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王承恩大清早的就起来了,跑去晋商设立的赌局那里下注。

    就在今天,新军袄送到了山海关。

    山海关依山而建,城墙高耸,建有谯楼、战台、炮台、挡马墙等等防御体系,层层设防,形势极其雄奇险峻。

    可谓是天下第一雄关,阻挡女真人南下入寇中原的铁骑,足足二十几年了。

    山海关内,一处校场上。

    两名军士拿着裹着麻布的雁翎刀,正在校场上比试,旁边围着一堆军士亢奋的狂呼大喊。

    两名军士一高一矮,高个子军士的身材更为高大,应该说更加占据优势才对,谁曾想竟然被矮个子军士抓住机会,一刀砍在了胸口。

    高个子军士瞬间就倒在了地上,就算是肋骨被劈断了两根,疼的满地打滚,还是死死咬着牙,就是不肯发出一点声音。

    前前后后一共比试了三场,用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盏茶功夫。

    要是按照《三国演义》这些演绎小说的说法,三场比试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够那些名将们打上十个回合的。

    这里毕竟是真实的打斗,不是演绎小说所描绘的斗将,动不动就是几十个回合,打上三天三夜。

    在真实的战场上,也就是在几个瞬间,就决定了一名边军将士的生死。

    矮个子军士赢了以后,坐在西边的一名参将站了起来。

    这名参将长的是极其雄壮。

    头戴一顶八瓣明盔,身披一件青色罩甲,脚上踩着一双黑色军靴,配上他那膀大腰圆的身材,简直就是一头人形熊罴。

    雄壮参将站起来,哈哈大笑:“老曹,这下服了吧,麻溜的赶紧给钱。”

    东边也坐着一员参将,只是中等身材,也没有对方膀大腰圆。

    不过当他站起来以后,整个人却透露一股子精悍气息,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身上的精悍气息愈发厚重。

    等到他走到高大军士身边的时候,雄壮参将看起来比他要魁梧多了,在这股说不清楚却又真实存在的气势压迫下,下意识退了半步。

    半步不多,但是当着怎么多军士的面,这让雄壮参将脸上有些挂不住。

    没办法,人的名树的影,整个山海关也就曹姓参将能把凶悍的女真人当菜砍,这么多年亲手宰的女真人少说也有上百个了。

    恼羞成怒的雄壮参将,刚要大喝几声找回一些面子。

    曹姓参将说话了,嘿嘿一乐:“祖大寿你小子现在知道蹦跶了,当年老子麾下最能打的朱忠义在的时候,也没见你小子说让手底下的小崽子们比试。”

    “自从朱忠义走了以后,你可倒好,三天两头的就让你手底下的军士和我手底下的军士比试。”

    提到朱忠义,祖大寿的脸上就有些难看,曹文诏这小子当年凭借这道压轴菜,没少赢他的银子。

    也没办法,朱忠义在进入关宁铁骑以前,就是出了名的凶悍。

    曾经有一次一人对战三名女真八旗兵。

    那可是身材高大从小长在马背上的女真人,还是入选了八旗的女真鞑子,平时杀起大明军士就像砍瓜切菜一样。

    朱忠义一对三,斩杀两人,重伤一人。

    现在好了,朱忠义不在了,祖大寿当然要趁着这个好机会多找回一些场子。

    这段时间确实让祖大寿很是涨了一番脸面,为了更深的打击曹文诏,祖大寿指着身上鲜亮的罩甲,笑眯眯的说道:“你是想说要不咱俩打一场吧。”

    “是,我是打不过你,但是我能让手底下的兄弟过上好日子。”

    “你看看你手下的人,别说他们了,就是你这个参将也是穿的破破烂烂的,还不如一个乞丐。”

    “你再看看我手下的兄弟们,哪一个不是穿着完整的战袄,旧是旧了点,但是起码不破,大冬天的能够兜住风。”

