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第三世-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后目光柔和的看着杨侗,道:“侗儿,那你呢?还有小舞、天姬、无垢!”

    “我还是秦王,只要把玄机上将军,改为天策上将军就行了!小舞还是秦王妃!天姬是武妃、无垢师姐是贤妃!”

    于是当天!

    萧后下诏。

    尊杨广为太宗武皇帝、元德太子杨昭为世宗孝成皇帝、赵王杨昭为仁宗孝敬皇帝……

    第二道诏令,尊萧皇后为东宫太皇太后、萧妃为南宫太皇太后;太子妃韦蓉、刘妃为太后……

    第三道诏令,改封代王杨侑为唐王!追赠兵部尚书杨义臣为靠山王。

    至于杨浩、杨怀那两位天子,自然是不被承认!直接在第四道诏令中定性为伪帝,并从宗籍除名!李渊也被定性为宇文化及式的叛逆份子。

    对于杨倓的合理性,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连杨广、杨杲的葬礼也没有邀请。邀请,肯定也不会来!与其如此,倒不如留着颜面给他。
………………………………

第098章:群起声讨

    萧皇后四道诏令如长了翅膀一般,数天内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杨广生平事迹被一一列出,并把杨广修东都、长城、大运河、驰道等基建苦心和深远作用都加以说明。

    杨广修东都原因有二,一是关中人口膨胀,粮食供不应求,各地粮食运到长安时成本巨大,贵得离谱,百姓买不起,吃不起,东都位处天下中心,交通便利,无疑比长安更适合当国都;二、天下分裂几百年,积累的仇恨高达万仞,大隋只是地域上的统一,人心并不统一,迁移到东都,是调和战争创伤。”

    修长城是为了庇护边民,秦长城庇护边境近千年,作用不容否认,所以,杨广修长城也没错!

    大运河、驰道沟通南北,南来北往商旅人人受惠,但是很多人一边享受着大运河带来的便利,一边却骂着杨广,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

    ……

    在这些基建方面,杨广唯一的错误是所托非人!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媚上、为了捞钱、为了败坏皇祖父的名声,愣是将德政搞成了暴政。杨广人在宫中,他看到的只是结果,并不知道、也看不到修建的过程。把所有罪责按到杨广头上不公平。这道理就如同科举制,用意是给予天下人一个公平,但因为触及了少数人利益,所以被那一小撮放大来愚弄百姓,这个比喻似乎不足挂齿,但它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是引发寒士对世家门阀的同仇敌忾之心!

    之后说到‘文宗武皇帝’的谥号时,专门拿出杨广的功绩与历朝历代‘武皇帝’做比较,人们一看,觉得对哇,汉武帝搞垮了汉朝的经济,他当得起汉武帝,杨广凭什么当不了隋武帝?曹操只占三分天下,都当得起魏武帝,杨广开疆拓土,自己也当得了‘武皇帝’。

    对杨广的平生事迹详说的诏令既没夸大其辞,也没有否认他的功过!

    诏令最后说“太宗武皇帝这个名号实至名归,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只要东都、隋长城、驰道、大运河存在,子孙后世就不会忘记大隋太宗武皇帝的功绩,故而,历史就是历史,先皇的事迹不是史书可以改变的!”

    天下默然!

    至于对杨昭的追赠就更没有疑义,人们长子杨倓都当皇帝了,追赠自己的父亲很正常。

    倒是萧皇后、杨侗、杨侑联名对赵王杨杲的追赠出乎意料,但是当人们看到他明明有逃生机会,却自愿陪同父亲一道殉难的事迹后,无一抱以无上敬意!毕竟,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注重孝道的,在晋朝之后,更将孝作为考验官员的第一标准,大隋也是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因此,赵王杨杲悲壮之举,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誉。

    萧皇后对杨浩、杨怀的否认,不出意外,召天下忠义之士诛弑君者也正常,但是对李渊体系全部官吏否决却出人意料…毕竟,李渊名义上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尊隋的,可是现在这一层遮羞布被撕掉之后,李渊的野心便无处可藏,因为大隋还没有亡,大义还在杨家之手,将之定位为反贼很正常!这也使得李渊‘同为隋臣,效忠大隋’的招贤借口不复存在!

