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他用通条通实火药,在赵士祯扣动扳机,一枪击中三十丈外的木板时,已经控制不住内心惊讶的戚继光,立即走过去惊讶道。

    “士吉,你这皮包快些给我看看!”

    “包里装是定装弹,致远果然说对了,说戚帅肯定对这个更感兴趣。”

    惊讶着致远的先见之明,赵士祯取下了那个牛皮大盒子,递了过去。

    接过那个牛皮大盒子,戚继光看到盒子里装的木头上插着四排纸筒,筒尾的纸条张着。两排10孔的,两排9孔的,数了一下,足足有38个。

    “这里头装的是铳子?”

    “戚帅,致远说这是定装弹。”

    赵士祯解释道。

    “定装纸壳子弹一个弹丸和一次发射用的火药都装进油纸筒里,使用时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到发火池,然后再把剩下的火药装进枪管,再塞进子弹就行,不用像鸟铳那么麻烦,又是弹子又是火药,分开取用……”

    取出一个子弹,戚继光学着他的样子,用牙撕开纸筒,看露出的火药,忍不住惊叹道。

    “先前只知道致远颇有才学,今天才知道致远之才,远超过想象啊!”

    戚继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他看出了整装弹的优势,整装弹药不仅有利于提高射击速度,而且这放右腰间的弹盒,不仅可以多携带子弹,而且也避免了鸟铳手把药管挂在胸前的各种风险。

    惊叹之余,戚继光看着那边的十箱燧发枪,立即决定道。

    “扬威,你再去一趟京城,告诉致远,本帅先定两万支燧发枪……”

    犹豫了一下,戚继光又说到。

    “燧发枪名字不好。听起来不够威风。既然他打的比鸟铳快,那从今天起就叫它“迅雷枪”,这名字威风些。让他只管大量生产,回头我就禀报朝廷,请朝廷于九边推广迅雷枪。有了这等利器,又何愁九边不靖?”

    突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戚继光看着赵士祯问道。

    “士吉,那个,这迅雷枪多少银子一杆?”

    要是太贵了,他还真买不起……可是当他从赵士祯的口中听到那个数字时,双眼猛然睁大,片刻后,才感叹道。

    “致远……真国士也!”

    在戚继光如此感叹的时候,当然不知道他口中的“真国士”正在京城里头,为讨好皇帝忙活着——给皇帝送银子花,不对,是给皇帝找个放银子的地方,就是开银行,不,是钱庄。

    钱庄的位置选好了,这半个多月,也装修的差不多了,可是在掌柜人选上,却碰到了问题,毕竟人才难得。

    不到二十日的功夫,在钱庄前铺装修完成,只有后铺的银窖尚未建成时,在二楼临窗的位置,闲来无事的施奕文便和吴才下起了棋,也许是因为这个时代娱乐太过匮乏,所以现在他也学会的下棋。

    “少爷,这地方可不是什么好位置啊。”

    下着棋,吴才委婉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西长安街虽说不冷清,可却也不热闹,在这里开钱铺,恐怕挣不了几个钱。”

    施奕文倒也有解释,只是笑呵呵的点头道。

    “是啊,说起来,确实不热闹。”

    朝外头看一眼,他又说道。

    “不过说起来,倒也挺能蒙人的,你想啊,将来别人问钱庄在那,就直接说——就在西长安街,侧对着宫门,皇城根下一路之隔,你说多有面子?”

    “可是东家,您不是一个讲面子的人,要是在下所料不差,您必定有其它的打算。”“嗯。”

    施奕文很轻描淡写的承认了。

    “想做宫里的生意?”

    吴才皱了皱眉头。

    “不对啊,宫里有什么生意可做的?”

    “主要还是想方便一个人花钱!”

    “方便一个人花钱?”

    瞪大眼睛,吴才的呼吸一顿时。

    “是、是那位?”

