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百姓就恨自己家里丁口不多,不能多开一些田亩。

    如果开荒计划成功,每家都会有好几十亩的棉田和过百亩的稻田,由于大牲口充足,农具充足,水利完备,一个五口之家,拥有三丁两口,种一百多亩地根本就是很轻松的事情。

    唐时授田,永业田加口算田也是百亩以上,百姓以简陋的工具照样获得丰收。

    此外还会安排人们种植桑树,会有专门的丝农来采桑叶养蚕,扩大南安侯府的生丝产量,从别人手中获得货源,不如自己生产出来,这不仅是南安侯徐子先的信念,也是徐子先麾下官吏和百姓们的有志一同。

    普通的民户,在开荒上肯定没有更多的照顾,借款的利息也会高一些,若是成为佃农,土地仍属侯府,只是可免费居住和使用农具,算起来还是官户合算。

    如果是为雇工,那么还是无根浮萍,南安侯府的管理相当严格,当雇工也没有办法偷懒耍滑,更不合算了。

    “一个百户就是五万亩。”第七百户的独臂百户沉思着道:“现在编了好几十个百户,开荒亩数要在百万亩以上了。”

    “并不是各百户均开荒,各有任务,不过也差不多了。”傅谦看看众人,说道:“所以大伙都要努力做事,官户老是被评为下下的,可能革出去成为民户或雇工,那时候可不要抱怨。”

    “怎么会?”李国柱在远处叫道:“咱们这些人哪个不是有十分力,要使出十二分来?”

    也是有很多人一起叫喊着,傅谦知道自己失言,抱拳对众人道:“在下失言,诸位父老莫怪。不过,有十分力,使十分力,不要多出来力气,弄的疾病上身,还是要保重身体。”

    这些话也是平息了众人的些微不满,傅谦是个技术官员,对这些事不擅长,很多人也是心中明白。

    “开出来的地也是生地。”刘百户这时对众人道:“要先烧荒,这个咱们做好了。然后要深耕,去掉板结土,草根,碎石等异物。然后要以石火烧搅,除掉泥地里的虫害,这是第三步。再下来是灌溉,这是第四步。到这步已经能栽种,但这是生土,要种三五年之后才算熟田,可下功夫深耕细作。我看君侯的安排好,已经叫很多丁口到各溪流疏浚,挖出成挑成担的河泥,咱们做好了第四步,河泥塘泥就能覆盖上,就算施肥,上来便算是熟田好土了。”

    第七百户颇为赞同,大声道:“以熟土耕作,咱们手里农具充足,人丁充足,牧畜充足,要是亩产三石以下,也算是白废了功夫!”

    “若水渠,水车,深井都完备,水利和肥料都足,开出百万亩以上的土地休耕轮作,一亩三石的产量还是能保的。”

    “但愿如此啊。”

    “什么叫但愿?但凭人力去做,不要靠老天,就一定能成功。”

    “这是君侯的话吧,他敢说,咱们普通人可别乱说,小心折了寿。”

    徐子先的话还是很有市场,很多青年后生都喜欢转述君侯的话,并且拿来当自己的依仗。

    在傅谦等人鼓了一会劲之后,很多人的心气都起来了。

    不提棉田的收益,光是各家百亩以上的稻田杂田就相当可观,种的菜足够吃,还能有足够的粮食养鸡养鸭养猪,这样肉食储备也是有了。

    加上桑林产丝,就算轮种,一年最少种大几十亩地,平均产三石,一年的收入在二百石以上。

    这是多少斤粮?

    一户五口之家,一年能种出两万多斤粮食,就算家家都每天细粮白面,也是吃不掉这么多的粮食!

