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谦点头,“师父问我,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诸般事务,都领先蛮夷无数倍。师父问我,这种说话是不是正确的。”
朱棣眉头紧皱,“这,这有什么好问的?当然是正确的!难道上国还不如蛮夷?你师父简直是糊涂了。”
于谦淡淡笑了,身为柳淳的弟子,要是这么回答师父,怕是这辈子都别想出师了。他绷着嘴唇不说话。倒是朱棣,他想了片刻,好奇道:“你师父怎么说?”
“他没怎么说!师父只说他也不知道。”
“什么?他不知道?那他问你干什么?”
于谦轻笑道:‘师父说了,凡是他门下的弟子,都要一代更比一代强。师父有疑问的事情,让弟子去探索答案,如果能说服师父,自然是学有所成,若是做不到,就代表不合格!”
话说到这里,朱棣着实倒吸口冷气。
柳淳这小子教学生有点门道啊!
身为师长,自然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说这话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事实上多数学生是不如师父的。
柳淳直接给徒弟留了一道他也不知道答案的题目,让徒弟去探索答案,是真的用心良苦啊!
一想到柳淳也不知道答案,朱棣来了兴趣。
“于谦,你有什么结论吗?或者说,上国处处领先蛮夷?”
于谦还是很淡定。
“陛下,上国领先蛮夷之处固然不少。可是草民查阅史料。除了最近的十几年之外,其余时间,皆是蛮夷商人,不远万里,来中原贸易。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两宋的海上商路,皆是如此。莫非说中原的商贾比不上蛮夷?”
“这个……”
朱棣迟疑了。
别说朱棣,就算问九成九的大明百姓,他们都会回答上国所有事情,都比蛮夷强多了,双方察觉就好比三十三天和十八层地狱,简直不能比较!
可于谦所说也有道理,的确都是蛮夷商人来到中原做生意,尤其是盛唐的时候,不光有商人,还有许多蛮夷甚至当起了大唐的官员。有些城市,能聚集数万海外蛮夷。偏偏没有听说过中原的商人去海外经营。
莫非说中原百姓的经商能力不行?
又或者是中原百姓太懦弱,不敢冲向海洋?
朱棣情不自禁起身,在地上踱步。
他越想越觉得值得深思。
柳淳这家伙的题目果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
越是思考,就越是深入,朱棣仿佛能找出许多种理由,可是再仔细推敲,又都站不住脚跟,这让朱棣十分懊恼。
“于谦,你找到答案了吗?”
于谦道:“还不能说找到,草民只是有了设想。”
“设想?你怎么想的?”
于谦道:“陛下,草民以为要比较中原和海外蛮夷,就要找到双方的区别……草民以为差别的发生,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朱棣惊讶道:“你把账算到了秦始皇的头上?”
于谦轻笑,“自从秦始皇之后,中原就出现了大一统王朝,而且进入了以文官治理天下的时代,虽然在中原持续了两千年,但是这种治国方式,在其他地方,依旧没有出现……眼下的蛮夷要么以部落为主,要么就是地方的王公贵胄,分割地方,皇帝君王只是向周天子那样,没法真正统治地方!”
朱棣哼了一声,骂道:“君不君,臣不臣。地方割据,藩镇林立,这是取乱之道。”
于谦点头,“没错,的确海外的蛮夷战乱不断,互相攻伐,杀戮不休。”
朱棣怒了,瞪大眼睛道:“既然如此,蛮夷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商业!”于谦没有被朱棣的威风吓得,反而从容不迫,说出了他的看法。
就俩字显然不能满足朱棣的好奇心,你们师徒不能都这么坑人,必须说清楚,商业的差别在哪里?
于谦笑容可掬,做出任何选择,都会有收益和损失。
秦始皇为后世选择了一条大一统的道路……为了维护大一统,就必然要求书同文、车同轨……而且正因为大一统的存在,每隔两三百年,就会发生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从而改朝换代,重新开始一个轮回。
“陛下,百姓常说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应付乱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种植粮食,有了吃的,才有一切。”
朱棣频频点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重农抑商,才有了轻徭薄赋,才有均田……于谦,你莫非要说你师父是错的?”
