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王侯-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君子所求,不过如此?
几位侍中已经上来行礼问好,他们或是前任大参,或是卸任枢密,但同一特点都是天子近臣,未必没有起复的机会。
能加侍中衔,原本就是重臣和心腹大臣才有的待遇。
刘知远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情,不叫这些大臣看出自己太过得意,以免传扬开来,成为笑柄讥评。
待刘知远出殿之后,郎中令陈常得已经等候在外。
三百余人的执戟郎亦是开始在小东门集结,执戟郎俱是亲贵子弟,或宗室,或文武大臣的家族子弟,与羽林郎相差不多。
金吾卫卫尉石遇吉则集结金吾卫,金吾卫的人数多一些,达千人之数。
两人俱是内廷武官,不可与宰执交结,但看到刘知远出门时,还是面露笑容,远远的躬身为礼。
在此之前,虽然两个内廷高官对刘知远也很客气,但远不到巴结的程度,而眼看刘知远即将大拜,两人的神态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执戟郎俱穿半截身的铁甲,戴铁盔,而金吾卫穿红色武袍,外罩银色的全身锁甲,一千三百余人肃立于宫室广场之内,执矟,矛,长刀,手按障刀,一半人持神臂弓或长弓,以仪态,身高,具甲,装备来说,眼前的执戟郎和金吾卫禁军,俱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以刘知远来看,一千三百余人神态各异,站姿散漫,不少人还在随意说话,甚至走动,这些都是亲贵子弟,哪怕是金吾卫也有不少是武官世家出身,郎中令陈常得是老好人一个,根本不管事,石遇吉自身不正,金吾卫军律不佳,一半得算在石遇吉的头上,叫这两人弹压军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在刘知远也不在意这些,只要郎卫一至,韩钟知天子心意,除了自杀之外也没有别的路可选。
难道堂堂宰相,真的要去大理寺狱被人当猴子观赏?再被天子派的敌对派系的官员来审讯,侮辱一番,最后赐自尽?
“请大参上轿。”元随头目走过来,躬身打开大轿的轿帘,紧跟着说道:“明天起,就得叫相公上轿了。”
相比亲切一些的“相公”,其实刘知远更喜欢“相国”这个称呼,这个称呼令得他感觉到一种尊贵,是难言的尊严,原本虚无缥缈的权势似乎都落到了实处。
恩威并施,福祸由心,天子之下,国事俱由宰相断,这是大魏的传承,在刘知远上轿之后的那一刻,他终是忍不住轻笑起来。
“大参,”石遇吉赶过来,拱手道:“时局混乱,要不要末将派一哨兵马,前往大参府邸护卫?”
刘知远府里有七十名御赐元随,加上二百多牙将,还藏着大量的甲胄和神臂弓,他不觉得会有什么人能突破这几百人的守护,伤害到自己。
韩钟一旦想动禁军,在卫尉兵符之下,各厢都禁军都会出动,十余万人的禁军,韩钟能调动多少,持着虎符的卫尉一至,甚至情况一急,天子定会派人执白虎旗平乱,又有多少禁军将领,冒着事败伏诛的风险,跟着韩钟来攻打自己?
“不必了。”刘知远府中的情形不可为外人所知,当下含笑道:“都指挥有心,不过本府有元随牙将守备,料想无大碍。”
“那也派两都人手,护送大参回家才好。”
“可以。”
对这种程度的讨好,刘知远当然接纳下来。
……
大参回府之后,两都的金吾卫又原路折返。
一路行来,路人都是颇为骇怪,大参回府,照例由元随跟随护卫,何时需要金吾卫派出人手跟随?
