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退了,什么都没有,车不过一辆,随从二三人,说话都不顶用……明明可以执掌大权,却要听后辈小儿的摆布,把命运交给别人掌握,巨大的落差着实难受啊!
柳淳默默注视着老头,冯胜的挣扎,他看得一清二楚。
朱元璋收了冯胜的帅印,这就是信号。
老头最好的选择就是赶快退下去,不光帅印交了,甚至辞官回乡,颐养天年,才是最好的结果。
若是不然,还留在朝中,迟早逃不掉身首异处的下场!
“宋国公,你跟信国公如何?”
“信国公?”
冯胜沉吟,信国公就是汤和,是老朱昔年的小伙伴,回来投靠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是从洪武十四年之后,汤和就经常告病,不再单独统兵出征。
前不久,还传出消息,汤和向朱元璋上书,希望能告老还乡。
朱元璋挽留一番之后,拨下了一大笔钱,给汤和在凤阳修建府邸。
谁都知道,老朱是出了名的抠门,连自己的皇宫都不许用金玉装饰,只能用铜,可汤和的这座宅子,却是不惜血本,光是工期就有一年多!
朱元璋不但给了宅子,还任命汤和为钦差,让他巡察沿海防务,抵御倭寇,并且给他钱粮砖瓦木料民工,在沿海修筑城堡,加强防御。
此时大明国势强盛,倭患虽然有,但是却不严重,不至于让一位堂堂国公,亲自去督修城池,而且还一下子要修59座城池,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
汤和也够可以的,他把大批的砖瓦木料,捡好的往家里搬,先把府邸修好,剩下的再来修城池。
等过了没多少日子,凤阳府邸修好了,汤和直接拍拍屁股走人,跑凤阳享受荣华富贵去了,沿海的烂摊子扔给了别人。
就这样,汤和还得到了朱元璋的重赏,特准他每年进京一次,跟朱元璋叙旧……在一群功臣当中,汤和是独一份!
其实吧……老朱不是没给一些人机会,也不是没想过杯酒释兵权……可惜的是,聪明人太少了,能下决心,舍弃一切的人也太少了。
就问一句,能不能彻底放手吧?
帐篷里死一样的沉寂,柳淳已经无话可说了,他只能讲到这个程度,若是冯胜还不醒悟,他也只能袖手旁观。
老头低垂眼皮,闷坐无语,只是偶尔有咔咔的响声,那是他在握拳!
啪!
突然,冯胜猛地一拍桌案。
“汤和打仗不怎么样,可保命的本事,天下第一!这么多年出生入死,他身上连个伤疤都没有!去年的时候,刚刚纳了第十三房小妾!好不享受啊!”
柳淳差点喷了,老汤可真行啊,十三房小妾,还有脸告老?简直比年轻人还精壮啊!
“老夫不能输给他!”
冯胜断然道!
“什么,你老要娶十四房?”
“呸!”
冯胜狠狠啐了柳淳一口,“小兔崽子,连你二姥爷都敢编排,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别以为我辞了官就没法收拾你!”
老头恶狠狠咬牙切齿,可眼睛里却是笑意……他想通了,陛下能听常茂的话,收了兵权,就代表跟自己有了嫌隙猜忌。
被天子惦记,下场会怎么样,不言自明。
“老夫回京之后,就以治家无方为名,向天子请辞,回家养老,不过……”冯胜突然又疾言厉色起来。
“臭小子,你要给我办一件事!”
“什么事?”柳淳警惕道:“太难的我可不成啊!”
“哈哈哈!”冯胜爽朗一笑,“很容易,你小子现在就替我去教训常茂一番,给我狠狠打!不许客气!”
……
郑国公啊!
常十万的儿子!
评书里面,横勇无敌的茂太爷啊!堪比楚霸王,李存孝的超级猛将!
终于要尝尝老子拳头的厉害了!
柳淳是热血沸腾的,他兴匆匆出来,结果没走多远,正好碰上了朱棣!
“燕王,你这是?”
朱棣看了一眼柳淳来的方向,就问道:“见过宋国公了?”
“嗯!”
“他让你干什么去?”
