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本身就是最杰出的骑兵将领,他能看不住军中的问题所在吗?

    “只要五年!如果没有战斗,五年之内,靖难精锐的战力就会削弱一半,十年太平,这支人马就废了!”

    朱棣的话,让柳淳为之一惊,这位永乐大帝的眼光的确非比寻常,也难怪他在位期间,不断用兵,除了打击敌人之外,也是锻炼自己啊!

    有人要问,即便不迁都,对外用兵难道不行吗?

    这个当然可以,但是结果就是像朱元璋那样,单独节制几十万大军的将领,远在几千里之外,哪个皇帝能放心?

    要吗就是大杀功臣,要吗就是扶持藩王宗室……很显然,这两路在朱元璋的手上,都已经证明了不会有好结果。

    “如果朕不迁都,边军和禁军战力差距会越来越大,早晚有一天,会酿成安史之乱一般的苦果。”朱棣咬了咬牙,“柳淳,你说这一步朕能不走吗?”

    柳淳微微颔首,朱棣从军力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其实从经济的角度也能说得通,如果按现在的趋势,东南持续发展,北方衰败严重,军户逃亡,贫苦的北方和富庶的东南,也会出现尖锐对立,甚至四分五裂都有可能。

    要知道自从永乐朝之后,大明在北方就不断损失领土,哈密卫丢了,就连河套平原都丢了。

    这还是在迁都北平之后,如果继续留在应天,没准连北平都丢了,那就彻底变成了弱宋,救都救不了。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柳淳才赞同朱棣迁都。

    可与此同时,如果迁都北平,大明的经济中心是带不走的,东南的经济繁荣,海贸发达,在推行科学教育之后,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统治的中心,跟经济中心长期脱离,又会严重削弱大明的统治。

    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个问题。

    士大夫们为了蒙蔽天子,将朱皇帝圈禁在北平,针对东南的发展一无所知,坐视海量的税赋流失,最后财源枯竭,王朝不得不走到了尽头。

    “这世上从来没有双全法,臣也是左右为难。”

    柳淳说了实话,“陛下乃是江山社稷之主,这最后的家,还要请陛下来当。”

    朱棣凝望着沙盘,看着红蓝小旗,优势,劣势,应天,北平……他怅然苦笑,“你说当家,可是这个家是这么好当的吗?”

    柳淳躬身道:“臣也知道困难,不过只要陛下降旨,臣一定竭尽全力,替陛下分忧!”

    听到这话,朱棣反而不着急了,他扭头从小房间出来,轻车熟路,找到了一个柜子,从里面取出一坛老酒。

    “哈哈哈,朕就知道,你这个人酒量不行,偏偏喜欢收藏好酒,也不怕浪费东西!”

    也不用酒杯,朱棣随手拿了两个茶杯,给自己和柳淳倒满了酒。

    至于朱高燧,小毛孩子,一边凉快去!

    朱棣举起酒杯,“柳淳,这杯朕敬你!”

    没等柳淳说话,朱棣就直接喝干了,他把杯子一放,轻笑道:“方才说了这么多,朕也有了决断。”

    柳淳忙道:“臣洗耳恭听。”

    “哈哈哈!”朱棣朗声大笑,“朕不是三岁孩子,非要在二者之间选一个。”

    柳淳惊得张大了嘴巴,“陛下,莫非想要二者兼得!”

    朱棣微笑着点头,“没错,朕全都要!”

    “这个……陛下,虽然可以设立两个都城,但是陛下没法身分两地啊,难道要像辽朝皇帝一样,游牧捺钵,两个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这行不通啊!大明的事情千头万绪,根本做不到!”

    朱棣自顾自倒酒,又连着喝了两杯,然后大笑道:“朕不管了,决断朕做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你的了。现在群臣都在进言,朕要你尽快拿出办法,朕要两全其美!”

