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标布最是厚实耐磨,最受百姓欢迎,你这布可真不错,怎么会卖不掉呢?”
布卖不掉!
对于准备凭着布厂大展鸿图,当然也要大发横财的刘百涛来说,自然极为困惑。
“孙兄有所不知,鸿富布虽说在京城卖了不少,可是在蓟镇、在宣大却根本卖不动,那些标客,根本就不买咱们的布!”
刘百涛无奈的叹口气。他口中的“标客”不同于寻常布商,而是专门像宣大镇、蓟州镇等军镇运输棉布的商人,多年来,他们专门从江南贩运棉布,每年运贩棉布不下千百万匹,也正因如此,刘百涛才会一直想打通“标客”的门路,把布卖给这些豪商。
“你说吧,我这一匹布才三钱,他们从江南两钱买一匹,运到京城至少得三钱二分,可即便是如此,他们宁愿买江南的高价布,也不愿意买咱的布,这,这真是邪了门了!”
可不就是邪了门!
“那有人放着便宜的不买,偏偏买贵的。其实就是咱们卖三钱二分,他们也有赚头的,毕竟能省下不少时间。”
瞧着刘百涛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样,孙茂年皱了皱眉头,他不仅是布商,同样还是鸿富纱厂的股东,当初刘家要办布厂的时候,他同样也看到其中的厚利,自然乐意参股。
现在,听刘百涛这么一说,孙茂年便说道。
“那些标客和江南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意,自然不可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的选择咱们,其实,咱们这布厂不靠他们一样能过活,毕竟,单就是京城就小百万人,咱们的布在京城不愁卖的,你说的是不是?”
“不成!”
眼睛猛的一瞪,刘百涛说道。
“咱们不能只盯着京城,你没瞧见,倪家也在河边办起了布厂了嘛,咱们这两个月是挣了银子,可别人也不瞎!”
………………………………
第196章 跟风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世上没有眼瞎的人,只要有第一个人挣到钱,自然而然就会有人跟风。虽然只开办两个月,可鸿富布厂获得的厚利,还是没能瞒住旁人。至少没有瞒住倪明德。
倪家并不是京城土著,而是军户,多年来一直做着各种买卖,在鸿富布厂开工的时候,他就瞧到了其中的厚利。只不过那会还摸不着门道,可很快他也就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标客往江南买一匹标布二钱银子,运到张家湾开价三钱二分给布商,到百姓的手里,就是四钱,你想想要卢沟办厂,这一匹布有多少利润吧!”
一倍的暴利啊!
眯着眼睛,倪明德又一次问道。
“二柱,到铁工厂了吗?”
倪明德到铁工厂不仅仅是去商谈购买织布机的,还需要铁工厂帮他建新布厂。
他看过那些工厂的房子都和普通的房子不一样,离开他们还真不一定能够玩的转。
“产量要比鸿富大一倍?”
徐思源诧异的看着面前的这位员外。
“你确定?鸿富可是有1000台织布机。”
瞧着织布机是不多,可那都是水力织布机,比江南的织布机快两倍。
“没错!”
倪明德点点头,然后说道。
“既然要办厂,那自然还是大些的好,对于工厂,倪某人是个外行,这织布业,过去也没接触过,不过这不妨事,只要规模大,生产的布多了,生意自然也就好做了,不过,说起来,还是得麻烦徐先生,毕竟,这从织机到工厂,都得烦劳铁工厂帮忙,还有,就是将来的纱线,也要求贵东家务必供得上,银子,好说……”
说话的时候,倪明德就从怀中取出了一张银票——裕隆银行的银票。
“这是裕隆银行的银票,一共十万两。”
在来之前,他就已经打听清楚了,裕隆银行东家也就是卢沟铁工厂的东家,同样也是纱厂的东家,所以他才会换了这么一张巨额银票。
出手可真够大方的!
即便是见惯了银子,可是十万两!
