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来苏州,如何处理这些事情,也会听从他的意见。只是请老先生暗中把要求给我,免得让陛下猜忌。”
朱标摇了摇头,十分无奈!
他希望自己的老师跟柳淳能和睦相处,他甚至希望勋贵和文官,也能尽释前嫌,一起携手辅佐。
奈何老朱不是这个意思,朱元璋甚至巴不得儿子手下的力量,能够互相斗争牵制,避免联手蒙蔽朱标。
朱标有什么办法?老爹想看演戏,那就只有演下去了。
“柳淳,你这话是真心的?”
柳淳用力点头,“臣的人品不需要怀疑!”
朱标欣然点头,乐颠颠充当起信使的角色,他全然没有注意到,柳淳眼中的诡诈。
没法子,不是柳淳存心骗朱标,实在是苏州的水深,想要收场,没那么容易……
“怎么样了,买了多少了?”柳淳笑呵呵问道。
别人过年胖一圈,徐增寿却是瘦了整整三圈,都有些脱相了,不过两只眼睛,贼亮贼亮的,说话的底气更足了。
“三成!”
徐增寿伸出三根手指头,“整个苏州,有三成的产业,都捏在了我的手里,怎么样,不错吧?”
柳淳白了他一眼,“我还以为你把苏州都买下了,才三成,有什么值得吹嘘的?”
徐增寿无语了,“哥,才半个月,我还要借钱,能买下三成,已经很不错了。”
柳淳没搭理他的哀嚎,只是耸耸肩道:“你知道不?殿下来了,跟着他来的还有汪老先生,如果我没猜错,苏州的官吏士绅已经咂摸出滋味了,他们要反扑了!”
“反扑?怎么反扑?”徐增寿气呼呼道:“我都买到手了,难不成让我吐出去?”
柳淳嘿嘿了两声,他从袖子里掏出来一张纸条,是汪睿递过来的。
“商本贱业,君子不为。朝廷以正道治国,舍末取本。”
徐增寿不解,“这,这是什么意思?”
柳淳笑道:“这个意思就是让皇家银行只负责出钱,苏州钱庄的烂摊子,让商人自己收拾,朝廷不许插手!”
………………………………
第217章 朱标的思考
年前年后,才不过一个月的光景,朱标再次来到这座城市,他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萧索凄凉,街上没有了多少行人,即便有也是行色匆匆,道路两旁的地铺,十家有七家关门,开着的三家,凑到近前看,也没有客人,有的只是要帐的。
时不时传出来的争吵哭闹,甚至打架骂娘的声音,让心揪了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好好的苏州,瞬间败落了?
毛病出在哪里,是因为苏州钱庄吗?
朱标目瞪口呆,假如真是如此,那李善长父子……或许真是罪有应得,可,可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朱标很想问问柳淳,或许他能给自己答案,问题是柳淳已经忙活去了,只剩下老先生汪睿,他咳嗽了一声。
“殿下,士农工商,商为末等,最是卑贱。治国当以农为本,固本培元,才能谋得万世太平,此乃历代兴亡的教训。大凡商贾盛行,人人逐利,全无良心,天下就要大乱。陛下重农桑,就是源于此。殿下,苏州的情况,再明白不过了。”
朱标沉吟,他能觉出汪睿讲的似是而非,未必是对的,但却找不出破绽。只能道:“先生以为当如何处置呢?”
“这个……商贾的事情,让商贾自己解决,朝廷不能给他们擦屁股。至于朝廷,只需要拿出一些钱财,稳住苏州钱庄即可,毕竟钱庄里面大多数还是普通百姓,只要顾好了他们,苏州早晚还能恢复。若是连商贾也一起救,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汪睿充满了自信,觉得他的办法是最好的。
朱标愕然,假如没见过柳淳,朱标不会有半点怀疑,他只会把汪睿所讲,当成金科玉律,毕竟所有儒者都是这个观点。
可问题是见过了柳淳的手段,朱标总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要不要再看看呢?
就在这时候,柳淳跟徐增寿从外面走了进来,两个人脸上都是笑容。
“殿下,情况我们大致弄清楚了,方案呢,也拟了出来。”柳淳冲着汪睿微微点头,“商本贱业,这次苏州的种种问题,也都出在商业上面,故此必须严惩商人,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汪老,对吧?”
