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在此之前,他需要更多铁路,需要更多银子。

    弄到银子的手段却不太多,没想到又被宗室们拿这一封信堵住了嘴,人家都请着要为国效力了,难道他还能把人家封到海外,名为转封实则查抄家产么?

    不过让万历没想到的是,唐王朱硕熿还真没他想的那么糊涂,人家知道他刻意透出这个风是什么意思。

    他正想着,清华园里便有卫士来报,说唐王府已将白银三万两交于河南户部分司银行,请京师户部拨银三万两押解清华园,为唐王今年庆圣诞节的贺礼。

    万历伴着指头算了又算,终于算明白……唐王这是提前五个月祝自己生日快乐。

    费心了。

    真正的大头儿在后头,同样还是户部的人,告诉他蜀王给户部分司银行送了黄金六万两。

    说来啊,这人心就是复杂的。

    唐王给捐了白银三万两,万历觉得挺好。

    蜀王冷不丁送来黄金六万两,万历反倒是觉得蜀藩该治一治了——这也太多钱了。


………………………………

第七十五章 蜀藩

    成都,蜀王府。

    “对,六万两黄金,都给天子送去,现在有银行这制度是不错,这么多钱他们从户部一提就出去了。”

    蜀王朱宣圻袭封蜀王已有二十余年,生着一副标准的老朱家大脸盘,是个胖胖的中年人,摆手道:“记得把这封信也一起交给天子,我们蜀藩的这些大王将军们,不论陛下要做什么,都坚决支持!”

    蜀王府不是府,是一座宫城。

    宫城前门为端礼门,门内三重宫殿以正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布局,大殿之后为层层叠叠的宫室,紫禁城的宫墙高三丈六尺,蜀王府的宫墙高三丈五尺,远高于规制规定的二丈九尺五寸。

    不过这座王府是在朱元璋的命令下修建的,那是洪武十五年,成都始依诏令修建蜀王府,叮嘱要以后蜀的旧城为外垣,在其中筑王城,因此这座营造九年方修完的蜀王府占地尤其大、宫墙尤其高。

    那时候这是大明的西陲,藩王还能领兵打仗出镇要塞。

    蜀王朱宣圻也不不会想到蜀藩给皇帝进献六万两黄金会背上一口大锅,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蜀藩确实是全天下藩国中最富有的,在整个四川只有这一个藩国,在整个成都府,七成田地都是蜀藩王庄。

    六万两黄金并非朱宣圻一个人出的,是整个蜀藩,成都府蜀王府宫门外的体仁门、广智门外,一字排开诸多郡王府邸,那六万两黄金便是整个蜀藩的功劳。

    相对而言,蜀藩地处相对封闭,跟中原的联系虽比先代好上一些,却也好的有限,唯独对皇帝的命令执行的非常彻底。

    前些年河南抚按孟重等人上疏建议朝廷,对宗学进行调整和充实,得到批准,而后消息传入川中,蜀王朱宣圻这个大家长便着手兴建宗学,宗学还未来得及建立,皇帝又传令各地施行新建万历小学。

    紧跟着,就是一件足以影响整个四川的事发生了——播州宣慰司外封。

    正是那时候,朱宣圻等蜀藩宗室才终于知道,原来大明朝在海外还有一块名叫新明的地方。

    也是同年,四川开始修电报网,北边从陕西修进来、东边朝湖广修过去、南边从松坪关修进云南府。

    比起兴建宫室这样开销巨大的工程,只是沿着原有驿站道路沿线铺设电报网络难以称得上浩大,却极考验基层动员能力。

    但就这样的事,对废弛已久的四川布政司来说很难,正是由于蜀藩的存在,亲王朱宣圻率蜀藩旁支藩王发动佃农,使成都府成为诸府最先完成的那个,而后又帮助龙安府、重庆府进行徭役,才让使命完成的又快又好。

    对朱宣圻来说,他的诀窍只在于颁布一条让参与电报徭役的王庄佃农两年里每亩少交一分银,一次劳作将赋税免去三分之一。

    电报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蜀藩的富贵一在茶马古道上的‘蜀府正字’商队,这是朝廷分派到四川地方的专项交易,蜀藩出了很大的力气;二来就是那些田地,田地不是强取豪夺来的,而是因立功、忠心、贤良世代受皇帝赏赐来的。

