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ぴ骨寰焦胶9兀⑶彝睬逋ⅲ绻寰龉兀敲炊砉龆缶す啬凇
清廷唯恐触恼俄国,真就不敢派军队出山海关驻扎,一直到1904年5月,俄国的战事不利,清廷才又和俄国进行交涉,俄国才让步允许清军出关,在朝阳县、古北口等一带地区驻扎,但只许驻扎一个营的军队,而且不得越过驻扎范围。其实这时俄国在辽西地区的总兵力还不到1千人,如果清廷稍稍强硬一点,就可以将俄军全部赶出辽西地区去。
而看见了人民军的船队之后,守卫葫芦岛的俄军也不禁吓了一大跳,因为俄军已经接到了通报,知道要让人民军进驻锦州,但总兵力只有3000人,怎么来了20多艘船,而且其中的军舰有10余艘,这到底是有多少人?肯定不止是3000人的。
这时舰队己经驶近到距离码头4、5公里的地方,向码头发出旗号,一面表明身份,一面要求码头派引导船来引导军舰船只停靠。
但负责守卫葫芦岛的中尉杜达耶夫这时却有些迟疑了起来,心里隐隐的感觉到对手似乎来者不善啊,因此杜达耶夫下令,要求对方先派代表上岸,和自己交涉清楚再说。
岸上的旗号发出之后,时间不长,只见对方的不少船上都放下了小艇,装载着士兵向岸边划行过来,杜达耶夫数了数,共有10艘小艇,每艘艇上大约有30人左右,而且都是全副武装,就是用腿肚子想,也知道他们绝对不是上岸来交涉的。
这时身边的一个俄兵道:“中尉,他们好像并不怎么友好,要不要开火阻止他们。” 而其他几名俄兵听了,也都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
好在是杜达耶夫的头脑还算清醒,阻止对方?怎么个阻止法,现在码头上的俄兵一共才30多个人,连码头都站不满,而对方这一轮就有300人左右?阻止得了吗?虽说在码头上还有两座简易的炮台,有几门前装式的老旧火炮,而对方有10余艘军舰,这时的炮口全都指向码头,至少有3、4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杜达耶夫毫不怀疑,对方一轮齐射就可以将码头彻底催毁,而且自己是确实收到了命令,要将锦州移交给对方,因此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多事为好。
其实在出发的时候人民军一团团长邓忠汉、第1巡洋舰分队司令路凯都己经得到了军委的授权,如果俄军阻止人民军上岸,那么也就不用客气,立刻强行登陆,甚致不惜和俄军开战,毕竟己经走到了这一步,华东政府也没有可能回头,反正留守在辽西的俄军也不多,如果真的打起来,也就当是华东政府提前参战吧,而俄国的态度更是不用考虑。因此俄军没有派出引导船,反而要求人民军派人上岸交涉时,人民军一口气就放下了两个连的部队登岸,并且还放下两艘小艇,测量水道,为船只靠岸做准备。
………………………………
第三一五章 锦州(三)
守卫码头的俄军十分知趣的没有阻拦人民军上岸,因此双方也没有发生什么冲突,而人民军的两个连上岸后,有一名连长和杜达耶夫进行交涉,但其他的士兵则纷纷占领码头的要点警戒,很快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阵地,而俄军的士兵们只能傻怔怔的在码头上看着,不是他们不想做点什么,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双方的众寡悬殊实在是太大了。
人民军控制了码头之后,各运输船也都纷纷放下小艇,将登陆的部队运送到岸上。
邓忠汉上岸之后,和杜达耶夫相见,到也没有提俄军未派引导船的事情,而是表明自己的身份,是来接收锦州的,要求杜达耶夫招集守卫葫芦岛的俄军,带领人民军去接收锦州。实际也就是将葫芦岛交给人民军驻守。
