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办法,诸事草创。”徐子先道:“比如学部的大学堂计划,已经提出来很久,但无人主持,现在还只能等着。”

    “不会只等我一人罢?”吴时中皱眉道:“我在南安听人说,这边学校的规模极大,那样的话,要开办还早的很。”

    “吴先生是主持大局的人,大学堂是指已经有功名在身,对格物致知的学问仍然有追求的成年士子才够资格加入,所以一直空着。我令人建在南安溪边,栽种了大约百亩左右的竹林,建筑规模在百间左右,所以空地大,竹林多,明堂,阁子,亭子,一应俱全,规模比在南安要大的多。一切使费,包括衣食住行,均是在我南安侯府的供应之内。”

    吴时中这才看了徐子先一眼,点头道:“这么说来,明达你真是有心了。”

    徐子先身边的护卫都忍不住看向吴时中,潇洒自若,家小跟在身后也都各有气质,这是位海内名儒,不仅在福建路出名,整个大魏没听说过吴时中的人也是不多。

    其不仅有学识,也有风骨,在京师傲视权贵的事已经被编成若干个小段子,在天下广为流传。

    当今权相韩钟,对这样的大儒也是无可奈何,最多是放归福建,不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动作了。

    整个南安侯府的体系内,吴时中也是较为超然,此前被任宾客时徐子先就费了不小的力气,到了京师后,果然也是挫败了针对南安侯府的阴谋,显示出这位大儒不仅在学识上穷究至理,在为人和做官上也并非是那种腐儒书呆子。

    只是吴时中还是醉心学问,他的学识已经到了一个较为要紧的关头,随时都可能突破。

    这样的人原本是不会到东藩来了,福建路内部的风起云涌不会影响到南安侯府一侧明堂里读书教学的大儒,哪怕是赵王对南安镇用兵,乱兵到了明堂外也得小心翼翼不敢失礼冒犯。

    真的惹出什么乱子,赵王在大魏的名声就臭了,天子都护不住自己的亲爹。

    正因如此,侯府迁到东藩的时候,吴时中其实并无意来此。

    他在南安侯府已经安顿下来,也回报过徐子先,彼此两不相欠。

    如果要讲交情,留在侯府挂个名也算对得起这位南安侯了。

    可是东藩的发展真的出乎吴时中所料之外。

    大小学堂计划,几乎令每个纯正的儒者都不可能放弃,并且怦然心动。

    “整个计划,我想我们还是回别院再细细谈。”徐子先向吴时中说了一句,接着问侯吴时中的家人,捏了捏几个小屁孩的脸蛋。

    吴家几个小子丫头,在别院里乱跑玩耍,徐子先也是相当熟悉了。

    “见过君侯。”

    吴家大姐儿带着三个弟妹,一起向徐子先施礼问好,已经是有模有样了。

    “哈哈,好,很好。”徐子先也象样的还礼,他知道吴时中的家教,所以没有准备新奇的玩意或是金币银角子一类的礼物,当下颇有些尴尬,好在几个调皮小孩突然发觉沙滩上有小蟹踪迹,欢呼几声,都跑去追蟹去了。

    徐子先含笑又看向张明亮,拱手道:“张东主怕是要在我这里久住一段时间了,真是欢迎之至。”

    张明亮脸色有些苍白,他并未坐的惯海船,一路上呕吐多次,上岸之后还有些天晕地眩的感觉。

    反而是其身后的妇人和儿女们适应能力要强的多,只是脸上略有些难看而已。

    张明亮长揖及地,起身后脸上隐有泪痕,他对徐子先道:“真是飞来横祸,建州王知州做事太横蛮无礼,小人能得免祸,还没有祸及宗族,也真是亏得君侯伸手援救,从今往后,我家老小都要感激君侯的大恩大德……”

    徐子先皱眉道:“我们是同在一个商会,我虽然是国侯,也是张东主你的合作伙伴,王越是地方主官,要出手对付他也不是容易的事,暂时咱们只能是这样,我已经叫人安排宅邸给你们居住下来。”

    张明亮道:“王知州只是想抢下铁器买卖,将整个建州铁业囊括在其之下,这可是一年过百万贯的利润,小人有些忧虑,汀州的商家也是有一样的想法,若是真的叫王知州得手,将来怕是铁器行当要受祸不浅。”