    点了点头,施奕文说道。

    “上次进城的时候,无意认识了他,他的日子过的挺拮据的,所以想送点银子给他,可是那么多银子,带来带去的不方便,所以呢,我就寻思着在这开个钱铺,让他取用方便一些……”

    闻言,吴才的身子有点发抖,整个人只感觉像掉进了冰窖里似的。

    “东,东家,你,你可知道,你,你这么做,是,是要惹上大祸的……”

    深吸口气,吴才压低声音惶恐不安的说道,

    “古往今来,那有给……上送银子花的,这,这上富有四海,又岂会差你那点银子,更何况,要是万一被乌纱胡同的那位知道了,少爷可就是惹火烧身啊,不是火,是祸啊!”

    “我知道……”

    施奕文淡淡的说道。

    “可有些事情,别只看眼前,要长远些,往远处看,况且,咱们不是送银子给他花,是他把银子存在咱这……”

    这可是左手出右手进的好事,看似把银子送给了皇上,可实际上,还是在自己的银行里。为什么要拒绝?就在施奕文声音落下的时候,就听德子上来禀报道。

    “少爷,楼下有位先生说想见您一面。”
………………………………

第157章 论银(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在下钱磊,见过公子。”

    揖首行礼后,钱磊看着面前这个年青的有些出奇的公子,直接挑明了来意。

    “在下过去是同升钱铺的二柜,虽说去年官府才准商家经营钱铺,可私下里钱铺已经开了几十年,在下十二岁进钱铺,十九岁成为大伙计,二十三岁为二柜,也算是久于此行……”

    在钱磊自我介绍时,施奕文打量着他,身个中等,体形很胖,瞧着相貌憨厚,看起来怎么瞧都不像是钱铺里的二柜。

    打量着他,施奕文笑问道。

    “既然钱二柜如此深得同升铺的看重,为何要来我这小铺?”

    “回公子,实话不瞒公子,其实,在下一直有意说服东家东西长安街开家钱铺,只可惜,东家不听在下劝说。现在公子于这开了钱铺,在下自然想来此毛遂自荐。”

    居然是过来毛遂自荐的。

    “哦。”

    钱磊的回答,让施奕文眉头微挑,吴才则诧异道。

    “这是为何?长安街可不是什么热闹的地方。”

    “确实不热闹,可是却有生意,估且不说其它,就说宫内的宫女、太监,虽说大多贫寒,可手头总有些许积蓄,因为人多且鱼龙混杂,要么是寄存于商铺,要么是埋藏于宫中某处,总是多少不便,所以在下以为要是在钱铺开设存贮,必定能够获利极多。”

    钱磊的解释让施奕文的眼前一亮,这两天他也研究过钱铺,现在的钱铺专营银钱兑换,经营品种单一,毕竟,现在的钱铺还没有演变成钱庄。所谓的“会票”往往都是由实力雄厚的商号发出,而不是钱铺。至于存款业务更是没有。

    “嗯,钱铺确实应该开设存款业务,可存款业务如何开展,又怎么能让人愿意到这里来存款?”

    存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让钱磊的眼前一亮,立即称赞道。

    “公子所言甚是,这银钱存贮可不就是存款,在下以为,这存款可以息,目前京师有两种存款的方式,一种是寄存于他处,而接受寄存的财主或商铺也不以之为

    资本进行营运;还有一种是要求利息的,接受存储的财主或商铺也以之为资本进行经营,但是后者颇有风险,毕竟是财主、商铺拿存款经营,生意有赔有赚,自然也就有了风险,而且双方还需要约定每年只得取息,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往往只有极为可靠的商家,他人才敢如此。所以在下以为,如果我们接受存款,给予利息,必定可以吸引外人往我们这里存款。”

    “给利息的话,我们凭什么挣钱?”

    吴才不解的反问道。

    “自然是要把银子借出去,有人往我们这里存,然后我们再借给商家,京中经商者岂止万家,需要临时周转的又岂止千百家,这周转借银,短则数月,多则一年,利息至少在一成以上。”

    “借给别人,那不是一样有风险吗?百姓又怎么愿意承担风险?”

