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平镇是蓝玉攻北元时改的名字,在元朝时叫应昌,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辽河畔,后来属大宁都司治下朵颜卫,如今是察哈尔部的领地。

    “要是天暖和,清平镇不是问题,大军过去他们就该望风而降了,但现如今天冷,戚帅劝降不成,大军走到半路就已经上冻,只得还师大宁。”

    皇帝说这撇撇嘴道:“乌梁海归附部落的牧民说,那边冬天穿再厚,人在外头行军也是要被冻死的。”

    “尤其现在,一年比一年冷。”

    徐光启深以为然,点头应和道:“臣小时候松江下雪也就两三日,前年下了半个月的雪,天冷的不敢出门。”

    “不过今年陛下为出塞军兵备下如此厚实的东衣,想必他们比塞内的边军还要暖和呢。”

    万历喜欢被恭维,尤其在他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值得被人夸奖的事,因此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过这笑容仅仅持续了片刻。

    他摇头道:“朕也不能给全军都配发那样的冬衣,朕今年派遣近五万兵马出关,戚帅四个营主战,余下自京军与七个卫征发三万余将士修路、运送辎重,后边的粮还没送到、前边的粮就吃完了。”

    “先前朕购置两万余套冬衣,刚够戚帅部穿用,后面诸多卫军皆难以备冬,兵部采买倒是得力,但也只能给卫军准备件棉袄。”

    “朕的准备不足。”

    皇帝有些懊恼,他总觉得自己英明神武算无遗策,什么好词都能安到自己身上,可这回出塞的情况真的让他不太舒服:“而且怪不到兵部头上,很烦。”

    兵部哪儿都考虑的挺好,唯独没考虑到皇帝想的不仅仅是征服,而是实际占领。

    这场战争和过去不一样,战争的形式被从根本上改变了。

    自土木堡以来,大明在连年灾祸与财政赤字的情况下面对北虏只能选择消极防御,一直到隆庆皇帝时才堪堪有一点转向积极防御的架势,实际则到万历朝才算真正攒够了本儿,可以去打一场积极防御的仗。

    以前是御敌于国境之内,如今是御敌于国境之外,让戚继光去关外将兀良哈三卫收复,打得势如破竹非常好……但按照兵部在战前准备的剧本,戚大帅这会应该已经率军凯旋入关了。

    可皇帝一定要继续打下去,一定要让戚继光驻防在大宁城。

    用兵部公文上的话来说,这叫大军伤亡倍之、大军消耗十倍之于先前。

    伤亡可以忽略不计,戚继光率军从南打到北,对峙多而交战少,伤亡拢共不足百人,翻一倍也才不到二百,这皇帝能承受,但消耗十倍,谁能承受得住?

    在兵部原有的估算中,冬天戚家军没必要驻扎在大宁城,兀良哈三卫既已收复,就让他们好好在关外驻防,本就被打得元气大伤,就算再叛,明年也能再出关轻松解决他们。

    这样虽然未必能带来收益,但支出就烧了一大半,戚家军入关,自然三万多的辎重队就不需要了,没有辎重队本粮都不必支出,更别说路耗了。

    兵书上说最好的运输辎重法是就食与敌,可没有战争与新被击败的敌人,就食一天两天、十天八天没问题,总不能吃一个冬天,乌梁海已经没有不臣服于大明的部落了。

    何况,万历也不认为戚继光的部队有在冬季出击的能力,像他准备的那套棉铁甲,完完整整凑齐送至大宁城的只有两千两百具,而过去的戚家军穿的并无最暖和的那件鸭绒胖袄,只有棉袄。

    至于主司运输之职的旗军,棉衣更为简陋。

    “不过咱们到底也是有些优势的,土蛮诸部的棉衣可不如朕的兵马,明年至少能在他们预料之中早动身一个月,这很重要。”

    说着,皇帝抬手在身前认真道:“不过眼下,朕找你来有更重要的事,要你做。”

    徐光启二话不说起身行礼,道:“请陛下吩咐,小臣一定办好。”

    万历笑笑,摆手让他坐下,问道:“不用如此紧张,不是什么大事,朕听说你把清华园那两台火德星君捣鼓坏,装了一台去鸟船上?”

