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了这两位明末首屈一指的名将辅佐,洪承畴败在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的手里倒也不冤。

    朱舜来到暖阁一直闭口不言,没能提出什么力挽狂澜的建言,他不在战场的不了解双方兵力的布置、士兵的士气、粮草的储备等等情况,不会像东林党那般张嘴就来。

    不过,朱舜给了一条看似普通却很重要的建言,希望朝廷能够及时的把粮草辎重送到孙传庭这些将官的手里。

    大明最后的柱石孙传庭,就是因为粮草不足,还要在朝廷的催促下仓促出军死在了李自成的手里。

    崇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这事由监军王鳖永负责,显然对这个王鳖永很是信任。

    朱舜听到这个名字皱起了眉头,王鳖永可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大汉奸,投降了满清不说,还恬不知耻的去劝山东、河南两地的劝人投降满清。

    朱舜没接触过王鳖永,不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历史对他的盖棺定论来看,不是一个好东西。

    这么一个以满清奴才自居的狗东西,还掌握了粮草辎重,不由的忧心孙传庭的处境。

    回到工人会馆。

    朱舜立即安排人去召集了所有的实业家们,站在高台上看着坐在官帽椅上的实业家们说道:“朝廷剿匪大军吃了败仗这件事,想必各位都已经知道了。”

    “本侯这次叫各位过来也没别的事情,就是希望各位能为大明出一份绵薄之力,捐些银子给正在剿匪的官兵们。”

    朱舜这一次找来实业家们,其实是为了给孙传庭募集粮草辎重,免得再出现历史上的悲剧。

    孙传庭是在朱舜的提携下才正式踏入官场,以官场上的规矩来说,朱舜相当于孙传庭的座师,对他有提携大恩。

    基本上也就被东林党认作是工业派的一员了,难保王鳖永会用些阴险手段拿捏孙传庭。

    工业革命已经造就了一批实业家了,朱舜希望通过工业革命能对历史上的一些遗憾进行改变。

    孙传庭的命运就是朱舜最想改变的历史遗憾之一。

    坐在官帽椅上的如果是东林党人,想让他们掏银子?应该是在商量怎么从剿匪所用的粮饷辎重里多剐下来一层。

    实业家们听说是要给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捐银子,宋家第一个响应了。

    已经接下宋家家主大权的宋应升,温和笑道:“宋家的银子不多,但是可以捐献一批土豆面粉,除去冬季用来周济老百姓的粮食,大概还能拿出十一万石。”

    这句惊人的十一万石说出口,实业家们没被这个庞大的数目所吓到,只是会心一笑。

    宋家向来如此。

    周遇吉的老爹周员外前不久刚给密云县捐了几千两银子,囊中有些羞涩,难为情的说道:“这个。。。这个。。。老夫只能捐出八百两了。”

    周员外越说声音越小,说出八百两的时候声音几乎听不见了,似乎这个八百两是个多么见不得人的数目。

    东林党都在想着怎么腰斩军士们的粮饷喝兵血,实业家们却因为捐的银子捐少了感到难为情。

    站在二楼注视这一幕的太子朱慈烺,放下了手里的《伟人生平传记》,若有所思。

    朱舜今天把太子朱慈烺喊过来,就是想让他亲眼看看官僚乡绅和实业家的区别,让他更为直观的看到东林党的嘴脸和实业家的为国为民。

    接下来的一幕,给太子朱慈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实业家们也吵起来了。

    却是在为多捐一些银子争吵。

    吵的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太子朱慈烺从小在尔虞我诈的宫里长大,虽说有母后的护佑不会涉及到那些蝇营狗苟,但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比起一般的孩子要少年老成很多。

    太子朱慈烺很清楚东林党的嘴脸,又目睹了实业家们的为国为民,一个想法在心底不可遏制的滋生了。

    是时候建立伟人所说的暴力机关了。

    ()


………………………………

第三百七十八章 枪杆子

    在乾清宫处理了一天政务的崇祯,放下了陕西送来的一封封奏报,突然关心起了太子的近况:“承恩,太子近来在詹事府的表现如何。”

    王承恩示意一名小太监给皇上奉上一碗参茶,崇祯接过来喝了一口,不禁皱起了眉头:“怎的又是参茶,朕已经说了凉白开即可。”

