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里镜是用来看远处的东西,这个也有水晶镜片的千里镜,却有一个铜制台子,看着位置也是向下看。

    吴又可把眼睛靠过去,在朱舜的指导下闭上了左眼,只用右眼观察。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那一点点绿色的东西居然变成了很多小虫子,正在琉璃上爬来爬去。

    吴又可当场吓得连连后退,要不是他的心性比较沉稳,早就用最快的速度逃出去了。

    就算是没有,吴又可的脸色变得极其惨白:“工…工业侯…难不成会巫蛊之术。”

    朱舜听到这话哑然失笑,明白他为何这么惊悚了,估计换成权贵就算是侍郎也会吓得跑出去,吴又可还能待在这里已经殊为不易了。

    毕竟他们看来这些细菌就是巫蛊之术,培养皿里的小虫子就是朱舜养的蛊。

    朱舜只能慢慢给这位大明医学界的泰山北斗解释什么是细菌,解释了半天也说不通,突然想起来一个词。

    说了这个词吴又可应该是大明第一个,也有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能接受细菌说法的读书人,而不是把他当做养蛊的妖人。

    朱舜平淡笑道:“吴兄,这个是疠气。”

    疠气?吴又可通过对温病的琢磨已经提出了类似于细菌传播的疠气说,在大明就提出了病毒的说法,只是一直不能正式确定这个疠气的真实存在。

    吴又可紧张的心绪放松了一些,半信半疑的说道:“当真?”

    朱舜只能用自己的品行作保了,在后世说拿自己的人品保证就是一句玩笑话,在大明拿出品行作保就是比一纸契书还有用的保证了。

    吴又可听到朱舜居然拿出了品行作保,大惊失色,连忙拱手:“并不是吴某不信任侯爷,莫有再说这种话了。”

    从崇祯二年开始,朱舜做的一桩桩事情,让他拿出品行作保,就算是东林党也会相信吴又可怎能不相信。

    吴又可得知这里面是自己琢磨了很久的疠气,哪里还有半点的惊悚,赶紧冲了过去小心翼翼的扶着存目镜:“难怪老百姓说侯爷是活神仙,东林党说侯爷会妖术。”

    “能够拿出这么光怪陆离的东西,吴某都忍不住去想侯爷难道真的是一位神仙不成。”

    朱舜看到吴又可爱不释手的样子,心情不错的笑了,有了这台显微镜医疗体系的架子算是正式搭建起来了。

    离开了医学院。

    朱舜前往了大明军火公司。

    找到了已经从延绥镇回来的马帮掌柜,也是一名从延绥镇退下来的残疾军士,找他了解孙传庭在延绥镇的情况。

    为了帮助孙传庭拿下绥远镇,朱舜直接把本来应该送给舅哥曹文诏的一批06型野战炮送去了延绥镇。

    孙传庭已经收到了这批06型野战炮,手底下的陆军讲武堂学员们和秦兵千总把总们因为这批06型野战炮吵翻了天,都是想为自己戍守的城池多争取几门火炮。

    这东西可是防备满清八旗兵和蒙古鞑子进攻的利器,又是大明军火公司所制造的标准化火炮,不是那些官僚乡绅所控制的火炮作坊制造的粗制滥造火炮。

    突然运来了100多门06型野战炮,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一种大明军火公司用冷模法浇铸的新式火炮,哪能不眼馋这种新式火炮。

    榆林城,总兵衙门内。

    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和秦兵的千总把总吵得是不可开交,要不是见识了这群少年的格斗能力早就冲过去打架了。

    格斗是什么秦兵们也明白,就是所说的武力,格斗这个新词是大陆军讲武堂学员经常说的一个词。

    总督孙传庭都接受新学了,秦兵受到影响也在慢慢接受工业派的新学。

    打是打不起来了,这群少年的格斗术太过阴狠了,招招致命,还都是攻击的鸟蛋、喉咙、眼睛这些热弱点。

    总之怎么尽快能把敌人杀死怎么来。

    只有一墙之隔的偏厅书案前,孙传庭安静手书,依旧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曹变蛟身上就像长了虱子一样,抓耳挠腮的坐在旁边,闲不住的他本来要去延绥镇西面的军镇勘查交通线。

