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风华-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须说此,对此前朝廷从百姓家中抄没的财物行登记,日后双倍补偿,此策若不是周公提出,谁会提出,谁会在意百姓的死活?”
“还有这一条,以皇室产业如天水商会、艮岳等收归公有,户部设法运营,以每年之利分时交还所欠百姓战争债券,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欠债之事,却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哪怕是在太学之中,李若水还是听到了朝廷中传来的决议,因为太学生们都在纷纷讨论这些决议。是决议而不是旨意,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由大臣提议,然后满朝四品以上官员公议,再由摄政王赵构签发,故称之为决议,与皇帝的旨意相区别。
若换了别的时候,李若水也会夸这些决议妥当合理,可此时越听,他心中就越是悲愤。
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些善政,理当由天子明旨颁发才行,怎么能成为周铨公器私用为自己邀买人心的手段!
李若水越想越是不甘,越想越是愤怒,可就在时,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金人兵临汴京城下,正在大举攻城!(未完待续。)
………………………………
五二八、不食“周”粟
“金人真的来了?”李若水跳起来。
他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担忧,他巴不得周铨遇到些问题,可又不希望金人入侵伤害到汴京城。
“千真万确,学生方才看到街头已经戒严,大队大队的人开往北城那边。”喘着气的太学生道:“学生差点被当成奸细抓起来,好在离得国子监近,他们将学生带到这里问了几句才放过。”
这也是朝堂上九道决议之一,因为有金人奸细混入城中,所以实行戒严,非有路引者不得行于正街之上。
这一招还真管用,抓到了几十名城狐社鼠,原本是想乘着乱捞点外快的,另外还抓到了十余名反应迟钝的摩尼教徒,从这些教徒口中得到的口供,足以证明,金人与摩尼教是勾结在一块了。
李若水在国子监里呆了好一会儿,终究是不安心,他便领着太学生,说是要上城头为城防出力,申请到了路引,然后赶到北城城头。
他赶到时,北城城门前刚刚经过一场激战,金人退了下去,而城头军民,则是有条不紊地加固城防、撤回伤员、搬走遗体。从血迹与死伤来看,方才的战事绝对不轻松,但出乎李若水意料的是,城中军民面上没有面临强敌的紧张,有的却只是兴奋与喜悦。
“这是怎么回事?”李若水讶然,他拦住一个百姓相问。
百姓见他官袍,还是有几分敬意,行了礼后道:“老爷有所不知,方才金贼攻城,却为城垣所阻,他还欲以火炮轰击,结果反被城头火炮反击,金人还不死心,却被周公亲带人马冲杀,不仅赶下城头,甚至还追败兵两里,杀得金人丧胆!”
那百姓口中说的,只是很简单的经过,但是李若水却能从中听出惊心动魄感来!
这才多长时间,不过是黎明到正午,才三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就已经一场大战发生,而且金人还被彻底击溃了!
李若水又问了一些细节,那被拦住的百姓当时就在城头,于是绘声绘色说起,周铨如何带着二百亲卫,以锐不可当之势,将爬上城头的金人尽数屠灭,然后又亲领精锐,出城追击。说来说去,除了在城头屠灭金人时用了一种被称为“火枪”的武器之外,所用的火炮,都是汴京城中现成的。
李若水不相信只凭着二百杆火枪,就可以破金人十余万大军,所以,周铨获胜,靠的还是京城中的人力,而不是新式武器。
想到这人力在赵桓手中就是连败,可到了周铨手中还不过几个时辰便完全不同,李若水不由得垂头丧气。
同时他心中也暗暗怀疑,有这么鲜明的对比,京城中的百姓还会支持赵家么?
