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玄公已经去东宫了。”
“动作倒是快,这才第二天,就耐不住了吗?”李二陛下说道:“继续看着,等璟儿从东宫出来的时候,把他给朕叫过来。”
“诺。”德义应声道。
“朕倒是想看看,太子还会做什么。”李二陛下说道。
德义躬着身子退到了下去,吩咐外面的小黄门继续留意东宫那边儿的动静,随后又回到了宣政殿,在李二陛下身边儿伺候。
这宫中永远不会有真真正正干净的时候,德义将宫外人安放在宫中的眼睛都给弄走了,但是宣政殿这边想要了解宫中各处,自然也会在宫中布置人手盯着,谁的眼线不是眼线?别说李二陛下这边了,就算是后宫长孙皇后那边,在宫中的人手也不会少了去。
东宫,书房。
“我想明白了!”李承乾突然出动静,吓了玄世璟一跳。
玄世璟抬起头,看向李承乾。
“太子殿下想明白什么了?”玄世璟问道。
“本宫明白父皇如此做的用意了,小璟,你可以先回去了,本宫这就去宣政殿面见父皇。”李承乾说道。
玄世璟眯了眯眼睛,李承乾悟性这么好?这么快就想通透了?
不管李承乾想到了什么,玄世璟不会去问,李承乾想去见李二陛下,那就让他去好了,虽然自己这回是白跑一趟,但是这件事情解决了总比悬而未决要好得多,玄世璟还想过几天舒服日子呢,这么来回一直折腾,算什么事儿嘛。
管它呢,李承乾要去宣政殿见李二陛下,那玄世璟也就没必要留在东宫了,那就早些回道政坊,陪陪自家媳妇儿好了。
李承乾前脚出东宫,玄世璟后脚也离开了东宫,只是玄世璟刚刚出了东宫的大门,便有宫中的内侍找上了玄世璟。
………………………………
第六百九十四章:李二陛下的效率
“玄公请留步。“内侍叫住了玄世璟。
玄世璟停下脚步,看向那内侍。
“不知公公有何事?”玄世璟拱手问道。
“不敢不敢,是德义相公传的陛下的话,说等到玄公从东宫出来之后,让玄公去一趟宣政殿。”内侍说道。
“去宣政殿,见陛下吗?”玄世璟问道。
“是,这是陛下的意思。”内侍回应道。
玄世璟点了点头:“好吧,我随你过去。”
方才李承乾就是从东宫去了宣政殿,去见李二陛下去了,现在李二陛下又专门吩咐下来,让自己去宣政殿见他,这是要作甚?
不是说好了不让自己参合进他们父子之间的“教育问题”上吗?怎么又把自己给召过去了。
难不成是因为自己收到太子书信就直接到长安的问题?李二陛下不高兴了?
这也不对啊,李二陛下也没那么小气啊。
那又是为了什么事儿?
玄世璟怀有点儿忐忑,怀着这样的心情,跟随着内侍到了宣政殿。
到了宣政殿之后,玄世璟也没有立马就进去,宣政殿内李二陛下和李承乾正聊的欢畅着呢,玄世璟只能在宣政殿外候着,这一等,就等了大半个时辰。
现如今虽然已经入了深秋,但是外头的天气还是闷的很,玄世璟在宣政殿外,找了个阴凉地儿,干脆直接往地上一坐,宣政殿里头父子俩人还指不定要聊到什么时候呢。
又等了许久,宣政殿的大门才被打开,李承乾一脸轻松的从殿中走出来,一出来,就见到了懒懒散散的坐在廊下阴凉处的玄世璟。
“小璟坐在这里作甚?”李承乾甚是惊奇,方才在东宫书房的时候,自己不是让他先回去吗?