    却被孙传庭派人给叫过来了,走访民情的马吉翔,同样是被孙传庭叫了回来。

    马吉翔坐在另一张书案上,整理一些谍报。

    唯独不见了朱铁,朱铁不是不见了而是根本就不在延绥镇,这个宝贝疙瘩已经被曹文诏要回去了。

    按照那位曹游击的说法,侄儿可以不要,但这个朱铁必须还给他。

    孙传庭要是不还,曹文诏就亲自过来赖在这里不走了,整天吃他的喝他的等到哪天同意了再走。

    曹文诏要是能来,孙传庭也不会让他走了,怎么说也得让他帮忙当一个总兵坐镇西北三边,镇住这帮子洪承畴留下的军士。


………………………………

第五百一十一章 西北工业革命的号角

    可惜,曹文诏涉及到工业派战略处对于辽东的战略谋划,谁都可以离开辽东,唯独曹文诏不行。

    想到最近建奴频繁的调兵遣将,大战在即,为了保障曹文诏的安危就让朱铁带着特战科学员赶回了大凌河堡。

    有了朱铁的特战队当做护卫,曹文诏随时都可以冲到大凌河,大明的水师又远远胜过建奴的那几条小船。

    这样一来,就算山海关失陷了曹文诏也会安然无恙,这也是朱舜给自己这个大舅哥留的后路。

    正是有了这条万无一失的后路,朱舜才那么放心的让舅哥曹文诏坐镇如一柄利剑直插心腹地的大凌河堡。

    如果只是一座墩堡就算是京城这般的巨城,没有大凌河以及大明的水师的话,怎么也不会让曹文诏待在那么危机四伏的满清腹地。

    孙传庭和曹文诏不仅是好友,曹文诏更是大明边关少数一心为国从不贪墨军饷的武官,于情于理都要保护曹文诏的性命,便让朱铁带着特战科学员们赶了回去。

    外面大堂内的陆军讲武堂学员和秦兵的千总把总吵了一上午,吵的又累又饿刚好到了饭点,都回去吃饭了准备下午再战。

    这些延绥镇武官们消停了,孙传庭拿出了一封书信交给了曹变蛟,示意两人都看一遍。

    这封书信是京营游击周遇吉写给孙传庭的,周遇吉从来不和那些权官僚乡绅出身的京营武官们同流合污,在京城没有一个能够说两句知心话的朋友。

    通过工业派好不容易结识了两名有着共同志向和抱负的至交好友,曹文诏孙传庭俩人偏偏还在遥远的边关。

    周遇吉每次遇到烦心事和高兴事都会写信给这两位至交好友,孙传庭当然也收到了一封书信。

    里面写的是一件京城最近发的一件大事,对于周遇吉这样一心报国的武官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对于官僚乡绅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八大晋商又有一家家破人亡了,为了掌握大明的舆情,范家试图掌握垄断造纸行当,结果又被工业派的碾压。

    京城最近流传了很多了范家全家是被谁害了的说法,范家是怎么破落的官僚乡绅们心里很清楚,但是范家全家是被谁杀的就只有猜测了。

    唯一清楚内情的只有周遇吉一人了,马贼头子驮着范家仅有的金银财宝逃向边关,刚巧遇见了在外面练兵的周遇吉。

    出去练兵就是为了让京营的军士们见见血,二话不说把这只上百人的马贼全部剿灭了。

    马贼头子在临死之前受到周遇吉的审讯,说出了他杀害范家全家的消息,周遇吉心情大好回去喝了一个大醉。

    第二天,就把这件事写了两封书信分别送给了孙传庭和曹文诏,让这两个好兄弟也高兴高兴。

    孙传庭都能想到曹文诏收到这封书信以后的样子,估计又要拉着手底下的军士喝个大醉了。

    这个消息对于孙传庭来说都不能算是好消息了,在他看来应该是举国欢腾的一件事,因为这封对别人没有丝毫用处的书信,就是他拉开工业革命的号角声。

    要想展开工业革命,首先就需要掌握大量的土地,按理说延绥镇拥有大量的军田,不缺土地才对。

    但这些土地和大明所有州府的土地一样,全部被官僚乡绅所倾吞了。

    孙传庭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官僚乡绅手里,把应该属于军户们的土地要回来,土地对于官僚乡绅来说就是命根子,别说他孙传庭了,就算是崇祯亲自过来也要不走一亩地。

