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从私心上来说,夏博海、肖建军也都有意扶持罗岳,这一方面是因为夏博海、肖建军和秦铮的交情莫逆,而且两人都是一个人穿越,没有带家属,因此也把秦铮的子女视为自己的晚辈;而在另一方面,在周萍的张罗下,夏博海、肖建军也都终于结了婚,对像当然也都是穿越者,而且年龄也不算大,都在35岁以下,还有很大的机率会有子女,不过夏、肖两人现在都是年近50的人了,肯定是不可能把子女完全扶上路,那么现在扶持罗岳,也是为了将来让子女有个依靠。
现在罗岳是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尽管海军陆战队现在只有一个师的编制,但在级别上却要比师高一级,相当于军级编制,而现在陆军只编到了师一级,并没有军一级的编制,因此罗岳的级別在陆军来说是仅次于陆军指挥官诸亚平和*的,军衔也应该升到将级,不过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的编制,和陆军不打搅,现在罗岳的军衔仍然是上校,但向参谋部提交作战计划的资格却是够的,当然如果这次袭击成功的话,罗岳是肯定可以晋升到将级。
罗岳将作战计划正式提交给参谋部后,很快就得到了参谋部的认可,罗岳和参谋部就这个作战计划进行了一次讨论,都认为必须要尽快对海参崴进行侦察,才能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来,于是军委也马上同意,派出的昆明舰和怀化舰,执行海参崴的侦察任务,而罗岳将随同军舰一起出发,为侦察任务的负责人。
昆明舰是5艘现代军舰中实力最强,技术水平也是最高的,无论是雷达还是声呐,信息化水平以及舰载的电子设备,都是最好的,由其是雷达和声呐,都具备扫描地形成像的能力,因此最适合担任侦察任务,而且130毫米的舰炮,也足以应付一般的冲突,不必使用宝贵的*或*;不过昆明舰的缺点在于舰体较大,吃水较深,无法进行抵近侦察,而怀化舰的吃水要比昆明舰少了近两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昆明舰的不足。当然出动这两艘现代军舰去执行侦察任务,也足见华东政府对袭击海参崴的重视程度。
同时这一次还带上了一个特种部队的大队,在必要的时候登岸进行实地的勘测、侦察。尽管华东政府的技术先进,但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可靠,甴其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即使是在旧时空里,也不能完全依靠雷达,还是需要人力进行实地侦察,因此随舰带一些特战士兵,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现在人民军的特种部队己扩大到了800余人,主要成员也是由本土战士组成,当然都是从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精英战士,然后进行严格的训练。而穿越战士基本担任高级指挥官或教官,而使用的武器、设备有一部份还是穿越带来的,但大部份都换上了这个时代的产品,毕竟己经过去了5年时间,穿越的武器、设备有很大一部份都己不能再用了。
而这次侦察任务预计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好在是现在海军陆战队的训练都己经走上了正轨,既使罗岳离开一个月,由其他的军官带领部队进行训练,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三天以后,罗岳安排好了告别家人和部队,登上昆明舰出发。
就在罗岳一行离开青岛的第二天,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又一次到访青岛,和华东政府就参战的问题展开了谈判。而且这一次日本的态度十分坚决,明确要求华东政府放弃参战,而理甴还是以法俄同盟为借口,当然也再次承诺,在战争结束以后,一定会保障中国的利益,因此请华东政府可以完全放心。
