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正旦,”徐子先道:“殿下不忙么?”

    “多半是来飞书投拜帖的,也没指望我见。”齐王也是笑道:“祭祀祖先,家宴,守岁,我这把老骨头折腾的够呛,今天任谁来也不见,就是在府里休息,反而是闲的慌。正好,昨天最后一封邸抄送过来,明达你来了,我叫你进来看一看。”

    齐王看起来心绪颇佳,徐子先叫刘益等人在外等着,自有王府的人安排他们去休息,点心茶水也必不可少,不必徐子先挂心。

    齐王引着徐子先从明廊之下穿行而过,至内宅书房之中坐下,也不叫侍女奉茶上点心,直接就拿出一份邸抄,递给徐子先。

    徐子先略略一看,便是有些吃惊。

    东海王王直果然是自请内附投降了,朝廷为此会议了七次,两府,三司,六部,诸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观文等诸殿直学士,御史中丞并左右副中丞等高官,学士,在朝京卿中有份量的,都是到政事堂参加了会议。

    天子在温室殿等消息,一直到最后一次会议结束,宫门已闭,朝官们议论争执的厉害。

    右相徐夏商老迈,眼看就要告老还乡,在这件事上没有坚定的立场,其一脉官员也多半是如此。

    本朝商议大政,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党争格局。

    左相韩钟则是坚决反对,理由当然是海盗根本靠不住,朝廷接纳王直内附,等若变在肘腋,不知道什么时候王直再反,到时候反而会更加混乱。

    不如将其拒之门外,维持现在的格局较好。

    枢密院使张广恩支持韩钟,两位副使则站在大参刘知远身后,替刘知远摇旗呐喊。

    因为王直未曾内附,又占据京畿之外的渤海外岛,威胁京畿,山东东路登州和莱州俱受威胁,朝廷为了防患王直,最少布置了十几个军的禁军和厢军。

    如果能把这股力量放在燕山防线一带,最少东胡破口就没有那么容易,也能节省下建造水师的费用。

    经过三十年的废驰,朝廷现在想重建水师也是难事。

    一艘宝船级排水千吨的超大战舰,费钱最少五十万贯,就算中型的四百到五百吨的中军战舰,最少也得三十万贯一艘。

    至于大型福船,从建船到装配石弩,床弩,加上随船人员,一艘最少也在十五万贯左右。

    北方和南方的海防,没有过百艘大型战舰,根本就照顾不来。

    也就是说,朝廷要痛下决心重整水师,费用在千万贯以上,还得最少三五年的时间。

    对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就歼灭东胡,消灭北虏,西羌的天子来说,这么久的时间,千万贯的钱财扔在海里,防的不过是几股没有天下之志的海盗,天子的取舍还用多想?

    关键还是朝廷钱财不凑手。

    一年一亿贯的收入,六千万到七千万用来养兵,一千万供养皇室和天子,也包括郎卫的费用。

    剩下的是用来养宗室,百官,公务和公益开销等等。

    朝廷已经把公益开销砍了九成以上,至崇德十四年,朝廷没有赈济过一次灾民,没有修过一条官道,修过一座桥,当然也没有治理过黄河等水患。

    每年朝廷都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贯以上的缺口,每年天子都被迫拿出内库私财来弥补一部份,或是退还对皇室的拨款。

    国势如此,哪能再复大兴水师?

    这个当口,王直向以忠忱出名,在海上五盗中是有名的异类,招抚他,有什么错?

    整个国家在亡国的道路上奔驰着,高官显禄们考虑的是自己的权位,对任何威胁到权位的事情都是坚持反对的态度……韩钟之所以激烈反对,原因当然不是信不过王直,或是真的感觉有隐患,王直忠直是出了名的,朝廷也向来打算招抚他,在海上五盗中招来一个有实力的,最少对北方海域的太平是件好事。

    其余四次,有的核心利益在倭国,有的是在东洋吕宋,也有在西洋渤泥国和林芳国等诸国,只有蒲行风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广州外海,有时候也至福建,近半年来,由于王直打算受抚招降,与四大盗在海上会面,坦言将为朝廷海外柱石,诸盗若不服,王直将与诸盗在海上交战。

