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他进来。”
“诺。”
少顷,晋阳派过来的人被殿外的小黄门带进了甘露殿中。
“草民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公主让你将这些东西送进宫来,可还有什么话让你带给朕?”李二陛下看着那人问道。
“回陛下,这些银子,都是今日上午与侯爷联络的那三个倭国人送到庄子上去的,是之前应承侯爷的学费。”那人不卑不亢的回答道。
一听这个,李二陛下明白了,这些银子,是从倭国来的啊
“好了,无事了,你们都下去吧。”李二陛下挥退了殿中诸人,甘露殿中只剩下了德义和李二陛下两人。
李二陛下走到箱子旁边,从箱子里拿出两根银条,相互碰撞了几声,随后盯着银条看了好一阵。
“德义,你看这些银子,如何?”李二陛下问道。
gegegengxin
………………………………
第二百七十四章:娘子军的安置
德义稍微抬头朝着箱子当中看了一眼,随后将目光移开,低下头。
“回陛下,成色不错。”
李二陛下微微点了点头:“的确不错啊。”
李二陛下一边说一边摸着手里的两根银条:“璟儿说,这样的银子,倭国有很多。”
德义低着头,默不作声,但是一般陛下这般说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有些别的想法,比如说将这种好东西据为己有的想法。
但是就眼下来看,一点儿也不现实。
现在对倭国动手,且不说现在倭国的政局已经平稳,便是三韩之地便是反复无常,倭国与三韩之地联合起来,势必让现在已经垂死挣扎的泉盖苏文再度崛起。
而且,三韩之地与倭国联合起来,大唐与之对上,怕是要吃亏。
大唐地面上的府兵和骑兵,打起仗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在装备上,都远远领先于这些国家,但是问题是,这地面上的军队始终是在地面上,都是些旱鸭子,与三韩之地和倭国的人打起来,战场大部分都在海面上,那大唐军队的优势可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至于大唐的水师,辽东六万水师,人数肯定是不够的。
空有宝山,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据为己有,现在,也只能看玄世璟凭着手段慢慢的将银子套拢回来。
但是,终有一天,大唐的军队,会在倭国的难波会师!孝德天皇登基,定都难波宫。
不过眼下看来,是时候要解决平壤城的那位了。
李二陛下回到位子上,铺开纸张,开始写手书,这封手书是写给薛仁贵的,辽东那边的情况虽然薛仁贵时长送奏折回长安,但是李二陛下想要知道更多,今儿个被玄世璟送来的这些个银子一刺激,李二陛下的心有些平静不下来了,辽东、三韩,现在要再加上一个倭国,大唐的蚕食之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终有一天,这些都要纳入大唐的版图!
李二陛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能驰骋沙场开疆拓土,能坐镇朝堂守成发展,这样的帝王有,但是几千年下来,就这么几个,做的还不一定有李二陛下好,虽然黑历史多,但是掩盖不了他烨烨生辉的身姿。
锦衣卫也去了辽东,有了锦衣卫相助,辽东那边儿的局势将会更加开朗,薛仁贵有大才,有锦衣卫这一柄利器相助,平泉盖苏文,指日可待。
东山县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到了春天,东山湖解冻,码头人来人往生机勃勃,庄子上的庄户们也都在田里忙活。
娘子关的人终于回来了,拖家带口的,长长的队伍从东山县的牌坊沿着大路进了进了庄子。
常乐带着府上的人去接人,帮着他们安家落户,见到这些人的时候,常乐心中也难免生出一股感触来。
威名赫赫的娘子军,如今看上去却是落魄了,有的断了手臂,有的只剩下了一条腿,这样的活下来已经是不容易了,当时受伤的时候算是处理的好的了,处理不好仅仅是流血,这些人也难以活下来。
大多数人身上都带了伤,有的脸上便有好几道伤痕,看上去凶神恶煞的,但是懂得的人都知道,这些疤痕代表着什么,那是为了守护大唐所留下的功绩!
