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会这样!
看着挤压制坯机缓缓挤出砖块的模样,施奕文顿时傻了眼。
这……效率也太慢了吧!
挤压制坯机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每小时可以制上万块砖,按照现在制砖的速度,能制出几千块砖,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公子,有了这制砖机,咱们的砖价至少能便宜五成!”
赵国业显然没有注意施奕文脸色的变化。
面色颇为难看的施奕文,冷眼瞧着“效率低下”的制砖机,差不多一分钟才挤出一排砖,一排十六块,一个小时就是……一千块而已。
这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怎么会这样?
问题出在那?
查找了一圈,最后施奕文还是找到了问题所在——动力不足!
“制砖机的效率太低,主要还是因为水车!”
置身于堤坝上,施奕文的眼睛盯着河岸边引水渠内连绵的一排排水车,皱眉问道。
“光启,你这几个月也学了不少物理知识,知道为什么水车的效率低下吗?”
老师的反问,让徐光启微微一愣,仔细观察着水车,联系着自己自学的物理知识,过一会之后,他才试着答道。
“水在离开水车后,水通常仍具有速度,这样可能就将水车的许多动能一并给浪费掉了。”
徐光启的回答,让施奕文点了点头,一千年来,各种各样的水车其实都是利用水自身重量来带动的上射式水车,这种水车的效能低下,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这种上射式水车到了冬天就无法使用,因为河面会冻结。
而京城的冬天……想到未来几十年北方只会越来越冷,施奕文抿了下嘴,点点头说道。
“确实是如此,水车利用水自身重量来带动的,这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水力,而水流动本身就是一种更为强劲的动力,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新的水车,利用水流冲击水车时来取得能量。”
扭头看着徐光启,见他似乎仍然有所不解,施奕文便笑着说道。
“怎么样,愿意和为师一起尝试一下吗?”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尝试,毕竟在图书馆里有关水轮机的文章书籍有很多,尽管它们往往都是与电力有关的,但是仍然可给予他许多启示。毕竟,水轮机最初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给工厂提供动力。
水力机械,直到19世纪末在有些水力资源充沛的地区都没有被淘汰,尽管无法与蒸汽机相比,但是作为廉价的能源仍然受到不少工厂的欢迎,尤其是在新式的水轮机可以提供几十匹甚至数百匹马力的动力的情况下。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1832法国工程师富尔内隆·伯努瓦发明更高效的水轮机。将近2000年未改变的水车,终于被高效的水轮机所取代。
水轮机好制造,铁工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金属加工经验,可问题在如何设计整个水力动力系统。
“就是它了!”
最终,在图书馆馆里反复查找、对比资料后,施奕文选择了60年代设计的小型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这种旨在为“千万农民兄弟”送去光明的“小水电”,非但整体结构简单,甚至就连同水轮机也可以用木制螺旋桨,尽管在空间的图书馆里,只找到了几页简图和几千字的文字介绍,但是施奕文还是弄清了它的原理。这种径流式水电站建在分流堰上。被分流堰截留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经水道冲到低位的水轮,推动水轮旋转并带动发电机发电。随后这些水便汇入到正常河道。因为这类水电站不需要大量蓄水,当然工程量也就少了很多。
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的施工期短,按书上的说法投入五百个劳力,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建成,除了发电机之外,其它的设备都可以土法生产,包括水泥在内的原料。
因为施工期短,而且只需要将发电机改为传动轴,就可以直接套用图纸,它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更为重要的是,相比那些庞大的只能提供几马力动力的旧式水车,它却可以提供十几,甚至二三十马力的动力。
绘制了简易图纸之后,立即开始招工建设起来,在接下的一个月里,卢沟河畔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建筑工地,近两千工匠在那里忙碌着,挖引水渠,而一直跟在施奕文身边研究水轮机的徐光启,则在铁工厂里负责铸造水轮机等设备。
至于施奕文则化身成为土建工程师,指导着工匠们兴建引水渠,不过在兴建引水渠的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个问题——水泥!