于谦笑道:“当然不是,草民只想说,正因为要维护大一统,所有历朝历代,才选择了比较简单的经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
朱棣真的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但是于谦点破了问题所在,让朱棣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身为天子,最知道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困难。
要想轻松驾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天下变得一模一样起来,这样用一把尺子,就能衡量整个天下,实在是太方便了……这就是历代共同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所在。
原来不是君王和臣子集体脑残,而是有足够理由的。
那海外的蛮夷跟中原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雄主,也不具备大一统的条件。
部落势力,贵族诸侯,他们分割地方,拥有庞大的权力,而且即便改朝换代,也不会对他们有多大的冲击。
在这种地方势力主导,且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孕育出相对复杂的商业模式,分工也就会变得更加精细。
有人种田,有人放牧,有人经商,有人做工……倒不是说中原没有这些,而是说主导中原的主流,永远都是小农经济。
蛮夷的分工程度高,所以才会有商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原来购买商品,进行贩卖获利……朱棣仔细想了想,的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于谦的见解且不说对与错,至少能成为一家之言。
可接下来朱棣困惑了。
“你想说什么?莫非要大明学蛮夷?放着好好的大一统不要了?要准许地方世家做大,还要分封诸侯?”
朱棣真是气坏了,这不是胡来吗?柳淳这个徒弟也不靠谱啊!
“陛下,草民可没有这么说!”于谦委屈道:“草民是说,应该想办法建立起更加复杂高效的经济模式。改变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这正是我师父的主张啊!”
朱棣依旧没有被说服,他追问道:“说明白点,你到底主张什么?”
于谦笑了,其实他的主张非常简单,这是于谦在观察铁路修建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工程,能像两京的铁路一样,得到各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
而且修建一条庞大的铁路,可不是家庭小作坊能解决的,在铁路沿线,工厂,矿场,作坊,商行……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
再把事情说得明白一点,唯有进入工业时代,才能彻底改变经济模式,不然原本的模式已经是农业条件下,大一统王朝的最优选择,还折腾干什么?
朱棣跟于谦一问一答,不断探讨着,渐渐的,两个人都忘了时间,一直谈到了日头偏西,朱棣才猛然惊醒,竟然谈了这么久!
连午饭都忘了。
他再看于谦,眼神完全变了,变得柔和,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慈祥。
柳淳的确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皇后说他是未来的宰辅之才,可是在朱棣看来,现在的于谦就已经比许多朝臣还厉害!尤其关键,他还这么年轻,等他长大了,真是不得了啊!
“于谦,回答了你师父的提问,你多半能顺利毕业。今后有什么打算没有?”
于谦迟疑道:“陛下,草民还不能说解答了师父的疑问。我还打算去海外,去真正考察,弄清楚我的猜想是不是对的,这样才算善始善终!”
“不对!”朱棣大笑,“你的想法归结起来,就是修建铁路十分重要,朕也是这么看的,还要多此一举干什么?”
“于谦,你很不凡啊!朕有意帮你做个媒,你说吧,看上了谁家的姑娘,不管是谁,朕都答应了!”
顶点
………………………………
第846章 怒打皇孙
皇上赐婚,这可不是谁都能捞到的好事。
而且朱棣还说了,不管是谁,怕是想要个公主都是没问题的。其实于谦真的想娶个公主,朱棣都能笑得仰过去。
不过很显然于谦多半不会做这个选择的。
“孙儿啊,不是皇爷爷不帮你,实在是不好帮忙,万一乱点鸳鸯谱,可是会给你树敌的。”朱棣在心里暗暗想到。
于谦听到了朱棣的承诺,并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认真思忖了片刻,摇头道:“陛下,草民年纪还小,没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而且草民以为婚姻大事,首在两情相悦。陛下执意赐婚,草民不敢反对,可若是陛下能给草民选择的机会,草民感激不尽。”
说完,于谦撩起袍子,跪在了朱棣面前。
朱老四盯着这个年轻人,鼻子里用力哼了一声。
还真是柳淳的徒弟,脾气都是一样的,别看这小子给自己跪下来,可实际上腰杆却是笔直的。
这小子有才华,可也有风骨。
皇后说他是未来的贤相,还真有几分道理。
朱棣想到这里,就伸手把于谦拉起来。
“儿孙自有儿孙福,朕就不管这些事情了。不过你小子跟太师学了这么多年,也不能浪费了才华,朕任命你为侍读,兼中书舍人,跟在朕的身边,替朕草拟诏书吧!”