“陛下召见,我在这儿等了不少时候了,既然殿下您出来了,那就该到臣进去了。”玄世璟笑道。
说完之后,玄世璟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抹了一把脸上的薄汗,将自己的仪容仪表收拾利索,才准备进宣政殿。
李承乾见玄世璟如此,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匆匆的回了东宫,东宫的书房之中还有奏折等着自己批阅呢。
只不过这次从宣政殿出来的李承乾与来宣政殿之前的李承乾,似乎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是一脸忧心忡忡的模样,反而是斗志昂扬精神焕发。
至于李承乾与李二陛下在宣政殿之中说了什么,旁人就无从得知了,父子俩在殿中说话的时候,连德义都在殿外候着,宣政殿之中就只有李二陛下和李承乾父子两人。
这是属于父子之间的私密话,旁人听不得。
果真,李承乾离开之后,殿内传来李二陛下的声音,德义到门口这边来,带着玄世璟进了宣政殿内。
宣政殿厚重的大门再次关上。
这殿内到底是比外头凉快多了,应该说龙首原是个好地方,新宫修建在这里,宫殿环境能甩长安城太极宫八条街。
“臣参见陛下。”玄世璟走到殿中行礼。
“免礼平身。”
“谢陛下。”玄世璟直起了身子:“不知陛下召臣前来。。。。。。。”
“从东宫出来的?”李二陛下问道。
“是。”玄世璟老老实实的回答。
“倒是有些东宫属官的样子了。”李二陛下说道:“太子经过此事,想来也能成熟不少,毕竟都这么大的人了。”
听到李二陛下说这话,玄世璟低了低头,不做回应,这是李二陛下在说太子,他身为臣子,不能多说什么。
太子虽然是太子,但仍旧是君,他是臣。
背地里臣言君过,还是当着人家老爹的面儿,不好,除非嫌自己活的太滋润了,想要给自己找些麻烦。
“想来就这件事,陛下已经与太子殿下说开了吧,方才臣在大殿门口见到太子出来,明显太子神情与方才在东宫的时候不一样。”玄世璟说道。
李二陛下点点头:“嗯,此事已经过去了,朕今日召你过来,也不是为了此事,你且过来。”
玄世璟闻言,抬起头来,朝着李二陛下那边走去,走到台阶下面。
李二陛下站了起来,从书案上拿起一本奏折,走下台阶,将奏折递给玄世璟:“这是今天户部送过来的,你看看吧。”
今日所有的奏折都送到了东宫太子李承乾的书房之中,但是宣政殿这边,却是单独留下了这一本,可见这一本奏折对于李二陛下来说,是不同寻常的。
玄世璟心中好奇这奏折里到底是说了什么事情,李二陛下将奏折递过来的时候,玄世璟不动声色的将它接了过来,随后打开来看。
这一看不要紧,将奏折看完之后,玄世璟也激动了。
“陛下,这是。。。。。。。”玄世璟眼中的精光闪烁着,目光灼灼的看着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脸上分明便是一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的表情。
“朕前天还与你说过,虽然大唐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但是朕可以抓紧时间,将一切能够做的,可以做的,尽量提前去做。”李二陛下说道:“朕并非只是说说而已,朕也在尽力的去做,只要为了大唐好,对大唐有好处,朕可以策动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
玄世璟手中的奏折,是户部关于大唐钱币改革的章程,虽然只是一份粗略的章程,但是这说明什么?说明朝中已经开始着手去做这件事情了,朝中的大臣关于这件事情已经商定通过了,户部的章程都已经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细化章程,敲定时间,然后以长安为中心,将朝廷的这个政策辐射出去,覆盖整个大唐,完成钱币的改革!
