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职场-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知新也是阅人无数见多识广,听了开济这番话心里也暗暗佩服,他笑呵呵的说道:“那在下就开门见山了,京中盛传,刑部现在查到了燕王勾连逆党的罪证,尤其是前阵子的一桩大案,案中所涉的证据,与我燕山护卫新装备的北平弩有关,燕王得知此事,深感不安,为了方便刑部各位大人查案,特意命在下送来一张北平弩,燕王还说,如果大人们认为有必要,他可以派几位熟练使用北平弩的军士前来刑部演示用法。”说着温知新手一挥,他身后的一名随从立刻托起手中的大匣子,双手呈给开济。
托着北平弩给开济的正是姚光启,他双手托着匣子,眼睛却始终在观察开济的神态,只见开济楞在原地,既不说话,也不伸手接匣子。姚光启见状,既不催促,也不收手,双方就僵持在原地。
开济确实愣住了,因为他的脑袋正在高速的运转,朱棣这是反将了自己一军吗?开济困惑了。因为按照常理,如果真的朱棣干的,他隐藏证据还来不及,怎么会主动送上门来让自己查实证据呢?所以,一般来说,敢主动派人上门协助查明证据,而且还大方的说可以派人来演示,这就等于明白的告诉所有人,人家燕王心底无鬼光明坦荡啊。
这真是一招妙手,朱棣等于在案件的结果出来之前,抢先澄清了自己,等于将他自己置于不败之地呀。
但是自己作为查案的人,却显得有些尴尬了,因为自己收了这北平弩,如果真的查出沈楼一案中凶手真的持有北平弩,那时自己该怎么办?
温知新见开济愣神不接弩,便笑呵呵的提醒开济道:“大人!大人!这北平弩,您看我们是给您送进去?还是……”
………………………………
正文 192。夺嫡风波(二)
“啊,好。”开济从愣神中醒了过来,他心中暗自叫苦,心想这朱棣虽然年轻,但这手段比官场老手还老辣呀,这一招主动出击,岂不将我这个办案人置于不尴不尬进退维谷的境地了?自己收了这北平弩,这浑水自己岂不更难洗清了?想到这里,开济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丝难堪的微笑。
姚光启同朱棣商定对策的当天傍晚,燕王府西面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门打开了,四个人先后从角门里出了来,这四人都是粗布衣裳,一身仆人的打扮,从燕王府出来,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投资界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飞的起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数个富豪和老板起家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个名言…真他妈的准。
而在洪武朝,或者不止洪武朝,在中国大多数王朝中,除了乱世或是权臣当国的情况下,只要在相对安定的时期,朝堂上最大风口,无疑都是太子,站在太子这个风口上,猪真的可以上天,所以官员们争相攀附太子,无非是为了将来太子登基后自己能加官进爵更进一步。而在洪武朝,此时的太子朱标麾下,也有不少看准了这个风口的人,堪称那个时期的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群人,用金融市场的话说,他们算是稳健性投资者。因为皇帝朱元璋是个坚定的嫡长传位制的支持者,所有的官员都认定,只要太子朱标不犯大的错误,将来一定能继承大统。
闲话说完,回到故事中来。四个人趁着夜色,悄悄的来到太子府的后门外,其中一个矮瘦的人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门,这后门也有门房,一般的时候,守在后门门房的是府中一个排位靠后的管家,但是今日,守在这里的却是一位重量级人物…太子属官、太子面前的红人,杜敩,杜敩开了门,对敲门人点了点,又看了看敲门人身后的三人,什么也没说,示意几人进来。
四人进了后门,杜敩也不说话,带着四人向里面走去。
杜敩领路,穿过一层层的院落,七拐八拐,走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外,杜敩示意四人停下来,自己则推门进入小院,然后才转身示意四人跟进去。
进了院落,杜敩立刻对四人中的一人行礼道:“燕王殿下,臣刚刚无礼了,请您勿怪,臣这就去请太子,请您稍后。”
朱棣点头,笑着说道:“烦请转告太子,是故人来访,不必提及是我。”
杜敩点头,推门而出。
朱棣转过头看着玲珑,低声问了句:“这人可靠吗?有把握吗?”