    提起这一点,曹文诏就满脸的愧疚,对不住跟着自己在刀口上舔血的兄弟们了。

    祖大寿打仗不如自己,但他的脑袋足够灵活,凭借身份的便利,给那些应该千刀万剐的晋商大开方便之门,赚的是盆满钵满。

    他这一营的兄弟们,吃的最好,穿的最好,还时不时能去找些娼妓放松放松。

    不过现在好了,袁督师前几天把毛文龙宰了以后,严令禁止这种通敌卖国的行为,要不然祖大寿身上那件穿了小半年的罩甲,早就换成新的了。

    曹文诏想到祖大寿穿了小半年的罩甲就要换新的,自己兄弟们身上的破烂已经穿了三年了,脸上越发的愧疚了。

    不少兄弟战死以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穿上一件体面的军袄,埋进土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愿望,自己都不能满足。

    但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就算是穷死饿死,曹文诏也不会送给女真人一粒米一斤铁。

    曹文诏没了继续比试的心思,扔给祖大寿五两银子,转身离开这里。

    刚刚转过身子,就看见一队关宁铁骑押着十几辆驴车走了过来。

    带队的总旗曾经也是曹文诏的手下,兴奋的喊道:“曹大哥!朝廷发新战袄了。”

    “是朱忠义帮兄弟们赢来的,还是从东林党那帮子贪官污吏手上赢来的!”

    “皇上还交代了,其他人一人一件,咱们曹营的兄弟们一人两件,祖参将自己有办法,不用发了。”

    曹文诏脸上的愧疚,一扫而空。

    指着十几辆驴车,笑出了眼泪:“祖胖子,要不要我送你一件。”

    祖大寿的呼吸骤然停滞了,没去回答曹文诏,因为他感到了一股彻骨的凉意。

    皇上这是在敲打他。
………………………………

第二十二章 建立军工线

    崇祯参观完王恭厂水力钻床的第二天,滑膛燧发枪正式开始生产了,东林党果然又给朱舜使了绊子。

    王恭厂的匠头们带着所有的匠人,罢工了,没有这些工匠,有再多的水力钻床也打造不出一支滑膛燧发枪。

    东林党不愧是在大明朝廷存在最久的党羽,熬死了齐党、浙党、楚党、阉党,最终一家独大的把持了朝政。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命中了朱舜的要害,如果是一般的匠人罢工也就算了,关键罢工的都是干了几十年手艺精湛的匠头。

    没了匠头在指导和监督,普通小匠们很有可能因为冷骨抽出的不及时,导致冷骨和枪管焊在一起,或者是卷成的枪管厚度不均匀,造成炸膛等等很多问题。

    每一名手艺精湛的匠头,对于王恭厂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没了匠头们的支持,王恭厂真的就要停产了。

    朱舜即便是收买了普通小匠,也是一群只会制造废品的废物。

    手艺这个东西,取不了半点的巧,只能熬时间,没有个二三十年的经验积累成不了匠头。

    朱舜似乎陷入了绝境。

    此时的朱舜坐在永定河岸边,端着一个白瓷碗,就着碗里的井水,悠哉悠哉的吃着手里的面饼。

    吃完这张面饼,朱舜的早饭和中午饭算是一起解决了,站起来走向了匠作间。

    所有的匠头们聚集在一个棚子里,拿着马吊牌在棚子里赌钱,反正有东林党撑腰也不怕朱舜整治他们。

    过了这个月,朱舜就不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了,更没必要怕他了。

    其他年轻的小匠们则是站在旁边看着,不敢去给朱舜帮忙,生怕惹了匠头不高兴,不教给他们手艺了。

    得罪了朱舜顶多就吃点苦头,要是得罪了匠头,饭碗可就要丢了,毕竟他们的年纪不大,没有那么丰富的经验,不能单独铸造鸟铳。

    朱舜走过去,说的一句话,让匠头们感到可笑:“所有的小匠跟我过来。”

    现在没有匠头的说话,小匠们哪里敢过去,抬头看向了匠头。

    匠头们不明白朱舜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要收买小匠们,得,就让他收买好了,回头让小匠们把好处送过来就是了。

    匠头们忍不住笑了,朱舜好歹也是当过匠头的人,还是王恭厂唯一的年轻匠头,怎么连这个道理都给忘了。

    “去吧,去吧,朱掌厂都发话了,不去的话小心给你们小鞋穿。”

    “哈哈,是啊,他现在可不是匠头了,是王恭厂的掌厂,权利大的很。”

    “老赵,理睬他做什么,马上就要从王恭厂滚蛋的人了,来来,接着赌钱。”