    徐子先也是皱眉,闽铁行销天下,主要是因为质量好,价格倒是不一定低的过江陵与直录那边的铁厂,河东路也有大规模的铁场和矿藏,但规模都没有福建路大,若真如张明亮所说,乱子怕是不小。

    他心中又隐隐有所感觉,这一次的事,对南安侯府和东藩,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岛上风光

    汀州和建州都有大规模的铁厂,炼铁的高炉到处都是,浓烟一起遮天蔽日,大魏有不少文人记录过这样奇特的景像。

    而这些闽铁铁厂多半都是私人开办,矿工从百多人到几千人不等,大魏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强,铁器是半垄断的状态,官方开办的铁厂多半人浮于事,质量低而成本高,所以从百年多前大魏朝廷就不再开设官办铁厂,转为给私人矿主和铁场场主发放官照,场主们用一定的金钱购买、官盐办执照来获取开矿和炼铁的资格,然后每年再缴纳高额的税收,这样朝廷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不必自己插手开矿炼铁,只要维持好治安,还有定期收回和发放执照就行。

    有这种权力在手,建州知州王越定然不会放过,在此之前有齐王在,能压服的住地方上的这些牛鬼蛇神,齐王一去,向来自视甚高的赵王便会发觉自己对这些地方豪强毫无办法,只能妥协来收买其效忠,对地方上很多破坏性的行为只能视若示睹。

    就是两个宗室亲王明显的高下之分,相差太远了。

    建州是矿少铁场多,汀州则是大量出产原矿石,铁场不多,但规模很大。

    若建州出事,很多汀州商人有所担忧是必然的事。

    “王越已经断了给我们侯府和昌文侯府的供货。”徐子先道:“这倒是无所谓,我已经令人继续在江陵采买精铁,价格是一斤贵了四文到六文钱,相差还不是太大。”

    张明亮一脸感激的道:“南安之事,若不是吴统制断然将建州的衙役撵了回去,小人和家小们就危险了。”

    “张东主无事便好。”

    张明亮下定决心般的道:“若君侯不嫌弃,小人愿在东藩这边替南安侯府做一些事,小人书算都来得,也算行商多年,现在有海捕文书,一时不得回乡,小人不愿荒废了,想替侯府做些事情,随君侯安排,小人都无可不可。”

    “既然如此,我就叫李公安排展光兄做一些合适的事……”徐子先道:“不过暂时也不必急,安顿下来再说。”

    相比冷淡自若的吴时中,张明亮的态度就要热诚的多,毕竟也真的是死里逃生。

    若是那天他和家人落到王越手中,那真的是生不如死。

    王越现在名声已经传开来了,贪婪,残暴,毫无顾忌。

    大魏对地方官员的约束也就是如此了,高、薪、养、廉,没有系统的监察弹劾体系,监察一州的不巡是一个观风使,每路有一个巡察使,没有体系,没有制度,太容易为个人能力和操守所左右。

    就算弹劾上去,还要考虑到地方的稳定和平衡,整个大魏已经是千疮百孔。

    吴时中在一旁可能是内心也有所触动,二十年前的大魏还不是如此,王越这样的官员就算不被逮捕下狱,最少也会因为弹劾而丢官去职。

    现在却是横行无忌,根本无人可以制约。

    甚至公然威胁和能伤害到良善守本份的商人的性命,乃至强夺商人身家,简直是荒唐可笑,亦复可耻。

    赵王,林斗耀,这些福建的宗室和地方大员,完全不够资格来当家作主。

    吴时中心情一时灰暗起来,面色亦是不太好看。

    但当他看到大片的仓储区,工厂区,看到一条条笔直的道路时,心情才略有回复。

    吴时中对徐子先道:“明达,我未曾来过东藩,但料想此前不会是这般模样?”

    “是的,”徐子先道:“这边的房舍和道路,多半是新修不久。”

    “费资财不少吧?”

    “所费是不少,但为了叫移民有所居,行路不难,花费一些也是值得的。”

    “房舍耗资如何,道路如何?”

    “房舍是工房厂房耗资不定,民居是三间正屋两间偏厢,本钱在六十五贯左右。”

    “这是因为诸事草创,所以本钱要比福建路贵的多?”

