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是铲除了曹掌柜这个给满清运送药材的大汉奸,断了满清一条很重要的药材来源。

    建立工人票号的最大目的也完成了,工厂主们比谁都着急的把银子存在工人票号,还让工人票号入了股息。

    彻底整合了工厂主们,暗中掌控了所有蒸汽工厂生产的工业品。

    朱舜拎起渔樵耕读青花瓷茶壶,倒了一杯桂花茶,淡淡的笑了:“一切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就要放手去干了,把工业革命横推到北直隶的北方五州府。”

    留下这句念叨,朱舜站起来向外走去,骑上一匹辽东大马,带着铁塔汉子等一群护卫前往了密云县。

    要想在北方五个州府顺利开展工业革命,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还是政治问题,不然东林党有太多手段阻碍工业革命的进展。

    当初在顺天府推行工业革命,为舅哥宋应晶谋取了顺天府知府的位子,这一次朱舜要为幺弟朱玉谋来一个知州。

    几十匹辽东大马在工业大道上狂奔了半柱香时间,在即将冲出工业之城的时刻被一个人拦下了,带来了一个噩耗。

    宋老太爷病故了。

    朱舜心情瞬间变的很是沉痛,这位老太爷在他推动工业革命的初期,给了太多的帮助,常常笑谈说要亲自开一次蒸汽火车,连铁轨都没见到便仙逝了。

    朱舜紧紧抿着嘴唇,闭着眼睛说道:“去宋家。”

    ()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变

    顺天府最北,密云县。

    密云位于中原平川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辽阔的燕山山脉横亘在密云县北郊,仅有一条古北口峡谷通往北方草原。

    密云县因此成为北直隶通往北方草原的重要门户,拥有京师锁钥之称。

    作为拱卫京师的北方重镇要津,潮河从中奔流穿过的古北口,设立了足足两个卫所。

    知县身为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县内的吃穿用度说不上云锦玉带,也能穿戴一身绸缎团花纹右衽衣。

    密云南郊,汤水和潮河的交汇处。

    田野边缘的凉棚里。

    新任密云知县却穿着一件青布直缀,头戴一顶竹笠,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还沾满了泥水。

    哪里是一位上万老百姓生杀大权的一县土皇帝,分明是乡野间的贫寒百姓。

    密云知县朱玉依旧是唇红齿白,不过晒黑了很多,也瘦了。

    但整个人的精气神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王恭厂担任掌厂时还有几分富家公子哥的做派,透露着一股子轻浮。

    现在浑身上下只透露着一种气息,务实。

    精气神更是前所未有的饱满,如一株沉甸甸的稻穗。

    朱玉站在凉棚里,拿着一个缺口白瓷碗,喝着井水,望向远处平整成一个个方块的田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笑容里还有几分沉痛。

    崇祯七年。

    朱玉轻车简行骑着大伯硬塞到他手里的小毛驴,老爹偷偷塞给他的五百两银子,娘亲装了一大包袱的蜜饯糕点,还有二伯临走以前亲手锻造的一口雁翎刀。

    要不是朱玉强烈的拒绝,兄长朱金还会塞给他几名美貌伎人,当做使唤丫鬟。

    带着一家人满满关心,前往了北方密云县。

    朱玉家里以前也很穷苦,但勉强还过的去,仗着老爹在京师做牙人日子还能吃饱饭。

    抵达了密云县,朱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穷苦。

    县内只有一条东市街,勉强称得上街道,店铺破败不堪,有几处店铺还是随时都会倒的样子,用几根木桩撑着屋梁。

    密云县因为有着抵御北方蒙古鞑子和满腔八旗兵的重任,城池修筑的还算挺大,但除了这条街道以外,其他大片的地方全是荒地。

    朱玉骑着小毛驴前往县衙,土路两边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贫苦百姓,其中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让他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小女孩都不能说是骨瘦如柴了,全身上下没有一两肉,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骷髅,肚子很大。

    朱玉知道她这不是怀孕了,而是吃观音土吃的肚子发胀,看起来就像是怀孕了。

    朱玉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从包袱里拿出了几个蜜饯给了小女孩,可是她却连咬动蜜饯的力气都没了。