    孙传庭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造蒸汽机,也不是修筑各种水泥工厂,还不是培养大批的熟工。

    而是两个字。

    杀人。

    曹变蛟和马吉翔两人何等的聪颖,看过这封信就明白孙传庭的意思了,这是要与整个官僚乡绅阶级为敌。

    与整个天下为敌。

    他们现在掌权还好说,一旦失势了,只有一个下场。

    一家老小还有宗祠所有的兄弟叔伯们,全都会惨遭官僚乡绅们的秋后算账。

    堂堂辽东总督袁崇焕都斗不过东林党背后的官僚乡绅阶层,何况是他们,孙传庭此举无异于是让他们带着全宗祠上下所有的家人们一起做先烈。

    而这个先烈还不一定能够成为先烈,只有工业革命彻底成功了,他们才会成为史书上的先烈。

    如果不能成功,就会被文官们的笔杆子颠倒黑白成秦桧那样的奸佞,被后世人一代代的辱骂。

    曹文诏和马吉翔却是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认真的看着孙传庭,没有说话。

    孙传庭明白了他们俩的意思。

    国难当头,总得有几个人是站着的。

    孙传庭放下手里的毛笔,斯文的笑道:“去把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全部召集过来吧。”

    半炷香以后,陆军讲武堂学员们和秦兵的千总把总们来到了总兵衙门大堂里。

    不过这一次却不是争抢那一百多门06型野战炮,是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孙传庭走进大堂内的一瞬间,大堂内的氛围瞬间凝重了很多,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不简单。

    因为。

    孙传庭披挂一身甲胄。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秦兵千总把总们和陆军讲武堂学员们的不同了,野路子出身的秦兵们全都是满脸的亢奋。

    总督每次披挂甲胄就说明一件事,又要打仗了。

    在榆林城待了这么久,憋的身上都快生虱子了,天天盼着去杀那些满清八旗兵和蒙古鞑子,可惜一直就是没有任何的战事。

    陆军讲武堂学员们的第一反应是分析,分析哪里有战事,准备去打谁,用哪种方式去攻打。

    还没等他们分析完,孙传庭就给他们说出了答案。

    孙传庭看着这些怀揣着满腔热血的大明未来,说话时多了几分杀气:“三日后,本总督宴请延绥镇所有的官僚乡绅,杀光他们。”

    “这一次是与大明所有的官僚乡绅为敌,如果有谁比较为难的可以不去,本总督不会怪罪任何人。”

    “谁都有父母兄弟,人之常情罢了。”


………………………………

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动工业革命号角

    “干这些打布贼的,老子早就想杀光他们了。”

    “等什么半个月以后,咱们现在就宰了整个延绥镇的乡绅。”

    “不劳督爷动手,俺带着手底下的兄弟们宰了他们。”

    秦兵的千总把总们当场就亢奋的喊了起来,听说要杀延绥镇那些把老百姓当成奴隶一般欺压的乡绅们,一个个恨不得现在就带兵杀光乡绅们。

    虽说他们是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但以这些边关百姓出身的千总把总们的脾气,即便是知道了也一点不怕。

    在这个官僚乡绅把控的世道,不等他们秋后算账老百姓也活不下去了。

    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和这些光脚不怕穿鞋的秦兵武官不同,他们都是有家业的其中有不少家业越做越大,毕竟他们都是工业派的人有资格开办蒸汽工厂。

    更是受过陆军讲武堂的系统化教导,学识方面也是远超这些秦兵武官们,深知这其中的厉害。

    就因为读了书,陆军讲武堂学员们的决心反而要比秦兵武官们更要坚定。

    其中一名家底最为殷实的陆军讲武堂学员站了出来,目光坚定:“国难当头,我等大明子民本就应该一心报国。”

    “难道就因为各自宗祠的荣辱兴衰,而窝窝囊囊的退缩,国亡了,哪里还有家。”

    “为了大明,莫说杀了这些大明的蛀虫,就是去杀那些祸国殃民的中枢重臣,我等也是毫无畏惧。”

    这名陆军讲武堂学员突然转过身去,热血激昂到流出了热泪,放声大吼道:“国难当头,当以身殉国!”

