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淳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迈着大步,走入正堂,他没有坐在主位上,只是随便找了把椅子坐下,郁新跟进来,也坐到了柳淳的旁边,宋礼进来,这就尴尬了,他坐在哪里啊?

    “宋尚书,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儿的蛋,既然解学士找上门了,你就大度一点,让他查,查不出来什么,你不是更好说话吗?”

    宋礼简直要哭了。

    “我说郁尚书啊,话不能这么说,这工部的事情,忙得天旋地转,北平新都还在建造,这次灭了鞑靼,北方的九边重镇都要调整,各地还要兴学,工部也要出力气……这千头万绪的事情,让解缙这么一搅合,好几天都没法安下心来,我,我实在是着急啊!”

    郁新的脸同样很黑,“别光说你的委屈,身为朝臣,就应该识大体,顾大局,凡事以大明为重,在这里等着吧!”

    宋礼还想说什么,却也没了胆子,只能坐下来。

    柳淳微微沉吟,按理说,他这个辅国公,统辖锦衣卫,位高爵显,权势滔天。宋礼应该更害怕他才对?

    但是看样子郁新比他的威风大多了,二人同为尚书,差别有这么大吗?又或者说,郁新的手段了得,能慑服百官?

    柳淳略微想想,也就释然了,没什么可奇怪的,毕竟郁新执掌户部,管着钱袋子,工部做事都要看户部的脸色,人家不给你钱,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谓现官不如现管,

    看起来自己这个辅国公,也有不管用的时候啊!

    柳淳暗暗思量。

    就在这时候,解缙从外面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公文,脸上满是得意之色,迈步来到了柳淳面前。

    “辅国公,请看这个!”

    柳淳摆手,“郁尚书也在,你直接和他们讲。”

    解缙只好扭头,对着宋礼冷笑道:“去岁修山东段运河,你额外支出了三十万两,这是怎么回事?还说没有贪腐,证据确凿,你有什么好说的?”

    被解缙当众质问,宋礼眉头紧皱,将案卷拿了过来,仔细瞧瞧,立刻失声大笑。

    “解缙,你真是什么都不懂!这笔钱是怎么回事,自然有真正的用途,你要是不服气,可以上奏陛下,请陛下降旨,我自然告诉你,至于你……还不配问我!”

    “你!”解缙大怒,“辅国公,你作证,这个东西如此狂妄大胆,我现在就抓他去陛下面前请罪!”

    宋礼把头扭到了一边,根本不说话,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敢抓就来吧!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唉!”

    郁新深深叹了口气,缓缓站起。

    “大家同朝为官,如同乘一船,彼此之间,何必如此针锋相对?宋尚书不愿意讲,那老夫来讲,正好这事我也经手了。”

    见郁新生气,宋礼连忙道:“怎么敢劳烦郁尚书,还是我说吧!”

    宋礼顿了顿,讲起了这笔钱的去向,原来山东由于战乱破坏,征集不到足够的民夫,工部就拨了三十万两,用作在当地雇佣百姓。

    “你胡说,既然是雇佣百姓,我怎么没有查到你们雇佣人数的清册?我问了工部的官吏,并没有雇佣人员,又是怎么回事?”解缙质问道。

    郁新叹口气,“事情是这样的,户部也在山东有工程,主要是兴学和修路。用到的民夫记在了户部的账上。毕竟一起雇佣开支会少一些,而且人员调配也方便。我已经下令将清册交给工部,至于为什么迟迟没有入到工部的账上,这还要问宋尚书。”

    宋礼连忙道:“是,是工部疏忽,我回头一定严惩不贷!”

    解缙瞪大眼睛,怒道:“光是严惩下面的人就够了吗?我看你这个尚书才有问题。”

    宋礼忍无可忍,“解缙,你要是一心要办我,就只管抓人,我岂会怕了你!”

    他们又要吵架。柳淳突然站起,“行了,今天就到这里。解缙,你跟我去锦衣卫衙门。”

    说完,柳淳就在前面快步离开,解缙出师不利,却也没办法,只能跟在后面,灰溜溜到了锦衣卫衙门。

    只不过他依然不服气。

    “辅国公,你要相信我,那个宋礼绝对有问题,他是个贪官污吏,只要查下去,一定能找到罪证。”

    柳淳突然仰天大笑,“解缙,我还以为你长进了不少,只是没有料到,你还是个糊涂虫!”