这确实是铁工厂建厂已来最大的一笔生意,甚至就连戚继光的两万支燧发……“迅雷枪”也无法与它相比。
“公子,咱们帮他吗?”
徐思源谨慎的问道。
“为什么不帮?咱们是敞开门做生意,有生意上门,自然不能拒绝。”
“可是刘家那边……”
“刘家?”
眉头微微一跳,沉吟片刻,施奕文说道。
“回头我亲自和他说一下,铁工厂是敞开门做生意,生意上门,自然是不会拒绝的,而且,北方的棉布市场非常大,就是100个鸿富也满足不了,他肯定能理解的。”
如果不是因为刘百涛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施奕文根本就不会解释什么,毕竟,他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实业集团,而不是几家几户。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才能够帮助他摧毁江南士绅集团。打赢这场“金融战”。
“还有,回头可以在《晨报》上登几篇广告,推销织布机,再多报道鸿富布厂的情况,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进来。咱们的纱厂也要进一扩建,提高产能。”
一一道出自己的想法后,看着若有所思的徐思源,施奕文笑问道。
“怎么,莫不是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公子,我一直很好奇,明明织布有颇为丰厚的利润,为什么,咱们不自己做,反倒让外人去做?”
“外人?”
施奕文愣了愣,然后解释道。
“思源,你说为什么,南布明明昂贵,但是标商们却仍然采购南布,而不购买鸿富布?”
从刘一铭那里,施奕文已经知道了现鸿富面对的问题——标商不买鸿富布,那些标商无不是专门从事棉布运销的大豪商,专门购买江南布匹往军镇贩卖。
“嗯,公子,那天您吩咐我之后,往蓟镇送“迅雷枪”时,特意打听了一下,所谓的“标商”表面上是“商”,实际上却是蓟镇将领的家奴,他们是替蓟镇将领经营买卖,而那些将领又与京中官员交好,至于那些布商……”
突然,徐思源止住了话语,他看着施奕文说道。
“公子,我明白了。”
“江南粮布倚靠的并不仅仅是市场,还有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在里面,江南的布商与江南的士宦,本身就是一体的,他们通过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成一体,标商如果放弃南布取北布,必定会引起京城某些官员的不满,所以,他们是不可能购买北布的,那怕是北布更便宜!”
抿了抿嘴唇,施奕文朝窗外看了眼。
“我确实可以自己纺纱织布,可以把利润全得,可以独吞一切,可是你信不信,等到我把织布厂扩大到有万张织机,一年能出千万匹布的时候,不等江南士宦对我下手,估计北直隶本地士宦就对我下手了,独食难肥……不仅仅是难肥,指不定会要命的!”
“所以,公子的意思是,把织布厂分给本地的士宦,咱们控制纱线,然后用布机、用纱线,和他们结为一体,借他们的手对抗南方的布商?”
“威胁!”
抿抿嘴,施奕文认真的说道。
“现在,咱们对江南还不是威胁,毕竟每年北方需要的布匹岂止万万匹,即便是咱们织出个几千万匹,也没有太多的影响,所以,咱们要趁着这个时候,尽可能的扩大群体的力量,只有群体才能对抗群体,一个人……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啊。”
要是自己一个人的话,估计最后甚至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曾经江湖游医的经历,教会了施奕文很多东西,从结交当地人到不能吃独食,如此种种,现在用在生意上,同样也是如此。
“哦,对了,告诉倪明德,一千张织布机,咱们只能给他这么多,毕竟,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人进来办厂,不过……”
话声顿了顿,施奕文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
“你说,这么多人办厂,咱们的纱厂怎么办?我是说原料!棉花要是供不上了,到时候,问题可就大了!”
………………………………
第197章 所谓人情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纱厂的设备随时可以增加,动力也可以随时增加。
不过,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毕竟,这一切都是施奕文可以掌握的,无法掌握的是什么?
原料!
