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好事,每年能节省的军费开支,就相当可观了。”

    “其实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老大人你看,大宁都司生产的东西这么多,光是一个北平城,未必能消耗掉,您老觉得该如何是好?”

    刘三吾一介儒生,哪里知道怎么办。

    “柳经历,你有什么高见?“

    “哈哈哈,高见谈不上……我是想着铁器,牛羊肉,菜籽油一类的东西,南方也是需要的。假如能通过运河,把大宁都司的商货运到中原,甚至江南,岂不是更好!”

    “这个……”刘三吾还没有彻底迷糊,“柳经历,怕是不妥吧!运河是用来输送漕粮,若是用来运送货物,未免公器私用。更何况,运河多处泥沙淤积,清理也不容易。”

    柳淳凝重道:“老大人,我觉得你应该建议朝廷,疏通加宽运河,刻不容缓!”

    “柳淳,你想让朝廷帮你疏通运河?亏你说得出口!”一直在旁边听者的吴华实在是受不了了,这小子简直是异想天开,狮子大开口。

    大明朝廷,给你开的是不?

    什么都敢要,脸皮何其厚也!

    “吴佥事,你这就说错了。历代以来,南方物产丰饶,隋唐两宋,都是把南方的漕粮,运到北方,支应京城和边防之用。南方百姓一味付出,却没有得到回馈,故此时常有抱怨。如今大宁都司也有了可以出售给南方的商品,物资流通就由原来的单向,变成了相互获利。”

    柳淳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让他们理解起来容易一些。

    “老百姓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想办成事情,就要你情我愿。疏通运河有什么不好?北方的货物南下,南方的丝绸粮食北运,两边的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啊!”

    “说得轻巧,又是修路,又是疏通运河,你当朝廷有金山银山啊?”吴华气哼哼道:“刘大人,我看出来了,这小子分明是私心作怪,想要朝廷替他打通商路!”

    这家伙还真有些本事,一语道破了柳淳的心思。

    可柳淳不怕,他玩的是阳谋,不怕朝廷不答应!

    “老大人,吴佥事说对了一半,修路,疏通运河,的确需要花钱。可如果做成了这两件事,大宁都司的前景就会非常光明。有大宁都司在塞上,我们的防线就能深入草原一千里!原来计划修筑的长城,就能停下来!”

    “不修长城?”

    “没错!”柳淳笑道:“把大宁都司经营好,漠南的这一片,鞑子就没了立足之地,如果再能把河套拿回来。鞑子唯有退到漠北,这时候他们想要袭击大明,就会困难无数倍。我们只要建立一些烽火台就够用了。修长城要多少钱?把这些钱省下来,只怕修十条路都够用了!”

    刘三吾眉头紧皱,忍不住喃喃道:“不修长城修道路?”

    “没错!”

    柳淳笑呵呵道:“我大明刚刚横扫北元,盛朝气象初具,君临天下,岂能畏首畏尾!与其耗费巨资,修一道保护自己的墙,不如修一条能延伸利益的路!难不成,当下的大明还会怕鞑子吗?”

    强者修路,弱者修墙!

    柳淳送给了大明君臣,一道不算很难的选择题……
………………………………

第112章 朱老四的好日子来了

    强者修路,弱者修墙!

    刘三吾反反复复,念叨这八个字,却是越念越觉得有道理。越念越觉得涨志气!

    大明很强吗?

    如果说在洪武二十年之前,刘三吾还有所犹豫,最多说堪比汉唐,可现在,他就敢说远迈汉唐了!

    大元被灭了,不但灭了,还把大元的皇帝驯服了。

    不但驯服了大元皇帝,还在漠南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即便以汉唐之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更遑论在上面广种油菜,千里油菜田,花团锦簇,烈火烹油,恰如当下的大明,蒸蒸日上!

    身为强者,岂能靠一道墙来自保?

    而且历代修墙,是因为无法驯服鞑虏,现在不同了,已经找到了驯服鞑子的办法。柳淳给他的小册子,就在手边。

    既然鞑子都能驯服,又能在漠南立足,需要的就是互通有无,让商贾顺利往来,财货两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修路,路之所及,力之所在!

    “对!真是太有理了!”

