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送白发文吏离开这里,宋士慧做的第一件事却和推广杂交水稻没有任何关系,但有很大的联系。

    写一封书信给恩师,希望恩师派遣一个连的步枪兵带上充足的武器弹药,驻扎在官田附近。

    常年在田间闷头做实验的他,只是不想把心思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勾心斗角上,怎么会不明白恩师时常说的两句话。

    推行工业革命一定要掌握绝对的政权和军权。

    这一次只是做试验性的推广,一个连的步枪兵乡勇足够震慑住乡绅大户了。

    乡绅大户们就算是请来密云北郊两个卫所的边军,也能抵挡一段时间,让恩师联系京营游击周遇吉或者山海关总兵满桂。

    凉棚内,宋士慧写好书信交给一名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带上其他人走出了凉棚。

    县志里没有关于水文情况的记载,对于高产杂交水稻的推广极为麻烦,就拿年平均降水量来说,最少需要十年的概况进行推算。

    宋士慧哪里有时间在这耗上十年,心里对于尸位素餐的官僚乡绅越发的敌视了。

    不过也有办法,宋士慧想了想,倒是可以通过一物一人得到想要的水文气候概况。

    一行人顺着长满野草的土路,走到了潮河边。

    河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一名艄公撑着一艘小舟迅速从他们面前流过,艄公只是不停的从鱼鹰嘴里取下白条鱼,也不见他划船。

    宋士慧晒成黄土地颜色的脸容,多了一丝担心,看来潮河的流速很快,加大了水里修筑的难度。

    站在宽阔的潮河边观察了片刻,宋士慧从一名农业学子手里接过来锄头,开始在河边翻地:“先测量潮河的最高水位。”

    潮河在涝季发过大水以后,往往会卷起大量的泥沙冲上河岸,宋士慧通过翻开土地,观察沙土的分布,就能知道这片官田在潮河涝季被淹的情况。

    宋士慧和农业学子们接连翻了七八天的土地,把泥沙的分布、漫水线、植被的分布等等概况,详尽的记录起来,大致就推算出了潮河的最高水位。

    这几天吃的都很简单,面饼配着京城六必居的酱菜,再来一个白瓷碗的凉白开,吃饱继续测量水文气候情况。

    天气越来越炎热。

    宋士慧等人吃完简单的午饭,一群人蹲在田埂的树荫下,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解解乏。

    眼前开阔的田地间,一名穿着破洞青布对襟的老汉,挑着两桶水从旁边路过,瞅着冒起白烟的烟袋锅子,咽了咽口水。

    宋士慧站起来,从面前没水的小水渠跳过去,递过去烟袋杆子说道:“老丈,来一袋。”

    老汉仔细看了几眼宋士慧,见他只是一身青色对襟,裹着青布头巾,应该只是家里有些小钱的中等人家,不是那些穿着绸缎的大少爷,也就没逃走。

    老汉放下肩膀上的扁担,慌忙接过了烟袋杆子,说了一句奉承话:“多谢大少爷了。”

    老汉心急的嘬了几口,很久没抽了,呛的他剧烈咳嗽并且呛出了眼泪。

    一般人早就难受的把烟袋杆子给扔了,老汉却是紧紧的握住烟袋杆子,舒坦的眯起了眼睛。

    宋士慧沉默的等着老汉舒坦几口,请教道:“晚生有些事想问老丈,不知是否方便。”

    老汉听他这口气,还是个读书人,说不准还是个秀才老爷,心里顿时升起了一股畏惧和自豪。

    秀才老爷可是请他抽过旱烟哩。

    老汉慌忙把烟袋杆子递给宋士慧,点头哈腰道:“秀才老爷随便问,小老儿全都说。”

    宋士慧把烟袋杆子推回去,示意老汉随便抽,带着他向河边走去:“马上快要到小满时节了,雨季应该快到了,老丈怎么还挑水浇地。”

    老汉愣了愣,还以为秀才老爷询问某某秀才住在哪里,过来拜访同窗好友的,谁曾想秀才老爷询问都是一些庄稼把式问题,

    老汉没敢多想,赶紧照实回答道:“秀才老爷可不知道哩,咱们这里的土地难伺候的很,要到芒种的时候才下雨,秋老虎刚过就没雨了。”