    关陇权贵于关中杀官迎李渊的举动,再次证明了杨侗那个——‘世家门阀靠不忠传承’论点、论据!

    萧皇后将‘唐王’封号赠予代王杨侑,对李渊自居的唐王是贬斥、是讽刺、是挑衅、是不屑……

    现如今李渊退了封号不行,这样会寒了麾下之心,他们会以为李渊怕了朝廷;继续保留也不行,你李渊不是以大隋忠诚自居吗?那就理应听从正统太皇太后的命令!他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一路黑到底,撕开虚伪的面具,直接登上皇位……可一旦登上帝位,那李渊就臭了!因为今之天下,哪怕是弑君的宇文化及都不敢登基……

    你李渊造反,总得有个理由吧!

    杨广都死了,反暴君的理由不成立。你说你为了天下百姓着想,那你屠城又怎么说?

    更狠的是,与诏令同步于天下的,还有李渊向始毕称臣的乞降书,尤其是那句‘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令天下人为之心寒和战栗!这简直是将大隋人全部送给突厥的意思啊,李渊之心,何其之狠毒呀?

    这一下,把李渊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勾结突厥侵大隋疆土、辱大隋姊妹的野心完整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一方面,李渊也无从辩驳,因为李渊起事用的是白旗,而白旗历来是突厥之旗,且在他军中,还有两千多突厥兵,这一切事实,又证明了这道乞降信的真实性。

    证据确凿之下,并言辞激烈的问:你李渊引异族入境,是打算再来一个五胡乱华吗?当初五胡不同心,都差点把汉人灭绝了,现在的突厥是一个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拥百万控弦之士的强大国度,这若是全部入境,天下哪还剩下一个汉人?你的良心何在?

    至此,诏令理所当然的把李渊定义为民族败类、国贼、汉奸。

    最后还广召全天下隋人冰释前嫌:诛杀李渊这个勾结异族、屠杀大隋子民的国贼、民族败类!杀了李渊国贼,封国公万户侯。

    到了这里,是人都知道,这一系列诏令实则是出自杨侗手笔,但却博得了有志之士、忠义之士的一律赞赏……毕竟,大隋内乱是兄弟之争,你李渊却引狼入室,这不是民族败类、国贼、汉奸是什么?

    此消彼长之下,杀掉始毕和突厥三十万的激进分子得到了巨大的声望。

    不管人们如何的不喜欢杨侗,但在民族大义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这一点,从他灭契丹、奚族,打高句丽,再败突厥等一系列外战即可看出——杨侗始终胸怀民族!

    当诏令传天下时!

    杨倓第一个发声支持,接着是萧铣、瓦岗联军、窦建德、王薄、徐圆朗、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林士弘沉默一阵子后,一个个都发出了声援……搞笑的是吃人为乐的朱粲,以及弑君的宇文化及都认同了对李渊的声讨!

    于这些反王而言,反正李渊离自己远远的,不会打到自己…

    而声援嘛,也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这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捞到巨大声望,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某不良人的运作下,一股口诛笔伐之风潮卷向了关中,抵达了长安!

    为什么用白旗?为什么军中有突厥人?就是因为李渊投降突厥!

    这一句在长安引起了渲染大波,谁都没料到李渊居然是一个国贼!

    但是,乞降信是全是拓印版本的,而且不止一封!

    “贼子欺人太甚!”

    唐王府,李渊气得暴跳如雷,双目中爆射出愤怒的火焰,他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现在全城舆论大起,他能怎么办?如若强行弹压,只会更加坐实他民族败类、民族罪人、国贼、汉奸、叛徒……之名!

    更令李渊恐惧的是军中一半以上的将士都是三晋子弟,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突厥有仇。还有许许多多人是在雁门之围中,从马邑、雁门、楼烦逃往太原的青壮,这些人对侵占家园、屠杀亲人的突厥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若是内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

第099章:李渊应对

    雨哗啦啦的下着,已经下了一天一夜的暴雨,让长安街道蓄满了泥浆。

    受大雨影响,街上行人极少,即便有人也是撑着大伞,垫着脚尖缓缓挪步。

    车声辘辘,一两豪华的马车由远及近……缓缓地驶向了长安唐王府!

    到了门口,一个气势威严的六旬老人下了车,在侍从的扶持下步入了唐王府!

    他是窦氏家主、吏部尚书窦威!