    立功赏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不通畅,消息传达不及时。

    朝廷对藩国信息通报有时间限制,山西山东收到消息并回复至京师的期限为六个月;河南周藩六个半月;陕西秦藩七个月;江西益藩、湖广楚藩八个月;广西靖江王府十个月,四川蜀藩——十一个月。

    消息传达不及时,早年蜀藩又是朝廷西陲藩屏,遇事就要相机而行、断然决策。

    比方说早年还有兵权时遇到战事,朝廷让蜀藩委派四千军兵出征,并向朝廷汇报;但才刚过去一个月,前线的战报就已遇到兵力不济的问题,当时的蜀王便在不经朝廷命令的情况下再向前线增兵三千,事成之后自然得到嘉奖封赏。

    而当朝廷政策改变,蜀藩又带头向朝廷上表,将护卫中大部分兵权自愿交给朝廷,以实际行动向朝廷表忠,自然又受到嘉奖。

    军事上他们为帝国镇守西陲多次用兵提供兵员、后勤保障,经济上利用职权,用进贡蜀锦与川扇为百姓争取免税机会,每年向朝廷进马也成为常例;在地方上资助寺庙、修名人祠堂、给博士生拨款、给名士赐田。

    成都的杜甫草堂、宋濂祠、王宫外百年老梨园、城外新都德阳王桥、府城死郊供穷人使用的义冢地,都为蜀藩历代王爷所修缮的重点。

    以至于在蜀中形成传统,但凡涉及修公祠、修庙、修桥这些公共事业,或百姓饥饿需要施粥、被土民捉去需要赎金,地方官员、乡里老者就会向蜀藩求助,蜀藩有求必应。

    自然还有蜀藩镇守所在的都江堰,他们的封地皆在都江堰一线,因此这重大的水利工程也被蜀藩长期关注,都江堰造铁牛,蜀藩发铁万斤、银百两;都江堰每一次修缮结束后,蜀藩都会让长史发钱币、带羊酒,犒劳完成徭役的百姓;此外每年都辎重青竹上万杆,委派王府长吏监督织造竹篓,装石头来资助修缮工作。

    蜀藩好,是真好,一代代皇帝、一代代文士、一代代百姓,没有不夸他们贤良的。

    但天府之国,没有自耕农。

    他们做的越好,皇室越会赏赐,赏赐的多了再没别的花样可赏,就只剩下增加庄田。

    这里的田地七成属王庄、两成属军田,剩下一成,恐怕也很难说享有田地的人是自耕农,因为他们的田多半是蜀藩赐下来的。

    你是名医,活人无数,蜀藩赐你老母田八十亩,把你推荐给朝廷让你进京去。

    你是孝顺长辈的好孩子,蜀藩请人给你作诗、给你立碑,赐你田地八十亩。

    蜀藩越是贤良,蜀藩的王田便越多,以至于包括成都府周边州县都已经不能用土地兼并这个词来形容了。

    比较确切的词儿形容这种状态,应该叫土地国有化。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所有人都没成为地主的机会,能多耕的就多租点庄田;多耕不来的就少租点,川中二百年未历战事,反倒兼并至极的成都府在蜀藩的文教之下情况要比其他兼并过程中的地方好上不少。

    一代一代的蜀王都要让藩国成为道德楷模,至少这比其他藩国经常出些杀人抢妇女的混账王八蛋宗室强太多了。


………………………………

第七十六章 活该

    电报对蜀藩的作用可太大了。

    他们在大前年只用了四个月就把准备铺设电线的沟渠挖好,前年用两个月把沟渠修成方渠,在这过程中一直按照朝廷派来的工部吏员要求烧瓦片。

    电报开始在蜀地修造,这项新科技就已经在江山半壁投入实用阶段,有充足的经验,人们不再苛求精细美观的石槽来放置电报——把陶烧成两片契合的圆瓦盛电线,瓦带两耳,耳有小孔塞一个石榫固定,外面埋上土也一样能防虫防害。

    但一直等到去年,朝廷才从湖广派船队把电线、蒸机等一系列工具以及会使用新工具的人才送入蜀中,已席卷江山半壁的新工具这才真正在川中为人所知。

    最大的改善是什么呢?