    “是。”徐光启的表情却非常兴奋,就连身体都向前凑了凑,道:“小臣也并未装第二台,只是在鸟船原有蒸机上稍作改良,装上了第二个气缸,令其一左一右循环往复。”

    徐光启说着向皇帝抬起三根手指,道:“船速,快了三成,陛下。”

    皇帝其实没太听懂所谓的装上两个气缸是什么意思,他习惯于将火德星君看做个活物,不存在把另一个人的胳膊接在这个人身上力气就大了。

    “等保定王这件事做完,朕会亲自去看,不过现在,有两件事比船重要。”

    蒸汽船再重要,皇帝也并不打算在拿下帝国煤矿皇室专营前拿出去用,只要不拿出去用,那就是皇帝自己在清华园前湖上的小玩意儿,一个时辰四十里和一个时辰五十里,对他来说都没太大区别。

    反正如果他在船上,他都不会有任何感觉;如果他在水里,不论怎么游都撵不上。

    “朕打算找保定王,把他的庄田收回,租赁,不白收……地是朕的,但用他的地,给他交租金,你交。”

    徐光启前边还高兴呢,想着等皇帝去清华园看到他的成果肯定会大加赞赏,可紧跟着就怔住了:“小,小臣交?陛下,臣连在京师租套宅子的钱都没有,拿什么给保定王啊?”

    “朕给你,朕有钱。”

    皇帝很认真地告诉徐光启他有钱这个事实,道:“你要开两个厂,一个是罐头厂,为明年戚帅的远征筹备军粮;还有一个是炼铁厂,造符合规格的铁轨、铁轮子。”

    “这两个厂,你先代朕保管着,等到合适时机,朕就拿印玺给你盖章。”

    似乎徐光启都不需要发问,皇帝就已经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摆手道:“不能让朝廷干,这会别管谁来,都会贪的,不能用官僚那一套,至少在成气候之前不能。”


………………………………

第四百三十一章 试用

    摆在万历皇帝面前最难的事,是他的帝国一直以来从不缺少的钢铁,捉襟见肘。

    这种情况会让任何一名统治者感到疑惑,帝国不应当缺铁。

    大明从建国起铁就没缺过,早年兴立官办铁厂铁冶,一年为朝廷炼铁八百万斤,把成祖皇帝乐得够呛,后来觉得国库里没用的铁太多,甚至连铁课都免过。

    而民间的铁价,同样贱得很,别管是石、木匠甚至脚夫,一日工钱都在五分至七分银上下,而一柄斧头或锄头只要三分银,闲来无事的百姓只需农闲时当个短工,不光能把全套农具凑齐,还能往家里牵回一头牛。

    当然有个前提是社会安定,一旦小贼演为大贼或掀起叛乱,周遭正常生产被打断,一切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

    就连南洋卫成立后逐年增加的军工钢铁用量,都没任何影响,甚至民间的铁在统计意义上非但没少,还更多了——南洋卫军器局用铁多出自各卫军民私开矿山所得,朝廷从那根本收不上一分铁课。

    铳管、火炮的消耗较之炮弹少之又少,但也这无法构成压力。

    广东今年造铳炮、炮弹废铁多,农闲时山长矿工就高兴些;明年消耗进一步增加,更多百姓瞧见这勾当有利可图,铁产量也进一步增加。

    一切都是循序渐进。

    “直至蒸汽局设立,工件摊派各省打造加以官办转运,动辄千斤万斤之钢铁怪物,数年以来,单蒸汽局所造在籍火德星君一千三百四十位,千斤之上九百八十八位,万斤之上四十六位。”

    “纵然如此巨额,耗铁亦不过才二百万斤,散至诸省,摊派每年不过几万斤,何况有利可图。”

    徐光启摊开手掌,在紫禁城乾清宫的军事室中侃侃而谈。

    他面不光坐着皇帝,还有掌握帝国最高权柄的首辅张居正。

    皇帝交给他两项使命,但那要等锦衣卫对保定王所拥庄田清查完毕,因此当皇帝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徐光启做这件小事——帮他弄清楚为何大明会缺铁。

    为何会缺铁?

