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之巅-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令人恐怖的是,胡宗宪大人是严嵩的学生。

    东南抗倭大业岂能少了胡宗宪大人?

    不管历史如何评价胡宗宪大人,但他老人家为华夏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可抹杀,这是对历史名人的尊重。

    这就是作为通晓后世历史的张明远为何小心翼翼,他不敢乱了历史大事件,若不然,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哪怕是在平行世界中,也不能任性为之,稍有不慎,将堕入万劫不复中。

    。。。。。。。。。。。。。

    一连串,杂乱不清的社会关系,理不清乱如麻。

    若被监察御史们知晓了此事,被误认严党的一代剿倭英雄…………胡宗宪怎么办?

    。。。。。。。。。。。。
………………………………

第三十一章:大人之志

    浙江备倭都司,后堂。

    工部侍郎赵文华懒洋洋地靠在宽大的太师摇椅上,微颌着双目,白净的面皮上露出醉美的神情。右手也没闲,正把玩着一对暗红色的五菱核桃,伴随着‘嚓嚓。。。’不断响起的核桃摩擦声音,略微发福的身躯也上下不停地摇动着,神色颇为自得,举止间傲若无人,一副‘春风得意右手疾,一日盘尽五菱桃。’的小人模样。

    赵文华总是这么‘春风得意马蹄急’。

    嘉靖八年进士,初在国子监时,严嵩为祭酒(校长),凭着狡黠圆滑的性格,一路巴结认识了严嵩,最后竟认其为义父。后来严嵩圣眷日隆,开始在朝为官,先是被授刑部主事。而后,严嵩认为自己平日作恶多端,恐被人上疏弹劾,要找人到通政司作为内应,以方便截取奏疏,于是委派赵文华为通政使。‘奏疏经其手,皆先送严嵩,然后呈递世宗。’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大举进犯东南沿海地带,已升任工部侍郎的赵文华,向嘉靖皇帝上奏抵御倭寇七件要事,其中一条就是要请朝廷委派得力官员到东南沿海地带祭拜海神。嘉靖看过后,问计于严嵩,身为赵文华义父的他,怎会不给义子谋取福利呢?于是,一番撺掇后,严嵩竟向嘉靖皇帝奏对曰:文华娴熟兵事,可委派他前去祭拜海神,顺便督查沿海军情。爱好炼丹的嘉靖皇帝哪能禁得住严嵩的花言巧语,遂下旨准奏。

    托义父之福,谋得一个好差事的赵文华,自到江南地界后,便持宠横行霸道,一路走来,一路索贿,凡敢与之对抗着,不是罢官丢职,便是身陷牢狱。

    完成嘉靖皇帝赋予的任务后,正值倭寇大举进犯浙江,遂不知廉耻巧使手段,贪冒总督、尚书张经剿倭所得的‘王江泾大捷’,占为己功,又诬告张经“养寇失机”,致张经枉死。后来又弹劾浙江巡抚李天宠,致使李天宠被枉杀,同时推荐胡宗宪任之。不久,又弹劾罢免了总督周珫、杨宣等。

    不可否认的是,其颠倒黑白、擅诬成性的手法,竟屡屡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赞赏,更何况朝中还有内阁首辅的严嵩义父坐镇京城,赵文华的气焰日益见长,焉能不志满得意?

    。。。。。。。。。。。。。

    良久,赵文华才慢吞吞睁开了微颌着的双目,心满意足地望着已侍立身旁多时,兀自还保持着毕恭毕敬姿态的浙江巡抚胡宗宪。

    胡宗宪,嘉靖三十三年,被嘉靖钦点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上任以来,胡宗宪深感责任重大,曾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他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

    面对赵文华的飞扬跋扈,胡宗宪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在不受掣肘的情况下完成抗倭大业,因为赵文华根本就是一个油盐不进,有理说不通的伪君子。

    初见赵文华,胡宗宪还认为他只是个昏蛋;没过多久,便把他归类在小人行列;后来,随着他不良行为的层出不穷,最终很无奈将他诠释为伪君子。

    若只是昏蛋、小人,胡宗宪自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完全能把控的了他,可随着他的不断升级,胡宗宪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小人与伪君子不可一概而论。

    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言称尧舜,心同桀纣,最是难以测度的则是伪君子。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只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如官场中的一些官员或士人中的败类最难防范。

