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得必有失,有失方能得。

    想要钱,就别怕挨骂。

    朱标不是笨蛋,事实上,没有多少人是笨蛋,只是大家看重的东西,坚持的信念不同罢了……比如钱唐,为了维护孟子的地位,不惜冒死闯宫,比如嘉靖皇帝,为了能安静修道,不惜重用严嵩父子,再比如老朱,他为了严惩贪官,不惜弄出了扒皮楦草的酷刑。

    朱标对老爹的疑问在于,为了区区六十两银子,就活剥了人皮,是不是太过残忍了?他甚至听说,有些官吏在上朝之前,要写好遗书,怕再也没法或者回来。

    如此治国,未免也太过严酷了。

    下面对老爹多有怨言,身边的先生也时常劝谏,以仁慈治国,做一个千古仁君。

    久而久之,朱标变成了许多人希望的样子。

    不得不说,教育真是很厉害的东西,可以塑造人的三观,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

    跟他讲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柳淳也不觉得自己能巧舌如簧,即便说得再好听,又能有什么用?

    他只是用最实在的东西,让朱标去选择。

    八百万,几乎跟一年的盐税相等了,能够支撑朝廷,打两三场的大战。能把黄河的堤坝,重新修筑一遍……有钱的感觉太好了,即便被人骂,也在所不惜!

    柳淳很欣慰,至少朱标还没有被洗成榆木脑壳,知道利益所在,懂得如何取舍……柳淳欣然笑道:“既然殿下同意了,那苏州的恢复,就在眨眼之间。”

    柳淳可不是吹牛,苏州的底子太雄厚了,而年底到年初这段时间,并不是手工业和农业的旺季,充其量只是影响了商业而已。

    信心恢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柳淳先是召集苏州的商人,一连开了三天的大会……规模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三天,甚至跑到了城隍庙前面的广场,那个热闹就不用说了。

    “诸位苏州的乡亲,圣人已经恩准,要把苏州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正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是一个让苏州腾飞的天赐良机……”

    柳淳讲的话水分不小,事实上在元代的时候,苏州对外贸易就极为发达,沈家不就是靠着外贸,成为了超级富豪吗!

    现在为止,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曾经的繁荣。

    柳淳跟他们讲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原本慌乱的人心开始稳定下来,大家对未来有了憧憬……有人要问了,当下是钱庄的纸币危机,现在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未来?

    这话就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那位一样可笑,做大事,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扫屋子上面,扫得越干净,距离扫天下就越远。

    柳淳的画饼充饥,显然是有作用的。

    原本那些向作坊逼债的债主,开始有了新的盘算,愿意宽限一点时日,作坊有了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苏州钱庄也拿到了皇家银行的注资,开始重新运转。

    那些愿意出让股份,接受银行帮助的作坊,率先得到了兑换手里纸币的权利。柳淳以一兑二的比例,把苏州钱庄的纸币回收,并且释放出新币。

    坦白讲,他这个兑换比例,是占了苏州商人便宜的。

    但是没有办法,他要是让皇家银行吃亏,那麻烦只会更大。

    没有两全其美,那就只能先尽量照顾老朱,让君父满意。不是柳淳有多孝顺,而是不这么办,就行不通。

    当然了,柳淳也有一大堆的办法,帮助商人。

    在拿到股份之后,这些商人就变成了半官商,至少是跟朝廷有合作的外贸商人。得到了这个身份,柳淳就开始向他们贷款,而且是超低的利息。

    拿到了贷款,这帮商人满血复活,开始张牙舞爪,去收购其他的商人产业。

    说穿了,还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若是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又怎么渡过危机?

    就这样,大约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整个苏州的商行作坊,被柳淳重新整顿了一遍。大约有六成以上的大商号,重要的作坊,纳入了皇家银行的体系。

    这些商行作坊,自然选择苏州分行开户,他们把资本存在了银行里面。

    一直向外掏钱的苏州分行,总算见到了回头钱!

