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体虽然难受,但心里却好了很多,宋士慧又抽了一口。

    准备来第三口的时候,就被季老头慌忙抢了过去,笑骂道:“你小子还抽上瘾了。”

    “不知道这玩意有多金贵,老头子我一天就这一锅子的量,再多,就撑不到收割烟叶了。”

    “爷爷。”

    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穿着破烂衣服,双手吃力的拎着一个罐子,晃晃悠悠的跑了过来。

    那双小眼睛看见了宋士慧,惊喜道:“小贼哥哥。”

    宋士慧看见这个羊角辫小女孩,脸上总算是出现了一丝笑意。

    嗯了一声。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气缸

    朱舜回到京师大学堂,宋士意围着一台宋氏飞梭织布机又在研究,宋士慧却不见了踪影,也没多想,还是让宋士慧继续冷静几天。

    打造纽可门蒸汽机的铁料已经送过来一部分了,早在一个月前,朱舜就让王恭局的工匠在京师大学堂建造了一间匠作间。

    朱舜换上一身破旧对襟,走进了匠作间,思索从哪里开始下手。

    纽可门蒸汽机最重要的两个装置是内凝喷嘴和自动阀装置,尤其是自动阀极为重要。

    蒸汽的力量非常庞大,当蒸汽机里面的蒸汽气压过大,很可能引起爆炸,炸死烧煤的炉工。

    有了自动阀,就可以把气缸和凝结缸分开,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安全的气压。

    蒸汽机使用的时间长了,气缸、凝结缸出现损坏,只会让蒸汽机向内收缩,而不是向外爆炸。

    朱舜这段时间哪里也不去了,闷着头打造气缸,其他的事情等到气缸打造好了再说。

    十天过后。

    天气渐渐开始转凉了,朱舜终于是打造好了气缸的框架,剩下的就是进行精细打磨了。

    在精细打磨以前,还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纽可门蒸汽机的摆放地点。

    纽可门蒸汽机的体积比较大,朱舜准备在京师大学堂西边的永定河边上,建造这个大明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

    建造的地点也选好了,距离京师大学堂十里远的地方,反正这些种不出粮食的上等水浇田很便宜,朱舜从朱氏纺纱厂拿走了一百两银子,又买了一大片土地。

    纽可门蒸汽机不能直接放在地上,需要平整土地,铺上一层青砖,还要挖掘一片不用多深,面积要足够大的水池。

    这个水池,朱舜准备按照一个小型湖泊的面积来挖,这个工程量就大了,起码要招募三百多名役夫。

    现在到处都是吃不上饭的灾民,朱舜就想着把这个机会让给那些退伍的军士,或者辽东军士家里的儿子。

    纽可门蒸汽机打造好了就不能移动了,在土地平整出来以前,暂时只是打造一些小零件。

    当务之急就是先把土地给平整了,朱舜骑着小毛驴前往了王恭局,让二叔找来一批从辽东退下来的军士。

    朱舜走下小毛驴,迈进王恭局在里面转了好几圈,不仅没见到二叔,两个总旗胡瞎子和杨秃子也没见到:“奇怪了,就算是出去清剿流寇,王恭局也会留个人。”

    “今天怎么一个人也没有。”

    一名小旗带着一队军士正好走了过来,朱舜问了一句:“见到百户了吗?”

    中年小旗摆了摆手,让其他军士先去巡逻:“朱百户和胡总旗杨总旗一起去看望一位老卒了。”

    “当年他们在辽东当兵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卒手把手教的他们骑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以前大家都穷,朱百户和两位总旗也顾不上,现在生活好了一些就想着给老卒送几石粮食。”

    “大使要是想去,卑职可以带大使过去,我家正好就住在那个村子。”

    朱舜点了点头:“一起过去看看,也算是我二叔的恩师。”