    “正是如此。”

    “道路呢?”

    “道路皆是夯土加石灰碎石和螺蛳壳反复夯实建成,每里成本不计力工在四十贯左右。”

    “也是花费不少了。”

    “快两万贯,也不算多。”

    “但有这般心思的地方官吏,实在是不多。”

    吴时中并不是不懂世道经济的腐儒,这种能以学识折服大量聪明人,并且名闻全国的人,怎么可能是不知世事的书呆子?

    略微算一算,这一大片的工厂,船厂,横通贯穿的道路,加上大片的百姓民居,那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定居点,连成阡陌的农田,怎么算都是花销不少,最少也是在百万贯以上了。

    事实上徐子先投入的钱,加上昌文侯府的投入,现在已经是在一百五六十万贯,这么多钱砸下来,主要还是兴盛了码头到仓储和工厂区,加上不到十万人形成的以商业区和定居点为主的居住区域。

    加上军营区,还有兴造中的学校和南安侯府,这些是最重要的投入。

    这些天来,那些砖厂瓦窑彻底不停,星火不断,每天都有浓烟黑雾不停喷吐,用工的壮丁时刻都在三千人以上,几个月下来,才形成了眼下的这种都面。

    在此之前,并不是说大魏朝廷没有这种实力,以几十年前大魏还在盛时的光景,拨付二三百万贯的钱款,兴造出眼下的场面丝毫不吃力。

    “这些事不是不能做。”吴时中就大为感慨的道:“只是一向没有人真的能下这种决断……明达,你真的不凡。”

    “我也是被逼无奈……”

    吴时中看了徐子先一眼,尽管在策马奔驰,其眼神还是清澈明亮,幽深无比。其后吴时中才道:“明达这话哄别人可以,我却是不信的。东藩这里,就算没有福州齐藩之变,你也是一样的要经营,只是若你还有岐州港口在手,又任显职,开发东藩你就不会这么快,这么急切……”

    “可能吧。”徐子先苦笑一声,算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

    数十骑从夯土官道飞驰而过,往北方十余里方至南安溪上游的侯府别院地界。

    一路上定居点不断,这些定居点占地很广,一个百户一般是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户左右,现在的百户还在不停的编成之中,预计要编满南安侯府万户的编户还得有好几个月,而陆续还有移民至,会有大量的无家的壮丁编为雇工或安排进工厂,或是为吏,为警备士,为水手,胆大体壮的,则入军伍。

    到年底时,会有超过一百个百户,数万官户和民户,十几万人口,东藩的开发初成。

    吴时中对沿官道建筑的定居点不停的赞叹感慨,身为儒生,眼前的情形对吴时中的刺激并不算小。

    以徐子先的介绍来说,对官户是收取成本费用,包括开荒时的粮食和生活用具,农具,牧畜牲口是公中保留,官户们在开荒时免费用,日后正常的生产经营时或是赊买,或是租用,由得官户自便。

    每隔几个百户,会有公署,或是提刑断案,或是常平大仓,或是转运税司,这些派出的分支机构,负责治安,刑罚,断案,收税,还有储存物资。

    另外还有养济院,慈幼都和医保都等等。

    徐子先对吴时中介绍道:“吴先生入住之后,也要小心时疫,或是疫气感染,或是蚊虫叮咬,在适应水土环境之前,居家不要多见人,暂时也不急着开设学堂,我们总体的计划是九月份开学,到一月份放寒假,然后三月开学,七月放暑假,在此之前,还要营造学校,招募教师,购买文具,打造桌椅等等,疫气传染非同小可,不可不慎。又由于本岛情况特殊,移民过来是信任南安侯府,也是信任我,所以防疫,隔离,治病,康复,整个流程从用药到一些必须的营养品,都是由侯府支出,这个不要百姓赊欠,也不必归还了。”