汪睿愣住了,我是这么讲的吗?
我说商本贱业,应该放任自流,怎么到了你这里,变成严惩不贷了?
不对啊,你小子不能把我没说过的话,塞到我嘴里啊,你,你小子别太过分!
汪睿很想争辩,可他一时间不知道怎么驳斥,毕竟前半句的确是他说的……就在老先生转动脑筋,搜肠刮肚的时候。柳淳已经接着道:“我和汪老的看法是一致的,朝廷要先没收苏州钱庄,然后注入资金,重新盘活苏州钱庄,针对需要救助的作坊,商号,必须签署一份约书,将部分股份转给苏州钱庄……也就是皇家银行掌握。”柳淳煞有介事道:“商人逐利,一味胡来,放任商人,就会闹得天下大乱,这就是苏州的教训!所以呢,皇家银行介入,由银行掌握一定股份,影响左右整个苏州的工商业发展。”
“这样一来还有个好处,就是银行和作坊商号绑在了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说白了,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以后就算再遇到危机,他们也不会盲目挤兑银行,只要大商人稳住了,皇家银行也就安全了,绝不会重蹈覆辙,走上苏州钱庄的老路。”
……
柳淳滔滔不断,讲着自己的方略,汪睿越听越不对劲,这不是老夫的意思,这,这跟老夫的意思南辕北辙,柳淳,你混蛋!
汪睿眉头都立起来了,想插话,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柳淳瞧他着急,便笑道:“汪老,我这个办法,依旧给了商人一线生机,我知道,你老人家痛恨贪财忘义,卑鄙无耻的商人,恨不得他们都死光了才好。不过苏州城毕竟工商发达,而且上天有好生之德,就给他们一条生路吧!不过请老先生放心,该惩办的商人,尤其是跟李善长有瓜葛的,绝不轻饶!”
这几句话,汪睿的老脸已经变成了猪肝色,呼吸急促,胡须高扬,简直要昏过去了。
柳淳生怕老头死在自己面前,赶快道:“殿下,臣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方略,另外呢,臣还要去见一见这些商人,回头再向殿下陈奏。”
柳淳说完,跟徐增寿一起出来。
到了外面,徐增寿捂着肚子,笑得要疯了!
“行,你可真行!”
徐增寿一想到汪睿怒气攻心,瞠目结舌,又说不出什么的气急败坏的样子,他就想笑,就想哈哈哈大笑,这么多年了,怕是只有柳淳这个奇葩,能让汪老先生如此郁闷。
“柳淳,你说汪老头会不会被气死啊?”
柳淳眨了眨眼睛,“气死就气死呗,到时候多杀几个商人,替嫉恶如仇的汪老报仇就是了!”
“你!哈哈哈!”
徐增寿彻底笑疯了,实在是太开心了。
认识了这么长时间,徐增寿第一次觉得,柳淳的本事让他刮目相看,自愧弗如,貌似认个大哥,也没啥损失啊!
……
“殿下,柳,柳淳简直是胡来!”汪睿等柳淳走了,好半天缓过一口气,急忙跟朱标道:“殿下,那个小贼让朝廷经商,又盘剥苏州商贾,重敛民财,贪得无厌,让他这么下去,迟早会逼反苏州的,殿下,万万不能按照柳淳的意思办啊!老臣以为,应该立刻杀了柳淳,立刻!”
朱标挠头了,“先生,父皇可是给了柳淳王命旗牌,他是真正的钦差,孤不过是观看而已。”朱标顿了顿,又道:“先生,孤有一事不明,你既然视商贾为贱业,柳淳要对商人出手,先生又何必阻拦?这个……孤颇为费解。”
汪睿老眼瞪大,嘴巴微张。
朱标的话虽然客气,但其中蕴含的怀疑,却是实实在在,你老人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汪睿突然老脸变色,忙道:“殿下,老臣非是受商贾收买,而是,而是担心商人无利可图,纷纷出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此繁华之地,要遭受劫难,老臣以为,治国当以宽仁为先,纵然商贾鄙贱,但,但也该给个活路才是。”
总算把话圆回来了,老头的后背都冒汗了。
朱标却又迟疑了,“先生,柳淳方才说了,会给商人活路的,难道还不够吗?或者,先生觉得,商人该过得更好才是?”
