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我情愿被充军发配辽东,永远不许返京,如何?”

    “你!”

    汪睿那可是很要面子的,他能被一个晚辈挤兑住吗?

    老头骑虎难下,就要答应,跟柳淳赌了。

    这时候刘三吾突然站出来,咳嗽道:“柳淳,当务之急,还是弄清楚事发的缘由,你讲个的我也觉得有理。”

    刘三吾对朱元璋道:“陛下,老臣恳请立刻掘开地陷之处,验证柳淳所讲,是否为真!”

    朱元璋眉头紧皱,刚刚事发的时候,这帮人话里话外,都逼着自己下诏罪己,他之所以叫柳淳过来,也没寄希望柳淳改变什么,老朱只想着来个缓兵之计而已。

    却没有想到,柳淳愣是把面子给他找回来了。

    既然这样,那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好,柳淳,你跟汪学士不要打赌了,朕给你们每人一把铁锹,去玄武门外挖坑吧!”

    柳淳愣了一下,“陛下,是我跟汪学士,还是……”

    朱元璋道:“你们两个人哪够啊!刚刚谏言的官员不在少数,尤其是钦天监,都去挖坑,有了结果,再来告诉朕!”

    老朱说完,甩袖子就走,朱标赶快跟着跑了,临走还冲柳淳伸出了大拇指。

    等这俩消失了,一旁的蓝玉捂着肚子,差点笑出来,他猛地大声道:“给我一把铁锹,我要去挖坑!”

    冯胜跟汤和相视一笑,“你个老东西,还能动得了吗?”

    汤和甩着大肚子,“怎么不行!老夫还比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吗?”

    李景隆这个二货不失时机道:“那就跟诸位大人比一比,如何啊?”


………………………………

第224章 挖出来的真理

    有柳淳在,就少不了乐子。

    这是蓝玉的心得。

    他现在是乐开了花,乐出了鼻涕泡。

    让百官去挖坑,也亏陛下干得出来。蓝玉是无所谓,他年富力强,平时天天举上百斤的石墩子,正好过年的时候,又胖了不少,挖挖坑,出点汗,还能减点肥肉。

    武将这边,就算最老的,那也是毫不在意,毕竟拿惯了刀枪的人,还能被铁锹难住吗?

    他们一个个憋着坏,巴不得看文官出丑呢!

    你们这些细皮嫩肉的家伙,两手不沾阳春水,看你们能不能受得住?

    蓝玉第一个大摇大摆出去,在殿门口的时候,还冲着柳淳的胸膛捶了一拳头。

    干得不错,下次继续!

    武将哼着小曲悉数走了,剩下文官这边,从几位尚书,一直到汪睿等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哭的心都有了。

    倒是刘三吾,他板着脸道:“老夫也想瞧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皇宫地陷,要是不闹清楚,咱们这些人,非成为笑柄不可!”

    老先生可没说错,毕竟这么大事,是要写进实录的,马虎不得。

    没法子,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帮人从奉天殿出来,就下意识裹紧了官服。

    初春的天气,虽然江南已经暖和了,但时不时吹来的寒风,还是让人龇牙咧嘴,能不能别去啊?

    不少人打退堂鼓,可是等他们到了事发地点之后,全都傻眼了,朱标拿着一把铁锹,穿着短打,等在了这里,在朱标的旁边,堆着不少铁锹,竹筐,还有许多短打衣服。

    “诸位大人,换衣服,干活吧!”

    太子都动手了,谁还敢偷懒啊,只能赶快换衣服。

    宫里哪来那么多的衣服,不少都是小太监穿的,上面除了汗味,还有一股子难以形容的味道……弄得这帮大臣要吐了。

    蓝玉瞧着他们,不屑一笑。

    什么玩意!

    老子上战场,渴了连马尿都没得喝,流了多少血汗,才打下了天下。这帮穷酸文人,就出一张嘴,还处处自以为是,瞧不起武夫,今天就让你们好好尝尝苦头!

    蓝玉围着大坑,转了一圈。然后用铁锹在坑边划了一道。

    “诸位部堂大人,你们瞧好了,这一半归我们武将,那半归你们文官,两边一样多,谁也不吃亏。来吧,干活啦!”