    而且有了第一批的存款,渐渐的,苏州的百姓也来兑换存钱,等到二月份的时候,整个市面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

    为了春耕,百姓涌入苏州城,购买种子农具,刘家港的船厂开始招募工人,打造海船。

    各个作坊,争相取得外贸的资格,然后大肆招募女工,采购生丝,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短短时间,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地狱爬起来,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总算到了能总结一下经验的时候了。

    柳淳不得不暂时从苏州返回京城,跟太子朱标一起,向老朱汇报情况。

    “陛下,你看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是捡能说的说?”

    老朱恶狠狠瞪了柳淳一眼,“你个小兔崽子,就是一个月没挨朕的骂,你是皮子痒了,当然说真话!不许有一个字的虚言!”

    柳淳心说你想听真话,那就讲真话……苏州的毛病,出在哪呢,还要从宝钞讲起。老朱是苏州为财赋重地,又歧视苏州百姓,发行宝钞之后,就经常从苏州采买置办货物,逼着苏州市面使用宝钞。

    前面提到了宝钞的问题,苏州商人一清二楚。

    他们没有柳淳的本事,不能忽悠朱元璋建立银行,苏州商人就采取了被动的措施,有人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比如一担盐换一匹布,两个铁锹换一斤茶叶……当然了,大宗的交易,他们私底下还是使用金银。

    事实上朝廷的规定也充满了矛盾,比如规定市面必须使用宝钞交易,但是在收税的时候,尤其是盐税,依旧规定缴纳银两,贪污也是以银两计算的、

    所以说,洪武朝并没有真的禁绝金银,也根本就做不到。

    金银和宝钞并行,是市场的常态。

    不可否认的是,烂到家的宝钞,极大的影响了苏州的商业发展。

    李善长选择在苏州开钱庄,是正中下怀。

    短期之内,钱庄业务飞速增加,造成了纸币滥发,没有柳淳的打击,苏州钱庄也会出问题,只不过柳淳让这个过程加快了许多倍而已。

    “问题的核心就是苏州需要货币,只是他们需要有信用的货币。”柳淳冲着朱元璋和朱标一笑,“李善长,还有苏州的十几家商人,都不能给予货币足够的信用,这件事只有我大明洪武天子能够做到。”

    “让陛下出手拯救苏州,当然要拿足够的出场费才行,不然陛下岂不是白白费力气了?”柳淳笑呵呵将一堆约书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陛下,这是两部分,其一呢,是收购的苏州商号作坊的三成股份,加起来大约是八百万贯,这个想必殿下已经跟陛下讲了。”

    朱元璋用力哼了一声,“怎么,除此之外,还有收获?”

    “陛下,皇家银行兼并了苏州钱庄,把分行开到了苏州,业务成倍增加,皇家银行已经今非昔比。这是臣对皇家银行的估值,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的手有点抖,他从柳淳的笑容中读了出来,这一定是个让他瞠目结舌的结果……


………………………………

第220章 朱元璋要迁都

    老朱的确被吓到了,在清单上,列出了一个让他目眩的数字,五千万……两!

    注意,柳淳用的是两,而非新币的计量单位——贯!

    换句话说,皇家银行是真金白银的价值,不用怀疑。

    不到一年前,朱元璋穷尽内帑,也不过千万金银,现在呢,足足暴涨了五倍!没用打仗,没用抢掠,就像变戏法似的,五千万两啊!抵得上七年的盐税了。

    而且这是一笔完全属于皇家的财富,百官根本没有置喙的余地!

    “那个柳淳……是不是朕把皇家银行卖了,就能换到五千万两银子?”老朱的声音干涩,有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柳淳轻轻一笑,“陛下,臣是拿不出这么多钱,假如能有人愿意借给臣,臣情愿出一万万两!不过要让臣说实话,皇家银行已经和大明天子绑在了一起,密不可分,没有陛下的信用背书,皇家银行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变得一钱不值。同样的,有了陛下支持,有了海外贸易的灌注,皇家银行的市值突破一万万,甚至达到五万万,十万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朱元璋眉头深锁,他需要缓缓。