纺纱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与普遍种植棉花的江南不同,现在北方棉花只是在田间地头种上几块而已,根本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也正因如此,施奕文才会请刘百涛等人在宛平等地推广种植棉花,甚至还在自己的庄子里利用空间里的棉种培育良种。
可远水解决不了近渴,眼下生产所需要的棉花,都是施奕文从李龙那里买来的。
春去夏来。
又一次见到李龙的时候,已经是初夏了。
在简单的客气之后,面对施奕文提出的要求,李龙半晌都没有说话,期间他甚至主动端起酒杯,自饮起来。
良久,李龙看着施奕文说道。
“其实,即便是你不说,有些话,我总归还是要说的,你知道,我是魏塘人。”
无奈的长叹口气,李龙摇头说道。
“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完的松江布,这一纱一布,总有因果,李家是靠棉花起家,离开了魏塘,就没有李家了……”
不等李龙说完,施奕文就直接开口说道。
“如果我保证未来五年内每年从你这买不少于五十万担呢?”
五十万担!
这可是五十万两银子的大单,对此,施奕文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心动。尽管现在用不了五十万担,可棉花是可以存放的。
但李龙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施奕文,片刻后才说道。
“看样子致远确实要在京城大干一番了。”
原本,李龙不觉得在京城纺纱会有什么利益可图,毕竟北人不善纺织是众所周知的,可出乎意料的是,施奕文不是用人工纺纱,而是用机器纺纱,纺出来的纱线可粗可细,质量远超过魏塘纱。
五十万担棉花!
那么多棉花,可以纺多少纱啊!
今年是五十万担,将来呢?恐怕只会越来越多,到那时魏塘的乡亲们又该怎么办?
“闲来无事,总要寻些事情做的,不知道李兄以为如何?”
施奕文笑问道,见李龙没有说话,他又继续说道。
“其实,我与李兄自相识以来,一直都算是合作愉快,如果李兄拒绝的话,小弟也无话可说,到时候我只能另寻高明了,五十万担……”
盯着李龙,施奕文又抛出了一个杀手锏。
“或许在京城没有一家商号可以保证供应这么多棉花,可这笔生意要是传出去,必定会有人找上门来,一个不行,可以分包给十个、二十个,三十个人,十万担不嫌多,几百担不嫌少,总会有办法的,利之所趋,我想只要是挣钱的买卖,总会有人做的,你觉得呢?”
与其说是在说道理,其实话里的意思已经是威胁了,只是施奕文的语气很平淡,只是淡淡的讲述一个事实——事实就是李龙是可以取代的。
“致远高明……”
抿了抿嘴唇,李龙看着施奕文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可,我总归是魏塘人啊,我不能让乡亲指着我的脊梁骂我。”
摇摇头,李龙还是选择了拒绝了。
这倒完全出乎施奕文的意思,打量着李龙,施奕文拱手说道。
“李兄既然坚持,小弟也不便强求了。”
虽然没有和李龙就棉花达成协议,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李龙还是答应把他在山东存放的五万担棉花卖给施奕文,按他的说法——这是人情,当初在榨油厂上欠下的人情,总是要还的。
对此,施奕文并没有拒绝,在微笑之余,心下又长松了口气,五万担棉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差不多够撑到本地的棉花下来的那一天了。
不过,就在施奕文想要吩咐刘裕去联系京城本地的商人时,倒是有人找上了门来。
“你是……”
“小人唐山,是金陵唐家人,京城的“信达成”正是小人主持。”
鞠着腰身站施奕文的面前,唐山笑眯眯的说道。
“金陵唐家,那唐小姐是?”
“二小姐正是小人家主。”
唐山的回答,让施奕文笑了笑,算是明白了他的身份。
“不知道唐掌柜上门拜访,是为何事啊?”