娘子军的名号说出来挺吓唬人的,但是到了现在,活着的人也不多,伤残者大半,其余的人早年间身子亏了太多,这几年陆陆续续的病死在了娘子关
这次来到庄子上的,不到两百人,家当带了也不少。
好在庄子上的宅子修建的也够,给这些人修建的,都是二层的四合院样式的宅子,腿脚好的,可以住在二楼,腿脚不麻利的,可以住在一楼,人多住在一个院子里,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一座宅子有两间茅房,一个大灶台,都是公用的。
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环境也都已经适应了,年轻那会儿在军中吃的就是大锅饭,如今老了也都一样。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常乐才带着他们都安置下了,剩下的便是冯浩带着人过来,统计了这些人的人数籍贯之类的资料,需要将给他们在东山县落户,这些事情都是冯浩在跟东山县的县衙打交道,虽说麻烦些,但也耗费不了多少时日。
落了户籍才能分地,在东山县这边儿,地可能分的会比娘子关那边少,但是他们属于军户,不用纳税,而且退下来之后户部还有一些补贴发放给他们。
除此之外,玄世璟也不会让他们饿着的,东山县用人的地方可多着呢。
学堂那边儿需要看守,市集那边儿需要巡逻,府兵营地那边儿需要有经验的教头
一些手脚麻利的老兵担任这些职位,能够给庄子上的府兵省去不少麻烦,而那些腿脚不灵便的,也能在家里做些手工活,反正养活自己肯定是绰绰有余了。
这些退下来的军人,大多都是光棍一条,鲜少有拖家带口的,谁家也不会嫁给一个手脚残疾的,或者是身体不爽利的,这样的人家日子过的太艰难了,若非无可奈何,谁也不会上赶着去过这样的日子
对军户尊敬归尊敬,但是真扯到过日子上,谁家不奔着好日子去过?
庄子上有个造纸的作坊,已经运作了十几年了,规模也不小,有些腿脚不方便的人可以安排到那边去,工钱按照正常人的发放,一把年纪,只要生活能够保障下去,人生焕发第二春也不是没有可能嘛,每年宫中放出来的年纪大了宫女仆役也不是个小数目,给这些老兵娶个媳妇儿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不是。
宫里头出来的宫女,年纪大了的,再想找好人家怕是够呛,与这些老兵凑合着度过晚年,也是种不错的选择,而且这些老兵是在东山县庄子上,看看现在十里八乡的庄户,谁不羡慕有东山县户籍的人家?家主是出了名儿的好心肠,手底下的庄户日子过的一年比一年滋润,若是真有机会,巴不得上赶着来庄子上呢。
………………………………
第二百七十五章:招收学生(上)
东山县庄子上的这些庄户,是实打实的与东山侯府患难与共一直走到今天的,当年侯府穷的叮当响的时候,他们就在庄子上了,玄世璟自己手底下的人,自己不对他们好还去指望谁对他们好去?
这些老兵来的时候也是不对,春耕已经过去大半,他们还没有上东山县的户籍,自然是分不到地的,种地这事儿,今年就先别想了,所以还得尽早给他们安排活计,等上好户籍之后,冯浩就会去安排,这几天侯府大宅这边会采办不少东西,送到他们那里去,先让他们渡过这段时间再说。
这些老兵搬家没什么讲究,但是高家人就不一样了,布置宅子的时候从长安城请了道士过来,拿着罗盘在宅子里走走停停,该注意的都说完了,高家的家丁这才将采办回来的家具都给搬过来。
高士廉的年纪也大了,在东山县庄子上过过清闲的日子高家人也不反对,一应的丫鬟家丁什么的都没少了去,长长的队伍从长安城出发,来到东山县。
搬家也是要请客的,玄世璟和晋阳这两个昔日的弟子参加了高士廉的安家宴,在宴席上说了说庄子上学堂招生的事儿。
“在过几天,这庄子上的人也能闲暇几天了,这娃娃入学一事,就放在几天之后吧。”高士廉说道。
“都是些泥地里打滚出来的孩子,恐怕还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所以,需要现教导,这一开学,老师就要辛苦了。”玄世璟端起酒杯:“学生在此先敬老师一杯。”
高士廉笑呵呵的端起酒杯:“辛苦什么,当年老夫在宫中教学,虽说各家的娃娃认字儿早,但是就真的这么听话,这么好教导?学生的事儿,老夫见的多了,这教书育人也算是有经验了,老夫也没想到,老了老了,退出了朝堂,倒是过上了这等清闲的日子,还得好好谢谢你啊。”
