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职场-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栗恕此时已躲无可躲,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闭上眼睛,默默等候命运的裁决。但这些飞针并未刺倒栗恕的身上,而是凭空消失了。
“朝中岁月不易啊,看来你练功时间不多,功夫都撂下了。”对面的人说话十分轻柔,似乎在同一位老友述说。
栗恕突然笑了:“何止不易呀……”说着便要下拜,对面的人突然将他扶起。
两人默契的没有说话,而是一前一后往后院走去,来到后院,在一间厢房门前,栗恕回身观察了一下,确认四下无人后,这才打开这间厢房,身后的人随即也跟了进去。
栗恕反手关上门,回身立刻拜了下去,“听说我盟苦苦支撑局面,属下未能及时援手,请天师责罚,京城这边消息迟缓,不知天师那边进展的怎么样了?”
来人正是天易道人,天易道人伸手扶起栗恕,叹了口气,失落的说道:“按计划,你我同时在朝中和江湖上动手,你在朝中掀起足够大的波澜,那我们在江南就算搞的动静大一些,也无所谓。但现在我在江南已经失手,你这边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适时收手吧。”
“京中这边消息闭塞,是哪里出了问题吗?是内部出了叛徒?”栗恕关切的问道,按照他的预想,天师原本的计划应该是天衣无缝的。
天易道人咬牙切齿的说道:“原本一切都在我算计之内,只是天成宗突然出来个新宗主,据说是张士诚的遗腹子,这个小崽子不仅武功高强,智谋和驭人手段也十分高明,在各方势力间游走竟然游刃有余,不仅一口气破解了我设的连环局,更是暗中跟张定边勾结,两边联手对付咱们,我们寡不敌众,被端了老本,现在大部分弟子都已经折损了,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我已密令他们蛰伏起来,伺机而动。但我还没输到底,还有报仇的机会,这小子的女人现在我手中,以他的智慧,一定会跟到京城来,你注意查一下,这个小崽子是北平燕王朱棣的亲信,而且还用我的俗家化名姚广孝,有机会一定要除掉他。”
姚广孝!栗恕心里念叨着,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此人我不仅认得,还在北平打过交道呢。”说罢显得有些懊悔:“在北平时,我就奇怪,怎么会有人用天师的名字,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姚广孝很是机灵,但我没想到他就是张士诚的孽种,而且到江南搅的天翻地覆。早知道当时就做了他,免得生出这些麻烦。”
天易道人冷笑道:“你觉得奇怪,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内情,他之所以用我的俗家化名,是因为他是我的师弟,想来我那师父希望用这个徒弟来弥补当年收我为徒的悔恨吧。好了,不说他了,你的进展如何,现在形势紧迫,切不可冒进,你是咱们在朝中最重要的内线,你若是出了闪失,咱们可就彻底没希望了。”
栗恕很平静的说道:“局势有变,原本我只是想用揭发空印一案来掩护你的大动作,但如今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了,眼下秦王正在京城,案发后皇帝召见了朱樉,秦王不知说了什么颇受朱元璋赏识,立刻就得了赏赐,据内廷传出来的消息,朱元璋对秦王相当满意。如今是秦王得势受宠,太子势必势孤,听说过几天朱元璋打算秘密召集晋王、燕王周王几个年长的藩王进京,联系这两年朱元璋对太子的态度,恐怕朱元璋动了更换太子的心思了。”
“真的吗?”天易道人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更换太子,必然朝野震动,人心浮动,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可是他突然又叹了口气:“如若我们势力仍在,就能趁机大干一场了。”
………………………………
正文 176。空印案(六)
栗恕眼神中露出凶狠的目光,狠狠的说道:“虽然不能大干一场,不过我另有一番谋划,这番谋划若成,日后或许是另一番局面了!”
天易道人看着栗恕,突然觉得自己对这个人似乎越来越陌生了。
刘璟虽然是名门之后,但并不富裕。因为其父刘伯温为官清廉,并未给他留下什么财产,所以刘璟在京中的住处只是一间很普通的小院落,而且还是租的。院子小,他住的屋子也不大,而且看上去有些寒酸,屋子中最大最显眼的家拾,就是那副几乎顶到棚顶的书架,架上的书大多是刘基所留,刘璟一身所学,皆来自于这些书中。
吃过晚饭,刘璟习惯性的掌灯夜读。突然,他的房门怪异的开了,随即两个人走了进来,这两个人都是一身黑衣,都蒙着面,手里分别拿着一刀一剑,刘璟心里一惊,难道是杀手?
