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第三世-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微臣要劝圣上的主要原因!”王世恽肃然道:“在杨侗眼中,我们始终是乱臣贼子,这些年之所以与我大郑互通有无,无非是我们有利用价值。更重要是如果我们跟李渊打得两败俱伤,我们又如何应对南下的隋朝?到时候我们又向谁求救?”
王世充沉默不语,他知道四哥说得没错,或许他真有一天要和李唐结盟来对付南下的隋朝。
“从目前的天下大势来看,我们跟李唐联手对付隋军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我们不能彻底得罪李唐,要为以后留下余地。”说到这里,王世恽狡黠一笑道:“我们可以跟李唐和解。至于结盟嘛,完全可以拖到隋唐大战结束,到时候我们再待价而沽。”
王世充幡然醒悟,被自己的兄长说动心了。
最终与武士彟达成口头上的和解,李唐并且答应归还朱阳关。
………………………………
第429章:谁占了谁的便宜?
李密四五十万大军的辉煌不再,如今兵力只有二十万,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但谁都知道魏军的战力数倍而翻之,尤其是整编了宇文化及近四万精兵之后,使他拥有了一支人数高达十三万的精锐之师,余者七万,分布在各个小山头的首领之手。
正是得益于这一支精锐大军,使李密拥有硬刚杨侗的底气,他对北方的杨侗尚且不怕,就更不用害怕李唐了,他认为天下人说魏军是天下第三势力之说不正确,自己应该和李渊并列第二才对。
晚上,在魏王宫的书房内,李密站在一幅地图前,目光死死的盯着荆襄地域,内史令邴元真在他身后,劝说他与李唐结盟。
“大王,杨侗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南方诸侯。所以卑职以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隋朝,而不是李唐。”
邴元真用木杆从地图上的襄阳划了一条直线,到了靠海的高凉郡,再往东北方向直上,开口道:“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唐还可以往南方歼灭萧铣和林士弘,从而占据荆州以南的广袤地区,继续占据岭南后,可以再向东北扩张,从而与沈法兴、李子通等人决战于江南,纵横交错的水网会将不谙水战的李唐拖入战争的泥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唐可以与我大魏和睦相处。但隋朝却不一样了,它一统北方、外无战事,以后只能向南发展,即使隋朝攻伐窦建德、王世充,它也会威胁到我大魏,联唐抗隋符合大魏的根本利益。”
邴元真这般卖力劝说李密,自然是李唐的万两黄金起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说的这些也符合魏国的利益。
李密没有说话,但是在第二天却接见了李唐的使者。
……
李唐使者是中书侍郎温彦博,他在几名侍卫的引领下,到了李密官房前。
“启禀大王,唐使带到!”
“请他进来。”
大门打开,温彦博安昂首走进房间,房间宽敞明亮,弥漫着一股淡淡檀香,正中间坐着身穿王袍,头戴三梁冠魏王李密,左右各坐一名大臣。在李密对面摆放一张坐榻,显是为他准备的。
温彦博收拢心神,上前向李密躬身行礼道:“大唐特使温彦博参见魏王殿下!”
“温侍郎免礼!请坐。”
李密出身关陇贵族,文学修养极高,他的排场和礼仪都很到位,有些正式王朝的气势,李密感觉良好,只是让他遗憾的是彭城底蕴太低,不具备大兴、洛阳、邺城等古都浓厚历史,更不能替他撑起门面。
“多谢魏王!”温彦博道谢入座。
李密笑着介绍道,“这两位是我大魏尚书令房玄藻和内史令邴元真,乃是我大魏王朝的重臣,温侍郎想必也听说过。”
温彦博知道李密击败宇文化及以后,接纳了一帮旧隋臣子,但是像欧阳询、虞世南等名满天下的人,都不过是李密用来充门面罢了,魏国的大权实际掌握在他的心腹幕僚手中,就像眼前这两位,堪称是李密的左膀右臂,这也是封伦从李密逃去襄阳的主要原因。
“两位重臣,在下久仰了。”
三人各自见礼,当他邴元真行礼时,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有些事情已在眼神之中表明清楚。
房玄藻如老僧入定的半闭双眼,仿佛与他无关似乎,哪怕温彦博见礼,他也是爱理不理的,似乎十分傲慢。其实并非是他为人傲慢,而是他反对和李唐结盟。
房玄藻心知唐朝是在利用魏国,并不希望魏国卷入隋唐的是非之中,但李密和邴元真的热衷态度,令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温彦博碰了个冷脸也不尴尬,笑了一笑,然后向李密行礼道:“在下已呈我朝圣上的亲笔信,想必大王已经看过,不知大王是否接受我朝圣上的结盟建议?”