    不出所料,关陇权贵都成了李渊入主长安的大赢家,而窦氏又是个中之最。不仅窦威被封为吏部尚书,窦琎被封为民部尚书,窦抗被封为将作大匠,还有几名窦氏族人也被封为郡守。

    窦威是李渊最信任之人,他手握吏部实权,掌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侍卫一见窦威,连忙禀报,“殿下,窦尚书来了!”

    “请进!”房间内传来了李渊的声音。

    窦威快步而入,只见世子李建成也在房中,他躬身施礼道:“微臣参见唐王殿下!”

    “尚书大人请坐!”窦威是李渊长辈,只好以官职相称,虽然有点生疏,但也正式。

    窦威又向李建成点了点头,他心中有一点奇怪,李世民怎么不在?一般商议重要大事,李渊一定会将长子、次子凑齐。

    李渊明白他的心思,笑了笑道:“世民巡视陇西去了,金城郡有人闹事,还把太守都打死了,昨天半夜的消息,所以世民连夜赶去了。”

    窦威眉头一皱,能把太守都打死了,这可不是普通百姓闹事,很可能是和薛举有关,从李世民连夜出发一事,足以见得李渊很重视。

    只不过窦威也知道眼下有更重要之事要商议,比如说乞降信带来的群起而攻之的后果,他低声道:“殿下找我,可是为了满城内声?”

    李渊忧心忡忡道:“如今关中尚未彻底平定,河东全境又置于隋军的威胁之下,元吉每天求救信件如若雪片一般,现在人云亦云,本王担心军中将士会闹事。唉,我这唐王现在是当不是,不当也不是!非常被动。”

    窦威道:“这是阳谋,令人无法抵御。与杨侗谋夺殿下军队如出一辙。”

    李渊冷冷哼了一声,“这就是杨侗借大义为名,让本王陷入如此困境!此人小小年纪,但眼光之深远、手段之高明、心机之慎密让我着实甘拜下风,不仅早早猜到我们会起事,而且还任由发生,最后还让人感觉到他在剿灭刘武周、击毙始毕,挽救河东、挽救民族,等我们当了恶人,他现在打算来摘桃子,推行他的一系列新政了。”

    窦威脸色变了变,他细细品味,觉得李渊说得一点不错,杨侗在冀州立足时,怕是早就在打河东道的主意了,他坐视李渊起义,现在又以舆论打击李渊的名望,显然是准备以平叛为名,彻底清除河东世家门阀,和太原王氏为首的河东士族了!

    窦威心里也默叹,这一步步堆积大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前觉得没有什么,但几乎就是这样悄无声息,不知不觉间,河东道已经变成这样了……这份深谋远虑着实令人心惊肉跳!

    那位秦王殿下表面上看起来,或许年纪轻轻,但胸中暗藏峰壑,就仿佛是最优秀的棋手,只下第一手就已经为大胜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人物才是最可怕的!

    从这位秦王做事看来,他总是有着惊人的规划,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不该做!

    你以为可以挡住他,甚至看透了他,但到头来却发现他根本没有按照你的套路来走!各种诡招、怪招令你防不胜防,但若是说他阴险吧,也不全是,因为他都是以朝廷大义、天下大义等‘势’为武器,个中穿插一些让人防不胜防的小手段。

    不管你顺也好,逆也罢,都是他棋盘之上摆放的棋子……

    窦威有些不寒而栗……

    “那殿下的意思呢?我们该怎么应对?”窦威已经隐隐猜到李渊的意思了:大隋认定他是叛徒,导致以隋臣之名招集隋朝官员的用心落空,倒不如直接登基为帝,大封功臣,安抚人心!这破罐子破摔的谋反,反倒是不再受制于人!

    李渊叹了口气,“当初立杨怀登基就是一个错误,如果我也像杨侗那样,不当唐王,只以大将军行实职,等过几年,时机成熟后再当王、建立新朝,我估计效果会比今天好得多!”

