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王侯-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蒲寿高的心中充满震惊,愤怒,还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当然不信也不愿去设想徐子先能成功,但不能不想,万一徐子先成功了之后,蒲家将如何自处?
蒲寿高心中恨极,也是悔极,早知今天,当初就该把所有能用的力量都派出来,把眼前那黄口小儿,彻底剿杀在襁褓之内!
“这是枢密副使李国瑞和其元随。”陈佐才这几天一直在京师四处行走,李国瑞的元随仪从他已经见过几次了。
陈佐才相当庆幸的道:“还好李枢密似乎无意参与此事,不然他的麾下元随和牙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可并不好对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么。”徐子先从容不迫的道:“刘知远咄咄逼人,北伐计划太过疯狂,无人跟随才正常不过。”
朱雀大街亦称天街,衙署众多,不管是宰相还是厚生司的小吏,俱是要从这条大道往东西两边行走,众多的行人,十之七八是各衙门的官员和吏员,崇德十四年二月初七的这个傍晚,很多人见到了足以令其夸耀一生的奇景。
一百五十多骑兵飞速跨过诸坊,经过北端的各衙门,在众多人惊奇诧异的眼光之中,飞驰向积寿坊的大参府邸。
“诛刘知远!”骑兵所过之处,只留下暴烈的喊叫声。
待骑士们带着雷鸣般的马蹄声远去时,一千多名郎卫举矟执戟,自长乐门而出,再出西华门,往着光禄坊的方向而去。
陈常得与石遇吉两人一并策马而出,石遇吉亲自手捧天子诏书,前往宰相府邸,质问宰相韩钟诸多违法事。
浩浩荡荡的金吾卫士与执戟郎一并而出,沿途军民人等无不避散,石遇吉和陈常得威风凛凛,待他们出西华门时才接到消息,有小股骑兵奉堂札冲去了积寿坊的刘大参府邸,两个武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包围宰相府邸是天子亲令,也是刘知远这个大参三次奏对争来的结果,两个武将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两人俱是京师禁军体系的将门世家出身,于政务,领军其实俱是才具平常,只是这样的世家容易得到天子的信任,乃至十余年间慢慢身处高位。
他们擅长的就是听令行事,而眼前的突发事件根本超出了他们能处理的范围,两人略微商量片刻之后,决定先慢慢行至韩钟府邸之外,至于怎么处理往刘知远府邸去的那支骑兵,当得由天子来决断。
“应当不碍。”石遇吉满有把握的道:“听闻骑兵才一百五十骑,大参府邸墙高院深,且有元随,牙将护卫,虽然官员在京师不得私藏甲胄,但矟,矛,刀还有神臂弓不缺,往袭骑兵,只着武袍不曾披甲,岂能攻入府邸之内?”
“是这个道理。”陈常得身为郎中令,是卫尉的副手,一并负责宫禁守备,所领的是执戟郎与宣节郎,其是京营禁军将门世家出身,对军伍之事向来自诩甚高,怎么想,也想不通百五十人的骑兵能冲入重兵守备高墙深院的大参府邸。
计较之下,陈常得道:“我等不宜耽搁太久,一旦拿下韩钟,或是迫其自杀,其党羽反扑也就如鸟兽散了。”
“善。”石遇吉转向身边的诸多都统制,统制等金吾卫诸军官,鼓励道:“此是平乱定难的大功,尔等要努力。”
四周传来参次不齐的呼应声,不过金吾卫军倒真的是想冲入相府府邸,韩钟私德一般,在相国任上收入颇丰,人都传言相国府邸内私产不下于天子,这当然是夸张,不过韩钟年入最少数十万贯,十几年相国当下来,私产在三四百万贯总是有的,府邸之内,当然有极多的金银和铜钱,加上丝罗绸缎和古董器玩,一旦乱兵进入,总能顺手牵羊,大发其财。
到时候石遇吉当然会阻止,天子又没有下令抄没韩府家产,但法不责众,每人总能落上一大笔的好处。
钱帛能动人心,不管政争如何,既然天子有令,众多的金吾卫们当然是想着自己发一笔财,至于是非对错,韩钟和刘知远,谁知道他们谁对谁错?
执戟郎们多半是权贵子弟,对些许钱财不放在心上,他们多半交头结耳的议论今日之事,半响过后,有人突然道:“今天没见徐中郎?”