    蓝玉说着,挥起铁锹,玩似的挖起一大锹土,扔到了一边。

    有个年轻的文官,觉得什么都能丢,就是面子不能丢。

    也学着蓝玉的模样,挖了一锹。

    他往外扔的时候,突然嘎嘣一声……脸都绿了,腰,腰折了!

    这家伙咬着牙把土轻轻放在一边,捂着老腰,跑到人群后面哭去了。其他人的脸都绿了,这是摆明了欺负人啊!

    “哈哈哈!”

    蓝玉朗声狂笑,“我常听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怎么样,孔老夫子没告诉你们怎么挖坑吧?”

    这帮文官被气得鼻子都歪了,该死的蓝玉,你就是个莽夫!咱们走着瞧,早晚要让你好看!

    废话少说,两边人干了起来。

    武夫这边是不用说的,他们安营下寨挖壕沟,挖陷坑,防御敌人偷袭。这种事情做得太多了。尤其是面对蒙古骑兵,人家来去如飞,速度极快,如果不提前准备好,让人一个冲锋,就会七零八落。

    因此军中的老将,都是干活的好手。

    哪怕是李景隆,那也是八尺身高,浑身肌肉,气力十足,他卯足了劲儿,一个人顶得上两个人。

    像颖国公傅友德,郭英,耿炳文全都老当益壮。

    他们不光会干活,还会安排。

    有人挖坑,有人倒土,渐渐的,就向下挖了三尺多深。

    宋国公冯胜弯腰,从坑里捧出了一把土,递给了汤和。

    “来,你瞧瞧!”

    汤和拿在手里,捻了捻,然后冲着柳淳竖起一个大拇指。

    “小子,你猜的八成是对的!”

    朱标跟柳淳不远,他忍不住道:“信国公,何以见得?”

    “殿下,你看,挖下去三尺多了,土虽然比地面的湿,但是却挤不出水来。柳淳讲地下的水下降,是有道理的。”

    朱标道:“信国公,这地下的水,也会有变化?”

    汤和大笑,“殿下,一看你就没挑过水,井里头的水,一年四季,可都不一样。老臣听懂水脉的师父讲,地下也有一层层的水中间有沙土隔着,就像是千层饼似的。打井就是找个水脉汇集的地方。老臣见过,高明的师傅找出来的地方,打进去之后,水自己往外冒,都不用费劲,就跟泉水似的。”

    都说人老成精,汤和还真见识不少,他滔滔不断讲着,朱标听得频频点头,皇宫里哪能听到这样的事情啊!

    原来打井也这么有学问,朱标津津有味,干活都轻快了不少。

    可在另一边……文官堆里,他们干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武将,一个个吭吭哧哧,汗流浃背,叫苦连天。

    真正让文官感到压力的还不只是出点汗而已。

    可以说是积怨已久。老朱听从柳淳的建议,设立了皇家银行,分了文官的财权。接着又推动官方主导的海外贸易。这样许多士绅官吏恨得牙根痒痒的。

    然后苏州钱庄,皇家银行直接出手,抢占产业。更有老朱提出,要迁都,离开南京!

    试问南方的文官,他们能忍受得住吗?

    假如真的由着朱元璋折腾,他们手上的财权没了,京城搬走了,地利也没了,势必会冲击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

    残酷的现实,一步步逼近文官的心理防线。

    他们必须反击!

    可问题是,面对朱元璋这么霸道的天子,如何反击呢?

    弄不好可是会掉脑袋的!

    李善长的人皮就在城外挂着,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

    偏巧在这时候,皇宫北边塌陷,宫城出了事情,自然是指向皇家。而皇帝都是面南背北,接受朝贺。

    北方出了事情,也代表皇帝有麻烦。

    天人感应,上天示警。

    能逼着老朱下一道罪己诏,不论是苏州的事情,还是迁都,都能有挽回的余地。

    洪武朝的官员,没几个笨蛋,他们几乎不用串联,就异口同声,这是老天爷降下了警告,需要反躬自省,检讨失误。

    这个调子定下来,老朱就算再强悍,也没有咒念。

    他也怀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上面的爹对他不高兴了?

    真的,就差一点,朱元璋就下罪己诏了。

    偏偏这个时候,柳淳冒了出来,他跟汪睿一顿辩论,让整个事情一下子翻过去了。

    争论天意干什么?