    小旗把巡逻的事情暂时交给了一名老卒,在小旗交代的时候,朱舜想着也不能空手去,就去朱氏纺纱厂拿了一瓶白酒。

    那名老卒正是季老头,还准备亲眼看着孙女出嫁的他,手里拿着一根绳子,沉默的站在老槐树下。

    如今的日子已经不是难熬了,而是活不下去了,晋商米铺卖的粮食,最便宜的谷糠都涨到了三钱银子一斗,白米已经涨到了五钱一分银子。

    逼的他们这些庄稼人只能卖儿卖女卖地了,儿子是卖不了了,季老头的四个儿子全部战死在了辽东。

    小孙女更加不可能卖了,季老头只能卖地,卖完了三亩活命的下田,买来的粮食也只够一个人活到明年开春。

    季老头回头看了一眼空旷的平野,田埂间有不少的老树,老树下基本上都站着一名或者几名老人,有男有女。

    谷糠已经买好了,孙女也找到人照顾了,只是有点舍不得老伙计烟袋杆子。

    不过给了宋小子,也算是找了一个好主人,也算是他以后照顾小孙女的报酬。

    季老头看向了北方,那片苦寒之地才是他的家,住了大半辈子,四个儿子也战死在那里。

    最后看了一眼辽东,季老头义无反顾的把绳子挂上了树干。

    吊死在老槐树上。

    一生杀敌,四子皆战死的季姓老卒。

    一生,穷困潦倒。

    临了,唯有一根绳子。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万匹布

    这时。

    百户朱忠义抱着一坛子剑南烧春,胡瞎子推着一辆独轮车,上面绑着三大袋白米。

    杨秃子手里则是拎着十斤猪下水,不是不想买更贵的羊肉,只是季老爹得意这一口,索性就多买了一些。

    来到了季老爹的家门口。

    百户朱忠义等人敲开门,看见了一个熟人,朱舜的大弟子宋士慧。

    宋士慧拿着季老爹的烟袋锅子,有模有样的抽着旱烟,羊角辫女孩在旁边浆洗着宋士慧的一件衣服。

    突然看见三个熟人,脸皮薄的宋士慧像是被人捉奸在床,臊的满脸通红,慌忙从门口跑了出去。

    百户朱忠义三人倒是没觉的有什么,甭说是男未婚女未嫁,就是个小寡妇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要是心甘情愿就行。

    在辽东边疆,今天还活蹦乱跳的在一起喝酒,明白可能就只能战死在沙场,连一口棺材都没有。

    羊角辫女孩认识三个中年汉子,每逢过完年他们三个总会过来一趟,手里还总是拎着一些她做梦都想吃的肉。

    羊角辫女孩每年最期盼的一天,就是三位叔父到她家里来了,这一次过来也不例外,又是买了好多的肉。

    百户朱忠义还从六芳斋买了一小盒桂花糕,递给了羊角辫女孩,咧嘴笑道:“吃吧,丫头。”

    羊角辫女孩飞奔着过去,甜甜的喊了一声朱叔父胡叔父杨叔父,然后把这盒桂花糕小心放了起来,等到爷爷回来一起吃。

    百户朱忠义三人都挺喜欢这个丫头的,都是准备以后让儿子娶她,为了这件事,三人私底下没少比试武艺。

    看到百户朱忠义偷偷买了一盒桂花糕,差点没把胡瞎子和杨秃子的鼻子给气歪了,两人一起瞪了他一眼。

    百户朱忠义把酒瓮放在灶房棚子里,开始往灶房里的那个粗陶大缸里挑水,胡瞎子淘米烧饭,杨秃子清洗猪下水。

    没过多久,季老爹家里冒出一股炊烟,破旧院子里弥漫出一股子诱人的米香和肉香。

    羊角辫女孩把小贼哥哥的衣服晾好,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着爷爷从地里回来。

    “爹啊!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啊!”

    “爷爷!爷爷!”

    “爹啊!都是儿子没有本事,你老人家这么年纪这么大了,也没享一天的福。”

    百户朱忠义三人都把饭做好有一会儿了,迟迟不见季老爹回来,村子里还响起了一声声哭嚎声。

    三人心里突然有了不少的预感,百户朱忠义赶紧问了一句:“丫头,家里的地卖了吗?”

    羊角辫女孩没去回答百户朱忠义,撒腿就跑,倒腾着小腿跑向田地。

    到了地头,远远的就看见相依为命的爷爷,吊死在了老槐树上。

    “爷爷!”

    百户朱忠义三人跟在后面一起跑了过来,跑进小村后面的田地,看见了极其悲哀的一幕,田地里的老树上都吊着一个个衣服破烂的老人。

    来到季家的田头,胡瞎子和杨秃子痛苦的大喊了起来,眼泪控住不住的不停掉在地上。

    “季老爹!”