因为是土水电,所以它并没有采用压力钢管引水,而是用砖石质的分流堰,无论是用砖或者石头,都需要水泥砌筑,可是空间里的水泥早就已经用个差不多了,毕竟,不仅建造轮窑需要用到水泥,就连同之前修建水车的车架,甚至厂房,也用到了水泥,虽然空间里的工地上有几百吨水泥,可却经不住这么用。
就在工程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随着孙鸣安带来的消息,工程不得不陷入停工。
“公子,这水泥用完了,不知什么时候,才送新的水泥过来?”
孙鸣安看着公子问道。他和师傅一样,都曾在工部当差,在来到这里之后,最让他惊讶就是那些和上水与砂石后就会变成坚固如石头般的水泥。
先前尽管他非常好奇,可是却从没有开口询问过这水泥是从那来的,是怎么造的,毕竟作为工匠,他深知有些东西是人家的看家法宝,不能问的绝不能问。
但是现在水泥用完了,眼看要停工了,他却不能不问。
“这个……”
面对孙鸣安的询问,施奕文的脸上泛起了苦色,
那有那么容易啊,原本以为工地上的水泥有很多的他,那曾想到水泥会那么不经用,这么快就用完了……真是的。
“送是没有得送了,得了,咱们现在就自己造吧……”
朝着轮窖场已经耸立起来的大烟囱,就是那玩意把自己的水泥用完了,就先用它造水泥吧!
………………………………
第200章 水泥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水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的现代建筑都离不开它。甚至可以用建筑的基础来形容。
原本的得益于空间建筑工地上的几百吨水泥,施奕文倒没为水泥犯过愁,可现在水泥用完了,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制造。
如果以二十一世纪的工业标准,制造水泥需要大量的专门机械化——破碎机、回转窑、球磨机等等。以现在铁工厂的能力,显然无法制造这样大型设备。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洋法不行,那就土法。
得益于图书馆里大量的老书——其实也就是老杂志、老书的电子版,施奕文很容易的找到了土法生产水泥的工序。
原本他还以为烧制水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可是在58年的《建筑材料工业》中,他找到了西安一家砖瓦厂利用本地粘土和附近的白垩土、无烟煤和石膏作原料,在烧青砖的土窑内煅烧,制得了150…200号水泥工艺。
它的工艺非常简单原料的配合比也很简单,就是白垩土100市斤、红粘土8市斤、无烟煤15市斤,石膏加入量为3%,首先将白垩土、红粘土和无烟煤三种原料磨成细粉,加入33%的水,调成泥浆,然后再捏成7公分大小的圆球,经过晒干后,装入烧青砖的土窖烧制,煅烧温度600-800摄氏度就可以,根本不需要用烧耐火砖的砖窖生产。烧制红砖的轮窖的烧成温度都在1200℃以下,一般的烧成制度中温度最高在1100℃左右。而红砖的烧结温度是1000℃。其实,这也是粘土砖的温度极限,轮窖是用粘土砖建成,而粘土砖在1400℃就会融化,而烧制硅酸盐水泥所需要的1450℃。
不过在建窖的时候为了提高轮窖的寿命,内部窖膛还是会用耐火砖搭建,就像正在建设的轮窖,窖膛就是用耐火砖砌筑,因为铁工厂那边的化铁炉等地方一直需要耐火砖,其实铁工厂里就有一个小砖窖,专门生产耐火砖。如果要生产高标号水泥,还真的需要用到那座烧耐火砖的立型窖。但是目前并不需要。
不过眼下,对施奕文来说,他追求的是够用就好。就像在为了碾磨熟料球所需要的碾磨机,就是一台水力球磨机,磨球是铸铁球,只有机体是用熟铁铆钉成形,一次可以装料一千斤,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磨成所需要的细粉。
其实,对于球磨机的制造,铁工厂早就是轻车熟路了,毕竟,生产火药的硫磺、硝酸钾都需要磨成细粉,只不过那里用的是木球。现在只需要借鉴以下原理就可以了。
不过只是几天的时间,在轮窑厂砖红色烟囱向空中喷吐出着滚滚黑烟时,几个小时后伴随着成吨的水泥球料被转出窖室,在冷却后,那些球料被送到球磨机里,掺入3%的白石灰,经过几个小时候的机磨后,上千斤水泥成料倒被了出来。
经过180目的细筛过筛之后,施奕文立即吩咐徐光启把这些水泥加水拌匀,在众目睽睽之下,泥瓦匠们用它砌一堵墙。
“和咱们之前用的水泥一样!”