    有本事把地挖开,瞧瞧是怎么回事,不就明白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有啥费吐沫的?

    朱元璋气得够呛,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他把自责变成了对百官的惩罚。

    在宫里足足待了半天时间,这才晃晃悠悠,带着几个宦官侍卫,前往玄武门查看。

    “怎么样,都干得如何了?”

    老太监强忍着笑,忙道:“皇爷,武将这边没什么,倒是文官老爷,半天的功夫,有人手磨出了血泡,有人肩头磨破了皮,还有人闪了腰,崴了****婢琢磨着,是不是请御医,给他们看看,可别累坏了?”

    “看什么?”朱元璋怪眼圆翻,“身为朝廷大臣,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怎么替朕治理天下?他们不是三岁孩子,那些干不了活儿的,是不是家里头养的小妾太多了,沉溺酒色,把身体都熬坏了?”

    朱元璋突然奇想,对啊,自己一直在查贪官,办贪官。

    可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怎么能发现贪官呢?

    靠着锦衣卫监视,靠着言官弹劾?

    老朱突然觉得,不定期把官员弄到一起,让他们干活,兴许是个好主意。贪官一定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就从那些干不动活儿的官吏下手,一准能查出贪官来!

    好嘛,愣是让老朱找到了一条新的肃贪思路,也不知道是该替官员们高兴,还是默哀?

    朱元璋到了玄武门,正要去看,老太监怕怕道:“皇爷,这地下有什么东西,还不知道哩,要不要请一些道士僧人,念经驱邪,或者……撒点黑狗血,辟邪!”

    朱元璋骂道:“你这个老货怎么也糊涂了?下面能有什么?朕当初修皇宫,不是在三丈以下,打入条石,充作地基吗!”

    “对了!”

    老朱恍然大悟,“快去问问,挖到三丈以下了吗?”

    老太监过去,很快回来,摇了摇头,没有条石,倒是挖出了不少泥浆。

    朱元璋深吸口气,乖乖,柳淳那小子讲得还真是对的!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25章 死谏

    在缺少重型机械的情况下,挖掘地下,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好在这一次老朱态度坚决,不挖出结果,誓不罢休。

    他让官吏干了整整三天,在一半文官趴下之后,老朱才调来锦衣卫,让蒋瓛亲自监工,经过半月的时间,挖掘清理,在玄武门以北,挖出一条长一百丈,宽三十丈,深十五丈的大坑。

    如果站在热气球向下俯瞰,就好像大地张开了吞天巨口,要吃掉一切似的。

    人们从最初的震惊惶恐当中清醒过来,也没人说这里是阴曹地府的入口,但是这个黑乎乎的大坑,带来的思考,远不是虚幻的神话可以比拟的。

    通过挖坑,柳淳证明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

    皇宫地陷,跟天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老朱在奉天殿听政,在京文武,悉数到场,柳淳作为主要的功臣,他仅仅排在了几位国公的后面,还位列郭英和耿炳文等侯爷之前。

    好在这几位老将军也不挑理,相反,他们还乐得眉开眼笑。

    “行,早就知道你小子厉害,这次我们算是服了,真服了!”郭英虽然上了年纪,但身板挺拔,相貌堂堂,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之感。

    “小子,有没有兴趣,跟我学本事?”郭英主动提议。

    柳淳愣了一下,“武定侯愿意教小子?”

    郭英笑了,“你是不是瞧不见本侯,以为我的本事不行?”不等柳淳开口,郭英就道“告诉你,当年我投奔陛下的时候,就是陛下的亲卫,统兵打仗,老夫或许不如梁国公。但论起武艺,就算他姐夫,也未必能赢得了我。这么多年,能跟老夫过招的,只有一个人,我们在鄱阳湖可着实较量过。”

    柳淳眨了眨眼睛,压低声音道“侯爷,你说的人,不会是张定边吧?”

    郭英大惊,“你怎么知道?”

    柳淳咧嘴道“小子不光知道,还跟他学本事呢!只是我资质太差,老先生瞧不上。”

    郭英一听,张定边还真活着,吓了一跳。他的功夫比起老张,还是差了一筹,本以为这些人都死了,他就可以放心吹牛皮了。

    没想到,人家还活着,有点尴尬啊!