玲珑还没等说话,朱能在一旁答道:“既然进来这么顺利,应该没问题。这么敏感的时期,隐秘一点是对的,稳妥没过逾的。”
朱棣点头,没在说话。
过了半个时辰,小院的门再次开了,杜敩在前,太子跟在身后,刚一进门,朱标一见朱棣在此,顿时愣住了。朱棣则快步上前,跪在朱标面前,恭顺的拜了下去,“臣弟夤夜到访,没有事先打招呼,请太子见谅。”
朱标虽惊讶,但被杜敩拉了一下衣角后,还是反应了过来,他赶紧俯身去扶朱棣,同时又扭头看了看杜敩。杜敩对朱标点了点头,解释道:“燕王此来,是有要事要当面跟太子讲,但又不想张扬,所以微服夜行前来拜见,下官怕府中人多口杂,所以也没敢跟太子您说实话,请太子见谅。”
朱标心思虽算不上机敏,但也明白,朱棣如此隐秘的来见,必定有要事,便笑着对朱棣说:“四弟,咱们进去说。”亲切的拉着朱棣的手向屋内走去。
两兄弟进了屋子,杜敩和玲珑、朱能几个人识趣的没有跟进去。
一进屋,朱棣开门见山说道:“太子,臣弟知道近来朝局形势复杂,有些藩王觊觎储位,臣弟此来,就是想当面向您表明心迹,臣弟无任何非分之想,只愿做一守土藩王,太子若有用到臣弟之处,臣弟随时恭候差遣。”
上来就表忠心,语气和神态也还算坦诚,但即便如此,朱棣的这番举动还是让朱标无法相信。朱标心说,你眼下风光最劲,若是加把劲,将来我倒了台,你的希望无疑是最大的,可眼下为什么急吼吼来我这里说这番话?朱标心中疑惑,所以没有马上说话,而是默默的看着朱棣。
见朱标没什么反应,朱棣接着说道:“太子您一定在疑惑,为什么我会突然跑来,又平白无故的说这些话。换了我站在您的位子上,也一定会怀疑此中的真假。我说的话您可能会不信,但我还是要说,这两年,我到了北平,也了几本读书,圣人的经典反复读了几遍,史书也读了些,从书中悟道了很多道理。臣弟懂了,国家若要昌盛安定,必赖仁厚长君,比如大哥您,历来宽仁厚道,从小对我也极好,这些做弟弟的都记在心里。将来大哥您登基,必是仁君典范,朝廷有您在,必能施德政惠泽百信,只有您当政,国家才能安稳,百姓才能乐业,我们兄弟也才能相安无事。若是其他的兄弟夺嫡抢位,不仅天下不服,往后也必生出兄弟阋墙的惨剧,这个国家就完了。”
朱棣的话,虽然道理上圆的过去,但朱标听了,仍不免有假大空的疑惑,不过人家主动来表忠心,总不好将其拒之门外吧,所以朱标虽然心中狐疑,但脸上还是笑呵呵的,面容恳切的拉起朱棣的手,“老四,你能这么想,不仅是国家之福,更是咱们兄弟之福,有你这番话,哥哥没白疼你。”
朱棣见气氛越来越融洽,朱标的神色和笑容也越来越自然,趁热打铁道:“太子,愚弟想明日就向父皇辞行,回北平去,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窝,弟弟我原本都在北平放荡贯了的,回到京城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太过拘束,我还是回北平自在。”
相比于之前的大道理,朱棣的这番话,却显得自然恳切,毫无做作之态。不管之前那番话是不是出自真心,但能主动提出回北平,足以表明朱棣确实无意与自己为敌,更无意争夺储位,听了这番话,朱标心中顿时放下一块大石头,说是心花怒放也不为过,脸上的笑也更加灿烂亲切了:“怎么这么着急就走,你回京之后,咱们兄弟还没好好聚聚,再待几天吧。”
朱棣摇了摇头,恳切的说道:“在京师,话也不敢说,路也不敢乱走,拘的人难受,回北平多好,没人管,多自在。再说了,北平也不安宁,蒙古人被我打回去后很是乱了一阵,但现在他们自家人也斗的差不多了,臣弟怕他们今冬会再有所动作,所以回去准备整顿一下,万一他们来了,臣弟再把他们打回去。”
朱标一直笑着,听了朱棣的话更是频频点头:“有老四你在,我大明的北平无忧了。你那边有什么难处,尽管跟大哥说,大哥全力支持你。”