    双手捧着吃的,却活活给饿死了。

    朱玉给过蜜饯便赶着去县衙递交公文了,没看到这一幕。

    给过小女孩蜜饯以后,立即就围上来一大批骨瘦如柴的女人,年纪有大有小甚至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也不是讨要蜜饯,询问朱玉要不要快活一把,只要半个面饼。

    要不是朱玉身边有大哥塞给他的一个班的步枪兵,手持斗米式步枪在四周护卫,这些骨瘦如柴的女人当场都能强行与朱玉发生一些勾当。

    朱玉的脸色当即有些难看,自己治下的老百姓怎么这么的风气败坏,厉声喝道:“本堂尊是本县的知县,快快闪开。”

    骨瘦如柴的女人们听闻是本县知县,一个个吓的赶紧给朱玉磕头,希望堂尊老爷饶了她们。

    朱玉只是一时心生怒气,没想到密云县的贫寒百姓对于官吏这么畏惧,要知道在京师有些贫寒老妇人见了五品大官都敢不避让。

    只能尽快离开这里,加快速度前往了县衙。

    密云县的县衙也让朱玉失望了,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半点衙门该有的威仪。

    衙门大门上的牌匾挂着蜘蛛网,里面也是破破烂烂,还不如一些小太监偷偷修筑的寿藏处寺庙。

    朱玉走下小毛驴,这匹皇上御赐预示着大兄开始崛起的小毛驴,走进了衙门大堂。

    里面只剩下一个为民请命的牌匾,其他水火棍等木制衙具全都没了,整个衙门大堂内空落落的。

    几根柱子上还有刀斧劈砍的痕迹,应该是被人砍了当柴烧了。

    听到有动静,一名六房掌案模样的白发文吏穿着一件带着补丁的皂隶服,从大堂后面走了出来,有气无力的说道:“这里没什么可砍的柴禾了,你还是回去吧。”

    朱玉拿出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交给了白发文吏,客气的说道:“这位老先生,本堂尊是本县的新任知县。”

    白发文吏也没接过来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看向朱玉的眼神很奇怪,居然带着一丝怜悯,叹了一口气说道:“堂尊想必是在官场得罪了什么人吧。”

    “既然来了,就慢慢熬上几年,总有机会离开这里的。”

    朱玉跟着白发文吏走向后面的公廨,两名步枪兵跟在身边,剩下的八名步枪兵自发的开始打扫破败县衙。

    后面的公廨也是破破烂烂,朱玉为了能尽快融入这里,闲聊了两句。

    突然僵在原地,久久没能挪开脚步。

    刚才被他呵斥的骨瘦如柴女人们,全是北方两个卫所漕河所、密云后卫的军户家眷,日子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出来做些暗门子生意。

    朱玉不敢相信,那些为大明驻守国门的军士们,家眷竟然沦落到要去当娼妓,这对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想到朝堂上那些东林党人整天就知道吵架弹劾,为自身争取利益,根本不会理睬这等‘小事’,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难怪大兄说过一句大明气数已尽,当时他还很奇怪京师这么繁华,大明怎么就气数已尽了。

    直到现在朱玉还不是不相信,却有了一丝动摇。

    朱玉没有继续寒暄,放下手里的包袱便离开了县衙,带上四名步枪兵去乡野体察民情了。

    因为没穿官服,各个村庄的里长只是以为他是富家少爷,没去低三下四的伺候,只是安排一名亲随去盯着这名富家少爷在作甚。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农学院的情况

    朱玉离开县城以后,顺着官道绕过一座小丘陵,看见了一座小村庄。

    带着四名步枪兵走了过去,田地里随处可见面黄肌瘦的贫寒百姓,种植的也不是土豆,还是像过去一样,水田种麦子旱地种些豆子棉花。

    这些田地都是依傍着汤河,收成应该不错,出身于乡野的朱玉不像其他八股文知县不识五谷,只是看了一眼附近的情况,大致就估计出一季的收成。

    应该可以达到正常水准,两石多一亩。

    按理说这么好的收成,这些贫寒百姓的日子应该还能过的去,不至于这么的面黄肌瘦。

    想来只有一个可能了,这些贫寒百姓只是佃户或者长工,负责给本县乡绅们种植田地。

    顺着田间小路继续走去,走了好几天,路过很多村庄,走的路越多朱玉心里越是沉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改变。

