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士英瞧见信任他的魏郎中停在原地不走了,善意的提醒了一句:“还有两炷香时间就要傍晚了,魏郎中抓紧时间还能回家吃口热饭。”

    热饭?

    怕不是断头饭。

    此时此刻的魏郎中哪里还有半点的笑容温和,国士之风,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老老实实的站在谷场里装死多好,干嘛非要出来找死。

    现在彻底完了,不仅没有挽救岌岌可危的地位,嗯,也不用挽救了,过了今天能不能继续在官场待着都是个问题了。

    崇祯和东厂督公王承恩从头看到尾,从淡定从容郑员外的颓然,老宰辅冯铨的情绪失控,再到这个很能装相的魏郎中僵在原地。

    心里足足大呼痛快了三次。

    亩产千斤这个大坑,真是个好坑!

    大明天子和东厂督公彻底痛快了,心里舒爽的都不想离开谷场了,甚至差点高呼一声拿酒来。

    不过只能想想,以他们的身份哪里能说出口,有失威仪。

    崇祯和东厂督公不能说拿酒来,有一个人却是没有任何的忌讳。

    大明帝师孙承宗。

    孙承宗心里也是不相信违背常识的亩产千斤,但他却想看看屡次创造奇迹的朱舜,这次会给大明带来怎么样的惊喜。

    崇祯坐着銮驾前往密云县,老当益壮的孙承宗拒绝了长子送来的一顶轿子,骑上一匹辽东大马策马奔腾而去。

    孙承宗过去只是听说了飞梭织布机、大明蒸汽机、蒸汽磨坊这些新式机械怎么扭转了乾坤,怎么把东林党和晋商坑成了泪人。

    今天亲眼看见了。

    因为东林党的弹劾只能憋屈回到京城的孙帝师,这些年的憋屈一扫而空,红光满面的放声大笑了一声。

    “拿酒来!”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个之父

    他孙承宗在辽东浴血奋战,没败在满清的长刀下,却败在了东林党的嘴皮子下。

    弟子袁崇焕一生都在抗击建奴,没死在满清的刀下,也是死在了东林党的嘴皮子下。

    这些憋屈还只能埋在心里不能给任何人说,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东林党在朝堂上的势力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世人所说满朝君子。

    闯贼已经去攻打长安了,攻打这座造就了几朝君王的帝王之基,东林党还在朝堂上吵来吵去。

    最为可笑的是有些东林党官员在这种艰难时刻还说留着军队没用,只是在白白消耗大明的粮饷,应该全部裁撤。

    孙承宗差点拎着一把刀冲进紫禁城,冲上那座大殿,指着满朝君子们说上一句。

    没有辽东边军的浴血奋战,你们连给建奴当包衣奴才的机会都没有,只是一堆大块人心的头颅。

    但孙承宗不能。

    只能,把这满腔的愤懑憋屈在心里。

    今日。

    一扫而空了!

    不配上一壶烈酒,怎么对得起这道放声大笑,这满腔的痛快。

    朱舜就站在孙承宗旁边,但他没给这位大明帝师递过去一壶烈酒,而是踢了一脚满丹臣。

    这个憨厚少年虽然是蒙古人,却比东林党和晋商更汉人,父亲满桂一生都在抗击建奴,几位兄长全部战死于抗击建奴的大战里。

    满丹臣像很多蒙古少年一样,喜欢烈酒、大马、利刀,腰间常年悬挂着一个羊皮囊,里面装着很烈的马奶酒。

    满丹臣被一脚踹在屁股上,踹到了孙承宗旁边,挠了挠脑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羊皮囊就被鼻子很尖的孙承宗抢走了。

    满桂幼子的脾气和他爹满桂一样,恩怨分明,朱舜救了满丹臣老爹的命,那他的命比满丹臣自己的命还重要。

    朱舜一刀宰了满丹臣,他都不会眨一下眼,还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不过眼前这个不相识的老头子抢了马奶酒,就没那么好脾气了。

    满丹臣恼怒的像头蛮牛一样冲了过去,准备抢回来自己的马奶酒,还没等他冲过去就被铁塔汉子给拖住了。

    满丹臣的年纪不大,力气却真的像头牛一样,拖着铁塔汉子向前挪了半步。

    铁塔汉子护卫恩公这么多年了,从来没像今天这么丢脸过,脸色一红,暗中加大了力气却还是有向前挪的势头。

    皇上还在不远处看着,朱舜担心这个蛮小子被火器营的火铳手当成捣乱的青手喇唬给宰了,说了一句话:“丹臣,在老督师面前不得无礼。”