    “整个冬天很少下雪哩,地里旱的要命,需要经常挑水浇地。”

    “春天和秋天也是不怎么下雨,还经常刮风带来很多的沙子和尘土,也要经常挑水浇地。”

    说到这里,老汉突然叹了一口气:“因为用水多咱们这里经常发生争水的械斗,小老儿的一个侄孙就是因为争水,被人用锄头砸穿了脑袋。”

    水文情况可以根据水淹过后留下的蛛丝马迹进行判断,天文气候就没办法了,县志里没有记载只能抓瞎了。

    不过宋士慧还有别的办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就是一部部活着的县志。

    靠天吃饭的庄稼人,要比县志更为清楚密云县的水文气候。

    宋士慧拦住老汉就是想通过他了解很多详尽的气候概况,一直闲聊到傍晚。

    有旱烟杆子伺候着老汉也能耐得住性子,就一直陪着这个秀才老爷唠唠,眼看天要黑了,赶紧拱手道:“秀才老爷,到了晚上小老儿看不见东西了。。。。。。。。”

    宋士慧不等老汉说完,拱手道:“今天多谢老丈解惑,烟袋杆子就送给老丈了,天快黑了老丈还是回去吧。”

    老汉赶紧摆手,一支烟袋杆子少说也得一分多银子,太贵重了:“这可使不得,小老儿哪里敢要秀才老爷的东西。”

    老汉还没说完,宋士慧离开了潮河边,要是不离开,这位贫寒老丈更不敢带着烟袋杆子离开了。

    老汉看了看手里的烟袋杆子,看了看宋士慧的背影,咬了咬牙,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赶紧离开了这里。

    宋士慧带着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回到了远处的凉棚,点着蜡烛开始熬夜记载密云的气候概况。

    “冬季干旱,春秋多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之间。”

    “属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直持续到深夜。

    深夜。

    官僚乡绅们在这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崇祯年间,开始了纸醉金迷的豪奢宴会。

    空旷的田野间。

    一间凉棚。

    亮起了微弱的灯光。

    ()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实业家的啪啪打脸

    从第二天开始,一直到小暑时节。

    宋士慧带着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不停在密云县走访,从一位位庄稼老人嘴里了解密云县的水文气候。

    只要有一条气候概况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一定锱铢必较的深究,力求严谨到严苛。

    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询问,磨破了十几双草鞋。

    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

    此时正值一位东林党高官的寿辰,举办了一场千味宴,用马、牛、驴、犊、獐、鹿肉等水陆珍馐数千盘,大摆筵席,彰显自身的地位。

    过来拜寿的也都是京城有头有脸的官僚乡绅,哪里会不要脸面像是没见过世面似的多吃,只是尝了两口便不吃了。

    这一盘盘珍馐很多还没动,直接倒掉了,东林党高官却是笑吟吟的看着这些不知道能救活多少老百姓的粮食被倒掉。

    似乎只有这么糟蹋粮食,才能彰显他的权势和地位。

    官僚乡绅们也是抚须笑看,早已习惯了。

    来年多加些租子便是了。

    密云知县朱玉这段时间以来,四处碰壁,甭说是鼓动密云县的乡绅大户们捐献银款了,想他堂堂一位知县,居然连进门也进不去。

    想到大兄是东林党的灾星,朱玉也就明白了,不是不想见而是不敢,生怕和朱家人沾染一点关系,被众正在朝的东林党所针对。

    眼看从芒种时节到了小暑时节,朱玉实在没有办法了,给老爹写了一封书信要了二百两银子,准备以青苗会的名义办一场筵席,邀请本县的乡绅大户们过来。

    府衙,后院。

    收拾很干净的简陋院子里,摆了十桌筵席,每桌所用的银钱多达二十两,在这些乡绅大户们眼里却是清汤寡水。

    好在顾及朱玉的面子没有发作,也没去碰那些清汤寡水,坐在长条板凳上看看这位新任知县能耍什么花样。

    朱玉的大兄工业伯朱舜一顿饭不过三四两银子,已经让很多实业家们暗暗咋舌了,暗呼真是豪奢。

    瞧见这些乡绅大户们没动筷子,朱玉还以为是被二三十名手持斗米式步枪的步枪兵给吓到了,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玉知道这些乡绅大户不愿意与他为伍,白发文吏更不敢得罪了这些本地乡绅,只能拉来宋士慧和几名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坐在一桌。