    过去半年才能收到的消息,如今只需七至十三日即可知晓。

    消息要是从陕西传过来,就快一点;若是从湖广传过来,就慢一点,但总归是比过去快太多了。

    其实蜀王朱宣圻根本没收到万历让徐爵透出来的风,是唐王跟他说的,说皇帝修铁路缺银子了,蜀藩这么有富贵,何不给皇帝出点力。

    朱宣圻压根不知道唐王口中所说之铁路是什么东西,而且问遍王府官吏,全是一问三不知,好在他看懂了最关键的,皇帝缺钱。

    缺钱嘛,黄金六万两应该够了吧?

    不够还有。

    不一次给太多的原因是蜀藩正在完成皇帝下达的上一个指示:修学校。

    皇帝要办万历新建小学,过去的官学该修缮的要修缮、地方的社学、乡学也要全部收归朝廷统一管制。

    这事比修电报困难的多,各地社学乡学大多数是百姓当中商贾、乡绅与官员主持修建的,虽说是每社皆有,但各方财力不同,修造规格自然也有所不同。

    富贵的社学管吃管住、贫穷的社学只是一间草庐,相互之间差距极大,蜀藩身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路况与遥远空间磨练出善于隔四千里江山揣摩圣意的独家本领——规格要统一。

    蜀藩一直忙着修缮各处社学,把成都府周遭所有社学、乡学、私塾都提升到官学一个水平。

    这需要买地、请工人、盖学堂、盖先生居室、修菜园、再给被占了地的百姓另起宅子,最后有的地方路况太差,还要顺手修个路、架个桥,好方便学生上课。

    于蜀藩而言,这就是他们的分内事——即使地处偏远,仍让百姓感受到皇恩浩荡近在咫尺,这是二百年来蜀藩存在的意义。

    皇室给了他们太多赏赐,他们的宫城为藩国中最大、他们的宫墙为藩国中最高、他们的藩王陵墓有皇室的仪制、他们的日常用度可以使用皇家的规格。

    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对得起皇室封赏。

    可这信呀,比银子过去的晚。

    银子是户部分司一接手,这边的公文顺着电报打进京师,户部就得给皇帝提,而且还得问问皇帝:陛下您是要金还是要银呀?

    但信不一样。

    尽管已经有电报了,但设计诸多钱财、大事的信件,蜀藩又没有直通皇帝的密码本,必须要专人送去西安,那边有锦衣卫驻防的电报站,才能以密文的形式直达宫内,不必教沿途外人知晓。

    如此一来这封信送到紫禁城的时间就晚了一些,晚到万历都已经计划好蜀藩连根拔起后该上哪儿去了。

    肯定是东洋。

    西洋是宗室最坏的去处,南洋离朝廷近买卖方便环境不好,东洋则对宗室庶人、宗室贤良来说最好的去处。

    书信从成都往西安走的时间里,万历也好好查了查蜀藩宗室子弟过去的作为,确实作奸犯科的情况很少,又多有立功,让他都动了恻隐之心。

    把蜀藩转封到外洋上去吧,内心过意不去;可把他留在川中,又跟银子过意不去。

    更何况不单单是银子,蜀藩所享有土地太多了,他们能保证直至今日代代贤良,却难以保证今后永远那么贤良,只要出一个混账,就足够将蜀藩过去二百年来秉持的美德败坏的一干二净。

    可真要封他们,万历确实于心不忍,也怕寒了宗室的心。

    混账的宗室封出去,天下都能理解,朝野弹冠相庆;难以过活的下层宗室封出去,人们尽管当时不解,回过头看他们在东洋军府治下确实过得日子还不错,也就接受了。

    可蜀藩这样代代贤良忠诚且富有的宗室封出去,不论在哪他们都无法过上比如今更好的生活。

    有功的该赏,有过的才该罚。

    否则就成了不辨是非的昏君。

    这种纠结的心态一直等到蜀王的书信通过锦衣卫电报传入京师,才终于让他高兴起来。

    蜀王在信里首先提到的就是关于唐王等人联名上表解除藩禁的事,整个蜀藩都不支持,当然他们也不反对,更看重朝廷或者说皇帝的意见,蜀藩这么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对皇室的支持,换来无与伦比的信任与亲待,这一次也还是一样,不论皇帝做何打算,蜀藩上下都会依然支持皇室的决定。