孙鸣安显得都是很兴奋,他原本一直对水泥非常好奇,一直不知道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可不曾想居然是用砖窖生产出来的。
至于那些干了一辈子瓦匠活的泥瓦匠们,更是看傻了过,尽管原本他们就对那个“水泥”好奇的很,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用土、石灰加水和在一起砌墙造屋,至于达官显贵们那样的,也不过是加了米汁的土泥。可在这里用的却是凝固后像石头一样结实的水泥,而更不可思意是那“水泥”居然是在窖里烧出来的,再磨成粉,就成了“泥”。
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相比于其它人的惊讶,施奕文却盯着水泥新砌的墙,自言自语道。
“差不多应该相当于200号以上的水泥吧……”
按照资料上的说法,如果把窖温升高到1300度,制得的水泥可以达300号。
“光启,你记不记得,书上说的抗拉测试,是怎么进行?还有抗折测试,你看看和玉民他们一起,让工厂那边制造一些设备,然后对这些水泥进行测试,将来还可以继续改进工艺,提高水泥的质量。”
听着老师的吩咐,徐光启自然是热情十足的投入到新的试验中,至于玉民则是庄里的少年,少年人常在一起玩,自然得他也把学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教给了他们,慢慢的倒也成了一个十几人的“学习小组”,对此施奕文自然是乐见其成,甚至还鼓励徐光启到庄里的社学教人数学。
现在当然也会鼓励他们进行试验,而且这些水泥也需要进行测试。尽管还没有进行测试,但是在水泥干结之后,证明这种烧制的土水泥完全可用来砌筑引水渠,或许不一定能用来建筑混凝土建筑,但作为建筑材料的黏合剂倒是再合适不过。
有了砖、有了水泥,原本暂停下来的施工,又一次热火朝天的开始了。
春去夏来,在天气一天天变热的时候,终于,第一座水轮机在河边的轮机车间里安装完成了,几乎是在它投入使用的第一时间,所有人都被它强劲的动力给惊呆了,甚至就连同施奕文自己也惊呆了。
“差不多有二十马力吧!”
自言自语着,施奕文看到原本缓慢挤出砖坯的挤压机迅速的挤出一块块砖坯,速度提高了不下十倍。别说是对于这个时代工匠,就是对于施奕文来说,这样制砖的速度,都是很难想像的,动力的增加让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不过现在唯一制约制砖坯效率的,恐怕就在于砖厂能开采出多少粘土了。只要粘土能供应得上,这座轮窖砖厂每年都能生产上千万块砖。
而在卢沟河畔的轮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性建筑——15米高的红砖烟囱,本身就非常醒目,尤其是在它喷吐出浓烟的烟雾时,即便是相隔甚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
第201章 菜谱(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黑烟滚滚!