    “季老爹!”

    百户朱忠义这位辽东边军里数一数二的凶悍丘八,登时瘫坐在了地上,悲痛的望着孤零零掉在树上的尸体。

    尸体旁边,还呆呆的坐着一名半大少年,颓然坐在老槐树下,手里紧紧握着一根烟袋杆子。

    这个时候,在季老爹家里没找到二叔的朱舜,跟着小旗走向了后面的田地。

    见到了让他这辈子都忘不了的震撼一幕。

    空旷的田野里。

    一位位操劳了一辈子的慈祥老人,本该在这个年纪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现在为了能给家里省一口吃的,全部吊死在树上。

    朱舜深吸了一口气,拉住准备跑向自家地头的小旗,问了一句话:“现在的粮价是多少。”

    小旗的老爹早就战死在辽东了,不过家里还有一位老娘,甩开朱舜的手掌,回了一句谷糠三钱银子一斗,就赶紧跑开了。

    朱舜紧紧抿着嘴唇,走了回去:“崇祯末年的谷糠价格,也不过一钱银子一斗。”

    “你们真是对得起晋商两个字,竟敢卖到三钱银子一斗。”

    “就算是涨价一分银子,也不知道要逼死多少贫寒百姓,你们这是不给老百姓留活路了是吧。”

    “好,很好。”

    朱舜骑上小毛驴,把小毛驴当成战马来骑了,不停的拿柳条抽打小毛驴,让它快点走。

    回到永定河附近,朱舜没有回去,直接去了宋氏织布厂。

    宋老太爷正好在这里核查账目,核查完账目,又去跑到库房看着他们家独有的八尺宽布。

    宋氏织布机简直就是神仙用的东西,纺织普通宽度的棉布,是一般踏板织机的二十倍,纺织这种八尺宽布,却能达到四十倍。

    一台飞梭织布机一个月可以纺出两百匹,宋氏织布厂一共是有七百台飞梭织布机,一个月就是十四万匹。

    乖乖,想到这个数字,宋老太爷就睡不着觉,生怕这是一场梦。

    朱舜来到宋氏织布厂直接就去找了宋老太爷,说的第一句话,宋老太爷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掉在地上:“老太爷,想不想救活五十万灾民。”

    宋老太爷这段时间一直在发愁两件事,飞梭织布机这件事还要排在后面,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救济更多的老百姓。

    宋老太爷把手里的茶杯,拿稳了,从仓库里走出来,朗声笑道:“知道你小子鬼点子多,说吧,这次想要怎么做。”

    朱舜早就谋划好了这件事,问了一句话:“老太爷,这种八尺宽布准备卖多少银子一匹。”

    宋老太爷这些年虽然不在官场了,但他那副关心民间疾苦的性格一点没变,对于这种关乎民生的问题,张嘴就来:“一般的棉布正常在一钱六分银子一匹。”

    “当然了,这是在正常年份,像在这种灾年,各种东西的价格飞涨,大概涨到了二钱银子一匹。”

    “大幅宽布的话,大致在五钱五分银子左右,咱们这个八尺宽布属于独一份,卖个六钱银子都不算贵,老夫准备卖五钱银子一匹。”

    以飞梭织布机的产量,少卖一钱银子,一个月就少赚一万多两银子。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骚动

    换成东林党和晋商早就肉疼的吃不下饭了,只会不停的涨价,甚至会昧着良心涨到七钱八钱银子。

    宋老太爷却在考虑怎么降价,好让老百姓买上更多的棉布,生活过的好一些。

    朱舜伸出了四根手指头,平静的说道:“四钱银子。”

    四钱银子?五钱银子已经很低了,每降价一分银子都要少赚一千多两白银。

    朱舜张口就是四钱银子,就算是面前站的是他亲爷爷,估计也会被爷爷抄起拐棍满院子追着打,大骂败家子。

    宋老太爷问也没问原因,笑的更加爽朗了:“这件事你小子看着办,就算是一钱银子一匹,老爷子我也没有话说。”

    “不过有一点,五十万百姓一个也不能少,要是多饿死一个,看老夫不用拐棍敲烂你的脑袋。”