    柳淳还想说话,朱棣竟然拍拍屁股走人了。

    又是这套路,就不能来点新的,什么都要我想办法,你丫的干脆把龙椅让给我算了。

    柳淳迟疑了半晌,却也无可奈何,这个麻烦除了他之外,别人还真不行,只有勉为其难了。

    两天时间,转瞬而逝,有关迁都的议论,却是半点停歇的意思都没有,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还有人讲,说是朝廷已经把皇家银行的钱都搬走了,要去建造北平新都。

    应天被彻底废弃了,什么都不值钱了,赶快卖了逃跑吧!

    很显然,这是胡说八道,可令人惊讶的是,居然就有人相信,还真的就开始了抛售。

    不得不说,大明的市场还是太稚嫩了,没有经过风雨考验,就是不行啊!

    终于到了早朝的时候,今天的苗头非常不好,所有大臣,就连老贼秃道衍都来了。

    “柳淳,你小子到底有没有办法?”

    柳淳两手一摊,“保密!”

    道衍气得三角眼都瞪圆了,凶光毕现。

    “柳淳,老夫告诉你,最好有办法解决,不然老夫就上奏陛下,请求降旨辟谣!”

    “对!我也是这个意思!”徐增寿凑了过来,他都哭了,“柳淳啊,这两年我可添置了不少产业,你不能坑自家人啊!”

    柳淳瞧见了徐增寿,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丫的一个白斩鸡,还敢跑来狺狺狂吠,你可是徐达的儿子。当年谁跟我吹嘘,说他的本事多好,只是为了家族考虑,才不得不隐藏锋芒!你把锋芒都藏到肚子里了,是吧?”柳淳攥着拳头,冷笑道:“定国公,要不咱们找个地方,看看谁更厉害,怎么样?”

    徐增寿老脸发烧,可输人不能输阵,他恶狠狠道:“柳淳,你要是能解决眼前的事情,就算让你打一顿,我也认了。”

    这家伙还没开打,就直接认输了,柳淳也不知道是该生气啊,还是该为了他的自知之明点赞。

    就在这时候又一个大脑袋凑了过来,这位苦兮兮道:“柳淳,要不把我也算上得了。”

    成国公朱能!

    瞧见他柳淳就更气了。

    “你丫的可是靖难名将啊,陛下的贴身护卫,你怎么也堕落了?”

    朱能无可奈何,“柳淳啊,这不怪我啊!我把朱勇交给你,是你没有教出来,我这个当爹的怎么也该给他弄一份产业不是!现在京城人人言利,稍微有点本事的都在经商,追逐利益,我也是没办法。”

    朱能哭穷的时候,周王朱橚竟然也凑了过来。

    “归结起来,都是你柳淳的错,所以你必须拿出办法来!”朱橚先是板着脸,可下一秒,就直接垮了,愁眉苦脸哀求道:“你要是没法子,我的医学院也要出事了,好些人都准备撤资呢!”

    面对这群可怜兮兮的嘤嘤怪,柳淳竟然发觉朱棣的话其实也没错,的确,对迁都影响最大的,竟然都是跟自己关系最深的。

    真是有点荒谬啊!

    “行了,都别哭了,办法还是会有的。”

    顶点


………………………………

第662章 南北二京

    “启奏陛下,迁都北平,有利于掌控北方,稳固九边,消除朝廷心腹大患。又能促进北方发展,平衡地域区别,势在必行;然则东南乃是朝廷命脉所在,财富重地,人文荟萃,岂可轻易弃之。”

    “如今市面上流言四起,胡说八道,用心险恶,不可不查。朝廷必须以霹雳手段,严惩造谣生事之徒,锦衣卫方面已经在查办,目前锁定了七家报社,抓捕扰乱市场秩序之徒二十余人,只等陛下旨意。”

    朱棣微微颔首,“好!这些畜生唯恐天下不乱,绝对不能轻易纵容,他们不是喜欢胡说八道吗!那朕就把他们扔到一个没法说话的地方!悉数发配爪哇,永远不许返回大明!”

    百官听得浑身一震,的确够狠了。

    东番岛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直接给扔去了爪哇,比天涯海角还远。

    这帮人到了爪哇,估计只能跟猴子沟通了。

    造谣有风险,说话要谨慎啊!

    朱棣打发了杂鱼零碎,这才对柳淳道:“你方才所言,和朕的想法不谋而合,那你打算如何处置呢?”

