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这家伙又一想,冯家大房虽然完蛋了,可冯胜还是当朝名将,手握大权,如果他从外面回来,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
结果这小子就冒了个坏水……他私下里准备了药,想要下到冯姑娘的茶杯里,然后再把车夫叫来……弄成一个私通的场面,这样一来,他休妻就名正言顺,冯家女儿犯错在先,冯胜也没法把他怎么样……
多天才的计划!
只是这小子没有料到,居然让冯姑娘的贴身丫鬟听到了,她把事情告诉了小姐……一直隐忍的冯姑娘终于爆发了。
她把渣男捆起来,装进马车,带到了秦淮河,然后租了一条画舫,就在这家伙最喜欢去的地方,割破了手脚的血管,让他眼睁睁看着,浑身的血流干净,在惊恐中死去。
冯姑娘将尸体丢到了河中……至于如何做成溺水而亡,这就不得而知了。当毕竟冯家势力摆在那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没什么太大的难度。
亲手杀了丈夫之后,冯姑娘就一直住在庙里修行,有人说她是忏悔赎罪……其实也没错,只是冯姑娘是想自己母亲忏悔,假如她能早点硬气起来,母亲就不会被那个畜生气死了。
“这么说,这把匕首,就是割开了那家伙血管的……凶器?”
徐妙锦微微点头,小丫头也挺怕怕的。
“冯姐姐说了,若是再有人辜负了她,就,就用这把匕首,把肉一片片割下来……”
柳淳打了个冷颤……真是个母老虎啊!
而且还是性格怪异,受过伤害的母老虎……在这一刻,柳淳都有些后悔了,要不让老爹换一个人吧?
“冯姐姐人很好的。”徐妙锦生怕柳淳改变了心思,“我跟你讲,冯姐姐送了个这把匕首过来,应该还有一层意思。”
“什么意思?”
“刀子嘴,豆腐心呗!”徐妙锦瞪着眼睛道:“真的,相信我,我不会还柳千户的……冯姐姐虽然出身将门,看起来脾气很大,其实她的心很软的,若非如此,也不会一直容忍那个畜生胡来。假如在洞房花烛的时候,就给他一顿家法,那个畜生哪里还有胆子在外面沾花惹草!冯姐姐就是吃了太老实的亏了……”
徐妙锦怕柳淳误会,忙道:“我的意思是冯姐姐还是那个善良的冯姐姐,只是这些年人情冷暖,让她不愿意相信外人了。假如柳千户能真心对她好,会捂热乎的。”
柳淳想了想,两手一摊道:“你说的有理,不过究竟我爹会不会答应,还要听他的意思,我现在就写信。”
柳淳立刻修书,把情况如实讲述了一遍,他重点提到了冯姑娘曾经杀过丈夫……毕竟克夫的女人就够吓人的,来一个弑夫的,也不知道三爷能不能顶得住!
柳淳等了些日子,终于收到了三爷的回信,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此乃将门虎女,快意恩仇,丧尽天良之辈,人人得而诛之!
啥也不用说了,老爹都夸上了,能不同意吗?
往后啊,家里头就要多一个母老虎了……柳淳总觉得有点毛骨悚然,罢了……要不就搬出来住吧……反正这么长时间,他也经常住在外面,偶尔见一面,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老爹一把年纪,好容易当一回新郎,这个婚事可不能应付了事,算是他给老爹的一份礼物!
“你说什么样的婚礼,才算隆重啊?”
徐妙锦认真想了想,“婚礼的场面花销,自然是越大越隆重,宾客的地位越高越好……对了,若是能得到天子赐婚,那就再好不过了!”
柳淳一听,颇为心动,可转念一想,老爹地位太低,冯姑娘又是二婚,朱元璋未必愿意当这个媒人。
“你去找太子哥哥吧,他人最好了,冯姐姐受的苦,太子哥哥也知道一些……他会帮忙的。”
徐妙锦显然十分热心,甚至有些过分了……又不是你亲爹,怎么比柳淳还来劲儿啊!