于谦顿了顿,朱棣找他过来,授予官职,倒是没有超出预料,给了官职,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把他带在身边,成为天子近臣,这让于谦很是惊讶。
“怎么?不敢接旨?”朱棣似笑非笑道。
于谦忙道:“草民……接旨,不过草民恳请陛下给草民三个月的时间,若是草民做事不合陛下的心意,请陛下恩准草民继续追随师父读书。”
朱棣大笑,“比你师父干脆了一些,柳太师的门生,要是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说出去岂不是给师父丢人!你该改口了,不要自称草民了,懂吗?”
“臣……领旨!”
于谦从容答应,也看不出喜怒……就连朱棣都有些暗暗赞叹。宠辱不惊,小家伙有点东西啊!
别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算是那些成年人,骤然为官,也会心花怒放,发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叹,这小子竟然没有放在眼里,你的心究竟是多大啊?
朱棣有意考验于谦,就把他带在身边,观察三天下来,朱棣是越发惊讶……短短三天功夫,于谦已经把如何伴君的礼节学得明明白白,而且他还抽空翻阅了各种公文卷宗,把朱棣近期要处理的政务,弄得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柳淳提前调教的,事实上柳淳不大愿意弟子在这些事情上费心,柳淳很提倡科学,但是他清楚科学不光是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科学更加有价值。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唯有真正研究通了社会科学,才能找到治理国家的道路。这也是他一直在引导于谦,走的一条道路。
跟着柳淳读书,于谦学到的最大本事就是处理资料……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必须找到最关键的东西,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就比如整理了几天的公文,于谦就发现当下大明最大的事情,就是师父主导的军制改革,而站在师父对立面的,则是强悍的靖难勋贵。
于谦很快就弄明白了,朱棣跑到密云行宫,其实是为了避风头。
朱棣很清楚柳淳做的是对的,但是靖难勋贵毕竟是老兄弟,朱棣这个人还是重感情的,所以他宁可退到密云,也不愿意亲自下手。
也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相权的恢复。
虽然朱棣加封柳淳太师,还兼任吏部尚书,但是在于谦看来,皇帝陛下都不够地道,有点把老师当成枪的嫌疑。
不过看破不说破,小家伙还是非常谨慎的。
可偏偏这时候,就有个“二百五”跑到了密云,打破了宁静。
“你……怎么在这?”朱瞻基大惊失色。
于谦无奈耸肩,“见过太孙殿下。”
朱瞻基认真打量于谦,转了三圈,才惊骇道:“你……当官了?”
“嗯,是陛下让的。”
朱瞻基重重哼了一声,切齿咬牙。
他自从跟着胡广读书学习,就摆脱了被于谦支配的恐惧之中。小小朱一度忘记了还有这么个童年阴影。
谁知道于谦又突然冒出来,而且还跑到了皇爷爷的身边,这叫什么事啊?
“我要见皇爷爷,我有要事。”
于谦把手一伸,“给我!”
“什么?”朱瞻基怪叫,“我去见皇爷爷,你也敢管?”
于谦懒得搭理他,“殿下,这是陛下的旨意,不敢是谁,一概不见。如果非要求见,必须写清楚原因,由我转呈!”
“你!”
朱瞻基把牙齿咬得咯咯响,“你,你怎么又骗取了皇爷爷的信任?难道我这个皇孙都不能去见皇爷爷吗?”