    就算去除要上交给侯府的一部份,去掉自己一家要吃的粮食份额,每户人家都还会有相当多的粮食可以拿出来出售。

    孩童和大人的衣料钱,帽子钱,盐油钱,还有日常的家俱器物,都可以从这一部份赚出来。

    还有给孩子娶媳妇讨老婆的钱,存着防病防老的钱,怕是几年之后,都能攒的下来了。

    每个人眼里都是放光,虽然这样每天劳作确实辛苦,以前各人在福建的时候基本是忙半年闲半年。

    移到东藩之后,烧荒挖渠挖河泥造桥修房舍修路,几乎无一日得闲,就算真的闲几天,百户官也是要组织各百户的丁壮练兵强身,猎社,弓箭社,横刀社,长刀社,各种社团遍布各个百户内,所有的丁壮男子俱在其中,得闲便练横刀障刀长刀和长矟,也练弓箭射术,妇人们则裁缝束腰箭衣和制造皮制长靴,然后交给南安侯府换取钱财。

    这样的日子,真是忙碌而充满希望。

    根本不用再鞭策了,人们都是自觉自愿的想多出把力气。

    傅谦终于上马离开,一个小吏停留了一下,对刘百户道:“刘兄似乎在发烧,近来十七百户中发烧的人多不多?”

    “烧了两天了。”刘百户道:“强撑着还能动弹,不会耽搁公事。”

    “不是说这个。”小吏道:“上头有交代,凡出差公吏遇着有感疫发烧者,一定询问清楚,隔离诸事十分要紧,不可耽搁,不论发烧者任何职司,需得入隔离所隔离,退烧乃得出……”小吏看着刘百户,沉声道:“适才傅司曹没好说,只能在下直言了,刘百户你要暂时退职,将百户职司交给农官暂代,你自己住到隔离所去,退烧了才能出来。”

    刘百户姓刘名叔敬,老武卒出身。其实他一直不太习惯军营生活,只是为了生计勉力支撑。后来江滩一战时受了伤,顺理成章的请求退役,然后因为没有家室留在南安侯府居住,学文书算倒是没有叫他为难,移民东藩时他来的早,成立百户的时候,刘百户顺利上位,成为诸百户官员的一员。

    一切顺利,直到如今。

    =====

    台湾的开荒史,其实明郑时期就做的相当出色,大抵就是用官田,私田,给官员将吏圈地这三种模式。


………………………………

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

    刘叔敬苦着脸答应着,知道这也是必要的措施。

    防疫最要紧的还是隔离,这也是南安侯在文告中多次强调的事情。

    现在侯府每隔三天就会发布一次文报,由秘书阁的枢机房发布,主要就是讲述侯府近期的动向和各种举措,以及转述一些大魏的邸报塘抄,还有一些徐子先的指示之类的东西,也会刊印于其上,由各百户官召集百户内丁口听讲宣谕。

    这算是另一种层次的报纸,东藩这里人口较少,特别是士绅阶层还未形成,只有南安侯府的官吏勉强算。

    商人也不多,常驻的商人更加稀少了。

    办报没有必要,开销大,受众小,现在这种做法就足够了。

    刘叔敬自觉还撑的住,却也知道没有办法违背君侯法令,只得在小吏呈上来的公文书上签了字,他的签名是半年多前才学会,倒是写的方方正正,只是最后一笔时用力有些大,将小拇指粗细的炭笔给写折了。

    “无妨。”小吏皱眉道:“我们都备得有十几支,只是这东西使着比毛笔方便,却是易折。听说傅司曹在研究更好的,等他做出来就好了。”

    接着小吏又询问了庄上是否有其余人发烧,听说还有两人时也是一皱眉,接着直接骑马往十七百户去了。

    刘百户和另外两个发烧的,今晚之前就得离开庄子,去隔离所报道,不等退烧,不得出来。

    “百户官放心了。”李国柱等人安慰道:“隔离所进去的人多了,好吃好喝养着,白白胖胖的出来岂不是好?”

    “我等会用心做事,百户不在还有工官,农官,咱们不会误事。”

    “年底时俺家定会投百户红豆,百户发烧也不离位,这般拼命奉事,当得咱们的一颗红豆。”

    最后的安抚话才是刘百户最爱听的,当下就算是发烧也是忍不住眉开眼笑起来,向着那个说话的人连连拱手致谢。

    刘叔敬为武卒时,月俸两贯,后来学了书算为吏,月俸涨到四贯。

    现以为百户官,月俸涨到了六贯,加上福利,年收入近百贯。

    这个收入,比大魏官员也丝毫不差,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

    君侯还有承诺,等将来对倭国等处的贸易好起来,侯府收入增加,官吏还会继续涨薪,因为那时百姓的年收入平均也有好几十贯,为官者的收入,按君侯的理念,根据品级不等,还是要超出百姓不少。