如此效率,玄世璟心中能不激动吗?这件事情是玄世璟前前几年提出来的,只是那时候大唐国库中的金银储备本不是很多,大多都是铜钱、粮食,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值钱的东西。
后来又修建新宫,直接将大唐的国库底子掏了个干净。
国库中的铜钱化成了新宫的材料,化成了一部分工钱,到了百姓手中,而如今的国库之中,金银的储备量,在朝廷有意为之的情况下,慢慢增加。
………………………………
第六百九十五章:户部的章程
第六百九十五章:户部的章程 (第1/1页)
而照着现如今的这个势头下去,这奏折之上所拟定的章程,很快就能施行了。
在东宫李承乾的书房之中,玄世璟恰巧见到了户部上奏上来的奏折,可能李二陛下也没留意奏折是否跟户部有关,奏折上的事情讲的是不是国库的事儿,就让德义统统打包送到东宫之中去了。
看了那封奏折,也见到了奏折末尾处李承乾的批阅,玄世璟觉得李承乾心里估计也在疑惑吧,户部好端端的将国库里的那点儿家底儿数的这么细致作甚,呈交上来的奏折就跟个账本似的,繁琐冗长,其实一点儿事儿都没提,那就是一本国库钱资的目录罢了。
原本那本奏折应该是给李二陛下看的,结合户部送上来的关于大唐币制改革的奏折一起看,然后才拟定初步的计划。
毕竟国库之中现如今的金银储备还是有限的,不可能真正的辐射到整个大唐,因此还是要按照阶段来的,比如第一阶段覆盖到什么地方,发行多少,这些必须要由户部严格的调查和计算,否则一个不谨慎,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关于金银铜的作坊,大唐民间管制的十分严格,打贴没关系,长安城昭国坊中一流水的铁匠铺,这没人管,但若是有人私自炼铜,或者是熔铜钱做铜器,那就等着吃牢饭吧。
至于金银,打造首饰的管不着,但若是私自冶金,一样,吃牢饭,管不管饱就看你自己的饭量如何了。
民间管制的比较严格,再加上朝廷若是以金银为货币的话,在铸造纹样上,也能下些功夫,这样一来,就能解决不少问题了。
玄世璟大致看了一边奏章之后,又回过头来仔仔细细的将奏章研读了一遍,李二陛下就站在那里,等着玄世璟仔细的将那奏折给读透了,再与他说话。
良久,玄世璟合起奏折,看向李二陛下,双手恭恭敬敬的将奏折还给了李二陛下。
“璟儿觉得如何?”李二陛下问道。
“臣以为,户部的诸位大人们拟定的这个章程,可行!”玄世璟说道。
若说对于这天下百姓的了解,玄世璟不如户部的官员,术业有专攻,玄世璟虽然多了千年的见识,但是并不是全能的,各人有各人的长处,而户部的官员的长处与职责,玄世璟比不上。
“此事是璟儿提出来的,当初你也只是说了个大概,现在户部的章程也递上来了,你也看过了,可有什么要补充的?”李二陛下说道。
玄世璟仔细想了想,户部能呈交上来的章程,已经是做到尽力尽善了,若说补充的地方,还真没有什么了,玄世璟不知道户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但是就眼前的这份章程来看,准备的时间一定不短,因为短短的一个月半个月之内,根本不可能拟定出这么详细的东西来。
“户部的诸位大人们送上来的章程已经十分完善了,臣想不出来还有什么要追加的。”玄世璟拱手说道。
听闻玄世璟此言,李二陛下脸上露出一个笑容。
“也是,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到拟定出这份章程,户部的官员整整忙活了大半年,从最基本的,在长安城做了许多的调查,到现在,这本奏折送到朕的书案上,户部所下的功夫,朕是看在眼里的,此事若是成了,户部的诸多官员也是大功一件了。”李二陛下说道。
“这件事情户部的大人们做的的确十分仔细。”玄世璟说道。
大唐的官员还是很有能力的,虽然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但是没有才华却坐在关键的位子上,时机不到还能混上一混,但若是遇到事情,到最后总会大浪淘沙给淘下去的,没见谁能在三省六部要员的位子上混一辈子的。
而如今户部拟定的这么个章程,连玄世璟看了都不由得想要伸出大拇指称赞一番。
但是,仅仅是章程详细,这才只是完成了一半而已,说白了也只是个计划,到时候真正的施行起来,不知道结果如何。
有句话叫做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因此计划的实施,才是重中之重。
要看朝廷官员的执行力,还有在民间的反应了。
李二陛下说户部为了这份章程忙活了大半年,在长安城也做过详细的调查,但也仅仅是长安城而已,其它的地方呢?
