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王侯-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很快被打破,齐王被奸人下毒所害,虽未当场毒发身亡,但从事后的种种的蛛丝马迹来看,齐王殿下怕是命不久矣。
这就是叫福建路的人们忧心忡忡了!
固然,有安抚使,有赵王,有提刑,按察,转运,常平,制置诸使,地方上有军州大府,有禁军各军和厢军如常驻守,福州城的各方势力也未发生流血冲突,保持着大局的安稳……但不管如何,赵王加上诸多的官员,所有人的份理也不及齐王在人们的心里来的更加崇高,更令人感觉安稳。
一晃二十余天过去,徐子先一直安心留在岐州港内,他将大量的菜田毁掉,房舍烧毁,所有的物资被福一福二福三等水营船只来回的运走。
其余战舰尚有破损和待修补之处,岐山盗都是在沿岸和闽江两侧抢掠,他们对战舰的保养只限于能在近海和闽江行驶就可以了,徐子先不得不请林家派了大量工匠过来抢修,花了十来天时间可以保障战舰不沉之后,又召来水营的水手上舰,将俘获的十一艘海盗船全部升起主帆,行至东藩的临时码头停泊,并且开始修造船场,准备进行更进一步的修理。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充裕,大量的器械,包括农用和工业用的器械,还有船用器械,包括大量的木材,铁钉,帆布,绳索,南安侯府都是大量的采购,并且只要购买够一船了就立刻上船运走。
徐子先本人是在岐州港口被毁之后,折返岐州城。
“上寨真的可以放弃了。”
州衙之内,身为同知岐州和防御使,兼上寨都指挥的徐子先与知州吕问贤对坐,吕问贤有些神思不属,徐子先的神情倒是笃定的很。
“你这上寨都指挥说能弃,我还说什么?”吕问贤苦笑道:“要不要和安抚使司打个招呼?”
“事后上禀备案就行了。”徐子先道:“岐州港他们不会放弃,估计会在港口那边重立军寨,那也不是上寨,而是岐州港寨了。而且下寨和中寨不必保留这么多兵马,会移几个营到港口那边去。”
“港口那边烟火弥漫。”吕问贤道:“这几天明达你一直在忙活啊?”
“我估计很快要调任。”徐子先道:“以福州诸公的效率,港口利用起来最少得半年,留着那些营寨房舍,给强盗慢慢滋生立足的空间?没有我南安团练,再出一股岐山盗,还得我再费力去剿一次?”
虽是开玩笑,但也算站的住脚的理由,吕问贤点了点头,也就不再纠缠这件事。
“咱们可刚共事不到两个月。”吕问贤唏嘘道:“虽然年岁相差较远,但和明达脾气相投,真是可惜了。”
“吕大人何必这么悲春伤秋。”徐子先笑起来,说道:“陈于泰授首,这是大军功,大人身为知军州,提升品阶是必然之事,难道还想着留在岐州不成?”
“这个,朝廷恩命,下臣岂能胡乱揣测?”
吕问贤倒是忸怩起来,满嘴大胡子的官员做这种姿态,还真是怪异的很。
徐子先叹口气,说道:“吕大人请我来,想必是要事要说,还请直言罢。”
“好吧,下官就直说了。”吕问贤道:“据我在安抚使司的好友回报,安抚使对我的安排有这么几条,其一,任同知建州。其二,调出福建路,到邵州任知军州,其三,任转运副使。”
吕问贤一脸诚恳的道:“还请明达教我。”
徐子先微笑道:“这等大事,吕大人为什么要问我?”
吕问贤理所当然的道:“君侯已经是福建路的重镇,下官岂能不问君侯的意思?”
徐子先倒是微微一征,吕问贤居然在这种时候表示出投靠之意?
转念一想,倒也释然。
虽然赵王气势汹汹,甚至用出了毒杀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但在齐王的折冲之下,现在的局面还是赵王和林斗耀平分大权。
而除了赵王和林斗耀之外,福建路最大的实力人物,便是南安侯徐子先。
并非是徐子先有多少私人安插在各路的驻军里,也没有多少门生故吏在各处为官,可以一呼百应。
徐子先的所有班底,仅限于他身边的文武将吏。
他的实力,不是别的,就是纯粹的声望加上强悍的部曲,南安团练展现的战力不下于禁军,外界的评估,徐子先掌握的战力和本人的指挥能力,最少抵得禁军两个军!