徐中郎便是徐行伟,其在京师讲武堂任教官,同时也是执戟郎之一,由于表现出色,出身是国姓世家,被任为正八品的中郎,麾下有三十多执戟郎,其实就是禁军的一哨哨长。
“徐中郎与南安侯徐子先交好,徐子先也在拿捕名单之内,徐中郎听说之后就告病请假了。”
“全兄弟之情?”有人冷笑几声,说道:“不要被牵连了才好。”
“走了,上头下令开拔。”
众多执戟郎紧了紧手中的长戟或长矟,跟着金吾卫军,慢慢向宰相府邸行去。
千多人的队伍在暮色中向热闹的坊市前行,大量的官吏早就避散,京师之中居然连续出现多股兵马,而且事涉大参和宰相,自大魏开国二百多年来燕京城内还是头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这令很多人惊慌失措,百姓更是家家掩门闭户,惟恐兵变一起,乱事闹大之后不可控制,波折到自家门前。
禁军一路前行,积寿坊中多达官贵人,此时家家户户都熄灭了平时照明用的灯笼,从朱雀大街进入坊门之后,坊街两侧,竟是都黑沉沉的一片。
至韩钟府邸附近时,往常那如闹市般的情形当然不复存在,那些小贩小商人早就避的不见踪影,那些来求见的官员亦是跑的干干净净,只有地上有一些残迹垃圾,显示出人们躲避时的慌乱。
石遇吉在马背上微微一笑,说道:“消息传的倒是快?”
陈常得没有石遇吉这么笃定安闲,摇头道:“速战速决,不可耽搁时辰。”
“料想韩相也不敢抗旨不遵。”当着韩钟府邸的大门前,适才石遇吉还满嘴“韩钟”或是“韩贼”,此时又是禁不住以相国尊称,十余年宰相的积威,仍然如石头一般,沉甸甸的压在人的心头。
韩钟府邸是御赐,原本是一位亲王在京师的住处,门头是如房舍一般,三丈多高的房檐和北屋构成了七开间的大门,朱红色的大门往常就闭而不用,哪怕是韩钟进出也只是走东西两侧门,现在这种时候,大门和侧门俱是紧紧关闭起来,和别家府邸不同,韩钟的相府门前却是灯火大炽,将门前照亮如白昼一般。
重檐叠屋的相府之内,也是高悬灯笼,四角的鼓楼也是箭楼之上,同样也是高悬灯笼。
“我等奉天子之命,请宰相至大理寺诣对诸多不法情状。”石遇吉洋洋得意拍马上前,手持诏令,朗声道:“速开府门,迎接天命!”
………………………………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 围相府
“石遇吉?”西角楼上传来韩钟的声音,冷洌异常:“若不是我,崇德十一年时有人弹劾你贪污军饷,克扣军需,虐待金吾卫士,你当时就得被赐自尽,结果只是罚俸了事。当时你抱着我的大腿,说此生愿只效忠我一人,连天子也得靠后,当时你涕泪交加,但字说的很清楚,我没有说错吧?”
韩钟一番话说出来,几乎令石遇吉无地自容。
崇德十一年时,石遇吉是几乎难以过关,还好是抱着韩钟大腿,极力表示忠诚,这才勉强被赦免过关。
四周金吾卫士们一阵哗然,主官这么丢脸,他们却也是趁着鼓噪起来,石遇吉贪且暴,在金吾卫军里素来不得人心,众人只是畏惧朝廷官职,勉强听从石遇吉的命令,但石遇吉的老底被揭开来,也是令得所有人感觉一阵爽快,不少将士趁机都笑起来。
石遇吉狼狈不堪,退后两步不再说话,陈常得只得上前,对灯火明亮却看不清人影的角楼叫喊道:“韩相,恕常得无礼,甲胄在身,不能行礼。今日前来,有负相国素来深恩,但上命不由人,请韩相谅解……如果可能,请韩相令下府下人开门,常得亲自护送相国至大理寺,相国秉国多年,素有功劳,想来天子也不会太与相国过不去……”
“你倒是会说……”韩钟沉默片刻,说道:“身为大魏相国,去大理寺狱与刀笔吏对状吗?罢了,大局一明,我自会去宫门处求见天子,当面对质。”
陈常得一脸为难的道:“韩相这就是与我们为难了……”
“说这些做什么?”石遇吉恨声道:“下令攻开府门便是。”
“韩相!”陈常得大声道:“如果韩相随我们走,府中上下人等不会受骚扰,如果我们强攻进去,很可能伤及无辜!”