    徐光启觉得这是明摆着的事,所以他回了趟蒸汽局,把自蒸汽局设立至今所造在籍火德星君的账目抄了一份,又去北洋军器局待了两天,便有了给皇帝讲课的资本。

    他是知道皇帝喜欢摆数据的,所以他专门做了功课,这份功课就是学数学。

    讽刺的是,他学数学的方式是读《几何原本》,在另一个时空中,这本书是他译的。

    徐光启说罢前面的数,摊手道:“此次造铁轨木轨,诸省份仅能匀出二百万斤,原因便在无法节流,造铳造炮、造船造甲,民用官用,哪个都不能节,原有铁产便不足了。”

    大明的体量带来很严重的负面效果就是难以在进步中发现不足。

    换了别的小国,依照陈沐在大明带来的进步,早就发生翻天覆地的生产力革命了,技术进步一直是由需求带来的。

    面对外来威胁你要造炮,造炮要用铁,铁不够怎么办,往深了挖——这是正常情况。

    而在大明你要造炮,造炮要用铁,铁不够怎么办?把矿山用土盖上,等着——商贾会把隔壁县挖出来的矿运来。

    甚至连轨道都不需要,因为有用不完的人力,比起矿冶技术的进步,朝廷更在乎百姓营生,没营生是要造反的。

    造船没遇到问题、造炮没遇到问题、造蒸汽机也没遇到问题,一直到因为战争让小皇帝希望修铁路。

    其实也不是没遇到问题,但遇到的问题不是原材料与技术上的问题,问题只是缺钱。

    但到要修铁路,朝廷终于发现铁产量不足了,而且一缺就是大缺口。

    皇帝要从北洋修到北京,再从北京修到大宁,全长千里,就用北洋叶梦熊从官道两侧加铺双向木底铁壳轨道的法子,徐光启算过代价,不贵。

    料钱才七十五万两——真的不贵。

    叶梦熊建议中的铁轨不但比陈沐打算在大东洋修的铁路用铁省一半,而且在实验中还证明其上行走现有三千至两万斤蒸汽机车时能有效前行,下面的木轨能很好地为铁轨分担重量。

    问题是大明拿不出这么多铁,甚至于在大明修铁路,比在亚洲修铁路更难,难得多。

    哪怕大明的铁很多、匠人很多,拥有达成一切的一切条件,但本土同样也有局限,百姓、官府、军队,都是要用铁的。

    亚洲原住民过去不用铁也能很好地生活,如今即使有了铁,炼出十斤就有八斤能投入到建设中,大明行吗?本土要炼出十二斤才有一斤能用。

    张居正抬手打断了徐光启,道:“你说的这些都知道,既然陛下要你兴建铁厂,你就去,东洋陈帅说过北直隶到处都是矿,你去探,要用哪里的矿,就给陛下传信,谁都不能拦着。”

    其实他比皇帝还明白铁路意味着什么,帝国首辅可不是被圈禁在紫禁城去一趟清华园就觉得自己过年的皇帝,并且他和叶梦熊的联系更深,因为他就是大明帝国的北洋大臣。

    他不但亲眼去北洋看过铁路,甚至还差一点就登上飞鱼了。

    那神经病叶梦熊如今已经将铁路从北洋修到天津卫,还专门让人做了架六百斤重的铁马,蒸汽驱动的包铁木轮铁架马,座位后头带着一台蒸汽机,半卡在轨道上的轮子因车身偏沉只要一停就接近要倒下来,在轨道上窜起来比真马都快。

    张居正就是因为坐着轨道铁马被吓着了,才强行抑止住想登上飞鱼的躁动,同时神中年决定——有生之年都不会再擅自试用北洋没有投入使用的任何器具。

    铁马没刹车呀,轨道虽然没急弯,但北洋通天津这段整个就没有任何直线道路,全是接近直线的大弧弯,唯一的刹车装置是脚踏板旁边的放气阀,放完了气惯性还在,轮子在轨道上滑得不行,差点把张阁老甩飞出去。

