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舰的大船在水战中横冲直撞,击沉、撞毁船舰二十四条。

    这封战报直接被阿克巴派人跟着回信一起送到果阿西洋军府驻地,回信就一句话。

    “还说你们无意参战!”

    殷正茂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上的冤屈,他不打算给阿克巴回信了,反正他说什么阿克巴也不会相信,接着他想试着协调一下双方关系,看能不能让莫卧儿与叛军握手言和画地而治,他管不了天时和尚,但如果双方停战,可能会让天时和尚息兵。

    就在这时,亲兵风风火火地持书信进入正厅,在殷正茂耳边小声道:“大帅,暹罗等五国僧兵九千余众已抵达孟加拉恒河口,从日本返航的僧船已至马六甲,日本王与小陈帅对天时法师征召僧兵的消息极为高兴,其国内已着手动员僧兵与无所事事的武士,请南洋、西洋军府在随后六个月内准备接应这些日本国最大可能引发动乱的不安源头。”

    殷老爷子抬手抚面,叹息道:“也罢,也罢,事已至此……老夫也不再负隅顽抗了,准备向新的归附土地设立府治与税卡吧。”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万佛朝宗

    “凭什么一个和尚能擅自招募军队,溃军也是军队,什么弘扬佛——唔。”

    紫禁城军事室,皇帝受到亲信宦官提醒后连珠炮般的小嘴儿停下动作,缓缓将书信放回万历舰帆骨上,摸着光滑的下巴疑惑道:“你是说,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师是朕亲封的?嘿嘿,嘿嘿嘿,这还差不多。”

    任何消息,只要抵达大明沿海,通过电报百里千里瞬息可至,天时和尚派往朝鲜、日本及本土寺庙招募僧人的船靠港濠镜的第一个时辰,一份完整的电报便由广东都指挥佥事娄奇迈传送南京兵部,转而北上。

    那船还没从濠镜驶去月港,紫禁城的皇帝就已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了。

    让王安精奇的是皇帝能在片刻之间改变自己的态度,前一秒还仿佛天时和尚是什么十恶不赦之辈,下一刻的神情、语气统统都变得不同,言语愉悦了、神情缓和了,就连和尚这称谓都转眼变成德高望重的法师了。

    就见皇帝拍着手乐道:“那你就去让人把这个消息送给内阁吧,坐这儿再帮朕想想,朕该赏赐天时法师点什么好呢?”

    得,现在还要想想要赏赐人家点儿啥,这待遇变得也太快了。

    王安领命离开军事室时,耳朵里还能听见万历爷在甲板上自顾自地念叨:“其实朕还是挺喜欢你的,阿克巴,从你的信里看上去像个彬彬有礼的好人。”

    亲信宦官还以为这话是对他说的,连忙停下已经迈过门槛儿的脚步,回过头却见皇帝根本没打算搭理他,在那对着地图上被上了颜色的莫卧儿对话呢,这才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出门把电报信递给门口的宦官,吩咐几句才又坐了回来,端着拂尘安心听皇帝自言自语。

    “可你的兵杀了朕的僧人,若是朕没让他们去,他们到那被杀了,也是你的错;何况他们是朕亲封的,你的兵还是把他们杀了,那就不能怪朕的方丈了,这事就算你找朕告状也没有用,是因为你心不诚,没有把朕当回事啊!”

    似乎是对着不会还嘴的地图说来劲了,皇帝从万历舰船桌的甲板上跳下来,背着手朝舆图走近了,道:“倘若你将朕当神明般敬着,即使朕拒绝给你帮助,你也该等朕回信再向孟加拉发兵,而非信还没送回去,你就已擅自开战。”

    “何况你还自称皇帝,这世上只有一个皇帝,你们是知道的,所有人都该知道,在三宝太监下西洋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朕看你们都忘了,正好让天时法师去提个醒。”

    “你要是没打过和尚,朕封你四,不,看在你那封彬彬有礼的国书面子上,朕就封你从三品。”

    皇帝说罢,还做出一副安慰的神情道:“三千里江山,从三品差不多了……是差不多吧?”

    这回真是问王安的,王安楞了一下,道:“回陛下,连僧人都打不过,奴婢以为差不多了;那他要赢了呢?”

    莫卧儿赢了?