“陈常得你不错,知道拿我的家人来威胁。”韩钟突然大笑起来,说道:“左卫大将军王直,将你的儿郎叫出来亮个相,给这些样子货看看!”
执戟郎和金吾卫向来被京师百姓私下称为样子货,当年挑禁卫郎卫是人样子,现在只是木桩子。
诸如此类的话很多,当然一般当面不会有人这么侮辱,不过吵起架来就难说的很。
石遇吉和陈常得听到这样的话,脸上神色自然是难看,但更叫他们吃惊的是两角的箭楼上突然冒出数十人来,都是持长矟或弓箭,个个均是孔武有力,面露戾色的汉子,西侧角楼上还有一个满头白发,没有戴帽或盔,但神色俨然,腰背挺直,虽是白发老翁,但那种不可一世,睥睨万方的气概却是一般老者绝无仅有!
王直已经入京多日,陈常得和石遇吉还都接过他的贿赂,当然是第一时间把这个左卫大将军,静海军节度使给认了出来。
而王直入京,带着数百精锐从属,当时石遇吉还笑话,京师十几万禁军和郎卫,王直那几百人有屁用?
但在此时此刻,这几百人显然就能当得大用了。
以相府百名元随加上牙将,人数不下三百,不过都和郎卫一样是样子货,没有经过战场厮杀,石遇吉和陈常得都是奉圣命而来,很难说韩钟慌乱之下,相府上下能有多少人愿意跟随韩钟陪葬?
王直的人就不同了,都是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的强梁之徒,生死间不知道走过多少次钢丝,这样的凶徒有几十人就能坏得大事,何况是几百人?
“老夫四百麾下尽在相府,”王直拿障刀指着石遇吉和陈常得两人,笑骂道:“要不是宰相拦着,你们这一千多人,老夫带着部下冲出去一阵就杀散了,你们来冲一下试试,不要将性命妄自送在这里!”
韩钟骂人时,陈常得还敢上前与宰相叫阵,但王直在这里说这样的话,不管是陈常得还是石遇吉,却只有铁青着脸退避开去。
他们一共带着一千三百人,现在相府里最少有六七百人,其中有一半多是凶暴残忍的海上群盗,都是经历过生死战阵的强徒,加上高墙深院的相府,现在叫部下强冲,怕是要立刻引发兵变。
加上往积寿坊大参府邸的那队骑兵,也是不可控的风险,两个高级武臣哪有什么担当?当下退了下去,彼此商议一通,当然是决定等天子那边的反应到了再说。
眼看郎君卫如潮水般涌来,又如退潮般退出了百步开外,韩钟也是松了口气。
为相多年,韩钟都没有带兵的经验,这和刘知远,还有李国瑞等宰执不同,当然更不能和久在地方,经历多场战事的张广恩相比。
论胆气,韩钟当然也不逊色,当着千多郎卫,斥责陈常得和石遇吉两人,言词态度都相当出色,也是令得相府中人定下了心思。
再怎么样,宰相神智清醒,言谈犀利,不失往日风度,那些人会自忖,难道相公还有翻盘的机会?
只有这样安定人心,元随牙将们才会为之所用,不然的话,反而在防备禁卫冲入府中的同时,还得小心提防相府中人。
“大将军,眼下算先过了一关。”韩钟扭转过头,对着王直小声道:“底下之事你看如何?”
“他们自是要去禀报天子。”王直虽然外在海外,对大魏禁中的事并不陌生,当下笑道:“说实在的,只要不是天子亲至,那些样子货打不进来,有我麾下这几百儿郎,守的还是这样坚固的相府,就算再来一千金吾卫也是白搭。就是怕天子下定决心,深夜出宫亲至,亲领数千郎卫前来,那人心一崩,郎卫卖力攻打,甚至调禁军前来,那我这几百人,是断然守备不住相府。”
“不至于此……”韩钟闭目深思片刻,说道:“天子的禀性我很了解,遇事敢于决断,甚至下决断十分轻率,但遇到自身安危的事,则犹豫寡断,不敢涉险。崇德九年东胡入境,大军在蓟口与胡兵交战,我劝天子驾临蓟州鼓励将士士气,天子初时答应的好好的,后来就变卦不敢出燕京,今夜情形诡异,天子是不敢轻出黑沉沉的深宫,最多是派人持白虎旗率郎卫禁军前来。”
“那不怕。”王直冷笑一声,说道:“旁人认白虎旗,我的部下可不管白虎黑虎!”