    孙承宗仰头灌了一口烈酒,眼睛大亮,喝到了很久没尝到的边疆味道。

    这种马奶酒只有边疆才有。

    听到一句丹臣,孙承宗的视线落在这名壮实少年身上:“好名字,看来令尊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儒将。”

    朱舜的嘴角忍不住扯了扯,勉强认识几个字的满桂要是饱读诗书,那天底下的大儒还不得泛滥成灾。

    满丹臣没有回应孙承宗,只是两眼放光的盯着喝酒的老者。

    整个大明能被喊上一句老督师的只有一个人,从小在辽东长大的他,怎么会猜不到面前这位老当益壮的老者是谁。

    孙承宗看出这个壮实小子要说话,拍了一下他的脑袋,笑道:“好戏还没结束,先别说话,回头让你尝尝老夫亲手做的面条。”

    坐在简陋木台子上的崇祯,因为别人痛快了三次,还是意犹未尽的他决定亲自上阵,让自己再痛快一次。

    崇祯扫视了一圈,想要寻找宋老太爷的长孙和朱舜的幼弟,可惜不认识这两个对大明有大功的功臣,只能先把朱舜叫来了:“工业伯何在。”

    朱舜略微整理了一下绯色麒麟服,走到了简陋的銮驾前:“臣在。”

    塞满整个谷场的东林党成员,瞧见真正气宇轩昂走过去的朱舜,全部露出了痛心疾首的表情。

    完了,工业派的工业革命要冲出顺天府了,东林党数年来的心血将要毁于一旦了。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银打造的壁垒,刚刚开始发挥封锁工业革命的大用就这么崩溃了。

    几名为了立功掏了大把银子的东林党骨干,也崩溃了,崩溃的差点掉眼泪。

    简陋銮驾上的崇祯也是几乎落泪,不过崇祯是激动的几乎掉眼泪,那可是亩产千斤的稻谷。

    亩产千斤!

    什么祥瑞也比不上五谷丰登,这都不是丰登了,而是五谷登天了。

    简直是祥瑞中的祥瑞的祥瑞。

    崇祯激动的无以言表,都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不过看到东林党死了亲爹一样的表情,心情又差了不少。

    这要是放在汉武帝唐太宗年间,臣子们还不得激动的落泪,高呼天佑大汉,天佑大唐。

    君臣一条心的祭拜祖宗,叩谢天地,大赦天下。

    少说也要欢腾一个月,以汉武帝和唐太宗的英明神武都会感觉荒废一个月的朝政也是值得的。

    到了他崇祯这里,满朝的君子们见了有利于天下黎民百姓的亩产千斤稻谷,如同见了仇寇,脸上的表情比死了亲爹还难看。

    崇祯莫名的有些难受,面无表情的说道:“快把爱卿的弟子宋士慧请来,朕要好好看看宋老太爷的长孙到底有多么的英俊潇洒。”

    朱舜朝着田野的方向招了招手。

    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孙承宗等人全都看了过去,东林党也是伸长脖子看了过去,看看立下这等丰功伟业的年轻人是谁。

    同样是丰功伟业。

    在东林党心里顶多就是个精通农学的儒生,连个孔庙陪祀的七十二先贤都算不上。

    在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孙承宗等人心里,不仅超过七十二先贤,还超过了十二哲,达到了四圣的层次。

    在朱舜心里,就要离经叛道的多了。

    比肩孔圣人。

    朱舜招手的同时,想到七年来的沉默寡言,想到研究成功的不悲不喜,想到那座小小的种子基因库。

    多年的苦功和坚持。

    崇祯八年。

    诞生了一位。

    大明农业之父。

    ()