李若水正伤神此事之时,突然听到城墙之上传来惊天动地的欢呼,他以为是金人又打了回来,慌忙扒着城垛向外望去,却看到一队宋军,数量约有两千余人,个个骑着马,有的人还牵着几匹马,唱着宋军的凯歌,向着京城而来。
在这队宋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两百名身着布衣制服与胸甲者,他们背上背着短矛一般的武器,一个个神采飞扬,看上去就是精锐无比。
在这两百人当中,周铨又是最突出的那一个,他骑着一匹白马,同样着胸甲,面上带笑,正与身边的几个部下谈笑,仿佛刚才不是去进行了一场追击,而是一次郊游。
周铨确实很轻松。
斡离不这一次攻城,虽然是倾力来攻,但实际上金人的战意已经不坚决了。毕竟先有燕京之失,又有相州之败,连阿骨打与吴乞买都成了俘虏,前无胜算,后无退路,这种情形下,金人能够扛到现在,已经是奇迹。
这一次攻击,是斡离不与兀术的最后试探,在发觉守城方的意志非常坚定,而且应对极为得法后,斡离不毫不犹豫,舍弃了被他充当炮灰的先头部队,带着主力转移,去与兀术会合。
若太原不失,周铨有把握将斡离不也留在中原,送他去与他父叔团聚,可是兀术南下打通了斡离不的退路,而周铨能调动的兵力有限,岳飞与韩世忠都不可动,唯一能动的就是在榆关之外的叶楚部。
只不过叶楚部正在扫荡辽东,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周铨也只有看着斡离不离开了。
其实从整场战争的结果来看,这已经对周铨极为有利:大宋被削弱,皇权彻底式微,民心离散东海系则获取大量领土与人口,自身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损伤,声望大增而且甚得人心金人元气大伤,就算兀术与斡离不逃出中原,也回不到辽东故地,短时间内,他们先得给自己找一块安生立命的地盘。
但也有在周铨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钟相、方腊与金人的勾结,比如说西贼的卷土重来,不过这些意外改变不了大势,当周铨将东部沿海一带都收入囊中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周铨也听到了城上的欢呼之声,他抬眼往城头望了望,李若水盯着他,他却根本不会注意到城头成千上万人当中的这一位。
然后他做了件让李若水非常吃惊的事情。
他从马上跳了下来,将自己的头盔摘下,向着城头微微一鞠,仿佛是向众人施礼。
自古以来,只有百姓向强权施礼的,如今这位掌握了天下最强大力量者,却向城头的百姓军民施礼!
而且是在他获取一场大胜之后!
“不骄不矜,当真明主也!”
这话声响起之后,李若水悚然,因为说出这话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他都如此,何况是城头那些本来就敬佩周铨有加的百姓军民,一时之间,“万岁”呼声,响彻云霄,将这些日子困扰京师的雾霾都震散!
周铨没有戴上帽子,而是牵着马步行,走入了京城北门。他身边的护卫们,同样下马,与他一般,牵马步行穿过门洞,反倒是随周铨出战的禁军中,颇有些人不明事理,得意洋洋在马上顾盼自雄。
李若水看到这情形,心中更是灰败。
他回过身,想要召呼那些太学生们一起离开,结果发现,身边的太学生们被城头的气氛所感染,同样在欢呼万岁,甚至几位昨夜和他一起斥责周铨为奸贼的,此时也加入了其中!
李若水过去要拉住他们,结果没走几步就停住,因为他看到周铨也上了城头。
周铨不仅上了城头,他还直接攀上了一处城垛,不顾危险,向着四周做手势,示意众人安静下来。
周围“万岁”的呼声停下来了,所有人屏息凝神,等着周铨说话。
“今日追击,因为金贼众多,所以不敢追得太远,只追出十里,斩获金人一万零四百九十一,因着金贼祸害京畿百姓的缘故,我下令未留俘虏。”周铨报出了一个让众人吃惊的数字。
加上城头被击杀的金人,这一次斡离不损失近两万人,可谓伤筋动骨。让李若水更为惊讶的是,周铨说未留俘虏时如此自然,他难道不知道杀俘不祥么?
“缴获战马四千一百六十六匹,此次都被带回,另有大型牲畜若干,金银辎重价值约有三十余万银圆,外加朝廷赵桓献与金人的金六万两,银十七万两,绢帛二十万匹。换言之,赵桓献与金人的我都夺了回来!”
城中军民顿时屏住了呼吸。
周铨微笑道:“这些财物,我都会将之送至开封府库,由开封府查明原主人是谁,尽数发还!”