厢军便是出动二十个军,怕也不是南安团练和徐子先的对手。
这个评价,有人为拔高,但距离事实也不是太远。
而吕问贤更是清楚,陈于泰的十来艘船也落入徐子先之手,在齐王的安排下,澎湖和水师怕也会落在徐子先的手中。
纯粹以武力来说,徐子先完全够资格和赵王分庭抗礼,外界所谓的徐子先占一成,完全是低估了徐子先掌握的地盘和武力。
这其中有东藩强行拉下的分数,毕竟东藩荒芜了二百多年,一直未能开发利用,徐子先就算再能干,能用多少年时间把东藩开发出来?
可能大量的资财,就这么凭白的浪费在东藩了。
如果是徐子先能留驻岐州,控扼住福州的出海口,加上强悍的武力,还有昌文侯府的文官人脉,徐子先占的就不是一成,而是实打实的和林斗耀,赵王,三分福建路天下!
吕问贤的评价可能是要高一些,其在福建没有深厚的根基人脉,否则也不会被放在岐州这种险地多年,若是外调外路军州,更是要从头经营,当然为智者不取。而留在福建,其与林斗耀攀不上多深的关系,和赵王更是素无往来,而且赵王的风格不为文官所喜,昌文侯府又是站在徐子先一边,其如何选择,自是无需多言。
………………………………
第二百七十五章 呜咽
“如果我是吕大人,不妨深耕地方,多做一些实际政务。”既然对方坦露心迹,如果再装傻就是拒而不纳,将要投效的人推到敌对阵营去了,徐子先对吕问贤道:“转运使或副使,主要的职责还是将地方财赋征调运送到中枢,这个差使在平时就得罪人,若在中枢暗弱时,则……”
“则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吕问贤也是聪明人,当下了然于胸,笑道:“君侯既然指了明路,那下官就去运作一番,求同知建州之职。”
“嗯,吕兄见微知著,深耕建州,将来必有所成……”
徐子先也是改了称呼,两人不约而同的笑起来。
吕问贤现在是知岐州,但岐州是府下军州,品阶比正经军州低一等,吕问贤现在是正五品知岐州,同知建州则是从四品,若不是岐州港的战功算他一份子,怕是这等好事还轮不着他。
这人也是能沉的住气,在岐州一呆多年,终于等来了徐子先,若是其自己练厢军去打陈于泰,怕是升官无望,丢官罢职将是其最终的结果。
这时外间锣鼓喧天,有人狂奔至房门处,大声道:“两位大人,朝廷的敕书下来了。”
大魏的中枢旨意皆出两府,不管是天子意思,由翰林学士草诏润饰,还是两府直接发下,由中书舍人拟定,政事堂用印,几等旨意分为诏告天下的诏书,或是封赏拜相的诰,或是下行的敕,又或是制,或是册,书,檄等等,俱有一定之规。
敕书,三品以下官员的调任,封赏,责罚,俱用敕。
若是朝廷给南安侯的则为诰,给岐州同知的,则是敕。
吕问贤和徐子先对视一眼,吕问贤道:“看来是君侯的敕书至了。”
吕问贤的官职任命肯定还要等一等,这一次就算有他,估计也是先褒奖几句,然后叫他交卸岐州印信,等候新任命,当然是升职,敕书里也会明言,另外赐给金银,绸缎,绢布之类。
徐子先的任命则肯定下来了,相对于吕问贤的无足轻重,徐子先的安排才是折冲之后相当明显的结果。
林斗耀,赵王,齐王等福建路真正的大佬决定之后的事,就算是两府也不会驳回,事关安定福建路的大局,天子,左相和右相都会按福建路折冲之后的意思来进行。
若几十年前的太平年景自是没有这种可能,就算有,也会相对隐晦和平缓许多。
“臣南安侯,提管福建路马政事,同知岐州,防御使,上寨都指挥徐子先叩接敕书……”念完自己冗长的官名之后,徐子先在敕书前长拜,当然不需要什么香案之类,颁敕书的也是来自政事堂的一位中书舍人。
“制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当颁非常之赏。朕欣闻南安侯徐子先阵斩巨盗,平地方之患,岂不欣赏,当赐以厚赏?特,赐南安侯官户万户,实封四千户,食实封万户,侯乃……”
敕书开篇,便是肯定徐子先平盗之功,天子的语气也是相当欣然,然而徐子先知道这不过是官样文章,看似欢欣的语气也掩盖不住内里的冰冷。