    改变密云县军户家眷们穷苦日子,不敢说碗里有油,最起码能让这些军户家眷们吃饱饭。

    朱玉过去做过几年的胥吏,深知吏道二字对于官场,尤其是对地方的影响力。

    新科进士们除了有幸入选庶吉士的进士,其余进士正常都会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下放到地方磨砺一段时间。

    但这些八股文出身的进士们说起经史子集头头是道,各种朱子曰二程曰背的倒背如流,面对地上治理只能抓瞎了。

    记录着一县人口、土地多少、课税、秀士举人多少的鱼鳞册子,在这些八股文进士眼里只是鬼画符,胥吏却能轻易找到知县想要的任何一项数目。

    知县们为了不在吏部考核中出问题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只能把这些繁琐细碎的地方政务交给六房胥吏去处理,这也就造成了胥吏把控地方政务的景象。

    胥吏们一般都是世袭,仰仗着手里的权利成了拥有不少田地的大户,还与本县的乡绅们勾结在一起欺压贫寒百姓。

    密云县军户们的军田,正是被县衙胥吏和本地乡绅大户所侵吞,以至于军户家眷们只能逼良为娼了。

    县衙里也就那名白发文吏还有良心,没去干那些勾当,还守在县衙里等着新任知县。

    现在不是征收课税的时间,其他胥吏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来点卯了,在家过着自己的富足日子。

    朱玉很清楚吏道的沉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兄长教授他一些道理时,说的土改。

    但这些乡绅大户们又与府衙勾结,甚至是与东林党京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知县所能进行的。

    首先要有绝对的威望,并且掌握一支强大的暴力机关。

    这个人只能是太子,大兄给了太子三本书,伟人生平传记、毛概、陆军训练手册。

    据说太子对那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生平传记尤其的喜爱,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文人雅士对于昆剧的追捧,常常手不释卷的看到深夜。

    土改是不可能了,朱玉只能另想办法,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来个好法子,只好离开了密云县几天,去请一位高人过来。

    朱玉骑着小毛驴来到了京师大学堂,这一次要请的高人,正是大兄朱舜七名弟子中的一位。

    朱舜的七名弟子各有各的风采,二弟子宋士意在工厂主里的声望最高,发明的宋氏织布机、宋氏梳棉机、改进的朱氏纺纱机等等工业化机械,造就了一位位实业家。

    工厂主们每到逢年过节的都要先去看望宋应星,说是看望宋应星,谁心里不和明镜一样是去巴结宋士意,希望他以后发明了新式纺织机械可以先给他们使用。

    三弟子焦勖如今是最得皇上看重的弟子,每个月总会被皇上叫入宫中几次,比起六部侍郎还要频繁,这份简在帝心让很多中枢重臣都心生羡慕。

    四弟子赵斗米则是大明王爷们都要巴结的人物,赵斗米的母亲过大寿,老家县衙的一名六房掌案嫉妒赵斗米当了官,酸溜溜的说了一句不就是个九品芝麻官,有什么值得重新祠堂的。

    这句话说了没有几天,赵斗米家门口来了一顶顶绸缎蝠纹轿子,走下来的居然是一位位王爷府管家,过去给赵斗米母亲拜寿。

    吓的那名六房掌案当天晚上去了一趟赵家,以给赵斗米母亲拜寿的名义磕了一个响头,但是赵家宗族子弟心里都清楚,这位过去需要赵家仰望的大人物是在给赵斗米赔罪。

    五弟子薄珏更不要说了,早在朱舜收下他以前就是名动京师的第一美男子,这些年京师大学堂天文学院的墙头,差点没被京城官宦小姐和富家小姐们给扒烂了。

    那可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墙头。

    六弟子毕明珪自从发明了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隐隐被当做工业伯朱舜的接班人,在工业派学子们心里是毫无疑问的‘大师兄’。