于谦见黑小子咆哮如虎,他干脆让开了身躯。
“殿下随便,反正我还在试用期,如果出了事情,我就可以继续追随师父读书了。”
朱瞻基气哼哼迈步,可是没走出多远,他又停了下来。
尽管他嫉妒于谦,一见就炸毛……但是也不能否认,于谦的确比他厉害多了。
“规矩就是规矩,我把事情告诉你吧!”朱瞻基顿了顿,“是我的一个朋友,让我送一封信给皇爷爷。”
“朋友?不方便说吗?”于谦问道。
朱瞻基顿了顿,无奈道:“是一个女子。”
“女子?”于谦又追问道。
朱瞻基终于炸了,“就是孙姑娘,你知道的!”
于谦这才想起来,他的确认识,只不过是在几年前,他还小的时候,师娘带着他见过……那是个很漂亮,很聪明的小女孩,也很有才气,小小的年纪,就能作诗填词,又知书达理。谁都夸奖,不过于谦的印象不深。他更在意懂算术,会骑射,走路带风,大声言笑的异类女孩。
于谦一度认为那个孙姑娘很奇怪,后来他才清楚,孙姑娘是皇家特意挑出来,给朱瞻基备下的人选……之一!
真不愧是皇家,连挑选备胎都是这么严谨,于谦还能说什么呢!
“她一个女子,有什么事情也该找皇后,为什么要找天子……”于谦沉吟道:“殿下,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请你好好想想,千万别被人利用了。”
说完之后,于谦一副言尽于此,你请自便的架势。
而朱瞻基则是气得暴跳如雷,你是不是瞧不起人?凭什么我就会惹事,这不是笑话一样吗?
天下的聪明人多了去了,你厉害,我也不差!
朱瞻基哼了一声,就直奔行宫。
于谦瞧着他的背影,微微叹了口气,继续低头,查看乱七八糟的事务,针对师父的改革,下面的争论颇大。
除了废除世袭将门垄断武官职位,更大的麻烦则是军饷发放,这块惹来了太多的议论。有人认为劳民伤财,有人说会影响将领威信,从此没法统御部下……总而言之,是奇谈怪论一大堆。
于谦揉了揉太阳穴,师父是真的不容易。
他正在琢磨着,突然一个太监匆匆过来。
“小于大人,皇后娘娘请你过去。”
居然不是朱棣,于谦也不敢怠慢,匆匆赶来。结果刚进屋子,就发现一个人直竖竖跪着,正是朱瞻基!
于谦微微迟疑,就急忙给徐皇后见礼。
徐皇后看到了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过来。”
徐妙云把于谦招到了面前。
“你说,这让银行负责给士兵发饷,算不算劳民伤财?”
于谦淡然一笑:“的确会麻烦一些,不过臣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徐妙云又道:“那将领不给士兵发饷,就管不了士兵,持这种看法的人,你觉得是什么心思?”
“臣以为这些人其心可诛!”于谦侃侃而谈,没有半点迟疑。而朱瞻基却已经瞪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于谦,你也太危言耸听了吧?
徐皇后没理会孙儿,而是继续问道:“你说说,为什么其心可诛?”
于谦道:“发饷然后号令士兵,说穿了,不过是吃谁的饭,替谁卖命而已!这一点似乎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但是背后却含着兵归将有的意思。这也是太师提倡变法以来,坚决反对的一点。”
于谦又道:“梁国公筹办皇家武学,极力提倡武德培养……所谓武德,核心就是忠君报国。大明的军队,是皇家武装力量,服从天子命令。所有武夫,都有保家卫国,兴旺大明的职责。”
“说到底,军制改革,就是要让士兵将领,效忠天子,心怀国家,忠于百姓……要把从前的恶习一扫而光。正因为如此,臣才以为,还对昔日做法有所坚持的人,都应该严惩不贷。当然了,臣的话有些过了,还请皇后娘娘见谅。”
徐妙云听到这里,突然冷笑,“你说的一点错都没有!本宫只觉得还不够严厉呢!”徐妙云对着身边的太监道:“你去告诉木恩,让他派人,把孙忠,还有他的女儿都给我带来,我要好好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教的女儿?难道只教了她怎么狐媚皇孙吗?”