    小太监吓的立即跪在了金砖地面上,金砖沁凉,他浑身上下更是冰凉,身子不由自主的瑟瑟发抖。

    王承恩示意小太监退下,向来低眉顺眼的脸容,多了一丝笑意:“这是前些年从东林党人手里赢来的上等辽东红参。”

    参茶所用的红参是从东林党人手里得来的,这让肉疼的崇祯宽心了不少,但还是有些舍不得,小口小口的抿了起来。

    皇上肯用参茶了,王承恩更是宽心了很多,开始回禀太子的近况:“启禀皇上,太子最近几个月很少在詹事府,大多数时间喜欢跑到工业侯的庄子看书。”

    崇祯任命朱舜为左春坊大学士,只是为了死死的把朱舜捆绑在大明,教导太子的重任还是落在了精通八股文的大儒身上。

    左春坊的左庶子、左谕德等官职全是由大儒担任,不过这些东林党大儒却成了摆设,太子朱慈烺很少在詹事府待着,没事就去工业之城观摩那些壮观的烟囱和蒸汽机械。

    这可把东林党大儒给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多次想去乾清宫告状,却被几名侍郎给拦了下来。

    太子朱慈烺本来就不大乐意听几名大儒教导的经史子集,如果告了状导致太子被皇上责罚,以后更是连影子也见不到了。

    一连拖了几个月的时间,崇祯始终都不知道太子的不务正业,脸色不愉:“看书?朕岂会不知太子的心思,想必又是去看那些新式机械了。”

    说到新式机械,崇祯心情更差了,再这么下去太子就是第二个木匠皇帝了,不能再让他这么胡闹下去了,脸色难看的说道:“传令下去,以后不许太子离开詹事府半步。”

    “如若再犯。。。。。。”

    话还没说完,一名小太监驱步走了进来:“启禀皇上,太子求见。”

    崇祯坐回金丝楠官帽椅,面无表情的说道:“来的正好,宣太子进来。”

    头戴翼善冠,身穿盘龙赤袍的太子朱慈烺走进暖阁,感觉这里的气氛有些不对,心里装着暴力机关四字的他也没有多想,下拜道:“孩儿拜见父皇。”

    到底是父子,崇祯瞧着皇长子这么的有礼节,脸色缓和了不少,询问道:“最近读了什么书,背出来给父皇听一听。”

    太子朱慈烺狐疑的四处看了看,试图寻找东林党大儒的影子,一定是东林党大儒偷偷告了状,要不然父皇不会突然让他背诵经典。

    东林党大儒如果知道了太子朱慈烺的想法,一定会大呼冤枉,他们是真的什么也做。

    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东林党大儒的影子,定是怕被发现提前回去了,太子朱慈烺暗暗记下了这一次的告状,立即开始搜肠刮肚的寻找一篇经典随便对付过去。

    崇祯等了一盏茶功夫也没见太子背诵经典,只是在那愣愣的站着,瞬间被太子的不学无术的气怒了,猛的拍了一下御案:“以后不许。。。。。。。。”

    这句以后不许去工业侯的庄子还没说完,太子朱慈烺想到了应对过去的法子,刚好开口了:“父皇,孩儿有办法可以解决军头林立的问题。”

    军头和东林党是压在崇祯头上最沉重的两座大山,东林党还好一些,只会在朝廷里面吵架不会威胁到崇祯的皇位。

    军头就不一样了,现在正逢大乱,外有建奴在边关虎视眈眈,内有闯贼不停破坏大明的稳定。

    手里掌握了大量士兵的军头,万一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不管能不能成功,都会给大明带来重创。

    崇祯冥思苦想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找到解决的办法,别说是他了,就是英明神武如万历皇帝面对军头问题也是束手无策。

    突然听说太子朱慈烺有解决的办法,崇祯忍不住笑了,倒不是嘲笑太子的大言不惭,毕竟没有一位父亲会去嘲笑儿子。

    崇祯是发自肺腑的欣慰笑了,不管太子有没有办法解决军头问题,能够看到这个帝国的顽疾已经足够让他心情大好了:“说来听听。”