    坐在首位的朱玉,环顾四周,八仙桌已经坐满了,乡绅大户们应该已经到齐了,举着酒杯站起来说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本堂尊这个新官不想烧什么火,倒是想浇一盆水,不知各位乡绅老爷们能否助本官一臂之力。”

    乡绅大户们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朱玉一个人在那唱独角戏,一时间场面有些尴尬。

    约莫过了半盏茶功夫,乡绅大户们把朱玉这个知县晾的差不多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冯员外。

    朱玉倒也没像普通官员那样觉的脸面尽失,心生怒气,只是不咸不淡的举杯站在那里,不过也把目光看向了冯员外。

    他在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收获,大致摸清了密云县本土势力的具体情况,本县的乡绅大户们基本上是以冯员外为首。

    倒不是冯员外手里的银子比其他人多,也不是他的功名最高,只是一个白身而已。

    冯员外有一个好堂兄,前任户部尚书冯铨,在密云县的官僚乡绅眼里那可是大到没边了。

    每一任密云知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来拜访冯员外,还得备上一份厚重的干礼,这样才能在密云县干出一番‘政绩’。

    朱玉这段时间没能进了各个乡绅宅子的大门,大兄朱舜只占一半的原因,另一半是他没有第一个先去拜会冯员外,而是随意找了一户乡绅。

    这是担任地方官的大忌,相当于落了当地乡绅领头羊的面子,政绩永远只能是下中了。

    冯员外把知县朱玉晾在那里,算是还了当初的羞辱,也不站起来,坐在长条板凳上慢悠悠说道:“朱知县想要浇什么水,说来听听。”

    朱玉也不是没有背景的新科进士,任由这些地方乡绅随意欺辱,大喇喇的坐回了官帽椅:“也没什么大事,本官准备修筑一座水坝,希望你们捐点银子。”

    乡绅们抚须笑了,看来这个新任知县总算是开窍了。

    冯员外满意的点了点头,只不过这个分润的银子不能五五分账了,最多给他一成,抚须笑道:“堂尊需要多少银子。”

    朱玉有些不明白乡绅大户们脸上的笑意,皱了皱眉头说道:“不多,四千两银子。”

    胃口还挺大,张嘴就是四千两银子。

    乡绅们更满意了,只不过密云县的老百姓已经搜刮了好几遍了,四千两银子可就有点难了。

    不过冯员外等乡绅们并不在乎,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更不在乎朱玉会遭受多少骂名。

    冯员外递给身边一名乡绅一个眼神,乡绅了然的站了起来,说了两个字:“一九。”

    朱玉听到这两个字终于明白乡绅们为什么突然会笑了,还是从他们手上抢走四千两白银的情况下。

    原来他们以为是要搜刮民脂民膏。

    朱玉也笑了:“本堂尊的意思是,全都由你们掏,真的要修筑一座水坝。”

    乡绅们的笑容顿时僵在了老脸上,很快变成了阴沉,冯员外紧紧皱起了眉头,他这是在耍乡绅们吗?

    世上哪有乡绅真的捐银子的道理。

    冯员外的老眼扫视一圈四周的步枪兵,知道今天这件事无法善了了,站起来拱手道:“堂尊不贪不拿当真是大明的清官,老夫也不是不捐。”

    “手里刚好有一枚铜钱,堂尊拿去修筑水坝。”

    乡绅们再次笑了,哄堂大笑,心里高呼冯员外真是高明。

    只捐一枚铜子,这比不捐还要羞辱朱玉。

    “冯员外所言极是,本员外也捐一枚铜子。”

    “家里实在是没有余粮了,本员外也捐一枚。”

    “一枚不多,也是老夫的一份心意,堂尊可要好好修筑一座水坝,到时我等会广邀好友过来观礼。”

    朱玉骤然握紧了拳头,盯着这些开怀大笑的乡绅大户们,气的几乎要下令杀光他们。

    但是他不敢。

    倒不是朱玉贪生怕死。

    死有何惧,换了这一帮乡绅老狗的命也值了。

    只是这样会给大兄惹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牵连二三十名步枪兵,牵连二三十个家庭家破人亡。

    朱玉看着那群老狗放下手里的铜子,开怀大笑着起身离开,气的几乎昏厥过去。

    突然站起来低声嘶吼道:“难道你们就不为大明的黎民百姓想一想,不为大明的未来考虑吗!”