    七弟子徐积薪拜师最晚,凭借他凡事都要争胜第一的脾性,反而掌握了最多的天才学子。

    六弟子毕明珪是心里的大师兄,招揽一半以上天才学子的七弟子徐积薪,却是实际上的‘大师兄’。

    真正实际上的大师兄宋士慧,这些年来,一直是沉默寡言,几乎被人忘记了他的存在,忘记了京师大学堂还有这么的大师兄。

    唯一一点改变。

    宋士慧身边多了二三十名同样黑瘦,同样喜欢蹲在树荫下抽旱烟的农业学子。

    望着一亩亩欣欣向荣的稻秧。

    笑容敦厚。

    灯笔


………………………………

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种基因库

    朱玉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一群京师大学堂的天才学子蹲在槐树下,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

    敦厚笑着。

    朱玉也去过被戏谑为秃顶实验室的硫酸实验室,里面的天才学子们朝夕必争的做着实验,就连上茅房都觉的浪费时间。

    农业学子们慢,化工学子们是快。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朱玉觉的这一慢一快。

    才是大明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朱玉走过去找到沉默抽旱烟的宋士慧,略微阐述了密云县的一些情况。

    宋士慧放下烟袋在旁边的石磨上磕了磕,磕干净烟袋锅子里的烟灰,插在腰间走向了田亩中间的一座水泥房屋。

    那是宋士慧这些年的心血成果。

    基因库。

    杂交出来的良种杂交水稻,需要足够的稻种进行培育。

    里面单是稻种就有十五种,籼、糯、粳等品种都有,甚至已经培育出了一样耐旱的杂交水稻。

    还有麦、豆、番麦等种子,那一座小小的水泥房屋,承载着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宋士慧已经培育出了高产水稻宋米7号。

    亩产六百斤。

    配合科学种植,以及优质肥料,亩产可以达到一个神仙也做不到的产量。

    亩产一千斤。

    宋士慧从里面拿出了两个小口袋,交给了旁边的农业学子们,走到朱玉旁边也不说话,沉默的看着种植了各种作物的杂交田。

    北直隶的耕作习俗是冬麦夏稻,这两个小口袋里分别装着亩产千斤宋米7号和亩产八百斤的宋麦7号。

    本来是想给恩师的一个惊喜,幺叔朱玉说了那便先去密云县推广。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很让宋士慧困扰,良种退化问题。

    亩产六百斤的杂交水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高产水稻会因为个体遗传、后代分离等问题出现退化。

    最多二三年又会退化成过去的低产水稻,每年的夏季播种都要重新换上一批高产杂交水稻。

    换稻种倒也无妨,很多老百姓每年都要以拆借的方式买稻种麦种,只要建立一家种子公司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拆借稻种麦种也是官僚乡绅们坑害老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了种子公司一来防止了良种的外泄,二来还能让老百姓免遭官僚乡绅的坑害。

    朱玉过来是想找宋士慧帮忙推广土豆,听到他说这种水稻亩产六百斤,当场瞪大了眼睛。

    也让朱玉彻底松了一口气。

    一句推广,说来简单,却是千难万难。

    密云县的老百姓们种了不知多少辈子的五谷,又没读过书,很难接受外来事物,尤其是关系着一家老小能否活命的粮食种植。

    就算是有人想去种植,首先不会种植土豆,就会让动了心思的老百姓退缩。

    产量再高,不会伺候的话,同样是种不出粮食。

    老百姓不是乡绅大户有吃不完的粮食,勤勤恳恳的一年忙到头,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吃,哪里还会专门开辟出一块田地去种植不会种的土豆。

    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难的是怎么改变老百姓封闭保守的思想,有些东西只要根深蒂固在老百姓心里,很难再去更改了。

    改变坚持了祖祖辈辈的耕作方式,难度不亚于让老百姓不去祠堂祭拜。

    大兄朱舜当初可以推广成功,一是因为有着周济老百姓的大恩,二来大灾过后的老百姓本来就没了活路,不如还了这份恩情。

    即便是这样,宋应晶亲自主持土豆推广的政务,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多次需要出动巡检司的官兵。

