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淳瞧瞧,都是大路货色,不由得迟疑,“公子,王府就吃这个?”
小胖墩摇头,“当然不是,这是过年过节才有的,平时只有一两道荤菜。”
“哦。”刘淳不由得惊叹,“王爷真是节俭啊!”
小胖墩托着肥嘟嘟的下巴,憨笑道:“是皇祖父,他老人家每顿只吃四个小菜,米还是亲自种的哩!”
朱高炽没撒谎朱元璋收到地方进贡的小米,十分可口,但朱皇帝害怕扰民,就告诉地方,他只要种子,在宫里自己耕种自己吃,不许地方再进贡了。
论起爱民,古往今来的皇帝,朱元璋称第二,没人称第一!
“原来陛下也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刘淳嚼着鸡腿,含混道。
突然,道衍探头,凑到了刘淳的面前。
“年轻人,这些菜肴尚且看不到眼里?你吃过更好的?”老僧笑得让人发毛。
刘淳连忙警惕道:“没,没吃过,只是听过!”
“你听谁说过?”老僧又追问了一句。
这时候朱棣也走了过来,冷冷道:“本王也很想知道,据说你只是山民之子,从小生活在深山,连外面是哪一年都不知道!莫非是有天授吗?”
刘淳总算是明白过来,朱棣这是来逼宫问案了!
丫的警惕心还真强!
一套广播体操就引来了他的怀疑,朱老四,你活得够小心的!
刘淳把啃光的鸡腿骨扔在了一边,抹了抹手上的油脂,坦然道:“我本不想说的,可王爷问了,只能如实相告,我是郭氏传人!”
“郭氏?什么郭氏?”朱棣还迟愣中。
道衍却惊呼起来,“郭守敬?他是你什么人?”
刘淳脸不红,心不跳,“算起来应该是师爷,或者祖师爷!”
“哎呦!”道衍的眼睛冒光,惊喜交加,“找到了,居然真的有郭氏传人活着!”
朱棣头一次见到道衍如此失态,这老和尚别是中邪了吧?
在这一刻,道衍居然忘了燕王的存在,急忙蹲在地上,虚心请教,近乎谦卑,“小友,能否给老,呃不,是小僧,给小僧指点《授时历》当中的招差法,小僧感激不尽!”
………………………………
第11章 柳三的珍藏
傍晚时分,朱棣父子,还有道衍和尚,才依依不舍离开军营,尤其是老和尚,那更是如痴如醉,半点矜持都没了。
上马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个屁蹲,爬起来拍拍土,还在笑呢!
朱高炽吓得不轻,偷偷凑到了朱棣的耳边,“父王,他不是病了吧?”
朱棣摇了摇头,感叹道:“这就叫朝闻道,夕可死!吾儿可是交了个了不起的朋友啊!”这一次朱棣是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连带看朱高炽的眼神都温和了许多,自己这个胖儿子,还真是个小福星!
“居然是郭守敬的传人,这回可捞到了宝贝!”
朱棣意味深长道。
这个郭守敬是何许人也?
有什么了不起,值得朱棣如此推崇?
其实换成别的藩王,倒未必这么失态,可朱棣不一样,他身在昔日的元大都,在这里,有太多郭守敬的痕迹!
首先,大都城是郭守敬督造的,朱棣每天住的王宫,是人家留下的。其次,大运河,从通州到大都积水潭,这段叫通惠河,也是郭守敬修的。
北平的粮饷供给,全都靠着运河,朱棣几次去查看,亲眼见过郭守敬修的闸坝、斗门,美观实用,过了一百年,还能泽被苍生!
只有两个字:佩服!
郭守敬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昏暗的元朝历史,少有的亮色!
他是河北人氏,家学渊源,从小聪敏好学。郭守敬的学问不限于儒家的典籍,他精通天文,算学,甚至懂得水利工程。
在二十岁时,他亲自指挥,疏浚了家乡的河道,修复了淹没多年的石桥,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到处修渠建坝,灌溉农田。
后来郭守敬又进了工部,参与修订新的历法。
郭守敬如鱼得水,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圭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在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
前后完成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堪称著作等身!