    太刺激了,张居正觉得自己已经过了玩物的年纪。

    相较而言他更看好那些体型庞大而平稳,能在铁轨上拉动大车的火德星君。

    正因为清楚,张居正才更认为皇帝让徐光启去开铁厂无甚用处,朝廷缺的铁太多,根本不是一个或几个铁厂就能弥补的。

    相比之下,张居正对率佛徒入印度的天时和尚更加关注。

    没办法,被陈沐惯的……神中年也会学会将国内遇到的问题展望于外部寻找解决办法。
………………………………

第四百三十二章 暴风

    大明聚集在印度次大陆东部的人马已经不能被称作佛徒了,甚至连民间武装也不行。

    因为他们有军官、有士兵,尽管军事水平良莠不齐,但他们确实是一支军队。

    大明本土与日本的佛徒都还没有出发,但聚集在比哈尔省的佛徒已达三万之众——甚至比孟加拉叛军聚集的兵力还要多。

    叛军的贵族首领们都傻了,完全无法理解天时法师过来究竟是做什么的,而且还不敢问。

    天时和尚带着三百多人过来时他们就不敢问,如今天时有三万余人马,他们更不敢问了。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万历八年的最后一个月,天时法师的佛徒军产生质的变化,因为西洋大臣殷正茂终于头脑开窍,打算接纳他们并给予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然,这也可能是殷正茂觉得天时作为统帅太不够格。

    由东洋军府的戚继光前来授下八部罗汉,其实就是八个将军,由过去作战经验最多的阿瓦王猛勺与卑谬王莽夜叉节制。

    卑谬王莽夜叉的名字是音译,其实依照大明人为别人命名的习惯,猛勺可能也该叫莽勺,但没办法,猛勺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而陈沐是这个名字的见证人,所以猛勺喜欢自己叫什么,他就能叫什么。

    这俩以王而称的家伙是莽应龙的掘墓人,就是他们带兵打败了莽应龙主力,归附大明。

    大明完全统治东吁后第一件事也正是把他们的权力收回,多赐财宝官爵,并答应他们两代富贵,他们是第一代,作为第二代的子侄则是现任知府,但之后的第三代将会迁往十三省,以顺利达成流官交接。

    对这个时代可能是最大明粉的猛勺来说,这正是他想要的。

    因此一听说天时法师征僧兵入印援战,当即拉着莽夜叉火线入庙宇参拜,乘船远来支援帝国建设。

    随后极短的时间里,万字军便完成了大量散兵游勇到传统军队的变化。

    有了正规统帅,情况就不一样了。

    八部罗汉各辖数目不等的寺庙方丈,各寺庙方丈又下辖麾下武僧,闽广商贾管理辎重,形成完备的管理系统。

    在此期间,天时和尚把进入比哈尔省的莫卧儿军吓跑了。

    莫卧儿的情报是滞后的,而天时和尚的援军都来的太快太多,上一次兵败传回去的消息是两万地方叛军有七八千名明军帮助。

    根据这一情报,莫卧儿渴望立功来讨好阿克巴的阿富汗与突厥贵族们紧急召集了四万地方杂牌军再度兵临比哈尔。

    原本嘛,孟加拉叛军贵族们的兵就是地方杂牌子军,普遍弱于突厥骑兵和北方骑兵,但阿克巴的军队还没到,地方贵族与头人召集的军队其实和叛军实力相仿,他们也能认清自己,并清楚知道来自明朝的和尚跟叛军也不是一条心。

    想要逐个击破,先合力震慑并击败叛军,一旦明朝和尚无利可图,必然会退走。

    即使不退走,他们也还能剩下两万军队去和明朝和尚见仗,理想非常丰满。

    可等他抵达比哈尔,需要面对的孟加拉叛军依然还是两万多,明军却增加到三万有余……这谁敢来啊?

    地方贵族非但没能震慑叛军,反倒令叛军增加了胆气,更关键的是,猛勺觉得他们不堪一击。

    八部将军一拍即合,率领僧兵向西推进,后面的叛军立即跟上。

    自始至终,天时和尚没有与叛军首领达成任何协议,但双方有一种不必言明的默契。

    天时和尚用佛法使一座城池倾覆,立几座庙宇、带走部分能作战的信徒,然后继续向西;叛乱贵族们则紧随其后占领这些城池,对天时和尚所拥有的一切分毫不动,收拢余下的土地、分封留下的田产,留下贵族照顾它们,更多人则紧紧跟随在天时方丈身后。

    他们一路沿着恒河西进,攻势非常艰难,但始终在缓缓进军,等到万历九年即将到来的冬月,他们已经先后占领比哈尔省沿恒河向西十二座城。

    这样的进攻速度甚至都快赶上阿克巴征服叛军的战斗了。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非因为和尚们战斗力高强,恰恰是和尚战斗力不高的体现,他们毕竟不是第一流的军队,仗打得西洋军府在果阿看热闹的军官们极为窝火,恨不得亲自带兵下场教他们如何打仗。

    也就戚继美觉得还不错,其他人诸如李锡、张元勋等人都觉得天时和尚极为可笑……你干嘛要一座城、一座城地攻打,用春秋战国的方式来决定胜负?