打量着这个五十几岁唐山,瞧着他的衣着打扮是一副员外的模样,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员外却是唐家的家奴,其实,这一段时间,因为与英国公府经常接触的关系,所以也知道,勋室豪门做生意往往都是由家奴出面,很少直接出面。
唐家看来也是如此了,还有宋家……想到宋家的时候,施奕文的眉头微微皱了下。
“是想和公子谈笔生意。”
唐山的脸上带着笑。
“听说公子在卢沟河边办了个纱厂,这不“信达成”一直与山东那边有来往,对棉花生意倒也还算熟络,前些天在山东收了几万担棉花,不知公子有没有兴趣。”
唐山的话让施奕文听着后不由说道。
“太有兴趣了,不知道这棉花在什么地方?”
几万担!
有了这多出来的几万担,纱厂就可以继续扩建,至于织布厂那边,也可以把英国公那边以及京城的勋贵拉进来,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状大这个群体,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成功?
不就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商资本家的崛起嘛!
江南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施奕文并不关心,他唯一关心的是,必须要尽快形成一个团体制约江南士绅集团,北直隶等的士宦固然是必须要争取的,勋贵同样也是可以争取的,毕竟多年来,勋贵也被文官集团打压的没了脾气。
相比于江南……自己这边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就在京城,小姐特意吩咐小的在山东收完棉花后,要运到京城去。”
一开口唐山就把二小姐抬了出来,他的话让施奕文一愣,诧异道。
“唐小姐在京城?”
“啊,小姐在南京。”
唐山笑道,然后又说道。
“以后,公子有什么用得着在下的地方,只管派人吩咐就行,如果没有其它的吩咐,小的就不打扰公子了。”
看着唐山离开时背影,施奕文的心里叹了口气……无论如何,这份人情都算是欠下了。
………………………………
第198章 建筑(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人情是人情,生意是生意。
尽管并不知道,唐子琪是怎么算出自己会碰到棉花原料供应的问题,但人情欠下之后,施奕文并没有想着立即还,更何况在他看来,那妮子欠自己的人情更多。
相比于其它,眼下的生意更重要。
在所有的工厂之中,铁工厂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既然生产结构复杂的“骡机”,同样也可以生产结构简单的织布机,而倪明德之所以选择让铁工厂生产织布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只有铁工厂可以设计出水力驱动的厂房等工厂的整体。这才是铁工厂最大的优势。
现在铁工厂不但生产机器,还负责上了工厂的整体设计,这完全出乎了施奕文的意料,不对此,他倒也不排斥,毕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技术也能得到提升,尤其是整体的工业设计水平。
甚至施奕文特意成立一家建筑行,专门从事工业厂房的建造,当然现在只是照着五十年代的简易厂房图样施工,但通过经验的积累,最终还是可以为将来建立建筑学科打下基础。
不过,也就是在赵国业这个从工部挖的吏员的着手为倪明德规划、建设厂区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问题。
“砖头的价格涨了!”
在公子的面前,赵国业有些焦急的说道。
“我算了一下,这样一家厂子,单靠附近几家窑场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寻思着再沿河买远些的砖,可谁知道,这附近二十几里的十几个窑场都涨价了,足足涨了一成多!”
“什么!涨了一成多?”