汪睿瞬间哑口无言,朱标思忖起来……
离京的时候,朱元璋就耳提面命,跟朱标讲,不要听别人讲什么,而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要用心去揣度,不光是柳淳,也包括身边的每一个人。
弄清楚他们的打算,也就看透了臣子的心。
朱标在路上的时候,还有些茫然,可是当汪睿几次三番,替商人讲话,尤其是当他得知柳淳打算的时候,那副气急败坏的模样,让朱标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
汪老先生,或者说文官们,真的是那么鄙夷商业啊?为什么动了商人,他们就跟疯了似的?
道理何在呢?
朱标陷入了沉思,他隐约感觉到,这是最关键的东西,只要能想通,或许他成不了父皇一样英明的天子,但至少能做一个守成之君。
朱标决定不置可否,他要静静观察,瞧瞧柳淳打算怎么办,汪老先生又会如何应付……
“苏州的前景非常好的。”
柳淳笑呵呵对徐增寿道:“根据我的估算,在未来几年,除了朝廷主导的官方贸易之外,民间的贸易也会发展起来。苏州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人心灵活,文脉悠长……这都是苏州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这座城市的未来,会超过京城,成为江南的耀眼明珠!”
柳淳当然没有撒谎,在松江没有开阜通商之前,苏州就是江南无可争议的第一,反倒是金陵,白白占据那么多的优势,就是发展不起来。
“但若是想苏州快速发展起来,就必须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苏州的经济不能仅仅掌握在商人手里,官方必须插手,准确说是陛下,必须让陛下看到利益,他才会坚定支持苏州的发展。”
“另外,现在经商,尤其是从事海外贸易,不是靠着质优价廉,童叟无欺。必须是仗剑经商,武力所及,商业所及。这个道理很显而易见,但是在平常的时候,根本讲不通。而且即便说了,也执行不了,道理何在呢?”
“就是这三方的利益没法打成平衡,说都想多占一点,彼此仇视,根本无法联手对外。”柳淳侃侃而谈。
徐增寿耐心听着,他这才明白柳淳的打算!
“原来你让我买下苏州的产业,就是存了这个心思啊?”
柳淳翻了翻白眼,“早知道你这么蠢,我就让梁国公来干了,我猜他比你强多了!”
徐增寿丝毫不在乎柳淳的揶揄,厚着老脸笑道:“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了,还请大哥指点,小弟该怎么做?”
柳淳哼了一声,“还能怎么做?买本《三国演义》,好好学学如何维持鼎足而立的态势就行了。商人不能失控,陛下又不能压榨太狠,他们两者留出来的空间,就是你的获利空间,够明白了吧?”
………………………………
第218章 朱标的抉择
徐增寿仔细琢磨着柳淳的话,“莫非是让我联合商贾,跟陛下叫板?”
柳淳反诘道:“你敢吗?”
徐增寿为难了,“别说我了,就算我爹死而复生,也没有那个胆子,倒是大哥你……”徐增寿的大哥叫的顺溜儿,柳淳却听烦了。
“我要是有那个本事,干嘛把发财的机会给你?我要是敢染指苏州的产业,你信不信,陛下肯定会连根拔起,顺便还砍了我的脑袋!”
很有自知之明吗!
徐增寿嘿嘿笑道:“其实也不会杀了你,最多把你给切了,让你到司礼监当个小太监!”
“呸!”柳淳狠狠啐了徐增寿一口,“你再敢贫嘴,小心我什么都不说,让你倒个大霉!”
这下子可把徐增寿吓坏了,他现在是碰了一个刺猬,苏州的利益是不小,可问题是想要安安稳稳地享用,难度太大了,一边是强龙,一边是地头蛇,他该怎么办,真是没有主意。
见徐增寿老实下来,站得笔直。柳淳的心情稍微好点。
“我问你,假如陛下要吞了苏州商人的股份,你该怎么办?”