    万历皇帝摇摇头:“不知道,朕觉得他赢不了。”

    别看皇帝连这场战争的起因都是在天时和尚招募僧兵的船靠岸濠镜后才清楚,但他对周围国家的情报掌握比隆庆、嘉靖时代好上百倍不止——因为先帝与道君皇帝对海外情况那真是一无所知啊。

    万历不是,万历非常了解莫卧儿的构成,甚至不光莫卧儿,他除了对西北的叶尔羌汗国、瓦剌不太了解,对周围的一切如同亲临般了如指掌。

    万历对阿克巴抱有好感,但对莫卧儿好感不大。

    更恰当的说法是,阿克巴就快能让万历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了,如果他能打过和尚,万历爷真的会对他惺惺相惜,但他所执掌的莫卧儿?在万历眼中什么都不算。

    甚至连带着让万历在心里还对讲武堂军官教育产生怀疑——那些天子门生、毕业生员,在探查情报、汇总公文时手段一流,但概念在皇帝眼中是错误的。

    “战报、情报上多将各地笼统成为这个国、那个国,但朕认为他们描述的不对,讲武堂的教学应当更正,太多他们称作国的都不是国,国的门槛儿太低了,你觉得国是什么样的?”

    这问题高深,给王安愁得光想把拂尘塞后脖颈子挠痒痒,摇头带着点露怯的恭维道:“奴婢愚钝,只知道大明的样子。”

    “你说的对,大明的样子就是国。”

    “你看啊,往早了说,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都有自己的官话、官方文字,每个国王都能把诏令下发到统治国土的每个城邑、每个村庄,而那每个城邑、每个村庄的百姓是能看懂,至少能听懂。”

    万历皇帝坐回船甲板,示手道:“就比方说咱们的大明,我朱翊钧写封信,让人给帝国最偏僻的村子发过去,比方送到朝鲜全罗道、日本关东、缅甸白古府、吕宋马尼拉,公文只用朝廷官话,要换个知府上任。”

    “那公文往城门口一贴,当地百姓他们能看懂能听懂,旧的知府立即解职、新的知府走马上任,一切交接平顺,这是国家。”

    “相应的宣慰司,朕可以任命宣慰使,朕的诏令百姓一样臣服,但朕不能有效治理宣慰使司每个村庄,他们有自治权力,这叫羁縻;而在归化城,朕的诏令它不灵,朕不能今天说俺答不是顺义王了,他就不能继续统治土默特,这说明朕还没有实际控制土默特,这至多只是宗藩。”

    万历皇帝补充道:“迫于形势的宗藩,朕可以夸大地说大明金国是朕的藩国,顺义王也会这么说,但在外人眼中,大明与大明金国并不像大明与辽东都指挥司。”

    “如果一个地方,除了自己的部落,到处都是这种迫于形势的宗藩,能说他们是一个国家么?那就是个部落,哪怕它再大,也只是个大部落,莫卧儿就是如此。”

    皇帝说着抬起根手指:“莫卧儿,他的各省由头人统治、各地言语不通、各军互不同属,连总兵官都没有,最大的军官是由宗亲担任的九千人长,朕的大明之下是水泥浇灌的基石,他的莫卧儿地下是犁过的田……阿克巴,拿什么来面对万佛朝宗?”


………………………………

第四百二十八章 革命

    说实话即使是亲自册封天时为西少林方丈的万历,也没想到天时和尚会用战争的方式向西传教。

    皇帝觉得应该更,更温和有礼些。

    不过这在皇帝眼中显然也并非那么重要,事实上这在万历看来也是好事,但讽刺的是这个好事与莫卧儿,包括莫卧儿或印度次大陆在内的土地、百姓都无关,反倒跟大明的本土寺庙以及缅甸、朝鲜、日本有关。

    为这件事,万历与张居正连着聊了三日。

    第一件事就是给天下寺庙和天时和尚定规矩,首先是寺庙不得擅组僧兵,各庙宇武僧数量进一步限制并加以管理。

    目的就两个,一要精、二要简。

    规定数量自然就要加以登记、区分,在僧籍中单分出武僧类别,并定下等级,由各寺方丈加以比武考校,如同科举。

    一切登记在册的武僧为丁等,各寺庙每三年由比武选出一定数量的丙等武僧,各省三司每六年组织丙等武僧考校出乙等,每九年各省乙等武僧汇聚京师考校出甲等武僧,各级享有不同的寺中权力,甲乙两等武僧由朝廷发给七品、八品武官服,给予俸禄,职责为入都指挥佥事麾下从官,编铳刺、枪矛、拳脚书籍,并担任武术教头。