原来日本驻青岛领事松井庆四郎将自己和华东政府沟通的结果传回国内,同时也附上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一但日本拒绝华东政府参战,双方的合作关系肯定会破裂,而且华东政府也有极大的可能性独自出兵参战,理由是华东政府成立以来,一直都十分注重政府的公信力,而对外对内的宣传都是以維持中国领土主权为已任,如果不出兵参战,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而且华东政府己为备战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债也举了不少,因此如果不能参战,从战争中收获利益,那么债务将成为华东政府巨大的负担,因此华东政府是不可能接受日本的建议,除非是日本在击败俄国之后,将占领的土地都移交给华东政府,或许可以让华东政府放弃参战。
收到了松井庆四郎的报告以后,桂太郎内阁也进行了讨论,虽然有少数大臣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和华东政府进行合作,甚致可以将战后的成果也分一部份给华东政府,以维持双方的合作,并且共同对抗美欧国家。但这个建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由其是陆军部和海军部的反对犹为强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发言道:“日俄战争的胜果是用前方将士的鲜血换来,就这样拱手让给华东政府,让前方的将士作何感想,以后又有谁愿意参军为国而战。”
山县有朋也认为日本到了这个时候不能再首鼠两端,必须做个决断,在独享战争的红利和维持与华东政府的合作之间,只能选择其一,而山县有朋认为应该选择独享战争红利,因为这才是日本的利益最大化,而和华东政府的合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毕竟日本己经和英国签定了同盟条约。而且现在不需要华东政府的帮助,日本也能够独自战胜俄国。
甚致山县有朋认为日本也不用担心华东政府改弦更张和俄国联手来对付日本,一是华东政府和俄国之间也有不可解的矛盾,根本不可能联手,二是就算是华东政府和俄国联手也不用害怕,因为那样一来就可以启动【英日同盟】的第二条,英国就应该出兵参战了,而一但英国参战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因此山县有朋认为只要日本摆出强硬的姿态,华东政府根本就不敢和日本翻脸。
………………………………
第三一三章 锦州(一)
山县有朋的态度得到了大部份人的赞同,当然这也和他的身份有关,他可是开始明治維新局面以来,所剰无几的重臣之一。
随后日本又和英国举行了协商,英国也再次向日本保证,一定会向华东政府施压,阻止华东政府参战,而且如果华东政府真的和俄国联手来对付日本,那么英国将履行【英日同盟】的条约,出兵参战,帮助日本。
得到了英国的承诺之后,日本政府也终于安下心来,于是定下了这次谈判的基调,既不是协商也不是建议,而是正式的要求。当然,日本还是不想现在就和华东政府彻底翻脸,因此还像再做一点最后的努力,愿意向华东政府承诺,在战争结束之后会保障中国的利益,甚致可以和华东政府签定协议,保证在战争结束以后的6个月时间里,撤出东北,将占领地区移交给华东政府。
当然日本的目地只是希望稳住华东政府,反正打完仗以后再说,被日本占领的地方,那有那么容易就拱手让出的道理,随便找个什么理由都可以赖过去的。
不过这种把戏当然骗不了穿越者,在旧时空里,他们见过太多比翻书还快的翻脸,什么条约、协议,说撕就撕、说退就退,所谓的“契约精神”本质是就是“弃约精神”,自身的实力才是維护条约的最好方法,没有实力的条约就是一张擦屁纸。因此华东政府当即就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坚持是否参战,将由华东政府根据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决定,不会因日本的态度而改变。而对日本提出的承诺和签定协议,华东政府的回复是除非日本现在将旅顺交给华东政府管理,表示诚意,华东政府才能相信日本。
这个要求显然是日本不能接受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旅顺是日本损兵拆将,几乎是靠用人命堆才攻下来的,而且在以后的战争中,旅顺也是日本的一个重要运输节点,尽管日本可以通过朝鲜半岛运送物资,但这时的朝鲜交通十分落后,物资横穿朝鲜半岛,全靠人驮马运,而旅顺是中东铁路的南线端点,物资下船之后可以直接上火车运送到辽阳、沈阳等地,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日本当然是不可能让给华东政府,由其是在这个时候。