    “陛下,臣以为二者并不矛盾,以大明之辽阔,不可能只是将财富人力集中于一城之内,应天承受不起,北平更承受不起。”

    “臣斗胆提议,陛下应该设立南北二京,另外,还要确立一批区域中心城市。”

    朱棣对于南北二京的构想,并不意外,可区域中心城市,却让他眉头紧皱。

    “你说明白点。”

    柳淳笑道:“臣斗胆请陛下赐一张地图,如此臣才好言说清楚。”

    朱棣点头,立刻让人取了一张大明的全图出来。

    这张图长有三丈,宽也有一丈八,十分巨大。小太监还挺懂事,竟然给柳淳准备了一根竹杖。

    此刻百官也都凑了过来,好奇张望着。

    他们早就被迁都的事情,弄得心惊肉跳了,如果没有妥善办法,他们情愿意保持现在的局面,一动不动最好。

    就看柳淳能不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了。

    “陛下,还要诸位大人,其实这个构想,还要追溯到洪武朝。”柳淳笑呵呵讲解,当年在洪武朝的时候,就提出过改革粮长制度。

    那时候做过实验,让各地粮长运粮,同时也让各地的衙门负责运输……结果证明地方衙门统一征收粮食,统一调运太仓,效率的确更高。

    因此在这些年均田的过程中,粮长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各地衙门统一征收,统一调拨。

    但是呢,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是地方留足自用的,剩下的才解送朝廷太仓。

    众所周知,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剩余的,事实上很多偏远的县份,每年的产出还不够自己使用呢,因此拖欠税赋,就成了常态。

    穷的地方拖着,富裕的地方也不甘心都是自己出,所以每年都有这一类的官司。

    “我的想法是在一些区域,挑出中心城市,设立太仓之下的官仓,把各地的粮食聚集到官仓,有了财赋作为支持,各地之间,就能进行总体布局发展。朝廷也可以依托这些中心城市,推动全面的进步。”

    柳淳对着地图,侃侃而谈。

    除了应天和北平之外,首批入选的中心城市,包括开封、西安、武昌、成都、苏州和杭州。

    南北各两个,西部一个,中部一个,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

    将城市确定下来,进一步的发展策略也就出来了。

    “北平总揽九边,作为朝廷未来的都城,以军重工业为主;应天作为陪都,保留全套官僚体系,同时作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不但悉数保留,而且还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苏州和杭州,应该作为对外贸易的工厂,纺织,造船,瓷器,海洋捕捞,都是这些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余西安、武昌、成都、开封,也要加大投入,设立科学中心,大力培养人才,发展适合本土的工商业。像西安,就应该重建丝绸之路,而武昌所在的江汉平原,是非常好的棉花种植区,可以发展毛纺。成都地灵人杰,工业潜力巨大,开封是中原腹心之地,完全可以当做未来的交通枢纽。”

    柳淳围着地图,侃侃而谈,热情洋溢,人群后面的朱高燧都要哭了,他自觉学到了柳淳忽悠神功的精髓。

    可现在看起来,他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瞧见没有,师父围绕着整个大明,指点江山,这才是真正的高人,一个字,服了!

    在场的群臣们也渐渐来了兴趣,仔细盯着,甚至都忘了迁都的事情了。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地都有,大明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只不过以前人们觉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老天爷定下来的,没有办法改变。

    可柳淳却不这么认为。

    “大家注意到一件事没有?”柳淳像是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包东西,托在了手里,大家伙都伸长了脖子,还以为是什么宝贝呢?

    “别看了,这是榨菜,涪陵的一种特产,不贵,寻常百姓都能吃得起。”

    柳淳笑道:“最近几年,长江航运规模扩大了许多,中间的税卡厘金也都废除了。从上游装船,能直接运送到江南,一路畅行无阻。这个榨菜最初是船工买来,用在路上吃的。但是由于清脆爽口,深受欢迎,许多船工都会多携带一些,来到江南出售。最近更是有了专门运送榨菜的船只。”

    柳淳感叹道:“别看只是小小的一颗榨菜,背后可是有着天大的玄机。随着变法的深入,整个大明朝,越来越变成了一个整体。”

    “我们能吃到涪陵的榨菜,吃到东番岛的蔗糖,吃到辽东的黄豆,吃到西北的羊肉……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在江南,如果只是觉得江南最好,江南什么都有,都城必须放在江南,大家伙也都赖在江南。我们就会失去太多太多的东西,至少我们的餐桌就会十分可怜,是不是这样?”