    否则官员心理失衡,俸禄拿不到的,便自己想办法从百姓头上搜刮,那样反是不好。

    现在东藩百姓平均收入能到十贯以上,百户官的俸禄大约是普通百姓的五六倍,刘叔敬感觉相当知足,若是能常为此官,甚至更上一层,他余生也知足了。

    ……

    刘百户离去并未影响旁人,所有人聚集之后,一千多人形成了长龙般的庞大队列。

    更多的是马匹,骡马驴和牛加起来五百多头,骡马们拴在一处,很快拉满了一地的粪使,很多骡马身后背着青草,轮值养骡马的官户们在兽医和农官的指派下给这些大牲口喂豆料,在临做事前,兽医官下令给每头骡马都喂生鸡蛋,马喂两颗,骡子和毛驴一颗,这些大家伙都一舔便是将鸡蛋连壳吃下肚,还有些意犹未尽。

    这叫很多人羡慕不已,很多妇人都在眼红,对这些大牲口笑骂着。

    虽然现在大伙日子过的不错,平常都能吃饱,是精粮和杂粮掺着吃,也有不少人家开始养鸡……在此之前,养鸡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能力,养鸡纯粹放养,吃草吃从也是可以,但多日也不产蛋,因为营养不均衡,特别是秋天过后的冬季,鸡若是没有东西吃就瘦弱不堪,更不要说下蛋了。

    养鸡要有剩饭,或是专门买的饲料,关键是养鸡还要交税,而且交钱还不少,这使得很多人家干脆放弃了事。

    在东藩大伙已经有了充足的饭食,但养鸡还是一项巨大的投入,得下决心和狠心,鸡蛋更是金贵物,一般人家都收集了拿出去卖钱,只有家里有小孩子的,才会隔几天煮上两颗,给小孩子补补身子。

    在这个时代,鸡蛋这种饱含蛋白质的食物,确实是最佳的营养品了。

    人都舍不得吃的东西,却是大批量的供给牧畜们,不过人们也最多是笑骂几声,各人都知道,这些使力的大家伙们要是吃不上精料,没有鸡蛋补充营养,这么使唤着下去,过不了多久就瘦弱了,做不了太多的活计。

    工官们在按图纸测定距离,划定要开工动土的地界,接着各百户都分散开来了,在工官和所有官吏的指派下,一部份壮丁开始用铲子铁锹挖掘路边的明沟,这是用来给垫高的土路排水用的。

    大魏的官道也有排水沟,但若使用很久不能正常维护,夯土层很快被人和车马压的低洼下去,再加上有沟渠在侧,下雨天是什么样就可想而知,就是一条条能沿到人腰身的小河沟,根本不成道路了。

    东藩的夯土路标准还是比较高,一层层的叠土上去,用老土,石灰,螺丝壳混杂在其中,反复夯平。

    刚修好的夯土路也异常坚硬结实,就算下雨天也踩不进脚印,大车经过也是一条浅浅的辙印,不会压入路基面太深。

    这种路就是得反复夯实,隔的时间久了不维护便不行。

    但初始修筑的费用极低,以高标准修筑,一里路的成本加上人力核算在内也不会超过四十贯钱。

    修几十里路,费时不到二十天,花费不超过两千贯,相当省钱了。

    在官吏们的指挥提调下,所有人都分散开来。

    李国柱和另外几户人家的壮丁一起走向划好的熟土区,也是烧荒烧好的地块。

    垫土要取熟土,烧荒区的土相当适合。

    人们分别划分好地段,大量的骡马已经被老弱和妇人们套好了大车,并且驱赶过来等候。

    一些丁壮在道基两边挖沟,更多的人在熟土区开挖取土。

    然后大车将熟土拖运到路基处,先放置在道路两旁。

    修环岛官道那三百多里路时,几乎人人都熟悉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和整个修路的流程。

    李国柱等人都是知道,此时在不远处会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石灰池,会有工作不停的烧制搅拌石灰。

    也会有人在海边的工坊里,将碾碎的螺蛳壳拖运到这边的修道工地上,准备在最后的环节使用。

    整个流程所有人都相当熟悉了,在有一些近河的地方,还会修防水的小型堤坝,防止洪水期会有水流冲毁道路。

    加上种植的柳树榆树,可以帮助巩固道基,几年之后,凭着东藩的气候,这些树木会长的很快,成为遮阴的大树。

    所有人都相当熟悉的干着自己手中的活计,李国柱等人正在壮年,吃饱了饭之后身上的劲力充足,手中的铁器也是极好,铁锹打制的极为精良,锹口极为锋锐,甚至可以当成挥斩的兵器。