京师中嗅觉敏锐的人,早就察觉今天情形的不对。
大参刘知远奏请独对,韩钟于傍晚上疏,天黑之前,刘知远在宫门锁院之前出小东门,金吾卫派兵马护卫,这些事情讯速在权贵府邸传扬开来。
不约而同的,路面上的达官贵人都是少了很多,各权贵府邸都约束家族子弟今晚不得外出,在刘知远回府后不久,原本京师极为热闹的几处寻欢作乐的区域,权贵子弟和官员们的身影都是骤然少了许多。
只有京师百姓和外来的举子,商人们不明就里,还是在酒楼妓院中寻欢作乐,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沿街叫卖的小贩来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重叠交错,仍然是一副太平享乐之景。
刘知远下轿之时,发觉自家府邸四周平静如旧,小贩还是很多,来拜会的官员仍然在府邸内外等候,四周仆役影影绰绰的在忙碌着,很多人是在拿着挑杆,将檐下悬挂着的风灯陆续点燃。
一切都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自己真的扳倒了韩钟,今天早晨到现在,刘知远花了十几万贯在宫中,几位侍中,诸多的门下舍人,内侍省的宦官首领,一切都如他设计的那样,天子震惊,愤怒,然后最终下了决断……从明天开始,刘知远就会是事实上的宰相。
二百多年的希望,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金士奇等幕僚迎上来,刘知远看了一眼,随口道:“方少群呢?”
“说是身体不舒服,躲在后院不肯出来。”
“这人,还是小孩子脾气。”刘知远大事已毕,心头一阵轻松,对方少群的桀骜无礼也比平时要优容许多。
一旦拜相,接下来的大事就是主持北伐,很多细节都需要方少平在身边左右赞襄扶助,刘知远并不认为方少群是金士奇等心腹,但论起能力来,金士奇等人绑在一起也不及方少群。
“今天封禁府邸,”刘知远换了便袍,一脸轻松的道:“府里无人违禁外出吧?”
“是在下和方少群出去了一次。”金士奇道:“方少群说今日与王直约好了会面,大参没空,他和我应该走一趟,我想此话是正理,对王直不可太怠慢了,所以与他走了一趟。”
“哦,”刘知远皱了皱眉,说道:“都说了什么?”
“只提起北伐之事,方少群劝王直力助大参,别无他语。”金士奇略感心虚,方少群还提起徐子先,不过只寥寥数语,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也罢了。”刘知远略感不悦,自己下令任何人不得外出,两个幕僚却擅自去了朝天驿,不过用意也并不坏,王直是可倚重的重要力量,北伐大计也缺不得此人,确实不宜慢怠。
“今晚叫所有牙将披甲戒备。”刘知远略感疲惫,但精神还是处于亢奋之中,他对众幕僚吩咐道:“一定要严加防范,今晚过后,就不要紧了!”
在场幕僚俱知今天要出大事,所有人的心都是砰砰直跳,当下俱是躬身答应,几位大参府的领牙将的武将,已经按刀退后,将所有的牙将元随都集结起来,同时刘知远下令关闭大门,赶走所有待候传见的客人。
“吴国公说有要紧大事……”参政府邸的门政对刘知远道:“来了有小半天了,也赶走吗?”
“他来干什么?”一个不该出现在自家府邸的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刘知远心中有隐隐的不安感,他道:“叫他到书房见面……不,我亲自到门房去见他!”
………………………………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
暮云低垂,枢密副使李国瑞从枢密院下值。
他原本是将种,将门世家出身,但当年却是在家族支持之下考的文进士,走的是文官仕途。这条路原本并不好走,文官世家与将门世家算不算太融洽……宗室结亲可以与文官世家或是将门世家,两者都是宗室的上佳选择,而文官世家却极少选择将门,将门也不会主动去与文官交结……两者之间虽不能说势成水火,但也是泾渭分明。
太祖开国的时候原本有国策,官员应可文可武,文武之分不必那么分明,但二百年时光冲涮之下,大魏的现状还是偏离了太祖的希望。
李国瑞以武转文,升迁却是相当困难,从下县县尉至县丞,再至知县,州判,州同,知州,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四十余岁时还在知州的位子上迁转,如果不是在平定山东青州群盗时展现的军事才华,立下大功,怕是现在五十来岁,还是在州府的序列上迁转,想进入安抚使层面都是痴人说梦,更不要说进入两府,成为执政之一。
李国瑞的机遇来自于刘知远的赏识,他为知州时,刘知远在河北东路任安抚使,后刘知远入朝为枢密副使,刘知远一路被提拔为河北东路的安抚使,去年对东胡的胜利,塞住了质疑者的嘴巴,其后李国瑞被已经任大参的刘知远引入朝中,拜为枢密副使。
这一次的升迁却是无人质疑,甚至盖住了刘知远一党的嫌疑,连左相韩钟都未在刘知远的任职之事上有所刁难,入朝之后,韩钟甚至数次表示了善意。
原因也是极为简单,在朝的枢使和副使中,年富力强,尚未满五十的李国瑞是公认的最为知兵的名帅,任何宰相或是大参,想在军事上有所展布,非得倚重于李国瑞不可。
李国瑞也是顺利的兼任兵部尚书,同时知兵器监,朝廷哪怕在北伐之事上还在犹豫,争论,但对李国瑞的支持倒是举朝一致……朝廷也实在伤不起了,东胡连续数次入境,北方诸路残破不堪,流民多达百万,地方残破赋税不收,还得赈济和安抚流民,禁军的损失也是不小,诸般情形相加,已经令得朝中官员相信,这样的入侵再持续下去,大魏就真的难以为续了。
但是,李国瑞上马之时也是犹自摇头,北伐之议就真的可行?