    王直的战舰最为精良,且在倭国的南海王康天祈与王直交情莫逆,其余三盗为了诸盗间的和睦,也表示了对王直的支持,这也是近半年来福建两广至京师海面平静,诸盗很少大规模骚扰劫掠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若能正式招抚王直,于国事大有益处,这事也成了左相与刘知远的角力,连续七场大议政,双方各执一词,最终还是形成了模棱两可的决议,还好,天子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朝官一致认为不能招抚,此事当然罢议,而只要有不少官员表示支持,天子就能居中表态。

    最终在宣室殿的天子下诏,准王直归附,授左卫上将军,静海军节度使,诏旨一下,左相气的闭门不出,但毕竟经翰林学士草诏,中书舍人附署,由政事堂用印,诏旨颁于天下。

    邸抄至福建路时,经过四百里加急送达,这事也是过去近十天了。

    “明达你怎么看?”

    齐王道:“王直内附,并且将在年后入京师朝觐天子……”

    “这么说京师倒是风云季会了。”徐子先笑道:“自宣宗之后,节度使不实授,只是虚衔,王直的节度使,当然不是虚职?”

    “允其保留部曲,并且收东海行船商税以供部曲,朝廷一年拨钱二十万贯,粮二十万石,这样王直的一万四千多部下并舰队,可以为朝廷所用。”

    “王直素来忠直,这倒也是好事。”

    “明达真的这样认为?”齐王看向徐子先,说道:“在我面前,可以说实话。”

    徐子先并没有立刻回答,低头想了一会儿,方接口道:“朝争复杂,王直这种大海盗虽然狡猾,凶残,勇武兼备。但他的心机智慧,在朝廷的诸公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我是害怕朝中诸公,借着此人继续政争,有施压的,有刁难的,也有支持的。其间一旦出现什么变化,王直都是首当其冲,他这个静海军节度使,不好干。”

    “是了,是这个道理。”齐王吁一口气,看着徐子先道:“若是明达你身处王直那样的位置,你会怎么选?”

    齐王见徐子先有些犹豫迟疑,便鼓励道:“不妨事,有什么话直说,咱们之间就不要闹那些虚文了。”

    徐子先沉吟片刻,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一则齐王于他是有扶植重用之恩,两人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交都相当默契,可以信任彼此。二来齐王等若问他之志,如果自己胆怯畏惧,齐王会怎么想,将来若有请齐王支持之事,到时候反而是不好开口说话。

    当下徐子先道:“若我是王直,占据东海一带外海,在海上清剿小股不听令的海盗,对商船征税获取稳固的收益,在沿海江南两浙并我福建一路找大商人合作,进行走私贸易,这样财源充裕。其于平岛驻节,地方狭小无法耕作,原是渤海国的养马地,岛上盛产良马,其水师根本用不着。若是我,择一大岛,屯田养兵,以充裕财力打造精兵,静待时变……”

    就算是和齐王交谈,徐子先感觉说到这里也是差不多了,他顿了顿,说道:“以我的见解,能想到这些,我觉得王直不可能想不到……”

    “是的,是的。”齐王对徐子先的回答感觉十分满意,频频点头,说道:“明达你的办法,以王直的地位,才是正办。但你忽略了一点,王直的年龄。”

    徐子先恍然大捂,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笑道:“确实,是我疏忽了!”

    王直已经年过六十,常年在海上漂泊,居于定所,对身体的损伤很大。就算是传闻中的武道高手,青壮年时期强身健体,到了这个年龄,衰朽也是不可避免了。

    最关键的是王直无子,其妻妾十余人,替王直生了十来个女儿,硬是一个儿子没生出来。妇人再多,生男生女却不是女人的事,而是出自男人,王直的基因里可能生女儿的成份多,对王直本人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而王直老当益壮,前年时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出来,简直是爱若珍宝。

    但王直是不可能将基业交给这个小孩,不仅不能交,还要想办法使这个小儿子得到保障,以免自己身后,这个爱子会有不测之祸。

    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王直死时,怕是这小孩都不满十岁,这个年纪想当一方海上霸主,得到群盗承认和部下拥护,怎么可能?