左边持刀的人阴郁说道:“刘先生,我家主人有请,跟咱们走一趟吧。”
刘璟心知两个人来路不善,哪有请人还蒙着面带着兵器的。可是他们为何要劫持我?刘璟处变不惊,将手中书顺势一合,往椅背一靠,镇定的说道:“不知你家主人是谁?在下一介书生,既无官职又无钱财,怎么值得二位的主人如此大动干戈相请呢?”
旁边持剑的黑衣人不耐烦的说道:“废什么话,让你走,赶紧跟我们兄弟走,免得吃苦。你们读书人细皮嫩肉的,禁不起我们兄弟动手。”
刘璟不想走,但也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所以脑中不停的思考拖延时间和自救的法子,笑着对二人说道:“二位壮士,容我把书放回去,”说完便缓缓的站起身,拿起书,朝着书架走过去,拿着书比量着,似乎在找书原来放的位置。
那持刀的人显然看出了刘璟的心思,哼了一声说道:“刘先生,别费心思了,今晚来的不止我们兄弟二人,我们外面还有十来个兄弟呢,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逃不出我们手掌的,乖乖跟我们走才是正理。”
刘璟转身从容说道:“我一介书生,肯定是跑不了的,二位何必心急呢,总得收拾收拾才走吧。”
二人真的不耐烦了,上前一左一右架起刘璟便走,刘璟双臂被托着,双脚不沾地的被托着往外走,此刻他真的急了:“你们到底是谁的人?抓我去干什么?”
“小点声!”左边拿刀的人很生气,对着刘璟的后脑就是一巴掌,这一下拍的刘璟眼前直冒金星,几乎晕了过去。
刘璟并没有完全晕过去,迷迷糊糊的他感觉自己飞了起来,突然,刘璟被摔在地上,这一摔,将刘璟摔清醒了,只见自己的跟前和四周围着十几个黑衣人,而自己的对面也站着六个黑衣人,很显然,双方正在对峙。
对面六个黑衣人最中间那个冷冷说了句:“要么你们留下刘璟,要么我们留你们的小命。”
而刘璟身前的黑衣人嘿嘿一笑:“谁要谁的命还要看家伙说话。”
两边话不投机打了起来,拦路的六名黑衣人虽然人少,但武功更高,刚一交手便占据了上风,而且一连放到了刘璟这边七八个人,当刘璟身旁最后两个人冲上去的时候,对面突然有一人冲了过来,背起刘璟便走。
刘璟挣脱不开,只能任由这人背着走,不过很快,刘璟便放下心来,因为他看到秦王府的后门就在眼前,那黑衣人也不走门,纵身一跃跳入院内,此人似乎对秦王府很熟悉,一路向内院奔去,这条路线刘璟再熟悉不过了,每次进入秦王府,自己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走,但黑衣人没有背着刘璟去朱樉起居的后院,而是直奔书房,在书房门口,这人将刘璟缓缓放下,然后什么也没说便飞身上了房檐,转眼间消失在夜色中。
刘璟心中纳闷,这么巧救了自己,难道朱樉一直在安排人暗中保护自己?或者是监视自己?他刚要推门进书房,就见院门打开了,随即一前一后两个人直奔书房一溜小跑过来,前面的正是朱樉,后面的应该是刚刚搭救自己的黑衣人。朱樉显然是从睡梦中被叫醒的,发髻凌乱,衣服也是胡乱披着的,跑到刘璟跟前,拉着刘璟的手,关切的问道:“先生受惊了,可伤着了?”
刘璟心中感动,微微一笑:“王爷惦念了,对方并未伤我。王爷,夜间风大露重,还是进去说吧。”
刚一进屋,刘璟就笑着对朱樉身后的黑衣人说道:“刚才可是这位壮士搭救?”
那黑衣人没有说话。但一旁的朱樉发问了:“能确定是什么人要劫持先生吗?”
那黑衣人这才开口,用略微嘶哑的嗓音回答道:“没法确定,不像是锦衣卫,但也不像是京城直隶一带的帮会,功夫不弱。”
朱樉拧眉:“我没问你那几个喽啰是什么人,我要知道是什么人在背后指使。”
那黑衣人点了点头,马上说道:“虽然咱们现在不能确定,但我们会把对方的尸体收回来,看看在尸体和兵器上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
朱樉摆了摆手,黑衣人随即退下去了。朱樉担忧的问道:“先生最近可曾与什么人有过过节?”