李密说道:“孤王确实看了唐朝皇帝亲笔信,也考虑过他的建议,孤王原则上同意他的方案,只是有些细节需要商讨,不知温侍郎能否做主?”
温彦博欠身道:“如果大王对我朝皇帝提出的条件的改动不大,在下可以做主!如果太大,在下只能回去请示。”
李密点了点头:“大倒是不大,只不过是追加些小条件罢了。”
“请大王明示。”温彦博心中有些紧张,尽管李渊对他说过李密有可能会添加条件,也给了他一定的权限,但让步的其实并不多。
“孤王追加两个条件,第一、唐朝需要给我五十万石粮食,以作军需之用。”
“五十万石?”听到对方要五十万石粮食,温彦博顿时一脸惊讶。
“一两不少。”李密冷冷的看着温彦博。
温彦博差点没笑喷笑出声。
他们知道李密的基层官员惨遭杨侗血洗之后,全力清剿刺客,更对治下百姓的户籍进行核查登记,弄得去年一年人心惶惶,甚至发生过小规模的叛乱,这也严重影响了他去年收成,李密以粮食为条件也在李唐君臣的意料之中,而李唐有荆襄和蜀中平原两大产粮重地,去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粮食充足,五十万石粮食完全拿得出来,甚至比李渊设想的一百万石少了一半。
李密这胃口小得……让习惯被敲诈的李唐臣子温彦博感觉相当诧异,又见李密一脸霸气的表情,他心头大乐不已。不过他当然不能一口答应,暗自调整了一下情绪,脸上故意露出为难之色,稍微沉吟一下,又问道:“不知大王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这就更简单了!”李密语气变得相当冰冷了起来,“孤王要封伦的人头来作结盟条件。”
温彦博吓了一跳,第一个条件他是装模作样,但这个条件他是真的不能接受了,这怎么可能会答应?
封伦已是李唐王朝的的内史侍郎,怎么可能把他的人头交给李密?否则以后谁敢投靠唐朝。
“大王这个条件有些强人所难了,还请大王三思。”温彦博委婉拒绝了李密。
“孤王本想和唐朝结盟,可惜了……”李密言语中充满遗憾之情。
温彦博拱手道:“大王,可否换个条件?您将心比心的想想,如果我大唐提此条件,你能接受吗?”
李密想了片刻,眼中露出一丝狡黠笑意:“既然你这么说,那孤王也不强人所难,你们用二十万匹生绢换封伦。”
这是李密真正的条件,封伦的背叛固然令人恼火生气,但李密更看重实际利益,粮食和布匹这种最实用的财物,可比封伦人头强得太多太多。
温彦博明白李密的意图了,心中暗骂了一声无耻后,一本正经道:“大王还有别的条件吗?”
“孤王希望我们双方以诚相待,共同对付南下的杨侗。”李密说道
“就凭大王‘以诚相待’四个字’,这两个条件我都答应了。”温彦博郑重点头,心想:‘贼就是贼……’。
“希望李唐尽快将东西送来。”李密看了温彦博一眼,心头不屑之极:这什么狗屁使者,连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道理都不懂。让这种人不使,也算李渊倒霉。
李密心下乐开了花,他真实数据其实只是一半,没想到这温彦博居然全答应了,看来李渊对封伦这个狗贼子重视得很。
两人相顾一眼,皆是开怀大笑。
……
温彦博离去后,邴元真也退下了。
房间内只剩下房玄藻和李密二人,房玄藻反对和唐朝结盟出于公心,认为和唐朝结盟是战略上的失误,他说道:“大王可知我大魏和隋唐比起来,欠缺的是什么?”