不过去找朱标,的确是个办法。
小爷辛辛苦苦,替你们爷俩弄出了皇家银行,赏赐没有,感谢的话也没有,也太过分了!别的不说,就凭着这份功劳,换一个赐婚,不是难事吧?
柳淳气势汹汹,来求见朱标。
他这一来,朱标倒是十分热情,满脸都是笑容。
“这些日子忙得晕头转向,都忘了请你过来了……正好,我这里有一件事,要请你帮忙参详!”
柳淳瞬间脸黑了,我还没说事呢,倒让朱标抢先了。
“是这样的,上次父皇六十圣寿,因为对辽东用兵,结果草草了事……现在有了银行,内帑也算充裕,又灭了北元,我大明蒸蒸日上。我打算借着父皇的圣寿,大办一场,一来是尽孝心,二来,是宣誓天威……对了,还有不少藩属国的使者要来。父皇还打算公布不征之国的名单,昭示属国,这可是天大的恩典!”
朱标热情洋溢,说了好一会儿,然后冲着柳淳笑道:“那个你也清楚,这么大的盛典,恳请少不了花钱的地方……朝廷虽然有些钱,但毕竟不能随意支用,所以嘛……”
柳淳能不明白吗?
所以你给你爹做寿,让我出钱!
朱标啊朱标,你怎么堕落得这么快啊?
………………………………
第147章 被误会的朱元璋
“殿下,你看陛下那么节俭,你又那么孝顺,怎么会违背陛下的意思……所以,臣觉得简单隆重就好,真的,不用铺张浪费!”柳淳可不想当冤大头,而且面对朱标,他的胆子更大了一些。
“不!”
朱标这一次非常顽固,他摇头道:“柳淳,你不用拿话挤兑我,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这不是北元彻底覆灭,朝廷的边防压力骤减……父皇的意思是趁机向藩国宣示天威,昭告天下,列出不征之国,从此永享太平……这要是自己人关门过寿,也就无所谓了。有那么多的外客,自然要顾及体面,不能失了威风。”朱标义正词严道。
柳淳听到不征之国,就想起了倭国……也不知道老朱脑子抽了咋地,怎么会把倭国列为不征之国!
“那个殿下……若真是要显示威风,震慑属国,光有排场还不够,还必须亮出实力……另外呢,臣觉得光是给恩典,列出不征之国,不足以感动藩属,还要有更大的诚意才行。”柳淳说得煞有介事,仿佛真的替藩属国考虑一般。
“哦?你还有什么好点子?”朱标好奇道。
“臣觉得应该弄一个贸易同盟啊!”
“贸易……同盟?”朱标沉吟道:“你想跟这些藩属做生意?”
“殿下英明。”
朱标一听,下意识摇头,并且沉着脸,轻咳道:“那个柳淳啊……我提醒你啊,别没事总跟父皇对着干……我天天替你说好话,费心思周旋,挺不容易的,别给我添乱了。”
朱标都觉得委屈……自从母后去世之后,他就凡事尽量顺着老朱,不惹父皇生气……可自从柳淳冒出来,老爹天天跟他吹胡子瞪眼,为了保住柳淳,他都不知道挨了多少骂了。
可偏偏这小子鬼主意不断,还总是惹祸的点子,你小子就不能消停点!
让我少挨点骂吗?
看着朱标便秘一样的表情,柳淳猛醒,貌似还有海禁一说啊!当初徐妙锦就提过,自己怎么又忘了,难道是最近太顺了,有点得意忘形?
海禁!
提到这个,柳淳有郁闷了……朱元璋啊朱元璋,怎么总是给自己添乱呢?
滥发宝钞,把纸币信用都给败坏了,弄得他开设银行,举步维艰……想要对海外藩国下手,他弄个不征之国,想要出海做生意,他来个海禁……朱重八啊,你就是挡着小爷财路的王屋和太行啊!
柳淳弄很好奇,他觉得有必要弄清楚朱元璋到底怎么想的,是不是真的打算彻底放弃海洋,只是专心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总觉得朱元璋不应该这么鼠目寸光!