谈判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双方本来就不牢固的合作也就此破裂,当然这个结果也早在日本内阁的预料之中,因此到日本政府对于双方破裂到也并不在意,当然少了华东政府提供物资确实给日本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也不会影响到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而且有英国的保证也让日本颇有些有恃无恐,认为华东政府最多也只是在口头上说几句,未必敢真的出兵参战。
果然小村寿太郎离开青岛,英国驻青岛领事欧文马上约见李三杰,表达了英国政府对远东局势的关切态度,认为日俄之间的战争己经进入尾声,远东地区将要恢复和平,希望华东政府不要介入战争,使地区局势又复杂化,这样会影响到英国的利益。当然英国也承诺,在战争结束之后,会維护中国的利益,并十分坦诚的表示,英国也不会希望日本在战后强大起来。
不过英国的态度同样也不能让华东政府接受,因此怎么怼日本的词令,原封不动的送给了英国。但英国也和日本一样,对华东政府的态度并不感到意外,并且坚信在英国施压之后,华东政府一定会慎重行事。
只是日本、英国都没有相到,就在三天以后,华东政府就和俄国正式签定了【交付锦州议定】,俄国正式将锦州交付给华东政府。
其实在和日本、英国纠结的时候,华东政府一直都在和俄国保持着协商,不过俄国似乎比华东政府更急,在谈判中几乎没有设置任何障碍,唯一的条件就是华东政府只能在锦州进驻3000士兵,华东政府接受了这个要求之后,双方就达成了共识。
俄国急着把华东政府拉进东北这个棋局,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时俄国国内己经乱起来了。
日俄战争打了一年,俄国连连败阵,损兵拆将,丢城失地,虽然俄国国内的上层社会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但对中下层社会来说,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知识份子,小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失去了信心,而且战争对俄国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物价上涨,大量中小工厂倒闭,民众失业或是实际收入大幅下降,巨大的社会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1904年12月,一位叫加邦的神父,组织位于圣彼得堡的普梯洛夫钢铁厂的工人举行罢工,向工厂提出了包括撤销解雇决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设立工会、托儿所、、最低工资线、改善卫生条件等要求。但这些要求遭到了厂方的强硬拒绝,并威胁参加罢工的工人,如果不复工,工厂将重新招募新工人。
见罢工无法取得成果,于是加邦神父决定扩大罢工的规模。这位神父虽然是一名宗教人员,但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热衷于扶贫救济事业,并且持社会改良主义态度,在1902年还组织成立了贫民互助会,又称加邦协会,这时加邦协会己有万余成员,11个分会,在俄国有不小的影响力。
于是在1月18日,共有6家工厂近25000人加入了罢工行列。圣彼得堡各界认同罢工的民众不断增加,而且俄国的各党派组织纷纷发声行动,张贴标语口号,发表演说,呼应罢工,不过这时罢工行动已渐渐脱离了非政治运动轨道,加邦神父更进一步提出了召开制宪会议、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财产、停止对日战争等政治要求。
1月20日,参加罢工的工厂达到382间,人数达15万,圣彼得堡的治安急速恶化,同时爆发了大量的暴力、抢砸、打烧事件,整个圣彼得堡城陷入了瘫痪状态。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敢留在圣彼得堡里,于1905年1月8日带领着家人移居到圣彼得堡市南部的皇村,以躲开是非之地。而俄国政府则发出警告:一旦局势不稳将动用强硬手段。并且迅速调倮了1。5万军队和5千警察部署在市内各重要场所以应对不测。