而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授时历》,准确程度令人发指,几乎和后世通行的公历相差无几!
毫无疑问,郭守敬是了不起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实干家,科学家!他的成就完全可以和沈括相提并论,远不是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迁客骚人能比肩的。
郭守敬虽然侍奉昏暗的元朝,但是他十分幸运,官至宰相不说,还足足活了86岁,堪称福寿双全。
只不过在郭守敬死后的三十多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推翻了他效忠一辈子的大元朝。
郭守敬的后人也在战乱之中,失去了踪影,至于他的著作,也闪失大半,残存的一些书稿,也因为太过高深,没人能看得懂。
朱棣在看了郭守敬修的运河之后,就十分感慨,如此天纵之才,怎么就生在了大元朝?若是他能晚生一百年,替大明效力,那该多好啊?
想归想,元末的混战已经摧毁了一切,朱棣根本不奢望了。
可谁能想到,突然从天而降一个郭守敬的传人!
朱棣的兴奋,可想而知!
难怪他懂炼体之法,郭守敬活了86岁,身强体健,能没有两下子吗?至于天文算学,那更是郭氏的看家本事!
“道衍大师,你看这小子信不信得过?”
老僧哈哈大笑,“殿下,信不信得过,又能如何?老衲跟他谈了一个下午,所获颇丰。小小年纪,能如此精通算学,除了郭氏传人,老衲实在是想不出别的可能!”
道衍笑得十分开心,他精通儒释道,也懂得天文,可跟郭守敬没法比。老和尚关心《授时历》,关心天文,还有个更深层的想法……皇帝被尊为天子,谁能当皇帝,要看天命,当了皇帝,还要敬畏天变!
可以说,皇权的神圣,都跟虚无缥缈的天挂在了一起。
百年来,最懂得“天数”的就是郭守敬!
如果会了郭氏之学,就能随意支配天命!要知道,根据《授时历》可是能推算天狗食日的!
道衍对郭氏传人的兴趣,远比朱棣大得多!
假如刘淳在此,保证啐老和尚一脸!
丫的郭守敬的天文学是探索真理,你老和尚可好,居然拿来大搞天命迷信,简直南辕北辙,侮辱了天文学,都能把郭守敬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道衍不在乎这个,他到了北平之后,就只做一件事——不断劝朱棣夺嫡!
“王爷,如今天降奇才,辅佐殿下,足以证明殿下乃是不二人选,老僧斗胆……”
“闭嘴!”
朱棣的眼珠充血,变得十分可怖!
“道衍大师,你当本王的剑,不能杀人吗?”朱棣身躯微倾,不由自主握紧了剑柄,似乎下一秒就会拔剑杀人,血溅五步!
老僧却是淡然发笑,“王爷若是想取老衲的臭皮囊,只管动手就是,不过老衲纵然身死,也会在梦里时刻提醒殿下的!”
奶奶的,这就是传说中的阴魂不散吗?
朱棣是真的无语了。
摊上这么一块执着的滚刀肉,他也没有更好的法子。
“大师,俺朱棣和你无冤无仇,你何必害我?”
道衍正色道:“天子之位,有德者居之,殿下乃是圣人之子,为何不能夺取?”
朱棣心里苦笑,“大师,俺求你了,以后千万不要说了,父皇认定的事情,没人能改变的。若是大师执意胡言乱语,朱棣也只有无礼了!”
本来见到了郭氏传人,朱棣心情不错,结果让道衍一搅合,顿时意兴阑珊起来……说实话,哪个皇子没梦过当皇帝啊!
问题是朱元璋就是个顽固的老农,他把天下视作自家的农田,惩治贪官污吏,就像是拔出野草一样自然。
即便身为儿子,想了不该想的,做了不该做的,也会被老爹当成“杂草”,朱棣可不觉得他有大哥的好命!
道衍和尚看着朱棣的背影,嘴角上翘,“殿下,老衲穷其一生,必定辅佐殿下登基,除死方休!”
老和尚摸了摸怀里的草纸,等过几天,他还准备去请教刘淳,从这小子嘴里多弄点天文知识出来,终有一天,他会说服朱棣的!