    不过郭英眼珠转转,倒也有了主意。

    “好,等抽空我一定过去,见见老朋友。”

    ……

    他们还想聊,朱元璋已经带着朱标上殿,百官朝贺之后。

    朱元璋对蒋瓛道“你查得如何了?皇宫地陷的缘由可找到了?”

    蒋瓛忙道“启奏陛下,经过半个月的挖掘,臣已经将周围的浮土清理干净,露出了下面的地基。根据臣的查看,地基下陷严重,有的地方已经沉下去两丈还多。在地基下面,黑泥翻涌,石块掉入其中,根本拿不出来。据臣观察,应该是昔日燕雀湖底儿的烂泥……“

    蒋瓛耐心将情况说了一遍,朱元璋如释重负,果然和朕没关系,也不是老天爷降罪,上天示警……想到这里,朱元璋怒火翻涌,奔腾不息。

    “哼!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偏偏有人胡言乱语,小题大做,还要逼着朕下罪己诏,这是朕的过错吗?”

    老朱怒吼,刷拉,跪下了一大片,包括汪睿在内。他两腿颤抖,心里头泛苦水。

    这下子完蛋了,以老朱的脾气,很可能就一声令下,把他们推到外面,给砍了脑袋!

    汪睿抬头,扫了眼柳淳,恶狠狠咬牙!

    小兔崽子,老夫就算是变成了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柳淳没心思管这帮人死活,他只想听听,老朱打算怎么办?

    “朕当年遍寻适合建造皇宫的地点,经过百般推算,最终挑了燕雀湖,朕不惜耗费人力,填平湖面,实指望能打造出万世基业。却没有料想,区区二十年的时间,皇宫地下泥浆泛起,地基下沉,偌大的皇宫,已经不再难全。尤其是皇宫北低南高,不利君父。朕决议迁都,尔等以为如何啊?”

    如果说之前的迁都,是老朱的愿望,经过这次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容置喙。

    朱元璋的道理很有说服力,天子在北,百官在南,天子接受百官朝贺,理所当然。可若是北边地基塌陷,变得北低南高,岂不是臣子比君父还高?

    这样会极大地破坏风水局,对君父不利。

    有人或许要问,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或者把皇城迁到金陵的另外方位……以目前的工程手段,柳淳是很不乐观的。

    在松软的土地上施工,需要在下面打入一个混凝土的底座,托住上面的建筑,才能万无一失。

    显然,这不是大明朝能做出来的超级工程。

    向别处搬迁,那难度就更大了。

    这些年,金陵的土地都被占用了,城里城外,到处都是人。

    皇宫可不是三间房那么大的地方。里面包括二十四衙门,还有那么多的太监宫女,至少要征用五分之一的金陵,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还不如干脆换个新的都城,一切重头开始呢!

    所以这次的变故,更加坚定了老朱迁都的心思。

    “既然你们没有意见,那朕就说说。有人提议迁都北平,这是朕最不喜欢的方案。北平乃是故元都城,朕恢复华夏衣冠,尤其是继续在前朝故都当皇帝?所以朕的意思,是从汉唐的都城当中,选择一处,作为大明的都城,你们都说说吧。”

    老朱等于提前告诉柳淳,你小子别多嘴了,朕不听!

    柳淳只能低头不语。

    在场不乏反对迁都的大臣,有人就想挺身而出,跟皇帝据理力争。

    没错,大明朝有骨头的臣子,还是有的。

    这些人集中在都察院和通政司,可当他们要站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地上还跪着一帮呢!

    朱元璋也够坏的,他故意没出发汪睿等人,把他们放在这里,当成吓唬猴的鸡。

    敢拦着朕迁都,朕就大开杀戒,让你们知道什么是血流成河。若是你们能听话,大家各退一步,朕就饶了汪睿等人一命。

    老朱固然以狠辣闻名,可玩起阴谋诡计,那也是驾轻就熟,不带一点烟火气。

    见所有大臣都默然不语,老朱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总算可以放心迁都了。

    就在这时候,跪在地上的汪睿突然挺直了脊背,柳淳第一眼瞧见了,他心说这老头是怎么样?要高呼陛下圣明吗?