    足足花了一个晚上,老先生仔细思量,把前前后后的关系,都想通了……他立刻拟了一份自认无懈可击的奏疏,让人用八百里加急,送去了京城……

    刘三吾的这道疏,可是不一般!

    在宋濂死后,大明文坛已经没了领袖,德高望重,人品端正的刘三吾,就是当下士林的一杆旗帜。

    老先生受命前往北平办案……明眼人都知道,这又是锦衣卫掀起的一场大狱,会牵连多少无辜,谁也说不好。

    大家伙只能祈祷老先生能顶得住压力,尽量多活一些人。

    谁也想不到,这次的案子,居然还没开始,就被化解的无影无踪。

    北元从皇帝以下,数千贵胄,悉数接受教化,愿意重新做人,再去追究什么通敌,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

    即便真有那些卑劣的商贾,抓出来严办就是,想要牵连无辜,是绝不可能!

    文宗当真是厉害!

    姜还是老的辣!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春风化雨啊!

    当世之上,能从锦衣卫手底活人的,唯有老先生一人!

    ……

    刘三吾还没回京,却已经被捧上了天。

    老先生的奏疏,自然会得到无数支持。

    区区几天的功夫,就有二十几道奏疏送到了通政司。

    身为最勤劳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岂能不知!

    面对千篇一律的放弃修墙,全力修路的主张,老朱嗤之以鼻!

    “一群腐儒,狗屁不通!”

    太子朱标心情不错,刘三吾顺利完成了他的嘱托,救了无数人,朱标当然要替老先生说话。

    “父皇儿臣以为未尝没有道理,只是人云亦云,未免不妥,可也足见人心所向!”

    “放……算了,大好的日子,不骂人了。”朱元璋黑着脸,用责备的语气,考问道:“你也去北平巡边过,父皇问你,这边墙有何用处?”

    “自然是区分华夷,保护大明百姓了。”

    “哼!”朱元璋哼了一声,“不求甚解!长城边墙,至少有三个作用,其一是预警,长城依山势而建,上面有几丈高的烽火台,若是鞑子入寇,立刻点燃狼烟,可以提醒将士,立刻御敌;其二,是防御,依托数丈高墙,可以抵御小股鞑子入寇,保护百姓安全;其三,那就是发起进攻,边墙宽有数丈,上面能行军走车,若是鞑子入寇,可以迅速集结人马,给予反击。而且在长城周围,还可以建造墩台,仓库,作为囤积粮草军械之用,以支应大军前出大漠,痛击鞑虏!“

    朱标听完老爹的话,频频点头,“父皇真是高见,孩儿茅塞顿开!”

    朱元璋更生气了,摇头道“这不是朕的高见,而是有人跟朕讲的!”

    “哦?那这个人是谁?他有这样的见识,应当重用才是!”朱标傻傻道。

    “呸!朕恨不得砍了他的狗头,挂在城门上示众!”老朱脸色铁青,用力敲着书案,咚咚作响!

    朱标很晕……从一开始就晕乎乎的,老爹这是怎么了,好像肚子里有一股邪火,是谁把他气成这样?

    通常按照老爹的脾气,敢惹恼他的人,不管多大的功劳,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可为何看老爹的样子,拿这个人又没有什么办法。

    究竟是谁,有如此本事啊?

    朱标满脸好奇。

    “你真不知道?”朱元璋怒冲冲问道。

    “儿臣的确不知!”

    朱元璋用力深吸一口气,随手把一份密报扔给了朱标。

    “自己看吧!”

    朱标慌忙接过来,展开一瞧,顿时哭笑不得!

    “怎,怎么也是那小子写的?”

    朱元璋斜靠在龙椅上,切齿道:“这个小畜生策动刘三吾上书,说什么强者修路,弱者修墙,弄得朝野议论纷纷。结果一转头,就给朕写这玩意,把刘三吾给卖了!合着全大明,就他一个聪明人,玩弄大臣不说,还想玩弄到朕的头上!真是气死人也!”

    朱标慌忙道:“父皇,大明没人能玩弄父皇,也没人敢玩弄父皇,若是柳淳有这般心思,便不会上这道奏疏了!”