    乡绅大户们笑的更大声了。

    “哈哈,为何要为那些猪狗不如的东西考虑,一群吃不饱饭的穷鬼而已。”

    “大明的未来,哈哈,我等乡绅便是大明的未来。”

    “这个知县怕不是读书读傻了,本员外就不信了,谁会给那些穷措大捐献银款。”

    朱玉眼角欲裂的盯着乡绅大户们,几乎不敢相信那是人会说的人话,就因为没银子就猪狗不如了。

    百姓们再穷,也是大明子民。

    但朱玉又能有什么办法,杀也不能杀,逼迫也没有那个威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狗们离开。

    难道大明真的像大兄所说的那样,气数已尽了。。。。。。。。。

    “不就是四千两银子,老夫捐了。”

    “老周!你好歹给老哥几个留点,老夫捐五千两。”

    “老吕,你他娘的不比周老哥好哪去,本工厂主捐六千两。”

    “。。。。。。。。。”

    就在老狗们准备走出庭院的时候,垂花门外面传来一道道捐献银款的声音,还是抢着捐。

    还要一个人捐完。

    踉踉跄跄跌坐在官帽椅上的朱玉,猛然转头看去,热泪盈眶。

    一群白发工厂主堵在了门口,为了捐献银子,面红耳赤的争吵起来,

    甚至开始撕扯衣服。

    实业家们。

    来了。


………………………………

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

    踩着一双沾满泥土黑布鞋的知县朱玉,永远忘不了乡绅大户们离开时的表情,一种比死了亲爹还难看的表情。

    尤其是冯员外在密云县当惯了土皇帝,突然被过去他都懒的看上一眼的小人物狠狠踩了两脚,还是他看的比命还重要的脸面,气的脸色发青。

    知县朱玉都开始担心别把这个老狗给气的一口气倒不上来,死在了衙门后院,可就真成了大兄说的碰瓷儿了。

    想到碰瓷儿这个新颖词,知县朱玉笑着摇了摇头,思绪从回忆中回转,看向了一望无际的稻田。

    过去奇形怪状的官田,全部梳理成美观的方格。

    一株株稻秧整齐的插在稻田里,随着微风荡漾,宛若青碧湖泊。

    煞是好看。

    方格稻田的四周,是一条条水堰。

    过去也是蜿蜿蜒蜒,看起来很是别扭,现在也变成了横平竖直。

    干净利落,整齐划一。

    稻田靠近潮河的堤岸,修筑了一条只能覆盖官田的混凝土堤坝,根据负责修筑堤坝的京师大学堂学子李州桥所说,能够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涝。

    知县朱玉踩着没有多少杂草的田埂,走向了那条长长的混凝土堤坝,心里继续完善清算本县乡绅大户们的谋划。

    策划了有一年了,已经很完善了,只是时机还不到,或者说土改的时机还不到。

    知县朱玉顺着一个很陡的阶梯走上了混凝土堤坝,视野瞬间豁然开朗。

    面前是那条宽阔的潮河。

    对岸还是奇形怪状的稻田,和身后整齐的方格稻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老幺,做的不错。”

    知县朱玉突然听到一道熟悉的声音,赶紧转过身子看去,惊喜道:“大哥!”

    朱舜淡笑着爬上了堤坝,眺望视野十分开阔的平野稻田,满意道:“没给大哥丢脸。”

    知县朱玉在宴请密云县乡绅大户时,被晾了那么长时间,还是一副不咸不淡的表情。

    朱舜只是夸了他两句,知县朱玉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低头笑道:“大哥怎么来了。”

    突然想起来一件事,知县朱玉拉着大哥走向了堤坝中间的位置,像是在给大人炫耀成绩:“大哥这个混凝土房子里是蒸汽机,旁边的水池子是抽水池。”

    “蒸汽机带动抽水机把水抽上来,通过这个抽水池把水送到水堰里,再由水堰源源不断的灌溉千亩良田。”