    当然这些铁器是不曾包钢的,现在钢出产不易,价格相当昂贵,只有最好的兵器会有包钢,神臂弓和床弩的簧片是点钢,还有一些器物需要点钢或包钢。

    一斤钢的价格就是一贯多钱,若是将农具包钢,多少钱也不够花销。

    在所有人专注的劳作时,一小队骑兵从远方驰过,直向西南的海港方向。

    有人眼尖,说道:“是君侯?”

    更多的人看过去,徐子先这阵子一直在各百户间的道路和新挖的水利渠道之间巡行,几乎人人都认得他,在三十多骑和几个官吏的簇拥之中,却不是徐子先是谁?

    很多人都情不自禁的抱拳躬身,尽管他们看的出来南安侯有着急事,从这一片开荒区进入环岛官道,再直下往港口的直道,可见应是去海边码头有事,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就是这位君侯,一步步将他们带到如今的生活中来,在很多人心里,南安侯已经不是一位普通的君侯,而是实打实的主上。

    可以说,便是大魏天子,在人们心里也敌不过南安侯徐子先的地位。

    “父老们无需多礼。”徐子先一路急驰,向着沿途修路或是挖河泥的官庄百姓们挥手致意。

    在通往海港的直道两侧,有大片的石灰池和瓦窑厂,还有木作厂,所有的这一类工厂都由侯府的工房直管,工匠们开工钱做事,每个人都将家小安置在岛上,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彻底安下心来做事,在徐子先经过时,几个大型烟囱正冒着黑烟,很多小工在大作们的率领下,正在拼尽全力的工作着。

    棉田区,定居点,未来的开荒稻田区,还有商业区,仓储区,从花溪到南安溪的军营区,各个防御点的军堡,箭楼,沿着这条道路往前急驰的时候,一处处景致如风景画片一般,涌入到徐子先的眼帘之内。

    徐子先的心中,不由得不涌出一股豪气。

    这一切,俱是他到岛上之后才发生的变化,等若是在一张白纸之上,做出了一张完美的画作。

    没有遗憾,没有缺失,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

    东北边,便是东藩船厂,就是以建八桨无桅和四桨小哨船为主,也是为建造大船栽培合格的工人,磨练造船的技术。

    左手边,则是增筑扩建的码头区域。

    十余艘大船停泊在港口内,一些小船在大船船侧来来回回的运送人员和补给。

    徐子先张目看了一下,见是最外围的停泊的是福一号,他点了点头,知道是福一号即将赴倭国贸易,生丝,茶叶,瓷器,铁器,棉布,加上澎湖那边的一些土物,凑起一船货物,可是并不容易。

    福一号好歹是能运二百多吨货物的大船,好几万斤货,可不是容易凑出来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南安侯府现在还不能掌握一手货源,福一号这一次去贸易,价格还得比普通的商船要略微低一些。

    因为要急着出货,铺出商道,确定代理商。

    徐子先看到一个高大健壮的水手长,在其号令下近二十个水手奋力升起船帆。

    他也看到货舱装运并未满载,船身还明显在最高吃水线之上。

    这些事,常年在海边和船上,徐子先已经相当清楚了。

    徐子先对身边的陈佐才道:“现在福一号是驶向澎湖?”

    “是的,君侯。”陈佐才笑道:“澎湖那边有一些皮货,鹿皮少,羊皮多,倭人喜皮货,到那边获利不小,羊皮鹿皮俱是咱们自己一手收的货源,利润比那些瓷器茶叶要大的多。”

    “茶山的事,要提醒傅谦。”

    “是的,君侯。”

    东藩的气候是十分适合种茶,后世东藩的乌龙茶产量和销量都极大,成为后世东藩的当家产品之一。

    既然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利用起来就太傻了。

    这一次的大开荒之中,除了农田水利道路,还会在外围的丘陵地界开辟出最少十万亩以上的大规模的茶山。

    和江南,浙江,江南西道大规模的茶山肯定还是没有办法比规模,但如果有大规模的茶山出现,东藩也会是茶叶贸易中的重要一环,最少很多求、购上品茶叶的外来商船会选择停靠东藩,除了棉布是当家产品之外,茶叶也将是未来南安侯府主持的贸易之中的重要一环。