………………………………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又是一位伯爷

    这位农业之父的形象却让所有人失望了。

    田埂的一棵老柳树下,蹲着一名黑瘦年轻人,沉默的抽着旱烟。

    瞧见恩师朱舜给他招手了,磕了磕烟袋锅子,站起身走了过去。

    沉默寡言的走到朱舜身边。

    东林党官员们失望过后,变成了很大的恼怒,他们要是败给了一名风流倜傥的京城大才子,心情还好一些,毕竟对方的才学足够学富五车。

    败给一个比庄稼汉还像庄稼汉的黑瘦年轻人,算是怎么一档子事,分明就是在说东林党还不如这么个下贱小农夫。

    不管满朝君子们怎样的以貌取人,怎么的恼怒宋士慧的下贱长相。

    崇祯看着这个头戴斗笠腰间插着烟袋锅子的年轻人,越看越是喜欢,与那满朝虚伪的伪君子截然不同,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子务实。

    现如今谁不知道宋家每年能赚取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说上一句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可就是这么一个富可敌国家的长孙,为了大明,却像个庄稼汉一样在田间辛苦劳作,坚持了七年,从未说去享受纸醉金迷的快活日子。

    崇祯实在是太喜欢了,喜欢到甚至觉的他要是自己的皇儿就好了,哎,可惜。。。。。。

    嗯?

    崇祯突然笑了,不是皇儿不打紧,还有别的方法变成自家人:“爱卿可曾婚配。”

    朱舜的几个弟子早就到了婚配的年纪,这年忙于工业革命的各项研究,整天在实验室里待着没有一人成亲。

    不过这个大弟子却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羊角辫,是那名吊死在树上的边疆老卒孙女,但是按照崇祯这意思看来是要许配给宋士慧一个公主。

    一个是孤苦伶仃的乡野丫头,一个是天下最尊贵的公主,是个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沉默寡言的宋士慧按理说应该默默接受崇祯的封赏,一跃成为大明的驸马爷,但他的回答却让工业派官员愣住了:“启禀皇上,草民已经有了婚约。”

    有了婚约?朱舜平静的看了一眼弟子,他这个当师父的都不知道婚约,哪里来的有婚约。

    难道是那名羊角辫丫头。

    朱舜和那些工业派官员不一样,工业派官员愣住,是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宋士慧会为了一个乡野丫头,放弃天底下最尊贵的公主。

    那可是多少达官显贵求都求不来的长公主,只要娶了长公主,以后就是皇上的自家人了。

    朱舜对于七名弟子的脾性十分了解,尤其对这个很少见面的大弟子宋士慧,反而是最是了解了。

    宋士慧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朱舜并不感到奇怪,如果是因为大明的长公主放弃了羊角辫丫头,这才会让朱舜感到奇怪。

    崇祯听到已经有了婚配,心里感到很是可惜,但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宋士慧毁了婚约,贵为天子长女的长公主更不可能做个平妻了。

    也不知道哪家权贵的女儿这么好命,能够嫁给如此务实的一个读书人,想来应该是一位书香门第出身的书香女子。

    谷场内的东林党官员都看见了崇祯脸上的遗憾,心里嫉妒的同时,又开始骂娘了。

    他们这些东林党人费尽心思让自家的长子娶了长公主,到现在了也没半点苗头。

    朱舜的弟子宋士慧可倒好,皇上主动送上门了,居然给拒绝了。

    有了婚约?

    悔婚不就行了。

    就算是王爷府的郡主也没公主尊贵,还是长公主,何况是一般的官宦人家小姐。

    崇祯瞧见底下东林党官员的嫉妒表情,心里又是一阵好笑,面无表情的继续说道:“宋士慧立下这等千秋大功应当重赏。”

    “王承恩拟制,工业伯教徒有方,诰封为工业侯。”

    “宋家长孙宋士慧诰封为农业伯。”

    工业侯?

    农业伯?

    东林党人听到朱舜的诰封,眼前一黑,差点没气昏过去,亩产千斤这件事真的赔大发了。

    朱舜完成了北方五州府的支点布局不说,还成为了一位侯爷,他封为伯爷也不过才七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位工业侯,这还是戚继光于谦难封的大明吗。