    “风险不一样,过去他们把钱搁在商家,是商家拿它去做生意,一但亏本,就是血本无归,而我们是把银子分散借给数十户商家,商家借款有地契、房契或者珍物抵押,自然不担心亏本。”

    钱磊与吴才对答时,惊讶之余施奕文打量着他,当真是人不可貌相,仅仅只凭这几句话,他就认准了这人确实适合做钱庄掌柜,不过他的心里还有些疑虑。

    “嗯,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可是我有一事不明。”

    “公子请问。”

    “既然施某开设钱庄,投资不下十数万两,你我素不相识,你凭什么让我相信你,并让你为钱庄掌柜?”

    十数万两!

    闻言钱磊吓了一跳,出身于钱铺的他很清楚,钱铺的投资往往不过一两万两,眼前这位公子,居然要拿十几万两办钱铺,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惊讶之余,也激起了钱磊的自信,他挺起胸膛说道。

    “因为除了在下之外,没有人能给公子挣那么多银子,如果公子信得过在下,有十万两为本,在下保证一年内可以吸引存款不下100万两,外借利息不少于20万两!”

    看着颇为自信的钱磊,施奕文稍微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

    “其实,对于经营钱庄,我倒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办钱庄本身的目的就是盈利。用吸收公众存款来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这些都具有一定风险……”

    凭借着超过时代数百年的见识,加之这两天也在空间图书馆内,看了不少与银行经营有关的书籍,对于如何经营钱庄,施奕文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只是随口道出几种经营的想法,钱磊就被惊讶的瞠目结舌,原本还极为自信的他,这会更像是个学生似的,认真听取着公子提到的钱庄的经营办法。

    “……再就是银两。”

    朝钱磊看了眼,施奕文问道。

    “钱二柜,你随身带着戥子吗?”

    “戥子”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的小秤,装在一个折扇长的木盒里,制作的极为精巧,称量精度是以毫克计。如果说,来到明朝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恐怕就是大家都随身带着戥子、钢剪,他们会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称重。

    而且还会在腰带上系一个类似铜铃一样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银屑积到一定数量,只要熔化蜡块便能回收银子。

    商人如此,穷人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双方过秤,过自己的秤,才会放心些。也就只有像施奕文这样不差银子,而且觉得这种事情比较麻烦的主,才会不随身带“戥子”。

    钱磊不但带有“戥子”,甚至还有一柄小钢剪,瞧着他备着的这些家伙,施奕文直到现在仍然记得,当初看到大家熟练的剪银、称银时的惊讶。现在瞧着这些东西,他忍不住反问道。

    “钱二柜,你觉得像这样,但凡买东西的时候,大家都互相用“戥子”称一称,还要再验下成色,要是成色差了,还要克扣些色银,这样麻烦吗?”
………………………………

第158章 通兑天下(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麻烦?

    钱磊是满面的不解,吴义是满面的疑惑。

    这有什么麻烦的?

    看他们满脸的疑惑,施奕文心下叹口气,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一切了,所有大明人使用这种麻烦的支付手段的熟练程度曾经让他惊诧不已,甚至,就连孩童稚都会估计银锭的重量及成色。

    但这一切,在施奕文看来,可以说是麻烦至极。

    “这,这有什么麻烦的?要是不随买随秤,万一有奸商投机或者奸徒取巧,岂不是要吃亏?”

    “吃亏?”

    施奕文笑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吃亏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有一个标准呢?”

    “标准?”

    见钱磊眉头紧皱,仍然是一副不解的模样。借鉴着后世的银元,施奕文解释道。

    “这个标准,就是制出重量不同的银圆有一两、五钱、两钱、一钱,百姓用一两银元买两钱的东西,可以直接用五钱、两钱、一钱的小银元找零,如此一来,岂不更加便利……”

    落后的银两制度是中国古代货币白银化后最大的弊端,银两种类繁多,成色不一,交易时就要兑换和折算,使用十分不便,实银的称量同样也极为繁琐,而且这催生了一个弊端——火耗,收火耗的不仅仅有官府,就是钱庄……一样要收。

    “这……”

    在钱磊皱眉思索此事是否可行的时候,吴才疑惑道。

    “那要是不到一钱呢?”