    不过还好,伪君子在阴间的果报就比阳间罪恶还要大好几倍,算是个令人欣慰的事。

    虽然是胡宗宪与内阁首辅严嵩也是师生关系,但深明大义,一切以大局为重的他,还是要考虑如何和赵文华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

    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显得异常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不惜委曲求全,也助纣为虐干了一些违心事。于是,赵文华满意了,在一些大事的决断上也逐渐撤去了掣肘,还对胡宗宪的能力素质大大赞赏。在巡抚李天宠被害后,赵文华便大力推荐胡宗宪,因此,胡宗宪很快被擢升为浙江巡抚。

    当然,这都是在刻意逢迎、委曲求全中所得的。

    胡宗宪之苦,能有几人知晓?

    立有‘剿平倭寇’大志的胡宗宪,十分清楚大明朝堂党同伐异、颠倒黑白的祸乱对抗倭大业的巨大危害。更深知剿倭之艰难,稍有差池必将限于万劫不复当中,尤其在亲眼目睹了朱纨、张经、李天宠三位忠臣的悲剧后,更是看透了‘朝中无人’的无可奈何,更为不能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而痛苦。因此,若想彻底剿平倭寇,非需要一个清静无掣肘的环境不可,这样,后院清净了,才能了无牵挂去干出一番事业。

    试想,你在前线打仗,朝堂中有人正秘密要弹劾于你,以皇帝那昏庸不堪的性格,肯定会毫不犹豫下旨干掉你,你说你憋屈不憋屈?这时,若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朝中大佬为你出头,忽悠住皇帝老大,为你排除万难,心无旁骛之下心气顺了,自然就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事后呢,顶多找大佬唠唠天,行行贿,表表忠心,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了,毕生想干的大事业也有了,何乐而不为?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看透这一点呢?总是自以为两袖清风,忠骨铮铮,说什么‘己在做,天在看,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仅凭一腔热血在干工作,到头来万事皆空,一事无成,尤其还会因为自己的矜持蛮干而耽误大事。

    数千年的‘窝里斗’风格,早就形成了华夏古时朝堂的党争结果,为了政治理念,或者是为了利益,总要有人做出牺牲,而无地位无大佬罩着的人肯定是第一个出局的人。

    事先声明一下,何为‘窝里斗’?

    俗话说:地域决定斗争的范围。古代交通的不发达,决定了人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不可有更广阔的活动范围。例如,进行某项战争活动,当然,成吉思汗他老人家是个个例。华夏古代的统一战争,相较于总是在吹嘘对外战争的欧洲,像什么某国与某国之间百年战争,其实相对于华夏古代来说就是十几个省在打仗,兵力机动过了头,就会像在欧洲一样跑到了所谓的‘外国’。因此,说是‘窝里斗’一点都不夸张。

    灵台空明的胡宗宪可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人物,他不会像那些总是标榜清流、忠诚的书生文官那样,不屑于结交权贵,而是深刻认识到结交权贵对自己抱负的巨大机遇。

    因此,为了抗倭大业,不得不选择委曲求全,委屈于被世人奉为宵小的赵文华。

    虽然朝中有老大严嵩罩着,但谁又能料得到奸诈无比的赵文华背后会使什么绊子呢?

    他也看不起赵文华这样的伪君子,但他十分清楚赵文华颠倒黑白、假公济私的威力,他需要耳根清净的朝堂,更需要这个大佬的鼎力相助。

    委曲求全算什么?刻意逢迎又算什么?

    在抗倭大业面前,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

    他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完成毕生志向的大舞台。

    只要让我完成抗倭大业,让我失去生命都可以,更何况是稍稍丧失一些人格尊严。

    来日完成大业后,哪怕是被人误认为权奸,也是心甘情愿。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只求心安得,哪管身后事?