    柳淳见众人若有所思,显然听进去了,就继续道:“把眼光放开,以整个大明作为棋盘。去布局城市,发展经济,让各地共同进步,这才是诸公应该有的心胸格局。”

    “在这里呢,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喜讯。”

    柳淳不慌不忙道:“最近皇家科学研究会另一个重大的项目,由陶成道先生领衔的研究计划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机器出现。会给整个交通带来史无前例的变革。”

    大家伙都被柳淳吓了一跳,皇家科学研究会可都是一群疯子,那个陶成道不就是多年前,试图有炮仗把自己崩上天的那位吗?

    他真的有关键突破?

    道衍抓着胡须,眯缝着老眼,笑呵呵道:“柳大人,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要鼓励大家伙,都去买皇家科学研究会的股票了?”

    柳淳哑然失笑,“姚老果然机敏,现在可是抄底的良机啊!”

    道衍哼了一声,“你还是先说说眼前的局面,要怎么化解吧?”

    柳淳点头道:“我的意思是确立了这些重点城市之后,每个城市都要配置官仓。要投入兴学资金,筹建科学中心,要修桥铺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了朝廷的投入,有了巨额的订单下去,工厂作坊忙碌起来。而且明确了城市的划分,任何聪明人都会清楚,这一次的迁都非但不是什么灭顶之灾,还是全新的财富机会,很快股市就会恢复的,那些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柳淳的自信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伙频频点头,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什么好担心了。应天的地位不变,同时又多了好几个重点发展城市。

    订单下去了,大家伙都忙着赚钱了,危机也就轻易过去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没有想明白呢?

    真是自寻烦恼,自己吓唬自己啊!

    大家伙很快都心满意足起来,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一扫而光,早朝就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之中结束了。

    就连朱棣都在憧憬着,如果能把所有重点城市都发展起来,大明的国力必定会增加十倍不止,柳淳还真是个人才……

    不对!

    朱棣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用什么发展?

    不是吹气啊!

    要真金白银,往外掏钱!国库本来就是空的,兴学都是借钱的,姓柳的一顿忽悠,这不当钱用啊!

    “柳淳,你又打得什么算盘?”

    从早朝刚回家,朱棣就尾追杀来,速度还真快!也越来越难忽悠了。

    “陛下,先让臣吃点东西,肚子饿了,回头再聊。”

    朱棣讥诮道:“你饿了,朕送你去个地方,免费吃饭,如何?”

    不如何!

    柳淳只能两手一摊,“陛下,其实这事非常简单,只要借钱就是了。”

    “你胡说八道!”朱棣怒道:“朕已经欠了那么多钱,你让朕怎么还?”

    柳淳无所谓道:“陛下,你是天子,没人敢管你要债的,你老想着还钱干什么?我们大可以增发货币啊!”

    顶点


………………………………

第663章 辅国公,没有世袭罔替

    朱棣现在是烦死了柳淳,他觉得自己完全被柳淳牵着鼻子走,堂堂天子,变成了一头老牛,姓柳的,你太可恶了,等麻烦事没了,朕一定找个借口,把你给办了。

    “你又是让朕借债,又是让朕增发货币,你想让大明天下大乱就直说,不必出这些祸国殃民的馊主意!”

    柳淳一本正经,摆手道:“陛下,你又冤枉臣了,臣给你出的主意,只会让大明更加兴旺发达,断然不会祸国殃民,陛下,臣斗胆建议,你真的要好好补一补金融课了。”

    朱棣冷哼道:“柳淳,你少给朕耍嘴皮子,一句话,你的那一套管用,朕给你当弟子也行,要是不管用,朕就废了你!”

    朱棣的眼睛都立起来了,柳淳还能说什么,这个徒弟他收定了!