    “自然是找给制钱,十文准银一分,一两银找钱难找,一钱还是好找的,百姓大抵上也都是一钱以上用银子……”

    出言解释之余,钱磊反问道。

    “公子,这铸定重的银元自然没什么问题,不过怎么才能让百姓、商家乐意使用咱们的银元呢?”

    “没火耗。”

    简单的三个字,非但把钱磊惊的瞠目结舌,就连吴才也惊讶的差点把手中的茶杯跌落到地上。

    “对,拿咱们的银元到咱们的银庄里换银钱,一率不收火耗!”

    虽然只是简单的解释,却让钱磊感觉有些头晕目眩。钱铺凭什么挣钱?就是靠兑换银钱时的火耗,因为银子有散碎、成色,也就存在折色和火耗,所以钱铺经营靠的就是这个挣钱。

    “东家,你可知道,这火耗可是钱铺最大的进项,少则一成,多则两三成,拿去10两碎银,最多只能按“纹银”7两或8两汇兑铜钱……”

    “我知道,就因为这样,所以才要去火耗,我问你,假如咱们的钱庄,只收一次火耗,往后你只要拿着十两银元,就能足色的一万文钱,你是愿意选择那一个?”

    还用选吗?

    就是再没有脑子的人,也知道应该选择那一个。毕竟用散碎银子,十两银子进个三四次钱铺,银子就“耗空”了。

    “自然是用咱们的银元。”

    眉头紧锁,钱磊反问道。

    “可是如此一来,岂不把火耗这个进项给废了?这换钱岂不就成了亏本的买卖?”

    “亏本?怎么会亏本呢?”

    施奕文笑眯眯的看着钱磊。

    “当全京城的百姓,都用咱们的银元时,外地人来京经商也好、求学也罢,都必须要先换银元,没有咱们的银元,在京城他们就是寸步难行。接下来,像天津等附近的地方,肯定也通用咱们的银元,而最重要的是信用,它才是最大的本钱!”

    说话的功夫,施奕文从取出了一叠纸,抽出一张巴掌大小的纸递给钱磊。

    “你看这个。”

    “这是……”

    接过那张纸,钱磊的眼睛猛然挣大。

    “银票!”

    纸上印着复杂且极为精美的花纹,上面赫然写着“兑换银票”以及“凭票既取十足纹银十两”的字样。

    这些银票是施奕文特意为万历皇帝准备供他“花差”的,都是他在空间里借鉴了清末的银行银票用彩色打印机打印。

    为了行贿不仅办了家钱庄,还有特意印了票子,恐怕天底下这也是独一份了。这会原本用来行贿的银票,被施奕文拿出来显摆了。

    “对,就是银票,他和专门两地汇兑的“会票”不一样,这会票甲地汇款、乙地兑现的票据,使用的范围有限。不说其它,就是北京城内的交易,动辄成千上万两的交易,每天又岂止数十桩,随身带着几百两、上千两银子总是多少不便,可要是用这个银票呢?不过也就是区区几张纸而已。你说要是有一天,全京城百万人全都相信银票如同相信银元,到那时,又会如何?甚至将来钱庄可以沿着运河一路开到临清、扬州、南京,庄进票往,如此银元、银票自然是通兑天下!如此,区区火耗不过只是蝇头小利,不值一提罢了……”

    说出这番话时,别说是听者,甚至就连施奕文自己,也被自己说的热血沸腾。

    当让他沸腾的不是通兑天下,而是另一个念头——自己怎么突然就变成中央银行了!

    我了个去,原本不就是想送点银子给皇帝花差花差,把大内秘藏的图书印上一印吗?

    怎么现在说着说着,往中央银行上说了,不过,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抄书的花费不过也就是九牛一毛。

    “公子高瞻远瞩,在下实在是佩服、佩服至极!”

    长揖过顶的钱磊,这会那里还会有丝毫的傲慢,原本刚来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可现在听了施奕文的这番构想后,甚至都让他开始怀疑人生了,自己那点主意,比起来连给人家提鞋都不佩。

    瞧着钱磊被自己打击的不轻,目的已经达到的施奕文笑道。

    “钱磊,如果我让你当钱庄的掌柜,你用多长时间,能把实现通兑天下这一目标!”