    而对天时的约束,则为一切调集僧兵的请求必须先发至朝廷,只有在朝廷准许、兵部方可发派各地宝刹。

    朝廷一样还是不管辎重、俸禄,但可提供其他适当援助,比方说这一次皇帝给天时的赏赐:火药五千斤。

    闽广合兴盛商贾想要趁此时机在火药上大捞一笔的愿望落空了,内阁专门就火药一事上议定,不论商贾、僧兵、义军还是归附诸部或宗藩属国,只有四洋大臣在战争时期有酌情买卖与赏赐的权力。

    而对于此次应募的僧人,不论皇帝还是张居正,都未想到关于赏格的万全之策。

    赏格很重要,没有赏就无法罚,但紫禁城的一大一小、一师一徒就此事多次辩论。

    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日本的武士与僧兵送到西南战场上,让他们去实现个人价值……陈八智给朝廷写信写的比他爹勤,前些时候万历就有把陈九经调到辽东的想法,因此去信问了陈八智的想法。

    陈八智自是欣然接受,但他同样将自己观察出日本的问题送还给朝廷,希望朝廷能在他离任后想办法解决,结果朝廷发现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最后决定还让他在日本呆着辅佐足利王安定国家。

    没别的问题,就是无所事事的武士太多了,这些人未必是贵族,也有些是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奋死拼搏让自己脱离平民阶级……他们不事生产,除了刀剑几乎啥也不会。

    陈八智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粗暴,他把各地武士整编出六支军队,跟着麾下三个卫当副军,但这支部队只有他在这儿才能掌控。

    因为定的薪水普遍偏低,只有他和王如龙能震慑这帮人,让他们能老老实实的,换了别人来弄不好没几天足利义昭就让他们弄死了。

    还别说,这些人对把他们揍得贼惨的陈八智那几乎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是不分阶级的尊敬,从贫民农夫、到武家公家,都极为尊敬,而且还不是那种先给你磕一个趁你放松下一刻抬头拔刀斩你的假尊敬,是真的很尊敬。

    老八自己都怀疑这帮人究竟什么毛病。

    就好像……被揍服气了。

    陈八智对天时和尚面西开战的决断大加赞赏,公文也写的继承他爹的风格,简单直白,就差明说要往西边扔垃圾了。

    这反倒又提醒了皇帝,万历爷小算盘噼啪一打,小手在名单上画了几个圈儿,山西晋藩辅国将军朱敏淳,代藩太平王朱鼐铉、新宁王朱鼐钧,及山西诸藩六个辅国将军、二十个奉国将军与三百多个辅国奉国中尉干干脆脆地‘被信了佛’。

    这让神中年察觉到一丝阴谋的味道:“陛下为何只盯着山西勾画?”

    “山西,山西是个好地方。”

    皇帝怀着小伎俩被看穿的尴尬,铁着头道:“宗室在那太能繁衍,过去那一省之地都没法给朝廷缴上赋税,把山西的宗藩清一清,方便日后大军出关就地征发补给。”

    说罢万历爷就在心里头长出了一口大气:幸亏朕机智聪慧,朕能告诉你瞧上山西的煤了?

    他盯着山西晋藩、代藩、沈藩不是一天两天了。

    即便如此,张居正盯着那圈着人名儿的小册子依旧面露狐疑,看着皇帝道:“陛下这不妥,削藩削得也太,太明显了。”

    看看皇帝挑的人吧,晋藩的辅国将军朱敏淳,上个月张居正刚领着朝臣给他爹拟了谥号,晋惠王,这才下葬多长时间,就要把人家独子封出去,这不摆明了要把藩国丢给堂兄弟?

    代藩的太平王朱鼐铉,他爹是老代王,嘉靖三十年为了资助道君皇帝跟俺答干仗,老代王首倡为朝廷献银,鼓动了汝王、徽王等人一道向朝廷献上白银,单他代王便献了五千两,万历元年过世的,朝廷一直拖着到现在也没给太平王袭代王爵,关键他也没儿子。

    新宁王朱鼐钧也是代藩这支,是太平王的弟弟,太平王老大他老三,他们家老二早夭了,现在皇帝要把这弟兄俩都弄出去,代藩就算没了。

    山西的三大亲王,这会儿也就沈藩亲王朱恬烄在位,这是个好学的,专攻古文学与音律,以孝为人称道,皇帝唯独没动这个……可把人家六个儿子画了四个圈,另外一个辅国将军两年前被派到大东洋读大学去了,只给人家留一个独苗苗。

    论起拿自家人开刀的血性,往上数十代皇帝,张居正都没见过比自己这弟子心还狠的,这是要一锄头下去把山西三藩全刨了,只给沈藩留个根儿。

    张居正考虑的是风闻,皇帝要真下了这决意,朝野要怎么说皇帝?