    换成是他,应该就会这么干了,毕竟什么都不如小命重要。

    可这毕竟是柳淳的看法。

    汪睿已经一把年纪,连续的挫折,让老头无比郁闷,憋屈到了吐血。在苏州,多少人希望他能帮忙,保住士绅的利益,结果让柳淳吃干抹净。

    本想借着天人感应,逼朱元璋点头,结果又被柳淳给搅了,反而促成了迁都,势在必行,

    老夫难道只会弄巧成拙吗?

    汪睿抓狂了,事到如今,拼着一条老命不要,也不能让老朱迁都!

    “启奏陛下,京城有大小官吏一万多人,又有三十万禁军,皇宫之中,也有十万人,离开南京,另觅都城,需要耗费多少国帑民财,又有多少人会活活累死,妻离子散?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了二十年,大举迁都,不是仁君所为,老臣……”

    “够了!”朱元璋怒喝,“你想说朕是纣王一般的昏君吗?”

    汪睿慌忙道“老臣不管,老臣只是觉得,民生艰难,国库不丰,不宜迁都。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不屑轻笑,“朕早就深思熟虑过了,迁都之事,虽然暂时会耗费一些钱财,但却对大明的长治久安,有着非凡的好处,为了万世太平,朕顾不得什么了,胆敢劝谏,立斩不赦!”

    老朱再次举起了屠刀,汪睿愕然片刻,突然颤颤哆嗦,拿下了乌纱帽,郑重放在了地上,悲戚道“陛下若是执意迁都,就请先斩了老臣!”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26章 六元神话

    汪睿自去乌纱,一心求死。

    奉天殿内,气氛格外凝重,压抑之感,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没有人敢四处乱看,就连素来张扬的蓝玉都低下了脑袋,朱标满心焦急,但却也不敢说什么。这是奉天殿,是早朝,不是他们父子拉家常,可以放肆一些,随便说话,就算老朱不找他算账,也会拿汪睿,甚至更多的人开刀。

    朱标不想救人不成,反而害了先生。

    其他文官悉数默不作声。反对迁都,几乎是他们的共识。且不说迁都的花费惊人,更重要的是换了新都,就代表资源的重新倾斜。

    不管迁到哪里,江南的地位都会受到冲击,相应的,他们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若是放在另外的几位皇帝身上,大臣估计会悉数跪倒,一起逼宫。可遇到了朱元璋,这一招不管用,他们也不敢用。

    相反,还有很多人担心,生怕老朱会借机发难。

    汪睿的死谏,来得太突然了!

    老先生该等一等,不必这么着急的!

    就在文官们忧心忡忡之时,朱元璋突然开口了,“汪学士,你让朕杀了你,朕有怜才之心,岂会轻易杀人。”

    皇帝主动把话收回去了,让文官们大喜,可下一句话,却让他们掉进了冰窟窿。

    “朕只想问你,你说让朕将罪己诏,是不是和迁都有关?”

    汪睿嘴巴张得老大,脑袋瞬间空白了。怎么回答?是有关,还是没关?

    他愕然不语,朱元璋轻哼了一声,“这些时候,朝廷的事情发生的不多,其一,朕决意迁都,恰巧皇宫以北,地面塌陷。尔等一起谏言,希望朕下罪己诏。虽然语气含混,但都指责是朕错了,那朕就在思索,朕错在了哪里?是不是迁都之事?”

    “汪睿!”

    朱元璋猛然提高了调门,厉声叱问,“怎么?敢做不敢认?”

    老头此刻浑身颤抖,冷汗顺着鬓角流淌下来,心如死灰。

    “陛,陛下,老臣有罪,老臣恳请陛下降旨,成全老臣一死!”

    你不是不怕死吗,朱元璋已经把案子的性质变了,你们是结党营私,是一起阴谋反对迁都,居心不良。

    悄然之间,君臣的攻守之势就发生了变化。

    果然,朱元璋恶狠狠挥手,怒道:“现在想死,晚了!钦天监的官吏,胡言乱语,尔等朝臣,百般迎合。还敢说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背地勾结?朕迁都,乃是为了大明的千秋基业。尔等蝇营狗苟,蛇鼠一窝!为了阻挠朕迁都,居然以天变之言,祸乱人心!朕问你们,朕登基以来,可有半点懈怠之处?朕可有半点对不起黎民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