道衍把希望寄托在刘淳身上,却不知道刘淳此刻正面临着老爹的盘问!
柳三坐在他的对面,冷笑连连。
“你小子撒谎!”
刘淳低头道:“我的确撒谎了,可我当时也不知道你是好是坏,没法告诉你真相,我道歉,对不起!”
“呸!”
柳三狠狠啐了刘淳一口,“你个小兔崽子,就别跟我扯谎了,你才不是什么郭氏传人!别往自己脸上贴金!”
这一次刘淳真的害怕了,他一直在思索,该给自己安排个什么身份。没有人的本事是无缘无故来的,他搜刮肚肠,发现郭守敬的时间最贴近,而且因为战乱冲击,无从考证,他就编了个郭氏传人的身份。
果不其然,冷静如燕王,诡诈如道衍,全都被他骗了。
只是憨憨的柳三,他怎么就咬定自己是假的?没有道理啊?
“哈哈哈!”柳三突然大笑,“小子,你编的挺好,可谁让你倒霉,遇上了我!”柳三探头,对着刘淳道:“告诉你吧,当年收复大都,我可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就是我,亲手杀了所有的郭家人!”
“啊?你把他们都杀了?”刘淳惊问!
柳三坦然道:“他们祖上替鞑子效力,享受荣华富贵,难道还不该死吗?”
“该!该!”
刘淳还能说什么,假如当年他也是其中一员,没准杀得比柳三还狠,只是郭守敬的著作遗失,太让人遗憾了。
这时候柳三突然道:“当年我从郭家拿出来两个木箱子,小子,你想瞧瞧不?”
………………………………
第12章 地主家的儿子
柳三突然变得很乐于讲故事,讲他自己的故事。
或许是没了未来的人,都喜欢追忆过去吧!
那是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解决了南方所有对手之后,老朱挥军北伐,三路大军,驱逐逆元,虎视雄哉!
那一年柳三才二十三岁。
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不服!
大都的城墙多高啊?外面还有护城河,还有矮墙,壕沟,一道道的艰难险阻,要拿人命来填的!
据说上面已经准备死个几万人,硬生生拿尸体堆出一条路。
三爷和他的弟兄们二话不说,带着扒城索,在拂晓的时候,趁着元兵疲乏困倦,越过了重重阻拦,一口气冲到了城下,用扒城索,上了大都城头。
三爷一口刀,血战八方,足足砍死了七个鞑子!
后续的明军,沿着他们开出的道路,一口气杀进城中,轻取了大都!
“就是那一回儿的先登之功,我才入选拱卫司!”柳三抓着络腮胡子,眯缝着眼睛,仿佛看到了昔日英雄了得的自己!
“我进城之后,就是杀鞑子,见到一个宰一个,杀完了鞑子,就杀鞑子的走狗!杀了七天七夜,杀得血流成河!”
三爷激动挥舞手臂,“小子,你没有见到,为父当年那叫一个威风!狗鞑子,他们让我变成孤儿,我就让他们绝种!”
很残酷,但刘淳就是觉得带劲儿!
大丈夫快意恩仇,挥剑斩仇敌,就该像三爷这样!这才是真汉子!
可问题是三爷杀得太猛了,怎么连郭家人都给宰了?
柳三挠了挠头,他探身道:“小子,你跟我说实话,郭守敬真的那么厉害?”
“那是自然,李白杜甫一般的文人,历代都有几个,可像郭守敬一般的科学家,要好几个朝代,才能出一个,你说珍贵不?”
“这样了!”三爷困惑了,“那个郭守敬那么厉害,他的后人可不怎么样啊!”
敢情三爷并没有真的滥杀无辜……他打听过了,周围的百姓都讲,郭家有的是钱,而且还为富不仁,放高利贷,专门跟色目人勾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就在大明北伐之前,郭家还捐了三万两给王保保募兵。
杀他们,咎由自取!
刘淳惊道:“你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都过去二十年了!”
柳三翻了翻白眼,他怎么可能忘了!