“对于现在的天下各大势力来说,最宝贵的不是钱粮,而是人口。”
“虽说得中原得天下,但那指的是中原人口稠密,有充足的兵源和粮食,但现在却不是这么回事了,经过这么多年的乱匪、灾害和战乱,中原人口已经十去六七!我们所占据的广袤大地,其实有一大部分是徐州,这里土地肥沃,古往今来都是产粮重地,然而因为人口不足,使许多良田一片荒芜。所以说,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口了。”李密叹了一口气,他为什么提出要五十万石粮食为条件,就是因为军粮严重不足。
他占据的地盘虽然不小,但治下人口养不活四十万大军,所以只能裁掉一半的兵力,让那些人去屯田,但也解决不了燃眉之急,没有人口就没有粮食赋税和优质兵源,若是他这二十万精锐之师败了,将会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
“大王说得不错,李唐有未经战乱、人口众多的巴蜀为纵深,现在又占据富庶的荆襄之北,所以才能屡败屡战。”
“统一北方的隋朝就不用说了,杨侗北上冀州之时,各方势力都视流民为不稳定的动乱之源,个个对之畏之如虎,而杨侗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收容中原千多万流民去补充十室九空的冀州、幽州,甚至还投入无数钱粮去供养。当初大家都笑他妇人之仁,是成就不了大业的蠢货,可是当这些人口稳定下来以后,不仅对他感恩戴德,还为他提供了惊人的税赋和兵源。在之后的对外战争中,他又从高句丽、突厥抢到大量人口来补充北方各地。所以当别人在强征青壮入伍之时,他却拔高从军的门槛,而且条件高得离奇,同时还在裁军,如此层层的淘汰下来,隋军又如何不强?”
“而我们现在就缺少一个像巴蜀或者北方那样的稳定的人口密集之地,所以实力始终比不上隋唐两国。”
房玄藻看得相当透彻,并说出李密最大的软肋。
“唉!”李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苦笑道:“他们都有人口众多、地方稳定的战略纵深之地,我们的又有哪里呢?”
“江南!”
“江南?”李密一下子来了兴趣。
“正是!”房玄藻点了点头,他既然说出李密的问题所在,自然也想到了应对之策:“尽管江南也有沈法兴、李子通等人在兴兵作乱,但比起北方的民不聊生、赤野千里,要好得太多。再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一年两次收成的种种天然优势,不断吸引北方民众南逃,致使南方成为人口众多的富庶之地。微臣认为我们可以向江南发展,然后以江都为都城,以吴越之地为腹地,北控江淮,南达吴越三闽,足以和隋唐三分天下,再现魏蜀吴的三足鼎立之势。”
房玄藻的一席话使李密怦然心动,在乱世之初,北方遭到极大破坏,大量人口南逃。
江南因为有杨广坐镇,遭受战争破坏相对要小,反而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虽然在后期也有李子通、杜伏威等人造反,但他们吸取了北方很多人失败的教训,都不再掠夺杀戮,比较重视民生。
李密最心动的还是城池高大宽阔,人口众多的江都城,那是一座可以和大兴、洛阳、邺城媲美的大都城,若能得江都,那他也可以登基称帝了,他急问道:“还有呢?”
房玄藻见李密心动,顿时兴奋道:“大王,如今中原的人口优势荡然无存,即便我们夺了中原全境,那也将如同现在这般,空有良田而无人耕种,空空荡荡的大地不仅无利,反而会成为我们的累赘。既然中原毫无价值,且得之无益。我们为何要替李渊卖命?为何不借隋唐发生中原之争时,打下一个稳定的根基之地呢?”