    如果能让蜀藩派遣世子进京觐见皇帝就更好了,他们已经很久没见到过皇帝了。

    而且如今川外的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他们的确急需见到皇帝,并学习最新的东西,诸如电报是怎么回事、皇帝要修的铁路是什么东西、还有别人口中所言青龙军列又是什么。

    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天下宗藩最富贵的蜀藩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是最早知道的,唯独这一次他们例外了。

    而在另一方面,蜀王在信中报告了他们对成都府及周遭诸州县的乡学、社学进行修缮的成果,向皇帝言明如今的蜀藩所在的土地上,上百所乡学社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老师,来教授学生们学习与过去不同但对今后天下有利的知识,只等天子派遣过去。

    最后,蜀王还不知道铁路与青龙军列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不知道皇帝为修铁路究竟需要多少银两,如果皇帝在银钱上依然不够,向成都再传去一封电报,只要他们有,蜀藩十三旁支郡王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天子筹集到银两及所需物资。

    一封书信看得万历内心极为舒畅……做藩王做到这份儿上,活该他们天下最富贵。


………………………………

第七十七章 货车

    万历没再找蜀藩讹钱,天暖和起来,北直隶卖蜂窝煤的小伙子收了账,就该给皇帝老爷上贡了。

    但天暖和也不光只有挣钱的好事。

    天暖和起来,天津往南的铁路就要开工,北方口外屯在归化城的兵马也要开始行动,大量物资筹备不光兵部户部要走账,皇帝也习惯对出征将士另行赏赐。

    这都是花钱的事。

    塞内长长的车马商队自大同出关,分行四路,踏着草原、山谷的苍凉古道运载大批军用物资向归化城行去。

    来自天南海北的商队齐聚一堂,早在去年秋季万历皇帝就下诏征募敢向口外输送物资的商队,尽管没有赏赐,应募着仍旧居高不下,今年过年初一到十五大同掌管口市的登记官吏都没有放假,各地商贾从北洋接了货物便向大同汇聚,只等着口外冰消雪融便率队出发。

    朝廷没给赏赐,但对这些应募押送军资的商贾给予塞外通商的权力,除五金、火药等军资外,向塞外押送两车辎重即准给贩一车货物。

    税务在出关时一概缴清,皆照塞内市价缴一成税,在这之后,商贾将货物贩到哪个部落,朝廷不管;贩卖多高的价格,朝廷也不管——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情况。

    大明对北方的贸易封锁已持续二百年,显而易见这是商人们大赚一笔的机会,何况安全也不必担忧。

    且不说塞外戚大帅正率军向归化城行军,朝廷本身在归化城就驻扎着北洋的强兵劲卒,还有卫军作为护卫同他们一道出关,人们都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朝廷也是迫不得已,皇帝有意将大明金国作为帝国向北方乃至西北的跳板,如今归化城云集各路官兵,各项物资经过一冬,皆在紧缺状态,辎重必须要运上去,可一旦发动卫军进行押运,这仗就亏本了。

    如今天津到昌平的铁路是通了,延庆卫到宣府、大同这段也通了,唯独昌平到延庆卫这八十多里路没通——八达岭、无定河,那段路最难修,难修还只是次要的。

    难不怕,目下国内修出来的铁路,万全都司这端施工时间比北洋都快,靠的就是军户多又容易管理,实地沿途考察的事前年就做完了,铁轨木轨由北洋造好后用青龙军列直拉到昌平,再由昌平总兵用大车沿途看护一趟一趟运到延庆卫,卫所的百户各自干活,军户忙活、百姓农闲征发徭役,断断续续忙活了一年。

    哪怕慢点,施工人员也只能就近,要不然养不起。

    自戚继光出塞,北方用兵不断,口粮消耗大的情况下关内没能力大规模发动地方徭役,只能给工钱,管不起粮食。

    偏偏那段路地势艰险,军户少、沿途百姓也少,而那段路到现在还没修好的结果就是天津到昌平这段路,大明有过去超乎想象的极端运力,仅仅二十六个时辰,最新型号的青龙军列就能穿越四百里将巨量货物送抵昌平,但一过昌平就堵住了。

    那八十里路要用马车拉四天。

    过了那段路,速度又突然快了起来,二十七个时辰即抵大同。

    但是要想从这儿把货送到归化城,最近的路还要四百里,没有铁路,方逢时给辎重队的日期限制为轻装辎重十五日、重装辎重三十日抵达。

    这意味着半月一月的口粮将作为路耗被损耗掉,他们后面要接受的路耗还多着呢,照这样算这场仗不论进行到哪一步,都一定是亏本的买卖——草原上哪儿有找到回报超过路耗的敌人呢?