    在宋家许诺只要种不出来粮食,明年宋家依旧开设粥厂的承诺下,这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推广了土豆。

    朱玉立即拖着宋士慧离开了这里,命人去京师大学堂牵来两匹快马,赶往了密云县。

    几天后,京师大学堂学子驾着骡车运来了足够千亩良田种植宋米7号和宋麦7号。

    朱玉带着宋士慧去了密云县仅剩的一千亩官田,两人站在地头上,看着形状千奇百怪的一块块田亩。

    沉默寡言的宋士慧,突然变的话多起来:“要想真正种植出高产稻谷,首先要改变的不是良种,而是科学种植方法。”

    “这其中包括了水文的测绘,水利的兴修,土壤的改良等等问题,咱们第一年种不了高产稻谷,需要先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种植高产水稻。”

    “水文测绘交给侄儿了,只是这个兴修水利需要大笔的银子,还需幺叔去找朝廷要银子,或是找乡绅大户们募捐。”

    朱玉听到要找朝廷要银子,出现了一丝苦笑,朝廷啥都不缺就是缺银子,估计是没指望了。

    至于找乡绅大户们以兴修水利的名义募捐,更是不可能了,县衙每次发布告示说兴修水利其实就是一种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

    乡绅带头先捐,事后五五分账。

    想让这些乡绅大户们捐银子也可以,先把五五分账的事情定下来。

    朱玉拍了拍宋士慧的肩膀说道:“士慧,你先去测量水文,银子的事情叔父去解决。”

    终于要开始推广这些年来的心血成果了,宋士慧和农业学子们的表现却有些奇怪,只是蹲在地头默默的抽了一锅旱烟,起身做事。

    不是他们不想激动,这群为民族未来默默努力的京师大学堂学子,已经被遗忘了太久。

    早已不记得什么是激动了。

    宋士慧拿来了本县的县志,翻看了两眼,只有谁家中了举人,谁家在兴修水利捐了几两银子,便把县志还给了白发文吏:“里面全是乡绅大户们花银子买的县志留名。”

    “其他关于密云县的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无雨期,还有最为紧要的汤河潮河旱涝情况,一点都没有记载。”

    “接下来的一年里,会非常的辛苦,你们先给家里写一封书信,咱们这几年就住在这里了。”

    农业学子们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的退出,收起烟袋杆子,沉默的走向了地头简易的凉棚,去给家里写书信。

    旁边的朱玉决定去找本地的乡绅大户们谈一谈,希望他们能够捐些银款,毕竟兴修了水利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

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县治

    朱玉尝试着去感化乡绅大户们,暂时把这里的一切政务委托给了白发文吏,让他全力配合宋士慧对官田进行改造。

    白发文吏瞧了几眼拿着卷尺丈量土地的毛头小子们,心里不免出现了一些轻视:“堂尊定是被这些毛头小子给骗了,屁大点的孩子懂个甚。”

    宋士慧已经过了二十而冠的及冠年纪,哪里还是毛头小子,不过对于这名白发文吏来说,他的恩师朱舜来了也是个毛头小子。

    种田看似简单,却是天底下最难的活计了,正月窖粪,二月治田埂,三月选种,一直到十月的打谷米,半点马虎不得。

    稍微有点懈怠,一年的收成就要大减,这些毛头小子能种几年地,白发文吏种了一辈子的地都不敢说能够保证官田大丰,真是少年不知苦滋味。

    毕竟,种田是看天吃饭。

    无旱无涝,那是老天爷赏饭吃,能够保证二石的收成。

    但凡碰见一点旱涝蝗灾,轻了腰斩一半的收成,重了就颗粒无收了。

    白发文吏摇了摇头,唉声叹气的离开了这里,准备迎接下一任的密云知县了。

    宋士慧能够在最喜欢出风头的少年时期,静静看着那些师弟们一个接着一个的风光无两,沉默不语的进行枯燥乏味的杂交实验,一点一点的搭建良种基因库,更不会在意一个白发文吏的看法了。

    目送白发文吏离开这里,宋士慧做的第一件事却和推广杂交水稻没有任何关系,但有很大的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