    太子朱慈烺不是随口说说,这是他这段时间以来从《伟人生平传记》里得来的感悟,极其认真的说了一句话。

    “枪杆子里出政权。”

    太子朱慈烺没有说出太多的话,只此一句话就让东厂督公王承恩抬起了眼皮,仔细打量了几眼太子朱慈烺。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温体仁刚好过来商议怎么处理西安府的闯贼,这位喜欢抄着袖口的富家翁,脸上常年不变的笑眯眯,真的眯起了眼睛。

    显然太子朱慈烺的这句枪杆子出政权给他带来的冲击很大,让这位内阁首辅都有些保持不住心绪,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作为太子父亲的崇祯,更是没想到太子能有这么高屋建瓴的见解,一句枪杆子出政权说出了历朝历代心衰的根本原因。

    崇祯脸上没了笑意,看着太子也不是自己的皇儿了,而是一位足够和皇帝正面对答的国士,正色道:“皇儿继续说下去。”

    太子朱慈烺却是忍不住笑了,对于伟人越发的崇拜了,没想到只是伟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让身边这三位站在权利巅峰的上位者,产生这么大的震动。

    倘若是把伟人的一些经典语录说出来,还不得让他们喜怒形于色的呆若木鸡。

    太子朱慈烺笑归笑,也知道现在不是说那些话的时候,当务之急还是要通过这个军头问题掌握暴力机关。

    大明各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老百姓在土豪劣绅的欺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才会起来造反。

    只要有一碗饭吃,老百姓哪里会放弃安稳的日子不过,跑去造反。

    所以。

    是时候进行土改了。


………………………………

第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以后……

    太子朱慈烺在心里又打了几遍腹稿,精益求精的修缮了几遍即将要说的一番话,让接下来的一番话尽量没有多余的闲言碎语,尽量有说服力。

    一盏茶过后,太子朱慈烺再次开口说话了,郑重的说了两个字:“门生。”

    只是这两个字门生,内阁首辅温体仁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太子朱慈烺的思绪。

    崇祯和王承恩则是陷入了沉思,思索这两个字的含义,显然有些不明白门生分怎么解决军头问题。

    毕竟两个词代表着南辕北辙的两件事,完全没有任何的联系。

    太子朱慈烺没有给他们继续沉思的时间,恰到好处的继续说道:“大明以孝道治天下,师徒关系在官场上是一种形同于父子,甚至是比父子关系还要深厚。”

    “父皇最担心的应该就是边关的总兵参将们,有一天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昆剧,能不能成功另说。”

    “关键是这种事带来的政事影响极为恶劣,只要有了第一起黄袍加身,在这个大乱年间动了小心思的军头们很有可能效仿的这种行为。”

    “外有建奴虎视眈眈,内有闯贼四处破坏,如果这种时刻军头们再产生变故,大明真的就万劫不复了。”

    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内阁首辅温体仁三人看着侃侃而谈的太子朱慈烺,哪里还会把他当做一个孩子,几乎已经视作了一位正常阐述治国良策的国士了。

    尤其是忧心于国事的崇祯,随着太子朱慈烺话语的起伏,心神竟是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股紧迫感。

    期待的看向了太子朱慈烺,希望他真能说整顿军头问题的治国良策。

    太子朱慈烺的这番话看似只是在叙述自己的想法,其实用上了《伟人生平传记》里的做工作技巧,没想到还真的挺好用。

    效果显著的牵动了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内阁首辅温体仁的心情,以这三位的见多识广只是因为一番话就产生了紧张和压迫感。

    太子朱慈烺心里对于伟人的崇拜,瞬间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如果这些手握重兵的总兵参将们成了天子门生就不一样了。”

    “就算是某位军头黄袍加身的造反了,那些作为天子门生的军头们不仅不会一起跟着造反,反而会产生极大的震怒。”

    “造反的军头要杀的就不是皇帝了,而是要杀他们的恩师,要杀他们的父亲。”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人要杀军头们的父亲,父皇觉的这些军头们会有什么反应。”