    解缙瞠目结舌,“这,这话从何来?”

    柳淳没搭理他,而是走到了桌案前面,翻开了锦衣卫的统计档案。去岁流向山东的钱款之中,并没有雇佣民夫的三十万两。

    “解缙,你看明白了吗?”

    “辅国公,这雇佣民夫百姓,不一定要靠真金白银,有时候他们更喜欢一些粮食布匹。朝廷趁机也可以甩一些陈芝麻烂谷子。郁尚书没有花费金银,就雇佣到了民夫,这是他的本事。”

    柳淳冷笑,他不想跟解缙废话了,而是立刻叫来了锦衣卫的人。

    “你立刻去山东查问,就去问当地的百姓,朝廷雇佣民夫,给的是什么。”

    这位百户立刻点头,“请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查得明明白白。”

    他转身下去,解缙这才反应过来,他惊讶地走到了柳淳近前,声音颤抖道:“辅国公,你怀疑郁新?他,他不是你的人吗?”

    柳淳深吸口气,什么都没说。

    他当然不希望郁新被案子牵连进去,他盼着这些老朋友都能善终,都可以名留青史,成为一代名臣。

    只不过郁新的反应实在是让他疑惑,身为一个锦衣卫,不能放过任何的疑点。

    查吧,查下去,查清楚了,也就好了。

    柳淳如是想到,三天时间转眼过去,柳淳突然接到了消息。

    吴百户居住的客栈突然遭遇火灾,包括吴百户在内,一共十七人被烧死了

    堂堂锦衣卫百户,就这么没了!

    柳淳的手微微颤抖,一滴墨落在了洁白的宣纸上……这是要出事啊!

    顶点


………………………………

第711章 锦衣卫惹不得

    “传令,召集所有在京千户以上锦衣卫,前来见我!”

    柳淳声音冰冷,断然下令。

    锦衣卫瞬间就动了起来。

    在柳淳的治下,锦衣卫越来越正规,办案做事,都依照大明律法,很多时候锦衣卫比起寻常衙门,还要和气。

    但是别忘了,锦衣卫的本质摆在那里,他们是军人,而且还是大明最精锐的军人。

    柳淳鼓动朱棣建军校,整顿士兵,他的锦衣卫岂会疏忽,一直以来,负责训练锦衣卫的,正是柳淳的便宜老爹柳三。

    三爷虽然许久没有露面了,但是他所做的,却关乎到锦衣卫的基础。

    锦衣卫的子弟要加入锦衣卫,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想搞世袭罔替那套,根本行不通。至少军户制度,在锦衣卫彻底消失了。

    除此之外,还从军中,学校,民间,三教九流,吸收人才,如今的锦衣卫,不光是兵强马壮,而且还人才济济。

    光是千户编制,就多达五十多个……别误会,不是说锦衣卫有五万多人,而是说每个千户负责一摊,比如朝廷六部,锦衣卫就有对应的六个千户,十三个行省,加上应天北平,锦衣卫也有十五个千户……其余九边军情的,各个领域的,还有专门负责诏狱,负责抓人,负责舆论的。

    总之一句话,大明朝有的,锦衣卫里面全都有。大明朝没有的,锦衣卫也有。

    说穿了,在柳淳的经营之下,几乎变成了一个缩小版的大明朝。

    如此强悍的锦衣卫,一旦被惹毛了,会是什么结果,简直不可想象。

    柳淳破例穿上了他的飞鱼服。

    “我今天穿的是先帝赐给我的,穿这件衣服不是想显示什么,而是单纯想说一件事,在洪武朝,咱们锦衣卫是要吃人的!”

    “我接掌锦衣卫之后,一直努力,让锦衣卫变得正规起来,变得讲王法,讲道理。我很欣慰,锦衣卫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可我没有料到,竟然有人不跟咱们讲规矩了,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觉得锦衣卫人畜无害,不敢吃人了?”

    柳淳笑了,不光是他,在场几十位锦衣卫头子也都跟着笑了。

    论起不讲理,谁还能比得过锦衣卫啊!