而局势不以沙皇的逃避而改变,反而进一步的恶化,1月22日,加邦神父组织前往冬宫的请愿游行,向沙皇递交请愿书,以表达劳工阶层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遭受到的欺压,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与终止日俄战争,并期望不要有超时的工作与合理的待遇。
最终加邦神父带领的游行队伍约3万人,虽然在沿途和警察发生了十数起小冲突,并且有人员伤亡,但总体还在可控的范围内。而队伍到达冬宫之后,人越来越多,到下午的时候达到了20余万,由于这时尼古拉二世还在皇村,因此无人出面接收请愿书,更无人出面安抚人群,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而守卫冬宫的士兵也越来越紧张。
下午1点30分,军队来到冬宫广场,意图驱散人群,但人群不愿离开;2点钟时,三声军号响起,军队向人群开枪射击,骑兵队则冲向人群,挥舞着马刀驱赶人群;而在托罗伊斯基桥,纳尔瓦凯旋门、尼古拉桥、海军部等地守卫的士兵也开枪射击,民众在惊慌中逃亡而争相推挤,大量的人员被打死、踩死或挤死,一直到下午5点,人群才被完全驱散。而圣彼得堡家家紧锁门户,无人出门,街上只有三三两两的大学生和工人在救助伤员和搬运死者。
1月22日是星期天,因此这一事件被称为“流血的星期天”。事情发生之后,官方宣称伤亡人数为96人死333人受伤,也有宣称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不过一般估计,伤亡人数应在1000人左右。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追究具体的人数己没有意义了,毕竟现在己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因此动用军队枪杀本国人民肯定不会是好事,对于正处于对日战争中的俄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流血的星期天”很快从圣彼得堡传播开来,酿成一场波及全国的大风暴。无数地主庄园被烧毁,无数的工厂机器被砸烂,除了罢工、示威游行之外,在芬兰、波兰、高加索等地区甚至爆发了民族起义,国家甚致出现分裂的危机。
而且俄国在国际上本来就一向没有什么好名声,因此“流血的星期天” 传开之后,各国政府都强烈抨击俄国的残暴行为,媒体报纸更是对俄国口诛笔伐,巴黎的证券交易所甚致拒绝发行俄国债券,己购买的也纷纷退单,让俄国外交上十分被动。德国、奥匈帝国甚致开始计划,如果俄国真的发生内乱,将准备出兵干涉,当然是要趁火打劫。
俄国政府自然也知道现在的局势危机,而要化解危机只有两条路,而且也都和远东战场有关,一是尽快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用胜利来提高政府的威望,获得民众的支持,但谁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太平洋舰队至少还要3、4个月才能到达远东,而陆军能够守住奉天就不错了,根本无力向日本发动进攻,因此指望用胜利来化解危机,是绝对指望不上的。
另一条路就是以比较体面的形式结束战争,那怕是暂时停战也行,但问题就难在“体面”两个字,日本是绝对不可能让俄国体面的结束战争。因此这个时候,把华东政府拉进远东这个大棋局,就十分重要了。
………………………………
第三一四章 锦州(二)
俄国的计划是把锦州交给华东政府,将华东政府的军事力量引入到中国东北地区,这样一来华东政府和日本的合作关系肯定就彻底破裂,而中国东北地区则成为三方势力互相牵制的局面,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也不能再肆无殚的进攻俄军,对持恐怕会长期存在下去,因此日本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以现在状态停战。这也是俄国能够获得的最体面结束战争的方式。
如果引入了华东政府进入东北地区之后,日本还不打算住手,俄国还可以想办法和华东政府联手,只要再向华东政府让出一些利益也就够了。当然,这些都是俄国的想法,但未来的发展未必会朝俄国希望的方向发展,因为俄国和华东政府之间也矛盾也是不可调合的,这次完全是互相利用,随时都可能翻脸,让华东政府进驻锦州之后,也许华东政府还会和日本联手对付俄国,或者他们虽然不联手,但仍然各自对俄作战;或者华东政府仍然按兵不动,坐视俄国和日本继续火拼下去,因此俄国对进驻锦州的人民军数量提出了限制,也控制介入东北地区人民军的力量,可不希望在东北地区己经有了日本这只狼,又引进来一只虎。