    如果王直这么做,不是爱子,而是害子了,就怕哪一天晚上,这小孩会在船上不慎落水,月黑星高,海涛汹涌,连救都没法救。

    这种事不是可能会发生,而是几乎必定会发生。

    王直爱子心切,急于内附,获得朝廷的官职和承认,原因就是在于此了。

    若是十几年前王直有子,其肯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么看来,王直的所谓忠义,当然可以大打问号,群盗同意他内附,并且多有支持的,估计也是因为王直的这个苦衷,可以得到多数人的谅解。


………………………………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

    “明达,世事洞明也是相当难得的事。”齐王将邸抄拿回来,看了几眼,放在案上,转头对徐子先道:“这件事,怕是寻常的官员也看不出什么蹊跷来,你能看的出来,并且说出刚刚那番话来,令人欣慰。说句叫你恼的话,怕是你父亲当年,也远不及你了。”

    事涉先君,徐子先站起身来听,待齐王说完之后,徐子先方道:“就算我小有成就,亦是先父教导之功啊。”

    “也是,也是。”齐王道:“你上京之时,可能与王直前后时间入朝,这件事与我们福建关系不大,反而有益。若不是王直急着内附,严厉约束群盗不得滋事,以免给人口实,怕是岐山的陈于泰在上一次蒲家攻南安时,就不会是虚张声势了。就算如此,南安之事上报朝廷之后,虽然众人知道不关岐山盗和五大盗的事,王直内附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麻烦,朝廷七次讨论争议时,南安江滩之战也被朝官拿出来当反对的证据。你到京之后,这多少可能会是个麻烦,到时候一定要谨言慎行。”

    齐王最终道:“林斗耀同你过不去,毕竟是他自己的事,左相未必事事支持,到京之后,且看风色,如果左相召见你,不妨虚与委蛇一番。明达你在福建路是有根底了,但在朝廷来说,却差的远了。”

    这一番话倒是好意,也是劝徐子先不要对左相韩钟有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免得韩钟释放善意时,直接拒绝。

    秉国的相国和林斗耀这个安抚使在权势上是两回事,韩钟执意要做的事,天子未必能拦的住,韩钟不想天子做的事,哪怕有枢密副使加大参刘知远的鼎力支持,王直内附还是经过七次讨论,最终韩钟实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这才勉强通过。

    若是徐子先年轻气盛,因为林斗耀是韩钟的党羽,当面冲撞韩钟,哪怕是右相和齐王支持,后果也是不堪预料。

    “我省得了。”徐子先毕恭毕敬的躬身一礼,心中对眼前这位亲王尊长,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论如何,齐王的提携照顾,真是不遗余力,自己将来若是能有所进益,必然要对齐王和他的后人所有回报。

    只是徐子先隐隐记得,齐王逝世似乎就是在这一年,也是崇德十四年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在崇德十四年,诸多大事发生,在福建路最大的事就是齐王突然离世,福建路失了定海神针,自此之后,赵王一家独大,后来挤走林斗耀,更换制置使和转运使,诸使都雌伏于赵王麾下,主要就是来自崇德十四年的这一场变故。

    除了齐王逝世,还有徐子文迎娶陈文珺之事。

    赵王的权势加上昌文侯府庞大的文官体系,威力尽显,打十四年之后,赵王在福建路等于是实封临土的藩王,军政司法诸多大权在手,其辛苦了十余年,终于得偿所愿。

    然后就是十四年北伐的惨败,天子威望尽失,其后几年东胡又有两次入侵,北方彻底残败,天下人有迁都至江陵的打算。

    徐子威在京师任羽林郎卫,后任期门令,郎中令,成为带御器械的近侍武官之首,然后被赐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率千余郎官卫士先至江陵,自此迁都之事成为朝野瞩目的大事。

    但天子顾此失彼,犹豫不断,主要是害怕承担失掉大魏北方国土的恶名,结果被流贼革里眼,马回回合力打穿了河南路与山东东路,断绝退路,与此同时东胡破口再入,北方禁军几乎全军覆没,京师不保,大魏就此灭亡。

    江陵的朝官却并没有拥立赵王一脉,而是拥立在明州的晋王一系,徐子威率百余人仓皇出海,逃回福建,然后就是赵王在福建动员,自称监国亲王,但所号令的也就是福建一路,其余各路俱不承认赵王之命,各路混乱,各自为政,被东胡一一击破。