    有一艘六甲战舰、二百多条商船保护航路,坐着船直接打进都城难道不好么?

    但看着心急归心急,西洋军府恪守殷正茂的命令,对天时和尚的任何行动不加以干涉,只是眼睁睁看着莫卧儿军节节败退。

    他们倒也没真光看着,因为内阁北洋大臣的命令来了。

    张居正最闹心的事莫过于没有铁,因此一封书信至此,四洋军府四百名旗军散布进入比哈尔、孟加拉等地测绘地图、寻找铁矿,并授意商贾与孟加拉叛军进行贸易,同时与其商定边界。

    单方面的边界。

    孟加拉与半个比哈尔属于叛军,再向西的土地则不属于他们。

    倒不是殷正茂想在这个时候趁人之危,说实话叛军也没什么值得殷老爷子去趁的,主要还是因为皇帝从国内送来的诏书……一大堆来自山西的郡王与辅国将军们来了。

    各个都在找他要封国,朝廷的公文写了,他们过去在中原有多少地,到这边来就给他们分多少地;至于怎么分,皇帝看上去不感兴趣,只告诉殷正茂,你给他们分就行了。

    殷老爷简直欲哭无泪。

    商贾商贾管不了,和尚和尚管不着,他甚至还没来得及跟朝廷抱怨,郡王与辅国将军们又来了,这还是个他管不着的。

    印度次大陆在万历九年初经历了一次大分封,该分封的亲王们,分封了;该分封的将军们,也分封了。

    最后就留下夹在两边的莫卧儿军与孟加拉叛军一脸懵逼:这帮人把我们的地分了,那我们吃什么喝什么?


………………………………

第四百三十三章 文盲

    阿克巴大帝很烦,因为他还不是大帝,且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大帝了。

    他确实可能是所有在印度占有一席之地的统治者中最明智的一个,尽管外面的人传颂他是一名拥有宗教宽容的统治者,但实际上他认为自己对宗教并不宽容,他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统合这片土地上的人。

    他废除了不让吃猪肉与杀猪的习惯,先剃自己的胡子再鼓励臣民剃须,同时鼓励人们适度饮酒。

    与此同时,对印度教的陋习也同样予以打击。

    就在天时和尚聚兵之前,阿克巴还刚刚召集博学的***学者、婆罗门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聚集在都城阿格拉,让他们轮流畅所欲言进行辩论。

    最后他认为,所有教徒实际上拥有的是同一个永恒的神。

    而他个人并不推崇或引导臣民去信仰任何一个教派,这是非常奇怪的,他的祖父、莫卧儿建国者巴布尔、父亲胡马雍和老师拜拉姆汗都主张以武力推行宗教。

    而他却说:我自己都没能领悟,为何还要去引导别人?

    尽管外部面临叛乱与战争的威胁,阿克巴依然恪守清晨在红堡阳台露面的习惯,接受臣民的伸冤书,尽管这种像部落首领裁决纠纷般的坚持帮不到几个人,仍令阿克巴在臣民心中大获好评。

    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治理地方是相对容易的,因为这里有着世上最神奇的臣民,只要管理好纷乱的宗教事务,一切便都能迎刃而解,不论统治者出台什么样的法令,都会得到非凡赞誉——反正那些人什么都不懂。

    宗教事务对阿克巴来说也不算太困难,他试过更改教义,寄望于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

    但阻力太大,所以他打算自己成立一个教派,至少让这些宗教都不要影响自己,名字呢,就暂时定为‘丁丁拉稀’,意为神圣的宗教。

    目前这个宗教只有他一个人,其实人少不是什么坏事,就像成立一个人的公司,出门发名片都是很有排面的事,小纸片往手上一搁,某某,任某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销售总监及保安队长……谁见了不翘大拇指?

    阿克巴也一样,直接担任丁丁拉稀教主兼教派最高长老,走上人生巅峰。

    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阿克巴是个文盲。

    他对各教派的哲学体系有独到了解,对听个曲儿、看别人画画也有不错的造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