    一位东林党侍郎按照尚书的意思,不留痕迹的递给东林党官员们一个眼神,示意他们赶紧出来弹劾朱舜把这个工业侯的诰封压下去。

    这可是一个简在尚书心的大好机会,还是东林党官员最为擅长的耍嘴皮子骂人。

    东林党侍郎本以为东林党官员们会像炸开锅一样,群情激愤,争先恐后,全部站出来弹劾朱舜。

    谁曾想,东林党官员们一个比一个老实,全部都是眼观鼻鼻观心,就差把脑袋缩进官服里了,一动不动的不敢说话。

    不是满朝君子们不想立功,这样的大功说上一句十年难得一遇都不过分,但是他们不敢啊。

    哪怕是弹劾内阁首辅,东林党官员们也敢舍得一身剐敢把首辅拉下马,但谁敢弹劾朱舜这个灾星。

    金之俊、黄澍、三大晋商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谁敢当个出头鸟招惹朱舜,轻了破门落户,重了就是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眼前更是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以老宰辅冯铨的冷血心肠从确定亩产千斤开始,应该就已经把郑员外当个棋子给抛弃。

    没了老宰辅冯铨的撑腰,郑员外就成了东林党人泄愤的对象,包括那十几名同宗兄弟都会被东林党人折磨死。

    至于总是喜欢和朱舜作对的魏郎中,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一码事,更不要说是官位了。

    与魏郎中有着深仇大恨的方郎中,一定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好时机,把这个阻碍他成为一部侍郎的对手彻底整死。

    弹劾农业伯宋士慧?

    东林党人也没那个胆子,宋士慧的爷爷可是粥神,还是在民间香火极旺的一尊祖宗福神。

    就连他们家里的一些家丁丫鬟也在偷偷祭拜粥神,东林党人可不想被粥神的信徒给打上门,放把火烧了他们的宅子。

    不论东林党侍郎怎么暗示,满朝君子们全部都是闭口不言的成了缩头乌龟。

    ()


………………………………

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大收获

    崇祯说完诰封等了片刻,等着东林党人弹劾朱舜和宋士慧,让他感到有些讶然的是,等了快有一盏茶功夫了就是不见一人弹劾朱舜和宋士慧。

    在决定大明国策的乾清宫,东林党因为一点鸡零狗碎的小事都能吵上半天,今天怎么全部变成哑巴了。

    东林党没有人出来吵闹也是好事,省的破坏崇祯的好心情,面无表情的继续说道:“哪一位是朱玉朱知县。”

    这句话落下,又是一名黑瘦年轻人走了出来。

    朱玉晒黑了很多,没了过去富家少爷的轻浮,多了几分内秀,整个人看起来更加俊朗了。

    在场的官员们不论是人数稀少的工业派,还是满朝君子的东林党人,心里都是忍不住赞叹了一句好一个内有华章的俊朗知县。

    崇祯没有去看朱玉的外在相貌,在他走出来的一瞬间,只注意到了一样东西,眼里也只剩下了一样东西。

    一双黑布鞋。

    沾满了泥水。

    崇祯见过很多样式的官靴,有松江紫花布做的,有绸缎做的,还有南洋棉布做的。

    但从来没见过一双普通黑布做的官鞋。

    上面还沾满了泥水。

    在崇祯眼里那不是泥水,每一个泥点都是朱玉为一方百姓,为大明王朝,所做的一番政绩。

    崇祯同样是想问一句是否婚配,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不是因为乡野出身的朱玉配不上公主,也不是因为惧怕东林党的嘴皮子。

    朱舜已经是太子朱慈烺的恩师了,如果把低了一辈的大公主许配给朱玉,有悖了礼法。

    崇祯再怎么不舍得,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第二个乘龙快婿从眼前遛走。

    视线落在朱玉身上的崇祯,又是不留痕迹的扫了一眼黑瘦宋士慧,想到京城里的那些白白净净官宦少爷们,以及那些擅长吟诗作对的风流才子。

    崇祯本来还对其中几个挺满意的,但是相比较眼前的这两位黑瘦年轻人,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心底的喜欢当场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好在他们俩都是大明的臣子,也只会是大明的臣子,而不是像范文程那般投靠了满清。

    想到这里,再次错过一个乘龙快婿的崇祯,心情好了很多:“整饬密云兵备道的重任以后就交给朱爱卿了。”

    “除了主管密云后卫和潮河所,西面的渤海所,再往西的延庆州四海冶所全都划到爱卿的治下,希望爱卿不要让朕失望。”