    朱舜没有在意匠头们的冷嘲热讽,争这些口头之快没什么意思,表情淡然的把所有小匠聚集在了一起。

    说的第一句话,顿时在小匠中间引起了骚动:“你们有谁想当匠头。”

    朱舜作为王恭厂掌厂,确实有提拔人当匠头的权贵,饱受匠头各种欺压的小匠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媳妇熬成婆的熬成匠头。

    现在突然听到说朱舜要提拔他们当匠头,小匠们全都是躁动了,激动不已的盯着朱舜。

    围在棚子里的匠头们,有的在玩马吊牌赌钱,更多的站在旁边看着,听说朱舜要提拔这些小匠们当匠头,全部都是笑了。

    其中一个孙姓匠头实在是听不下去,嘲笑道:“你想提拔他们当匠头,可以,关键是他们得有这个本事能够当得了。”

    孙姓匠头说的这话很在理,就算朱舜提拔他们当匠头,他们也没有这个本事干得了匠头的活,小匠们自己都是个半吊子,哪里能指导别人制造鸟铳。

    朱舜知道不仅匠头们不信,就是小匠们自己都没那个自信,干得了匠头的活。

    面对这种外面使绊子,内部有人捣鬼的困局,换成任何一个人,就算是明代科学界的第一大佬徐光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唯有朱舜可以破解当前这个局面。

    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最大区别在于,农业社会依仗的是人力,工业社会依仗的物力。

    作为农业社会的大明王朝,无论是铸造鸟铳,还是甲胄武器,都十分依赖匠人的手艺是好是坏。

    工业社会就不一样了。

    朱舜懒的和这帮子老油条废话,给了小匠们甜枣了,就要给他们大棒了:“你们全部跟我过来,谁敢不来,现在立刻滚蛋。”

    朱舜只要还是掌厂,就有权利让任何一名小匠滚蛋,小匠们担心丢了自己的饭碗,赶紧跟了过去。

    来到永定河河岸边,除了摆放水力钻床的棚子,还有三排大棚子。

    朱舜挑选最先跟过来的三十个小匠,来到了摆放水力钻床的棚子,拿起一根铁棍,开始教他们使用水力钻床:“你们谁的产量最高,以后谁就是这条线的匠头了。”

    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起老年人快多了,水力钻床又不是很复杂,很容易就上手了。

    只用了半天功夫,三十名小匠基本上都学会了水力钻床的使用,接下来四百多名小匠们见证了奇迹般的一幕。

    不需要冷骨,不需要敲打,不需要焊接,水力钻床就钻出了一段枪管。

    其他人也不能闲着,分别被朱舜带到了另外三个棚子:“你们负责枪托的打造,谁的产量最多,谁以后就是这条线的匠头。”

    “你们负责打造火帘片、轮机主弹簧、击发锤这些零部件,砧板旁边竖着的木板上有图纸和精度要求,同样是谁的产量最多,谁就是这条线的匠头。”

    朱舜敢夸下海口说交付一千支鸟铳,也不怕手艺精湛的老匠头们,撂挑子不干了。

    关键就在于工业社会的两大优势,量产,廉价,量产大大降低了物品制造对于人的依赖。

    朱舜把滑膛燧发枪的制造,一共是分成了四条线,第一条线负责制造枪管,第二条线负责制造枪托,第三条线负责制造零部件。

    最后全部汇总到第四条线,负责把前三条线制造的枪管、枪托、零部件,组装起来。

    这样一来,每个小匠只需要掌握自己那条线所要铸造的东西,无需像以前那样,要能熟练掌握鸟铳制造的每一个步骤。

    大大降低了一名合格匠人的培养时间,以前需要几十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匠人,现在都不用几年,几个月就能熟练的上手了。

    王恭厂的小匠们最少都干了三五年了,有着一定的经验基础,只需要两三天就能轻松上手。

    朱舜看着永定河河岸边的四条线,看着热火朝天卖力干活的小匠们,心里出现了一股极大的成就感。

    大明的第一条兵工线,建立了。
………………………………

第二十三章 标准化

    朱舜瞅着这条兵工线,心情极为振奋,来到大明王朝这么长时间,总算是有点成就了。

    穿着鹌鹑补子绿袍官服的朱舜,喊来一名组装线的小匠,让他搬来一张太师椅。

    大模大样的坐了上去,手里拿着公廨里的粗瓷茶壶,喝着清茶,欣赏着热火朝天的兵工线:“好在只是滑膛枪,对于精度的要求不是太大,他们这样各凭感觉制造枪管,大差不差的就行了。”