徐妙云说完,又走到了朱瞻基面前,狠狠踢了他一脚,“蠢材,还算你有点脑子,没直接去找你皇爷爷,不然我扒了你的皮!”
………………………………
第847章 再无孙若微
徐皇后一直舍不得打朱瞻基,这一次她是连本带利,全都拿回来了,于谦都看傻了,这也太暴力了!
朱瞻基不会是捡来的吧?
看着这位跟菜瓜一样的皇太孙,于谦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徐皇后打得心满意足,孙子的手感不错,跟他爹和两个叔叔不相上下,看来往后还要狠狠打才行!
“你都看见了,回头陛下问起,你原原本本告诉陛下就行了,别替他遮掩,可也别落井下石……总之,我相信你的人品。”
于谦连忙躬身施礼,“多谢皇后年年信任,臣感激涕零。这次太孙过来,陛下并不知道,皇后娘娘大可以压下去,又何必如此呢?”
徐皇后冷笑了一声,“压?压得下去吗?我和陛下在密云躲着,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那么多侯爷、伯爷上蹿下跳,没完没了的折腾,四处找人联络,为的不过是反对变革军制……别人不敢出来反对,朱瞻基!”
徐皇后突然怒喝,“你长没长脑子?你这些读书,读了什么?都读到猪狗身上去了吗?”
朱瞻基只能低着头,盯着脚尖儿,一句话不敢说。
徐皇后忍不住手又痒了,还是没打够。
“我问你,是谁让你来的?”
朱瞻基眼睛转了转,无奈道:“是,是孙姑娘……”
“呸!”
徐皇后啐了他一口,“你把我当成傻子吗?她一个十几岁的小丫头,能知道什么?还不是有人唆使,你说,这个人是谁?是不是他爹孙忠?”
朱瞻基无可奈何,“孙儿不知,不过孙儿觉得也不是外人……”
“住嘴!”
徐皇后勃然大怒,“你个兔崽子,给我听清楚了,这天下间,最麻烦的就是这四个字,不是外人,不是外人!告诉你,都是自家人才出事呢!更何况这还没过门,就敢在国政上胡乱掺和,真是好大的狗胆!”
徐皇后顿了顿,又道:“在派人去,把你爹,你娘都叫来,这一回我非要立个规矩!”
徐妙云是真的气坏了,不多时,大胖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还有孙家父女,悉数被带了过来。
朱高炽满脸都是笑容,“母后,孩儿知道,您老人家准是待着无聊,想要儿孙们在膝下承欢,儿子也愿意陪伴您老。要不您老跟父皇打个招呼,让孩儿来陪您算了……”
“你给我闭嘴!”
徐皇后脸都黑了,“朱高炽,我问你,你也是当爹的人,你儿子都干了什么,你知道不?”
不用问了,听母后的语气,准是宝贝儿子惹了麻烦。朱高炽大脸的肉堆了下来,无奈道:“母后,最近些日子,我正跟三弟商量,要怎么给将士在皇家银行立账户的事情,我们在研究怎么把军饷用到合适的地方。”
徐皇后紧皱着眉头,她没有继续追问家里的破事,而是让朱高炽坐下,问道:“这个事情你们是怎么打算的?”徐皇后顿了顿,又道:“我是问你们俩的看法,不算后宫干政啊!”
朱高炽嘿嘿一笑,心说老娘啊,你就算干政,我爹也不敢怎么样啊!
“母后,我们的意思是在银行,给每一个士兵设立账户,俸禄打入账户之后,只有本人能够支取……这样一来呢,就杜绝了吃空饷的情况,军中有多少人,实际支出多少俸禄,一面了然。另外呢,很多士兵希望把钱交给家里,孝敬父母。我的意思是银行要免费帮着汇款。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