    乾清宫内一共有五人,除了正在谈论军头问题的四人,还有一名负责记载起居注的亲信太监。

    这名已经暗地里投靠了东厂督公王承恩的亲信太监,听到太子嘴里说出了杀皇帝这三个字,心惊肉跳的差点没给吓人。

    这三个字是个大忌讳,当着谁的面说都不能当着皇帝的面说,尤其对于太子来说更是忌讳莫深。

    崇祯显然没有在意这个问题,天子门生四字如同一道划过黑夜的雷电,瞬间照亮了永远只会处于黑暗中的黑夜。

    都已经没有心思在意杀皇帝三个字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很快露出了大笑,看向了东厂督公王承恩和内阁宰辅温体仁:”两位觉的我儿如何。”

    称呼里已经没了朕和皇儿,变成了极为亲近的我儿,分明就是一个乡野百姓出身的父亲在炫耀高中状元的儿子。

    这其中自豪感都能让一位父亲喜极而泣了,大喊一声死而无憾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恢复了那副富家翁般的笑眯眯,很少夸赞旁人的他,由衷的感慨道:“太子的才干当是臣之十倍。”

    你之十倍?

    王佐之才荀彧就是这么夸赞诸葛亮的,这个马屁拍的可真是无色无味,却又极为响亮。

    崇祯很快就理解了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意思,这是在说太子朱慈烺的才干已经达到了智圣诸葛亮的地步,笑骂了一句:“温阁老也会溜须拍马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反倒是认真的说了一句:“不是臣在逢迎皇上,说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从一句天子门生的震动里回过神的东厂督公王承恩,也是认真的附和了一句:“太子还没成年就有了这等见识,等到太子及冠以后说不定就是我大明的诸葛亮。”

    大明受《三国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话本的影响极深,诸葛亮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是公认的历朝第一治世能臣。

    崇祯听到自家皇儿接连得到内阁首辅和东厂督公的比喻,还是发自肺腑的比喻,心里极为的自满。

    崇祯为了避免皇儿骄傲自满,也没说些夸赞的话,只是难得的笑道:“你皇后想你了,去后宫一趟吧。”

    太子朱慈烺还有一些事情不明白,着急回去找恩师朱舜商量,恭敬行礼过后便离开了。

    东厂督公王承恩突然问了一句:“皇上,太子以后。。。。。。。”

    崇祯瞪了一眼王承恩,又是猛拍了一下御案:“以后要多去去工业侯的庄子。”


………………………………

第三百八十章 军校

    太子朱慈烺给母后请过安以后,本想立即回到工业之城找恩师商量建立军校的一些详细事宜,架不住母后的思念只能在坤宁宫用过晚膳,这才急匆匆的走出了紫禁城。

    天色已经黑了,现在的年月又不太平,大明各地到处都是流寇,东宫护卫带着太子朱慈烺回到东宫歇息了一晚上。

    第二天清晨,天空微微泛起一丝鱼肚白。

    太子朱慈烺立即叫来了宫女们服侍他穿戴好锦袍玉带,也没用早膳,赶紧出城去了永定河旁边的工业之城。

    来到工业之城。

    朱舜正坐在工人会馆里面吃早茶,大清早的瞧见太子朱慈烺推开雕纹木门走了进来,不免有些讶然。

    太子朱慈烺一路小跑,也不见外,坐在黄花梨八仙桌上捻起一只煎蛋,大快朵颐起来:“先生,我要喝杂粮粥。”

    太子朱慈烺吃惯了宫里的各种精致早点,自从几个月前吃过一次朱舜清晨吃的早茶,喜欢上了这种看似简单其实很好吃的早茶。

    朱舜哑然失笑,摆了摆手,一名捂嘴轻笑的美貌丫鬟拿起汝窑青花小碗,给太子朱慈烺盛了一碗杂粮粥。

    太子朱慈烺接过过来汝窑青花小碗,拿起一只汝窑瓷勺,开始大口的扒拉起来。

    杂粮在这个世道只是底层百姓吃的低贱吃食,一般的官僚乡绅都是只吃白米粥,朱舜没想到太子朱慈烺居然会喜欢吃杂粮粥。

    这样也好,多吃杂粮对身体有好处,等到太子朱慈烺吃完这一碗,又让美貌丫鬟盛了一碗:“太子这么早过来,想必是有什么急事。”