果然没有提升封爵,尽管所有人都明白两千岐山盗的危害远远大于勋州的两万山匪,但匪盗就是匪盗,军功上没有办法和北虏,西墙,还有东胡相比。
但毕竟是大功,朝廷为了堵人的嘴巴,又是给徐子先加上四千官户,这样徐子先这个南安侯名义上的封户已经达到两万户,食实封也有一万零六百户了。
以这个封户来说,徐子先已经达到了大半国公的封户,并且追上了少量的亲王。
朝廷并不吝惜给一些实际的好处,但就是勒着名爵重器不肯给,压制徐子先的用意已经是相当明显了。
哪怕是左相韩钟也不会在这等事上和天子力争,对文官来说,哪怕是和皇帝有矛盾的文官,也是不喜欢看到宗室里有人对帝位产生威胁。
文官最喜欢的是稳定的运作这个庞大的帝国,而不喜欢在不必要的情形下产生的变化,哪怕是有可能更好的变化。
封户很显然还是加在东藩,朝廷看起来是真的不要脸皮了。
这样除了原本在南安的六百封户外,一万封户全部在东藩,在很多人来看,这种加封简直是不要脸皮,朝廷连敷衍的功夫都不肯下。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东藩就是荒芜的大岛,岛上有不到两千户,一万多口,全部耕种为生,仅能果腹,还时不时的面对高山土人和海盗的威胁,驻军多时都要比民户人口多了,这种地方分封给南安侯,就是说移民开垦还得南安侯自己来,这投入最少在几十万贯以上……当然他们还是低估了南安侯府投入的决心和规模。
敕书不具有保密性,估计已经是有不少人在替徐子先叫屈,徐子先一向以来经营出来的声望在朝廷的这种刻意打压下算是又更上了一层。
除了封户外,接下来就是变动徐子先的官职了。
“除授东藩各寨观察使,南洋水师观察使,职掌其重,选能任贤,编伍练卒,以壮军容,侯且不戮力而行乎?”
大魏的观察使,有点儿类似前唐的观军容宣尉处置使,原本是唐肃宗弄出来监督九节度,不是元帅,只是九节度监军,却是事实上的总统帅,后来成为禁军名义上的监军,实际上的统帅。
大魏当然不会重入前唐的覆辙,宦官的权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观军容使的名字也让人想起旧日的光景,也废弃不用,权责转到观察使的权限之内。
观风使和巡按使是负责民政和官员监察,观察使的主要职责就是成为某处驻守兵马的监军,在地方上以厢军为主,在禁军大举集结时,则为禁军监军。
徐子先的两个新任命,表面上看来又升官了。
原本徐子先是从五品的同知岐州,防御使,提管马政也是从五品官职,而东藩的品阶是上等军州,不设知州或知府,只有知军寨防御使,从四品,观察使是监军,低一等,正五品。
也就是说,徐子先立下这次大功,加上大量的食实封封户,这是朝廷给宗室官员的常例奖赏,然后官职上升级了一等,由从五品升级为正五品。
还算不错。
低等官职,九品到七品是不可跨越的天堑,七品到五品,被视为第二次迁转的顶点。
由五品到四品,则是普通官员到一方大吏的转变。
知军州,宣抚司,提刑使,巡按使,转运使,俱是四品或从三品,这已经是一路的重要大吏了。
到正三品的安抚使,则是由地方大吏到中枢重臣的台阶,比如从安抚使调任某部从二品的尚书,或是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直到正一品的宰相。
这条路,看似简单,却是千难万难。
没有强势的背景或逆天的能力,想从九品到七品,新科进士熬上十来年都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新科进士分三等,第三等的一般授八品职官,一般都是佐杂官职,少数垫底的倒霉鬼授九品官,不过倒是正印官职了。
只有二甲或一甲的才是天之骄子,比如魏翼就是直接授七品县令,不仅直接除授七品,还是知县实职。
除了自己的科名外,就是家世占主要原因了。