“这个……”柳淳迟疑。
朱棣黑着脸道:“怎么,不能说?”
“不是,是这事有点不方便说……”柳淳压低声音,“他老人家让我去揍常茂!”
“揍他?”
朱棣突然哂笑,把拳头也举了起来。
“好,算上我!”
不由分说,朱棣拉起柳淳就走……这位燕王殿下,可是气坏了!要知道朱棣一心要当先锋,统兵攻灭北元,立战功,讨父皇的欢心。
冯胜统军,朱棣靠着金山一战的功劳,以及北平的骑兵,机会比蓝玉大得多。
可冯胜被罢免,大哥朱标来了北平,出兵讨伐的重任,只能落在蓝玉身上,朱棣连想都不要想了。
朝局最讲究平衡,身为父皇,也要对儿子们公平……冯胜和常茂,都算太子这边的人,他们争斗,两败俱伤,若是再把攻击北元的任务给朱棣,那不是等于告诉世人,储君之位不稳吗?
老朱还没当皇帝,就栽培朱标,几十年的布局,全都是为了他,朱元璋敢冒险易储吗?
本来朱棣还想着,多立战功,渐渐扭转父皇的心思,结果让常茂这么一闹,他不得不协助解除冯胜的兵权,得罪了一圈人,还是去了立天功的机会。
他能不气吗?
这俩人昂首阔步,距离看管常茂的帐篷越来越近,从另一边,蓝玉醉醺醺走了过来。
瞧见了他们两个,蓝玉径直过来。
“正好碰上了,我要去给常茂来点家法,替我姐姐好好管教他,你们做个见证吧!”
柳淳和朱棣互相看了一眼,异口同声道:“同去同去!往死里打!!”
………………………………
第73章 朱棣的招揽
柳淳打得很用力,朱棣打得更用力,可是他们两个加起来,还不如蓝玉的十分之一!
蓝玉不但打人,还骂人!
骂得咬牙切齿,口水狂喷。
“畜生,废物!你不配姓常,你不是常遇春的儿子!”
“告岳父的状,你不孝!领兵无能,丢父亲的人,妄为人子!”
“对妻无德,上天让你绝后,是你的报应!”
……
骂一句,抽一鞭子,生牛皮的鞭子硬生生打折了,拳脚相加,柳淳不止一次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常茂疼得背部反张,哀嚎痛叫,比杀猪还惨。
柳淳恨不得打死他。
虽然冯胜应该急流勇退,但是以如此屈辱的方式退下去,老爷子在军中的影响力都会大为衰退,等于是刨了一个大靠山,柳淳能不气吗?
可即便是他,也不忍打下去了,常茂真的惨透了,惨到了没法形容。
三个人从帐篷里走出来,常茂趴在地上,不停咳血,从口鼻流出血沫子,每一次呼吸,胸口就像撕裂一般的疼痛,豆大的汗珠,遍布额头,疼得太阳穴上的青筋凸起!
常茂的左手,颤颤哆嗦,艰难地摸到了腰部,抓住了一个墨鱼的貔貅!
冰凉的玉石让常茂打了个激灵,昏胀的脑袋恢复了一丝。
“先生,弟子忍得好苦啊!”
常茂眼中的痛苦,居然比挨打的时候,还强烈十倍,这是纠结,不甘,愤懑,荼毒……多种情绪融合在一起,喷发出来的火焰!
我爹何等英雄了得,难道我就真的那么不堪吗?
不!
我胸怀韬略,武艺过人,哪怕舅舅,也未必是我的对手。
可我不能,不能显露出来半分。
洪武八年,六十五岁的刘基去世,在去世之前,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基开药,服用之后,病情加重,很快丧命。
在临死之前,刘基给得意门生常茂写了一封长信,还送了一只墨玉貔貅!
先生早就看出,朝局险恶,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留在台面上,帮不上什么忙,只有沉淀下去,让别人不在乎你,才能从容安排,小心布局……“保护好太子!别以为太子地位稳如泰山,有太多人想要害太子。”
这是刘伯温告诉常茂的话。
在大明朝堂之中,有一群险恶之徒,他们为了权位,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太子朱标,更是他们最想掌握的目标。
一定要撑住,要好好保护太子,让他顺利登基,君临天下。
十二年了,已经等了十二年,先生啊,弟子还要等多久?