“老师严重了,老师现在虽不在朝堂,但是在这东山县教书育人,为大唐培养人才,断不会比在朝堂上贡献的少。”玄世璟说道。
庄子上的学堂招收学生,学龄一般是在八岁到十三岁左右,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十年寒窗出来也才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十年之间,有高士廉这样的夫子教导,就算是再不成材,走仕途也能做个县令,泥地里出来的孩子,从小跟着大人在庄稼地里厮混,比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官家子弟,更是能了解民情,出身来说,他们或许差了些,但是从务农的经验上来说,他们却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做为一地父母官,不仅仅是要高座堂上,惊堂木一拍,官架子一摆就可以了。
“教书育人也是百年大计,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从来不会嫌少。”玄世璟笑道。
“这话说的有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听到玄世璟口中说出这么一句话,高士廉神色很是认真的将这句话咀嚼了一番:“此言应当写在书院的墙壁上。”
这样一句话,一是用来教导学生,二来也是用来警醒老师,虽说现在学堂之中,老师就他自己一人,但是如果能够每天走进学院,抬头看上这么一眼,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了。
“书院那边儿的装饰还在继续,除却装饰之外,书本也已经全都买好了,若是老师也有什么想要警醒学生的话,还请老师赐下墨宝,学生派人将老师的墨宝粉于墙上。”玄世璟说道。
“嗯,我在书房里写了一幅字,等吃过饭回去的时候,你遍带回去吧。”高士廉说道。
“是。”玄世璟应声。
在高士廉家里吃过饭,玄世璟和晋阳便回了府上,亲自写了学堂招收学生的告示,盖上了自己的印信,派人张贴在了庄子的告示栏上面。
到了傍晚,田间地里的庄户都忙活完了,扛着农具往家走,路过告示栏,发现上面贴了新的告示,纷纷驻足观看,以往官府贴告示他们不是没看过,但是这回的告示似乎有些不一样,看看左下方的落款,东山侯玄世璟,婴孩拳头般大的印信盖在上面。
当中有识字的人将告示上的内容念了出来,在一群庄户之中引起了一阵波澜。
“庄子上盖的学堂过几天就要招学生了?这么快?”
“是啊,这年前才开始盖学堂,这一开春就要招学生,难怪年前那么紧赶慢赶。”
“春天是个好日子啊,连咱们种地的都知道,春耕秋收,更何况是读书这种事儿,这上面写着招收八到十三岁的孩子,大牛,你家老二老三年纪不就正好吗?怎么样,要不要让孩子去读书啊?”
那个叫大牛的汉子憨气的笑了笑:“读书啊,得花不少钱吧。”
“蠢材!”里正魏叔一巴掌呼在了大牛的后脑勺上:“现在庄子上谁家还吃不上饭?还缺钱花?吃不上饭的,老头子我家里有馍,饿不着他,孩子读书是大事儿,你们这些当爹的当爷爷的泥地里打滚混了一辈子,现在孩子有个机会能够读书出头,家里就那么差那几个钱?”
魏叔的话也没毛病,如今东山县庄子上的庄户只要是个手脚勤快的,都不缺口饭吃,也不缺衣服穿,虽然赚的多,但是有的家里也架不住一年一个娃这么生下来,所以虽说不缺衣少食,但是花钱过日子还是紧凑些,而且,庄户门的意识搁在哪儿,宽阔不了,有钱就要赶紧存着,万一以后没钱呢?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大约就是这么一个心态吧。
魏叔好心肠,那意思也不是让大牛倾家荡产的去供应两个孩子上学,之要能供出一个,成了材,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儿。
想想,读书啊,以往能读书的,哪个不是高门儿女,富家子弟?读了书,将来可就有出息了,不读书?除了在这地头厮混,种庄稼,还能做什么?给人家当学徒?做工匠?混一口饭吃?