    。。。。。。。。。。。。。。。。。。
………………………………

第三十二章:曲意逢迎

    胡宗宪此时已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在赵文华的鼎力相助下,已能全掌浙江抗倭军机要事。

    一般来说,身系要务,是不必总是陪伴在钦差大臣赵文华身侧的。

    可胡宗宪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也有难言之隐。

    身在官场,胡大人自然深谙‘陪官之道’的重要性。

    陪官,陪的是能决定你仕途命运的领导,又陪的是能掌生杀大权的上司,陪好了名利双收,从此飞黄腾达;陪不好事业暗淡。从此万劫不复。

    胡宗宪不在乎名利,他在乎的是事业,在乎的是抗倭大业的前途。王江泾大捷,总督张经之难,他都看在眼里,这都是拜这位上司所赐,正是这些,使他清楚认识到上司话语的威力。往往上司的一句话,或者某个不经意的小事而能决定一项重大的历史进程。因此,胡宗宪极具洞察力,只要有机会,他绝不不会轻易离开赵文华的。

    再说了,他也实在不信任赵文华那阴晴不定的擅变性格,他必须要时时守护在赵文华身边,为那些正在前线奋勇杀倭的将士们当好主心骨,消除将士们可能遇到的任何掣肘。

    胡宗宪可以说是浙江抗倭前线总指挥,他要为浙江抗倭大业坐镇。

    他要时刻盯着赵文华的一举一动,掌握他的一言一行。

    这便是胡宗宪经常有事没事要来陪伴在赵文华身侧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想让赵文华‘低头不见抬头见’,时时刻刻能见到这么个人,时时刻刻能意识到他的存在,让赵文华心理上对他有种‘身边人、自己人’的吝啬定位,如此一来,抗倭大业可得以顺利进行,而不被人随意掣肘。

    这实在是一个无奈消极的消极办法,但胡宗宪不得不为之。

    。。。。。。。。。。。。。。

    后堂很安静,只有五菱核桃相互摩擦时才传出来‘嚓嚓。。。。。’的声音。

    盛夏的七月,天气带着火辣辣的热情涌进室内,令人不堪其扰。

    稍稍坐直了身体的赵文华,捡起身旁桌子上的三道文书,面露安详,遂又懒洋洋道:“汝贞啊!不是老夫说你,身为一省巡抚,该决断时还要决断,总不能事事都要让老夫来替你拿主意吧?”

    话虽如此,但他心中着实对胡宗宪的‘拿捏不定’存有好感,被人高看奉承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秉大人,非是卑职不敢决断,而是因为此事关联重大,卑职见识短浅,恐不能妥善处置,还请大人孤意计较。”胡宗宪低眉顺耳,尽量摆低姿态。

    赵文华这才好奇地挺直身体,打开手中的文书,细细查看起来。

    “呵呵,慈溪县抗倭大捷,合计剿灭倭寇五十六人,生擒二十人,实在是可喜可贺啊!汝贞啊!实不相瞒,老夫本是慈溪县城骢马桥南人氏,家乡出了这等喜事,老夫脸上也有光彩啊!呵呵呵。。。。”

    赵文华轻轻拂了拂胡须,贼眉鼠眼的脸上难得出现久违的争议笑容,旋即,笑容渐失,脸上阴晴不定起来,略带酸意道:“好啊!好,好一个年轻有为的少年张明远,几乎全凭一人之力就清剿了几十名倭贼。。。。。。。咳咳,想当初,咱们合数千官兵之力尚不能有此胜绩,呵呵。。。。。”突然想到了‘王江泾大捷’,为无缘亲自指挥而懊悔。

    胡宗宪心中咯噔一下,知道这个为老不尊的‘大人’嫉妒心肠又盛起了,再让他这么说下去,指不定又要说出什么神羞鬼羞的屁话来,到那时就不好圆场了。

    赶紧笑脸相迎,打断他即将出口的话语,拱手道:“这还不是大人您统筹有方,前方将士奋勇效力的结果?大人您指挥若定再创佳绩,实为我浙江之福、大明之福,卑职为大人贺。”

    顿了顿,又赞道:“其实这个少年………张明远正是大人您亲自招纳的豪杰啊!说实话,卑职实在对大人您的先见之明佩服的五体投地。自大人巡按东南以来,对内广施恩泽,对外痛展雷霆,浙直百姓感念大人恩德,无不拼死效命。因此,大人您广纳四海豪杰,登高一呼,群雄毕至,抗倭大业能取得如此战绩,也是在正常不过了。”

    胡宗宪必须第一时间止住赵文华的嫉妒心,慌不择口时将张明远纳入抗倭将士行列。

    为了抗倭大业,胡宗宪忍了;为了护佑将士,胡宗宪更要忍。

    “呵呵呵,汝贞谬赞了,老夫哪有你说的如此神武?老夫只不过做了些该做的事情罢了。”