    工业派怔住了。

    东林党也怔住了。

    朱舜平静的脸容多了一丝讶然。

    就连东厂督公王承恩和大明帝师孙承宗脸上的表情也有些凝重,心底十分不解的看向了崇祯。

    密云后卫、潮河所、渤海所、四海冶所四个卫所的兵力,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八千九百六十军士,算上知县朱玉将会组建的亲丁,人数达到了一万军士。

    还是边军。

    尤其是四海冶所的划分,那可是延庆州的北方重镇,只要朱玉能够保证廉洁奉公的在四海冶所整治军屯,从那些官僚乡绅手里把巧取豪夺的土地夺回来。

    要不了多久就能收揽延庆州军户的民心,工业革命在延庆州就能顺利的开展了。

    工业派的工业革命就算是正式突破顺天府,开始在北直隶的北方五州府进行变革。

    朱舜相信,以工业机械所能带来的利益,只要在延庆州扎下了根,这处边疆州府的军户们绝对是工业革命最忠实的拥趸。

    朱舜轻轻踢了一脚同样是愣住的幼弟朱玉,一起谢恩道:“叩谢皇恩。”

    中规中矩的进行了谢恩,饶是以朱舜的定力还是不免有些神采飞扬,还是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

    这一次最大的收获,不是工业侯,也不是农业伯,还不是掌握近乎一万边军的整饬密云兵备道。

    而是一个只有一千二百二十名边军的四海冶所。

    四海冶所虽然不大,统领的边军也有限,却可以成为整个延庆州的突破点。

    密云县作为支点,四海冶所作为突破点。

    有了这两点就不是形成一条线了,工业革命直接就能对整个延庆州进行面的覆盖。

    “哈哈——哈哈——”

    人数稀少的工业派官员们扬眉吐气的放声大笑了起来,似乎已经看到了延庆州进行工业革命的画面。

    看到了一台台蒸汽机的运转,看到了


………………………………

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里实业家

    崇祯带着满朝君子们从谷场离开,没过几天接到了来自西安府的战报,这封战报引得朝野震动。

    朝廷的剿匪大军大败在闯王高迎祥手下,全面龟缩在长安城内,陕西大部分城池落在了闯王高迎祥手里。

    朝堂上又开始吵的不可开交,东林党人没有一个谋划救国良策的,全都开始大骂孙传庭。

    “皇上,臣建议立刻处死昏聩无能的孙传庭。”

    “处死都不足以泄愤,臣建议用凌迟剐了孙传庭。”

    “凌迟?岂不是便宜了孙传庭,臣建议把他一家老小全部抓起来,只有全部凌迟,才能以儆效尤的威慑那些无能的将官。”

    没有上过战场,就连战报都没看的东林党人,只知道用嘴皮子大骂孙传庭,骂到最后都快要诛九族了。

    孙传庭不过是剿匪的众多将官之一,负责这一次剿匪的总督洪承畴,却没有一个东林党官员去用嘴皮子骂他。

    原因无他,总督洪承畴早就派人给东林党人送去了大笔的银子,是东林党的自己人当然不会弹劾总督洪承畴了。

    东林党颠倒黑白的能力也着实让崇祯开了眼界,洪承畴明明是打了一个大败仗,到了东林党人的嘴里却比打了胜仗立下的功劳还大。

    “皇上,洪总督力挽狂澜的及时撤进了长安,保住了这座重镇,于国有大功啊。”

    “陈御史所言极是,臣建议给予洪总督官升一级的封赏,用来表彰他的军功。”

    “赵郎中这句话可就说错了,官升一级未免显得朝廷没有泱泱大国的威仪,臣建议给予洪总督封爵。”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大殿内的东林党官员在那谈笑风生的讨论封赏,差点都要下令让周遇吉拉来一批东风火箭炸死这些东林党人。

    打了败仗还要官升一级,甚至还要封爵?

    你等怎么不说给吃了败仗的洪承畴封个异姓藩王。

    崇祯脸色不善的宣布退朝了,让传令太监去把曾经在辽东立下大功的朱舜,以及前任辽东督师孙承宗一起叫到暖阁。

    工业之城里的朱舜得知了剿匪大军大败的消息,意外的同时,也有些理所当然。

    大舅哥曹文诏和侄儿曹变蛟就是死在了今年的这场大战里,现在两人都没去陕西剿匪,而是驻扎在抗击满清的最前线。

    没了这两位明末首屈一指的名将辅佐,洪承畴败在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的手里倒也不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