“绝不是过节,”一直皱着眉刘璟,缓慢的挤出几个字:“要么太子,要么晋王。”
朱樉嘴里嘟囔着:“晋王?”
晋王进京了,就在空印案发不到一个月,晋王、燕王、周王先后回到了京师,一时之间,朝野议论纷纷,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晋王朱棡从小便聪明伶俐,也因此一直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从小便十分骄纵。
其实朱棡在京城中也布有耳目,空印案刚一发,朱棡在太原便得知了详情,并立即请来自己的首席智囊杜环商议。
杜环虽然官职不高,只是晋王府少詹事,但杜环于朱棡,亦师亦友,又是头号智囊,但凡有事,朱棡总是第一时间与杜环商议。说来这杜环也不是凡人,不仅一笔行书冠绝当世,其饱读诗书,机敏练达,遇事稳重而思虑周祥,知进退守分寸,最重要的是,他虽然深受朱棡尊敬器重,但平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因此在晋王府,除了少数几个亲信心腹,很少有人知道杜环的地位。
根据杜环的分析,太子近年来一直在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户部的事务也是一直由太子打理,如今户部出了这等的大案,皇帝一定对太子的能力有所怀疑,况且太子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一向与皇帝迥异,皇帝对太子难免心声不满,在这样的敏感时机召藩王回京,恐怕就是为了考较几个儿子,如果真的有儿子出类拔萃,不排除废除太子择贤而立的可能。
杜环的结论是,此次进京,是朱棡的重要机会,表现好了,未来一旦朱元璋废储另立,那么朱棡就有了窥视神器的可能。但杜环同时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虽然太子在朱元璋心中地位有所下降,但毕竟当了多年太子,况且朱元璋如今也没有明白显露出更换太子的意图,所以此次进京,应以谨慎观察为主,收敛个性,彰显德行才干,在朱元璋面前不漏声色的好好表现才是正理,否则一旦过早暴漏行迹,不仅会成为众皇子中的众矢之的,更会招致朝臣乃至朱元璋的反感,那样就会得不偿失。有了杜环这一番分析论断,一向骄纵的晋王,此番进京便异常的低调,除了藩王应有的仪仗、部分属官及家眷,其余的人员一律没带,进京后更是没有四处乱走,进宫面圣后便老实的回府,既没有走访结交大臣,又没有四处游玩,与之前那个我行我素的朱棡判若两人。
应该说,杜环为朱棡制定的蛰伏待机的策略是切中要害的,因为此时的京中,除了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外,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鲁王朱檀,朱元璋将年纪较长的藩王都叫了回来,一时间,京中是藩王云集,当然了,暗中也是风起云涌。
但与晋王朱棡不一样,燕王朱棣此番回京却显得高调的多,因为朱棣不仅带回了全部的家眷,更是带来了进献皇帝的三件宝,这三件宝,是朱棣反复琢磨权衡后作出的决定,在与姚光启的通信中,也得到了姚光启的赞同和补充。
朱棣回京的时间比朱棡只晚了两天,但仍然是最后一个进京的藩王,当然了,作为藩王,朱棣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宫拜见皇帝,而朱元璋特意在武英殿接见了朱棣。
虽然没有佩剑,但雄赳赳气势凛然的朱棣一进入正殿,立刻得到朱元璋的暗中赞叹和赏识,不愧是上过战场的儿子,这份气度和从容,就绝非其他儿子所能比拟。
朱棣刚要下拜行礼,朱元璋笑呵呵的说了句:“吾儿免礼。”说着竟站了起来,迈步来到丹犀之下,拉起朱棣的手,上下打量了起来。
“不愧是朕的儿子!”朱元璋罕见的当面夸奖儿子,而且拍着朱棣的肩膀,亲切的如同寻常百姓家的父子:“当年为父也曾长缨在手跃马疆场,现在朕老了,上不得沙场了,要指望你们了,北平乃是国家北境最重要的屏藩,吾儿不负众望,不负朕望啊。”
………………………………
正文 177。空印案(七)
朱棣之前设想过很多种召见的场景,也准备了很多个君前应对的说辞,但眼下这个场景和父皇难得的鼓励,是他完全没想到的,一向严厉刻板的父亲,今日居然如此亲切,又如此夸奖自己,着实让朱棣既感动之余又不知所措了。
看着朱棣感动而惊讶的表情,朱元璋并不意外,继续笑呵呵的说道:“听说你这次带回来几十辆车,里面装的是不是缴获蒙古人的宝物,打算进献给朕?”