    赵文华终于不再提似被侮辱的事了,也不管穿越而来的张明远到底是不是深感他的恩德而加入抗倭大业的,反正能往脸上贴金就行。

    于是,白净的面皮上难得浮上一层淡淡的红晕,不只是羞愧之色还是自豪之色。虽然挖空心思后也没考量出自己到底做过哪些值得称道的善事,但生性喜好被人谄媚的他,在明知下属一番赞美之言属于没羞没躁的范畴,还是欣然表示接受,只是略有些更加装逼罢了。

    胡宗宪看他面色转晴,心中长长出了一口气,与伪君子打交道实在是太难了。。。。。。。。其实他早就知道赵文华的个人不良癖好,因此与之打交道时,就是一个字……………捧。戴高帽谁不会?戴高乐嘛!把这讨厌的家伙捧舒服了,掣肘之患除了,做起事来自然就顺畅多了。

    虽然不会掉一两肉,但吹捧别人惯了,自己也难免面红耳热,真不知百年后会不会堕入拔舌地狱,受那无尽拔舌之苦。

    “这又怎么回事?为何知县、县丞都要请辞?”赵文华那本就善变的脸皮刚有些洋洋得意的春色,此刻又浮上铁青,岔道:“难道是下属功劳太大,自己无面目见人了?”

    对于别人是否该怀有羞耻之心他还是有自知自明的。

    真是一朵奇葩,无敌的先见之明奇葩。

    胡宗宪调整一下呼吸,稍稍适应了这朵奇葩的跳跃性思维后,不慌不忙道:“大人,请接着看第三本文书。”

    赵文华这才打开第三本文书,仔细阅读起来,异常专注的神情似乎要从中找到别人应该怀有羞耻之心的证据,半晌,放下文书,再次微颌双目,长叹道:“汝贞,对于慈溪县议而不断的游倭之争你怎么看?”

    胡宗宪小心地查看了他的脸色,恭敬道:“按理说,这游倭示威是个好计策,这些年抗倭之战之所以艰辛交加,全是因为市井流言过甚。若游倭示威,使我大明军民能亲眼目睹倭贼相貌,再枭首示众,可大大减轻我军民之恐惧心理,对抗倭大业有功而无半分过错。但卑职才疏学浅,也不能决断,还请大人您示下。”

    半晌,赵文华睁开双目,淡淡道:“县丞吴操之的辩解也不是没有道理,正是这些市井无稽之谈,彻底扰乱了我大明的君心民心,才至于抗倭之战不力。若真个游倭示威,再加重刺激军民,到底对抗倭大业是好是坏也不可知啊!”

    。。。。。。。。。。沉默。
………………………………

第三十三章:名臣衷肠

    “大人,您不是奉旨祭祀海神吗?不如我们就此询问天意,让上天做决断,如何?”胡宗宪小心翼翼提议。

    赵文华大喜,自己向嘉靖皇帝提出的《抗倭七要事》其中第一条就是要请官员到东南沿海祭拜海神,既然海神都拜访过了,礼物也都收了,相信海神他老家不会‘收钱不办事’吧?大喜道:“此法可用,只是不知该如何请示海神?”

    胡宗宪见赵文华同意自己的决议,忙微笑接口道:“大人,咱们道君皇帝也曾有过‘抓阄取相’雅举,我们何不效仿他老人家来个‘抓阄定事’,更何况文人墨客尚有‘掣签赋诗’。咱们听天由命,写两张阄条,由大人您‘抓阄定事’,是否好坏全凭天意。您看呢?”

    一听自己谄媚有加的对象嘉靖帝也有此雅举,赵文华顿时不淡定了,忙表示赞同,遂吩咐胡宗宪赶紧订制阄儿。

    。。。。。。。。。

    不多时,胡宗宪托着两个外观一模一样的阄儿放在正堂前八仙桌上。。。。。。。。

    赵文华沐浴洗手后,正正衣冠,度着方步走向前,再煞有介事地对天祷告,而后从两个阄儿中抽了一个,展开一看,顿时大喜:“汝贞,上天意游倭。”