    李渊声音越来越低,现在除了发牢骚,实际已没有半点意义。

    一边的李建成默然不语,这结果其实早在他和刘文静的预料之中!起事之初,他们二人的确支持拥立,但对象是杨广的嫡孙杨侑,而不是什么都不是的杨怀,亦或是死了的杨航…因为这两个所谓的宗亲实在太牵强太牵强了…故而当杨侑跑了后,两人立即改变了主意,劝李渊以大将军之职,行使着皇帝般的实权,只要不拥立、不称王,就不失大义。

    但是,本就想当王的李渊在李世民、裴寂和一众关陇权贵的劝说下,便搞了拥立起来,然后,当上一个极度搞笑的唐王。到现在,地盘不涨一寸,反而落得一身臊,真是何苦来哉。如果现在废了杨怀,自己当皇帝,那就不是顺势而为,而是恼羞成怒的撕破脸皮了,别人会觉得李渊很假、很虚伪,是一个沐猴而冠的笑料。

    一时间,房间里十分安静,李渊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李建成和窦威对望一眼,他们两人都感觉到了李渊心中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来自礼法,更多是杨侗和名声带来的压力,李建成尤其理解父亲心情,自从乞降信被曝光以后,父亲一连两天难以入眠,由此可见杨侗这一手笔给父亲带来的巨大压力。

    窦威安慰道:“隋军成立不过三十几年,谈不上是天下正统,江南百姓始终不肯接受,关东士族对它情感淡漠,正如秦朝一般,秦灭汉生,或许当然也有人说汉高祖不正统,但现在呢?还有谁说汉朝不正统,殿下雄才伟略,欲做大事,又岂能俯仰在隋朝鼻息之下!现在进亦难退亦难,倒不如建立自己的王朝,而史书历来由胜利者书写,只要殿下一统天下,再现大汉荣光,谁会说殿下是反贼?千年后谁还会说殿下不正统?”

    窦威一番话使李渊舒服了许多,其实他对登基一点不抵触,他的心结来自于河东道的压力,来自于对弹指之间灭三十万突厥精骑杨侗的畏惧……他就像还没有找到上山的路就被人推上顶峰的攀登者一样,心中说不出的彷徨、茫然……

    旁边的李建成也劝道:“父亲,窦公说得对,杨广已死,大隋名存实亡了,孩儿觉得建立新朝的时机已经成熟,父亲不要再犹豫了。”

    李渊叹气道:“我把二郎打发出去,其实就是不想听他在我耳边唠唠叨叨,你们怎么也和二郎一样了?”

    窦威和李建成登时哭笑不得了起来,原因李世民半夜被轰走的原因是这个。

    窦威诚恳道:“殿下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让我们明白,我觉得沟通还是更重要一点。”

    李渊道:“弑君的宇文化及尚知道立一君主遮羞,先帝尸骨未寒,我们又立了杨怀,如果再废掉杨怀自立,岂不是比宇文化及还让天下人不齿?这也给了杨侗攻击我的借口。”

    李建成和窦威都明白了。

    杨广已死,大隋名存实亡,正是建立新朝良机,如果没有杨侗这个强大的对手,李渊会毫不犹豫立朝登基,正是大隋还有杨侗这个硬骨头,才使李渊不敢取代大隋。

    但这样拖下去只会处处被动。

    窦威沉吟道:“索性依从太皇太后懿旨,罢了杨怀,罢了唐王!这样就不会失去道义!然后我们以大隋臣子的身分为杨广举哀服丧,,一个月服丧期满后再建立新朝,这样我们对大隋也仁至义尽了,又能堵天下人之口。”

    李渊眼睛一亮,这法子真是绝了!

    哈哈!

    我是隋臣,那当然要听从太皇太后的话,罢杨怀、罢唐王说明李渊是大隋的忠臣啊!
………………………………

第100章:演技出众

    就在李渊依诏废除杨怀帝号,自下唐王号,并在长安为杨广举哀的同时,东都洛阳也处于天下局势漩涡之中。

    江都兵变同样震惊了洛阳,新帝杨倓下令全城举哀,尽管有一些留守官员为死去的君王深感悲痛,但也有许多人暗自窃喜,王世充就是后者。

    如今,王世充被新帝封为王世充纳言、郑国公、左翊卫大将军。

    王世充是杨暕的齐王府,占地两百亩,极为奢侈豪华,里面住许多美女侍妾。

    尽管位极人臣,享受荣华富贵,但王世充并不满足,心中充满怨恨,原以为自己被封为郑王,但是没想到皇泰帝只封他郑国公。

    下午,马车在百名骑兵的护卫下驶入了宜风坊,缓缓停在王世充的府前,府门前颇为热闹,一些工部的官员正在给府邸换牌,府门前还摆有两排兵器和下马牌。

    王世充注视着‘郑国公府’牌匾,终于忍无可忍的喝令手下道:“不准挂,全部给我滚!”