    太子朱慈烺夹了一大筷子糖醋蒜,‘咯嘣’‘咯嘣’就着喝完第二碗杂粮粥,舒坦的靠在黄花梨官帽椅上拍了拍肚子说道:“先生,父皇允许我成立军校了。”

    朱舜听到这个消息,没有心情慢悠悠的吃早茶了,三下五除二吃完了碗里的杂粮粥还有手里的扬州小笼包,平静脸容带上了一丝笑意:“当真。”

    这个消息换作是谁都不会相信,毕竟成立军校就相当于掌握了军权,太子朱慈烺要是登基做了皇帝倒也无伤大雅,但他只是一位太子。

    太子掌握军权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不是每个皇帝都想做唐高祖,被掌握军权的儿子给架空。

    太子朱慈烺知道先生听说了这个消息会惊讶,笑道:“不过我是副山长,父皇才是山长。”

    朱舜没想到太子这么的聪颖,只是偷换了一个说法,就让崇祯同意了军校的建立。

    虽说崇祯是山长,但他只是名义上的山长,真正的山长还是亲自招募并且操练将官们的太子朱慈烺。

    得知这个好消息,朱舜也没心思继续吃早茶了,拿起一根炸秦桧站了起来:“走,咱们去西山。”

    朱舜带着太子朱慈烺和一大帮东宫护卫坐上停靠在工业之城码头的货船,前往了河对岸。

    河对岸的码头有一条通往京师大学堂的水泥路,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人先去了这座学堂,坐上一辆马车,东宫护卫们骑上辽东大马。

    只用了一炷香时间就来到了西山,矗立着青色山峰的西山附近,一片树林的前方,也有一座混凝土修筑的庄子。

    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座学堂。

    早在去年成了左春坊大学士,朱舜就让基建署修筑了这座混凝土军校,坐南朝北,面临永定河,清幽宁静。

    朱舜带着太子朱慈烺走进这处军校,走进大门便看见了一座喷泉,喷泉中间有两尊铜像。

    左边是民间武圣关羽,右边是朝堂武圣孙武。

    中间还预留了一尊铜像的位置,朱舜指着那个位置说道:“稍后太子去询问皇上,是否要在这里放置一尊皇上的铜像,以供将官们的瞻仰。”

    放置崇祯的铜像有两层深意,一是让崇祯彻底放心这处军校的军心,将官们每天都要对他的铜像行礼了,当然是崇祯的天子门生了。

    二来,这处军校就不是京师大学堂那般的私办学堂了,即便是没有朝廷的公文诏书,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也不会低了。

    太子朱慈烺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郑重道:“学生明白。”

    喷泉的后方是一排青砖水泥建筑,没有官僚乡绅家里那么多的纹饰,只是简简单单的二层楼阁。

    这里是军校的公廨,一共设立政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是朱舜仿照近代培养了很多元帅大将的那座广州军校,设立的基本机构。

    反正有正确合理的范本,就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的改善了。

    再往后就是学员的学堂和住所,以及食舍、展览室等学员所用的建筑。

    朱舜带着太子朱慈烺走进了悬挂副山长牌子的独栋小楼,里面摆放的东西很简单。

    一排书架,一张处理公文的雕螭大案,便没了其他任何瓷瓶字画。

    不过这里有一面很大的琉璃大窗,朱舜站在窗前打开窗户,视野极其开阔。

    能够清晰的看到后方的学堂和校场,观察学员们平时的情况。

    太子朱慈烺对于这里简单的摆设很是满意,一股军旅做派扑面而来,给他的感觉就像是进了主帅大帐一般。

    跟着朱舜一起站在琉璃大窗前,看到远处平坦校场和一间间学堂,更为满意了。

    想到自己将要亲自培养一名名效忠大明的将官,心情就难以遏制的激动起来,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咱们何时开始招募生员。”

    朱舜知道太子朱慈烺很心急,他也对于军校的招生充满了期待:“招募学员的事情先不着急,咱们要先把讲师的问题给解决了。”

    “另外今天还要把军校的牌匾挂上去。”

    朱舜带着太子朱慈烺走回了大门口,命人搬来了一块牌匾,不是官僚乡绅们使用的烫金牌匾,而是一面白底黑色牌匾。

    几名东宫护卫搬来了梯子,很快就把牌匾挂在了大门的正中间。

    上书。

    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