    “这要是换成线膛枪,就完全不一样了,线膛枪要求弹丸和膛线紧密的结合,对于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朱舜把嘴上的粗瓷茶壶放下来,开始思考线膛枪兵工线的建立:“这样就涉及工业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了,标准化。”

    “只有所有的铅弹的大小都一样,线膛枪的口径都一样,这样才能让任何一颗铅弹适用于任何一支线膛枪。”

    “铅弹大了,塞不进线膛枪里面,小了又不能有效的闭气,造成哑火。”

    “线膛枪的口径如果不统一的话,也很容易造成塞不进或者哑火的问题。”

    “有了这种水力钻床,枪管口径的标准化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毕竟不是那种依靠人力去敲打了,而是固定住一点一点的钻成一根枪管。”

    “只是就算使用水力钻床,也有一定的误差,嗯,应该打造出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这样的基础测量工具,对枪管口径进行标准化生产。”

    “符合标准的就用来制造线膛枪,不符合标准的也不能浪费,用来制造滑膛枪。”

    至于铅弹的标准化就难了,没有蒸汽机,没有机械冲床,很难对铅弹进行标准化。

    要是真的有了蒸汽机和机械冲床,朱舜也不会用来标准化铅弹,而会用来制造黑火药火枪的巅峰之作,米涅式步枪。

    这种使用圆锥形子弹的步枪,已经和近代枪械差不多了,装填速度快,射程远。

    朱舜以前看过不少的历史小说,里面的主角竟然用手工作坊,制造了大量的高标准米涅式步枪。

    简直就是胡扯,这也是很多小说的硬伤,上来就开挂制造这种堪称外挂的米涅式步枪,孰不知,米涅式步枪后面涉及的技术标准有多高。

    别的不说,没有机械冲床,就连米涅式步枪使用的米尼弹都造不出来。

    朱舜所说的一年交付三万多燧发枪,只是滑膛枪,别说是米涅式步枪了,就是想要大规模制造线膛枪,以现在的工业水平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爱荷华膛线机,单纯依靠手工刻画膛线,没有个一两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中间要是有一点差错,又得换一根枪管从头再来了。

    机械冲床的制造方法,朱舜也都知道,只不过没有蒸汽机这个工业的动力源泉,造出来了也没用。

    只要熬过去这个月,朱舜就要开始对这些年轻匠人们进行培训,先把分米、厘米、毫米这些计量单位灌输给他们,然后交给他们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使用方法,为以后做准备。

    明代倒是有类似于游标卡尺的东西,青铜刻线直尺,只不过精准度较低。

    测量枪管的口径容不得半点的马虎,朱舜准备亲自制作几个精准度高的游标卡尺,还有千分尺当做模板。

    到了晚上,不用朱舜主动去安排,几名年轻的匠人为了能够增加产量,主动跑到王恭厂储存干柴的棚子,抱来一堆干柴放在自己所在的棚子旁边,点燃了一堆篝火。

    匠头的诱惑力对于年轻的匠人们来说,比起青楼里的头牌还要大,现在有机会实现自己日思夜想的夙愿,为了超过其他人,肯定要多干一些时辰。

    有了这个几名年轻匠人的带头,其他人也不走了,同样是跑去抱来了一堆干柴,用来照明。

    匠头们看不懂朱舜在搞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早在放衙的时间到了,跑到附近的集市,随便吃点东西,就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照常是在王恭厂里面赌钱,天黑了就回去睡觉,就这么过了几天,匠头们突然坐不住了。

    他们发现一支支制作完备的燧发枪,不停的送到库房里面,这才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库房里面已经堆放了五百多支燧发枪。

    要是放在过去,单单是这五百多支燧发枪,就是他们五个月的产量了。

    匠头再也没有心情赌钱了,就连吃饭都没味道,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朱舜到底使用了什么神仙手段,凭空变出来这么多的火枪。

    朱舜今天正好不在这里,匠头们就动了歪心思,想着赶紧把这个消息传给黄贴厂,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赏钱。

    至于那场京城百姓天天谈论的赌局,谁胜谁负不重要,反正他们也没下注。

    负责王恭厂安危的总旗,家里的长辈是东林党的一员,他虽然没能有幸进入东林党,但他一直以东林党成员自居。

    看见了这个情况那还了得,不使点坏都对不起他的身份,总旗还想着凭借这件事立个大功,好让他能够有幸加入东林党。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的狠一点,总旗让手下的五十名军士一人抱着一堆干柴,堆放在了库房旁边。

    总旗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笑着注视库房,只要把这个火把扔过去,就立了一个大功。

    “砰!”