刘知远已经隐隐向李国瑞透露过他庞大的北伐计划,令得李国瑞相当的吃惊,甚至感觉刘知远简直有若疯狂。
动员百万大军和百姓,行此冒险之举,一旦失败,大魏连翻盘的本钱都输光赔净,东胡再进来,不光是残坏北方各路州府了,燕京也是危险的很!
一旦朝廷虚弱被北虏尽知,下一次进来的可能就是北虏和东胡的联军!
三十万乃至四十万人的骑兵入境,到时候拿什么来挡?
一旦如此,刘知远固然是千古罪人,李国瑞又当如何?
一念及此,难免叫李国瑞心中郁郁,甚至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一边是刘知远的知遇之恩,还有天子的期盼和压力,另一边是明知事不可为的疯狂,李国瑞自己也不知道,在北伐大事上,将如何决择,到底站在哪边?
相比之下,韩钟的持重谨慎反而是更叫李国瑞赞同,虽然不能被动挨打,使东胡入境的情形持续下去,但相比较而言,静观其败,突出几个战略防守的重点,将损失降到最小,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凡事真的能依本心而行?
金吾卫军和执戟郎集结的消息早就传开,而枢密院这里,却对此无能为力。
宫中郎卫不属枢密指挥,若是有功高资历深的宿将在朝,可以敕封为太尉,领禁中内外一切兵马,凭功臣宿将的威望,可以震慑一切不法情事。
正因太尉之职重要,在成宗之前宫中禁卫经常托付给年老功高,忠诚上绝无问题的太尉来提调,现在已经十余年不拜太尉……
放衙之时,皇城中的官吏极多,大官坐马车或轿子,小官骑马甚骑骡子,也有不少官员换了便袍,安步当车的走回去。
京城人口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甚至在大股流民涌入时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到傍晚时,每条大道上都是人潮涌动,人流异常稠密,只有宰执可以使用大量仪从开道,不受影响,普通的官员还不如慢慢走回去,欣赏燕京的京华盛景。
天气渐渐转为和暖,但李国瑞心中却是一片冰凉,内东门那里已经传来嘈杂的声响,显然是郎卫们正在集结了。
“回府去。”李国瑞胸口如针扎一般的疼痛着,如果是旁人,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去刘知远的府邸,李国瑞有大量的元随和在外带兵时跟随的精锐牙将,在此决疑定计之时,他若赴刘府守备,定会大得刘知远的欢心,两人的盟好关系会更进一步。
但李国瑞不屑于此,哪怕枢密使的位子已经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李国瑞的府邸在朱雀大街南侧的太平坊,本朝燕京修筑之时动员百万民夫,历十余年方修成,几乎是复制了大唐长安的原版,除了城门和宫门名称略有不同,也没有兴庆宫和大明宫外,其余诸处几乎是完全相同。
人都说大魏太祖皇帝可能极为崇慕大唐,包括大唐太宗皇帝,从坊市格局和名称来说,李国瑞感觉传言应该属实。
北端就是枢密院,太庙,鸿泸寺,光禄寺等衙门,南侧近太平坊的地方是朝天驿所在地方,再往东走,就是睦亲馆。
这一大片区域,要么是馆舍要么是达官贵人的宅邸,京师百姓常居的那种一进小院很少,更不要说普通的商行店铺,能在此立足的,毫无疑问的都是高官巨商。
在回府途中,李国瑞途经蒲氏商行时,却是被蒲寿高所阻。
“见过执政。”
参知政事被称为大参,枢密副使却是执政,这也是本朝官场称呼的特例。
蒲寿高一身白袍,在人群中相当显眼,不过在京城的天方商人也并不少,倒不至于引人骇怪。
“是蒲东主。”李国瑞在马上点了点头,当然并没有回礼或下马的打算。他要是向一个商人回礼,或是下马说话,第二天就会被御史弹劾。
堂堂宰执,与商人的地位相差太远了,哪怕是蒲寿高这样的大商家。
“今晚当诛除韩钟。”蒲寿高的眼神里不乏得意之色,这一次的大风波是蒲寿高一手推动起来,连刘知远买通内侍们的钱财也是蒲寿高所提供,他对李国瑞道:“执政亦手握重兵,可曾想过亲至韩钟相府,一锤定音?”