“万岁,万岁,万岁!”城头百姓顿时再度欢呼,这一次就是周铨都按不住他们了。
李若水则是面色如土。
对比太鲜明了,一位是搜刮百姓以资敌,一位是抢来敌资以还百姓!
“另外,京畿百姓受苦甚重,故此所缴获之财物,除了发还京城百姓,其余尽数用于京畿两县遭遇兵火的百姓赈济!”等百姓们的呼声稍停之后,周铨又是一声宣告。
“此仁德之政也!当初汉高祖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也不过如此!”听到这里,李若水心中暗自点评,然后又是骇然,自己怎么拿周铨比汉高祖,这岂不是说,在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是将赵桓当作秦二世胡亥一般的昏君?
而且周铨何德何能,怎么能与汉高祖相提并论?
“今日作战,城中军民,人人奋勇,特别是随我追敌之壮士,更是奋不顾身,不可不褒赏东海商会将为此战中参战而阵殁者,无论是军是民之家属,安置一人职司,另外给予其十八岁以下子女、六十岁以上父祖抚恤伤残者,皆有伤残补助,逐月发放,另外择其所能,安置职司此战立功者,东海商会赠予汴京英勇勋章,再依功劳,发放奖励凡参战者,皆发放汴京卫士勋章,亦有所奖励!”
具体的奖励数额,周铨没有说,但他不用说,他的名字就是招牌,东海商会就是信誉,因此,他凡说一声,周围就响起一声万岁,当听到所有参战之人,无论是否有功劳,都有一枚汴京卫士勋章,周围的万岁声更是如同山呼海啸一般!
整个汴京都沉浸在大胜之后的喜悦之中,唯有李若水等少数人,却是失魂落魄。李若水还想将那些太学生召回国子监,但是再望过去时,太学生们已经与百姓浑在一起欢呼,再无一人随在他身侧了。
当夜,在汴京百姓们难得的一次安心睡眠中,李若水悬梁自尽,只留下四个字:不食周粟。未完待续。
………………………………
五二九、我愿为周公做此事
“不食周粟四字用得好,李博士虽是以死明志,却也传递了这样一个消息:周必代商。”
在东海商报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李若水自尽的消息,与这消息并列的,是署名邹护之的一篇评论。
如今东海商报,已经毫不掩饰地发表一些辛辣评论了,大宋皇室,包括赵佶、赵桓、赵楷还有其余宗室在内,都是他们集火批评的对象。虽然对于周铨代宋自立的事情,还有些遮掩,可是这一个“周必代商”却已经把他们的立场说得明明白白了。
“当真是胆大包天,如今周还未代商呢,就敢如此说话!”
在徐州茶馆中,有人看着这份最新一期的东海商报,啧啧连声。
“你懂什么,这是借古讽今,宋乃商之后裔,武王伐纣,以周代商,这正是周氏当兴、宋室当衰之喻!”另一人道。
“笑话,你以为就你懂,我就不懂?”前一人噗之以鼻。
赵明诚默默地将茶杯放下,嘴角泛起了一丝苦笑。
什么时候,改朝换代的事情,都能够当众讨论了?
但是他也很清楚,为什么在徐州这种事情可以当众讨论。
包括徐州在内,京东两路再加上淮北的部分地方,将划归周铨所有,事实上,周铨派来的人已经进驻彭城之中的太守府,封印仓库、清理监牢、颁布法令,一切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这和徐州的基础好也有关系,对于徐州百姓而言,周铨直接治理这里,比起朝廷派来的莫名其妙的人物要好得多,就连在徐州当了多年太守的那位苗仲先,也很快乐地迎接前来接替他的人员。
“当真是年轻有为,当初办徐海铁路时,便看到简公时,便觉得简公不凡,没有想到这才多久……简公就已经到这般地步,以后周公建制,简公贵不可言啊!”