“这个……我想办法劝谏陛下,与之周旋?”徐增寿试探着问道。
“那你斗得过陛下吗?”
这不是废话吗?
柳淳轻笑道:“记着,陛下要动手,你要抢先下手,争取能分点汤汤水水!”
“什么?”徐增寿惊得脸色大变,“我说你这也太黑了吧?”
柳淳大笑,“是你太傻了,身在局中,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而不是逞强装英雄。你能留下来,就是三足鼎立。知道什么是三足鼎立吗?就是任何两只脚站在一起,都要强过第三只脚。你第一任务是保护自己,第二任务是尽量维持住商人的利益,不要被陛下吃干抹净。当然了,或许有朝一日,你需要站在陛下一边,免得被商人给生吞了。”
前面徐增寿听得津津有味,可最后一句,让他哭笑不得。
“就咱们陛下的杀心,能让商人做大?这不是做梦吗!”
柳淳也不跟他抬杠,老朱当然不会,如果是朱老四,或许也不会,可再往下,就不好说了。
就拿小胖墩来说,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在史书评价也极高,还得了个“仁宗”的庙号,可问题是,从他开始,文官集团就不可控制了,等到土木堡之后,就彻底左右朝堂,真正实现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甚至能架空皇帝。
有些人总是渲染明代的厂卫,说什么宦官专权,把明朝说得暗无天日,皇帝残暴,太监阴险,忠臣被陷害……可真正仔细瞧瞧,明朝的制度,是向哪一方倾斜的,谁才是真正的获利者?
司礼监没有内阁的票拟,能干什么事情?锦衣卫不拿到刑部的批文,又如何抓人?还有,不管太监多强,都是一道旨意,说杀就杀。可文官呢?百十几个人,围着左顺门痛哭,跑去逼宫,又死了几个?
单独比较皇帝,太监,权臣,说谁厉害,没有半点意义。
文官的强大在于他们是个共同的利益集团,前赴后继,不断改变国家,不断让国家机器,变成他们谋利的手段。
就比如老朱是规定可以按照功名官职,免去部分的徭役和田赋。但这只是为了鼓励读书,培养人才。
结果在历代文官,不懈的努力下,变成了官吏不交田赋,不服徭役,而且还没上限,不光自己不交,就连奴仆都敢出去圈地,也不交税。
等到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落到了士绅官吏的手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旦土地集中,朝廷收不上税,就会放出太监来咬人。
比如刘瑾,比如魏忠贤,都是如此。
而且往往放出了太监,就能起到一定扭转乾坤的作用。
只是这时候,皇帝就会好巧不巧挂了,然后继续故态复萌,变本加厉……
文官从来不是一个人,别看在朝中,士大夫口不言利,一个个恨不得采薇尔食,不沾铜臭。
但问题是,士人和商贾从来分不开。没有商贾敛财,如何能满足士大夫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
而且文官讲究教化,要办学,要持续投入,要培养足够的接班人,继承他们的大业,继续维护文人集团的利益……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主张重本轻末,只是斩断皇帝干涉商贾的手,把工商变成他们独享的发财工具。
“文人能持续投入,你们勋贵也应该如此。”柳淳拍着徐增寿的肩头,“我很敬重令尊,但我也知道,他太爱惜羽毛,连自己人都不敢庇护。”
徐增寿想要争辩,柳淳摆手。
“你听我说完……梁国公蓝玉是个莽夫,但他说过,自己肩负着开平王的重托,不能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吃亏,所以他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到处得罪人。我不想你学蓝玉,而且他的思路也不对。我只是希望你能用另一种办法,延续勋贵的荣耀。钱在手里了,多多培养勋贵子弟,能上战场领兵的领兵,不能打仗,也要学会经营,把家业发扬光大。还有想办法办学,培养人才,你们要在朝堂上,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而且你们要熟悉朝廷的规则,要有策略……”
柳淳耐心讲着,徐增寿眼睛睁得老大,充满了惊骇!