    “善。”吴时中没有多说,只是面露赞许之色。

    张明亮也骑马跟随,他是商人,身体痴肥,骑马较为吃力,但看到官道两边的景色时,也是面露震惊之色。

    吴家和张家的家人,还有一些新至的移民布满整个官道,或是坐车,或是行道,几乎每个人的表现都相差不多。

    或是左顾右盼,打量着官道两边的情形,或是看着那些漂亮的定居点发呆。

    几乎每个人都从新移民的那种惶恐不安的情绪中挣脱了出来,东藩这边的情形,在他们过来之前就听过描述,但多半的人并不相信。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漂亮的小院和砖瓦的房舍,大片的农田,牧畜,工具,种子,这些都是先行提供,然后慢慢凭收获还钱。

    南安侯府在头两年都不会收赋税,只收官户的进奉,还有要服每人四十天的劳役,除此之外,大魏那边多杂百种的杂税,这边是一文不取。

    这样等若是打破了枷锁,将所有人的希望都放飞了出来。

    没有人害怕吃苦,这些大魏的普通百姓都是经过甄别筛选,都是贫寒但踏实的普通百姓,没有人作奸犯科,也不是混混无赖一类的浪荡子,他们都信奉劳作可以获得回报,但是在福建路那边,他们住的是夯土配稻草的破屋,每天都要为缴纳赋税而发愁,一遇征发,则有可能破家破产。


………………………………

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无遗策

    “咱们刚刚走的是通码头的直道,现在走的是环岛官道。”徐子先对吴时中和张明亮道:“环岛官道是圆形,基本上是把现在的各个区域都联系上了。现在接下来修的路是往屯垦区,还有各百户之间的通道,再有两个月,差不多也就修完了,总的里程数要超过六百里,总费用要是加上力工的费用,怕是要超十万贯。”

    “已经是很合算了。”吴时中大赞道:“大魏在以前也重修路,太祖尝言,修路乃第一要紧之事,欲富先通,没有道路,无有信息交通,货不得入也不得出,人员出入亦是困难。这是祖训,奈何现在朝廷已经无能为力了。”

    徐子先含笑道:“我也是太祖子孙,也算是遵循祖训了。”

    吴时中闻言大笑,心怀委实感觉畅快。

    至南安侯府别院时,有百余官吏出迎,在每个人都有事做的南安侯府,也算是罕有的大阵仗了。

    陈笃中闻讯也赶过来迎接,见面之后,陈笃中先笑道:“吴先生既至东藩,怕是我那侄儿不久也将至矣。”

    陈正志痴迷学画,与吴时中交往甚密,这也是众人皆知之事。

    吴时中摇头笑道:“昌文世子身负重责,恐怕行事不可随意任性而为。”

    陈笃中对徐子先等人的态度却是较为冷淡,这也可以理解,这位九叔原本是大权在握的防御使,东藩大小事物俱是一言而决,麾下尚有数千厢军,也是替昌文侯府掌握的缓急可用的武力,其中不少武官俱是拿钱买通了的,朝廷和福建路的命令可以不听,昌文侯府的意志却是一定能得到贯彻执行。

    但南安侯府强势而至,连原本的建筑都拆除了七七八八,厢军大半改为警备士,大半的武官被遣散离开,陈笃中至此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只有一些仆役和少量的亲军留存,当然,还有一些官吏是经制吏,也是被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陈笃中,除了和一些大商人宴请往还,每天喝酒听戏外,已经毫无责任可言。

    没有责任,就意味着没有权力,在昌文侯府中陈笃中的权力版图原本就是较为疏离的一环,只是一个后备。

    有了南安侯府后,这个后备也可以取消不用,南安侯府对东藩的掌握,包括对厢军武力的拆解当然是昌文侯府一致同意之后的结果。

    这给陈笃中的感觉就更糟糕了,现在他感觉象是被两边一齐加害了的受害者,家族也在他背后捅刀子。

    理性来说配合是理所应当,陈笃中也一直在配合,从感情和实际的权力来说,陈笃中的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今日若不是要迎接大儒,陈笃中可是不会在别院这里露面。

    众人都是站在别院大门前的道旁相迎,一路上车马行人不绝,护卫们散落开来,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护卫圈。

    别院依着几个小型的山丘而筑,其后和左右俱是大片的竹林和榆木,柳树,暮春时节正好,风拂柳林,吹过竹梢,成片的丘陵形成了叠嶂般的青山,如海水一般起伏不定,还有一些桃树和樱桃树正在开花,西南片有一大片梨树也开着白花,四周没有定居点,但是有成片的军营区就在西南不远处,西边不远处就是蔚蓝的大海,以风景来说,简直美妙殊伦。