    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最知晓何为人言可畏,哪舍得叫弟子再经历一番责难。

    可皇帝似乎压根没从那个方向想过,乐呵呵道:“老师放心,出不了乱子,两个卫北洋军都在山西呢。”

    张居正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这傻徒弟脑子里头想啥呢?都万历年了,还有藩国能反了不成?就算你这皇帝说要造反,你试试,宫外头电报线一刨你诏令都出不去紫禁城。

    当然,这只是神中年第一反应,他细想一下,觉得在紫禁城里驻扎的那四千多武宦官估计能放翻好几倍的五成兵马司,再拿神机箭往天上一嘣,清华园子里另外五千緹骑拖着炮冲进城来……神中年看向弟子的目光就满是欣慰。

    这可是武宗后头一个能造反的皇帝呀!

    皇帝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他说:“周易有言: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朕也革命,祖宗的封国革在朕的手里,总比拖累着帝国叫别人革了去强,革了旧大明,就有纵贯东西的新大明应运而生。”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查账

    皇帝倒也没有完全对宗室赶尽杀绝,在皇帝有钱以后,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并不难。

    比方说沈藩没被圈出来的独苗苗,保定王朱珵坦,便被皇帝一封诏书招进了京师。

    这位已在位二十一年的郡王战战兢兢进京的同时,锦衣都督徐爵领着一骠人马进了保定王府查账。

    徐爵是有的忙了,只要皇帝当着张居正面议定的那份发宗室同沙门共赴印度的诏令发下去,三个亲王、十几个郡王的封国府邸就算没了,而这十几个郡国并不都在山西,周围诸省交错分封。

    之所以要查账,查的就是王庄,因庄田和庄民不隶有司册籍,故庄田顷亩和庄民数量都不为人所知,这就需要徐爵去查。

    一个劳心费力的活计。

    达成这桩使命,徐爵估计能瘦十斤。

    皇帝也挺劳心费力,让王安先后派出三批互不同属互不知晓的内官,跟着徐爵去了,美其名曰相互监督。

    若单以人计,年轻的万历想要建立出一套以徐爵率锦衣卫执行、王安率西厂番子监督,将来合适的时机再将西厂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由东厂去监督西厂。

    他必须在这中间加个西厂,否则直接让冯保麾下的东厂去监督徐爵,他这个皇帝什么都别想最先知道。

    诚然,东厂番子只要皇帝肯放权,他们一定是最有用的人,但情报不单单会送进乾清宫的军事室,还会送进坤宁宫、还会送到内阁去……如果这样,那这情报对皇帝来说就是没用的。

    他要做什么,别管是皇太后还是帝国首辅,谁都别想知道。

    同时进京的不单只有保定王,还有皇帝电报直发天津北洋军府的驻地锦衣卫,命其挑选技艺最精湛的铁户与造军粮的粮工携带家眷北上京师。

    等他们都来的差不多,皇帝就派人把在清华园里折腾蒸汽船的徐光启找来了。

    徐光启也没真做出点什么,左右就是在清华园里把皇帝放在那的两台蒸汽机拆了装、装了拆,往蒸汽局写报告——他用皇帝给他规定的总结法,制定了关于活塞杆大小的六种规格,并向蒸汽局以私信的形式转达几条发现的规律。

    还别说,徐光启特享受现在的生活,上边没主官管、清华园的锦衣缇骑也都不爱搭理他、手里也没半点实权,每月领着七品俸禄,但心里高兴。

    要是朝廷能给他拨个正经的官厅儿就更好了,这战场似的清华园让他跟着缇骑、宦官一块住没问题,但不能把老婆接过来,京城外头又寸土寸金,要是有个小官厅,衙门后头再带个二进小院儿安置家眷,那该有多美?