这个问题把场面又拉回到君臣奏对的格局,朱棣心里突然暗自松了口气,因为他为此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也因此他觉得此刻比刚才那样的拉家常式的对话要适应多了,回话也从容不迫:“回禀父皇,在草原作战时,儿子将缴获的所有牛羊全部杀了充当军粮,所以回到北平后并未有什么结余。儿子那几十车里装的并非金银珠宝,但确实是儿子要进献给父皇的宝物。”
“哦?”朱元璋对朱棣的回答很感兴趣:“以战养战,好谋略,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但你说既不是金银珠宝,又是进献给朕的宝物,朕倒是觉得有趣,快叫人呈进宫来给朕看。”
“儿臣斗胆,请父皇出宫一看。”朱棣提高了嗓音,底气很足。
“出宫?”朱元璋更奇怪了,“什么东西不能在宫中看?”
朱棣故作神秘:“儿臣回京,共给父皇带回三件宝物,也可说是三件大礼,但三件宝物都只能在宫外看,宫内场地狭窄,无法施展,更何况宝物威力太大,会伤到宫内的人。请父皇再展龙威,披挂御甲,前往校军场一阅。”
朱元璋来了兴趣,看样子,朱棣不仅有备而来,更是打算给自己惊喜了。人就是这样,兴趣一旦被勾起,就会立即行动,朱元璋也是人,他当即下令:“来人,取朕的甲胄来,朕要去看看老四的大礼。”
皇帝出宫,一般来讲都是声势浩大到难以想象,但此次朱元璋出宫,却出奇的平静,除了当值卫戍的龙骧卫派出了几百名亲军随行护卫,还有燕王的几个随从,其余随行的宫人、监人一共都不足十人,几百人的马队,如风驰电掣一般,来到了校军场。
校军场上,一支二百余人的精锐骑兵正列队等候,一阵风呼啸而过,卷起了队伍最前面的两面大旗,旗面在风中咧咧作响,更显得威武雄壮,两面大旗上,一面上绣着“燕山中护卫”五个字,另一面旗上只有“飞羽”两个大字,朱元璋对两面大旗并无兴趣,但这两百多骑兵却让他眼前一亮,久经沙场的朱元璋一眼便看了出来,这二百骑兵胯下的战马,都是优良的蒙古马或阴山胡马,而且每位骑士都是两匹马的配置,这样的一人双马的配置,在长途奔袭的鏖战中最是厉害。另外,更吸引朱元璋眼球的是,这些骑兵中一半是重甲铁骑,另一半是一身的皮甲。
眼珠一转,朱元璋明白了,这显然是朱棣改良过的骑兵,千里迢迢带回京城,就是为了让朕见识一下,看来这些骑兵一定有新花样,否则老四不会如此自信,朱元璋笑着指着骑兵说道:“这就是你说的宝物?”
朱棣高声说道:“父皇,这是儿臣的第一件宝,飞羽突骑。”说着,朱棣突然拿起一面令旗,凌空挥舞了一下,皮甲骑兵见到令旗,立刻调整队形,同时每名皮甲骑兵都拿起一支奇怪的弩,朱棣再次令旗一挥,皮甲骑兵便加速向着几箭地之外的一排标靶冲去,冲了一阵后,突然齐刷刷趴在马背上,同时平端着弩,刷刷刷一排排弩箭射了出去,见多识广的朱元璋看的目瞪口呆,因为他清楚的看到,骑士们手中的弩,竟然一连射出七支弩箭,而且更令朱元璋惊讶的是,这弩箭在两箭地外发射,竟然大多数都可以命中标靶,其精度之高可想而知。换句话说,在冲锋的时候,这种弩箭可以在蒙古人的弓箭射程之外放排弩,蒙古兵已经成排的倒下了,己方仍然毫发无损。
朱元璋转头看着朱棣,兴奋的大喊道:“这弩叫什么名字?”