    太子这几句话,足以救一个人的性命……价值奇书一本……连载中!

    朱元璋怒气不息,冷笑道:“朕身为天子,岂能不知道边墙的用处,用得着他来废话!”

    朱标陪笑道:“父皇,柳淳也是一片拳拳之心,他真的没有坏心思。”

    “还说没有?”

    朱元璋怒道:“你看看他写的东西,根本没有替朝廷省钱,相反,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了!”

    所谓强者修路,弱者修墙,这八个字只是一个简略的口号,为了鼓动人心,争取支持而已。

    试问,不管多强大的人,给自己的家装一扇门,砌一圈围墙,你总不能说人家是示弱吧!

    该有的防御工事,还是要有的。

    只是随着漠南纳入版图,蒙古诸部想要攻击大明,要走的路途远了上千里,期间还要越过荒漠,一支蒙古骑兵,能带多少粮食和清水,很显然,他们难以深入大明内地,原来的长城一线,的确可以暂时放一放了。

    那有人要问,既然战线北推,那能不能把长城也向北方推进,重新修一道呢?

    对此柳淳是表示强烈反对。

    因为向北千里,地广人稀,地形以草原和沙漠为主,根本修不了长城,一个是花费惊人,第二个是沙尘天气严重,搞不好刚修好的长城,就被沙子给埋上了。

    柳淳的建议是修一些烽火台和堡垒,然后派遣人马驻守,再安排骑兵定期巡逻,维护整个边境的安全。

    所谓强者修路,弱者修墙!

    这八个字背后,是边防战略的彻底改变。

    柳淳也不是成心耍刘三吾,而是没法跟他说得太明白,战略层面的东西,有几个人能懂就行了,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

    只要老先生,还有那些文官,能支持“修路”,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在大漠建墩台城堡,花费可不是小数目啊!比建造边墙要费事多了。”老朱沉吟道。

    “父皇,儿臣以为若是真能长治久安,多些花费也无妨!”朱标一再给柳淳说好话。

    朱元璋眉头深锁,“不光是花费,还要有可靠的人,去执行这一整套方略……这样吧,朕打算让你四弟除了统领北平之外,兼领大宁和辽东,全权负责东半段边防。让那小子也出点力气,他的那位祖师爷不就善于修路筑城吗!朕正好瞧瞧,他继承了几分的本事!”
………………………………

第113章 有土才真豪

    辽东和大宁,都是新进纳入版图的疆域,而北平则是传统的军事重镇。这三块连在一起,有多庞大,去地图看看就清楚了。

    朱棣成功超越了二哥和三哥,跃升到了藩王的第一序列!

    真是牛大发了!

    朱标张了张嘴,有心谏阻,但是话到了舌尖儿,又吞了回去,父皇的安排,肯定有深意,与其做无用功,不如回去看小说,自从回到了京城,要十天才能送来一次,若是一不小心看完了,就要等九天!

    真是苦恼啊!

    该想办法把罗贯中给弄到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让宫里侍卫看着,看他还敢偷懒不!

    ……

    旨意来回,是需要时间的。柳淳抽空把老爹柳三叫到了大宁城。

    爷俩早早爬起来,青衣小帽,骑着毛驴,也没带着别人,径直出了大宁城,沿着大凌河向东北方向前进,大约走了二十里路,柳淳扯住了小毛驴,他徒步上了一处高耸的土岗,向四周望去。

    “爹,你看这里的环境如何?”

    三爷眯缝着眼睛,审视脚下的土地。

    大河流过,两岸树木密集,怪石很多,再往远处,就是相对平坦的土地,很是辽阔。河水清冽湍急,偶尔还能看到鱼儿跃出水面,天空不时飞过野鸡。

    葱葱郁郁,很是不错!

    “是块好地方!你让我看这个干什么?不会是想要买下来吧?”

    柳淳哈哈大笑,“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过不用买了,因为已经到手了!”

    “什么?”

    三爷大惊,“我说,你小子把这一片土地都买下来了?”三爷指了指河流的北岸,好大的一片土地。

    “准确说是两岸,全都是咱们的!”柳淳笑得比油菜花还灿烂。

    “啊!”

    三爷吓得差点坐下!