    士兵纷纷翻身下马,挥鞭冲了上去,几鞭子抽下去,工部官员抱头鼠窜,王世充铁青着脸望着地上牌匾,狠狠一脚踩上去,只听‘咔嚓’一声,牌匾断为两段,王世充冷着脸孔大步走进府内,远处一帮挂匾官员目瞪口呆,大将军发什么怒火?

    虽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还是惊动了皇泰帝杨倓,他心中颇为不安,连忙派纳言段达去安抚。

    人人都知道段达与王世充交情深厚,但局内人都知道洛阳官场不简单,明争暗斗极为激烈,这个段达实际是王世充同党,所以他们交情深厚,但皇泰帝杨倓却不知道,他一心指望段达能安抚王世充,这大敌当前的,大家不要为一些小事争执。

    房间里,王世充对进来的段达也不怎么理睬,冷淡道:“坐吧!”

    段达倒也没有生气,笑道:“如果大将军嫌官小,我就把开府仪同三司、纳言、右翊卫大将军、代理民部尚书、陈国公都送给你,怎么样?”

    “我要你那些破官做什么?”

    王世充冷冷道:“和我这什么狗屁纳言、郑国公、左卫大将军有何区别?”

    他看了一眼段达,“是皇泰帝叫你来的?”

    段达见王世充颇为无礼,他苦笑道:“当然是圣上让我来安抚大将军的,可是他不大明白大将军心思啊。”

    “他很清楚!”

    王世充脸色阴沉如水,“他就是不想给我罢了,要我卖命,又舍不得一个虚位,他究竟搞什么?”

    段达道:“要找到问题根子才行。”

    王世充负手在房间踱步,他其实很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杨倓是在学杨广搞制衡,让自己和卢楚共掌军权,说到底是因为有卢楚在,所以杨侗才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要想掌握大权,必须将卢楚除掉。

    想到这,王世充冷冷哼了一声,“小屁孩想跟老子斗,看我怎么玩死你!”

    王世充当即写封信给荥阳太守王世师,让他依令施行,王世充随即入宫请罪,此时正好天下大雨,王世充跪在文成殿台阶上高呼有罪。

    “臣王世充向圣上请罪!”

    皇泰帝杨倓闻讯,连忙从御书房内赶出来,他见王世充跪在雨中全身湿透,又心疼又感动,急忙令左右,“给大将军披衣,不要受凉了。”

    几名宦官要给王世充换衣服,王世充却不接受,只是跪在地上拼命磕头,额头上血都出来了。

    杨倓无奈,只得亲自打伞扶起王世充,安抚他道:“大将军,这又是如何?”

    王世充放声痛哭,“微臣每思先帝之恩,自愧对社稷无功,实不敢受国公重爵,微臣见到牌匾便想起先帝,一时失态,还望圣上怪罪!”

    杨倓潸然泪下,哽咽道:“大将军的忠义,朕知道,朕也铭记在心,但请大将军保重身体,洛阳离不开大将军,朕也离不开大将军啊。”

    “微臣谨遵圣命!”

    一番幕雨中情的大戏,以王世充卧病在床告终,杨倓急派御医给王世充治病,几名御医得到王世充重贿后,便言辞一致地告诉杨倓,说王大将军染了风寒,病势十分沉重,必须静养一月,否则有性命之忧。

    杨倓只得批王世充一个月病假,又派宦官给王世充送去补药,让他安心养病,不要挂记国事。

    而就在王世充病倒后,王世师送来紧急求援信,二十万瓦岗精兵围攻虎牢关,虎牢关危在旦夕,若援兵不至,臣决心和虎牢关共存亡。

    杨棪大惊失色,急召百官商议对策,段达要求出兵救援,若虎牢关失守,洛阳危矣!

    段达的主战申明得到大多数官员支持,但由于王世充病倒,段达便自告奋勇,愿和兵部尚书卢楚出兵讨伐瓦岗军。

    杨倓当即任命卢楚为帅,率四万大军支援虎牢关,又令段达总督后勤粮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