“如果魏唐联军打败了隋朝,结果顶多是以惨胜的代价,将隋朝逐步在黄河以北,到时候李渊有巴蜀人口来补充军队,我们的军队又从哪里得来?没有了军队的我们,下场不是被隋朝歼灭,恐怕也被李唐吞并。如果魏唐联军惨败于隋朝之手,那大家自然是一了百了了。”
“这件事让我好好想想,再想一想!”李密心情颇为激动。
“微臣告退。”房玄藻也不是要李密推翻和李唐的盟约,他只希望李密为魏国的核心利益着想,不要倾尽老本去为李唐卖命。
………………………………
第430章:江淮之虎
杜伏威的势力主要在江都以西的淮南地区,江淮之间的广大土地皆为其所有,治下有历阳、丹阳、钟离、淮南、庐江、同安、弋阳七郡,计有水陆兵力十五万人,人数四万的上募军是其精锐力量,杜伏威将这支军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十分恩庞,但是要求也十分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军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一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伤在背后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资财赏给全军,因此部皆为杜伏威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但是江淮一带也并不是只有杜伏威的存在,只是杜伏威实力最强,此外还有吴郡沈法兴和江都李子通,这三支势力占据了江淮和江南广袤大地。
这三支势力之中,浓法兴和李子通奉李密为主;杜伏威则以隋臣自居,杨倓当年于洛阳登其为皇泰帝时,杜伏威上表称臣,被封为楚王,官拜东道大总管,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杨倓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但随着王世充的篡位成功,使杜伏威一度处于迷茫之中,后来他索性自封为大将军而自立。
这一天下午,一支商队赶着几十匹骡马,满载货物的走进了历阳城,商队为首之人正是从邺城赶来的张宣,他此时已经从西域行台省还朝,担任大隋礼部纵横司司长,二十几黑冰台暗卫扮作商队伙计,保护张宣一路南下。
他们是从海路而来,于江都郡登陆,要穿过李子道的势力范围才到历阳,自然不可能披甲戴盔、穿着朝服南下,所以只能改扮成商人。
历阳作为杜伏威的都城,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城内商旅往来不绝,叫卖之声此起彼伏。
张宣带来的是货物是北方特有的皮毛,在江淮十分罕见,一进城张罗,就被几家商铺掌柜抢购一空。
处理好了货物,张宣便在城门附近找了一家客栈入住,这是历阳颇有名大客栈,掌柜姓古,四十余岁,看起来和蔼和亲。
手下们分别去休息了。张宣则找到了掌柜,他有些事情需要咨询问,两人在后堂坐下,古掌柜命伙计上了茶,笑眯眯道:“听张兄弟口音好像是北方人?”
张宣笑了一笑,道:“小弟是渤海郡人,经营皮毛生意,这东西在北方常见得很,基本赚不到什么钱,想着如今天下大乱,道路封闭,说不定在南方是稀缺之物,于是就来南方找找门路。不曾想刚一入城就被抢了个精光。”
“皮毛在南方确实很稀缺。”古掌柜笑了笑道:“不知张兄弟,有何事情要问?”
张宇本来想打听一些消息,不想反被掌柜盘问了起来,他笑了一下,“也没什么事,只是有件事想向掌柜打探一下。”
“张兄弟你说。只要我知道的,一定会奉告。”
“我是和几个洛阳的商业朋友一起来的,他们以往帮我在郑国销货,这一次我们打算一起考察南方对皮毛需求,只不过在谯郡失散了,他们也会来历阳。不知这两天可有从洛阳人驻足于此?”
张宣知道杜伏威原本是效忠皇泰帝杨侗的,而王世充篡位了几年,也不知杜伏威是否和王世充有联系。
“洛阳人啊?”古掌柜苦苦思索了一会儿,道:“半个月前倒是有洛阳人来过,不过他们不是商人,而是来自洛阳的使臣,至于别的洛阳人倒是没听说,也或许没住在我这里。”
“多谢相告。”张宣心头一沉,王世充果然也派使者来了,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喧闹声,一名伙计跌跌撞撞跑进来。
“掌柜,外面冲来了好多士兵。”
古掌柜腾地站起身道:“士兵来做什么?”
伙计看了张宣一眼,低声道:“他们是来找这位张爷的。”
古掌柜迟疑地看了一眼张宣:“张兄弟,这是怎么一回事?”
张宣笑了一笑,“可能是我带来的皮毛惊动了什么大人物!”
古掌柜恍然道:“皮毛少见,张兄弟这一回到了这么多来,惊动官府也正常。”
“既然来找我,我就去看看吧。说不定这就是我要找的门路。”张宣是奉命出使的使者,并不担心遇到兵。他快步走到前院,只见前院站着数十名手执长刀的彪悍士兵,上前拱手道:“我就是从北方来的皮货商人,各位找我何事?”