弟兄们杀进郭府,自然是要弄点外快,他抓到了最大的一间房子,在柜子里找到了两个沉甸甸的箱子,上面用紫铜的大锁锁着,一时也打不开。
要不说当年三爷还年轻,没什么经验,他只当这是两个装宝贝的箱子,立刻喜滋滋据为己有,还挖了个大坑,给埋了起来,生怕别人发现。
柳三因为立功,被升为小旗,又入选拱卫司,当时北平的空房子多,分给了他一套。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三爷使出吃奶的劲儿,把两个箱子弄回了住处,满怀着期待,用利斧劈开了锁!
金子呢?
银子呢?
有珍珠没?
玉石在哪里?
……
等到把箱子打开,三爷的希望全都落空了。
满满的两大箱书稿,根本没有别的!
“我他娘的就没干过那么亏本的买卖!”现在提起来,三爷还咬牙呢!
刘淳能想象到,当时老爹的脸该多绿!
到底是年轻,刘淳强忍着笑问道:“你没有一气之下,把书稿都给烧了?”
“怎么没想!”三爷气哼哼道:“正好赶上圣人降旨,要登基称帝,拱卫司的人都要应天筹备。我就把两个箱子留在了北平,房屋也给封了起来。后来我经常到北平办差,也认识了几个字,知道书稿珍贵,也就收藏起来,我还琢磨着等以后有了儿子,让他好好读书,把书稿给他当传家宝呢!”
柳三气哼哼道:“谁能想到,三爷当年白忙活,居然便宜了你,莫非说真的有天意吗?”
刘淳不知道有没有天意,但他知道,假如真的有郭守敬的书稿,他这个郭氏传人,就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了。
“你可真是我亲爹!”刘淳感动得稀里哗啦,世上就没有这么巧的事了!
柳三黑着老脸,当年杀光了郭家人,也打听了,自从郭守敬之后,郭家就没有什么出息的人物了,怎么可能教出一个厉害的传人!
“臭小子,这要是放在几天前,我早把你塞进诏狱,严刑拷问了!”三爷咬着后槽牙道。
是啊,十天前,三爷还是正儿八经的锦衣卫,一心为国尽忠,谁能想到,转眼之间,他就丢了饭碗!
“孩子!”柳三的声音突然低沉起来,他目视着前方,眉峰微蹙,困惑道:“按理说,你攀上了燕王,算是交了好运,我也就放心了。可,可我这心里,总是不上不下的,说不出来的憋屈!”
刘淳笑了,他伸手搭在老爹的背上,爷俩很自然勾肩搭背,刘淳轻笑道:“锦衣卫身为天子亲军,圣人一道旨意,就给罢免了。跟着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个藩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容易的。”
柳三深以为然点头,可又突然怒视刘淳,骂道:“你小子别胡说,天子还是圣明的,关键是身边有小人!没错,就是小人!”
到了这时候,柳三还是忠心耿耿,刘淳真有点无语,只能顺着他道:“你说的都对,那燕王身边,就没有小人吗?”
“有!”柳三切齿咬牙,“那个病和尚,就不是好东西!长了个三角眼,一副杀人的模样,小子,你以后可要小心才是!”
真不愧是多年的锦衣卫,老爹的眼力不差!
刘淳轻笑道:“说实话,我没打算进燕王府,至少现在没有这个心思。”
“为什么?”柳三大惊,“你不去燕王府,还能去哪?”
刘淳把头扬起,傲然道:“我也是堂堂男子汉,干嘛总想着依靠别人?我现在去燕王府,什么都靠着人家恩赐,有什么意思?身为郭氏传人,我一身的本事,点石成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干嘛不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
三爷突然被戳到了痛处,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他十几岁就随着朱元璋,到处征战,杀敌不少,缴获的战利品也够多,可三爷总觉得他是锦衣卫,世代传承,捧着金饭碗,用不着小心仔细。他的钱不是送给了战死弟兄们的家人,就是拿去赌博,喝酒。
二十几年下来,三爷回头看看,虽然没欠债,可什么都没落下。
结果圣人降旨,废了锦衣卫。
唯一的指望断了,天都塌下来了。
在锦衣卫中,有不少和三爷一样的汉子,若非如此,朱湖为什么要一头碰死,那些锦衣卫弟兄为什么要拼命?