虽然杜达耶夫接到的命令是俄国只是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但并没有说葫芦岛也交给人民军,但现在的局势容不得杜达耶夫拒绝。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军的人数要远比俄军多,另一方面也是俄军对人民军的态度和清军不同。俄军对清军自然是轻视、蔑视加无视,别看杜达耶夫只带了6 0多名俄兵,但如果是对清军,那怕是对阵6 0 0,甚致是6000都敢硬怼;但人民军就不同,因为在5年以前,俄军曾在人民军手上惨败了一场,那也是八国联军和人民军交战,陆军输得最惨的一战,也给俄军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尽管时间己经过去了5年,但俄军还是没有忘记,因此俄军可不敢在人民军面前耍横,由其是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
于是杜达耶夫立刻招集守卫葫芦岛的俄兵,而邓忠汉带领着2个营的部队,一起从葫芦岛出发,赶奔锦州。
葫芦岛到锦州约有50公里的距离,也不算近,因此一行队伍一直走到了下午5点多的时候才到达锦州。
锦州…宁远地区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主战场之一,因此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以及城防设施,虽然清军入关之后,这一带地区就没有在发生什么战争了,但锦州毕竟是连结关内关外的重要据点,清廷虽然没有加固锦州的城防,但对原来的设施一直在进行维护,虽然到了清廷的中后期,维护也变成了一种敷衍,但毕竞是底子还在,而且多少也会有一些作用,现在的锦州城墙虽然也有些破损了,但依然十分高大而厚实。
邓忠汉带领着军队在距离锦州城约1000多米的地方停下来,让杜达耶夫去城里通知,告诉城里的守军,人民军今夜要进城去休息,明天办理城市的交接手续。虽然邓忠汉的言辞虽然客气,但话气却十分坚定,让杜达耶夫有一种感觉,如果锦州城里的守军拒绝人民军进城,那么人民军会毫不客气的立刻对锦州城发动进攻。
锦州城的守将叫米哈伊琴科上尉,守军有5个排,大约220名士兵。在3天以前,米哈伊琴科上尉接到了沈阳方面的命令,要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然后回沈阳去报到。上尉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总算是可以离开这个鬼地方了。锦州城其实并不大,边长约1000米左右,只是城的西南角由于小凌河的走向,不得不做成一个斜角,因此看起来像一个直角梯形,不过只靠200余名士兵,是无法守住锦州城的。
当然,如果是在日俄开战以前,米哈伊琴科上尉还并不急于离开锦州,但现在俄国在战场上连续失利,已连失了旅顺、辽阳,只能退守到沈阳一线。尽管上尉并不算精通兵法,但从地图上也能够看得出来,俄军正在一步一步的远离着辽西地区,也就是说,自己正在成为一支孤军,在这个时候能够弃守锦州,回沈阳去,上尉自然是愿意的。
但杜达耶夫进城之后,向米哈伊琴科讲说了人民军在葫芦岛上岸之后,几乎是半强迫的控制了葫芦岛港口,把守卫的俄军全部都赶走。
米哈伊琴科上尉这才有些明白,这支军队恐怕是来者不善,当然上尉的身份地位不可能知道,高层要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的目地,不过底层军人的想法简单而直接,既然自己收到了司令部的命令,而且也不想在锦州久留,管人民军善不善呢?把锦州城交给他们就没事了,而且还要尽快的将锦州交出去,万一奉天司令部又有新命令来了,自己可就不好办了。至于葫芦岛,又不是自己的管辖区,管它是不是被人民军攻占了呢!