科名,家世,能力,缺一不可。
就算有这些,从七品到五品也是更高的门槛,这一道门槛拦住了大多数人,七成以上的官员的仕途局限于五品以下。
大魏天下两千多县,八百多军州,中枢加地方的五品以上的官职,着实有限的很。
而五品以上的官职,就非普通的功劳,家世可以获得,更不是熬资历可以熬上去的天堑。
“恭喜君侯。”吕问贤诚心正意的道:“南洋水师也非得君侯前往好好梳理一下不可。”
“水师复杂难言。”徐子先缓缓道:“我也只能勉力而为。”
澎湖水师就是南洋水师,此前大魏的水师分南北两洋,北洋水师负责北方海域的防御,相对于南方,北方海域较为平静,海盗较少,所以北洋的规模一直较小。
南洋水师始建于宣宗年间,在苏州的刘家港朝廷陆续投入数千万贯的资金,建造最大的宝船排水超过千吨,有高大的尾部船楼,装备了大量的强弩和火炮,在强大舰队的开拓下,东洋诸国,也就是现在的南洋各国都被纳入大魏的贸易和朝贡体系之内,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莫卧儿诸国也进入大魏君臣的眼帘。
大魏国势强大时,南洋水师是整个东亚,东南亚,西亚,中东地区,乃至全天下最为强大的舰队,拥有十余万水师官兵,过千艘主力舰和过万艘大小补给舰船,然后就是带来了大魏的工商贸易的兴旺,数十个国家向大魏大量购入茶叶布匹铁器丝绸瓷器,大魏也迎来了至今为止强盛不衰的对贸易。
到目前为止,对外贸易收入占大魏国库收入的三成,这还只是直接的收入,带来的工商业发达给民间的繁荣,以此带来的赋税收入还不计入其中。
用现代词汇来说,大魏是标准的出口型经济,由于四处受敌,加上农业的不发达,工业革命未发生,科技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大魏的内需反而不振,真正发达的就是江南和东南地方,其余的北方,东北,西北,中东部,中西部,西南地区,都可以被视为不发达地区。
最要命的还是来自异族的威胁,大量的财富被消耗在无休止的战事中了,大魏这二百多年,几乎无一年不战,不少将士化为白骨,无数的财富也被消耗在这些无休止的防备游牧骑兵的战争中去了。
由于财富向边境倾斜,大魏的水师规模也是越来越小,毕竟被统称为南洋的地方都是贫弱的小国,天方人则太远,对大魏不构成威胁。
到了文宗之后,海盗兴起,大魏水师在常年的高损耗的戒备和交战中不断被削弱,到如今南洋水师已经只剩下十来艘战舰,三千余官兵,并且心无斗志,常年驻扎在澎湖,只能在福州和泉州外围护卫,清剿一些小规模的海盗,面对岐山盗那种规模的海盗,他们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君侯必能扭转局面。”颁敕书的中书舍人也是道:“在下颁敕前来,一路闻听百姓提起南安侯时,均是百口赞颂,宗室之中,有这般威望的,除了齐王之外,也只有君侯一人了。”
徐子先正待谦逊几句,却是听到了数里之外的福州城中突然敲响了钟声。
除了钟声之外,尚有千百人的呼喊声,象是咆哮,也象是呜咽,象是风在怒吼,也象是天崩地坼时的震动……
………………………………
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篇章
众人都是面色一变,李仪,孔和,方少群,陈佐才,陈道坚,秦东阳,刘益,金抱一,吴畏三,高时来,田恒,金简,所有在岐州的南安侯府下的文武官员,俱是站出来,站在徐子先的两侧。
钟敲四十九响时,终于慢慢停止了响动。
“亲王薨逝。”传敕的中书舍人面色苍白的道:“没想到在下此行,居然遇到这等大事。”
“当然是头等大事……”虽然早有准备,徐子先心里还是有不可避免的悲伤。他看着诏使,异常冷峻的道:“齐王不是寻常亲王,他是荫庇福建路的参天大树,现在大树倒了,我倒想看看,那些杂草,究竟能做出什么正经事来?”