原来这个商人还不太放心,怕出什么差池,居然把主意打到自己头上来?
李国瑞冷然道:“国朝大政,非蒲东主这样身份的人能干涉,还请慎言。”
“执政有所不知?”蒲寿高故作惊诧的道:“本人已经上疏朝堂,愿为北伐之事献钱百万贯,以为启动之资……大参已经代为上奏了。”
李国瑞心中厌恶之感更深,国事至此,叫一个外来商人跳出来对当朝执政指手划脚,并且拿出钱财来挑动北伐这样的大事?
但他已经无法再斥责,刘知远和蒲寿高看样子勾连甚深,虽然蒲寿高不会明面站在刘知远一边,更不会带着蒲家的人去韩钟府邸冒险,但其已经可以在参政甚至宰相的层面来影响朝局。
说起来蒲家这一次要花费在百万贯以上,但以一个外来商人能影响国政到这种地步,蒲家的钱花的相当值得,简直是太值得了。
光是此后博取的好名声,在朝政上的发言权,还有各种对蒲家的便利和天方商人的优待,蒲家的这一次投资就是相当值得。
李国瑞带着厌恶的眼光看着眼前此人,蒲寿高已经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韩钟府前当然不缺李国瑞去效力,蒲寿高只是故作姿态,要在刘知远一派的高官之中,打入明显的印记而已。
而就在不久之前,蒲家还在福建南安惹出大乱子,虽然形迹掩饰的极好,但朝中高官谁不知道,南安侯在南安反击的不是什么外来的海盗,就是蒲家招罗的贼盗和牙将?
所有人都以为蒲家灰头土脸,蒲寿高要雌伏很久的时候,此人却是带着百万贯的钱财,至京运作出眼下的这种局面出来……
“大事已经底定……”蒲寿高其实一直是很深沉,在家族同辈甚至长辈前都不苟言笑,叫人看不出他的城府深浅的上位者形象。
在外来的天方商人眼里,蒲寿高更是天方商人的代表人物,拥有富可敌国的身家,过人的人脉,还有蒲家掌握的武力,加上蒲寿高的谨慎持重,城府深沉,一般的天方商人在蒲寿高身前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多言多语。
此时的情状,是蒲寿高实在按捺不住自己得意的心情,事实上,他现在恨不得看到的就是徐子先。
想想徐子先在南安使蒲家颜面大失,其后在福建路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蒲寿高在那段时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在几家公侯府邸的宴会上还遇到过徐子先,当时他恨不得扑过去把徐子先活活咬死……蒲寿高当然不会这么做,只是徒增笑话罢了。
蒲家的笑话还不够多?
因为南安战事,蒲寿高在族内也受到了质疑,权威大受影响,这一次北上之行原本不在他的计划之内,而是在过年时,蒲寿高到赵王府上拜会时,赵王辟出静室,两人聊了几个时辰,分析了朝中大局,最终得出了韩钟不可恃,只能依靠急于上位的刘知远的想法。
至于将徐子先牵扯进储位之争,当然是赵王的主张。
一个外来的天方商人,哪有这么敏锐的政治直觉?
李国瑞手按在腰间仪刀之上,恨不得将眼前这商人斩之而后快?
但他只能强按住这种冲动的情绪,换了爱将李友德,怕是这姓蒲的已经人头落地……
蒲寿高的一个随从突然叫道:“东主,徐子先,是徐子先?”