    崇德十四年……徐子先心生警惕,他却没有什么时间来感慨,想了一想,临告别之时特意对齐王道:“殿下一定要调理好身体,福建路一日离不得殿下。”

    “我平素还是很注重养生。”齐王笑道:“饮食清淡,骑马射箭,起居有常,王府的医者都说我身子康健,等于百姓四十不到的身子,我想,总能再撑十年八年,明达可放心矣。”

    “是的,殿下惜福养生,我辈就真的能放心了。”徐子先哪能真的放心?但此时也是多说无益,只能等从京师回来之后,多关注此事了。

    ……

    从齐王府出来,城中诸多权贵之门,徐子先一律不去,只是派了人去郑里奇,杨世伟,萧赞等官员的府邸门前投名刺拜年。

    以徐子先现在的身份地位,对郑里奇等人来说,成为正式的盟友还差点火侯,要是徐子先委屈自己,以晚辈,部属的身份去拜见,见面之后反而尴尬。

    不如省点事,反正名刺到了,礼数也就到了。

    至于林斗耀,韩炳中等人,干脆就是连名刺也是省了,相看两厌,彼此成仇,名刺一个也是十几文钱,能省则省。

    至于昌文侯府,却是定了初三那天上门请期,完成婚礼六步中的第五步。

    请期之后,就等着亲迎就可以了。

    婚期来说,陈正志已经透露出,陈笃敬是希望定在夏初时节,婚事定下来之后,陈笃敬反而不是很急着叫小女儿出门。

    陈笃敬三个女儿,陈文珺最为聪明,也最得陈笃敬的喜爱,陈家联姻,其实京师,外路的权贵多有求亲的,但陈笃敬一律拒绝,只寻福建本路的英才而嫁之。

    而且也多半是挑选文官中读书有成的少年进士,本朝重文章,少年进士原本就吃香的很。京师每次大比之年,榜单一下,就有一桩趣事名为榜下捉婿。

    就是京师的权贵富户之家,到了下榜那天,按名单捉拿进士,如果是年龄品貌相当的,又未成亲者,逮过去就直接强行拜堂成亲。

    当然,说强也不是真的用强,一般榜下捉婿的非富即贵,捉的新科进士一般也是二十来岁,未曾婚娶的青年俊彦,对豪强富户来说,能有一个进士女婿,是大有荣光,对家族未来也大有好处的事。

    对新科进士来说,刚刚中进士,富而且贵的丈人得为助力,又有娇妻可得,也是一桩两全其美的好事,也就是半推半就了。

    当然也有成了亲的,或是抢过去相不中新娘,或是女子看不中男子的,一般也就客客气气的送出去,当然要送一些压惊的礼物。

    大魏二百多年以来,榜下捉婿一直是一桩传统,可以看的出来,民间还是以读书为重,这也是华夏千年以下的传统了。

    昌文侯府原本就是文官家世,陈笃敬又疼爱女儿,不忍远嫁,长女和次女都是嫁的福建路的青年进士,李明宇和杨复两人都是上一科的进士,中进士时俱年不满二十,标准的青年才俊。

    与徐子先的婚事,则是昌文侯府与南安侯府的强强联合,意义非凡,陈文珺出嫁后,多半要离开府城去南安居住,陈笃敬自然是舍不得。

    请期之前,徐子先就派了金简等人去昌文侯府送了名刺和四样礼物拜年,陈笃敬没有接见,陈正志见了金简等人,客套寒暄了几句后,封了节赏,也还赠了四色礼品。

    至于到南安侯府拜年送礼的人,当然也是远远超过往年。

    很多八杆子打不着的宗室远亲,宗室街上的各家公侯府邸,包括齐王在内都送了礼物,投了名刺来拜年。

    官员之中,郑里奇杨世伟,包括侯官县张天胜等人,只要与南安有关的官员,或是对徐子先较为欣赏的,高层当然只送名刺过来,中下层的官员,有不少是亲自过来。

    徐子先只见了张天胜,当然杨复,李明宇和诸多陈家一脉的官员前来时,徐子先多半都是亲自见面。

    初一,初二两天,福州府城都是在这种忙碌中度过,只欢了各家的小孩子们,到处都是孩童们燃放爆竹的声响,欢笑声,吵闹声,简直是昼夜不停。

    持大红拜帖的人群为最多,到处飞奔投递,文征明曾有诗描述过这样的场面:不求见面惟投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寥寥数语,也是描述出时代的一景。