朱标有心让柳淳帮忙操持寿诞,自然愿意解答疑惑……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就下旨,罢了太仓黄渡市舶司,在洪武七年,又撤消了福建,浙江和广东三处市舶司,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二月,命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诸城,禁民入海捕鱼……每隔几年,老朱就要颁行一道海禁命令,而且越来越严格……
老朱不但严禁入海通商,还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父皇也有他的无奈。”
朱标叙述了海禁过程,然后叹道:“国初的时候,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退到了海上,与海盗勾结,为祸东南……当时朝廷全力对付北元,只得暂时废除市舶司,防止百姓跟逆贼勾结,以致尾大不掉……”
经过朱标的讲解,柳淳似有所悟……朱元璋最初的海禁,是为了国防需要,属于临时措施,远非国策。在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胡惟庸案,其中有一条罪名就是通倭,朱元璋担心胡惟庸的余孽逃去海外,因此又严禁濒海民私通外国,派遣汤和等人巡视海疆,也是这个原因。
而且朱元璋的海禁,除了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刚刚经历战乱,急需恢复生产,老朱把商业需求压缩到了最低,让所有劳动力都全力以赴,开荒种田,充实府库。
海外贸易,自然被视作人力资源的浪费,被严厉禁止。
“殿下,历次海禁,主要说不许濒海民众下海,打渔通商,那朝廷呢?是不是也不许出海?”柳淳反问道。
朱标笑着摇头,反问道:“连朝廷都不许出海,那如何跟藩国通贡贸易啊?”
柳淳不由得豁然开朗,果然是这么回事!
明初的海禁的确存在,可海禁禁的是百姓,而不是官方,也不知道哪位天才,把海禁跟闭关锁国画上了等号!
朱元璋才没有那么傻,而朱棣的七下西洋,也是官方贸易,只是规模比他爹大了无数倍而已,本质上没有任何冲突,完全是一脉相承。
只是到了后来,文官商人越发觉得官方贸易不过瘾,宫里把钱赚走了,他们没得到多少好处……就扭曲祖训,所谓海禁,变成了禁官方贸易,至于民间,那是一路绿灯,越做越大,要不然哪来的那么多东南富商!
由此可见,掌握舆论和话语有多重要,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是非颠倒,人妖不分……
所谓海禁,跟不征之国,正是老朱对外战略的体现,放在一起看,就会一目了然。
国初以种田,恢复国力为主,所以有了海禁……而对外的威胁当中,以北元残部为主……老朱说过,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老朱的意思很明白了,四夷跟大明有山海阻隔,对方没法威胁大明,而大明呢,也不方便轻易攻击……当然了,假如有人敢冒犯大明天威,忍无可忍,那也就不需要客气了。
老朱是不是一味忍让,被动挨打呢?
显然不是!
朱元璋觉得山限海隔的诸夷是高丽啊,倭国啊,安南啊,还有其他一大堆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国家……这些都无足轻重,大明的重点,要防御胡戎,因为这些草原部落跟西北土地连接,从秦汉开始,历代战争不断,必须要选派精兵良将,时刻戒备。
听完了朱标的解释……柳淳突然很泄气,真的!
不管是海禁,还是不征之国,老朱跟历代沿袭的策略,没太大的差别,也不知道那些故意歪曲朱元璋意思,非要把洪武帝说成保守固执,甚至蛮不讲理的史学家,是安了什么心思?
既然老朱不是铁板一块,榆木脑袋,那就有商量的余地。
“殿下……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私人是不准海外贸易的,朝廷可以做这件事情。”
朱标点头,“是的。”
“那皇家银行算不算朝廷?”
“这个……皇家银行自然是父皇的!”朱标心说,这小子果然要插手了。
“那是不是由皇家银行出面,就可以和海外藩国做生意了?”
朱标思索了一下,摇头道:“柳淳,你这是想把银行变成市舶司啊……我看父皇未必能答应。与海外贸易,固然有利可图,但我大明立国不过二十年,百姓依然以耕种务农为主……若是太多人经商,会动摇国本的!毕竟东南跟大宁不一样,这里人多地少,多种一亩桑,就要少种一亩粮,若是赶上了饥荒年景,那又该如何是好?桑丝不能当饭吃。”
“哈哈哈!”