这样的大不敬话语,换了平时韩钟当然要严词斥责,他是皇权之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皇权不重,相权同样也不能独存,皇权和相权既有争斗,也是彼此依存,可今日之后,皇权和相权都会受到明显的削弱,天子会大失颜面,韩钟何尝不是?
眼前的这海盗头子都敢露出桀骜不驯的一面,地方上的那些领着强兵的文武大员们又会如何?
离心离德,怕是从今夜始!
韩钟却没有太多不满,今夜若不是有徐子先上门,言称大变在即,做出了几样补救措施,同时徐子先杀向刘知远的府邸,王直率部来护卫韩钟的相府,怕是现在韩钟要么自杀,要么就被拖拽到大理寺狱,韩钟不自杀,天子也不会见他,只会令刀笔吏折辱,逼迫韩钟自杀,他的家人必定会被流放……朝廷现在军流犯官家属一般是发往雷州,那是冬天也和夏天一样酷热的烟瘴地面,一旦被军流则沿途受尽苦楚,不知道要死几个才能抵雷州,犯官家属,还得服苦役,被编管起来,要等下次大赦之时才会免除编管,结束劳役,大赦的时间不一定,在此期间,不知道韩钟的家人要受多少折辱苦难,又能活下来几个?
这样的结果,还不如阖家老小一起都自杀了事,一了百了,落一个痛快。
积蓄多年的家产,定然会被天子下令查抄,一文钱也不会给韩家人剩下。
这样的结果,想想是有多么可怕,又多么叫人不甘接受?
天子不仁,韩钟当然不会在意大魏中枢威望扫地,事后还可以用他的宰相权势来弥补,至于天子失掉的形象,韩钟可没有兴趣替天子描补。
错怪宰相,错信奸臣,大魏承平二百多年,未曾有刀兵现于京师,这些事都是天子的黑锅,谁都没有办法替他背上。
当然,还得看眼下。
“大将军。”韩钟低声道:“南安侯止率一百多骑去刘知远那奸贼府邸,他府中和我一样,差不多也有数百人守备,南安侯能冲杀进去吗?”
“三百多人的大参元随和牙将?”王直道:“若是我率部去冲,定然能杀的进去,只是要耗时良久,并且多有杀伤,可能耽搁时间。当时我和徐子先决策之时,徐子先说他率部强冲,可以在半个时辰内完成此事,于是我来守备相国府邸,他去杀刘知远。”
韩钟顿感一阵无力……这般大事,居然如此轻率?
“相公放心。”王直眼中满是狡黠之色,他笑道:“南安侯的部下我可是见过,精锐不在我的部下之下,而且令行禁止,论阵战之法,确实在我部下之上。是以分派之时,才由他去率部冲杀。”
当然王直还是有些私心,徐子先就算杀掉刘知远,除掉自己身上的威胁,以他近支帝室血脉宗室侯爵的身份,想留在京师还是不可能的事,天子绝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要是徐子先坚持如此,那么王直都不会上这艘破船,趁早逃离京师为妙。
………………………………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
徐子先是注定要走,王直却可以留在京师一段时间,立下这般大功,守护了韩钟安全,他归附之事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找麻烦。
在京师顺理官场之事,和韩钟稳固交谊,接下来王直就能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再将这事理顺,他就能回明州养老了。
这一次是王直最后的机会,若是抓不住,只能流连海上等死了。
所以徐子先相当体贴,王直也是要抓住机会,守护韩钟的事,必得由王直来做。
况且还有一条,徐子先曾经与韩钟不睦,虽然现在尽弃前嫌,终究还是有些尴尬,徐子先去刘知远那里,最为合适。
“希望老夫没看错……”王直安抚了惴惴不安的韩钟,自家却是有些不安起来,徐子先的部下看起来确实是罕见的精锐,但有时候看样子是不准的,眼前的郎卫,哪一个不是七尺男儿的军汉好样子?真打起来,王直真有信心率部下冲出去将这一千多人的郎卫杀散了去。
徐子先的兵马,到底是精锐,还是看起来不错的样子货?