常茂躺在地上,痛苦抽搐着,心里的痛,远胜过身体上的伤痛,许多,许多。
……
从常茂的帐篷出来,柳淳本想去冯胜那里,没想到朱棣却主动拦住了他。
“走,陪着本王走走。”
没有法子,柳淳也不敢拒绝,只能跟在后面,他注意到,军营之中的宿卫已经换成了朱棣的人,因此行走其中,不用丝毫担心。
朱棣的步伐很慢,又很稳。
他默默走着,也不说话,足足过了一刻钟,两个人到了一片空地,最近的士兵也在十丈之外,朱棣总算停下了脚步。
他没有回头,却用热忱的语气,近乎命令道:“柳淳,你该追随本王才是!”
此话一出,柳淳都傻了。
朱老四这是怎么了?
脑袋抽风了?还是跟自己开玩笑?
“那个,王爷,草民没听明白。”
朱棣猛地回头,哂笑道:“聪明如你,怎么会听不懂!本王想让你给我做事,这回总算明白了吧?”
柳淳下意识咽了口吐沫,润了润干涸的喉咙。
他觉得脑筋有点不够用了。
朱棣这是正式招揽自己了,摊牌了!
来得也太突然了!
虽说柳淳早就押宝朱棣,但他却不想过早到朱棣的麾下,毕竟距离靖难之役还有好多年呢,柳淳可不想把自己提前圈在燕王府。
更何况,任何一个穿越者,都不会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穿越言情的除外!
“燕王殿下,眼下白羊口的冶铁厂,还有其他的作坊,不都是替军中做事,也是替王爷做事吗?”
朱棣微微摇头,突然无奈道:“柳淳,看起来你早有定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王的庙小,留不住你,本王唯有提前恭祝你大展宏图,平步青云了。”
柳淳懵了,他咽了口吐沫,问道:“王爷,你是什么意思?草民真的听不明白!”
朱棣没有像以往绷着,而是坦然道:“永昌侯欣赏你,早就有意招揽,如今太子哥哥到了北平,难道不是天意吗?
“啊!”
原来朱棣以为自己要进东宫啊?
冤枉,绝对是冤枉!
倒不是别的,朱标那个人虽然没有正式见面,但据说人不错,蓝玉都跟他讲了好几次。
唯独麻烦的是朱标身边围满了清流文人,不说方孝孺了,这次朱标到北平,探花郎黄子澄就寸步不离跟着。
柳淳可不觉得自己能打入那帮人的圈子。
“燕王殿下,既然你把话挑明了,那草民也就说了。我们郭氏传人,是靠着本事吃饭,多少有点脾气,可不愿意依附任何人。”
“哈哈哈!”朱棣大笑,“柳淳,白羊口能有今天,不都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吧?”
“那是自然!”柳淳坦然道:“草民相信合作双赢,我有自己的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只要愿意跟我携手,就可以共同分享好处。我始终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朱棣何等睿智,哪里听不明白
好一个高傲的柳淳!
他的话说穿了,就是能当盟友,能当伙伴,唯独不能当奴才!
哪怕贵为太子,柳淳也不会改变。
他的表态,倒是让朱棣松了口气,至少这小子不会立刻倒向太子一边……经过了这么长时间,朱棣万分确定,眼前的少年,可不能等闲视之。
“柳淳,本王不强迫你入府做事,刚刚你说了,愿意合作共赢……那本王问你,可有什么一起发财的生意?”
“有!”
柳淳答应十分痛快,“王爷,刚刚永昌侯提到,太子殿下来北平,是要筹建大宁都司,可有此事?”
原来朱标巡边,至少三个目的,拿下冯胜,安抚军心,顺便开拓疆土。
“父皇准备在喜峰口外,会州之地,设立大宁都司,以为北平屏障。”朱棣笑道:“怎么,你觉得有利可图?”
“不只是有利,而且有暴利!”