    就好比一只猛虎,好容易让自己改行吃素了,结果一条不知死活的恶犬,非要咬老虎一口,想尝尝虎肉的滋味。

    死法有很多种,非要选择一种最不幸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坏了?

    短暂的笑过之后,所有人又都严肃起来。

    “敢用这种方法对付锦衣卫,说明我们的敌人十分嚣张,极为凶残。我们固然可以从战略上藐视对手,但是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你们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我在内,都可能被我们的对手盯上了。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深入到我们中间,窥伺我们的秘密,甚至会残害我们的性命……”

    柳淳声音平淡,仿佛在说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在场每一个锦衣卫头子都坐直了腰背,仔细倾听。

    如果说只是寻常之辈,某个丧心病狂之徒,杀了一位锦衣卫百户,还不至于让柳淳说出这么耸动的话来。

    既然大人说了,就代表这群人已经强大到了一定地步,甚至连大人都感觉到了威胁。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对手?

    正在他们思索之时,柳淳点手,叫了一个叫杨浩的锦衣卫。

    “你说说山东的情况,让大家伙熟悉一下。”

    杨浩急忙站起,“大人,还有诸位同僚。山东曾经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战场,南北对峙,期间民间损失很大。后来朝廷将以孔家为首的豪强发配东番岛,又把他们组织的乡勇民夫发配走了。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山东劳动力的流失。民间对于朝廷,呈现两种极端的看法。比如曲阜,兖州,这些地方百姓感恩戴德,但是其余的区域,则是觉得朝廷法令太过严苛。”

    “而且……”杨浩顿了顿,“现在山东许多地方缺少足够的壮年劳力,撑不起家门。乡村剩下大批的老弱妇孺,一些帮会,甚至乱七八糟的势力,深入乡村,趁机控制百姓,积累力量。甚至出现了聚众烧香,膜拜观音弥勒的情况。”

    杨浩没有往下说,但是大家伙都明白了,观音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而弥勒则是未来佛,通常造反都会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元末明教就是这么干的。

    山东地方出现了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表示明教、弥勒教,或者白莲教已经发展起来。

    “这一点我并不意外。”

    柳淳接过了话头儿,“朝廷在推行均田,消灭世家大族,瓦解宗族势力的过程中,旧的被废掉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肯定会有人趁虚而入。另外围绕着运河,形成了庞大的民夫工人队伍。他们背井离乡,做工赚钱,养家活口。举目四望,两眼一抹黑。很需要得到庇护,寻求安全和慰藉。”

    “因此,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卷入其中,裹挟百姓。”柳淳顿了顿,又道:“这一次朝廷改革漕运,就是希望摧毁这种可怕的趋势。如今我们的人被害,恰恰说明,这一次行动直击要害,打疼了这些人,他们在拼命反击,妄图吓唬住锦衣卫!”

    “你们说,这帮人的如意算盘能打得响吗?”

    众人一听,全都大笑,做梦去吧!

    经过柳淳的整顿,锦衣卫的效率和严密程度,都是远超任何衙门的,更别说一些江湖人士,邪门歪道了。

    不是锦衣卫怕他们,而是顾及不上罢了。

    柳淳执掌锦衣卫以来,先是整顿应天的官吏,接着有迁都的时候,还有对鞑靼用兵,忙得不可开交。

    才给了这帮东西发展壮大的空子,如今也到了该彻底剪除毒瘤的时候了。

    “现在锦衣卫立刻分成四组,第一组,重点清查户部、工部账目,对历年涉及到运河的开支,给我仔细彻查,不光要查开支,还要查钱款物料的走向,更要追踪到每一个人。记住,是每一个民夫。”

    柳淳办过了很多案子,堪称经验丰富,因此对于钱款物料的往来非常敏感。

    比如在大明也存在两套价格体系,一是官方的,一是民间的。

    朝廷在收税的时候,规定黄豆、小麦、芝麻跟大米等价。

    也就是说,朝廷在征收田赋的时候,这三样东西,可以抵一石大米。但是粟谷、糜黍、荞郘则需要两石,高粱则是两石五。

    在这种抵价过程中,自然有巨大的油水可捞。而且各地价格差异也非常惊人,南北粮价,最多能相差三倍以上。

    而且在农村,老百姓不愿意接受现金,他们对纸币怀有抵触情绪。因此一个民夫,让他选择是要价值一石大米的钱,还是一石高粱。

    很有可能,民夫就会把高粱抱走,可一石高粱比一石米便宜太多了,中间的差价就被轻易拿走了。

    柳淳在工部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下大明的官员,除了一些不开眼的,或者狗胆包天,天高皇帝远的,已经不大会直接往兜里放钱。