从东侧大街上突然有大股的骑士出现,大道上的人群相当狼狈的躲闪着,蒲寿高放眼看去,打头的不正是徐子先?
“是他!”蒲寿高失态的叫道:“化成灰我也认得!”
李国瑞扭头看过去,他对这个宗室中的青年俊杰也相当欣赏,并且早就想见上一面,可是徐子先入京之后还没有到过枢密院,双方并没有理由见面。
此时看过去,却是见到一个二十左右的青年,戴笠帽,面容白皙,满脸坚毅之色,眉毛较浓,下巴颏有点尖,从长相来说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子弟,不象是一个娴于骑射,敢于冲锋陷阵,率兵与人搏杀的战将。但其有一双剑眉,颧骨略高,两眼目光沉着刚毅,又使得他的气质变得相当出众,令人一看而为之折服。
“好,好。”李国瑞不觉出声道:“这是宗室佳子弟。”
蒲寿高尖声道:“李枢使,你看他要做什么?”
“奉令讨贼,闲杂人等回避!”身材魁梧,一脸虬须的赤脸张虎臣手挚政事堂札,策马在最前,高声道:“刘知远与吴国公徐子诚勾结叛乱,图谋不轨,我等奉命平逆!”
张虎臣的形象犹如龙门石刻里的天王像一般,神色庄严,威风凛凛,虽然没有披甲,也只是穿着武夫的箭衣短袍,但其喝声之时,犹如舌乍春雷,令人感觉一种威风和杀气扑面而来。
这一次李国瑞没有出声,但眼中的欣赏之色也是相当明显了。
不意南国福建,居然也能出如此虎将?
………………………………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
而张虎臣身后诸人,更是令李国瑞有惊掉双目的感觉。
阴沉而沉毅的刘益,十余名纠纠气息明显的少年牙将们,都是有挟弓矢,马上追亡逐北,斫斩人头而眼眉不眨的武人气息。再有一百余骑的骑兵,或是沉稳,或是坚毅,或是昂然四顾,都是具有相当杰出的武人气息。
张虎臣,刘益,金抱一,吴畏三,林存信,李福祥,再有高时来,金简,田恒,李普等人,俱是牙将和武官中的精英,包括其后的一百五十人的骑兵,都是精中选精,是南安团练武卒中最精锐的好手。
此次上京,徐子先似有所感,知道此行不太会顺利,但也真的没有想到,会有率部陈兵于天街之前的一天!
“奉命讨逆?”李国瑞当然知道徐子先等人为什么将兵戈指向刘知远,刘知远已经将徐子先和韩钟绑在一起,看起来已经成了死局,徐子先却是反戈一击,与韩钟真的勾连在一起,然后将徐子诚与刘知远绑在一起。
争储位的大事,事涉宰相和一位大参,只是大参刘知远去内东门告御状,而韩钟却是凌厉一击,直接以堂札令徐子先讨逆平乱……一高一低,昭然若揭!
“关键在于,韩钟要安然无事,然后徐子先真的铲除了刘知远……”大事当前,李国瑞却是没有替刘知远出头的打算。
在一百五十余骑接近时,李国瑞身边的元随们都是神色紧张,将手按在障刀之上,或是举起了手中的神臂弓。
“情形不明,”李国瑞大声道:“我等回府静候天子圣命!”
这倒也是相当正确的办法,现在宰相说大参是逆贼,天子也没有明确表示态度,也没有调派大臣随禁军平乱,枢密院也没有接到天子诏命,李国瑞的选择,不能说是错误。
只是一旦刘知远能胜利,李国瑞前途堪忧。
“执政……”李国瑞的一个心腹面色苍白的道:“是不是再想想?”
“想他奶奶个球。”李国瑞相当粗鲁的骂了一句,掉转马头就往太平坊的坊门方向去,众多元随赶紧跟随而去。
待徐子先赶过来时,就看到执政被元随簇拥着而去,离的老远,还有人回头往这边观看。
而面色惨白,身体颤抖,神色如同一个死人般的蒲寿高,却是如老鼠般的躲避了开去。
蒲寿高的心中充满震惊,愤怒,还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当然不信也不愿去设想徐子先能成功,但不能不想,万一徐子先成功了之后,蒲家将如何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