唯有交付天意,事若不谐,王直当然不会留在相府等死,而是会率部下杀出城门,在城门那里他早就有所准备,一旦不对就杀到城头,用长索吊人出城,能逃出多少是多少,这等大事,当然也是要搏命,能活下来多少人,也是得看天意。
……
徐行伟是在下午时接到徐子先见面的短简,急赴睦亲馆之后,才知道出了这样可怕的变化。
徐子先连魏翼也没有通知,这件事若败,徐子先必定无幸,魏翼只是文官家族出身的普通举子,未必会受到什么牵连。
就算有牵连,了不起就是配解回福建,不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徐行伟就不同了,以其国姓世家,原本因为其与徐子先交情深厚的背景,最坏的结果也是剥夺执戟中郎的官职,讲武堂的教官一职也定然保不住,但也就是如此了,朝堂动荡,天子不会对宗室出身的国姓世家太苛刻,严格来说,酌金事件打击的都是有望储位的宗室重镇,对外围和远宗反而不是那么严厉,对徐行伟这样的中郎小官,更不必究追猛打。
“一旦子张兄参与其中……”徐行伟记得徐子先是这样说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被撵回福建,坏的结果就是下狱,乃至论死。”
自己当时是怎么说的?
徐行伟记不大清楚,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断。
不管在福州或是京师,徐行伟已经都认准一件事,明达非池中之物,如果自己这一世想有所成就,真的使家族回归宗室,更上一层,那就非追随明达不可。
这个立场,也是得到徐行伟父亲的支持,这也使徐行伟没有后顾之忧。
不会被族人和父亲责怪,最多是牵连到自己,那就无所谓了。
生死是大事,但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反而不太畏惧生死大计,热血上涌之时,真的是什么也顾不得。
徐行伟不是那种热血上头的暴燥脾气,但他的性格更坚韧和有主张。
既然决定出手相助,就是要将事件给做好。
午后时徐行伟请了假,然后将中郎官袍穿好,又带着几个心腹部下,前往睦亲馆见徐子诚。
那位吴国公果然蠢的可以,徐行伟拿着伪造的诏书,宣读一番之后,便令徐子诚往刘知远府邸之内。
借口当然就是徐子先和韩钟勾结谋反,天子决意留吴国公在京,暂由参知政事刘知远保护吴国公的安全。
徐子诚当时嘴巴都笑歪了,这么一来,他不就等于储君?
就算不能兄终弟及,也是可以选徐子诚的儿子为储君,吴国公当然改封吴王,一如现在在福州的赵王。
一门富贵,就此到手?
徐子诚犹如在梦里一般,根本就没有丝毫怀疑,直接带人去了积寿坊。
天黑之后,京师街道上四处都寂寂无声,百姓和官员家中都是关闭了门户,光禄街到西市的大片地方原本极为繁华,天黑之后各家大酒楼都会挂起几十上百盏的灯笼,灯光灿烂无比,无数客人在这些酒楼里流连忘返。
在此时此刻,原本亮如白昼的街道上一片漆黑,没有哪一家敢于点亮烛火,连那些狂妄的等待后天考试的举子们,也是偃旗息鼓,一个个躲藏了起来。
在这样的大政局变乱之时,兵变的刀锋之下,举子的身份也护不住他们,真的遇上了乱兵,秀才遇着兵时,怕是大好头颅,很可能被某个不识字的粗汉斩了下来,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而不管是谁赢谁输,只要大魏在,天子在,朝廷总是要如常进行科考,抡才大典是国家第一等的重事,不会轻忽,更不会取消。
徐行伟也是等着考武官试,他的中郎不过是八品官职,而且是以国姓世家子弟被保荐入宫,这种官职其实是自带干粮,郎官并无俸禄,只是一种在宫中行走,接近天子的资历。只有权贵之家才能玩的起这种投资。
一旦考中武进士,才算正式进入大魏武官的行列之中,此前的资历才能拿的出来使用,成为真正的政治本钱。
眼前黑漆漆的大道象是巨兽的嘴巴,令人感觉胆寒和害怕。
在不远处的光禄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