置身于卢沟桥边的茶摊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处的大烟囱,正在那喷吐着滚滚黑烟。
“哎,打从卢沟砖厂开了工,咱们”
“那就是卢沟砖厂的大烟囱。”
“那大烟囱一冒烟,不知多少窖场停了工,多少人没了生计。”
“老刘头,你瞎说个啥,啥叫没了生计,你没瞧见李家窖的那些伙计都去了卢沟砖场了嘛,他们往窖里头堆坯、运砖,可都得请工用人。”
“那李场主可是亏死了,砖头可都卖不掉了……”
“他那砖头卖的比卢沟厂贵了三四成,谁买啊……”
“就是,卢沟厂烧出来的可是红砖,红砖比青砖结实……”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看着这些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而对于坐在茶摊上的张泰征而言,他的那双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那座耸的烟囱。
“施奕文……”
嘴里念叨着这个名字,张泰征的眼中闪过一道厉色。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可是施奕文给他带来的羞辱,仍然让他每每想起都会心生怒火。
原本的对于张泰征而言,他希望能够娶到唐子琪,进而得到唐家的家业,本就是山西盐商家族出身的他,看东西特别现实,唐家的家业足够让他数代人受用不尽,对此就连父亲也是极为支持的,每每对唐家的生意也多有照顾。
可是那贱人却不领情,在拒绝他的同时,居然和那个海外来的“蕃蛮”混在一起,甚至两人还有可能已经勾搭成奸。想到这,张泰征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
一旁的家奴瞧见少爷脸色的变化,便轻声提醒道。
“少爷,老爷那边吩咐了说,这阵子万万不要惹出事来……”
又一次在家奴拿老爷出来压他时,张泰征的眉头一挑,正欲恼火的时候,突然,他像是看到什么似,惊讶道。
“咦!那是……”
片刻的惊讶后,他又嘀咕道。
“不是说她去了寺里了嘛,怎么跑到了这?”
随后他又自言自语道。
“难道他们认识?”
尽管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但是张泰征还是颇有些激动甚至惊喜的扭头对家奴吩咐道。
“六和,你跟着刚的那个小……公子,看看他是去什么地方。”
“少爷?”
张六和这边还没想说话,就听张泰征说道。
“让你跟着你就跟着,费什么话。”
嘴上这么说着,他盯着那人的背影脸上露出冷笑。
骑在马上的张静修,瞧见远处的大烟囱时,眉头轻扬,小声说道。
“不知那人又弄出了什么东西来。”
每次见着他的时候,总觉得这人能弄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或许,正是这种新鲜感吸引着他。
不过,今天让张静修失望的是,当他来到工厂的时候,往日经常在厂子里的施奕文,今天却不在这的。
“在庄子里?”
闻言张静修的眉头一挑,有些气呼呼的说道。
“这人,往日里不都是呆在厂子里嘛,怎么今天反倒呆在庄子里了。”
不悦归不悦,人不在这,他自然也不便进厂子里,只是随口问了句,在知道那个大烟囱是砖窖的烟囱后,疑惑之余还有与徐思诚告辞,重新回城里去了。不过在回城之前,他特意去了趟的“运煤马路”的工地,这阵子京城煤价上涨,可都写到报纸上了。按报纸上的说法,只要“运煤马路”一修通,京城的煤价就会立马降下来。
其实,运煤马路已经修通了一段,就像宛平与京城之间,就已经筑通了一段,夯实的路基上,黑色的木轨铺地上一直绵延数十里,在木轨上,甚至还钉着一层铁板。
“这个人,总能想出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也不知道,这马车怎么能在这上面跑?”