    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没有跟着一起大吼出来,但少年们全部都是流着热泪,目光无比的坚定。

    从进入陆军讲武堂那天起,这些少年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

    曹变蛟、马吉翔二人看着面前这群目光坚定的少年们,想起那群整天为了争权夺利吵来吵去的东林党。

    想起洪承畴祖大寿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贪墨粮饷的军头们。

    同样是留下了热泪。

    这句话同样是曹变蛟马吉翔二人一生最大的志向和抱负。

    孙传庭却是突然转过身去。

    肩膀微微颤抖。

    解决了军心问题,孙传庭立即派遣大批军士前往各县乡绅的家里。

    由总旗和陆军讲武堂学子带领,带上一百名军士护送乡绅们前往榆林城,说是护送其实就是看押,确保每一个乡绅都能抵达榆林城。

    延绥镇的乡绅大大小小多达七八百人,全部是以八大晋商的范家为首,这也是孙传庭收到书信以后决定杀人的原因。

    范家已经彻底失势了,朝廷里不会有人拼死为范家说话了,只剩下几个通敌卖国的老东西在宗祠守着。

    孙传庭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立即派遣士兵前往延绥镇各个关口,严禁任何一名外乡人进入绥远镇。

    范家的那些老东西到现在还不知道,范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延绥镇的乡绅们唯八大晋商之一的范家马首是瞻,一方面是因为八大晋商范家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极大。

    另一方面在家掌握着通往满清的商路,乡绅们还要仰仗着范家发财,自然要听范家的吩咐。

    这也是孙传庭一定要杀这些乡绅的原因之一,这些位于边关的乡绅比很多江南乡绅还要富庶,就在于他们全部参与了范家的生意。

    成群结队的给满清运送铜铁硝石硫磺这些军用辎重,无一例外。

    乡绅的人数多达七八百人,实在没有能够坐下这么多人的酒楼,孙传庭就在前任总兵修筑的总兵衙门苑林内摆下了宴席。

    只不过这场宴席不像乡绅家的厨夫烹炸那么精致,全是大鱼大肉,大坛烈酒。

    因为这些酒菜本来就不是给他们吃的,而是延绥镇边军们的庆功宴。

    以范家为首的七八百乡绅陆陆续续坐在在宴席上,果不其然对这些酒菜充满了鄙夷,纷纷暗骂了一句丘八。

    王员外是这些乡绅里仅次于范家的乡绅之一,也是范家最忠实的狗腿子。

    王员外过去只是一个小乡绅家里不过上百亩良田,正是因为成了范家的狗腿子,这才慢慢发迹起来。

    这一次已经是孙传庭第三次请他们,不同于前两次的清汤寡水,吃得就像他们家里的佃户一样,这一次终于有了酒肉。

    王员外还是一脸的不悦,坐在范家老爷子身边,拿着一把折扇,轻轻扇风:“范公,这个孙传庭这次叫我等过来,想必又要以筹措军饷的理由让我等捐钱捐粮。”

    “前两次王家每次都捐了一石粮食,这个孙传庭胃口未免也太大了还不满足,这一次无论如何我等也不捐了。”

    张口一个孙传庭,闭口一个孙传庭,显然没把这个出身贫寒三边总督放在眼里,虽然他为大明的稳固立下了大功。

    乡绅们攀附着八大晋商范家这棵大树,势力遍布朝野上下,别说一个贫寒出身的三边总督了,就是工业侯朱舜亲临这里他们也是丝毫不怕。

    大明危急存亡之际,工业派的实业家们捐献的粮食以万石计数。

    王员外只不过捐了两石粮食,瞧他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捐了还不如不捐的那两石粮食,像是做了一件多么了不得的善事。

    能够和范家老爷子坐着主桌的乡绅,全都是延绥镇数一数二的大乡绅。

    同桌的马员外听到王员外捐了两石粮食,老脸上多了一丝敬意:“不曾想王员外这么的深明大义,当是老夫应该学习的楷模。”

    这句话换作谁说都是一种讽刺,乡绅们全都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认为马员外说的在理。