    奶奶的,这小子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惊天动地,吓死个人!

    “两岸的土地,怕是有几十万亩吧?”

    柳淳耸了耸肩,“没仔细算过,但是加上荒地,应该超过一百万亩!”说这话的时候,柳淳充满了自豪。

    土豪,土豪,有土才能称得上豪!

    他现在就是标准的土豪一枚!

    “你小子真是个疯子……不过爹很满意!”

    三爷扬天大笑,用粗糙的大手,不停拍儿子的肩头,仿佛要把他拍趴下!

    一年前,父子俩得到了吕家的几百亩田地。

    柳淳执意拿出来雇佣工人,而三爷一度想不通,凭什么把到手的土地分给别人?

    才短短的一年时间,五百亩变成了一百万亩!

    足足增加了两千倍!

    奶奶的,就算抢劫,也没有这么快啊!三爷就像是被凭空掉下来的大肉饼砸晕的乞丐,都不知道从哪下口了。

    “臭,臭小子!这么多地,你有什么打算不?要不要全都种上油菜?”

    “当然不行了!”

    柳淳摇头道:“爹,大宁这边的土地到底不如江南肥沃,必须采取轮作的方式。大凌河周围不缺水源,可以种植一年麦子,然后种一年大豆,再休耕一年,如此三年一个轮回……能够保证土地肥力,还能减少病虫害。”

    轮作的方式,早在《齐民要术》当中就有记载,根本不新鲜。轮作唯一的问题就是有没有足够的土地。

    恰恰大宁都司最不缺土地,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采用粮食,豆类轮作,在其他地方,可以用油菜,甜菜和牧草轮作。

    由于各种作物需要的养分不同,因此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而且不同作物也有不同的病虫害,采用轮作之后,能够避免病虫害积累……对于大宁来说,开发土地固然重要,但也必须防止过度开垦造成的沙漠化。

    因此,轮作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麦子、甜菜、油菜、大豆之外,还要种植牧草,要多养一些牲畜,尤其是驮马和耕牛,非常重要!我计划拿出三成的土地,建造一座牧场。对了,还要拨出两成的土地,建造几个作坊……”

    柳淳站在山头,颇有种指点江山的感觉,咱三爷的嘴角越咧越大,跟塞进去个苦瓜似的……这小兔崽子能赚钱不假,可花起来也不手软!

    几句话,就把一半的土地给分配出去了。

    “爹,我还打算在河边多种些果树,然后建立酒坊,酿酒!粮食酒就算了,我有办法能酿造出好喝的果酒……你说起个什么牌子好?长城牌怎么样?”柳淳面对着眼前的土地,笑得眼睛都没了。

    上辈子学的农业知识,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这么大的土地,随便他发挥,不要太爽哦!

    柳淳不断跟老爹说着自己的打算,除了这些寻常的项目之外,他还准备养殖蜜蜂,靠着青山绿水,没有任何污染,香醇的百花蜜,可是顶好的东西。

    还有蘑菇!

    口外的蘑菇,被称为一宝。

    柳淳打算研究一下,如何种植蘑菇,还有……

    他不断讲着自己的想法,三爷被儿子的天马行空给折服了。

    “按你的说法,再给你一百万亩地,也未必够用啊!”

    柳淳笑道:”那就再买呗!反正大宁都司不缺地,不够还可以去辽东购买!那边的女真生番都挺傻的,费不了多大的力气。”

    三爷大摇其头,家业兴旺,他当然高兴。可身为锦衣卫,三爷不免想起那些被老朱干掉的肥羊,又惴惴不安!别光顾着挣钱,却没有命花。

    “臭小子,咱们有这么多地,这么多产业,算不算豪强?”

    “这个……当然算了!”

    “那你知道陛下是怎么对付豪强的吗?”

    “打压呗!还有迁居,有的迁居到了凤阳,有的迁居戍边……咱们现在不就是在边地吗!陛下还能把咱们发配到哪里去?”柳淳笑呵呵道:“我觉得老爹是多虑了!”

    “屁!”

    三爷可不像柳淳那么乐观。

    “臭小子,你这次可是把锦衣卫得罪惨了,白白死了个纪同杰不说,辛苦布局,付诸东流。我看他们肯定要报复的,不说别的,假如他们往咱家后院埋一件龙袍,藏个玉玺,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我给锦衣卫留了股份!”