提到了赚钱,柳淳没了刚刚的拘谨,变得神采飞扬起来。
“殿下,大宁都司在长城以北,草原以南,这里是传统的农牧过渡地带……中原强盛,百姓就越过长城一线,开荒耕种。反之,蛮夷就会霸占这里,牧马南下。我以为,建立大宁都司的核心,就是让我们的农夫能够立足!”
朱棣欣然抚掌,的确没有看错人,这小子的才华,值得下大力气,无论如何,也要拉到自己这边,一定!
………………………………
第74章 黄子澄
当柳淳讲出他的论断之后,朱棣大为兴奋,他敏锐发现,这个少年人的肚子里,装得可不只是奇技淫巧,所谓的郭氏之学而已。
朱棣立刻拉着柳淳,到了自己的帐篷,两个人秉烛夜谈。
所谓大宁都司,范围大致在长城以北,辽西走廊以西,也就是内蒙的东南部……众所周知,长城是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位置,也就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而大宁都司呢,正好处在了农牧的过渡地带。
有些地方适宜耕种,有些地方适宜耕田,全球气温提高,能耕种的面积就多,气温降低,草场的面积就扩大……早在春秋战国的时代,燕国就在这里留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
“王爷熟读经史,肯定清楚,历代以来,大宁都司的这块,总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不像中原腹地,无法长时间维持。”
朱棣点头,“本王在北平多年,也看得出来,鞑子时常南侵,袭扰百姓,打草谷,抢掠杀人……百姓逃亡不断,朝廷不得不派兵保护,即便如此,日子也十分艰难。”
大宁都司这块有两个毛病……第一,气候条件本身就差,产出远不如中原,第二呢,安全环境差,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保护。
得到的少,付出的多,问题就来了,国家强势的时候,还能维持,一旦衰败,就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分析清楚情况,柳淳就道:“王爷,要想站稳脚跟,关口就在于提高大宁都司的经济效率,让这里产出更多,变得更有价值!”
朱棣轻笑道:“柳淳,你方才说是上天禀赋,难道你能逆天而行吗?”
柳淳连忙摆手,“我可没有那个本事,谁也不能逆天,但是却可以利用老天爷给的条件,发挥最大的价值……大宁都司纵然有千般不好,但这里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可耕种的土地极多。而且还能发展畜牧,养殖牲畜。”
柳淳侃侃而谈,事实上在元朝统治之下,大宁都司的位置,由于没有战乱,很多汉人百姓前来开垦屯田,已经形成了垦耕牧养,军民相参的局面,只是元末的战乱,又把很多人赶出了草原。
“王爷,我们要恢复耕牧结合的局面,只不过这个农牧,都要和中原有所区别。”
“如何区别?”朱棣已经用请教的口气询问。
“在农的这块,我提议要多种黄豆和油菜,对了,还有甜菜!”
朱棣眉头紧皱,“柳淳,这些东西可不顶饿啊!”
“那就对了!”柳淳笑道:“这里的土地产粮本就不如中原,索性让这里多种经济作物,换取更高的利润,而粮食呢,从中原输送,控制住了肚子,自然能控制住人心!”
柳淳讲的,正是最简单的农业分区,朱棣却是第一次听说……老朱治国,奉行的是男耕女织的那一套。
家家户户,都种粮食,多余的土地拿来种桑,种麻,争取每家都能自给自足,那才是最好的。
诚然,朱元璋的做法对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中原和江南是管用的,但是在长城一线,就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了。
“有些道理。”朱棣又道:“这是农,那牧呢,你准备怎么办?”
“王爷,游牧部落之所以威胁巨大,关键就在于他们居无定所,来去如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遇到年景差的时候,不得不南下抢掠。我的意思是让他们安定下来,变游牧为定居!”
“定居?不成的!”朱棣连连摇头,“你没看过,牛羊到了一处,草很快就吃光了,不走就会饿死的。”
“王爷,假如让牧民种草呢?”柳淳笑呵呵道。
“种草?开什么玩笑,有种粮食的,还没听说种草,更何况草遍地都是,为什么要种?”