    如今官僚乡绅们都在拼命喝灾民的血,眼前这位算不上多么富贵的老爷子,维持一大家子生活已经够艰难了,却在处处为灾民着想。

    朱舜郑重拱手,离开了这里,去隔壁正在改造的吕氏织布厂找吕员外。

    吕员外自从去年决定留下了以后,遭到了本县所有官僚乡绅的疏远,过年的时候族长因为这件事都没叫他去祠堂吃饭。

    宗族上下就他一个男人,坐在家里吃冷饭。

    这一年来,吕员外受尽了各种屈辱,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着即将改造好的吕氏织布厂,吕员外握紧了手里的竹雕果老牌,总有一天你们会主动过来求着和我结交,求我去祠堂吃饭。

    朱舜走进吕氏织布厂,听见动静的吕员外,主动打招呼道:“朱大使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面对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朱舜平静道:“想不想让你儿子简在帝心。”

    吕员外的儿子前年刚考上进士,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身,至于简在帝心就更别想了。

    简在帝心四个字,一般等同于另外四个字,平步青云。

    一旦被皇帝看上了,想要不升官都难。

    吕员外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更知道想到得到这四个字的代价,不过代价再大也要争取,辛苦了大半辈子,不就为了儿子:“朱大使请讲。”

    谁也抗拒不了这句话,尤其是有儿子的吕员外,朱舜知道吕员外在担心什么,先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放心,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八尺宽布的价格问题。”

    吕员外听说是八尺宽布的价格问题,不免松了一口气,抚摸着竹雕果老牌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原来是价格问题。”

    “别说有简在帝心了,就是没有,只要朱大使一句话,价格你说多少就多少。”

    朱舜点了点头,这件事敲定了,那张大网就要铺开了。

    白露时节这一天,京城出了一件怪事。

    自从年初女真人袭击京城过后,官僚乡绅的铺子什么都在涨,干柴都涨到了六分银子一担,老百姓都快烧不起柴禾生活做饭了。

    可就在白露这一天,宋家的棉布铺子推出了一种顺天大幅布,一匹只要四钱银子。

    这种顺天大幅布足足有八尺宽,一匹都快赶上普通的两匹了,这么算下来,也就相当于二钱银子一匹棉布。

    价格只比正常年份贵上四分银子,顿时就引起了老百姓的哄抢,一家铺子一天就卖出去五十匹布,四间宋家铺子一共卖出去足足两百匹。

    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八大晋商和东林党。

    依靠这一次的灾荒,大发国难财的黄永发端坐黄花梨太师椅上,皱起眉头看着手里的密信:“一台水力钻孔机五千两白银,把朱舜带到沈阳城十万两白银。”

    “贝勒爷疯了不成,朱舜在年初的时候,刚把五贝勒莽古尔泰给炸死,现在不要他的命也就算了。”

    “还用十万两白银让我等掳走朱舜,带到辽东。”

    “价钱也太高了,袁崇焕的小命也不过十五万两白银,小小的一个九品大使,都快赶上正二品总督了,这也太玄乎了。”

    黄永发看完密信,扔进面前的火盆里给烧了,沉思怎么完成这件事,因为不只是他,八大晋商应该都收到了密信。

    这可是整整十万两雪花银,谁能先一步把朱舜这个活珍宝带到辽东,这十万雪花银就是谁的了。

    银子倒还是次要的,贝勒爷可是说了,不管是水力钻床还是朱舜,只要能带走一样,等到八旗兵入关以后,御赐一个皇商身份。

    黄永发包括其他几位晋商想不通水力钻床和朱舜,为何这么值钱,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女真人这段时间有多惨。

    女真八旗兵之所以不使用火枪,那是因为不管是老式的鸟铳,还是汤若望打造的新式燧发枪,都是老式的三段结合和双层复合式打造。

    产量低的可怜不能形成建制不说,还容易炸膛,把八旗兵的手指给炸断,所以一般都是交给汉人辅兵使用。

    明朝今年可倒好,自从有了水力钻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大批量的装备了边军,还不容易炸膛。

    在朱舜身上吃了大亏的皇太极,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想办法偷来水力钻床和朱舜。

    可惜,为了瘟疫的爆发,整个北直隶的女真谍子都暴露了,只能把这件事交给晋商了。

    黄永发想了半柱香时间,始终没能想到一个好法子,准备去找家里养的那些账房先生商量商量。

    这时,家里的一名管事,满脸喜色的小跑进了正堂:“老爷,大喜事。”

    黄永发安排这名管事去找族弟黄永贵的下落,自从黄永贵把他家的祖宅祖产卖了以后,一直没有消息:“黄永贵找到了?”