    李仪指着东北方向一大片竹林和榆林柳林的交汇处,对吴时中道:“吴先生,那边有百亩林地,间有丘陵和小溪支流,还有个小瀑布,风景是极好的。我们打算在这一片地方修筑大学堂,房舍百间,间错其中,有讲学的明堂,宿舍,饭堂,图书馆等等,学子要是吴先生认可的才俊之士,方有资格入学于其中。”

    “讲学是我所愿也,如此安排甚好。”吴时中脸上显露难掩的兴奋之色。在此之前,他在京师为官,后黯然返乡,风声紧张的时候根本无人敢入其门,更不要说聚众讲学这样犯忌讳的事情。

    在唐末和魏初,大儒扬名之后多半的路数不是为官,而是讲学。

    就算为官也是清要之职,平素不太忙碌,可以诗酒自娱,另外就是讲学收徒。

    收徒显扬自己的学问,著名的程学关学等学派,就是名儒开门授徒,广收弟子,以才俊之士传授自己的学问,发扬光大,或是为师长宣扬,很少有名儒的徒弟再成名儒的,这是因为学识如海,如果不是有天赋加上一生时间的钻研,想在学问之道上为人师就很难了,更不要说在名儒之下,再复发扬光大。

    但名儒门下,多半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派,不一定全部为官,但凝聚之下,可以悍卫师门学识,推行全国,加上为官的师友弟子,一门学问想立足,强大,推广,开门授徒是不可免的一步。

    就算是名儒也有少许的功利心,就算不为功利,能推广自己的学问为天下人所知,并且推广实行,也是名儒所乐见。

    当今大魏,徐夏商是儒学宗室,其门下弟子甚广,但徐夏商的学派与吴时中恰恰是两派,吴时中要讲学,障碍真的很多。

    除了徐夏商外,尚有几个名儒在各地讲学,在荆湖南路有白鹿书院,就是天下闻名的讲学地。在江陵也有几个出名的书院,除此之外,若东藩吴时中这个大学堂建成,引来诸多名士生员入学,对东藩岛形象地位的提升,用处可以胜过十万雄兵。

    徐子先笑道:“若大学堂建成,还要请吴先生命名。”

    “叫致知学院好了。”吴时中笑道:“君侯要恕我僭越。”

    “先生过谦了。”徐子先道:“不过大学堂下,我们还要设小学部和中学部,小学部以学论语和千家诗为识字的根基,设史学课,算学基础,还有地理基础课程,学制三年,最少六岁,最大十二岁皆可入学。中学部则是收有文字根本的少年人,十二到十五俱可入学,除了小学部的内容外,经学,文学,兵学,算学,工学,商学,律法学,皆可传授。这样的话,如果有意科考的,可以加深经学诗赋,不无补益,若无意科考,可以学有用的学识,若学兵,可为我南安侯府的武官,学算学商,可以在我南安侯府之下的商行店铺中谋生,也可为吏,学算学律法,则为计吏法吏,学制亦三年,毕业之后,就可以自立,而读书识字,不管为何业,也是堂堂正正一男子。这是大体的打算,惟修先生执掌学房,除了开学授徒之外,学校之事,当然是委托先生来主持。”

    其实中学课程中,就是有相当多的“杂学”,如果徐子先公然说杂学亦是学识,怕是吴时中要先拿海水洗洗耳朵,然后立刻离开,以免和徐子先一道成为士林公敌。

    但以这些学课来培养吏员工匠商行掌柜,包括武官,水手在内,只是给他们读书明礼,不当睁眼瞎,同时培养出合格的人手,而不是纯粹的儒生,相对而言这种学校制度没有吴时中此前想的那么纯粹,比如全部学习儒家经义,但考虑到东藩的实际情形来说,徐子先的考虑和举措,并不算过份。

    孔和接着道:“我们已经统计过了,岛上现在六岁到十二岁的童子和女孩有五千一百余人,十二岁到十五岁的有两千一百余人。中学部我们不收女子,因为年纪大了,要有男女大防,不可朝夕共处。小学部按君侯的想法,女童有愿入学的也可以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