一听朱标说这话,朱棣立马来了精神,笑呵呵的说道:“既然太子说了,臣弟也不客气了,如今有两个难处,一来北平的军费实在是紧张,连着两场大战,北平的库府早已掏空了,若是战端再起,北平库府定然无法支撑大战。二来父皇虽然授我北平都司下辖诸卫的指挥全权,但各卫的指挥使的任免权并不在我手,您是知道的,那些个指挥使很多年没上过战场了,一个个尸位素餐,养的膘肥体壮,但现在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了,一听说打仗都两腿发软,这样的将军,怎么能打胜仗,所以我想将这些没用的指挥使免掉,换上能打仗的人。”
朱标想了想,缓缓说道:“军费的事好解决,回头我与户部商议一下,看看如何给你腾挪一些,边疆重镇,军费不足何以抵御外敌?但这个指挥使的任免之权嘛,你也知道,跟兵符一样,一向是陛下亲自掌握的,这个需要从长计议。”
朱棣和朱标在屋子里谈了大半个时辰,杜敩和朱能等人一直在外面默默的等着,一直表情凝重,但当屋门被推开时,朱能等人见到朱标朱棣二人笑呵呵的携手而出,朱能和玲珑相视而笑。
从太子府出来的第二天,朱棣一早便进了宫,与上次进宫时意气风发的状态不同,这次进宫,朱棣多少有些沮丧,或者说,他并不想进宫。但决心已下,与太子那边也算心照不宣的达成了默契,不进宫也说不过去,所以他只得心有不甘进宫了。
朱元璋在文华殿召见了朱棣,当朱棣被宣进殿内的时候,朱元璋依旧在低头看奏章,朱棣按部就班的磕头下拜,正要呼喊万岁请安,只听上面朱元璋低声说了句:“起来吧,免了那些虚礼吧。”
朱棣还是行完了叩拜之礼,这才站起身,躬身站立。
朱元璋撩了撩眼皮,却并未抬头,依旧低头看奏章,过了片刻,放下奏章,揉了揉眼睛,将头往后一仰,轻声说道:“这么早就请见,为了什么呀,有什么事不能早朝上说?”
“有些事不宜在早朝上当众说,”朱棣答道。
朱元璋一皱眉:“看来是机密的事了?”
“儿臣请求尽快返回北平!”朱棣大声说道。
“哦?”朱元璋一愣,他完全没想到朱棣会提出回北平:“为什么要回去?说说理由。”
………………………………
正文 193。夺嫡风波(三)
事已至此,朱棣没什么好犹豫的了,索性大声说道:“京中谣传,父皇召集各地藩王回京,是对太子不满,有意易储,在诸藩王中再择贤而立新太子,儿臣窃以为,不管父皇是否对大哥不满,为朝廷着想,为大明江山着想,父皇都要打消此念头。”
朱元璋站起身,在丹犀上来回踱着步,又看了看朱棣,然后又踱了几步,又看了看朱棣,反复了几次后,这才说道:“既然你这么说了,有什么话,不妨说透彻些,朕不怪罪你。”
朱棣抬头看着朱元璋,目光坚定不躲闪:“朝野风传易储,这本身就是第一弊,如今朝中人心浮动,官员们都在关注谁是新的储君,根本无心办理公务,朝廷的正事全都耽误了,二来,储君乃国本,不宜轻动,太子仁德宽厚,将来必能施仁政恩泽百姓,必然能让国家富强吏治昌明,所以儿臣以为,万不可因小过而掩了太子的大德。三来,太子是儿臣等人的大哥,长兄如父,大哥为储君,弟弟们不会更不敢有非分之想,可一旦长兄的储位不保,所有的兄弟们都会觊觎神器,那后果……还有句难听的话儿子本不该说,但父皇也应该知道,自古以来,为了那个宝座,兄弟阋墙之事屡见不鲜,父亲一定也不希望我们兄弟手足相残。所以,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为了我大明江山,为了朝局稳定,为了我兄弟和睦,父皇都不宜更换储君,也免得朝野上下妄自猜度,更断了藩王们的觊觎之心。”
朱棣这番话,既有身为臣子识大体顾大局的忠贞之谏,又有父子之间体己的肺腑之言,朱元璋听了深以为是,他仔细的看着这个儿子,语气平和的说道:“所以你想回北平?给兄弟们带个头?”