为首校尉一挥手,“把他抓起来!”
“慢!”张宣冷哼一声,从怀中掏出一枚令牌,道:“我乃是大隋使者,你们胆敢无礼?”
“校尉,您看!”一名士兵接了过去。
校尉识字不多,不过这一个‘隋’字他倒是认识的,他愣了一下,上下打量张宣一眼道:“你是隋朝使者?”
“我没必要骗你,皮毛只是路过李密之地的掩饰,若非天色已暗,我都直接去见你们大将军了。”
“皮毛在历阳少见,所以我们怀疑是李密探子,没想到竟然是隋使,得罪了。”校尉拱手道。
“无妨!”张宣索性道,“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现在去见你们大将军。”
校尉连忙躬身道:“请使者随我们去大将军府!”
“稍等!”张宣命人取来文书包,跟随杜军士兵前去见杜伏威
杜伏威曾自封大将军,所以士兵都称他为大将军。
他虽是江淮第一霸主,但实际上还很年轻,今年只有三十三岁,长得极是雄壮,给人一种粗枝大叶的感觉。
他和辅公祏南下创业,经过数年拼杀,也终于闯出了一番事业,占据沃野千里之地,人口高达数百万,拥有十五万精锐的江淮军,实力比起中原的王世充并不弱,若是算上人口底蕴,以及战争潜力,王世充还远不如他强。
只不过杜伏威并没有自立为帝、角逐中原的打算,于是成为众多势力拉拢的对象,最先拉拢他的是宇文化及,封他为历阳太守,宇文化及的吝啬却激怒了杜伏威,他立刻投降了洛阳皇泰帝杨侗,皇泰帝封他为楚王,兼淮南六郡兵马大总管,出手比宇文化及大方得多。
但过不了多久,杨倓就被王世充谋朝窜位了,他所效忠的南隋王朝自此消失。
这些日子,不仅王世充派使者来拉拢,甚至连李渊也派使者前来游说,希望他能投降唐朝,李唐开出的条件极其优厚,打算封他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军事大总管、上柱国,加封楚王
但杜伏威却处于犹豫之中,因为如今的天下局势已经逐渐了明朗起来,将来统一天下者要么是大隋杨侗、要么是李唐李渊,至于王世充、窦建德、萧铣之流他也看不上。
相对来说,他更看好压着李渊和突厥揍的大隋王朝,但是纵横捭阖的大隋王朝一直没有理会过他们,如果接受李渊招降吧,又怕李渊承受不了大隋王朝的威力,到那时候恐怕也跟着李渊遭殃,所以他一直处于犹豫之中,前两天,他和辅公祏甚至还打算派人去邺城探探大隋圣武帝对他们的态度。
此时,他正在房间内批示各郡上奏文书,一名侍卫在门口禀报道:“启禀大将军,北城查获一名来自北方的皮毛商人,来人自称是隋朝特使。”
杜伏威‘啊’的一声,又惊又喜的站了起来,隋朝不负他之所盼,果然还是派特使来了,他连忙道:“快将大隋使者请到驿馆休息,要以礼相待。”
“喏。”侍卫匆匆离去了。
杜伏威激动难平,虽然他没有立刻投降大隋王朝的意思,但隋者的到来使他有了更大选择,可以从容在隋唐之间考虑自己的前途,想了想,又令人将辅公祏请了来。
不大一会儿,一名四十多岁的大汉快步走到了进来,这名大汉便是杜伏威的亲密战友辅公祏,他在路上已经听说隋使到来,便匆匆赶来。
尽管两人私交情同兄弟,但在权力划分上杜伏威是主、辅公祏是副。没人在时,杜伏威会称辅公祏为大哥,但有外人时,他和众人一样称辅公祏为二将军。
“大哥请坐。”杜伏威亲切的说道。
辅公祏走进房间:“听说隋使来了?这么快就谈好了?”
“没有。”杜伏威摇了摇头,道:“我让他们先到驿馆休息,想先听听大哥的意见。”
辅公祏笑着入座。
两人在前途问题上的分歧很大,辅公祏反对投靠他人,当初之所以赞成投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