    毕竟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还有锦衣卫虎视眈眈。

    不过这帮人很快学会了更高明的办法,在不知不觉间,就把钱弄到了自己的口袋,在表面上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组,就要彻查民间的资金流向,尤其是那些钱庄和黑市,他们是朝野勾结的关键所在。”

    “第三组要调查清楚运河沿线的民情,准确把握老百姓的心思,要摸清漕帮,白莲教,明教,弥勒教这些人的势力,弄清楚有多少民夫卷入其中,他们能裹挟多少百姓,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次办案,不光是一个案子,而是要替朝廷铲除毒瘤,更要解决漕运问题,牵连方方面面,必须做好全面评估,要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

    “至于最后一组,就是选派精兵强将,去临清,彻查火焚客栈的案子。动静务必要大,声势要做足,咱们的人,决不能白白死去!”

    柳淳一声令下,整个锦衣卫全都动了起来。

    许多人一度认为,柳淳阉割了锦衣卫,让这个凶名昭著的衙门变得人畜无害,不值一提。而这些人很快就会明白,自己错得多么离谱!

    一个庞然大物被惹毛了,后果是相当可怕滴。

    ……

    “尚书大人,出事了,出大事了!”

    一个户部的书吏急匆匆跑到了郁新的面前,脸缩成十八个褶儿的包子。

    郁新眉头紧皱,烦躁道:“出事了,出大事了!现在是多事之秋,不出事才怪呢!”他铁青着一张脸,这下面的人简直脑子坏掉了,非要弄死一个锦衣卫,不光打了柳淳的脸,就连陛下的脸也被抽肿了。

    还能轻易过关吗?

    “说吧,出了什么事?”

    “回大人的话,一处晋商的钱庄被封了。”

    “封了钱庄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些年查封的钱庄还少了,有什么好怕的?”郁新哼道:“你就该像本部一样,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书吏哭了,“大人,您稳得住,小的不行啊,小的在钱庄里存了三十万两呢!”


………………………………

第712章 户部的生财妙法

    “存了三十万?”

    郁新眉头紧皱,突然脸色狂变,低呼道:“是,是工部的那三十万两?”

    书吏扑通就跪倒了,“大人,没错啊,就是这三十万两,小的也不知道锦衣卫的人鼻子怎么就那么灵,一下子就抓到了!”

    郁新眼前一阵阵发黑,突然飞起一脚,将书吏踢出一溜滚儿。

    鼻子不灵,那还是锦衣卫吗?

    “你个蠢材,我不是让你早早销账了?你怎么还留在钱庄里?你活够了是吧?就算你活够了,自己跳护城河就是,何必连累别人?”

    被郁新破口大骂,书吏也是满腹委屈,哭着道:“大人,卑职也不想啊!可钱庄给两成的利息,这么多的窟窿,小的不想办法填,如何能弥补得上啊?”他咧着嘴哭嚎,满肚子委屈。

    “住嘴!”

    郁新脸都黑了,他那天跟着柳淳去工部,就有所察觉。

    别看解缙叫的凶,但他最多让大家伙灰头土脸,真正能要命的人是柳淳。一旦柳淳出手,就必然要死伤一大片,绝无侥幸之理。

    既然意识到了危险,郁新就立刻应对,好在他经营多年,早就准备妥当了,好些事情都已经彻底湮没,谁也查不出来。

    唯独山东的事情,乱成了一团,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最好能让柳淳把山东的这帮人都给一举剪除,消灭了隐患,到了那时候,自己就可以安然脱身了。

    他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可锦衣卫的速度大大超出了郁新的估计。这么快就查到了晋商钱庄,搞不好火就会烧到自己的头上,要怎么脱身呢?

    郁新略微沉吟,终于叹道:“你真是糊涂,为了点小利,就不要自己的命了!你忘了家里嗨哟老母,妻儿吗?”