朱棣点头:“儿臣愿意带头回藩,给藩王们做个表率,也给朝臣们吃一粒定心丸,让他们不要再胡乱猜测,如此一来,朝野的谣言便不攻自破了。”说完朱棣跪下磕头:“儿子们没有您洞鉴万里的明达,更没有您震铄古今的魄力,父皇创业不易,不肖的儿子们守业更难,儿子不想看着父皇亲手打下的江山在儿子们这一辈就乱了。”
朱棣一边磕头一边说,他没有注意丹犀上的朱元璋满意的笑着,一个劲的点头。
从文华殿出来,朱棣对着阳光,眯着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却拘禁的伸了懒腰。朱棣一身轻松的回到王府,虽然还不到中午,但朱棣觉得有些累,想休息一下,便来到刘氏的院子,刘氏正在指挥丫头们打扫屋子,一见朱棣来了,喜的笑逐颜开,乐颠颠的迎上来,殷勤的说道:“王爷来了,看您是累了吧,我让他们给您上一碗参汤吧。”说着便挤眼睛示意丫头们都出去。
朱棣无所谓的摆了摆手:“不喝汤,我就想躺一会,累了,让我歇一歇。”说罢便径直走向内间,迈步进入床内,直直的躺了下去。
刘氏很少见到朱棣白天就如此疲乏,她跟着进了床内,
朱棣刚一躺下,她立刻跪在床头,轻轻的为朱棣脱了鞋,然后又轻柔的给朱棣揉起了脚,刘氏的手法熟练且轻重得宜,朱棣很是舒服,躺在那昏昏欲睡。刘氏的手没有闲着,按了几下脚,逐渐向上按,揉了一会朱棣的小腿,又在大腿上按了起来,但按到大腿的时候,刘氏的手开始不老实起来,先是在朱棣的大腿内侧来回摩挲,随即又将手伸向了三角区,到了这个区域,刘氏的手越来越不老成,时而捏着不放,时而用手指来回挑逗。此时的朱棣早已被刘氏弄的睡意全无,一翻身坐了起来,刘氏见朱棣来了精神,笑着站了起来,主动上来为朱棣解扣子。朱棣心火正旺,一下子将刘氏压在身下,刘氏不是朱棣妾室中最漂亮的,但她有一样,床第间的媚态撩人,勾人魂魄的眼神,加上欲拒还迎的动作,都让朱棣欲罢不能,两人干柴烈火,上下左右折腾了好一会,朱棣放空了身子,累的满身大汗,趴在床上一动不动。
刘氏却并不着急穿衣服,她先是给朱棣按摩了会后背,然后慢慢的站起身,朱棣翻身坐起:“干什么去?陪我说会话。”
刘氏笑着说:“妾不走,就这么陪王爷说话。”
刘氏的床是三层套床,而刘氏在进来的时候就已经将最外层的隔帘拉了下来,刘氏这时起身又将内层的帘子也放下来,这才又坐到朱棣的身后,她故意将前胸顶在朱棣的后背上,两条腿有意无意的靠着朱棣大腿外侧蹭来蹭去,双手则轻柔的给朱棣揉着太阳穴,嘴里轻声说道:“王爷累了,我给您讲个笑话吧。昨天东院的管家娘子王六家的去江氏那里告状,说江氏的丫头蓝秀跟外院的小子私通,江氏姐姐便叫来蓝秀对峙,那蓝秀自然不肯认,当众反骂王六家的不干净,说王六家的也跟一个外院的小子偷偷相好。两个人竟然当着江氏姐姐的面拧巴起来了。江氏姐姐没主意,更治不了两人,没法子,将两人都发落到温知新那里去了,温知新法子还真多,三两下就审了出来,原来,两人私通的竟是同一个小子,王六家的吃蓝秀的醋,才告了一状,没想到一状下来,竟然把自己的老底给兜出来了,你说好笑不好笑。”说着刘氏还真是一阵笑,她胸前那饱满的两块肉还在朱棣的后背上下颠了几下。
朱棣心想这哪是在讲笑话?分明是在告江氏的状,说江氏管教不严,这事若是真的,王妃徐氏一定早有处置了。朱棣也知道刘氏一向跟江氏不和,刘氏并不是嫉妒江氏美貌,而是因为刘氏虽然比江氏要得宠一些,但刘氏至今膝下无子,江氏却已生了个女儿。但朱棣哪有心思管他们女人间的勾心斗角,丫鬟私通小子也不过是小事一件,他的心思要集中起来琢磨大事,所以朱棣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便没搭话。
按21世纪的评判标准来看,刘氏不仅是个醋坛子,更是个碎嘴子,按老百姓普遍的话说,她是个八卦的人,按我们东北话说,这是个三八。
刘氏
见朱棣没说话,知道这话没有起到效果,又补充了一句:“您知道吗,江氏……”
刘氏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棣强行打断了:“好了,你们女人整日只想着这些鸡毛蒜皮,我本来就是想清静清静,到了你这又听这些乱七八糟的。”说罢朱棣双手撑床打算站起身走。
刘氏反应还算快,见朱棣生气,赶紧死死的抱着朱棣,用自己的双峰死死的顶着朱棣的后背,手还不老成的在朱棣胸前划拉,越划越向下,朱棣又被她挑弄的情热,身体也有了反应,刘氏感觉手中之物渐硬,轻轻咬着朱棣耳朵说道:“王爷,还能不能?”