………………………………
第二百七十六章:招收学生(中)
混好了去进工学院?工学院是那么容进的吗?听说现在工学院也请了夫子,专门教导工匠们读书识字,不读书,将来连工学院都进不去,能进工学院的,那都是关中一等一的工匠,而那些二流工匠,只能在十里八乡的,有活儿的时候接点儿修修补补的活儿,没活儿的时候,还是种地,一年到头下来能养活了老婆孩子算是不错的了。
大牛听到里正魏叔的声音,转过头,看见两鬓斑白的魏叔,嘿嘿一笑。
庄稼地里出来的汉子,朴实,魏叔这么一说,他反而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不好意思了,庄子上的人都知道,当年魏叔也是读过书的,只是后来世道乱了,学堂也没了,保命都来不及,还说什么读书?当年逃难来到长安,在这东山县苟且偷生,也这么活下来了,到了现在,看到庄子上的学堂拔地而起,看到这告示栏上张贴的告示,心里也是百般滋味不知要从何说起。
“侯爷府上的人去过老头子家里,学堂教学生除却开学那天给老师的礼物之外,学费就免了,笔墨这些东西也是学堂出,至于自家用的纸张,庄子上有造纸的作坊,卖给咱们庄子上的人也便宜,咱们家里都用得起,所以也不用操心这事儿,这学堂,几乎就是侯爷自己掏钱倒贴着办起来的,为的就是能让庄子上的孩子有出息,这么算下来,一年到头,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要是家里真不舍得那仨瓜俩枣的,就当老头子我什么都没说过。”魏叔说道:“顺道一提,学堂那边儿,中午是要在学堂吃饭的,一个月五十文铜钱也就足够了。”
一个月五十文对于庄子上的庄户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钱,年前年后庄子上盖宅子,修学堂这些活计,在庄子上招工,一天就能拿到三十多文的工钱,因为是大冬天的动工,侯府给出的价钱比寻常可是高了不止一两倍。
年前年后在庄子上做工的人,也算是转的盆满钵满的,家里过个好年,今年一开春,就攒下来不少家当。
侯府这么做,也是象征性的收点儿钱而已,学堂的食堂就像后世学校的食堂那样,菜有贵的有便宜的,想要吃好点儿的,多花一两文钱,想要省钱的,就凑合一吃,里正魏叔给的五十文的钱,也只是大概算了一下,也并不具体,到时候全看学生自己了。
“这学堂真的不收学费?”有人听到魏叔这般说,重新问了一遍。
“不收。”魏叔重复了一遍:“这上面儿日期也写了,三天之后学堂门口排队报名,第二天上午先举行一场考试,看看咱们庄子上的孩子资质如何,这学堂,也不是你想上就上的,家里有年纪合适的孩子,就送去试试吧,实在不舍得,老头子我也不多说,总而言之,读书是件大事儿,回去之后都在家里好好商量商量。”
说完,魏叔转过身去背着手就离开了,这天色也不早了,家里的老婆子还等着他吃饭呢。
当初无论是建造学堂还是后来学堂各种收费免费,玄世璟都是有好好考虑过的,全部免费也不是件好事,所以才有了今天告示上写的和里正说的这么一说。
告示上也有详细的解释,只是写在纸张上的,总不如在庄子上德高望重的里正亲口告诉他们来的实在。
庄子上的学堂仅仅是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玄世璟专门在长安的成衣店里定制了一批校服,等到孩子们都入学之后,成衣店的人会过来量尺寸,有了尺寸,加班加点,不肖两个月,就能全都做出来,秋天一套,夏天一套,圆领长袍,袖口收紧,外面罩长衫,除去长衫之后也是方便运动,颜色挑了蓝白相间。
三天之后,玄世璟带着侍卫来到学院门口,和高士廉一起,亲自坐镇。
如今锦衣卫去了辽东,长安城神侯府那边儿也没什么要处理的事情了,房遗爱和赵元帅被玄世璟抓了壮丁,来庄子上帮忙捣鼓学堂的事儿,管吃管住,外加燕来楼一条龙服务,两人便屁颠儿屁颠儿的过来了。
一大清早,学堂的大门还没打开,就有庄户带着自家的孩子过来排队了,今儿个是报名,但是就这样一个日子,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里的孩子一个个的都将过年的新衣服从箱子里找出来穿在了身上,打扮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看上去精神抖擞。
都想给将来的老师留个好印象,怎么可能像平日里那样一身乱糟糟的就过来了。要是考上学堂,将来可就是读书人了。
清晨的太阳升上来,学院的大门打开,玄世璟一身官袍,身后跟着常乐和高峻两大侍卫,率先走了出来,站在学堂大门口。
看着学堂大门口这么多人,玄世璟心里也是感慨,要是家里有条件,有机会,谁会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一辈子就是种地的命,走在街上被人喊做泥腿子?
