,这是科举的弊端,但是衙门的小吏,他们长期在一个衙门做事,视野狭窄,过分关心细节,很容易忽视大局,这些人只能当做循吏,却不能辅佐陛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功业。”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让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想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改革科举开始,再改革教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进士官知识丰富,能力增强,他们就能承担起职责。同时呢,从下面提拔一些吏员上来,让他们去冲击现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录用。两条腿走路,才是正办,不能求治心切,乱了方寸。”

    朱棣没有说话,但是鼻子里发出了粗重的闷哼,陛下很不开心,纵然你姓柳的说得对,可你也别想教训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没工夫跟你慢慢来,朕要看的是结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猫一阵狗一阵的,跟他们打交道太难了。

    “陛下,人才不光要培养,还要区分。就拿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当然也包括内阁,负责的都是大事,而且涉及到朝廷和地方,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必须是德才兼备,有全局视野,又要有过人的业务能力。相比之下,刑部和礼部,做事情就没有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