    说到这里,知县朱玉突然满面红光,伸出了一根手指头:“一天,只需要一天就能把水池子灌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军户们可以闲下来做些短工,贴补家用。”

    朱舜知道幼弟为什么这么红光满面,从四月望月到七月望日,称作忙月。

    老百姓们需要进行拔草、耕耘、粪灌等等农忙,最耗费时间的还是全家齐上阵挑水灌溉稻田。

    稻田不比麦田,需要漫过秧根的水才能有个好收成,靠近潮河附近的稻田还好,可以利用水车,但是排水量有限需要用桶挑水。

    距离潮河三里外的稻田更不要说了,只能想办法用去河里挑水,或是从稻田附近的井里挑水。

    想要修筑水渠灌溉,先不说潮河水位较低引不来多少水,单是得不到乡绅大户们的同意这一条,就堵死了修筑水渠的可能。

    有了蒸汽抽水机,军户们的只需要在需要拔草的时候,过来拔拔草,需要施肥的时候过来粪灌,不用天天过来挑水了。

    工业化农田为军户全家争取了三个月的闲暇,有了这三个月的闲暇,能让他们在欠收的灾年勉强活下来了。

    知县朱玉看到大哥越发的赞许了,脸上的红光高涨了三分:“大哥这座蒸汽房和其他的蒸汽房一样,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就算是红夷大炮也轰不开。”

    “大门也是厚重铁门,另外里面还埋了大量的火药,只要不是咱家的心腹家丁,进去只有一个下场。”

    “碰到那条很难发现的暗线,当成炸上天。”

    拥有汽缸、分离式冷凝器、滑阀、离心式调速器等各种精密部件的蒸汽机,经过龙章凤姿毕明珪的不断改良,比以前更加精密了。

    活塞也改造成了耐高温的金属密圈,就算是把图纸还是标注着详细尺寸的图纸给满清,他们也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制造出一些只有工业母机才能打造的精密零件。

    朱舜还是做了一个双保障,只要满清或者东林党晋商敢抢蒸汽机,下场只有一个,尝一尝飞翔的感觉。

    知县朱玉突然又叹了一口气:“可惜宋老太爷封神了,宋士慧要去给宋老爷子守孝三年。”

    “要不然沉默了这么多年的宋士慧,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这些年的坚持,坚持出来的心血成果了。”

    提到宋老太爷封神,朱舜莫名的有些感伤,却也挺替老丈人高兴的,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能够载入青史的不多,封神的就更少了。

    何况老丈人的这个粥神,不仅在民间的香火极旺,成为了仅次于灶王爷门神等五祀的祖宗神灵。

    还得到了朝廷的承认,不再是民间的野神淫祠,而是关二爷那般的道教正神,据说有不少寺庙为了争取香火,准备把宋老太爷列为金身比丘。

    宋老太爷这是用自己的善举赢来的善意,内阁首辅羡慕都羡慕不来的,这让朱舜心情好了很多。

    朱舜过来是为了汇总各方面情况,回去要和战略处的两位大才商量怎么突破北五州府,询问了这一次过来的目的:“士慧不在这里了,还能保证多少亩产。”

    知县朱玉伸出六根手指头,认真道:“六百斤,士慧不在这里也能保证六百斤。”

    “六百斤。”朱舜平静的脸容多了一丝认真:“还不够。”

    “还不够?”知县朱玉不明白的看向了大哥,普通的稻种能够达到两百斤就敬谢祖宗,杂交水稻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六百斤,大哥居然说还不够。

    朱舜平静的点了点头:“是的,还不够。”

    “还不够东林党认为绝对不可能。”

    “只有达到了一千斤,才能让东林党觉的他们一定赢。”

    要想达到一千斤的亩产也不是不可以,搭配足够的化肥便可以做到。

    现在连合成氨的技术还没突破,化肥就不要想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早就去年朱舜就在安排这件事了。

    最后看了一眼青碧湖泊般的方格稻田,带着铁塔汉子等人回去了:“希望福王世子他们不要让本伯爷失望。”


………………………………

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复合肥

    朱舜嘴里所说的不要失望,是一种天然的复合肥鸟粪石,含有丰富的氮、磷、钾。

    鸟粪石只存在于几个岛屿,在茫茫大海上找到的机会,不亚于走在繁华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