    这世上除了柳淳,能把那么庞大的数字轻松说出来之外,其他人只会用“亿兆”、“不计其数”,“难以衡量”一类的词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大的想象力的。

    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朱元璋才缓缓道:“朕只想问你,每年能赚多少钱?”顿了顿,老朱又道:“朕说的是能随意支用的。”

    经过了这么多次的震撼,老朱也闹清楚了,理论上的身价财富,跟实际能动用的钱财,完全是两回事。

    皇家银行的估值,是按照营业额,资金流,影响的范围等等方面,评估出来的价值。而朱元璋能动的,只是每年产生的净利润。

    “在一百八十万两左右,另外加上外贸的收入,能有两百四十万两,以后每年还会更多。”柳淳所讲,全都是能动用的钱。“另外呢,如果陛下急需,可以以个人名义,从皇家银行借钱!”

    “朕,从自己的银行借钱?”老朱疑惑道。

    “嗯,陛下固然是万民君父,也是银行的所有者,但总不能随意支用吧!就像国库和内帑的道理一样,陛下从皇家银行借钱,去做别的事情,也是需要付利息还款的,当然了,陛下借钱,银行只会收象征性的利息,一点点而已!”

    朱元璋用力哼了一声,柳淳这个小兔崽子,真不是啥好东西。

    当初忽悠自己建立什么皇家银行,说钱都归自己随意使用,方便容易……现在好了,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这个皇家银行,跟国库有什么区别,不还是要朕按照规矩办事吗?

    尤其可恶,还要让朕付利息。

    这小兔崽子,比文官还可恶!

    朱元璋咬牙切齿,简直想把柳淳给吞了。

    柳淳偷眼瞧瞧,发现老朱黑着一张脸,呼吸沉重,这又是怎么了?我巴巴过来,给你送钱,你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帝,就可以不讲理啊!

    柳淳琢磨着没事的话,还是赶快遛了算了。

    “陛下,臣……”

    还没等柳淳说完,朱元璋就摆手道:“朕问你,每年能借给朕多少钱?”

    “这个……三五百万贯还是可以的,不过不能每年借款啊,总要有借有还才行……”

    朱元璋直接忽略了后面的话,笑话,凭本事借钱,朕干嘛要还,你小子想什么呢!

    两百多万两,三百多万贯……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了,够了,能干一件大事了!

    “行了,你小子下去吧!”

    老朱把柳淳赶出了皇宫,连点赏赐都没有,朱标都看不下去了。

    “父皇,柳淳殚精竭虑,付出了不少的辛苦,据儿臣所知,他在苏州城,是半点好处都没拿,儿臣觉得,父皇对他是不是太,太苛刻了?”

    老朱瞪了朱标一眼。

    “朕让你学懂人心险恶,你怎么还被柳淳给欺骗了,这个小兔崽子,他倒是没拿,可他给徐增寿的还少吗?当朕是瞎子吗?”

    朱标无奈道:“父皇,苏州商人那么多,都十分狡诈,让中山王府帮忙盯着,也是好事情,儿臣觉得柳淳的安排没什么错,这不正是父皇常说的,要互相牵制,避免一方做大吗?”

    朱元璋气得笑了,“你还真涨本事了,敢教训父皇了?告诉你,牵制平衡,必须是天子做的,不是一个臣子可以安排的。柳淳他这么干,是把自己放在了什么位置上?”

    朱标大惊,“父皇,柳淳可没有谋反的心思,只是这经营之道,儿臣不懂,只能让他去做,父皇,可千万不能误会啊!”

    朱元璋厌恶地摆摆手,“不用那么护着那小子,父皇也没老糊涂……你以为父皇不想赏他吗?你错了,父皇有好大的一件功劳要给他哩!”

    “哦?父皇有什么打算?”朱标好奇道。

    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来,走到了一个柜子的前面,打开,取出一张羊皮的地图,摊开,放在了朱标的目前。

    “过去父皇就有这个打算,但苦无财力,时间也不恰当,现在有了皇家银行,每年又有这么多钱可以使用,也不必重敛百姓,时机总算成熟了,父皇打算打造咱们朱家的万载基业啊!”