    首先货币这玩意,当然不能随便乱发,多了一定会出事的,可同时货币也不能少,事实上由于缺少贵金属,古代的中国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十分无奈,像什么交子啊,铁钱啊,全都是逼出来的。

    “陛下,其实我大明有一个最辽阔的宝藏,没有发掘出来,只要打开了这个宝藏,现在的货币量,至少可以增加十倍以上!”

    朱棣不光眉毛立起来,连头发都要起来了,你小子还要忽悠朕吗?”

    “什么宝藏?朕怎么没看到?”

    “陛下,这个宝藏就是辽阔的农村。”

    “农村?”朱棣不解。

    柳淳却笑道:“没错,就是农村,过去农村被士绅宗族把持着,就好比一道道的锁,牢牢锁住了,如今推行变法,这些枷锁都打破了,而且随着兴学的推进,我们已经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

    朱棣还是没明白,但是柳淳的话却也不像是胡说八道,“你再讲得仔细点,朕要好好琢磨一下。”

    “陛下,过去农村百姓没什么剩余,手里也没有存钱。基本上都停留在男耕女织,以物易物的阶段。百姓依托宗族庇护,获得安全和秩序。如今呢,旧的都被砸碎了,大的家族越来越少,均田也落实了,陛下觉得农民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呢?”

    朱棣深深吸口气,“他们要吃饱,要穿暖,盖房子,娶媳妇,或许还想着买地!”

    柳淳伸出大拇指,“陛下果然睿智,这些事情都是以往农民想做而做不到的,如今他们有了机会,又岂能错过。所以说,目下农村,非常需要货币,而且是海量的货币!”

    “当真?”

    “没错。”柳淳很感慨,“陛下,过去臣也在犹豫,毕竟很多迹象是矛盾的,而且落实均田的时机不长,百姓能有积累吗?这也是臣不敢大规模发行债券的原因。可是这一次地方官吏进京,他们给臣解惑,让臣豁然开朗,许多事情一下子想通了。”

    柳淳可真没有闲着,他通过交谈,把地方的情况都给摸透了。

    首先,分田之后,供应城市的粮食减少了,柳淳最初判断,是百姓保留的口粮数量大幅度增加,结果造成流入城市的粮食减少。城市粮价暴涨,不得不从安南等地弄粮食。

    但是这一次地方官吏,尤其是柳淳的门下,带给他一些全新的消息。

    的确,农民留的粮食增加了,但是农民并没有吃掉。而是当做积蓄,存在了家里。

    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乡下结婚,往往会去看男方家里的粮囤。

    如果存粮多,粮食好,说明这家会过日子,女孩就愿意嫁,反之就有打光棍的可能。说到底,古往今来结婚都是要看经济实力的。

    老百姓喜欢存粮的原因是什么呢?

    再进一步探究,就是货币不足。随着靖难之役结束,天下太平,广大的中原地区,西北,长江流域,中小县城,粮价都出现了快速下跌,这个现象和江南大城市粮价暴涨,并不矛盾。而且还相互影响。

    正是粮价下跌,造成农民没有卖粮的意愿,收不上粮食,加上均田之后,分散的小农,使得运输费用暴涨,所以商人们没法支付高昂的运粮成本,也就造成了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缺少粮食供应。

    朱棣听得脑袋都大了,他感觉自己手上的江山怎么比父皇在日要复杂了无数倍!父皇当年也没有这么操心过啊!

    中原,江南,城市,农村,百姓,商人……乱成了一团。

    “柳淳,这都是你干得好事!”

    柳淳无奈,“陛下,臣也是一心谋国,难不成陛下希望大明变成小国寡民的状态?”

    朱棣愤怒拍桌子,大吼道:“不要废话了!”他冷静了片刻,闷声道:“你的意思是可以增发货币了?能增发多少?”

    “不不不!”

    柳淳慌忙摆手,“陛下,这事可没有这么容易。臣的意思是广大农村虽然有强大的货币需求。但是许多百姓对货币,尤其是纸币,还是一无所知。必须教导百姓,让他们知道纸币,接受纸币。”

    朱棣咬了咬牙,“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