施奕文诧异道,他可没想到砖这种最寻常的建筑原料会涨价,而且还涨那么多。
“公子,那些窑场都说是去年风调雨顺,所以盖房子的人多,砖供不上才涨的价,可以我看来,他们肯定是看到咱们要用大量的砖,所以才一起涨的价。”
建厂房与普通百姓家盖房不一样,普通百姓家即便是全砖房也是彻得空心墙,既省砖又防寒保暖,可工厂砌的都是实心墙,用的砖自然要多出很多,再加上工厂大院也是用砖墙堆砌,自然要用到大量的烧制粘土砖。
需求多了,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自然也就涨价了。
已经见惯了太多涨价的施奕文,并没有因为赵国业的话而有丝毫懊恼,只是轻应一声,然后说道。
“既然他们涨价了,那咱们就自己办窑厂,自己烧砖吧,反正以后用砖的地方多着哪,自己生产正好也能降低成本。”
其实,每次来铁工厂的路上,施奕文都会路过一家窑场,窑场位于河边,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窑场。有两座土窑,河边种着上百亩草荡,那是烧砖的燃料,空地上的芦苇棚下面到处都是阴干的砖坯。
原本的,施奕文并没有把砖这样的本地可以提供的基本原料放在心上,但是现在既然出了问题,那就正好顺便解决它。
当然,施奕文并没有选择建这个时代的土窑,土窑的生产效率太低,而且能耗太大,所以他选择了16门的轮窑。之所以选择16门,是因为烟囱的原因,在轮窖生产中,需要排除大量的烟气,同时由于窖体庞大、烟道长,需要较大的抽力,所以轮窖的烟囱都比较高,其高度一般是根据窖室多少来确定的,大约有多少个窖室就要设计多少米的烟囱,54门窖烟囱高度至少50米以上,就是32门窖也至少不能低于30米,相比之下,16门轮窖的烟囱高度只需要不到15米,也算是经济实惠,当然主切还是因为技术原因。
虽说砖涨价了,不过之前已经买了一批砖,有现成的砖可用,就立即开工建造了一座轮窑,在21世纪的砖窑中它是高能耗的代表,技术落后,但在万历七年绝对是极其先进的事物。
与普通的土窖不同,它是连续生产窑,可以同时装坯、出砖、清扫。沿隧道的长度分成预热,烧成、冷却等带。烧制时,将生坯固定于一个部位,将燃料在隧道的各个部位顺序加入,使火焰沿环形不断向前移动,生坯即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而成产品。热效率较高。燃料则是从窑顶的加料孔加入的。
而轮窖的火分带情况为:预热带5~7门,焙烧带2~3门,装出窑3~4门。轮窑各带顺序保持不变,但总是朝一个方向移动。一旦点火就可以不间断的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在工作效率和热能利用上都是万历年间土窑所望尘莫及的,一个十六门的轮窑,一年可出砖瓦几千万块。
在泥瓦匠们建轮窖的同时,施奕文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研究起了制砖机,过去制砖瓦全都是手工活,和泥、踩泥、翻泥全部依赖手工不说,甚至就连同制坯,也是靠木制的模具,一块块的手工打坯成型。
也正因如此,去了一趟砖厂,目睹了制砖的繁琐之后,施奕文才决定研究一下制砖机,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研究什么,只需要往空间里去一趟,然后在省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的电脑中搜索一下,就找到了几十篇与机械制砖的文章或者书籍电子档,如果不是因为考虑到纸张的关系,他甚至可直接打印出来——连字都不需要调整,有几篇文章就是繁体字。
在空间里稍微研究了一下制砖机的原理,施奕文对机械制砖也算是有了些了解,和泥、踩泥、翻泥这个过程可以直接用搅拌机取代,至于制坯,可以用砖坯挤出机,其实,它的结构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复杂,是一种简易的螺旋挤出机,在机内挤压成形时,通过出口的十几根铁丝切割成型。
原理简单,不过制造起来并不容易,不过得益于这些日子以来制造走锭纺纱机等设备积累的经验,无论是搅拌机还是砖坯挤出机都没有难住铁工厂的工人,甚至于就连同少数的钢制齿轮等精细部件,也不需要施奕文进入空间用机床加工,那些工匠通过失蜡铸造的方式,就可以铸造成形,然后经过回火、精磨,勉强也可以使用。
半个月后,有几台搅拌机、砖坯挤出机组成的“联合生产线”,就出现在新建的砖场上。
施奕文对赵国业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开工吧!”
在传动皮带的带动飞轮,施奕文的脸上露出一丝若隐若现的笑容,可片刻后他脸上的笑容僵硬了,睁大眼睛喃喃道。
“怎么会这样?”
………………………………
第199章 水轮机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怎么会这样!
看着挤压制坯机缓缓挤出砖块的模样,施奕文顿时傻了眼。
这……效率也太慢了吧!
挤压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