    “啊!”

    诧异的看着公子,钱磊睁大眼睛,一时间居然变哑了。

    他这是什么意思?

    “怎么,刚才你不是还想做我这的掌柜吗?现在反倒不愿了?”

    施奕文笑问道。

    就眼下来说,一时间他真没有其它合适的人选,至于先前的打击,不过只是……敲打,只是给他一个目标罢了。

    “公、公子,我,我怕自己做,做不到……”

    有些怀疑人生的钱磊,已经没了当初的自信。

    “做不到,我们一起做不是,如何?”

    看着钱磊,施奕文的脸上尽是信任的笑容……
………………………………

第159章 君臣(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位于西长安街“裕隆银行”开业了,开业当天无波无澜的,根本就没什么人注意。

    甚至也没多少人注意到这家银行。

    “没生意啊,客用,你说会不会是因为朕把名字起错了?”

    又一次,朱翊钧站在“裕隆银行”对面——太液池旁的灵台顶层阁楼,这里是皇帝观赏宫外的地方,从这就能看到银行,他瞧着门可罗雀的银行有些苦恼地说着。

    银行的名字是他起的,“裕隆”谐音“御隆”,至于“银行”是他在施奕文写出来的“钱庄”、“银号”、“银行”三者中选出来的,按他的说话“银行才大气”。

    现在好了,大气的没什么生意。

    “不急,不急,皇爷,施同知不是说了嘛,那银行就是给皇爷放银子的地方,什么生意不生意的不打紧。”

    站在皇帝的身后,客用笑道。

    “哎,也就是他拿朕当成朋友,知道朕用银子不方便才办了这个银行。”

    瞧着哪家银行,朱翊钧又一次夸起了施奕文。

    “可不能让他亏钱啊,他挣钱也挺不容易的。”

    就在这时隐约的似乎看到有人进了银行,朱翊钧立即欢喜道。

    “快看,快看,客用,你看有生意上门了!”

    瞧见有人进了银行,也不管是不是生意,心情大好的朱翊钧从灵台上下来时,瞧着旁边的小太监,随手摸出一张银票来。这银票原本是施奕文特意给他制的,有100两的,有50两的,最小面额的只有一两,大小不同,花色也不同,但无一例外的印制的都极为精美,只要凭票就能到银行里换现银。

    “来,赏你的。”

    “谢皇爷赏。”

    待皇帝离开了灵台,旁边的太监立即围到受了赏的小太监身边。

    “张德,快瞧瞧,皇爷赏的是什么?”

    “刚才我瞧见了,就是张纸。”

    “纸?”

    在众人的追问中,张德这才仔细瞧着皇爷赏的纸,雪白的纸上印着的图案极为精美。

    “凭帖取银一两,认帖不认人”

    这是……张德诧异的功夫,旁边立即有太监说道。

    “这,这是啥玩意?该不会是宝钞吧。”

    “宝钞,宝钞可早就废了,就连宫里的宝钞局也都停下不知多少年了。”

    “那这是什么东西?任帖取银一两?到那取去?”

    “我瞧瞧,裕隆银行……这是什么地方?”

    “裕隆银行……好像,好像是西长安街,宫对面一家新开的铺子。”

    “银行?银行是什么铺子?”

    “回头去看看,难不成就凭这张票票真能取出一两银子来?”

    “皇帝应该不会……那啥吧?”

    朱翊钧自己并不知道,随手给出的一张赏钱,会在引起这么多的议论,甚至就连同施奕文自己也不知道,一张印制精美的银票会引起什么一连串的后事,此时的他,正一门心思的趴在工厂之中。

    春暖花开后,工厂仍然在继续扩建着,之所以选择在卢沟河边继续扩建工厂,是因为这里的河流湍急,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极为难得的高效动力源。其实就施奕文的本意来说,他更愿把水车建在庄边,可那条小河无法作为有效的动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