    朱标迟疑半晌,低声道:“父皇,你打算迁都?”

    “嗯!”

    朱元璋用力一挥拳头,狠狠砸在桌面上,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彩。

    “对,就是迁都!朕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呢!”

    老朱抓着自己的胡须,这几年下来,胡须白的越来越多了,不服老不行啊!

    “能在朕撒手之前,把新的都城建好,就算是死,也能闭眼了。”

    ……

    迁都,还真是好大的功劳!

    茹太素对着柳淳道:“陛下把老夫叫过去,问的就是迁都的事情,圣意是希望皇家银行出钱,不用惊动户部,老夫只能把你请过来,咱们商量商量,这事情能不能承担下来!”

    莱了!

    柳淳从宫里出来,他就有点不太对劲儿的感觉,朱元璋不停追问能动用多少钱,看起来是要干一件大事啊!

    那皇帝到底打算干什么呢?

    是对外用兵,还是整修河道,或者大兴土木……等来等去,居然是迁都。柳淳有种非常荒唐的感觉,他记得没错的话,朱标就是因为外出巡视,找合适的迁都之地,结果在回来之后,染上了病,老朱白发人送黑发人,才有了接下来的种种天崩地裂……

    柳淳想过,要挽救朱标的身体,但他却没有找出病因。

    柳淳也想过,是不是把江南发展好了,老朱就可以不迁都了……事实证明,是柳淳天真了,江南的商业越是繁荣,老朱迁都的念头就越强烈。

    作为一个老农,朱元璋太讨厌江南的商业氛围了。

    不到一年,五千万两!

    这是何等的财富神话?

    身为天子,朱元璋都觉得自己受不了了。钱多到可以把他都买下了。朱元璋都觉得,就算柳淳真的谋反,他也舍不得杀这小子,他还要用柳淳敛财哩!

    朕尚且如此,其他人会例外吗?

    杀了二十几年,朱元璋也有些累了,干脆放弃江南,选择一个淳朴敦厚之地,作为都城,一劳永逸,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天子并不喜欢金陵。”茹太素缓缓说着……南京虽然虎踞龙盘,可历来定都此地,全都是短命王朝,老朱不能不查。

    其实出于对长江的敬畏,历代都夸大了南京的地势。守长江就必须守淮河,因为淮河一线突破,大军压到江北,长江天险就被拿走了一半,变成两家共享的。

    而南京周围的紫金山啊,牛首山啊,云台山啊……等等,在真正的大山面前,就是个土包而已,真的太低矮了,都不能作为真正的依靠。

    另外南京还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距离战马产地太远。冷兵器时代,骑兵决定一切,偏偏最好的马场,全都在黄河以北,要求气候寒凉,海拔较高的高原,才能出产优秀的战马。

    守着南京,就不免缺少战马。

    老朱南征北战,岂能不知南京的弊端。

    他在北伐的时候,就想迁都开封,可结果到了一看,开封残破败落,同样无险可守。老朱不得不打消念头,他甚至想迁都到老家凤阳,还给凤阳起了个好名字,叫“中都”,结果让李善长闷着头干了六年,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承认,凤阳太穷了,根本不能作为首都。

    连续碰壁,却没有让朱元璋放弃迁都的念头。

    他不停盘算着,究竟哪里能作为都城?

    “柳淳,你有没有心目中的选择?”茹太素探身问道。

    柳淳吸了口气,“要我说,最合适的就是北平!”

    “为何?”

    “北平以南,是平原地带,物产丰饶,人口稠密,北有长城一线,可以阻挡北方骑兵,向东不远,就是大海,可以通过海运,供应物资。另外呢,目前大宁和辽东,都在极力发展商品农业,像油菜籽,黄豆,麦子,牛羊,这些能运到江南,自然可以就近供应北平。只要把事情交给我,五年之内,绝对有办法让百万人填饱肚子。若是能迁都北平,是最容易,也是最节约的选择。”

    茹太素抓着胡须,仔细品着柳淳的话,他知道这小子向来靠谱,说到就一定能做到。

    只是迁都北平,天子能答应吗?