若是按照阶段来的话,第一阶段必然是长安城不假,但是还会附带长安城周边的郡县,那些地方户部的官吏们不知道有没有走到。
“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着手推行了。”李二陛下说道:“工部那边也在全力配合户部进行这件事情,自这新宫修建起来之后,工部的人也是好好的歇息了一阵子,现在,倒是又有他们忙活的了。”
“若是推行的话,臣还有一不成熟的建议。”玄世璟说道。
“哦?什么建议,说来听听。”李二陛下说道。
“钱庄。”玄世璟说道。
“钱庄?何谓钱庄?”李二陛下还是头回听到这个词儿,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跟钱有关系。
“现如今大唐无论是境外与西域、北面草原还是东面倭国的贸易都十分频繁,还有更多的是大唐境内各地的商人往来贸易,很是繁荣昌盛,因此,臣觉得,钱庄的存在,就十分必要了,最好还是朝廷出面,以朝廷的名义,开设钱庄,由朝廷设部门专门管辖,所谓钱庄,就是开设在各地,供天下百姓存钱、取钱的地方。”玄世璟说道:“打个比方,长安城有一家钱庄,同样在扬州城也有一家钱庄,臣将十万钱存到长安城之中的钱庄里头,钱庄给了钱票,臣揣着这一场钱票,到了扬州,进了扬州的那家钱庄,只要交上钱票,就能在扬州的钱庄将这十万钱取出来,陛下觉得,这样如何?”
李二陛下听了玄世璟的话,抚须点头,这当中的关节他自然是能想到,那就是方便,对于商人大宗的交易来说,十分方便。
阅读网址:m。
………………………………
第六百九十六章:何谓钱庄
第六百九十六章:何谓钱庄 (第1/1页)
不管是外来经商的胡人,还是大唐本地的商人,来往于各地之间,要做生意,都要携带大量的铜钱金银,路上运输,十分不便,而且交易清点的时候,也是个麻烦,但若是在大唐全国各地有了钱庄,有了钱票,那就方便的很了,商人出门,只需要带上钱庄开具的钱票就可以了,方便,省事,省去了路上大笔银钱运输的麻烦,而且还很好保管。
钱庄、钱票施行的好处众多,但是眼下想要再拟定出一个章程来,还是要交给户部去做,这样一来,又是要花费上一段时间。
本来李二陛下已经志得意满的想要施行大唐钱币改革的事情,现在玄世璟又提出了钱庄和钱票这样一个法子,这样的话,钱庄和钱票,最好是与大唐的钱币改革的事情一同进行,到时候施行的时候,还能让百姓们多安心一些,大唐官家的钱庄的存在,就是百姓们的一颗定心丸,无需担心朝廷在钱币改革上出什么岔子,坑害了他们。
钱庄对于这件事情来说,是个保障。
李二陛下在宣政殿之内来回踱步,细细的想着玄世璟提出的钱庄的问题。
很显然,若是钱庄存在的话,人们为了方便,势必会有许多的钱财存储到钱庄之中,这样一来,一些人家的钱财也就不必放在仓库里都生了铜锈了,也无需都深埋在地下了,存放在钱庄之中,可以由朝廷统一调度,良币驱逐劣币,一些已经劣质到不能再民间流通的钱币也能被挑选出来,尽快回炉重新铸造。
“你说的这个钱庄和钱票的事儿,朕听着的确不错,但是这个东西,从来未曾有过,你说的,也不过是个大体的雏形罢了,这样,今日回去之后,你将你想到的悉数详细写下来,送到朕这里,朕会让户部的人看看,仔细商讨一番,然后再由户部拟定。”李二陛下说道。
“是。”玄世璟拱手应声道。
钱庄这个东西在大唐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当然,玄世璟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是最鼎盛的时期,玄世璟知道,是由晋商开办的票号。
当初到山西去游玩的时候,去参观过那些老票号,是由山西的晋商发起的,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或“西号”。山西票号以平遥、太谷、祁县三帮势力最大。
而当初玄世璟去过的,便是平遥。