朱棣得意的回道:“父皇,这叫北平弩,北平蒙古之弩。”一边喊着,朱棣的令旗再次一挥,只见那一百多人的铁甲骑兵也有了动作,每人都拿起一支火铳,快速的装药上膛,平平端起,对着百步开外绑在木桩子上的猪,啪啪啪啪,一百多支火铳同时开火,朱元璋清楚的看到,那些膘肥体壮的猪瞬间便被打成了筛子。
朱元璋大喜,有了这北平弩,有了这支火铳军,何惧蒙古,只要粮草充足,就可以荡平大漠了。朱元璋兴致大发,催马来到一名皮甲军士面前,伸手:“你的弩,给朕试试。”
朱棣就打马跟在朱元璋马后,见朱元璋要试弩,赶紧下马,将自己的弩双手呈给朱元璋:“父皇,这是儿子的弩,请父皇一试。”
朱元璋满意的接过弩,在手中掂了掂,弩很重,大约十几斤上下,做工很精细,各个零件都衔接的严丝合缝,平举起弩,弩的前后两端各有一个瞄具,前后两点一线,就可以击发了。
朱元璋简直有些爱不释手了,他端着北平弩,转身笑着对朱棣说:“这弩和火铳,都是你找人弄出来的?”
朱棣自然不会说这是玲珑一人所为,因为他不想让父皇知道自己处心积虑罗织人才,便笑呵呵的说道:“儿臣北征,虽然小胜,但却颇为感慨,我军粮草士气皆远胜蒙古人,但每每临敌,蒙古人的弓箭实在厉害,我军将士损伤不少,所以回到北平后,儿子痛下决心,悬赏重金,秘密请了数十位弓弩和火器匠人,终于弄出这两件东西,儿臣想,只要我军能大量装备,日后再遇蒙古人,我军便不用畏惧他们的强弓利箭了。”
看着朱棣,朱元璋满意极了:“难得你如此花心思,朕的儿子若都如你这般,大明江山何愁不昌盛稳固,朕……”说着,朱元璋竟感动的红了眼眶,他自觉有些失态,便赶紧岔开话题:“你的第二件宝呢?”
朱元璋话音刚落,就见朱棣再次挥舞了几下令旗。那些骑兵利落的下马,很有章法的跑到那几十辆装着大箱子的马车前,迅速打开了箱子,朱元璋看明白了,这箱子里装的都是火炮的零件,有的是炮管,有的是弹丸,有的是炮架,那些骑兵很是熟练的将炮组装好,六门大炮就这样出现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大喜,打马来回转着圈,高兴的喊道:“来两炮,看看威力如何?”
朱棣令旗一挥,六门大炮同时开火,通通通通通通,六颗炙热的火球从炮管中呼啸而出,砸在远处的空地上,空地上立刻飞起老高的烟尘,朱元璋不禁兴奋的握起了拳头,“当年鄱阳湖大战,若有这等大炮,朕何至于吃那陈友谅的亏。”
“儿臣愿将此六门大炮献给陛下,补充京畿防备,震慑四方宵小。”朱棣说道。
朱元璋乐的无以复加,“心意朕领了,放心,朕不会白要你的大炮的,快拿出你的第三件宝吧。”
这次朱棣没有挥动令旗,而是翻身下马,跪在朱元璋马前,从怀中取出一支锦缎的包裹,双手高高举起,恭敬的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这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便打算伸手去接,但他如今人老腰酸,早已不能在马上大幅度的俯身了,低头试了试,没有够到,便打算翻身下马,朱棣向前膝行两步,长身挺腰,双臂伸直,双手高高的举了起来,朱元璋终于接过了包袱,打开一看,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了,这居然是一幅地图,一幅草原地图。
朱棣这才开口解释道:“儿臣北征,深感没有向导没有地图之弊端,儿臣虽实地考察了蒙古草原,但只是亲历了一隅之地,无法窥全貌,回来之后,儿子重金找来数十位熟悉蒙古的、经常往来草原经商的胡汉商人,集合汇总他们的记忆,绘制此图,日后我朝天兵再征蒙古,此图可为统兵大将指引路途。”
今天的朱棣连献三宝,这三宝不仅都对朱元璋的口味,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让人欣喜,一个比一个讨朱元璋的欢心,此刻的朱元璋,对朱棣满意的无以复加,这个儿子不仅英武善战,懂自己的心思,更能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为朝廷分忧,更最重要的是,朱棣目光长远,每一件宝物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