………………………………

第221章 皇宫地震

    无论在什么时候,选择都城,关乎的是几百年的大计,等闲马虎不得。就比如项羽,明明打进了关中,称霸天下,却对秦国的老巢嗤之以鼻,拍拍屁股,毫不珍稀地走了,白白便宜了刘邦,从项羽放弃关中之地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从秦汉以后,关中平原,成就了汉唐两大盛世,长安代表着汉人的巅峰,汉家的荣耀、

    朱元璋对于长安是心驰神往的,他希望迁都长安,他希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朝,超越汉唐。

    本来朱元璋还忌惮迁都的花费,好巧不巧,柳淳帮着他解决了最大的难题,老朱就迫不及待,想要动作了。

    可在柳淳看来,迁都长安,完全是一厢情愿。

    西北之地,早就破坏殆尽,黄土高原承受不了百万人口的压力,而且一旦气候变化,降水减少,西北就会首当其冲。

    明末的起义从西北开始,就是明证。

    如果把都城放到西北,只会迫使百姓,提前揭竿而起。

    首先说明一点,柳淳从不认为某个城市是完美的,包括他青睐的北平在内,都是问题一大堆。当如果真的想要迁都,北平绝对是比其他地方好很多的选择。

    北平让人诟病比较严重的是距离草原太近,在历史上,几次有人杀到京师城下,肆虐横行,土木堡之变的时候,若非于大爷挺身而出,大明就完蛋了,其后俺答汗也数次进犯京城,弄得大明君臣灰头土脸。

    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定都北平,才把防线向北压到了极致,最大限度保护了中原的农耕区,保住了大明的精华。

    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代的时候,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从此契丹人就兼具游牧和农耕之长,既能纵马驰骋,又能以利器攻城。这儿特点被金国和蒙古继承,最终灭了两宋,造成了崖山遗很。

    大明把都城放在了北平,九边重地,都成了帝国不能丢失的门户,迫使朝廷投入巨大的资源。

    事实证明,二百多年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蒙古铁骑一直是游牧状态,只能不时打草谷,没法真正威胁到大明的生存。

    直到野猪皮崛起,抢占了辽东,变得兼具游牧和农耕的双重优势,才能叩开山海关,肆虐中原……

    试想一下,假如不是定都北平,在游牧骑兵持续南下的压力下,明朝会不会放弃一些不该放弃的地方,又会不会走上宋朝的老路?

    假设的历史,很难有答案,但有一件事却是确定的,那就是被京城放在了北平,至少带动了北方的教化大业。

    以明朝为例,在开国之初,翰林多出自江西,等到了中后期,东南的官吏崛起,无论在科举考试,还是在仕途官场,南方士人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还是在定都北平的前提下,假如都城放在南京,南方的士人优势更大,垄断仕途的机会更多,最后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有江南士人掌控的小朝廷吗?

    定都北平,至少能让很不平衡的大明朝,维持稍微的平衡。

    开辟海运,就能解决粮食问题。经略辽东,守住大宁,就能解决安全的问题……剩下还有一些麻烦,都不是不能克服。

    所以从各个角度衡量,柳淳觉得北平都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北平又是前朝的都城,格局非常好,投入不用太多,就能完全迁都。

    当然了,如果迁都北平,最糟心的怕是朱棣了,他好容易打造的老巢,直接拱手让给了老爹……也不对,没准朱棣还会高兴呢!老朱迁都过去,他就有了地利,没准还能跟朱标争夺储君之位呢?

    要是这俩货争起来,我该站在哪边呢?

    柳淳还有点小苦恼,不过他很快就不用发愁了,因为老朱断然拒绝了迁都北平的提议!

    “前朝故都,朕不取也!”

    老朱一句话,就废了北平成为都城的希望。

    北平是前朝的都城,老朱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建立赫赫大明朝。若是迁都北平,岂不是继承了前朝的法统?

    从感情上,老朱就不同意。

    既然是恢复了汉家河山,就应该选一个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