回忆一下当时在平遥古城参观过的票号,听过的解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汇集起来写些东西出来还是可以的,当然,玄世璟写出来的,也并非是最终版本,因为毕竟他不是行家,写出来之后送到李二陛下这边来,还是需要由户部的人过目的,然后由户部的人涂涂改改,删删减减,到最后出来的,才是最适合大唐的钱庄方案。
毕竟大唐现在是要由朝廷牵头来做这件事,也就是说,所有的钱庄,都是朝廷背景,朝廷管制,地位就相当于自己曾经那个时代的中银了。
由朝廷牵头来做,自然与后世晋商私人来做性质是不一样的。
不过说起后世的那些晋商来,人家做票号钱庄,做的比朝廷都要规矩,到最后朝廷见状,就只能态度强硬了,到最后,晋商的票号,走向了没落。
说到底,就是朝廷竞争不过人家,耍手段了,清朝廷成立户部银行,挤兑人家,再加上当时的世道混乱,晋商的票号干不下去,没落下去,也是必然。
但是现在的大唐与晋商那会儿的环境可是大不一样的,所以大唐官家要推行钱庄,许多方面玄世璟提出一个草案之后,需要户部继续精雕细琢下去。
说白了,玄世璟只是个出主意的,那些精细活儿,都得需要专门的人来做,关于这天下钱粮民生的事情,就是户部的事儿了。
可以预想的是,不管是今年剩下的这几个月的时间还是到了来年开春,户部的那些官员可有的忙活了。
李二陛下将玄世璟召进宣政殿,就是为了让玄世璟看看户部拟定出来的章程,毕竟这个事情最开始是由玄世璟提出来的,李二陛下思虑过后,找户部的官员商议,针对大唐现在的情况,户部的官员觉得此事可行,因此才开始进行此事,那时候国库虽然空虚,但是李二陛下说,此事可以先拟定章程,至于国库那边,可以想办法,等到国库足够充实的时候,章程要提前准备好,然后就立马着手实施,户部的官员这才历经了大半年的功夫,将这章程给拟定出来了。
而今玄世璟见过户部的拟定的章程之后,又提出了新的东西,也是活活的将李二陛下要开始推行钱币改革的心思给压了下来。
的确,若是将钱庄和钱币两件事情并在一起施行,效果会更好。
因此,只能再等上一等了。
李二陛下让玄世璟赶紧回去将钱庄和钱票的事情详细具体的写下来,也好尽早的送到宫中来,至于户部的这份章程,那就只能先放在李二陛下的书案上了。
玄世璟离开之后,李二陛下这才想起来,应该还有另外一份户部的奏折来着,李二陛下没有看到。
“德义,去东宫走一趟,将所有户部的折子全都拿回来,朕要亲自看看。”李二陛下说道:“还有,告知承乾,奏折让他继续批着,这几天,朕着重忙活户部的事情。”
“诺。”德义应声。
上头动动嘴,下头跑断腿,这奏折上午才刚刚送过去,这会儿又要去东宫,将部分奏折给拿回来,虽然折腾,但是陛下发话,德义也得亲自去东宫李承乾的书房那边走一趟。
关于户部的奏折,也的确是李二陛下疏忽,没有让德义单独挑出来,而是一股脑的全都送到东宫那边去了。
德义到了东宫,见了李承乾,说明了来意之后,李承乾吩咐内侍将户部送上来的折子都挑选出来,交给了德义。
阅读网址:m。
………………………………
第六百九十七章:家中客
第六百九十七章:家中客 (第1/1页)
户部的折子又回到了宣政殿,回到了李二陛下的书案之上,只是上面也多了太子李承乾的批复。
户部的其余奏折都是关于国库的汇报,单独拿出来看,不算是什么紧要的事情,因此李承乾的批复也没有什么看头,不过是中规中矩罢了。
李二陛下现在最为关心的便是国库之中的金银储备量以及自家的家底儿是如何的。
户部的章程也已经有了,现在要加上钱庄这么一件事,国库势必要重新再拨调出一部分钱财来用于钱庄的建设,毕竟只有钱庄覆盖在整个大唐,覆盖到大唐的各个城池郡县,这样才能有实实在在的用处。
钱庄的存在,听起来不就是为了方便百姓的吗?若是偌大一个大唐,就仅仅只有几处规模较大的城池才通钱庄,那么这样一来,钱庄存在的意义并不大,也并非是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