赵明诚正想着的时候,就听到这样的谀词传入耳,他愣了一下,回头望去,只见茶肆雅座的帘子被掀起,几个人走了出来。
满嘴谀辞的,正是刚才他想起的苗仲先,这位在徐州任上干了十余年,时间之长,绝无仅有。早先时曾与周铨有过一些摩擦,但后来他见机得快,双方关系迅速转暖,他也乘机搭上了周铨的顺风船,赚得盆满钵满。
赵明诚听人说,这位前徐州太守的资产,超过五百万银圆,甚至有说法,说他有千万银圆以上的资产。问题是他的“官声”还不错,除了最初上任时弄苏轼碑文那次吃相难看外,此后在徐州还有“清廉”的美名。
赵明诚当然知道为何会清廉,既然搭上了周铨的顺风船,哪里还在意在官位上贪污受贿的那一点点。
而被苗仲先敬称为简公的人,实际上年纪比苗仲先要小很多,足足小二三十岁!
这只是个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虽然留了胡须,却还可以看出,他年纪并不大。可他的神情却极是沉稳,既没有因为苗仲先的奉承而傲慢,也没有因为不适应这种吹捧而露出嫌弃之色。
赵明诚同样也认得这位“简公”,简仲明,当初曾经作为使者,前往赵家为周铨送信,他是周铨一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之一。还不到二十岁,就主持徐州到海州的铁路修建,后来消失过一段时间,从前几日公布出来的履历来看,他消失的这几年是到了流求,于流求任主管民政的副总督。
此时周铨接手山东、淮北,他就回到徐州,就任淮北行省总督之职。
淮北行省总督府设在徐州,海州则设为特别市,独立于山东、淮北二行省之外,另由指定之人为知事。除了这两个行省,从金国夺来的河北之地,亦设河北行省,加上榆关之外的辽宁行省,周铨手中控制的地盘,一下子多了四个行省一个特别市。
为与之相适应,周铨正在改组自己所控制的其余地盘,济州也改为济州特别市,流求成为流求行省,五行省两特别市就是名正言顺属于他的地盘。除此之外,他在高丽还有四处租界,在日本、吕宋各有两处总督辖区,在占城有一处租界――全部算起来,他控制的陆地面积也早过了百万平方里。
别的地方早有一套行政体制,唯有新多的这四个行省和一个特别市,一切都要重新建立。
“简少兄,不曾想在这里见到你!”看到简仲明,赵明诚脸上微微一紫,但还是站了起身,抱拳向他行礼。
简仲明看了赵明诚一眼,认出他来,便回了一礼,笑着道:“竟然在这里看到赵先生,李先生是否好?”
李先生就是李清照,因为编字典的缘故,周铨对李清照甚为敬重,连带着他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年们也很敬重其人。这让赵明诚更是尴尬,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周铨对他的礼遇是他妻子赚来的。
有关其妻与周铨的风言风语,他也不是没有耳闻,只不过他自家人知自家事,知道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可今日不同,他来这里并不是偶遇,而是打听到苗仲先在此请简仲明喝茶,他才有意候在此处。
因此他忍着心中的羞愧,强颜欢笑:“我正想着去拜访简少兄,没有想到却在这里遇上,不知简少兄是否有空,我请少兄一杯茶。”
简仲明抿了一下嘴,赵明诚的态度比起当初他去赵家时可要恭敬太多了。
不过简仲明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周铨如今的身份,与当初又不相同。
谁都看出来,周铨这边的前途不可限量,赵明诚在大宋名声已毁,无望仕途,现在应当是想转到周铨这边来,看看新的势力兴起,百废待兴,急需人才,是不是能混到一官半职。
苗仲先也明白赵明诚的意思,但苗仲先只是笑了笑。
他心中多少有些优越感,当初赵明诚与周铨的关系,可是远胜过他的。只不过他脑筋转得快,而赵明诚却要抱着大宋这艘将沉之船,结果现在,双方形势反转。
虽然他在新的势力之中也没有官职,可是苗仲先却知道,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财富将会让自己在新势力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只要他自己不作死,那么他家族数代富贵,就极为安稳。
“赵先生有约,仲明不可不从,只是如今诸事刚刚起手,都是极为繁忙,时间不能太长,还请赵先生见谅。”简仲明说道。
这是给李清照面子。
赵明诚当然清楚,他不好意思去求周铨,毕竟当初周铨可是劝过他莫去保州的,却被他噗之以鼻。定了定神,他笑道:“如今我闲居在徐州,无所事事,知道周公这边百废待兴,我虽然不才,也愿意为周公出一份力气。只是周公如今还在汴京,一时见不得他,便来拜见简少兄了。”
简仲明一笑,从两天前他抵达徐州开始,这样上门求官自荐的人就有许多。
只不过这些人似乎都看不明白,周铨的新势力里,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赵明诚或许能猜到一点,但他大约觉得自己与周铨毕竟是有故旧的,周铨总得给几分颜面。
可惜,此人在保州弃城而逃的事情,早就传遍天下,包括周铨的部下,对其人品都是有几分不屑的。
这种人,新势力当然不会重用,但简仲明手中恰好有一个职位,正好比较适合他。
“赵先生有心了,说起来,有件事情正需要赵先生……大宋上皇将要移驾济州,需要有人全程相陪,赵先生若是觉得合适,不知可否陪大宋上皇一起?”