想通了这一点,上尉也就没有再犹豫,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让人民军进城。并且又和邓忠汉会面,表示自己己经接到了奉天司令部的命令,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驻守,相关的资料都己经准备了,当天晚上就可以进行移交,而明天一早,自己就可以离开锦州了,司令部再有新命令来,自己也没有责任了。
其实锦州城并不大,俄军在锦州也没怎么管事,日常的秩序和行政实际还是由原来清廷的官吏管理,俄军的要求是通过这些官吏来实现的。因此所谓的交接,其实就是米哈伊琴科把这些官吏叫到一起来,和邓忠汉见个面,交待一下就行了。
上尉的爽快让邓忠汉也有些意外,甚致怀疑这个毛子是不是在耍什么诡计,因此交接结束之后,邓忠汉回到自已的部队里,也不敢大意,首先占据了一座城门,然后又分出一个营的士兵在城外宿营,并且安排了大量守夜的士兵,以防不测。
不过邓忠汉的这一番布置都是多余的,一夜之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第二天一早,米哈伊琴科和杜达耶夫就带着俄军离开,将锦州城留给了人民军。
三天之后,第二批人民军在葫芦岛登陆,1团剩余的一个营和一批行政、警务人员到达锦州,邓忠汉将行政权和治安任务移交给其人员,自己指挥军队,布置锦州的防御。到这个时候,人民军己经控制了从葫芦岛到锦州之间的地区,并且将1个师的兵力,以及超过1千的其他人员都运到了这一地区,并且大兴土木的开始施工。
就在邓忠汉全面控制锦州城的时候,华东政府也正式对外宣布,为了维护中华领土,人民军进驻锦州,并且将会视局势发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由于俄国和华东政府协商的时间太短,实施又太快,各国连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因此华东政府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全世界也都大吃了一惊,当然不少国家都估计到华东政府早晚会进入中国东北这个大棋局的,只是没有那么国家会想到介入点是在锦州。而且随着华东政府的介入,中国东北的局势也更加复杂了。
当然,大多数国家都是抱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只有日本却是如同遭到了一记闷棍,原来以为可以甩开华东政府,自己放手大干一场,但却没有想到华东政府会给自己来这一手,本来日本现在对打羸这一仗信心十足,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现在的优势,而且还由于俄国内部正在发生动乱,另外日本派到欧洲活动的情报人员明石元二郎也正在准备给这把大火再加一把柴,因此日本上下一致都认为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却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大的意外。
虽然说锦州现在还远离日俄交战的主战场,但也正因为如此,华东政府却是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一但日本发动对沈阳的进攻,也就等于是把自己的侧后方暴露在华东政府的兵锋之下,因此现在日本既对华东政府无能为力,而又难以在用尽全力去进攻俄军,可以说是进退为难。
而在日本国内,少数当初坚持和华东政府合作的官员强烈的评击内阁的决策失误,不仅让日本少了一个本可以合作的朋友,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还有人主张基于现在的局势,应该立刻停止战斗,就止终战。
于是日本政府也立刻展开了紧急的协商,以商讨对策,最终认为在这个时候,日本决对不能停止战斗,毕竟到了这个时候,日本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因为这个时候停战,日本能够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极为有限,而为战争欠下的巨额债务会让日本政府破产,因此硬着头皮也只能把战争再进行下去,赌局己经开始就无法收手,要么赢个钵满盘满,要么就输个精光。
日本政府总结出来的应对办法有4条:一是向华东政府表达最强烈的抗议,并且要求华东政府从锦州撤军;二是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出面,向华东政府施压,或是派军队接管锦州。当然从这两条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日本政府己经有些乱了方寸,这种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的办法居然也被提了出来。
当然,还有两条则靠谱一些,就是请英国出面,向华东政府施压,最好是能迫使华东政府从锦州撤军,或者是由英国出面监管锦州,监视华东政府的行动;最后就是继续在日本征集军队,并且加大军火的产能,在必要的时候,可能要对华东政府和俄国同时作战。
………………………………
第三一六章 锦州(四)