至于在京城另一头的施奕文,当然不知道老朋友去厂子里寻自己,这两天他之所以呆在城里头,而是在忙着另一件事。
因为早前答应过朱翊钧在开家饭店让他吃饭,可现在饭店开起来之后,却碰着了问题——没有好厨师。
其实,这也难怪,京城里的好厨师要么在宫里头,要么在那些权贵的府里头,相比之下,其它的厨师手艺也就一般般了,也正因如此,施奕文特意把庄子里的厨子派了过来——他们接受过寇芸的短期指导,原本寻思着应该还能凑和,可是不曾想,有些事情,不是想凑和就能随便凑和的。
因为饭店里的厨师做的饭菜很一般,所以朱翊钧来过几次之后,也就兴致缺缺。
这不成,对于做事一直都讲究个有始有终的施奕文来说,他当然不希望看到这件事半途而废,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能亏本,这可是大几千两的投资,说是为了让朱翊钧吃个新鲜,可归根结底最后也是在挣钱。
于是乎,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在得知饭店已经亏了两月之后,尤其是在知道,每个月都要赔上百两银子之后,施奕文那里能容忍“益膳庄”这么的亏下去,尤其是自己那还挂着“益膳庄”的牌子。
这牛吹大了,总得给圆回来。
进入厨房后,施奕文瞧着站在那里的厨师、帮厨,这些人显然也知道现在饭店里的情况,无不是有些羞愧的垂着头,毕竟饭店的生意好坏和饭菜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出于庄子,本就是庄子里的庄奴,现在赔了钱自然觉得没脸见庄主。
见状施奕文才说道。
“现在咱们“益膳庄”的生意怎么样,大家都看在眼里了,这饭店的生意好坏,一个是味道、一个是菜式,可这两个……”
看着桌上让他们抄出来的20几道菜,看着卖相倒不不错,只是味道……着实一般,而且菜式也不新。
“都谈不上好,当然,这事也怪我,毕竟,寇家菜讲究的是精致,一时半会也是学不来的。不过,寇家菜学不成,咱们可以学其它的菜。”
说话的时候,施奕文随手拿出了一本书,然后把书递给许明昆,他是庄子里的厨子,传到他这代已经三代人了,做菜的手艺确实不错,搁后世他那一手“土菜”,肯定有市场,但是现在……不行。
“往后,就照着这里面的菜做。”
………………………………
第202章 班门弄斧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书是一本菜谱。
是施奕文在空间里抄的《北京饭店名菜谱》因为书太厚,所以他只抄了一部分,可即便是如此,也有几百个菜式了。看着东家拿出这本打小书,许明昆等人无不是显得极为惊讶。
尽管他们知道,有教做菜的书,可那些《食珍谱》之类的书,都是几百年前的书,根本就没有什么看头。
“这是本菜谱,是专门教大家做菜的,尤其是炒菜,不过,这里头只有配方,做法,火侯,还要靠大家自己掌握。”
庄主的话,让众人无不是猛然一亮,看到庄主手中的菜谱,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他们做厨子的,当然知道为什么书店里头没有菜谱,因为那些都是酒楼饭庄师傅的不传秘法。至于什么配方、做法之类――往往都是只有老师傅才知道,除非拜师学艺,否则绝对不会外传的。
这也是需要拜师学艺的原因,可他们拜不成师,因为他们石台庄的庄奴!可是这会,庄主却把菜谱拿给了他们。有了方子、做法,这菜也就成了一多半了,至于火侯,那就是经验了。
“少、少爷,这,这……”
许明昆看着菜谱,保证道。
“请少爷放心,奴婢拿性命担保,这菜谱绝不会传给外人……”
就是本菜谱而已,图书馆里还有几百本哪,对此,施奕文只是微微一笑。
“这阵子你们先照着这菜谱里的菜先练一练。”
看着众人盯着菜谱时,呼吸显得有些急促的模样,他又取出了一包味精。
“以后做菜时,在出锅的时候,放点这个……提提鲜。”
菜谱、味精。
对于施奕文而言,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做的了,除非他愿意让寇芸到“益膳庄”来帮厨甚至教徒弟,否则,也就只能如此这般了。
其实,仅仅只是凭着那些菜谱上的新菜,也就足以让“益膳庄”在京城立足了,毕竟,《北京饭店名菜谱》上的菜肴是以川鲁粤淮扬加上谭家菜为主,但却是经过了几百年,尤其是那些上百万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的“筛选”后才传世的菜肴,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自然是新鲜至极。
当然,有些原料,只有石台庄才有——比如辣椒、番茄等蔬菜,尽管这些蔬菜早就传入大明,但是还没有扩散开,所以往往只有石台庄的菜园有出产。
随着菜式的改进,尤其是这菜肴味道的提升,新鲜的菜式、鲜美可口的味道,立即扭转了“益膳庄”的名声,不过只是半个多月的功夫,在长安街,尤其是宫里的那里被光禄寺几乎等于猪食般的饭菜给折腾的不轻的太监、宫女们们,对“益膳庄”的饭店更是推崇到极点,每每总是借着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