“诸位,今天是咱们学堂报名的日子,当然,也是学堂揭名的日子,之所以揭名选在这个时候,原因很简单,嗯,人多,都能看着。”说到最后,玄世璟脸上露出笑容。
听着玄世璟的话,门口的庄户和孩子们也是哄然一笑,随后便又安静了下来。
“今天学堂揭名,请到的人,想来大家也都已经听说过了,正是以后将要在学堂担任老师的大儒,德高望重的高士廉高大人,当然,现在高大人已经不在朝堂做官了,大家可以称呼为高夫子,高先生。”玄世璟说道:“有请高先生。”
说罢,玄世璟的身子一侧,将位子让了出来,高峻和常乐也是分别站在大门两边。
一身儒服的高士廉从学堂里面走出来,站在学堂门口的台阶上,如今的高士廉,不再是大唐的官员,而单纯的,仅仅是书院的夫子,书院的山长而已。
………………………………
第二百七十七章:招收学生(下)
褪去昔日的官袍鱼袋,换上一身儒服,高士廉整个人身上的气势和威严少了许多,但是却多出几分飘逸淡然,久违的书生气萦绕在高士廉身上。
如今的高士廉年纪也不小了,一头灰白的头发被整整齐齐的绾在头顶,头顶一软脚幞头,花白的胡子也是打理的干干净净,倒是看的出来,这胡须可是与昨儿个不一样了,定然是修饰过的,看的出来,高士廉对于学堂的事情很是重视,实实在在的放在心上的。
高士廉站在台阶上,看着下面人群,看到人群之中那些孩子渴望向往的目光,心中也是生出极大的触动,陡然间觉得自己这辈子从朝堂上退下来还能在这庄子上教书,也是值得的,自贞观以来,大唐逐渐的从平稳开始慢慢的向巅峰攀爬,当年的人在朝堂上虽说仍旧如同国之柱梁一般继续发光发热,可是成年累月日复一日的忙碌,当初的那股子冲劲儿已经完全被消磨干净了,而如今,高士廉看着下面站着的这么多孩子,年轻时候的那股子心气儿,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他身上,那是一种一瞬间年轻了好几岁的感觉。
高士廉站在前面致辞,玄世站在高士廉的身后,回头向学堂院子里看了一眼,学堂倒是不大,没有三进三出那种大宅子那般布局复杂,简简单单的三间宽敞的大屋子,一间正常大小的房间,这房间是给高士廉休息用的,而那三间大屋子,一间是学舍,里面一应东西都已经布置齐全,一间是食堂,中午的时候学生是要在食堂用饭的,剩下的一间比较大,也是给学生的,下了课可以用作休息的地方。
整个大院子中间有一凉亭,凉亭中置有石桌石凳,时间仓促,无论是学堂的规模大小还是里面细致的修饰,做的并不是很完美,也仅仅是足够现在使用罢了。
到了吉时,高士廉为学堂主持了揭牌,大红的绸缎落下,学堂大门上方的牌匾显露在众人面前。
牌匾上龙飞凤舞四个大字:明德书院。
书院的名字是以玄世的父亲,已故的晋国公玄明德的名字来命名的,一来是想要缅怀一下先父,总不能来一趟,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二来明德两字当中的含义也是玄世所喜欢的,明德两字也是摘自先秦儒家的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