讲得太好了,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
其实从现在的处境就看得出来,常遇春死了,常家就完蛋了,徐达死了,徐家也不行了,李文忠死了,李景隆就是个玩闹……勋贵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文官可以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勋贵只会路子越走越窄……
“文人是官商两条腿走路,你们呢,应该是军钱两开花!而且有了钱之后,还要想办法左右舆论,如此才能跟文人分庭抗礼,懂吗?”
徐增寿激动的热泪盈眶。
啥也别说了,柳淳这是真正为了武人勋贵着想啊!
徐增寿抹了抹眼泪,破涕为笑,“大哥,让小弟发自肺腑,叫你一声大哥吧!你说得太好了!”
徐增寿感激的稀里哗啦,“那个,大哥,小弟就想请教一件事情,你看得这么准,又有这么好的应对之策,你,你怎么不出来啊?大哥愿意站在勋贵这边,小弟一定为了大哥,鞍前马后,谁敢不服,我饶不了他!”
“咳咳!”
柳淳才没有那么傻呢!
自从他知道自己可能让老朱扔进漩涡,不得不面对太子身边聚集的那些人之后……他就在酝酿,坏水憋得不是一天两天了。
既然没法违抗老朱的旨意,那就再拉一个倒霉蛋进来,一起分担炮火。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徐家的积淀,以徐增寿的才识,还是能帮得上忙的。
所以柳淳就上演了一出感人肺腑的兄弟情深。
“我能帮自然会帮,当说到底,要看你们自己的努力。而且毕竟我是陛下的心腹,还是很重要的那种,我在外面,能帮你们更多。”
柳淳很不要脸的自封为天子心腹,徐增寿还真没法揭穿他,跟太子一起来的,王命旗牌给了柳淳,连太子都没有,谁敢说不是心腹,立刻啐你一脸!
徐增寿咬了咬牙,用力点头,“我明白了,老子英雄儿好汉,都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还不争气,那就活该被人碾死!放心吧,我知道该怎么办!”
徐增寿杀气腾腾,一副时刻要拼命的架势。
柳淳颇为满意,他找到了朱标,“殿下,这是臣拟定的最后方案,皇家银行向苏州钱庄注入一千万贯资金,收购全部的股份。改苏州钱庄为皇家银行,苏州分行。另外,针对所有资金陷入困境的苏州作坊商号,进行救助。为了保证商号的正常运营以及充裕的还款能力,需要他们出让六成的股份,这六成股份当中,有三成交给皇家银行直接掌控,另外三成,则有外贸总会掌控。”
所谓外贸总会,就是柳淳在对各藩国进行贸易的时候,设立的确定参与外贸资格的商会。这个商会的背后,就是京城大多数的勋贵!
“殿下,目前苏州作坊商号,背负沉重债务,要想还钱,最好的途径就是外贸,从海外赚钱,快速脱困。而进行外贸,又离不开皇家银行和外贸总会,这是分不开的事情,所以臣觉得,无论苏州的商人答应与否,都必须这么办!”
柳淳又把预估的清单,递给了朱标。
朱标盯着上面的数字,脑袋涨得生疼!
三成股份,只要恢复了正常价值,折算起来,至少在八百万两以上!而在他的袖子里,还有一封汪睿递来的,苏州商人的血书,他们恳请太子殿下,不要趁火打劫,要留着苏州的斯文元气!
一面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一面是士绅商贾的泣血哀告,究竟该站在哪一边?朱标陷入了天人交战……他确乎明白了,老朱让他来,是要他学什么!
就在当下的苏州,原本华丽的面纱都撕扯下去,只剩下最单纯的利益之争。柳淳不是没有私心,他要是一心为国,就不会拉勋贵进来,可相比之下,文官士绅,他们要得更多……“假如拒接了血书请愿,孤一定会被骂得很惨吧!”
朱标喃喃自语,目光渐渐坚毅起来。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19章 向老朱汇报战果
“柳淳,你打算怎么让苏州起死回生?”朱标淡淡问道,可平静的语气之下,却藏着波涛汹涌,狂风大浪。
只有苏州恢复了,清单上面的利益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钱,八百万贯,甚至会更多,为了这些钱,担点骂名也没什么?
有得必有失,有失方能得。
想要钱,就别怕挨骂。
朱标不是笨蛋,事实上,没有多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