日本首先通过领事馆,向华东政府提出了抗议,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松井庆四郎被李三杰毫不客气的硬怼了回去,碰了一鼻子灰。而日本又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命令华东政府撤出锦州,或者是派出军队进驻锦州,控制人民军的行动。
日本的要求到是在清廷引起了一些波动,原来人民军进驻锦州之后,在舆论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动静,虽然锦州远离东北的战场,但毕竟是一个积极的行动,比起清廷连在辽西驻防都缩手缩脚,确实是要好得多。但对清廷来说,当然又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情。
而日本向清廷提出要求之后,到是得到一些人,主要是青年满族权贵的响应,纷纷要求朝廷出兵进驻锦州,慈禧招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李鸿章一力主张朝廷在这个时候决不轻举妄动,因为无论是俄国、日本、还是海外华人,都不是清廷惹得起的,因此清廷最好是恪守中立,其他人怎么闹腾,都不要去管,更不能参与进去,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李鸿章的主张得到了张之洞、赵舒翘的支持,而庆亲王则仍旧是不置可否,但荣庆、铁良却主张可以借这个机会进驻锦州,扩大朝廷在辽西的影响力,并且不惜和李鸿章等人争执起来,而且将矛头对准李鸿章,把甲午战争的旧帐又翻起来,指责李鸿章是汉奸。只气得李鸿章当场就要辞官,而慈禧也觉得荣庆、铁良有些过份了,因此厉声申斥了两人几句,但最终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主张,十分委婉的回绝了日本。
不过荣庆、铁良等人却不甘心,于是指示手下的官员攻击李鸿章,本来这时李鸿章就己年过8 0,身体也不怎么好,被这一气又生病卧床不起。
但日本的打算却没有实现,除了准备同时和华东政府、俄国开战之外,就只能指望英国这个盟友了。因此日本立刻向英国提出,要求英国按照【英日同盟】的要求:当同盟的一方同时和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同盟的另一方应该出兵参战。
而英国回复日本,现在华东政府只是进驻到锦州,离战场还有一段时间的距离,而且华东政府还没有进攻日军,从目前来看,也还没有进攻日本的意图,因此还没有达到【英日同盟】的要求,在这个时候,英国还没有出兵参战的义务,不过英国会通过外交努力,尽力从中进行周旋,让华东政府不介入战争,当然英国也重申,如果人民军进攻日军,英国是会按照条约的规定出兵的。
其实华东政府以非日本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东北这局大棋中,是符合英国的利益,因为三足鼎立的局面,要比两强对立更为复杂,而越是复杂的局面,英国就越是能够在其中合纵连横,拉压打遏。但却并不希望华东政府正式参战。
英国的目地是利用日本来压制俄国,让日本代替英国和俄国打仗,而不是自已亲自下场,【英日同盟】之所以规定当同盟的一方同时和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同盟的另一方应该出兵参战这一条,其实就是针对【法俄同盟】,也就是牵制法国,不让法国参战,这样可以让日本独自面对俄国。
但华东政府显然是这个剧本中的意外因素,只是如果华东政府真的参战,确实可以达到【英日同盟】的条件,当然,英国也可以耍赖,咬定华东政府还不是一个国家,死扣条约中的字眼,不过这显然是有损英国的国家信用的,因此最理想的局面莫过于当下,华东政府进驻锦州,等于是介入了中国东北的棋局,又并没有正式参战,但却能对俄国、日本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平衡局面,谁也别想占便易,更别想在这个地区独霸一方。
当然,现在这个局势刚刚洽好,如果华东政府在向前走一步,也就是正式参战,那就不好了,无论华东政府是以何种势式参战,如果是与日本为敌,就会把英国逼到墙角,无论英国是否参战,都要付出不少代价,就算是华东政府和日本联手,对英国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现在俄国国内正在发生内乱,如果华东政府和日本联手,很可能会将俄国的势力完全逐出远东,而就算战争结束以后华东政府和日本会对立起来,但两方都会从这一场战争中收获大量的利益,并且扩大自身的实力,英国未必就能好控制,另外一个彻底衰弱的俄国说不定会倒向徳国,这也是不符合英国的利益的。因此必须要阻止华东政府釆取军事行动,最好是让这场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
不过英国也清楚,华东政府可不是清廷,拿大话来威胁他们是没有用的,除非是以真正强大的武力来迫使华东政府让步,但直接出兵参战,显然不是英国的选项,布尔战争虽然结束了2年多,英国的国力却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而且英国也从这一场战争中吸取了充份咐教训,不要轻易的介入一场远离英国本土的战争,因为距离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就算能够获胜,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为巨大的,何况华东政府绝非弱者。因此英国的计划是拉法国一起来向华东政府施压。当然,在名议是调停这场战争。