但现在俄国又急切的希望人民军尽快进驻锦州,好平衡日本的优势,改变东北的局势。因此对推进谈判十分积极,就差求人民军快点进驻锦州了。
由于华东政府对外的信息不畅,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俄国是有什么阴谋,但后来从德国知道俄国国内己经乱了,这才知道俄国要急着将华东政府拉入东北的用意,而且从旧时空的经验要看,这次俄国的内乱动静确实不小,沙皇罗曼采夫王朝还真就差一点挎了台,也就放了心。
而俄国提出的进驻锦州的人数限制,华东政府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反正先把锦州拿下来再说,以后再向锦州增加兵力,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华东政府才不会真的守着这个协定。
既然双方都没有异议了,自然立刻就签定了协议,俄国要求华东政府在5天以内就进驻锦州,而华东政府也是怕夜长梦多,因此也答应了下来。
协议签定之后,华东政府立刻着手制定进驻锦州的计划,虽然从山东到锦州的距离并不算远,如果走海路大约300公里,而且渤海又是内海,因此在5天内把军队运送到锦州,时间是完全足够的。
但锦州并非临海城市,虽然离海边并不远,还需要在锦州附近找一个港口,做为海路的靠岸点,当然这个地点也并不难找,华东政府最终选定的是锦州西南约50公里的葫芦岛。在旧时空里,葫芦岛就是辽西走廊上最主要的港口,水深港阔,可以停泊万吨级别的船只。虽然现在葫芦岛还只是一个小码头,但目前也够用了。
进驻锦州的军队到并不难,至少现在陆军的15个常备师都在集中训练,随时都可以拉出几个师来,运输也不是大问题,海军的军舰也是随时可以出动。但尽管锦州不是华东政府加入战争的介入点,但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华东政府正式加入战争以后,肯定会是一个战斗的发起点,因此在锦州的驻军绝不会是1、2个师的兵力,至少是野战军的编制。
虽然现在陆军还没有设野战军的编制,但如果真的参战了,是肯定需要这一级编制的,而且在扩军的时候就己经考虑好了,一个野战军的编制为3…4个师,加上1…2个军属独立作战团,2…3个预备团组成,兵力大约在5万左右,以1个甲种师,1…2个普通师为核心,铺以部份后备军队,这样整个陆军可以编制出5…6个野战军,作为参战部队的主要编制。而5个甲种师的师长,实际就是当未来野战军的司令员培养。
按照计划,野战军应该是在3月份左右开始编制,但现在因为突然出现了进驻锦州的机会,因此野战军的编制也要提前了,军委讨论之后决定,首先由第2师,第6师,第10师组成第一野战军,以后再配备1个后备师和团级部队。司令员暂时由第2师的师长丘亚辉兼任。
本来第一支野战军的编制先应是由第1师为核心组建,但原第1师的师长罗岳去了海军陆战队,继任师长的是原副师长刘铁,在资历上和其他甲种师的师长相比,显然要差了一截;而且第1师被抽调到海军陆战队的骨干人员是最多的,对战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只能先以第2师为核心成立第1野战军。
当然现在不可能将第1野战军都拉到锦州去,首先只出动第2师,而且由第2师的副师长冉润峰代理师长的俱体工作。邱亚辉留在青岛负责第1野战军的编制工作。
而第2师的俱体安排是,由第1团进驻锦州,这样也满足俄国提出的3000人的限制,由第3团驻守葫芦岛,第2团和师属的其他部队则驻扎在锦州以西的塔山地区,这里即可以保护锦州的侧翼,也能掩护葫芦岛的。
而除了军事人员以外,还组织了300余名行政人员;500余名警务人员一起去锦州,一方面是在锦州立足,另一方面也是以锦州为跳板,为以后进入东北地区作准备。另外还需要大约1500名工程人员,用于扩建码头,修建从葫芦岛到锦州的铁路、道路,以及沿路的要塞。
1905年2月4日晚,海军派山第1巡洋舰分队和第1驱逐舰分队担任护航,从烟台港出发,护送第2师第1团进驻锦州,随行的共有12艘运输船,除了1团之外,还有约500余名工程人员和相应的工程材料。第二天中午12点到达葫芦岛。
这时俄军在葫芦岛驻守的军队只有60人,两艘还不到100吨的小炮艇。原来日俄开战以后,清廷宣布中立,并且划定了交战区,基本将整个辽东半岛都划为日俄两国的交战区,而辽西地区则不在交战区内,则计划在辽西地区驻军,以防战火蔓延到关内。但俄国并不承认清廷划定的交战区,也坚持拒绝清军在辽西地区驻扎,禁止清军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