除了当锦衣卫,什么都不会干!
刘淳就不同了,他心眼活泛,有太多来钱的路子。
“做人就要像兔子一样,平时多挖几个窟窿,能当官就当官,不当官还能当富家翁。要不人家文人都讲究耕读传家呢,就是这个道理!”
刘淳是侃侃而谈,只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拄着下巴,无奈道:“我手上什么都没有,要不就只能向燕王伸手了。”
柳三眉头紧皱,似乎想起了什么,“其实我还有一块地,能有几十亩,就是不值什么钱罢了。”
………………………………
第13章 做一个耕田的人
“你还有田?”刘淳大惊。
柳三一副看白痴的样子,不屑道:“你忘了天子是靠什么起家的吗?”
刘淳讪讪地挠了挠头,这谁不知道啊,九个字的秘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实研究朱元璋的发家史,他争霸天下的条件并不好。相比之下,同样草根出身的汉高祖,是占据了天府之国,然后出秦川,夺天下。
而朱元璋以淮西应天为基业,四周强敌环视,陈友谅、张士诚都不是弱子,而且又没有地利之险,连生存都有困难。
条件更好南唐被北边压着打,一直打到了亡国。
可老朱不信邪,压着四周打,打服了南方不说,还北伐中原,一直打到了大都,打到了长城一线!打出了铁桶一般的大明盛朝!
就问一句,牛不?
老朱的办法说穿了也简单,就是一手刀剑,一手锄头。
占领了应天之后,专门设立营田司,十万大军埋头屯田,所产粮食,不但能供应军中需要,每年还能结余上万石。
有了存粮,老朱所到之处,自然可以轻徭薄赋,于民休息,而不是像李自成一样,靠着抢掠大户,过着流寇的生活。
这样一来,老朱越打越强,一统天下也就没有障碍了。
登基之后,朱元璋更是把成功经验推行天下。
在边疆地区,设立军屯,养百万大军,不费朝廷粮饷。还从人口稠密地区,不断移民,开荒种地,积蓄粮食,增加国力。
这就是老朱登基以来,一直干的事情。
“自从两宋以来,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又增加了兵和僧,成为六民!”柳三按着大腿,说起老朱的英明睿智,那叫一个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陛下说了,僧人不事生产,兵将虚耗国帑民财,都要不得。所以他老人家极力恢复古之四民。我大明的将士不但要能打仗,还要会种田,按照军功品级,都有分地,为父当然不例外了!”
柳三在夺取元大都之后,就升为小旗,后来进入拱卫司。他这个人脾气不好,又不愿意巴结上官,什么好事都捞不到,别人都混成了千户,指挥使,他才是区区一个总旗。当然了,锦衣卫的总旗,放到外面给个千户都不换。
要不是被废了,三爷才不会在乎那点田地呢!
“是这样的,我是锦衣卫的秘牒,明面上,是隶籍白羊口千户所的军户,上面也给我了分了田,具体多少,就不知道了。”
刘淳听得头大,“那可是田啊,好几十亩呢!你就不过问?”刘淳气急败坏。
要知道上辈子刘淳可是花了大价钱,鞋都跑坏了好几双,才找到一处不到十亩的山沟,盖了养殖场。
柳三居然有几十亩田,还不知道珍惜,说他什么好!
三爷哼了一声,心说小子,你懂个屁!
这北方的土地,因为元鞑子圈占,变成了牧场,多年不耕种,非常贫瘠,雨水也少,几十亩地,也收成不了几石粮食。
而且三爷经常外出办差,哪里能管得过来。当时北方人少,租也租不出去。
再有别看老朱给的俸禄少得可怜,但身为锦衣卫,总有些来钱的路子。过去三爷实在是看不上这点田,更不愿意浪费精力。
要不是落魄了,他都想不起来!
刘淳可不这么想,就算种地收成不多,还可以搞养殖,盖个作坊,鼓捣点发明啥的。他就不信了,还变不出钱来!
“咱们好好经营,争取三年富农,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