这就是观念的差别了,农业需要精耕细作,畜牧业同样需要。
“王爷,草也不全是一样,如果能广种牲畜喜欢,产量又高的苜蓿,牧民就能安居下来,用圈养的方式,饲养牲畜……同样的一块草场,就能提供更多的牛羊。而这些牛羊正好能给北平的百姓提供肉食,甚至可以远销其他的地方。牧民有了稳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收入,也就不会想着抢掠。还有,产出提高之后,缴纳的赋税更多,可以供养的军队也就多了起来,如此一来,大宁都司就变成了朝廷的聚宝盆,谁还愿意随意丢掉?”
柳淳给朱棣描绘了一个非常宏大,又十分完美的愿景。
几乎能想到的麻烦,柳淳都给解决了。
干得好!
朱棣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他相信,这套做法能说服几乎所有的人,就连他爹都会叫好的!
朱棣闭目沉思,突然,他忧心道:“移风易俗,何其困难,那几十万牧民,会答应吗?”
柳淳淡淡一笑,“他们当然不会轻易答应,可草民不是在改造那些贵胄吗!”
轰!
朱棣的脑袋炸开了,巨石碎裂,水流沛然而下,所有的东西都连成了一条线,围成了一个圈,再也没有疏漏了。
改造贵胄,可不单纯是为了降服其心,满足胜利者的喜悦而已!
试想一下,那些贵胄都老老实实,任凭摆布,下面的人还能怎么样?
他们即便不愿意,也要接受朝廷的安排。
这样一来,农牧相间,充分利用大宁都司资源的方略就水到渠成了。
懂不懂就杀人,其实是极大地浪费……眼下的大明朝,人口并不充裕,而且北方苦寒,随便迁移百姓过来,还让他们改变原来的习惯,去放羊牧马,实在是强人所难。
弄不好,是会出人命的。
假如柳淳的计划成功,朝廷只需要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获取极大收获。
朱棣反复推敲了几遍,都没有疏漏之处。
“好啊!你现在就跟我去找太子殿下。”
去见朱标?
说实话,柳淳对这个短命鬼的兴趣不大,之前蓝玉又总是拉拢他,柳淳可不想横生枝节。
“那个……王爷,我不过是一介草民,胡乱说了两句,王爷若是觉得有可取之处,只管上书就是,草民不要专利费的!”
难得,柳淳总算大方了一回儿。
朱棣瞧着他,突然放声大笑。
“臭小子,你已经不是草民了,从现在开始,你就是燕王府的长史!”
“什么?”柳淳大惊,“王爷,我,我不想当官的!我还有白羊口的冶铁厂呢!”
朱棣爽朗一笑,“没关系,本王也不用你进王府做事,这么说吧,你可以只领俸禄不干活……有什么事情,王府的人,还听从你的调遣。”
条件还真是够优厚的,柳淳稍微迟疑,朱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起他就往朱标的住处走去。
他们刚刚走到门口,这时候朱标正从里面送一个人出来……此人是个白面书生,身形修长,举止文雅,风度翩翩。
正是探花郎,东宫伴读黄子澄。
朱标边走边说:“黄先生,大宁都司该怎么办,就全劳先生了。”
黄子澄含蓄笑道:“请殿下放心,臣心中已有定见,回头立刻写一个条陈,安顿好归附的降人,不劳殿下费心。"
朱标欣然笑道:“先生的才学,孤自是放心的,以宽仁待人,自然无往不利。”
他们一抬头,正好看到了朱棣跟柳淳,怎么说呢,差距很明显啊!
………………………………
第75章 太子的人设
朱标人很好。
这是柳淳的第一印象,身为太子,没有什么架子,对待兄弟更是客气,居然给朱棣斟茶,顺手又给柳淳倒了一杯。
柳淳不得不站起来,连忙拜谢。
朱标笑呵呵道:“你就是柳淳吧?郭氏传人?永昌侯写过好几次信,孤早年的时候,也读过一些郭先生的著作,有机会要向你讨教!”
通常情况下,上位者说有机会,就跟说有空一样,表示没机会……太子殿下那么忙,哪有空研究郭守敬的那一套啊!
不过朱标至少摆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可跟在他身后的黄子澄就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