当朱棣从刘氏的房中出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朱棣虽然脚下虚浮,走路轻飘飘的,但他此刻心情很好,压力也全都释放了,浑身上下感觉很放松。朱棣抬头望了望天,阳光正足,晒得全身温暖而舒服。他狠狠的放肆的伸了个懒腰,双臂高高抬起,贪婪的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但他的肚子突然咕咕叫了一声,这时朱棣才感觉很饿,肚子空唠唠的,他意识到自己该吃些东西了,迈着步子往前走了几步,没想到身体竟然晃了一晃。
刘氏跟在朱棣后面,笑呵呵刚要伸手去扶朱棣,见王妃徐氏远远的走了过来,刘氏赶紧收敛表情,躬身后退了一步,退到距离朱棣两步远的位置,恭敬的说道:“王妃来了,妾有礼了。”
朱棣睁开眼睛,见徐氏走了过来,笑呵呵说道:“你怎么来了,我就在这歇一会。”
徐氏一摆手,示意左右的丫鬟婆子都退下,然后走到朱棣近前,小声说道:“大白天就……让下头人看见成什么样子。再者,也要注意身体,王爷以后切不可这么纵容自己。”
朱棣也凑到徐氏面前,低声说道:“王妃教训的是,本王谨记就是,本王今晚就去王妃那里,继续听王妃教导,不过王妃是不想纵容我呢!还是想跟我大战三百回合呢?”
徐氏从小家教森严,嫁了朱棣更是谨守女德,一切唯夫命是从,温良恭俭让样样都堪称表率,因此很受朱棣的敬重,但唯有一点,徐氏极少与朱棣开这种床第间的玩笑,当下被朱棣说的满脸通红,她故意咳嗽了两声,捂着嘴说道:“别让下人们听到。”随即又恢复了端庄的仪容:“我有正事要跟王爷说,你们都退下。”说罢转身对朱棣说道:“儿子大了,奶娘和周围的丫头都拘不住他,我想不如趁着在京城,给他选个好师傅。”
对于王妃的提议,朱棣原本并不在意,自己马上就要回北平了,还给儿子选什么师傅,生那些事端干什么,弄不好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乱扣帽子,但转念一想,不对,王妃分明是在提醒自己呀。朱棣转头看着王妃,不愧是徐达的女儿,智计百出,心机深沉却绝不外漏,这个女人平时是一个合格的王妃,沉稳内敛;没想到关键时刻竟然有如此的神来之笔,还是自己的智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
正文 194。夺嫡风波(四)
明白了徐氏的深意后,朱棣笑着问道:“给王子选师傅不是小事,王妃心中可有中意的人选?”
徐氏笑着摇了摇头:“妾只是想,该找个师傅了,但找师傅这等大事,找不找,该找谁,还是得王爷您亲自拿主意。”
朱棣特别爱重徐氏这点,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既点拨了自己,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自己留了面子,朱棣怜爱的看着徐氏,郑重说道:“王妃请回吧,此事确实是大事,我好好琢磨一下。不过此时有一件大事也十分重要,王妃请先办了这件大事,此事不办,其他的事不好办啊。”
徐氏见朱棣说的如此郑重,心知一定是大事,便也收敛了笑容,关切的问道:“什么大事,妾这就安排!”
“腹中空空啊!”朱棣突然笑呵呵的拍着肚子说道:“夫人可否安排些饭食,打发了腹中的饿鬼,要不真是没力气研究别的事了。”
徐氏一听这话,乐得前仰后合,立即转身吩咐道:“来人啊,命厨房把我的饭送过来。”说着转头对着朱棣说:“巧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