    名刺之投,不怕虚,只怕礼数不到,一家不至,可能人情不至,就是得罪了人。

    象林斗耀的府邸,福袋一天要换好几个,名刺肯定过千。

    有不少远处的比如汀州的知县,要提前几天到府城这边来,初一天一亮就上门拜谒,哪怕不被接见,最少是心意要到。

    别人都来,你不来,这就是态度问题了。

    如徐子先这样,不仅不上门,连名刺也不投的刺头,估计全福建也就是只徐子先一人敢于公然挑战林斗耀的权威。

    徐子先这样做,反而更坐实了他牢不可破的地位。

    林斗耀肯定想把徐子先拿开,但实打实的战功之下,短时间内林斗耀有什么办法?

    况且南安团练是徐子先一手创立,谁能去接手?惹出兵变乱子,林斗耀怎么对上解释,福州城里还有赵王,朝中有右相,林斗耀接见宾客时,如果有人提起南安侯府,也就惟有苦笑,假装大度而已。


………………………………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间

    到初二这天,来拜门的宾客渐少,徐子先换了便袍,带着小妹,秀娘,一起出门去光禄坊的保福寺上香。

    这也是福州传统,光禄坊,衣锦坊,文儒坊等三坊,这是福州城自东晋时就形成的达官贵人与寺庙密集的繁荣坊市,还有郎官巷,塔巷等七巷,则是寺庙,民居,商行聚集最多的地方。

    整个府城,不算附郭的各镇,人口在四十万人左右,如果把诸镇算上,福州近郊和城中的居民超过百万人,在当世大魏,这般人烟稠密,商业繁荣的城市,也就是京师,江陵,平江也就是苏州,还有杭州,福州,等寥寥几个城市而已。

    泉州也相当繁荣发达,还有广州亦是,不过比上述这些,还是稍逊一筹。

    街面上也是摩肩擦踵人流甚密,好在徐子先带着金简等一队人,将人群稍稍隔开,人群中徐子先和小妹,秀娘穿着虽不华贵,但一看就知道是权贵人家出游,普通的百姓也不会故意往他们身边挤。

    魏翼早早赶了来和徐子先一并出行,徐行伟在时,三人经常一并在府城游逛,几年前都不算得意的三个少年,匆匆数年时间之后,际遇已经与当年完全不同。

    魏翼自然是徐子先叫过来的,小妹虽未明言,对魏翼还是中意的,魏翼官绅世家,家世完全配的过,而且本人生的很是俊美,品性也是靠的住,难得的是性格温和,身上丈夫气不那么充足,魏家二老脾气秉性也好,可以不必担心小妹嫁过去会受气。

    唯一不满意的就是魏老二比徐子先还大几个月,比小妹大了五岁,年岁相差较大一些,不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徐子先既然有了决断,又将和魏翼一直北上京师,在此期间,当然是要叫他和小妹多了解接触为好。

    可能小妹心有所感,脸色微红,不过还是落落大方,近几个月来小妹和秀娘在别院后宅主持家计,经常接见来报帐的吏员和安排家事,算是锻炼的相当不错,大家族掌事的小姐,一般来说也都是如小妹这样,落落大方,并不会学那些小儿女羞涩之态。

    魏翼就不行了,刻意表现,侃侃而谈,几乎没有闭嘴的时候,秀娘时不时的向徐子先递个眼色,两人相视而笑。

    这一刻徐子先倒是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在后世时,和死党,女友一起逛街,只是满街的衣冠博带,士女鲜花,一看如在古人字画之中,只是所有人都是那么鲜明生动,一时间,这种念头又是变得模糊了。

    蒲家就在衣锦坊里,从保福寺上香出来,挤出稠密拥挤的人头,徐子先特意绕道经过蒲家。

    高门大户的蒲家相当显眼,整条街都几乎被蒲家一家给占用了,百年时间,蒲家陆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