    其他乡绅捐献的粮草还不够一石,最多只有七八斗,王员外居然捐了两石,给数万延绥镇边关军士捐献了两石粮食,可不就是深明大义。

    马员外说完这句话看了一眼范家老爷子,见他只是靠在官帽椅靠背上,闭着眼睛哼小曲,有些紧张的心神放松了很多。

    刚才只顾着捧王员外了,忘记了范老爷子坐拥延绥镇三成的土地,却是一毛不拔一粒粮食都没捐。

    八大晋商之一的范家可是他们的财神爷,万万不能得罪了范家,不仅断了自己的财路,以后在延绥镇乃至整个黄河以北都寸步难行了。

    这几位大乡绅指点江山的闲聊几句,孙传庭走了进来。

    按理说面对这位以性命相抵抗击满清八旗兵和蒙古鞑子,护卫他们能够安心在后面享乐的孙总督,应该保持足够的敬意起身行礼才对。

    七八百乡绅看向了范家老爷子,范家老爷子还是闭着眼睛哼着小曲,没有半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其他乡绅们也就没人站起来了,直接无视了孙传庭这个人,继续坐在座椅上谈笑风生,谈论哪个县戏班唱的曲最好听,谁纳了一房美貌小妾。


………………………………

第五百一十三章 乡绅们的罪行

    乡绅员外们啰嗦了一圈,就是想让范家老爷子拿个主意,乡绅们的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但就算是烂在粮仓里他们也不会捐哪怕一粒粮食了。

    延绥镇的边军不缺粮草了,他们还怎么赚银子,前往大清国的出关路就是用粮草换来的。

    不过这还需要范家老爷子拿个主意,敢得罪他们这些乡绅别说是拿到粮食了,就是这个总督也让孙传庭坐得不安稳。

    范家老爷子没有说话,一直坐在主位上闭着眼睛哼着小曲儿,乡绅们就明白在家老爷子是什么意思了,心里也有了一个底,更有了底气。

    这里可是在八大晋商范家的老家,随随便便都能喊来一大帮子佃户,一帮给朝廷缴纳课税谁也不敢杀的佃户,还能怕了他一个势单力薄的总督不成。

    三边总督的官帽子确实够大,但是孙传庭要想保住官帽子想在地方上有一番成就,在功劳簿上多了一些功劳,还是得仰仗把控地方的乡绅们。

    范家老爷子不愿意捐粮还有一个原因,按照官场上约定俗成的规矩,新官上任的孙传庭应该先来拜会他这个本地最大的乡绅。

    范家可不是一般的乡绅,在整个山西陕西都是排得上号的大乡绅,孙传庭居然不来拜会,落了范家的面子。

    乡绅们大致商量完怎么用假话搪塞孙传庭,这为三边总督走了出来,走上宴席最前方的戏台子上。

    陆军讲武堂学员们一部分去了延绥镇各县,驻扎在那里等候孙传庭的命令。

    还剩下一半的陆军讲武堂学员们以及秦兵五官们,像过去一样按着佩刀站在宴席的旁边,像个传菜的堂倌。

    不过这一次,那些佩刀想必是会见血了。

    孙传庭站在戏台上,看着下方的乡绅们说道:“建奴已经陈兵在关外,大战随时可能打起来。”

    “本总督想要整饬延绥镇的边军,希望各位乡绅能够助本总督一臂之力。”

    助你一臂之力?怎么助?

    不就是想让他们捐粮捐银子吗,乡绅们理都没理孙传庭,还是在那谈论小曲儿和小妾。

    孙传庭每次看到这一幕心里就会冒出一股子强烈的杀意,大明的军户们为什么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那是因为国库里没有钱。

    国库里的银子哪里去了,还不都是被这些乡绅侵吞了本该缴纳赋税的土地,没得赋税哪里会有银子。

    大明正值危难之际,都快到亡国的地步了,这帮子蛀虫还在想着戏子和小妾,实在是腐化到了极点。

    孙传庭一步步走下了戏台,走到了主桌旁边,直接指名道姓:“王员外,本总督听闻你家里的粮食都快发霉了。”

    “与其烂在谷仓里面,不如捐给这些拿命在替你们守着大明国门的边关将士们。”

    孙传庭已经指名道姓了,王员外也不好继续坐着不搭理他了,站起来世故圆滑的说道:“污蔑,一定是污蔑。”

    “老夫在延绥镇那是出了名的清贫,一天就喝三碗小米粥外加半个胡楼子,哪里还有什么余粮。”

    这次换做孙传庭不去搭理他了,看见了身边的另一位员外:“马员外家里是否也没有余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