    管事摇了摇头,脸上的喜色却不见减少:“那倒没有,不过京城里发生了另一件大喜事。”

    “宋家的棉布铺子突然开始卖一种八尺棉布,现在市面上都抢疯了。”

    黄永发听到八尺棉布,以他敏锐的商贾嗅觉,觉察到了极大的商机:“多少钱一匹?六钱,还是七钱。”

    管事说出了一个价格,让黄永发不敢相信的价格:“四钱银子一匹。”
………………………………

第一百一十四章 黄永发的算计

    黄永发不是不相信,而是根本不可能是这个价格,四钱银子一匹太廉价了,廉价的就像北直隶的上等水浇田一样。

    想到北直隶的上等水浇田,黄永发莫名的有些悲伤。

    来不及伤感多长时间,黄永发赶紧从黄花梨太师椅上站了起来:“快,赶紧去宋家铺子,告诉他们顺天大幅布黄家全部吃下了,有多少吃多少。”

    说完这句话,管事还是一动不动的弓腰站在那里,黄永发急的差点要踹他一脚:“赶紧去,要是被王登库他们捷足先登了,看老爷我不打断你的狗腿。”

    管事不是不想动,只是去了也没用:“老爷,宋家说了,铺子里的顺天大幅布只换不卖,要想买他们家的顺天大幅布,就用正常市价的粮食换八尺宽布。”

    黄永发本来还担心这里面有什么阴谋诡计,毕竟八尺宽布廉价的让人不得不生出怀疑,听了管事的话,明白了,这应该是宋家老太爷的命令。

    也明白管事为什么不去了,不用着急了,这批顺天大幅布注定是黄家的了。

    今年其他七位晋商都在趁着灾民没有饭吃这个好机会,大发国难财,手里粮食最多的黄永发却没这么做。

    倒不是黄永发有多大的善心,而是他早就瞄上了女真入关以后的皇商身份,今年女真人没从北直隶抢走一粒粮食,日子也不好过。

    黄永发准备把手里海量的粮食,无偿的捐给女真人,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黄永发手里的粮食,少说也能让女真人多活下来二十万的子民,女真一共才多少人。

    有了这批粮食,黄永发成为女真的大恩人,等到女真入关了,必定会赏给他一个皇商的身份。

    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的黄永发,凭借这个看似和朱舜没有任何关系的顺天大幅布,却能把水力钻床和水力纺纱机两样东西,全部收入囊中。

    水力钻床交给女真人,换来皇商身份的同时,还能让女真人尽快入关。

    朱氏纺纱厂的水力纺纱机比松江府的大纺车还要好用,有了这种水力纺纱机,他黄永发就能成为纺纱大王。

    到时就可以操纵棉布市场了,棉布的价格还不都是黄永发说了算。

    黄永发坐回黄花梨太师椅,想起来一件事,喝了一口茶水说道:“去把家里的账房先生都给请来。”

    每次把账房先生们给过来,必定会有大事发生,因为这些账房先生其实就是黄家招揽的一批饱学之士,一批机幕。

    半柱香以后,一位位身穿锦绣右衽衣的账房先生,走进了正堂,坐在早已备好茶的太师椅上。

    大管家也来了,不过没有走进正堂,带着二三十名身强力壮的家丁,手里拿着鸟铳把四周给围了起来,严禁任何人靠近一百步以内。

    黄永发放下手里的茶杯,说了第一件事:“各位计算一下宋家的织布厂,一个月能产多少八尺宽布。”

    这些账房先生早在听说宋家铺子贩卖一种八尺宽布,嗅觉灵敏的感到会有大事发生,私下了里已经做过了推衍。

    一位中年账房先生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员外经商这么多年,应该清楚大幅宽布需要两个人来织造。”

    “两个人从日出到日落,一天最多能织出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