    胡宗宪亦大喜,赶忙走上前,以身遮挡住托盘,趁他不注意间,悄悄从袖袍中另取一张阄儿放在托盘中,又将托盘中的阄儿暗暗收了起来。这才接过赵文华手中阄儿,定睛看了半天,不觉老泪潸潸而下,笑道:“有天有此意,我当遵从之。”

    是啊!大明官场中的掣肘太多了,固步自封的迂腐随处可见,本来好好的一项决议非要弄得左右为难,若不是有‘上天’的旨意,恐怕‘游倭示威’又要泡汤。

    抓阄定事本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人。

    既然生逢其时就应学会变通,在掣肘之间圆滑处事。

    除了他胡宗宪,整个大明还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

    。。。。。。。。

    胡宗宪老感畅怀,欣慰地望向文书上的一个陌生名字,内心激动不已,没想到上天能赐下如此奇怪少年,心中暗暗打定主意要招入麾下,为抗倭大业做出贡献。同时又有些后怕,若不是紧要关头及时制止住了赵文华醋意大发的火头,恐怕这个年轻人今后要陷于重重磨难了。

    胡宗宪痛苦的不是张明远的际遇,他痛苦的是大明官场的任性,处处都透着整人和被人整的危机。

    “汝贞啊!既然上天有游倭示威之意,我辈自当遵从之,着令慈溪县安排游倭事宜。”赵文华抚着胡须笑眯眯的,着实为自己的通灵之举而自豪:“既然慈溪县抗倭大捷皆是因此人而为,那就由这个奇怪少年张明远尽力安排游倭之事吧!咱们也不能埋没人才是不是啊!”

    听着赵文华的不吝赞美之词,胡宗宪眼前一亮,难得赵文华会有如此大度之举,这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当即快步向前,朝赵文华躬身:“禀大人,请赎卑职擅专之罪。”

    “何事?”

    “大人刚才所言的张明远,正是不久前被任命为观海卫的百户,倭寇入侵慈溪时,奉命前往联络剿倭。”

    “哦?原来竟是我大明卫所官兵,好,好,胡大人为慧眼识珠,为国选材,着实可钦可佩啊。呵呵。”赵文华颇为欣慰。

    “大人谬赞了,这都是大人您的恩泽所致,广大将士感念颇深,无不奋勇杀敌。”胡宗宪恭敬谦虚。

    。。。。。。。。。

    出了都司大堂,胡宗宪匆匆忙忙往回赶,脚步显得有些急促。

    作为文官的他,此时骑着一匹快马,飞快赶往巡抚衙门,他要做一件事,可能会对抗倭大业甚至自己前途有莫大关联的事。

    胡宗宪不仅是一个处事老道的人,还是一个识人用人的长者,冥冥之中他总觉得张明远这个奇怪少年会在今后大放异彩。

    赶到巡抚衙门后,胡宗宪迅速吩咐秘书员:“马上派人到慈溪县,晋升抗倭英雄张明远为百户,令其尽快安排游倭示威大计,而后押解倭寇至观海卫,着参将戚继光调遣,备倭总督府登记造册,快。”

    秘书员答应一声,转身就往外跑去。。。。。。。。。。

    “告诫慈溪县大小官员,抗倭英雄张明远自始至终都是观海卫百户,不可有失。”

    秘书员稍稍停顿回头,听完吩咐后,不及行礼,又向外冲去。。。。。

    巡抚大人化繁为简的风格他是知道的,越是事态紧急,就越不用顾及诸多礼仪。。。。。。。。。。

    安排完这一切后,胡宗宪无力地瘫软在藤椅中。。。。。。。。

    他知道今天所作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他可能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混肴上司视听、触碰官场大忌、越级下达命令。。。。。每一件事情的败露,都可能会使他引火烧身,略显疯狂的举动更会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然,这对于心系天下安宁、百姓疾苦的胡宗宪来说,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家国天下安康,百姓安居乐业,虽身死万千次,也是值得的。

    古往今来多少事,留待后人评说去吧。

    哪怕将来史书肆意抹黑,恶名远扬,吾也无怨无悔。

    慢慢将手中的小纸团展开,浓墨重彩的‘游倭示威’大字登时映入眼帘中,在光灿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夺目的亮彩。。。。。。。。

    端详良久后,移到火烛旁。。。。。。。。瞬间化为灰烬。

    “老夫当尽力而为,只愿前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