    书吏一听,顿时浑身颤抖,泪水横流,惶恐到了极点。他跪爬着,抱住了郁新的大腿,就像是抓着最后的救命稻草。

    “大人,大人啊!小的是给大人办事的,小的能有今天,都是大人给的。大人要是让小的死,小的这就去死,只求大人能保住我的家人……”

    “别胡说了。”郁新冷哼道:“我好歹执掌户部这么多年,哪怕是辅国公,也要买我的面子。你的位置是保不住了,回头我给你想办法,送去外面当个县丞吧!”

    大人总算大发慈悲了,能去外面当县丞,那也是一县的二把手,小日子不要太舒服了,比京里强多了。

    书吏听到这里,激动地嘭嘭磕头。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庇护!”

    郁新不耐烦摆手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我也不能看着你死了不管。滚吧,别再给我添乱子了。”

    书吏颤颤哆嗦,连忙退下去。

    当他走了,郁新微微冷哼,事到如今,只有丢卒保车了,这样的小卒子,是断然不能留了。他很快打定了主意,不光是他,还有其他人,一定要敲山震虎,告诫他们,不要妄图背叛,只要背叛,就没有好下场!

    与此同时,朱高炽急匆匆找到了柳淳。

    他都气坏了,收了解缙几个,以为他们能有点战斗力,结果跟工部碰了一下,狼狈溃逃,要不是有柳淳压阵,就一败涂地了。

    关键时刻,还是师父靠谱!

    “师父,现在凭着这个钱庄,能拿下多少官员?”朱高炽迫不及待想要取得战果。

    柳淳哑然轻笑,“钱庄里面,的确有些要紧的东西,足以撕开一个缺口,可要说能有多大的用处,还不好说,毕竟我们的对手很是狡猾。”

    朱高炽憨笑道:“就算再狡猾,也斗不过师父,弟子对您老人家可是信心十足啊!”

    “行了,少拍马屁。”柳淳不客气道:“你那个小媳妇孤身一个,背井离乡的,有空多去瞧瞧。”

    朱高炽一听这话就皱眉头了,“师父,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跟一个小丫头能说什么啊?”

    “不会说就送点礼物,珠宝,鲜花,糖果,小动物,好歹暖暖人心,别让她太孤单了。”柳淳没把唐赛儿的事情告诉朱高炽,毕竟《明史》上写的是没法充作证据的。

    但是柳淳却不希望唐赛儿把兰欣给害了,所以只能让朱高炽主动出击,去拉拢小丫头的心了。

    朱高炽认真想了想,还真别说,他有主意了,小丫头应该喜欢小动物,尤其是草原的女孩子,更是如此。

    师父家里养着黑猫,那就给小丫头送两条黑狗。

    朱高炽立刻吩咐人送过去,接到了朱高炽的礼物,小丫头感动的泪水从嘴角流下来……太子真是个贴心的好丈夫,太会关心人了。

    柳淳的主要精力显然不会放在唐赛儿身上,他将钱庄的账目整理一番,就直奔皇宫而来,要去找朱棣上奏,柳淳将白玉腰牌递给了太监。

    辅国公大驾,谁敢拦着,太监一边点头哈腰领路,一边赔笑道:“国公爷,刚刚郁尚书来找皇爷了,还在谈着呢!”

    又是郁新!

    柳淳微微一愣,速度好快啊,这是要跟自己叫板吗?

    柳淳不动声色,在外面稍等,朱棣就让木恩来请。

    “柳淳,你来的正好,郁尚书向朕举发了一件事,很紧要的事情。”朱棣神色严峻,对郁新道:“你把事情跟辅国公说一遍吧?”

    郁新连忙点头,“辅国公,事情是这样的,我手下一个书吏在两天前,给我写了一封书信,说他有紧要的罪证,向我举发,结果我等了一天,他离奇消失了。不过在今天的早上,有他的一个朋友,递了一封信给我。说是这位书吏多半是遇害身亡了。”

    朱棣此刻的手里,正拿着这封信。

    他神色凝重,十分震怒。

    朱棣最恨贪墨国帑民财,可偏偏这样的混账东西,层出不穷,而且手段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柳淳,这位书吏提到,有些官吏竟然把朝廷的专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