齐赵之争,加上徐子先,朝中之人不仅是略有耳闻,简直是知之甚悉。
对这样的话,中书舍人自是不便回答,只能回应以尴尬的微笑。
徐子先也不理会他,自顾向前,南安侯府的诸人当然是赶紧跟上。
待他攀上岐州城墙,遥望福州府城的时候,众人俱是默默跟随在徐子先身后。
徐子先看向众人,也感受到众人感情复杂的目光,也感受到了些许的动摇和怀疑。
一直以来,包括李仪和秦东阳在内的老人都知道徐子先身后有齐王在,现在齐王薨逝,就算在死前做了最后的安排,徐子先是否能迅速成长起来,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而独立成长,最终成为比齐王还要高大几分的巨木?
“有句俗话,不少人说过,但适合我现在的心境。”徐子先突然微微一笑,对着众人朗声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齐王薨逝,自此之后,我们当独立面对一切,诸君,当随我戮力而行,可否?”
“愿受君侯调遣,万死不辞!”
李仪,秦东阳,刘益,方少群,陈佐才等人俱是抱拳,众口一声的回应。
“很好。”徐子先道:“希望诸位不要以为现在这一幕是旧篇章的结束,而是新篇章的开始。”
……
耳鼻处都是萦绕着腥咸味的海风,海风太潮湿了,似乎是无穷的水气将人包围着,叫人挣不脱,逃不开。
两眼看过去时,则是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从福州坐船出海已经是四月中旬,距离最后一批移民往东藩也是过去了半个月。
李仪和傅谦,孔和等人早就赶了过去,秦东阳和刘益等人也是第二批次过去,同行的还有水营新兵。
原本打算在岐州训练的水营兵和水营营区都是要搬迁到东藩,林九四等大匠俱赶了过去,要在东藩迅速营建码头和船场,当然还有水营营区。
陆营营区也是要抓紧选址,林斗耀已经隐晦的提醒过,南安镇已经不复再有岐山盗的威胁,只有小股盗匪滋扰,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团练兵力,所以留在南安的陆营最多也就是一个营的编制,五百余人,加上十余骑的骑兵就可以了。
做为对齐王的承诺和对徐子先实力的认可,也是要拉拢潜在的盟友,林斗耀没有直接下令撤销南安团练,也是给了彼此一个缓冲的余地。
当然,谁都明白,南安是徐子先经营日久的地方,也是别院所在,官户所在,除了团练还有重要的一年收入几十万贯的税卡所在的地方,另外还有兴修的大型码头和仓库,每年收入也是数十万贯,再加上大片的菜田和牧畜区的收益,撤销团练,等于是逼着徐子先掀桌子,若林斗耀真的这么做,怕是公文下达的当天,已经被追剿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岐山盗”又突然出现。
这当然不能怪徐子先,南安侯早就有言在先,岐山盗有余部未靖,要各处多加小心。
而以徐子先的能力,打下几个县城,甚至是军州首府也不是不可以,那时候林斗耀和赵王能怎么办?
掀桌子,宣布徐子先是幕后黑手?
左相,右相,朝堂威信,北伐大局,这些事如何折冲处置?
诸多权衡之下,多方都很有默契,徐子先毁岐州港,水营和陆营大半势力迁往东藩,而林斗耀给徐子先留下南安一地,团练捐也是照收不误,毕竟徐子先的理由也是响当当的,朝廷未拨付丁口银两,经营东藩需大量银钱,自南安收一些捐赋,稍作贴补,就算报到政事堂也是相当过硬的理由。
四月十二日,徐子先在昌文侯府与陈文珺匆匆见了一面,彼此话别之后便至码头登船,忙碌的福一号带着徐子先和大批的物资,再次赶赴东藩。
“君侯怎样了?”
一个相当高大,壮实的汉子担心的走过来,由于天气炎热,汉子只是水手长并不是军人,所以衣袍俱是敞开着,露出福建人很少有的满是长毛的胸口。
“黄水手长,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