“噗!”
旁边的苗仲先没忍住,笑了一声,但旋即又抿住嘴。
赵明诚脸色有如猪肝,想要拒绝,却又明白,这恐怕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此前从保州逃归,于应天病重,若不是周铨伸出援手,只怕要病死。如今病好,来到徐州,可是家财尽弃,回老家也要受白眼,这才想要出来寻一条出路。
想了一想,赵明诚咬牙道:“行,我愿为周公……做此事!”
“既是如此,赵先生明日可来行省衙署,到时我陪先生一起去拜见这位太上皇。”简仲明笑道。
“喏!”赵明诚应道。
次日一大早,他就来到行省衙署前求见简仲明,简仲明倒没有怠慢他,请他到自己的公廨中相坐,赵明诚看到简仲明忙忙碌碌,短短一个小时便见了十余位官员,而且这些官员个个都是二十出头,但要么要去出任一县知县,要么就要当某司司事,赵明诚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是哪来的,都是周铨花了十余年时间培养出来。
他们至少都读了六年以上的书,只学国文、算学与实学三科,然后还经过三到六年的实习,特别是在徐海铁路、京徐铁路或者流求有过职务,在这些地方表现不错,才有今日职司。
有了这些人,难怪周铨不需要他这般旧的儒生了。
正当赵明诚灰心之际,简仲明起身道:“有劳赵先生久等,时间差不多了,赵先生随我去见太上皇,他最近心情有些不快,赵先生……多开解开解啊。”
赵明诚点了点头,他心里也有些期待,不知上皇赵佶,现在是个什么模样。(未完待续。)
………………………………
五三零、四不如
“今日就要动身了吗?”
赵佶把手中的棋子扔下,抬起头来,缓缓向简仲明问道。
“正是,上皇在徐州的时间也不短了,该看的都看了,该说的也都说了,如今吉时已至,上皇早些赴济州,在那边既可以早日见见辽主耶律延禧,也可以看看将上皇逼到南巡的金主阿骨打。”简仲明笑道。
“你们周公倒是喜欢收集皇帝,不是说他只喜欢收集公主的么?”赵佶微微动了一下眉毛,说了一个冷笑话。
这句话中,还是透出了他心中的怨气。
不由得赵佶不怨,他带着人马从镇江逃回徐州,以避摩尼教之锋芒,结果到徐州不久,便被苗仲先骗出来,交给了周铨的部属。
最初时赵佶也闹过,想要重获自由,可是当身边的亲信一个个消失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完了。
只恨未能早日识破周铨的狼子野心!
“上皇对周公还是有些误会,周公对收集公主其实没有什么兴趣,对此上皇当是极为清楚。此次东巡,绝无为难上皇之意,只是请上皇看看,完全由周公治理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
简仲明态度很是客气,可是话语里软中带硬,特别是还拿收集公主之事,反击了赵佶一下。
赵佶面色青红交替,他当然明白,他用蔡京之策,欲以公主来结周铨之心,结果事情迁延,其中固然有他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