    方逢时不想亏本,去请教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王崇古,最终促使朝廷推出这样的决策。

    辎重在大同交由商贾代运出关,商队中插入几名军兵沿途看护,装载辎重的车马由朝廷准备,除炮车外所有马车的形制统一,依重量比照货物价值,准商贾向大明金国贩运货物;商贾则需承担随队旗军的伙食,并需在规定时间内将辎重运至归化城,送达归化城后他们可自行选择去往何处贩货。

    一部分旗军会继续跟着他们,承担保护、测绘、向导、监督的职责。

    在北京周遭,大明有批量制造大货车的充足经验,最早从永乐迁都到嘉靖重修三大殿,大量运载货物的需求使朝廷大量制造大车,两轮的四轮的六轮的八轮的,他们甚至还造过十六轮的大车,当然后者的实用性太低了。

    这些大车在朝廷用完之后为节约成本,会折出成本卖给周边百姓,好卖的自然是两轮车与四轮车,后来等到再用的时候再找百姓买,买来用完再卖……实在买不到才重新做。

    大明的四轮车转向不太方便,但也没有普遍认知中那么不方便,四轮汽车没有转向装置确实不好转向,但四轮马车和四轮汽车不一样,它更像六轮卡车,无非车头是牲畜罢了,左右轮也没和车轴卡死,转弯时双轮转速不同,牲畜转弯大车自然也转弯了。

    不过这次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因为轨道的问题,他们需要使用能在轨道上跑的车,就只能由北洋新造统一规格的大车,清一色外缘裹铁皮的凹型四轮车,车身上钉着铸造铁片,上有四行字。

    首行为北洋军器局承造四轮车。

    次行为土道单马载重一千二百斤。

    三行为石道单马载重四千斤。

    末行为铁道载重八千斤。

    这一次北洋依然没有给车底用上转向工具,但加了轴承,因为不论簧片还是转向轴,都会使载重变小或容易损坏,越复杂的东西坏了越不好修是个常识,在塞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条件下损坏,轴断了可以换个备用轴,但承重的转向工具坏了就意味着这车废了。

    何况北洋也没打算给军用物资带来费老二的享受,任何东西大批量的普及,装饰、舒适都不重要,实用才最重要。

    比方说万历皇帝最钟爱的大青龙,铁路的应用让周思敬忙得焦头烂额,上百台最大型号的火德星君作为青龙军列的车头被生产出来投入使用,蒸汽局根本没工夫给它们做装饰,套个铁壳子就用了。

    甚至就连外头套的铁壳子,都被周思敬外包给了北洋造船厂。

    成本低。


………………………………

第七十八章 军列

    北洋造船厂的上一个大订单是给蒸汽船上护体钢板,用的是大块钢板锻造铆接的技术。

    还真别说,这事全天下能干的能工巧匠有不少,但只有北洋与香山造船厂最便宜,因为他们最熟练。

    生活日用很少用到这样的大块铁板钢板,加以铆接成更大块的就更少了,过去只有邓子龙的狗剩子和邵廷达的船有过这样奇怪的需求,这给香山船厂的匠人们带来专业的抡大锤体验。

    北洋造船厂的匠人也是从香山来的,所以他们也会。

    除此之外,能干的很多,熟练的很少。

    这事绝不容易,而且很贵。

    发展到现在,天津到昌平的天昌铁路、通州向北拐到乌梁海的通海铁路、延庆卫至大同的延大铁路,三段铁路上奔驰着九十三趟青龙军列,只有三条龙,就是万历送给陈沐的画里那种龙头军列。

    剩下的都是铜壳子、铁壳子,金属比木头便宜多了,它好取材不说还更容易加工,还不易损坏。

    里头还有四趟好歹还占个青,当初蒸汽局主事周思敬觉得既然不用费力气做龙,就刷上点颜色吧,因青龙这名字,故而从车头的火德星君到后面牵引的货车都刷上青色,那四台火德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