柳淳突然大笑起来,“殿下英明……这也就是臣要让皇家银行介入的原因……”柳淳探身,喜滋滋道:“殿下,丝绸,瓷器,这都是天朝仅有的好东西……过去通过市舶司,并没有卖出好价钱。假如让皇家银行负责海贸。我们走精品路线,少量采购,然后以更高的价钱,卖给藩国……总利润没变,货物却少了,耗费的人力和土地也就少了,不会影响到粮田的。”
柳淳所讲,就是统一对外出口的概念,避免自己人互相竞争,以至于卖不出好价钱。而且垄断了货源,还能成倍提高价格……对本国老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没问题,至于外国,对不起了,物美不美放一边,价钱是绝对不能便宜的。
敢不服,那就把“不征之国”,变成“必征之国”!
郑和是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考虑到靖难之役带来的损失,以洪武晚年的国力,组织一支“郑和船队”,并不是难事,而且就算打五折,打三折、一折,也足以横扫海外诸国了。
朱标眼睛放光,不得不说,柳淳这小子,真是个鬼才!
“好,跟我进宫,就算挨父皇的骂,我也要替你说话,恳请父皇同意你的提议!”朱标仿佛舍生取义的勇士,直奔奉天殿杀去,柳淳在后面跟着,嘴却撇到了一边……说的那么大义凛然,信你才怪!
要不是有暴利,你会急吼吼去见你爹?
瞧着吧,这次向海外贸易,大头儿还会进你们爷俩的腰包,我也就是个喝汤的命,苦啊……
顶点
………………………………
第148章 大家一起来赚钱(求订阅和月票)
朱元璋绝对是个精力值超出常人好几倍的怪胎,也许是年轻时候苦出来的,他能连续几天只睡一两个时辰,而且不光是处理政务,还能练习拳脚功夫,诗词书法,样样不落。
他知道自己读书不多,因此当了皇帝之后,经常恶补,还真别说,二十年下来,老朱书法相当有造诣,而且还能写诗,填词,写文章……虽然他的诗作不甚工整考究,但光凭着“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两句,就足以在历代帝王之中脱颖而出了。气魄之大,绝对能进前五。
老朱还有自己的文章理论,他喜欢古朴务实的文章,对于那些卖弄文辞,空洞华丽的东西向来不喜欢,甚至还痛责过茹太素。
这也就罢了,近几年宫里还有段有小公主,小皇子诞生……鬼知道这位花甲老人是不是一天有48个小时!
不过最近朱元璋除了日常的政务,把其他事情都给推掉了,全心全意,研究银行。
他发现这玩意太有意思了。
投进去的储备金,一两没动,换句话说,等于没付出什么真正的本钱,可币值愣是被稳住了,而且商民百姓,都趋之若鹜,争相存款,可不单纯是报答天子之恩这么简单,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自从他降旨之后,陆续有商人建立账户,跟大宁方面进行交易。
柳淳带来的货物出手了大半,同时又采购了上百万石的粮食,还有许许多多的绸缎布匹……按理说,这是巨大的金流,依照过去的经验,即便使用宝钞,也要费不小的力气。可现在都不用了。
只是通过核算之后,在交易各方的账户上,进行加加减减,就足够了。
依旧没有用到货币。
不但如此,因为银行交易,账目清楚,收起商税,比以往容易太多了。柳淳第一次只送来了3000贯,而目前每天都有5000贯,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1万贯。
说起来是不少的钱,可依旧见不到现钱,道理很简单,银行存款有息,这些商税暂时用不到,就被老朱放在了银行里吃利息……
朱元璋干的轻车熟路,没有半点犹豫,似乎本来就该是如此。
可老朱也清楚,目前银行发出去的新币,已经远远超过了准备金,假如所有人都拿着新钞前来挤兑,他的那些准备金怕是就要一两不剩了。
显然,这种假设不成立,如果出现挤兑的情况,老朱肯定要出手制止的。但是银行对老朱来说,还是个有用的东西,他频频出手,银行信用肯定要垮掉。所以,为了银行安全运行,就约束着老朱,不能过多插手。
偏偏朱元璋又是个偏执狂,他最讨厌就是超出自己控制的东西。
所以这些日子,他发了疯似的研究银行,可结果很不幸……依旧没有参透其中的玄机。
朱元璋对银行是又爱又恨,连带着对柳淳也没什好脸子。
这个臭小子来了,一准没有好事!