    就在总旗要扔出去火把的千钧一发之际,朱舜抬手就是一枪,正中后背。

    “啊!”总旗痛苦的哀嚎着倒在了地上,没有伤到要害,但是铅弹穿透身体的剧痛,让他无法忍受,躺在地上满地打滚。

    总旗手下的军士们立即抽出了雁翎刀,当他们转过脸来看到朱舜身后的那群人,这群没上过战场的软蛋,手里的刀全部吓的掉在了地上。

    飞鱼服,绣春刀。

    朱舜早就预料到今天的这一幕,知道王恭厂的军士不可信,就去了一趟王承恩府邸。

    线膛枪、廉吏、水力钻床,亲眼目睹了这一件件事情的王承恩,知道朱舜在天子心目中的分量,已经不轻了。

    这位当朝的大红人王承恩,再三交代,只要是朱先生来了,一定要服侍好了,谁要是敢怠慢了朱先生,就把他沉到永定河里面。
………………………………

第二十四章 准备建厂

    有了王承恩的嘱咐,府内的管事哪里还敢怠慢了朱舜,邀着朱舜坐在正堂以后。

    王承恩的菜户,一名相貌绝美的女子,亲自给朱舜端来了最顶级的蒙顶石花茶。

    还让丫鬟端来了花折鹅糕、木蜜金毛面、五色饼等几样茶食。

    朱舜来到大明,天天不是喝稀饭,就是吃一点味道都没有的面饼,突然吃到这么精致的茶食,差点没把舌头给吞下去。

    但他只是吃了一个就不吃了,保持该有的风度。

    王承恩从宫里回来,换了一件衣服立刻就去见了朱舜,得知朱舜想要借一队军士护卫王恭厂,二话没说连夜又回了皇宫。

    崇祯现在对于水力钻床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之重事的高度,他可是还指望这笔银子赈济陕西的灾民,顺带补发边军的粮响,直接派遣了一队锦衣卫。

    另外王承恩还给朱舜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是如果王恭厂的工匠不服从管教,可以从二十四衙门的兵仗局调遣一千名工匠给朱舜。

    兵仗局才是大明制造火器的地方,王恭厂过去只是火药厂,平时多是以制造火药为主,只是这两年边事吃紧,分出五百左右的工匠负责制造鸟铳。

    剩下的大部分工匠,还是以制造火药为主。

    朱舜有了这一百名锦衣卫的协助,底气就足了,带人刚刚赶过来,就看见了王恭厂的总旗要烧库房。

    带队的锦衣卫百户清楚王恭厂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在过来以前,王承恩还刻意提点过锦衣卫百户。

    没想到刚来就看到了这一幕,锦衣卫抽出绣春刀就冲了过去,面容冷峻的说道:“把他们全部押出去。”

    本来还想着立功的总旗,瞅见了锦衣卫,顿时吓的面无人色,手脚冰凉的被两名锦衣卫拖了出去。

    朱舜看着这一百锦衣卫手脚麻利的把王恭厂总旗,还有他手下的人全部押走,王恭厂这下算是彻底的高枕无忧了。

    朱舜抬脚刚要离开,从来都是摆着一张臭脸,见了内阁首辅也是一副臭脸的锦衣卫百户,脸上多了一点笑容。

    或许是很长时间不笑了,笑的有些僵硬:“朱先生慢些走,我有点事想要和先生谈谈。”

    朱舜不明白锦衣卫找自己能谈什么,自己身上可没有什么油水,更没有肥差安排给他:“李百户请说。”

    锦衣卫百户想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这种事也没有好瞒着:“是这样的朱先生,过来的时候,我家千户交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