    柳淳依旧笑呵呵的。

    “爹,我们在大宁都司弄的叫商品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一样。我们需要把商品卖出去,才能生存!而要想顺利交易,就必须打点各路神仙。”柳淳道:“我已经想好了,只要锦衣卫愿意合作,每年让他们分去几万两红利,没有问题!”

    柳淳轻笑道:“锦衣卫明里暗里,养了那么多人,咱们陛下又是出了名的抠门,除了抄家之外,有别的来钱路子,我想蒋瓛是会同意的。到时候,您老就是北平的驻守千户,让陈叔驻守大宁,咱们就把这两处捏在了手里。往后送呈报的时候,多讲一点咱们的好话,也就不用担心陛下猜忌了。”

    三爷被说的目瞪口呆……这小子,他是早就想好了全盘计划,连锦衣卫都给算计进去了,甚至还打算哄骗欺瞒陛下!

    行!

    你小子是个人物!

    从制作军粮开始,柳淳是一步一步,抢占先机,从容布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柳家父子全都兴奋无比,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绕了一大圈,等到黄昏,才返回了大宁城。

    刚到衙门,就发现朱能焦急地等在这里。

    “柳兄弟,你赶快跟我回北平!”

    “有事?”

    “有大事!”朱能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告诉柳淳。

    “瞧陛下的意思,八成是要易储了,咱们王爷有盼头哩!”朱能憨憨笑着,假如王爷真能坐上龙椅,他也就一步登天了!
………………………………

第114章 大牢里个个都是人才

    “我想问你俩问题。”柳淳十分严肃地盯着朱能的眼睛。

    朱能怕怕的,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问,问啊!”

    “第一,这话是听谁说的?”

    “没有啊,是我猜的!”

    “第二,你跟别人说过没有?”

    “也没有,咱俩关系这么好,有好事当然先告诉你了。再说了,王爷让我来请你,也没时间跟别人说。”朱能很老实回答。

    柳淳终于长出了口气,抬头望着天空,阳光灼热,他凝望了半晌,突然转身道:“那个朱大人,咱俩能断交不?”

    “啥?”

    朱能吐血了,立刻愤怒道:“柳兄弟,你不带这样的,远的不说,你爹被纪同杰拿了,可是我救你们父子出来的,你就这么对待救命恩人,再生父母?我可是你的再生父母啊!”

    “你拉倒吧!”柳淳气得点着朱能的脑壳,“你还说再生父母呢?你简直是要人命的恶毒后妈!我问你,为什么说陛下要易储,谁告诉你的?”

    朱能被柳淳的态度吓坏了,委屈巴巴道:“圣人让王爷兼领大宁和辽东,同时镇守三处要地,难道不是陛下对王爷的器重吗?”

    “哦!”

    柳淳被这个消息也吓得不轻!

    不会吧?

    老朱真的打算栽培朱棣了?

    这个念头刚涌起来,就被否定了。

    光凭朱棣并非嫡子这一点,老朱就不可能立他。

    历朝历代的皇帝里面,几乎九成都是渣男……不过老朱家却出了许多专情的好男人,朱元璋算一个,朱棣算一个,还有那个倒霉的英宗朱祁镇,更有坚持一夫一妻的孝宗朱佑樘……屈指算起来,明代有情有义的天子,比例奇高无比。所以对于穿越女来说,真的别扎堆往辫子朝跑,稍微懂点历史,都知道明代的皇宫绝对要安全多了。

    而且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明代普遍从民间选择秀女,麻雀变凤凰的好事可是不少!

    话说回来,如果朱标地位不稳,总该有点迹象吧!这家伙还时常催稿,看得挺高兴的,一点不像要出事的样子。

    “你想错了!”

    柳淳毫不客气道:“动身吧,我这就去见王爷。”

    朱能挠了挠头,错了?

    哪里错了?

    燕王府的三卫最多能达到五万七千人,兼领两处,等于增加了十多万大军,手握如此雄厚的兵权,难道不是为了提携王爷?

    朱能觉得他有点理解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