果不其然,朱标把柳淳向外藩通商的打算说了一遍……老朱立刻就黑脸了。
“柳淳,这些日子不断有御史弹劾你,说你纵容商贾,败坏人心,舍本逐末,罪莫大焉!朕已经把这些奏疏都留中不发,你怎么还敢提出这种建议,就不怕吐沫星子把你淹死吗?”
柳淳满腹委屈,“陛下,臣是一心谋国,为了陛下着想,是本着天理良心,提出建议。若是陛下不愿意采纳,就请陛下准臣返回大宁。”
“回去干什么?”
“种地,养——豚!这是臣的理想啊!”柳淳敢说,这时候他要是讲养猪,老朱就能掐死他!
就这样,朱元璋也是气急败坏,“太子,你听听,这小子说的是人话吗?朕不用他的建议,就是朕坏了良心呗?还要去种地,朕问你,天底下,可有你这么奸猾可恶的农民吗?”
老朱破口大骂,柳淳也不往心里去,他已经摸出一点老朱的脾气了,别管多了不起的人物,也逃不过俩字:真香!
我就不信,老朱能放着唾手可得的暴利不要!
果不其然,等老朱骂够了,黑着脸道:“你有办法不占用粮田吗?”
柳淳心里暗笑,你早点说不就完了,何必绕圈子。
“陛下,臣觉得可以先确定出口的数额,然后推算出所用的原料,根据各地的情况,依照合理价格采购。要说完全不影响粮田,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在保证基本的粮食产量前提下,增加百姓收入,更能充实国用。”
老朱耐心听着,这小子就算有万般的讨厌,可办事的本事,真没得说!
终于,老朱哼了一声,“就算你说的可行,那外藩皆是不毛之地,蛮夷之乡,他们哪来的钱,购买上国货物?”
老朱这又是吃了自以为是的亏。
“启奏陛下,自唐宋以来,包括前朝,东南海贸繁荣,而凡是海贸发达的地区,皆是豪商无数,巨贾有敌国之财……他们的钱正是从海外挣来的!诚然,外藩土地贫瘠,物产有限。但很多地方有丰富的金银,在他们那里,或许要一个金币,才能买一坛酒,在大明,十个铜子,就能买一坛酒。所以很多夷商看中上国物价低廉,用船载着金银,前来换取商品,回去卖掉,赚取暴利。”
“海上风浪那么大,险象环生,何以夷商前赴后继,不避生死?无他,利益使然!臣建议让皇家银行统管外贸,就是出于这一点。我们要把利润从夷商手里抢过来!”
“陛下,一匹布十两银子,我们卖一百匹,是一千两……假如把价钱提高十倍,我们卖十匹布,就价值一千两。臣觉得提高单价,减少出货,既能维持利润,又能减少原料消耗。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保护土地,防止商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改粮田为桑田,棉田……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粮食的安全!“
……
柳淳这小子厉害就厉害在总能弄出一套道理来,乍听之下,匪夷所思,可仔细品味,还真有道理!
“按你的说法,和藩国贸易,势在必行了?”
“陛下,臣觉得可以暂时试试,如果不成,再废掉也不迟!”
“哼!”朱元璋突然怒道:“你把朝廷大事当成了集市上讨价还价,想买就买,想不买就不买?告诉你,朕把外贸的事情交给你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朕还要提醒你,这是皇家银行的生意,你小子要是敢打货款的主意,中饱私囊,朕就让锦衣卫办了你!”
不等柳淳说话,老朱就摆手道:“退下吧,朕还要练练拳脚。”
连话都不让说,直接赶了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