    徐光启想都不敢想,别看他对蒸汽机也没多少了解,但好歹是个秀才,聪明、强记,且对蒸汽机这个新生事物有兴趣去了解。

    只要有兴趣去了解,别说这年月,二鸦时的蒸汽机,安庆军械所的徐寿跑到外国兵轮上看一天,回去都能仨月手搓出一台。

    徐光启的能耐也不赖,在清华园折腾了几个月,他成功地把皇帝弄进园子里的两台甲型火德星君都搓死了。

    所以徐光启对皇帝这个时候召他入宫,非常……非常欣喜。

    他想呀,小臣还未给陛下禀报这一喜讯,陛下就已经想到小臣了。

    结果一进乾清宫就被吓了一大跳,他的皇帝扛着鸟铳,穿了一身辽东边军棉铁甲,赤色泡钉团龙纹的面铁甲脖子还耷拉着两条皮毛领,足蹬胖皂靴,整个人似乎像是吹鼓起来,臃肿且威武,像头熊。

    徐光启在北京呆了半年多,他是认识边军甲胄的,皇帝穿的这副甲乍一看与边军甲没什么不一样,但仔细看还是有些许区别。

    棉甲护喉的顿项被做大了,原先只遮住下巴的顿项如今连口鼻都盖住,与上边高顶盔齐眉铁帽檐只留出寸许露出双眼,翻系在盔枪上的一双蔽耳看上去也被做大了,而且原先外圈为黑色绒毛的蔽耳现在内面全是黑色毛皮——这可能是他觉得皇帝像熊的根源。

    而且省掉了名为神面的铜面甲。

    皇帝背后背着上裹白帐布下卷毛毡左插水壶右插火箭筒的皮背包,身上带着腰刀、手铳,革带挂着子药筒,腰间还挂着两个赤色帆布小包,没系好的包口露出两根带引线与纵横沟壑的小铁棒,手上还拄着一杆长鸟铳。

    在他后头,以王安为首的几名宦官站成一排,王安拄着长柄链枷,后面的宦官依次端镗把、狼筅、铁瓜、御林长刀等兵器。

    皇帝披挂这一身,徐光启觉得有六七十斤,就这还在那蹦呢。

    吓得徐光启都不敢说话。

    路上他就听说皇帝还召了保定的郡王来,这会看皇帝这架势……这是要干嘛啊?

    离近了,徐光启这刚行礼想说话就被皇帝发现,就见皇帝擂着棉甲中间的护心镜道:“免礼吧,好热啊。”

    边说热,皇帝还边蹦,不蹦了就走来走去,动动肩膀扭扭腰,左一崩拳右一弹腿,跟得了多动症似的。

    徐光启心说这能不热么,本来穿的就不是这天气该穿的,眼下北京城连雪都还没下呢,皇帝穿上棉甲不说,里头还套了好几层硬把自己撑出熊的效果来,还动来动去,你不热谁热?

    过了好一会,把罩在铠甲里的脸都憋红了,这才终于停下,将高顶盔解下来伸开胳膊让人给他卸甲,道:“王安,让人告诉军器局,这身衣甲可以,但皂靴不行,够厚实,但底儿还是薄,底儿厚它才不冻脚。”

    宦官先把铁盔上系着的蔽耳解开,它是用一个铁圈外裹绒毛扣在铁盔上的,刚好卡在铁盔边沿,先解下这个再卸头盔,接着就跟徐光启拆火德星君一个样,背包、铁臂缚、腰上的棉铁甲抱肚、肋甲护心镜、罩甲、甲裙依次解下。

    这才露出皇帝里面穿的无袖胖袄,就这依然让皇帝看上去像头熊,因为无袖胖袄里面还有一件有袖的棉袄。

    “入冬了,回头给你也弄一件,过去咱们都把鸭绒鹅绒塞进被子里,陈帅在东洋说塞进衣服里暖和,确实很暖。”皇帝看着徐光启呆滞的模样乐了,把胖袄脱了这才穿着团龙棉袄舒舒服服地活动胳膊肩膀,挥手扫过宦官们端着的武备甲具:“朕给戚大帅试试兵服。”

    “这一套,就是今年朕在乌梁海避冬大军的冬衣。”


………………………………

第四百三十章 气候

    “没用呀,冬天打不了仗,穿再厚都没用。”

    军事室里,皇帝与徐光启坐在毛毯上,宫室的地龙烧的暖和极了,皇帝换了身褐色曳撒板着套在毡袜里的脚丫道:“下一步的进军路线就是察哈尔的清平镇。”

    清平镇是蓝玉攻北元时改的名字,在元朝时叫应昌,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辽河畔,后来属大宁都司治下朵颜卫,如今是察哈尔部的领地。

    “要是天暖和,清平镇不是问题,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