法国是俄国的盟国,当然不会希望俄国彻底衰弱,因此如果远东的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对法国也是有利的,另外英国还希望借机进一步拉近与法国的关系,达到最终和法国联手来对付徳国的扩张。相信法国对这个计划也是有兴趣的。
果然,英国像法国提出了联合调停远东的战争,法国政府也很快就有了回应,愿意接受英国的建议。虽然英法之间有数百年的矛盾,但法国当前最大的敌人却是徳国。尽管法国己经和俄国结盟,共同应对徳国,但法国国内对这个盟友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的提升。一来是俄国内部始终都有一股强大的亲德势力,如前财政大臣维特就是一个坚定的亲德派;二来德国也一直没有放弃拉陇俄国,分化法俄同盟,法国为了维持同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后己为俄国提供了数十亿法郎的低贷款,并且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全面开放俄国的债券,当然俄国也为维持同盟,做了不少事情,但法国显然是为同盟付出的更多。
如果还仅仅只是这些,法国到还能够忍受,但让法国最不能接受的是俄国的注意力一直漂忽不定,东西摇摆,特别是俄国国内有不少人认为有法国在西边牵制德国,俄国正时可以向东扩张,而法国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促成了法俄同盟,就是为了找个同伴来共同对付德国,而俄国却似乎让法国来掩护自己向东扩张,法国自然是感觉到了俄国的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自然希望再找一个至少靠谱一点的盟友来对付德国。
英国当然是一个比俄国更可靠的国家,因此近几年来法国也有意的改善和英国的关系,如互相承认对方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且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不过两国毕竟是互相敌对了数百年,就算是关系有所改善,但离同盟还差得远,而且需要寻找两国合作的契机。而联合调停远东的战争,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外俄国虽然是一个不靠谱的盟友,但再不靠谱的盟友也比没有盟友好,更不能把俄国推向德国的一方,因此和俄国的同盟关系还是要尽力的维持的。而且现在俄国己经在远东遭到沉重的打击,因此正是借这个机会把俄国的注意力从远东重新拉回到欧洲来的时候。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英、法、俄三国同盟对付俄国的局面,还是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国,尽管现在德国有奥匈帝国这个铁杆盟友,还有意大利这个摇摆不定的伙伴,但无论是从综合实力,地缘优势,地理环境,英、法、俄三国当然都要强大得多。
于是英法两国进行了紧急的协商,而且只用了两天时间,两国就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以联合调停的名议进行这场战争,不仅要迫使华东政府不要介入这场战争,而且还要尽力促进日俄以现在的局面停战。同时还制定出了先后计划,首先是两国一起向华东政府施压,迫使华东政府承诺不会介入这场战争,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介入战争,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调停工作——由法国去做俄国的工作,英国劝导日本,就这样停战争取足够时间,只要是日俄停战了,华东政府自然就没有理由再介入这场战争了。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远东形成日、俄、华东政府三足鼎立,互相牵制的局面,英国可以确保自已在远东的利益,同时将俄国重新拉回到欧洲,并促成英法俄三国同盟。
虽然这个计划十分宏大,但英法两国还是有充份的信心,毕竟两国都是现在世界的一流强国,因此两国联手干不了的事情还真就不多。
………………………………
第三一七章 锦州(五)
英国驻青岛领事欧文、法国驻青岛领事摩莱尔一起来到外事委,向华东政府正式转达了两国政府的态度。甴于远东战争己经影响到了两国的利益,因此两国决定出面调停这场战争,恢复远东地区的和平,并且会充份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并且承认华东政府占据锦州的事实,同时还认为华东政府希望华东政府在调停结果出来之前,維持现状,由其不要再在新的军事行动。
并且两国又在媒体上公开宣称,这次调停的目地是为了给远东地区带来和平,因此凡是热爱和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