    贸易就是周转,而一手货源和二手,乃至三手货源的利润不同。

    产地加上贸易,则会拥有定价权和相当重要的权力,这也是徐子先坐拥澎湖还一定要开辟东藩商贸的最要紧的原因所在。

    至码头区后,护卫们四散开来戒备着。

    现在这些护卫被称为侯府直卫,他们都穿着镶嵌铁叶在外的铁甲,头戴兜鍪,手持长矟或横刀,腰系双插和上好了弦的长弓。他们形象威武而庄严,对任何试图无原无故靠近徐子先的人,都是以警惕的眼光看过去,然后上前阻止。

    三十多名护卫在码头区散开来,四周的水手工人们都看的出来是君侯来了,眼神中不乏亲近和好奇。

    护卫们也不会直接驱赶这些人,只是拉开了一条戒备线,有一些护卫手抽出弓箭,将箭矢虚搭在弦上,以防有人突然暴起发难。

    徐子先穿着的是寻常浅蓝色袍服,束一条牛皮革带,仍然是箭衣短袍着靴的军人打扮,干练朴实,如果不认得的人见他,最多是当成寻常将门世家的舍人,哪曾想到,这位就是赫赫大名,已经完全实质性掌握了东藩的宗室要角?

    看到护卫们的表现,徐子先也只能摇头一笑,司从曹开会定下来的仪卫规章,便是徐子先自己也违反不得。

    其实徐子先凭自己身上双插和强弓重箭,就算来上几十人的刺客,恐怕也未必能占得了他多少便宜。

    他的身形长而健硕,举手投足蕴含劲力,左右回顾时,眼光锐利警醒,并不是有意为之,已经是深入骨子里的习惯,这是千锤百炼得来的本能,已经融入了徐子先的体内。

    简单来说,徐子先已经入得武道之门,也可称为百人敌了。

    就算如此,护卫仍然森严,这是体制攸关,徐子先也不愿在此事上与部下们顶牛。

    东藩草创,土著威胁犹在,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小心谨慎并不为错。

    很快,从海上不远处漂荡而来的一艘大船,在小船的牵引下靠近栈桥,准备下帆停泊了。

    这是灵二号,长二十三米,宽五点三米,吨位是百吨左右,在徐子先眼里是小船,在福建路也算是勉强可以出海贸易的小型商船了。

    很多小规模的船主,就是凑起几万贯的货物,用这种小船就闯海贸易去了。

    不光是去倭国,连南洋都有人敢闯。

    闯海闯海,就是拿命去拼搏,不敢拼,就没有丰厚的回报。

    这艘船也是较为破旧的老船,经过两次大修之后可以正常使用,但南安侯府肯定不会用这种小船去远航贸易,是对水师和武卒们的性命不负责任。

    船身停靠完毕,一队水手先落好锚,然后搭好跳板,两边站满了人,一袭青袍被海风吹的飘荡而起的中年男子先踏上跳板,自上而下。

    然后是有老有小,有男有女的张明亮一家人,也是自船上下来。

    再下来是百来户的新移民,他们也是扶老携幼,自船身而下。

    可能是随大儒前来的原因,这些移民没有新至者大呼小叫的兴奋,连儿童也少了嬉闹,下船之后,规规矩矩的跟着吴时中等人经过栈桥,踏上码头。

    码头区已经重修过,用石条和砖块包砌过,两旁还是白色的沙滩,身后是碧落的海水,海天一色,岸上则是海岸,浅坡,灌木,上岸之后是一条横亘东西的大道。

    徐子先等人,便是在道左等候着。

    “见过吴先生。”两拨人很快凑到一起,原本相隔就不远……徐子先抢上前几步,拱手笑道:“可算是将吴先生盼来了。”

    “明达这阵子辛苦了。”吴时中不是喜欢寒暄的人,但还是忍不住道:“似乎黑瘦了,清减了不少。”

    “没办法,诸事草创。”徐子先道:“比如学部的大学堂计划,已经提出来很久,但无人主持,现在还只能等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